« 1 2345» Pages: ( 1/6 total )
本页主题: 卢雅倩读书报告(更新至2013年1月29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卢雅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43
威望: 143 点
金钱: 143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3-03-22

 卢雅倩读书报告(更新至2013年1月29日)

本月所读书目:
《中国人.理性早启的人生》梁漱溟
《朝话.人生的醒悟》梁漱溟
《社会心理学的邀请》戴尔.米勒
《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欧文.戈夫曼
《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H.米德
《人格与社会》丁立平
《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玛格丽特.韦斯雷尔、乔纳森.波特
《日常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史蒂文.达克
《引爆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二辑

读书内容:
一直感觉时间紧迫,所以在之前也是说要计划一下这个月的读书,希望能在所剩下的时间里还能够读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在选择书目上考虑了一下,最后决定读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一来,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二来,看起来也会比较简单,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也比较符合时间上的安排。一个月下来,看了十本左右的书,量上还算可以吧,但是在质上就会有所亏欠。虽然大部分的书都是在说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但是还是感觉比较杂乱,没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整个月的阅读让我在总结的时候有些无从下手。社会心理学介于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读起来也要比经典容易得多,而且很多理论基础最终都是来源于经典之中,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看到不少之前读过的理论内容。它既有倾向于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也有倾向于心理学方面的,我读的大都是与社会学比较接近的。
这个月看的这几本书中,中西方学者的差不多各占一半,从中可以看到一些他们对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不同理念和研究。梁漱溟先生的两本书虽然不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但是从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中国人所特有的,能够表现中国人文化、行为等方面的东西。而且还有一些内容可以在后来西方学者的关于社会心理、行为方面的阐述找到与之对应的东西,例如人们的自我概念、社会概念、集体主义等内容,东西方人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概念与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等,让中国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人的人格、民族精神等。在个体自身、个体与个体或者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之中,随处都体现着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尽管人们并没有这种意识。
社会心理学中的两个核心主题分别是:人是规范的遵从者和人是意义的追寻者这两方面。因此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从他具有自我审查能力开始,就不断地为了维护自己在群体和个人在其中的地位,为了增强对他人的吸引力,为避免与他人对立或者为了遵循一个符合常人看法的规范而学习努力,让自己是一个理性的人,是一个受社会认可的人。否则就要被冠上污名,成为丢脸者、身份受损者,他身上所具有的某种特征会被别人看作是一种缺点,这类群体就会做出掩饰身份或者说将自己划归到与他具有同类特征的一小部分人当中,对另一部分人会产生恐惧,这即是对自己人的一种认定情况,因而逐渐影响到他们的心理、行为等。在人们的日常关系中就会有很多表现,因此日常关系和日常生活也被拿来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人们的社会情绪和日常行为关系相互作用,并且受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情感标签的影响,人们在对于不同人群时会有不同的情绪状态。人们与亲人的关系、与朋友、熟人和陌生人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到人们对于他们的行为,不同的沟通方式、关系处理以及发展模式都会体现出来。这一系列都在说明关系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以及人们对于别人的个人体验,也揭示了人际关系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方式。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学者是从本土的视角进行一些理论的阐述和研究,接下来想要说的一点就是关于中国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东西。虽然有涉及到,可是也只看了几本入门性的书,所以说也只能做浅显的理解。其中两本评论性质的书是由很多学者的论文合编而成的,因此也没有什么整体上的概念,都是些比较零碎的东西。这两本书分别把焦点放在了文化与自我和面子与文化上,从这两个着眼点来进行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个应该算是造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原因。梁漱溟先生也说过,中国是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不同文化只是由于不同国人对于人类生活的三大问题的解决不同而形成的。因此学者们也是针对于此分别阐述了他们关于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原因和社会表征。西方学者也有做过归因理论,将这些不同主要归因于人们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的不同。

读书感受:
这个月的读书虽然说跳出了经典的范围,可也还是在社会学的边缘徘徊,社会心理学没有完全的脱离社会学的范畴,但是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还是会发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不光依靠了心理学的支撑,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基于社会学经典理论。正是依靠这两大学科的基础,才会有它的比较顺利的发展,才能够不仅在理论上,同时也在实务操作上实现一定的飞跃。而且我所选择的书目大都是比较入门性的,因此读起来少了经典的那种厚重的感觉,还算比较轻松,也有一些简单的收获。这两次读书会之间的时间实际上比以往的要久,但是感觉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是过得那么快。从图书管里人最多的时候到现在已经基本上半数以上都是读书会的同学、还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了,这种感觉挺好的,不过就是人少了点,有点冷。这学期结束了,又是一个阶段的节点,回首过去,发现时间过得很快。看看书单,也没有读很多的书,脑海中也只是多了几位大家的名字,还没有理清自己收获的东西。但是,读书会让我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或是一种生活方式,还获得了成长。在此感谢贺老师,感谢读书会的每一位成员!




本月所读书目:           
《不正常的人》米歇尔.福柯
《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
《生命政治的诞生》米歇尔.福柯
《性经验史》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
《莫伟民讲福柯》莫伟民
《主体的命运》莫伟民
《福柯》路易丝.麦克尼
《权力与反抗—米歇尔.福柯传》迪迪埃.埃里蓬

读书内容:
本月读的都是福柯本人或者是介绍性的书籍,对于福柯的思想从他本人著作里,也从其他学者的视角里了解了一些。从这些不同的视角里可以理解到不一样的福柯,不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评价或者自我评价,都为我理解福柯思想提供了一个参考的途径,让我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有些自己的理解。从之前的同学对福柯思想的汇报中有一丁点的了解,但是并没有真正去理解,也不知道究竟福柯所要讲的是什么样的内容。但是通过这个月的阅读,算是有些了解,而且通过传记的阅读看到他的一生,所求学的、经历的事情。虽然说只限于书本上文字的描述,但是看到了他的思想态度以及所遭受到的幸与不幸。之前并不了解福柯,尽管他是社会学史上鼎鼎大名的新四大家,说出来觉得很惭愧,读了这么久的社会学,竟然不知道这些。从书上看到他因为自身是同性恋而遭遇到的一些事,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因为他个人的这种特殊情况,对他的研究领域有些看似并不直接的影响。
通过这几本书的阅读,发现福柯思想主要是围绕着权力、主体、知识、政治、治理术等方面。而且可以发现这些概念有时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联系,尽管看上去并不清晰。他的主体、权力以及统治、自我等概念也经常是成对出现,从一方推演到另一方。关于福柯思想,我主要想讲一下有关他的权力思想的一些内容。
福柯的“系谱学”即是把权力当做研究对象,通过这种方法来展示他的关于权利的研究。他对传统的两种权力观都不同意,既不赞成马克思的权力观,他认为马克思的权力观是带有经济功利主义的,也反对法律权力观,反对法律是权力的基本表现。福柯的权力与知识紧密相关,并且构成了知识--权力的模式。认为若没有权力,知识就不会形成,若没有知识,权力就不会实施。在话语中,知识和权力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控制逻辑上,知识系统和权力系统却又是不同的。通过他的《不正常的人》、《疯癫与文明》等书,展现了知识与权力产生、实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中看出究竟这种规范性权力是如何运作的。那些所谓的不正常或犯罪行为,如何被界定、被看待,最后被权力所管制。规范是权力的载体,在“规范化-纪律”这个系统被建构的时候,知识是条件。对疯癫的鞭挞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批判方式,用它来提醒正常的人。福柯还认为,疯癫是对知识的戏剧性惩罚。
从暴力的强加到自由的实行,通过最初的暴力实施,逐渐演变成一种纪律、规范,人们遵照于此,自觉遵循约束。通过身体深入内心,这种惩罚的方式、治理上的技术(狭义的治理,即政治主权之实施),也即是规训。福柯认为规范性权力的实施比暴力统治付出的代价要小得的多,反而能带来更好的效果。认为权力只能实施于自由的主体,主体自由是权力关系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他把权力看成了一种策略游戏,通过技术能力、交往游戏、权力关系三者结合形成戒律来实现权力的实施。在福柯那里,权力只是一种关系,并不具体存在,也无法拥有,因此人们生活在各种的力量关系之中。福柯不仅从监狱、精神病院等特殊的领域来研究权力,而且也很注重人作为主体与权力的关系,不管是对自我还是他人。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在这种压抑性的治理策略下,产生的反抗形式是一种自我的关注。自我的关切正是为了抵抗那种规范化技术,开始了各种实践、训练、自我教化,最后实现主体化。
福柯对权力的分析观念是在一个比较微观的层面进行的,对一方面内容的过分关注可能也就导致他忽视了权力实施主体的问题。虽然他的规范性权力看似会带来更少的负面作用,付出较少的代价,但是他对规范性权力的重视让他基本上看不到其他权利机制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因此,他的权力观念也是片面的。

读书感受:
虽然一直也是按着传统的路子在读经典,可是总比大家慢一步的感觉,跟不上脚步,读着也吃力地多。一直只是量的积累,没能够有更大的进步,但是这种量的累积也会觉得有踏实的感觉。一直都在读社会学方面的书,这个月就想做个结尾了。接下来,所剩的时间也不多了,很难再系统的阅读一门学科,因此要做一个规划,看看该怎样读,读什么书。
     






本月所读书目:

《布迪厄的终生问题》刘拥华
《实践感》皮埃尔.布迪厄
《遏止野火》皮埃尔.布迪厄
《单身者舞会》皮埃尔.布迪厄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谢立中主编
《社会中的理性》乔治.桑塔亚纳
《礼物》莫斯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读书内容:
这个月计划看布迪厄,是由国内学者对于布迪厄终生问题的思考开始的。对于社会秩序如何可能,人们所遵循的一种规则到底意味着什么作者开始了他的整本书的探讨。对于礼物交换这个主题,作者还对他与莫斯进行了对比,我后来也看了莫斯的《礼物》这本书,也发现他们关于礼物交换的不同观点。究竟是象征权力的运作过程还是社会团结的意向,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不同解释。布迪厄在权力范式下予以解答,而莫斯给予的是社会范式下社会道德层面的解释。不能说因此而下一个定论,只是得到了不同视角的结论。布迪厄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他与莫斯学派的争论有很大的影响,在竞争激烈的、道德滑坡的社会,社会道德不在于加强,而在于如何建构和维持,显然让莫斯的崇高的主题不符合他的理论观念。通篇而论,作者一直将布迪厄的思想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学的工具性意义显现了它的政治性功效。分类图式如何成了政治工具?分类系统与象征权力之间又建立了逻辑联系,无意识的心智结构,一种信念关系因而产生。因而分类与政治便成了布迪厄的终生问题。
对于布迪厄终生问题,也仅仅限于对作者所阐述内容的理解。关于实践感,谈到布迪厄应该就是避免不了的,这是他思想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对于试图超越主客观二元主义的对立所进行的努力,促进了他的思想进展,并且致力于此。他认为单纯的主观或客观的视角对于解释研究对象都是不合适的,没有办法达到对研究对象的全面认识,因而主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获取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布迪厄的这一思想围绕“实践”展开,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思想而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比较系统的概念,如场域、习性、资本等。之前开会时大家也听过很多,再次对于这些概念就不再赘述,制作一些简单的理解。这几个概念围绕着实践,也用来解释什么是布迪厄所说的实践感。他没有明确地给实践感下一个定义,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反而多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不必拘泥于某一特定的定义。它在一种持久的场中所形成,是人们在长久以往的环境、生活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潜意识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策略性行为,但实际上只是人们的潜意识中的共识行为。比如他笔下的婚姻策略,在家庭的子女婚姻的选择上就体现出了一种看似经过计算的策略行为,实际上布迪厄解释为是人们在生存条件和环境的决定下而激发出的一种本能行为倾向。因此,可以看出生存环境、生存条件、无意识还有时间等因素促成了这种所谓的实践感的产生。长期艰苦的实践塑造了《实践感》这本书,它揭开了科学实践研究的序幕,对于虚假的、歪曲的实践理论进行了批判,以一种反思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问题,创立了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践理论。
在布迪厄看来,知识分子也是现实的一部分,与他们研究的对象性质相同,因此社会学科学首先应该展开的研究是知识分子本身,但它不可避免具有破坏性,因为它将揭露一些先前人们所不知的东西。读完《遏止野火》,让我觉得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大都为政府服务,失去了其原本的“中立立场”,成为影响政策、政治的一群人,而极少数原本者却也在商业化、技术化的市场里受到了威胁。新自由主义或者说全球化这种伪概念的倡导者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义,对其他国家进行削弱,民族、政治、文化主权各方面无一幸免。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新闻媒介无疑地充当了帮凶的角色,然而大部分群众还对此不以为然。我认为布迪厄可能过于悲观,强国提出这种政策并不意味着他国要全盘接受,关键是看他们是否有足够的主体性,拥有夯实的经济、文化基础,可以吸取有益成分,进行适合本国的本土化。在这过程中,布迪厄对于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体,以及媒体型知识分子进行了尖锐批判。
这个月除了看了布迪厄相关书籍外,还看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内容不做汇报,关于此书准备在读书趣事上发帖。

读书感受:按照之前给自己定下的计划,这个月开始读的是布迪厄的几本书,然后配合着一些相关性的书目进行了阅读。但是,感觉到时间紧迫,也没有逐本去阅读了,只能按照我自己的选择来阅读。所以对于布迪厄思想的把握只能是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希望能够弄懂其中比较容易的内容。上次读书会上也听到了大家对于布迪厄思想的一些汇报,对于我的阅读有不少的帮助。这次的读书总结,我觉得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定的沉淀,感觉还不错。



本月所读书目:
《为社会学辩护》 吉登斯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吉登斯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 吉登斯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吉登斯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逻辑》 金小红
《毛泽东自述》 毛泽东
《毛泽东.蒋介石一生的较量》 刘志青
《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问题》 王晓毅
《与我们青春有关的记忆.中国偶像志》 吴晓赟

读书内容:虽然说开学也一个多月了,可是看书的数量还是很少。为了达到规定书本数,还把暑假看的几本闲书也给加上了,当是凑数吧。本月所看的书以吉登斯的几本书为主,还有另外一本与之理论相关的介绍性的书。吉登斯的著作远不止这几本,但是由于时间和个人能力的限制,就选取了基本理解起来还比较容易的书目来读,当然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对其思想的理解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此对于读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片面性,下面是我的一些简单的理解。
总的来说,吉登斯为社会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表示出维护的态度。阐释了社会学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学发展的必要性,认为社会学与现今人们的生活仍然有着紧密的联系,用它创造性的思维来理解社会。在制度变迁与观念变迁的现代社会对传统进行着不断的消解,但是与此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建构。吉登斯的批判性视角,就让他在对传统和前人的思想遗产中挖掘并发展了自己的思想理论,试图超越传统。
关于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对之前的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是排斥的,于是在批判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双重解释”。当代社会学面临着历史困境与现实的挑战,不同理论流派长期的对立逐渐发生改变。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倾向,社会学理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吉登斯对于之前的几个解释社会学的理论分别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批判意见,并且提出自己的理解。认为社会学必须遵从逻辑与经验两方面的双重性解释,这可能是自然科学所无法做到的。同时认为社会学专业术语与行动者普通话语的来源是相同的,只是社会学家不只把后者当做观察对象,而且把它当做理解行动的资源,在普通话语与专业话语之间进行协调。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在二元论中也可以得到解释,并且在社会结构框架中,结构是具有二重性的,既是人类行动的条件,又是结果。对于解释社会学,吉登斯的贡献在于,认为与自然世界不同,社会世界必须被当作能动的人类主体的技能性成就来理解和把握,这依赖于语言,在此语言不能简单被看成符号,也应该是媒介。社会学家同行动者一样,采取相同技巧对其进行分析,还要依靠对意义框架的洞悉。其中结构的二重性观点是最为核心的。
关于结构化理论:他的这一理论看上去像是双重解释学的一个具体的应用,他的结构化理论的阐述,也都是围绕着双重解释而展开,也以此为方法论。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他的目的是试图客服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主、客观主义二元对立,整体论与个体论的二元对立,决定论与唯意志论间的二元对立,用结构二重性说明个人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结构”、“系统”、“结构二重性”是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他并没有确切地说结构是什么,但是他把“结构”理解为卷入到社会系统再生产过程中一系列变动着的规则和资源。规则和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实践的的规则是不存在的。结构具有二重性是指,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的已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同时行动者具有反思性,他们的的行动维持并改变着结构。行动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将结构作为人类行动的一种媒介,把结构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从而促进人类行动或活动的完成。而这种完成了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就会成为制约我们下一次行动的结构或规范。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互动关系,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都有体现。吉登斯认为行动者是有知识的,因此在行动时,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其所处的情境进行反思性监控。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因此就会导致一些“非预期的后果”。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弥合社会学传统上的二元论,并且超越这种二元对立,而形成二元化的理论。强调主观与客观,行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是互相包容的,具有二重性的。吉登斯还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非左即右的政治道路,提出了“第三条道路”思想。
暑假看的那几本书,内容在此就不赘述了,简单讲下看完的感受。两本关于毛泽东的书,看完确实感受到伟人的不平凡之处。让我想到了经常说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毛主席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为一个伟人的。还有就是在看到之前同学也说到过的地方时,还会觉得特别的亲切。另外一本是为了调研,多了解农村问题才看的,确实也对我的暑假调研是有帮助的。最后一本从书名上看来可能觉得是一本毫不相关的书,可是里面有很多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进行阐述的,看了也会有些启发。

读书感受:开学初的时候和研一的师妹们就有过交流,发现他们读书真的是特别的用功,不管是时间上还是速度上都让我觉得会很不好意思,或者说很有压力。虽然说也读了一年的书,可是积累的东西也许很少,而且剩下来的时间也不多了,内心会更焦虑。虽然说经典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值得读的好书,但是由于我没有走学术道路的打算,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读书计划可能会做一些调整。




本月所读书目:《默顿学术思想评传》彼得.什托姆普卡
《林聚任讲默顿》林聚任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默顿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J.C亚历山大

读书内容:本月只读了四本书,说来有些惭愧的。可是,还是要汇报的。这个月看的这几本书还是延续着之前看书的计划继续进行的。这次的大部分是和默顿有关的,就像上个月看帕森斯一样,我才去了类似的方法。看了两本关于默顿学术思想的介绍性的或者是评论性质的书籍,然后看了一本他本人的著作,用这样一种方法来阅读,希望作为辅助能更好的理解其本人思想。还看了一本压力山大的,这是在功能主义之后所谓的新功能主义及其后的研究。那么下面就来谈谈具体的读书内容。
关于他人眼中的默顿:前两本书,分别是国内外学者对于默顿本人及其思想的一些论述。从中可以看到,虽然在他们眼中的默顿可能有各自的光彩,看到一些不同的地方,可是还是有很多相互交叉的地方,这是共性的体现。对于主流思想的把握很容易做到,即使不是他们,换作别的学者,也会发现。但是他们却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写作思路,思考的逻辑。就像彼得,他试图通过自己最先提出的四个理论假设,并将其看成一个体系,然后按照他事先规划好的逻辑思路,给默顿作一幅学术思想画像。透过社会角色这一棱镜去透视他。接下来就按照他事先的逻辑对默顿的关于社会学的、科学的、社会的观点进行了阐述,虽然可能没有面面俱到,可是对其思想突出部分进行了论述。而林聚任由于之前做过关于默顿思想的翻译工作,也翻译过彼得的那本书,因此能够看到他受到了一些影响,也比较赞成彼得的一些看法,在这本书里就会体现出来。然而他也有着他自己的特色的部分,更能够按照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来写作。在开篇之处,写了很多关于他和默顿的书信来往,可以看到他对于默顿的崇敬,以及受到的影响,同时也看到默顿作为一个前辈,对于后辈的鼓励,以及寄予的期望。当然林聚任对于默顿的论述也无外乎是在默顿本人和他的学术思想两个方面,在此不作详细论述。
默顿本人学术方面:就我个人看了《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这本书之后,对于其中的一些我看来比较感兴趣的几点做简要的总结,具体如下:
1、中层理论
何为中层理论?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可能就无法理解更多的关于这个理论的东西。所谓的中层理论,是指介于社会系统的一般理论与对细节详尽描述之间,应用于对社会学中经验研究的指导。这只是其中一种描述,也许说得不够详细、具体,但是大致可以明白那么一回事儿了,犹如过去在学社会学概论中接触到一样,知道中层理论不是很泛的理论,是讲求对经验研究进行指导的理论。中层理论中关于范式的论述更是很值得思考的,共提出了11个范式,并且发挥着几个重要的功能,在此不罗列。
对于中层理论的提出,在学术界同样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地反应,有赞同,有反对,除此之外还有折中的反应。给予他们各自的学术基甸和学术理论流派的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没有办法磨灭默顿的学术贡献。默顿也提到他所说的范式是可变的、暂时的、需要不断加以修正的,要认识到这点,那么那些凡是可能就会发挥更好的效果。
2、显功能和潜功能
关于这点我就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要进行显、潜功能理论的划分,有什么目的?这里主要给了一下几个:澄清对似乎不合理的社会模式所作的分析;把注意力指向富有理论成果的探索领域;潜功能的发现体现着社会学知识的重要增长;防止以朴素的道德判断代替社会学的分析;任何消除现有社会结构而没有替代的社会结构的尝试都注定要失败。体现了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社会功能有助于确定社会结构。
3、社会结构与失范
社会结构怎样使人类行为遵从或不遵从?当文化目标与制度性规范两者之间的协调出现问题时,产生各种社会类型,这里一中少见的,一味强调具体目标而不相应地强调制度化程序的社会,就呈现一种失范或无规范状态。目的与手段的混淆或者颠倒,使得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发生改变,就如同之前看货币哲学时也提到过这种状态。那么个体在面临这种情况时会有不同的适应情况,从而就有一些遵从或不遵从,因此越轨行为就此产生。那么文化确定的目标和制度规范之间的冲突就被看成是失范的根源。
4、参考群体理论
参考群体既可以是非隶属群体,也可以是自己所在群体。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规范型和比较型。前者是将其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参照其来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后者是以一种比较框架。关于参考群体理论的论述,觉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体现的较为明显。从小时候起我们可能就已经树立起了不同的参考群体,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不只是参考群体,同时还有参考个体,对于他们的选择,一些影响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舆论。参考群体行为的语境,角色丛、地位丛、地位序列都与社会结构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么参考群体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了,就也会存在它们的功能与负功能,不得不提的是它的预期社会化功能,在此不详述。
5、知识社会学
对于知识社会学和我们通常所知的大众传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区别:关注的主题、对资料和事实的看法、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以及研究的社会组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知识社会学主要关注的是专家的精神产品,关注的是经验事实,注意积累观察的可靠性,是孤独的学者或者在加上几个助手一起进行的这样一种研究。知识社会学致力于探究知识与人类社会或人类文化中存在的其他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知识社会学也有自己的范式,它的发展是与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体状况相关联的。知识是否等同于文化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不同的,有很多相似的,但是文化应该不止包括精神产品,还包括物质方面的其他。
6、科学社会学
这是默顿本人所创立的一门学科,可视为知识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源于并归于可控制的实验或可控制的观察这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探讨科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研究的对象也就是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科学对社会结构的依赖。制度结构的变迁影响科学的发展,从书中的论述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结论的具体体现。
关于书目内容暂且就先说这么多吧。

读书感受:这个月和很多同学一样,都需要做下检讨,读书数量不够。可是昨晚贺老师却很宽容,还给我们找不能完成的理由,也许那些并不能算上是真正的原因吧。转眼间,已经是6月底了,一年的时间这么快就过去了。回首这一年,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在读书会里成长的这一年,在这个情感共同体里沉浸的这一年,队友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影响,让一年之后的我不管是在读书上、生活上,还是心态方面都有成长,感谢这个集体!




本月所读书目
《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
《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乌塔.格哈特
《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
《现代社会学结构功能论选读》帕森斯、莫顿等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 吉登斯、皮尔森
《普通社会学纲要》帕累托
《耐心的能量.慢生活的智慧》M.J.瑞安
《圈子!圈子!》田玉川

读书内容:作为过渡,就读了《西方社会学理论》这本书。个人觉得作者对于理论流派的划分很合我的口味,所以就打算按照他对学派的划分来进行阅读。不过对于其中一些所列的学者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并不完全按照书中的派别代表人物来读。而且对于每个人的著作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拜读了。我也就借着作者的思路来读了。
《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社会行动的结构》《现代社会学结构功能论选读》这三本中也只有第二本是他本人所作的了,第一本是对他的评述,第三本是选读的,都不能算是他个人著作。这里就主要就对《社会行动的结构》这本书进行一些简单的阐述吧。
整本书分成四个部分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关于实证主义的行动理论的内容阐述。在本部分的绪论中帕森斯就说到本书的目的在于研究近代社会思想史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即被称为“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这一理论体系的出现,并不是补充解释或进行吹毛求疵的评价。这从后来的内容中可以看到,并且也一直为帕森斯所强调的。然后他按照一个逻辑继续论述下去,也有一种递进的意味,也表明了他关于这一理论研究的深入。第二部分是对源于实证主义传统的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的出现这一主题的阐述。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马歇尔、帕累托以及涂尔干三人各自的关于研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所才建立和采取的方法、理论等的说明和分析。不管是马歇尔需求和行动及经济学的范围问题,帕累托的结构分析(逻辑行动与非逻辑行动、剩余物与衍生物等),还是涂尔干的早期经验研究、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对宗教的认识,他们并不是完全孤立的,都是实证主义传统的。但是通过他们各自的理论、方法研究及其发展方向来看,实证主义行动理论开始崩溃,进而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出现。第三部分所阐述的是从唯心主义传统中产生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对唯心主义传统追溯到康德时期,康德的二元论。然后是对韦伯的宗教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关系研究的分析、对韦伯的行动分类的逻辑框架进行了系统分析。韦伯的行动理论(系统理论),把重点放在了人类个体行动者上,而不是用社会结构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他所关心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观目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在此帕森斯再次生命本书力图完全成为一本以经验为根据的专著,所关心的是事实和对事实的理解,它提出的命题都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总结了行动结构的概貌,也是对本书作为整体的分析性论点的轮廓再加以总结。1、合理与功利主义,手段与目的的规范合理性。2、马歇尔引入了一个许多人共有的整合的价值体系,但仅止步于此。3、帕累托的怀疑主义为唯意志论的发展扫清了道路。4、涂尔干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对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价值体系等的研究。5、韦伯唯意志论行动理论,“价值关联性”、主观观点的重要性等。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面貌。在勾勒一般化的行动体系的结构中,所有的成分分成了意义非常确定的三组:遗传和环境、手段--目的关系的中介部分里面所包含的、围绕在终极价值系周围的一整组成分。帕森斯对这四位理论家的观点作了总结,尽管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不同,但他们都承认规范取向和共有价值对行动的重要影响,社会价值规范成为各派理论立场的汇聚点。帕森斯所关注的就是要形成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将这些学者的主张包容起来,最终成为对社会体系的结构—功能分析。这部分好像说得太多了,有点罗嗦也有点混乱了。
还有关于《普通社会学纲要》,主要是想理解一下前面帕森斯在提到帕累托时所说的一些概念问题,在这本书里有得到部分的解答。就是本书有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图表分析什么的,哪些内容就看不明白了,不过我想找的关于逻辑行动、非逻辑行动,剩余物、衍生物什么的在此都有详述。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通过两人对话的形式,呈现了吉登斯对于社会学这一学科的理解,具体内容就不赘述了。下月可能就会读些关于他本人作品,再进行深入阅读。最后那两本书都是与社会学相关的闲书吧,不多做说明了。

读书感受:总体感觉还行吧,在读书内容上部分还是可以理解,不过真的遇到晦涩的部分,理解还是会吃力。还有就是缺乏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就算有思考也只是很细小的零碎的东西,没有能够进行比较深层次的联系,也许是个人思维的局限性,或者说实质上就是因为读书还不够深入。最后关于理论派别的著作阅读方面,我在前面也讲了,会选取部分来读,因为时间精力上可能真的来不了,毕竟时间有限,我也还想看些社会学之外的学科。下一步就按我的打算继续读下去。



三月所读书目:
《我们能否共同生存》阿兰.图海纳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哈罗德.伊罗生
《废弃的生命》齐格蒙特.鲍曼
《货币哲学》齐美尔
《生命直观》齐美尔
《哲学的主要问题》齐美尔
《叔本华与尼采》齐美尔
《西美尔与现代性》陈戎女

读书内容:
关于现代化问题:
我感觉的是前三本书可以归类在一起的,讲的都是跟现代社会发展有关的内容。可能细致的来看的话有不同之处,可是总体来说都是讲现代社会变迁情况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效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我们人类自身等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算的上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一些思考吧。《我们能否共同生存》这本书可能有些偏向政治学了吧,我是这么理解的。不过读起来还可以吧,可能因为作者是现代的。书中介绍到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已经打破了隔离公众生活和个人生活的障碍,经济全球化趋势席卷各个国家,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个人生活受之影响之大,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形式下我们能否共同生存这个尖锐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每个个人、民族和国家面前。本书索要回答的就是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可能问题是显得有些大了,却是很重要。我理解的是主要由于工具性世界与认同世界的分离,造成了社群的分离,那么如何共同生存?这可能主要是由人们的认同所决定,人们要把平等性和差异性结合起来,摆脱民族主义,承认自由、平等与公平。在这个极其多元的社会中,必须要承认差异的存在,尽力求同存异,团结一致、相互沟通。《群氓之族》也是讲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革命的进行,世界原有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组合不断形成,多民族国家越来越多,那么民族问题就成了一个棘手问题,要想整合,就得使之理性化。这样认同问题就出现了,需要重新定位。主要就是从部落偶像、身体、语言、宗教等几个方面来说明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族群认同,在面对现在这个新多元主义社会的时候,族群认同就成了一个问题,在政治变迁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改变。这不仅包括一些外在的,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或者说是情感上的认同的改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甚至很久。《废弃的生命》“现代性及其弃儿”是作为副标题出现的,可以看出这是讲的是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后果。我们不能否认现代化给人类所带来的诸多好处,可是这把双刃剑还会带来具有破坏性的一面。人类废弃物、过剩人口的问题随之而来,怎么处理这些全球化的废弃物就成为一个问题。人们曾寻求过对于地区性人口过剩问题的全球性解决方法,也曾经暂时找到过。这还需要更多不懈的努力。
关于齐美尔:
《货币哲学》、《生命直观》、《哲学的主要问题》、《叔本华与尼采》、《西美尔与现代型》这五本书前四本是齐美尔本人作品,最后一本是我国学者对齐美尔的探析。加上上个月看的几本,一共看了齐美尔的书差不多是八、九本,虽然还有一些没看过,但是在这里也做个小结,算是结束这一家吧。齐美尔作为哲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社会学家,不管是他的文风还是他的思想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我尝试对他的思想做个小结,显而易见这并不容易,所以我就尽最大能力来写吧。
第一,在社会学方面的,有几个关键词:形式社会学、关于小群体的形式研究、文化社会学、冲突的功能、理性主义倾向、悲观主义色彩、反实证主义特征。这系列的词汇都可以用在表达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并且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些词汇联想到他的那些细致的关于社会学的阐述。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其中对于形式社会学的部分,阐述的最为集中,也最为人们所熟悉。他认为,人们相互作用的种种行为都包含着一种相互作用的模式,即是所谓的“社会交往形式”,同时对于这些交往模式的研究即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这些纯粹的形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那些具体的复杂内容,因此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基本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因此,他被称为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齐美尔创立了小群体的形式研究,并且指出了一些他认为比较重要的社会交往模式,比如:竞争、合作、冲突等等。尤其对于合作与冲突,他认为这是人们交往的主要形式。可能任何一种合作都会包含着冲突在内,然而冲突并不是完全消极的,他看到了冲突的积极作用,对于社会整合以及社会稳定都有积极功能,并且认为冲突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文化社会学方面,这也是他一个独到之处吧,他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象。他把货币与文化结合起来,在《货币哲学》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也都提及到,货币不仅仅是作为货币,而衍生了一种文化现象,对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化的客观性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文化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淡漠、异化,使文化成为威胁人的力量。齐美尔对此也是持悲观态度的,与他一贯基调是一致的。
在对他的这些社会学上的一些思想作了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他的思想特征大概可以用理性主义、悲观主义、反实证主义以及非系统性这几个词来概括。强调理性化的发展,认为现代社会理性化行为占据主要地位,人们也在不断的衡量着。同时他又带有悲观主义倾向,个性高度分化,个人与客观文化的分离,二元性作为一个特征处处体现着。他的形式社会学相对于传统的实证社会学来说,关注的则是抽象地研究具体内容,并且致力于探讨社会生活的形式,试图摆脱形而上的束缚,但又想不同于实证科学,构建反实证的研究对象。最后说他学说的非系统性,是根据他所研究的内容来说明的。后来学者对他所做的评价,所贴的各种标签,并且通过对他作品的阅读,确实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但是,这也反映了齐美尔本人思维的开阔与活跃性,想象力的丰富性。
第二,哲学方面:我就他的货币哲学谈一点理解吧。作为齐美尔学术中很重要的并广为人知的一部著作,《货币哲学》带给我们很多宝贵的东西。货币文化学说作为一种新的视角,用来探讨现代社会生活。齐美尔对现代社会生活特征进行了归总式的论述,首先从一般生活的条件与联系理解货币的本质,然后从货币的影响说明一般生活的本质和构造。从货币这一现象探讨了现代社会生活之风格,现代人们的心理,以及现代社会之总总现象,来说明货币这一文化现象之影响,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以货币交换形式取代实物交换形式对人类文化的影响,认为货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自身的理性化。货币使社会交往频繁,使人类获得了相当的独立性和自由,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一面。但是,货币经济的长足进展,也使人际关系愈来愈非人格化;文化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淡漠、疏远乃至异化,文明成为威胁人的力量。因此他对人类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现代文明虽然解放了人,但社会的未来仍会把人禁锢在社会的功能之中,现实客观世界的发展仍将以人的精神的衰退为其代价。总的来说,齐美尔的哲学观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生命是恒常的流动,因此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在发生着变化的,不断的进步着,并且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产生偏离自己原来道路的可能性。

读书感受:总的说来,这个月读书的状态还算是可以的,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虽说图书馆周围在进行一些建筑工作,可能会有点吵闹,可是在看书进入状态之后感觉就听不到那种嘈杂的声音了,也能够看得进去书。还有就是关于所读书目的理解状况,前几本没有什么难度,看的还算轻松吧,也能理解。齐美尔的几本看的却是吃力,只能算是浏览式的阅读吧,理解起来也很费力,不过多少还是有收获的。眼看着夏天就来了,从成为一个“游击队员”开始到现在也有一年的时间了,感觉时间真的很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是要认真读书。

二零一二年
二月所读书目:
《信任》尼克拉斯.卢曼
《现代人与宗教》齐美尔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齐美尔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
《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齐美尔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齐美尔

读书内容:
《信任》:这本书,提到信任是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信任对于一个社会的存续是非常重要的。书的内容中分析了信任理论、熟悉世界的信任、人格信任、风险与信任、对信任的信任、信任与不信任的合理性等方面,一旦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增加,日常生活在描述和回忆中就会成为片段而失去其理所当然的特点,而恰恰在这个时候,社会系统更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一个通过预见未来而进行协作的机制。那么要如何建立这种信任关系,怎样能够使社会是有信任的保证。虽然信任不是世界的唯一基础,但是没有信任就构不成这样的现代比较复杂的世界。
《现代人与宗教》:在编者的导言中,探讨了齐美尔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理论中的宗教思想:宗教作为社会关系的超越形式,宗教与生命及其形式,现代性与宗教,以及现代社会个体与宗教信仰。在正文部分是齐美尔对宗教社会学、现代文化冲突、宗教的地位问题等的论述,从中看出,齐美尔对于实用主义似乎并不认同,认为其是肤浅的,并有局限性,同时可以看出齐美尔的先验唯心主义的部分认识论。那么在当今社会,宗教应该何去何从?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这是一本收录了涵盖文化中的金钱、货币、现代生活风格、玫瑰、竞争、卖淫、女性文化、卖弄风情、时尚心理、性别问题等内容的若干篇论文。看上去就像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但是这正是体现了齐美尔社会学的微观层面,也正是他的社会学的一个特征吧。通过对现代社会中的货币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我们看到了现代生活因为它而产生的变化,现代社会的理性、性别文化的改变、以及社会分工等。
《历史哲学问题》:这本书是哲学方面的,他的哲学观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整本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驳斥历史实在论。他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内在界限,历史规律以及历史意义三大块一一进行评价,并证实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其中有个关键的词语,即是形式,是他对于社会学方面的公理概念。他认为只有当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和它的各个方面都由某种形式或某些形式构成时,它们才变成认识和经验的可能的对象。形式是他的基本的方法论的准则,也是一种范畴或各种范畴的集合。那么对于形式这个词,不仅在他的哲学方面被不断的应用,同样在社会学中也是如此频繁被应用着,通过形式来理解和解释社会中的现象。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可能因为是文集的原因,这两本书很多的内容都是有相融合的地方,可是还是花了不少时间才完成的。齐美尔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及由人们所构成的这个社会群体的相关方面,例如群体的量的确定性,社会集团的交错,社会群体的自我保存,社会的空间和空间的秩序,群体的扩大和个性的培养等内容,来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齐美尔所关注的往往也都是一些微观现象、小的综合体,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那么社会的生活就将破碎,分裂为很多非持续的体系。当然两本书还是有部分的不同之处的,后者还有部分新的内容,并且在作具体的阐述的时候也要详细得多,而且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依据。前面看的书中提到的形式,这里后面这本书就是对作为社会化的形式的研究。他对社会化的不同形式的研究,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关于个体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中如何存续,以及社会群体本身又是如何存续的。

读书感受:上个月虽说也开了一次读书汇报会,可是实际上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并没有报上所读书目,而我在寒假中确实也没有读书,当晚也只讲了一点点的寒假所见所想。现在一个月又过去了,在写读书汇报的时间阶段的时候,我还在想这是要写一个月还是两个月的?要是两个月,肯定是要受挨批了,很是心虚。可就是一个月的话,也是很不踏实。因为自我感觉这个月的读书状态不太好,加上看的又是齐美尔的书,更加难以吸收。齐美尔出身哲学的关系,使得他在写一部分社会学方面的内容时,仍然难于逃出他的那种哲学思维,读起来觉得吃力,思维跟不上节奏,自然就难与理解。不过,我自身思维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没有这方面的思维逻辑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二零一一年

十二月所读书目: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埃米尔.涂尔干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埃米尔.涂尔干
《道德教育》埃米尔.涂尔干
《涂尔干死了》阿瑟.伯格
《中国没有榜样》刘仰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个月在回报的时候就打算要看这本书,所以本月看的第一本书便是它了。该书引用了很多人类学方面的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为人所知的最简单的、最原始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做出解释。社会学所要解释的是人,而人又是具有宗教性的,因此对于宗教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来探究人。通过本书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宗教相关的方面,宗教生活所包括的主导概念、信仰、仪式态度等等。解释了宗教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宗教所起的作用,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阐释,让我们看到了问什么说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宗教对于人类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涂尔干看来宗教是来源于现实的,并不是一种凭空想象,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那么这就与涂尔干本人所确立的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大量的资料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社会是宗教的起源行动在宗教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宗教力就是人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那么确实是这样吗?各种宗教都是重视精神方面的,讲求从精神上起到作用,那宗教的基础是什么样的社会呢也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完美社会,不能只看到宗教理性的一面,宗教是现实的,也有邪恶的一面。具体的说究竟有什么邪恶的方面,我也不确定,也许就是所谓的邪教吧,可能就算不上是宗教了,但是它也会产生一些宗教所可以产生的影响,只不过最终可能会导致不好的后果吧。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涂而干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处于实用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当时的实用主义思潮已经弥漫,并对传统的理论思潮形成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涂尔干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不仅认为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而且在民族性和哲学上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对于其他学者的一些回应,我们可以看到涂尔干从理性主义角度对于他们观点的一些赞成或者批判,是反思性的批判吧。本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好像都是涂尔干对于其他学者的关于实用主义观点的看法,当然其中也提出了一些他个人的看法。由于在书中出现的一些学者的相关著作我并不了解,所以在看的时候会有疑惑。在真理方面,实用主义认为人类的真理是难以捉摸的,转瞬即逝和游移不定的,今天的真理就是明天的谬误。我认为这种说法会不会太过于夸张了呢?真理只有一个,对于一些人是真理,对另外一些人就不是了,我也不能赞同这种说法。甚至有位学者,我忘了是谁甚至举例说椅子对于一些人是,对另一些人就不是,那么作为客观存在物,它是不会以人的意志变化的,这里似乎有唯心的成分。书的内容包括关乎实用主义的很多方面,在此不一一赘述。关于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的命题。涂尔干批判说实用主义对于现实的解释过于随便或是模糊不清,然而社会学正好可以弥补它的这一缺陷,并对社会学做一个反思。从理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真理以及社会存在的客体,认为科学真理打破了神话真理的社会统一性,注重科学。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是一本重读的书,之前读的时候没有多少理解。西方社会学界认为这是每一位学习社会学的人必读书之一,它拥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觉得有必要再回过头来重新读一遍,希望能多点收获。涂尔干试图寻找一种办法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祈望社会学能够像医学对于病痛那样,找到社会问题的科学答案。全书的具体内容包括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等。可以看到涂尔干对于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的一些研究,对社会现象强调它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并提出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对待
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准则,社会事实因而成为其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在提出了那么多的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准则之后,我们看到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社会学独立于哲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把社会现象当作社会的事物,可以看出社会学研究一定要具有客观性。涂尔干对社会学研究方法做出了重要的探索与创新,为后人提供的不仅是具体的学术贡献,而且还包括他的精神。
《道德教育》这本书应该不算是完全的社会学类的书籍,不过在后半部分也涉及到了,讲的是教育学与社会学。从真题上看,本书内容包括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教育制度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也探讨了教育方法和基础教育理论的问题,甚至是教育史和教育学史的问题。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论述关于儿童的道德教育,因为儿童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所接受的,因此学校就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看到初等教育包括纪律精神、自制精神、知性精神,这应该是一种纯粹理性主义的教育。世俗社会中,这是事关重要的,理性社会的转化使得宗教道德逐渐被世俗道德所取代。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并不是容易的,可谓任重而道远,这就必然加重了教育者们的责任与负担。第二部分讲教育学与社会学,但是主要还在于论述教育学的相关内容,在这里社会学只是作为教育学的一种辅助性工具,通过社会学来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
《涂尔干死了》这是一本另类的社会学读本,因为它是一本小说题材的,但却是以社会学名家们为小说的主要任务来进行构建的。小说以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为主人公,进行第一人称的叙述。主要是围绕一次“社会进步的前景”会议召开为起点展开,讲述在那种背景下发生的一件珠宝遗失事件前后的事情。作者将当时不同领域的著名人物包括涂尔干、韦伯、列宁、齐美尔等人都设想在了一起,并有对话。书中的理论内容也很广泛,有不同学者们各自的理论观点。作者通过这一事件,看到处于不同领域、站在不同的立场的学者们给予他们各自的不同观点,大致上都是基于他们的阶级立场以及学科领域。最后发现这是涂尔干所做的一个实验,虽然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可是这也是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尝试。
《中国没有榜样》本来觉得不想报着本书的,可是发现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所以就只好拿过来充数了,觉得很惭愧。这本书主要也都是在上课的时候看的,看的时候也没有做笔记,因为觉得这本书比较好懂,也不像西方的理论那样,都是对理论的阐述。本书是作者对西方国家的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抨击,我不知道这么形容是否准确,只是个人理解。但是我觉得作者本人的主要情感倾向是对西方一些大国的抨击与斥责,同时还表明了中国的发展是没有榜样可循的。向西方学习可以,但是不能够更换祖宗和血脉。中国有自身的特性、独特的历史与国情,要发展就要从自身出发,结合自身特征,寻求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

以上就是我对于本月读数内容的汇报,在质量以及数量上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勉强完成任务了。这个月的课程安排以及作业的安排,让我觉得时间很紧张,所以看书的时候有些急躁,对于书的内容的吸收和领悟不理想。不过在这段时间里,一次饺子宴让我们轻松了一下,也算是积极的休息吧。当然这阵子也有看书之外的烦恼,除了严峻的占位形势、寒冷的天气之外,最近感冒,怕跑到图书馆耽误别人,就在寝室看了几天书,也还算可以吧。最后想说的就是,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的汇报了,感觉时间很快,仿佛开学那段时间的事情都历历在目。这也是这学期第四次的汇报了,看着之前每一次的读书状况,不免有些小小的成就感,没想到自己也可以读这么多书了,虽然相比别人还算少的,可是对于自己来说是这半年来最大的进步了。2012,继续努力!


以下是十一月所读书目: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马克斯.韦伯
《法律社会学》马克斯.韦伯
《宗教社会学》马克斯.韦伯
《社会学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重读)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
《迪尔凯姆论宗教》迪尔凯姆,周秋凉等译
《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古斯塔夫.博蒙
已经是开学以来第三次的读书汇报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一起读了三个月的书了,可是感觉时间好像过得很快似的,之前一起读书、爬山的事情仿佛近在眼前,历历在目。说来还是很惭愧的,三个月读的书不多,感觉自己进步很小。而且从开始就接触韦伯的书籍,到这个月才算勉强的结束“一家”。可能是中间穿插别的书,时间花费的也比较多了吧。不过在这月末开始看迪尔凯姆的著作了,会有焦虑的心情,但还就按部就班,希望能稳着步伐一点点的看下去。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团体的存在可说是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由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决定的。实际上如果人类没有团体,也许根本就没有文明和历史可言,甚至可能连生存都要成为问题,这就是韦伯之所以以团体来研究社会的原因。而且经济行动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并且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这就找到了两关键性的问题:经济行动和社会团体。在经济行动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一些相关概念,以及经济发展的市场、货币制度以及分工形式与资本预算等。讲了家计式与营利式两种基本的经济活动类型,以及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渗透的影响与作用。后半部分主要是讲述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类型之间的关系,社会团体的生存以及活动的逐渐发展,产生了经济活动形成秩序并且有不同共同体形态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关系。最后说到种族的共同体关系,这部分主要是与政治相关的。
《法律社会学》:本来很少接触法律相关的书籍,基本上就没怎么看过,之前看《论法的精神》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的感觉,所以看起来会觉得晦涩难懂。数的介绍上说是介绍法律是怎么来的?它的演进过程如何?以及在人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大概就是讲述了这些内容吧。韦伯深入探讨了“法”的缘起与演化,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进行梳理举例,阐明了法律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各层面的关系。我看完之后头脑中就无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只是对其中一些内容有些印象。大概知道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还有一些关键词之类的东西:法发现、法创造、形式上的法和实质上的法,理性和非理性的法等等,还列举了几大宗教下的神权法与世俗的关系。那么法律在人类生活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个人理解为,它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制约着人的行为,赋予人类权利,同时使人类生活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宗教社会学》:宗教在人类历史中存在时间之久远是人们共同承认的,即使最初并没有形成一个正式的形式,可是他确实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么作为一种事实存在,该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它进行阐释呢?在韦伯的研究中,宗教社会学自然而然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宗教的起源、与宗教团体相关的内容,而且包括深层次的意识形态上的信仰问题,宗教伦理、宗教教义、价值观念,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所造成的影响等等各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宗教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尤之密切。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形式等不同的方面,人们基于不同的信仰而生活着。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也是离不开禁欲的宗教伦理、教义,我们就看到宗教对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了。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暑假时候看过这本书,内容虽然不多,可汗死短小精悍,很耐人琢磨的一本书。现在正好打算结束韦伯的书,又想到这本书对于理解韦伯的重要性,所以决定拿过来重读一遍。韦伯强调理性理解的重要性,并认为缺乏主观臆想的事物就无法理解,也就不能归入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还对社会行为进行了分类,并且论述了一些典型的社会关系。虽然本书内容不多,但是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理解现代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现在对于韦伯的思想有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发现确实像那样,对之就有更深刻的体会了。真的就像老师同学们说的那样,一遍看不懂,第二遍再看就会比上次好一些,最起码会有点小小的进步吧。
《宗教的本质》:在老馆借书的时候正好发现了这一本,我想我现在正在看宗教的书,那就正好拿着顺便看一下吧,于是就看了这一本。这是费尔巴哈的一本很小的书,内容也不是很多。本书的主题是宗教,他的对象是自然。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看的时候,觉得内容上有的可以很好的理解,可是有的又让我觉得有些不太明白,不过总体上感觉还行吧。
《迪尔凯姆论宗教》: 这是一本既包括作者对其他学者的一些关于宗教的观点的评述,也有他个人的关于宗教的看法的一些文章的合集。我读起来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连贯性,可能是我自己没办法把他们衔接起来吧。不过作者以宗教与文明、宗教与社会的联系为基本尺度,深入细致地考察了近代以来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讲述了宗教、图腾以及相应形势之下的人类生活,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即宗教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性的事物。确实如此,它是人类创造的一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这是一本小说题材的社会学方面的书籍,还是队长田孟自己买的,被我们拿过来一直霸占着看,估计很长时间都没有还给他,可能至今他自己都还没看过呢,感谢队长!这本书看完真的有很多感触,对于美国的那种奴隶制度给美国那些所谓的有色人种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是那样的深远,我看来还有些恶劣。剥夺了他们本应该享有的权利,并且被看成理所当然。这对于今天这样宣称倡导人权的美国来说真的不可思议,他们好像根本不记得过去的历史一样,还在斥责别的国家。我并没有什么攻击性的倾向,只是觉得似乎他们也应该反省下,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总的来说,主人公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也从一定层面反应了美国那个时代的一些现实状况,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等各方面,让我们也对这个历史不算很长的国家有点除了现在普遍性之外的了解。



以下是十月所读书目:
《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
《社会学之思》齐格蒙特.鲍姆,蒂姆.梅
《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苏国勋
《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施路赫特
《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的类型》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马克斯.韦伯
《儒教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学的诠释》张德胜
《儒教与民族国家》刘小枫

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里慢慢体会到了读书会这个团体的力量与情感。并且也是和读书会的队友们一起读书,一起走在这条道路上。这是第二次作为“正规军”写读书报告,可是仍然很茫然,写的内容仍然不能够与有经验的同学们那样,但是我会在接下来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学习。上次贺老师给女生们专门开了一次会议,希望我们积极读书、积极休息,并且希望我们不要再开始的时候势头太过于猛,可以适当的放慢一下脚步。我想确实如此,之前我的起点可能对于我来说就是太高了,很多东西都看不懂。所以,这个月就看了一些简单点的书。下面是读书内容:
《社会学主要思潮》这本书很多同学在暑假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可是我现在才拿来读,有点落后的感觉。所以看的时候不免还是有些浮躁的,希望能快点看完,可这本书还挺厚的,看的比较慢。本书是作者雷蒙.阿隆在进行了选择之后对一些社会学家的主要思想的论述,主要有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这四位作为创始人。其次是世纪之交的一代,即涂尔干、帕累托、韦伯他们三位。作者首先阐述了自己选择这些人并把他们归于该类的原因,然后分别论述了每位大家的主要的价值观念、思想还有他本人对于其中的看法。看完之后会对那些社会学家们的主要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以后读他们的著作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社会学之思》同上一本书一样,这也是难度不大的书。现在读起来会觉得确实落后于别人了,可是我还是要静下心来看。这本书讲的是生活中社会中,社会中的事情如何影响我们做什么,如何影响我们看待自己、物与他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作者主要阐述的内容。既然讲的是社会学之思,那么何谓社会学之思呢?就是一种对于人类世界的理解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与所谓“常识”之间的关系。本书旨在帮助人们理解自己与他人打交道的经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作者是在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境以及相关的因素来对人们解释他的社会学之思这个概念,并且理性化确实也在了不少的比重,这也意味着理性化之重要性。他教我们关联性地看待问题,我们是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一份子,不过不可能撇开社会网络不谈,而单独地对个人行为进行解释,要通过对个体与他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等)关系的研究来做解释。
《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一个月在看韦伯的书,可是之前却没有对韦伯的思想有个整体上的了解,也只读过于韦伯的传记,虽然也有一些介绍,可是没有很深入。于是在同学的推荐下看了我国著名学者苏国勋对于韦伯的理性化的探讨,希望能对韦伯的理性化思想有进一步的理解。作者首先是对韦伯有个整体性的介绍,他的生平以及他的思想主要方面。并且提出对韦伯的解释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的一维性、相对性和局限性,试图结合起来,在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或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和冲突中理解韦伯及其学说,这是本书立论的一个出发点。作者对韦伯的价值中立、理性化,合理性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介绍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上的思想,对人们行为进行的类型划分,以及新教精神的阐述。再者,涉及到韦伯的政治社会学领域。主要是韦伯关于统治类型的划分,以及其合理性的解释。我看完之后,觉得之前看过的韦伯的书的内容确实是被这些内容涵盖的,作者确实是国内的对韦伯研究比较全面深刻的。我想之后再看名家作品的时候,看些这样导论式的书籍是有必要的,不过在之后看也是有好处的,可以加深自己先前的理解。
《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在这里首先感谢我们的队长田孟同学,因为知道我们再看韦伯的书,于是主动借给我们他个人的关于韦伯的书籍,表示特别感谢。在这之前看的那本是我国学者对于韦伯理性化的理解,这本是外国的学者对于韦伯理性化与官僚化的研究诠释。那么他们对于韦伯的理解是不是存在着什么样的异同之处呢?我带着这个疑问看下去。我的理解是,认为本书作者更是从一种宏观的角度对于韦伯的理性化惊醒的诠释,他提出了一个“世界图像”的概念。那么何谓世界图像呢?是人们根据宗教信仰对于世界的一种想象、建构?在描绘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从中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对或错。其中在官僚制与民主这方面,通过马、恩的一些观点与之对比,更加突出韦伯他作为一个不同时代人的所具有的不同思想。不可避免的将要论述他的科层官僚制度,其中专业化是个重要的因素。当然对于韦伯每个学者因他自身的素养和学识不同,所有的看法可能也会导致不同,这必然使得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没有对或错的问题吧。
《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的类型》上个月看了韦伯的《支配社会学》,里面讲了支配的三种类型及其正当性基础,也就是说那是三种正当性的支配。而在这里所说的是非正当性的支配,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支配类型呢?为什么被称为非正当性的支配,是因为它的基础吗?带着疑问看下去。可是有时候也会看着看着就忘了之前所想到的问题,只是顺着书的内容看下去了。首先讲的是城市的相关概念及其类型划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那便是“市民”。韦伯说市民是西方所特有的一个概念,而在东方的国家中是不存在的。阐述了古代城市与中古世纪城市的比较,从氏族、门阀城市、民主制等方面进行,这些对于不同时代的城市来说形成了不同的支配。这些城市中所存在的统治形式之所以被称为非正当性支配,是因为它们建立在非法的统治基础之上,不具有正当性的基础。那么韦伯用“非正当性的支配”来形容西方的城市,正是为了凸现出这些城市共同体支配权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权力来源之挣脱传统的“篡夺性”,例如寡头政治、僭主制等。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东西方城市的形成上的差异。
《儒教与道教》韦伯作为一个并没有多少接触过中国那种真正的儒家文化的外国人,基于他的学术修养以及根据其他学者对于中国宗教或者儒家文化的论述写了这样一本书,在我看来其中可能会有一些不是很适当的地方,只是个人的见解。本书中,韦伯对世界主要文化的经济伦理原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城市等各个主要的方面,并将它们与西欧及其他社会中的类似方面进行比较。最终得出中国儒家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的影响,并且认为这是导致中国并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产生资本主义精神即一种理性精神的症结所在。可能这当中存在一些韦伯从他个人价值观角度出发而造成的结论的原因。可这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理论视角。
《儒教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学的诠释》韦伯认为儒教对于中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这是无可厚非的,确实是如此,暂时应该还没有人能否定这一点。不管它所带来的是怎样的后果,总之是存在的。看这本书是想对儒家思想有个进一步的理解,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它对于中国精神的影响。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重点谈论了儒家如何让看待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首先是讲了规范的重要作用,我们以前经常会听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样的话语,那么规范确实是必要的,这一定程度上就是这里所说的秩序。春秋战国纷争四起,人们厌倦和逃避那种混战的局面,于是儒家顺时提出和平的观念,于是希望能有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孔子为圣的儒家一直坚持“礼”的伦理纲常,产生了秩序的情结。除此之外,佛、道、法等家也对此做出了回应,但都没能像儒家那样受到统治者持久的信奉。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一直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并且也确实应该取其精华为今所用。
《儒教与民族国家》还是关于儒教对我们国家的影响的书,我不知道再看这样的书会不会显得不适合,可是想再多了解一些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也许和经典的距离远了点,只能是辅助性的看一下。首先作者就对儒家与儒教这样两个词进行了一下区别,并表示并不认同儒教和儒家等同的说法。还有就是关于经、纬书之说,这是我之前并不知道的东西,有了新的知识上的学习。关于信仰、以及从儒家精神而来的革命精神,并且在中国面临现代性的问题时,儒家思想受到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在这样的境遇下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是个重要的问题。在看完本书之后对儒家思想关于政制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信念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儒家作为一种宗教并非是过渡性的社会现象,它对于国家的建制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有着它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月看的韦伯的书很少,基本上都是一些介绍性的书籍,而且还有一些国内学者的作品。因为之前确实是因为个人学识素养不够,不能对韦伯的作品理解很多,达不到自己希望的效果。而且压力仍然很打,不能很好地进入良好的读书状态。而且看书的质的问题确实需要深思,不能看的只是内容而没有吸收,而且不能把内容串联起来,主要就是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担心。这个月还是在图书馆和队友们一起看书,一起吃饭。也有很多的大四考研的同学到图书馆去复习,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压力,要起早去占座。不过,这不是大的问题,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看书。接下来,就要步入冬天了,可能天气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阻力,可是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到图书馆去看书的,希望状态会越来越好。


以下是九月所读书目:
《与社会学同游》彼德.伯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
《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马克斯.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
《支配社会学》马克斯.韦伯
《韦伯传》姬金铎

《与社会学同游》:对于刚从一种比较散漫的状态转变为一个“正规军”的我来说,这本书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所以选择了这样一本书作为开端。这本书从社会学多重视角来看,认为社会是一场游戏,它有着多面性,要求处在社会中的人能够有游刃于这场游戏中的素养。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阐述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并有三个核心概念,即“人在社会”、“社会在人”、“社会如戏”。通过这三方面细致地讲述了人与社会之间互相的关系状态,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在本科阶段学习社会学教程的时候就曾接触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但是没有详细的去读他的这本著作,现在感觉到可以明白更多。这是一份研究报告,在报告中主要关心的正是定义情景的道德特征,讨论的是涉及参与者呈现在他人面前的活动的戏剧学问题。通过两个方面,即戏剧的因素,印象管理的艺术来分析一个人作为个体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并且个体存在两种表达,给出的表达和流露出的表达,也就是说他希望控制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就像演员一样有自己的前台和后台。

《学术与政治》:这是来自韦伯的两篇比较简短的演讲稿,且是韦伯晚年的关于他一生中所息息相关的并且游走于其中的两个不同领域的论述,分别是“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我们知道韦伯作为一个学者他有着很好的学术修养,作为一个希望从政的人他有着敏锐的政治思维,可是他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未能成为施展拳脚的政治家,但是他对于国家的关怀是至深的。学术上强调价值中立,以政治为业要有职业的政治家,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激情、责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断力、克服虚荣心。并且认为在价值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价值分裂的存在是必然的,不可消除的,要想做出抉择,并获得好的结果必须有付出一定代价的决心。

《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韦伯在写这本书时有着一个相关的时代背景,就是中产阶级力量上升,要求走工业资本主义道路,但是缺乏政治的成熟。韦伯清醒地认识到现时代是个理性化、理智化和“脱魅”的时代,要依靠责任伦理去行动,按照自己的价值伦理去行动。在经济与历史这部分,韦伯说到“整部经济史,无非就是经济理性主义的历史”,韦伯对于经济的观点用两个基本点来说明:社会行动与团体,以此为其入手点进行阐述。主要讲述了经济史的概念,共同体的经济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工商业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对应得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在支配的类型这部分,韦伯归纳了正当性支配的三种类型:法制型支配,传统型支配,卡理斯玛型支配。分析了三种支配类型的不同的基础、运作、影响,以及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这三种不同的支配类型在历史上乃至今,都曾出现过在不同的国家。我们看到韦伯对于卡理斯玛型支配的一种倾向,价值中立式的社会分析,最终体现了韦伯个人的价值观。

《社会科学方法论》:这是韦伯的又一集大成之作,内容很丰富。可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遇到很多的困难,觉得很难理解,晦涩难懂这个词最适合对我的感受的描述。虽然这本书很薄,可是确实看不下去,根本不理解。正好这时我们小组开了一次交流会,我很想放弃韦伯的著作,转向其他方面,师兄们劝我先把韦伯的看完,然后在转换。于是硬着头皮看完这本书,可还是不理解内容。等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来重读此书。

《支配社会学》:先前在读《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一书时,里面就有讲到三种不同的支配类型,但是那里并没有现在这本书这么细致入微。本书深入的探讨了官僚制、家父长制、卡理斯玛型支配三种不同的支配类型(即对应于法制型、传统型、卡理斯玛型支配),在人类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所出现的变化,在经济、政治统制上的表现,以及支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然后从政治支配与教权制支配两方面探讨了政治权力与教会权力的关系,并探讨了教权制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关系。

《韦伯传》:之前在看韦伯的书时没有对韦伯的整体思想有个大致的了解,所以就看了这样一本书。本来同学介绍的是《韦伯的思想肖像》,可是在图书管里就找到了这本书。本书从韦伯一生的不同阶段来介绍了韦伯的不同时期的思想,以及他所从事的研究,并且包括了他思想的转变等方面。我们从中可知道韦伯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因而造成了其处于一种比较煎熬的状态,他的思想也一直处于这样一种矛盾对立的状态之中。尽管如此,韦伯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和研究的东西。他的价值中立原则、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关于三种支配类型的理解等等,直至今天仍为众多学者研究之爱好。

以上书目是这个月所读的,由于缺乏计划性,所以不能很好的进入读书状态,并且也读地很困难。虽然看的大部分是韦伯的书,可是不能很好的理解,也缺乏读书的功底,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不过有这么多的同学们一起读书,还是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团体的力量,不免带来一些震撼。



以下是7月所读书目:
《理想国》柏拉图
《共有的习惯》汤普森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 
《金翼》林耀华
《理想国》很早就有接触过书名,只是一直没有拜读过,很想读。这是一本不同于之前所读的书籍,它以对话的形式进行阐述,借以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来描述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国,同时给后人展现了一个优越的完美城邦。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内容开始就在讨论正义这个话题,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从全书的内容来看,柏拉图试图构建一个心目中的理想国,可是由于它具有一定的空想性,最终没能够得到现实性的建设。但是,对于后人的哲学研究仍旧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共有的习惯》本书是对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乡规民俗进行再考察,主要是对于当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乡间的风俗,如“买卖妻子”、“大声喧闹”等做了深入的描绘。书中的材料非常丰富丰富,读起来很容易感兴趣,并且配有富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的插图,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与东方的国家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的共有习惯。这对于我之后想要读的书目有一定影响。
《菊与刀》受之前一本书内容的影响,我选择阅读这样一本书籍。之前在准备考研之前曾经接触过人类学方面的书籍,上面有介绍过这样一本书,当时也是感兴趣,但是因为准备考研的关系就没有阅读。现在正好又看到这方面的书籍了,正好是个很好的机会。本书是美国女学者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受命于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报告,并在报告中分析自己的推断。本书主要描述了日本作为一个东方国家独特的文化、生活习性以及性格等。就我所读之后的感想来说,日本真的是一个奇特的国家,日本人是一个奇特的群体。他们的最大特征似乎就是他们的双重性格了,看似矛盾却又有着他们自己的操守。正是这样一种性格让日本在战败之后能够迅速的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很多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学习。
《金翼》这也同样是一本研究东方国家文化、家族生活形式的社会学类著作,但它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之前曾有同学推荐过,后来老师也提起过,也在论坛中见过很多学长们也都读过这本书,可见它的影响力之大。本书的构思并不复杂,在描写两个不同的家族,其中一家度过逆境继续繁荣,另一家最初很是兴旺而后却衰落了。就这另个不同命运的家族展开了论述,寻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从中可以发现两家的主人公身上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爱好,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决定了两家人的生活以及命运的不相同。往往在很多时候正是一个人久而久之的习惯改变他的一生,所以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真的很重要,那并不是偶然的因素就可以完全导致的。所以作为后人的我们一定要从前人那里吸取经验教训,寻找有用的东西。





以下是六月所读书目:
《社会学与生活》谢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
《社会契约论》卢梭
《初民社会》罗维
《社会学与生活》听别人介绍说这是一本读起来不会觉得吃力的书,并且对于弄懂社会学是很有益的,我想我之前应该是急功近利了,所以就读了这一本书,希望能够懂得更多社会学的用处。 本书简洁地定义与分析了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注重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互动理论结合阐释,强调社会学家检验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特方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使用跨文化的实例说明性别、年龄、种族、族群和阶级等社会区隔及其影响,并提供最近几年来社会学重要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现实中的问题更有利于我们的理解。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马克思曾经说过卢梭始终拒绝与现存政权作任何哪怕是表面上的妥协。卢梭指出了人类所存在的两种不平等,即自然的或生理上的那不平等和伦理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它取决于人们所许可的协约。也就是说这种不平等为人们所认可,是人类发展进程的一个步骤。这种不平等的产生来自于各种不同的因素,有人们自身体质变异、感情冲击、知识和谬误的获得等等。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专制统治将是不平等的极限。
《社会契约论》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只能是由人民协议的产物。这种学说既用来说明国家起源的必要性,也说明国家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合理性。这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但是对于国家的整体这一制也应因地因时制宜,不同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
《初民社会》本书是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R.H.罗维批评进化学派论者摩根的代表作。他从文化的角度,详谈了初民社会的婚姻制度、氏族的起源和组织、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财产分配制度以及初民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等等。从科学上论证了种族平等和民族平等的思想。
这几本书都是论述的关于人类平等的内容,从不同的著名社会学家们那里学习从多种角度来探析人类平等这个问题。
    最近的天气真的是很热,看着身边的同学们都很清闲,难免会有点点的抱怨,在看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心烦意乱,读书必会受到影响,应该是我还没有达到该有的境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吧,可我知道我不能停下来,我会继续努力的。


卢雅倩五月读书
本月读书书目: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涂尔干
《孟德斯鸠对社会学兴起的贡献》 涂尔干
《论法的精神.上卷》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下卷》 孟德斯鸠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篇文献为1898年发表在社会学年鉴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足见其重要性。要深刻的理解一种规矩或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准则或者一种道德准则,就必须尽可能地揭示出它的最初起源。所以涂尔干为了探寻乱伦这一禁忌,从它的最初起源开始。通过书本内容可以知道,乱伦在绝大多数社会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认为是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为什么呢?这是所要讨论的问题。涂尔干指出过去研究的不当之处,而有一个自己的方法。这当中说到外婚制,其实就是乱伦禁忌的表现,也是社会的最初规制。最后可以得到,乱伦禁忌和人们的氏族图腾不仅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尤为重要。总之,我认为对于乱伦的禁止是符合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健康生活的。
《孟德斯鸠对社会学兴起的贡献》社会科学诞生于法国,但是许多其他国家的著名哲学家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著作,推动了法国哲学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孟德斯鸠就是其中一位。涂尔干认为孟在其著作中只讨论了“法”这个特殊社会现象,并阐述了他们使用的方法。在那个时代还缺乏用来论证的工具、方法等,明确科学的主题、性质和方法,确立科学的基础也同等重要。涂尔干对孟德斯鸠的论述促使我去阅读《论法的精神》这一著作。
《论法的精神上卷》、《论法的精神下卷》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著作,也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或人民生活的共同体来说,法师必需。严复说过“无法之世界,必毁而不存”,所以对于法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本书中开始部分只稍微说明了法的形式,然后说法的精神,也就是法的原则问题。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封建专制和神学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同时他还指出不同的国家适合于不同的政体形式,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法律与政体、宗教、自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这些关系共同构成“法的精神”。不仅阐述了英国的宪法制度,也论述了罗马等国家的法律,还提及到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不同之处。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这部著作在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我四月份的读书书目: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本书即《经济与社会》的第一章,内容较为精简。但是非常重要,是理解韦伯思想的基础。韦伯指出,社会学是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解释社会行为过程和结果之诱因的一门科学。行为是人的一种主观意向。在韦伯看来,人的行为是受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决定的,启发我们看待问题不能仅从功利性的角度出发。韦伯强调理性理解的重要性,并认为缺乏主观臆想的事物就无法理解,也就不能归入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还对社会行为进行了分类,并且论述了一些典型的社会关系。虽然本书内容不多,但是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理解现代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本书中韦伯主要论述了加尔文教、、教派的伦理思想,试图通过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来说明资本主义精神背后的不平等的新教伦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因为人们不同的宗教信仰而不同。这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受到祖先传统的影响而继承了他们的信仰。为什么在新教中会形成一种看似合理的伦理精神并形成资本主义?这是所要探讨的问题。新教中的苦行主义世俗化,添加了某种肯定性的观念,那就是一个人的信仰有必要在职业活动中得到验证。这就引发出为什么那个时代成功的资本家往往是新教徒?这是因为,对于新教徒资本家来说,整个理性化的经济生活是他用以确信自己的选民身份的符号。由信仰的力量所激发起来的理性化进程,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表现的很完全,同时,他们倡导节俭,这又保证了理性化经济活动的财富增长,最终的后果就是资本的积累。因而新教徒们比较容易成为资本家。 因此最终得到宗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由来这样一个关系。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在书中阐述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使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而确立了社会学的科学地位与研究基础。在开始的部分涂尔干就提出两个命题:第一把社会事实视为物,第二社会现象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并在第一章中说明什么是社会事实,有哪些类型等等。接下来提出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他指出一些病态现象也是正常的),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等。研究的主题是人类从古至今的进步,提出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准则,试图使社会学摆脱哲学的范畴成为科学。从今天来看,他确实做到了,是值得社会学界骄傲的。科学要想成为客观的其出发点就不应该是非科学地形成的概念,而应该是来自感性的材料。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1983年作为博士论文发表的,作为他最初确立思想的开山之作。本书的研究核心即是社会分工,劳动分工拨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他指出社会学研究不能单以利益出发,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他认为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工是因为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因素,需要重新整合,因此发生了分工现象。并引出了失范这一重要概念。同时他还提出社会团结(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集体意识等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纵向的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这本著作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问题,事实上也是涂尔干解决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这一范畴更广的社会学问题的基础。
[ 此贴被卢雅倩在2013-01-29 22:15重新编辑 ]
勤为书山路
Posted: 2011-04-30 12:47 | [楼 主]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不错。
Posted: 2011-05-04 20:20 | 1 楼
李浩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317
威望: 317 点
金钱: 317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4-06-18

 

加油!一起努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Posted: 2011-05-04 22:02 | 2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勤为书山路
都是经典的书,按照这样的势头,你肯定会在读书的路上达到自己的目标,继续加油。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1-05-05 12:49 | 3 楼
石顺林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5
威望: 45 点
金钱: 450 RMB
注册时间:2009-11-02
最后登录:2015-04-22

 

三大家的著作是中心同学阅读的核心。可以看看学长们以前的帖子,适当参考一下他们的读法。
加油!
天才出于勤奋
Posted: 2011-05-06 15:52 | 4 楼
冯小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3
威望: 193 点
金钱: 193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8
最后登录:2016-01-05

 

根据自己的基础,参考一下师兄师姐的帖子,给自己一个大概的读书计划,最好一个系统的计划,免得在之后的阅读中,迫于时间太慌乱了
Posted: 2011-05-06 15:55 | 5 楼
阿健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2
发帖: 176
威望: 180 点
金钱: 18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3
最后登录:2011-07-30

 

还是蛮有挑战性的,比我们本系的一些同学读的好啊。
苦心智,劳筋骨。长路漫漫,求索不息。
Posted: 2011-05-06 23:59 | 6 楼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已更新。
Posted: 2011-05-30 10:29 | 7 楼
卢冠男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3
威望: 73 点
金钱: 73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7
最后登录:2012-10-05

 

慢慢来,一天进步一点,天长日久,就会取得惊人的进步!
你读的书都很有意思,有时间我也拜读一下社会学的书。我是学教育学的。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Posted: 2011-05-30 20:46 | 8 楼
三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6
威望: 16 点
金钱: 1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5
最后登录:2011-12-17

 

所读书目有难度。
用头立地
Posted: 2011-05-30 21:00 | 9 楼
郭政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86
威望: 186 点
金钱: 18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6-28

 

经典书目,很不错!想读韦伯。
读书 思考 人生
Posted: 2011-05-30 21:40 | 10 楼
胡倩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4
威望: 44 点
金钱: 440 RMB
注册时间:2010-11-06
最后登录:2012-04-12

 

不错,大家一起加油!
不管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只要此刻不迷失方向。
Posted: 2011-05-30 23:03 | 11 楼
朱静涛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265
威望: 265 点
金钱: 265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22-04-27

 

坚持,一起努力
做最好的自己
Posted: 2011-05-31 12:05 | 12 楼
朱静涛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265
威望: 265 点
金钱: 265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22-04-27

 

坚持,一起努力
做最好的自己
Posted: 2011-05-31 12:06 | 13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干脆把涂尔干的书都看了!《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是他的宗教社会学的一部分,放到他的整个逻辑体系来理解会更有感觉。 《原始分类》,《宗教生活基本形式》。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5-31 12:31 | 14 楼
郑涛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7
威望: 127 点
金钱: 127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9-11-14

 

汗,论论法的精神,我这个法学专业的都没看过。。。。
书到用时方恨少!
Posted: 2011-05-31 22:28 | 15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Quote:
引用第15楼郑涛于2011-05-31 22:28发表的  :
汗,论论法的精神,我这个法学专业的都没看过。。。。

很厚的书啊!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6-02 22:27 | 16 楼
刘茜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9
威望: 39 点
金钱: 3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12

 

读的都是经典啊,佩服佩服。
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
Posted: 2011-06-07 09:41 | 17 楼
卢雅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43
威望: 143 点
金钱: 143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3-03-22

 

加油
勤为书山路
Posted: 2011-07-01 19:31 | 18 楼
印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435
威望: 435 点
金钱: 4350 RMB
注册时间:2010-12-10
最后登录:2022-04-27

 

继续加油!
我最大的天赋就是勤奋。
Posted: 2011-07-01 20:51 | 19 楼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加油!加油!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1-07-02 14:51 | 20 楼
刘磊(中南)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9
威望: 169 点
金钱: 1690 RMB
注册时间:2011-05-04
最后登录:2014-01-20

 

卢梭对马克思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
战士,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
Posted: 2011-07-03 13:55 | 21 楼
石峰枫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94
威望: 294 点
金钱: 2940 RMB
注册时间:2011-04-29
最后登录:2013-03-19

 

作为世俗的人难免有世俗的心,相信自己,再接再励!加油
巅峰之枫叶傲然于风霜!
Posted: 2011-07-04 18:14 | 22 楼
陈高争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8
威望: 38 点
金钱: 380 RMB
注册时间:2011-05-06
最后登录:2012-01-13

 

是呀,天很热,不过你读书很有热情,读的也不错,加油!
Posted: 2011-07-04 20:56 | 23 楼
卢雅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43
威望: 143 点
金钱: 143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3-03-22

 

继续!
勤为书山路
Posted: 2011-07-31 18:20 | 24 楼
李永萍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359
威望: 359 点
金钱: 3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6
最后登录:2017-11-17

 

书目都挺有意思的,有机会我也找来读读,呵呵,加油!
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就肯定没有收获!
Posted: 2011-08-01 09:58 | 25 楼
石峰枫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94
威望: 294 点
金钱: 2940 RMB
注册时间:2011-04-29
最后登录:2013-03-19

 

有所读,有所悟!
巅峰之枫叶傲然于风霜!
Posted: 2011-08-01 16:45 | 26 楼
来友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8
威望: 48 点
金钱: 480 RMB
注册时间:2010-01-02
最后登录:2012-10-27

 

我以后也要读点人类学的,还望多指教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Posted: 2011-08-01 21:15 | 27 楼
徐加玉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16
威望: 216 点
金钱: 21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9-13

 

《共有的习惯》是挺生...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Posted: 2011-08-02 10:57 | 28 楼
印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435
威望: 435 点
金钱: 4350 RMB
注册时间:2010-12-10
最后登录:2022-04-27

 

读经典要有坚定的信念。加油。
我最大的天赋就是勤奋。
Posted: 2011-08-05 17:36 | 29 楼
« 1 2345» Pages: ( 1/6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7102(s) query 4, Time now is:04-28 00:1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