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45» Pages: ( 1/6 total )
本页主题: 葛佳 读书汇报(更新至2013年4月26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葛佳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3-06-03

 葛佳 读书汇报(更新至2013年4月26日)

阅读书目:
《权力论—新社会分析》    伯兰特•罗素
《权力论》                丹尼斯•郎
《权力政治学》            李景鹏
《不需暴力的权力》        罗伯特•杰克曼
《超越左与右》            福柯
《文明的进程》            埃利亚斯


  一直以来对权力政治学都比较感兴趣,这个月围绕“权力”一词展开阅读。这个月总体来说状态较好,读书也比较有感觉。从下个月开始我打算进入温故知新阶段,针对一些经典书目进行再次阅读,翻阅一些教材二手文献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另一方面,再阅读具有现实性,启发意义的现代著作。下面围绕“权力”来谈谈我的读书感想。
    一、权力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阶级关系就是权力关系。权力表示结构对处于“斗争”中的各个阶级的时间之间的冲突关系的影响,“权力标志着一个社会阶级实现其特殊的客观利益的能力”。韦伯认为:“权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帕森斯在对韦伯的定义进行研究后,指出韦伯的权力定义有两个明显的漏洞,第一是这个定义中已包含了冲突和对抗的假设,A克服了B的反对,就意味着B为了A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但这忽略了权力关系可以是一种互惠关系的可能性,权力可能是一种有助于AB双方都实现其各自目标的手段。第二是把权力中相互作用的特性转变为权力主体的属性,只将权力作为一种人的能力进行考察,这是远远不够的。伯兰特•罗素认为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丹尼斯•郎赞同和引用罗素对权力的定义。
综上所述,权力一词包含几个关键词:能力,利益和冲突。权力是一种能力,权力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权力的运用过程中包含着冲突,包含着上下级的关系。
二、权力的形式
韦伯把权力分为三种类型:法理型权力,传统型权力和卡里斯马权力。法理型权力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传统的权力,它是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的。卡里斯马型权力是指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的。
伯兰特•罗素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韦伯的权力分类,他把权力分为:传统的权力,革命的权力,暴力的权力,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主要是指王权和教权。法律的终极的权力是国家的强制权利,法律的权力可以说明某种复杂性。罗素把不以传统或同意为基础的权力成为“暴力”。它的特性与传统的权力大不相同。在传统的权力继续存在的地方,政权的性质几乎无止境的取决于它的安全感或不安全感。 暴力通常是军事的,它所采取的形式或为对内的暴政,或为对外的征服。当一种传统的权力形态结束之后,继之而起的可能不是暴力,而是为人民中的多数或较大的少数所愿意拥护的革命权威。例如在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情况就是如此。在某些情况下,议会的权威所得到的群众拥护,如果足以使它成功,那就是革命的;但在实际上获得胜利的纯军事权力却是暴力。
三、权力的操作方式:
丹尼斯•郎把权力的形式具体化,分为:武力,操纵,说服和权威。
武力是建立在限制他人自由基础上的物理障碍,使肉体遭受痛苦或损伤的刑罚。武力的终极形式是暴力:直接袭击他人身体,使其遭受痛苦、损伤或死亡。武力就是通过控制他人身体达到目的。
操纵,当掌权者对权力对象隐瞒他的意图,即他希望产生的预期效果时,就是企图操纵他们。成功的操纵可以激发权力对象的热情和首创性,操纵也可以发生在不存在社会关系的掌权者和权力对象之间,甚至后者不知道前者的存在。
说服以交谈形式为主,它代表一种手段,参与者可以用它来对他人行为取得预期效果。从掌权者的观点来看,如果要求少花资源,少引起权力对象敌对或反对的危险,说服是最可靠的权力形式之一。
权威,是对他人判断未经检验的接受。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强制性权威,诱导性权威,合法权威,合格权威和个人权威。这几种权威形式是上述权力形式的具体表现。
三、权力的基础和用途
权力的基础是资源,包括个人资源和集体资源。个人资源是指掌权者自身可用来达到目的的客体。集体资源是掌权者能够动员起来的大规模的社会助力。集体资源通常不是从其他用途转移过来,而必须首先通过动员原来没有联合起来的个人,在支持共同目标、社会组织和领导方面达到团结一致才能建立起来。所以,个人资源一般是比较稳定的额,而集体资源是掌权的关键,什么时候、怎么样、为什么集体目标会被动员起来就是争夺资源的关键。
权力的用途主要是满足欲望,获得利益和实现政治理想。正如权力的各种定义所述,权力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实现利益的手段。
四、福柯的权力观
    在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的框架之内, 福柯提出了权力观。他以知识考古学为认识论基础, 以谱系学为图式, 深入剖析了代表性的权力事件。他试图让人们看清权力的真正面目、作用及产生这些作用的机制。按照福柯的一贯做法, 他从“主流”话语边缘选取叙述的事件, 通过整理经验, 将其提升到理论化的层次。其中, “疯癫”的事件、“规训与惩罚”的事件、忏悔的事件等, 成为福柯研究权力问题的主要对象。虽然福柯并不愿进行本体论的讨论, 但他从不拒绝对关键词如权力概念的不停追问。实际上, 这体现了福柯对事物的后现代怀疑方式及其把握事物真正本性的学术气质。权力本性包含着福柯对权力指什么、从那里来、存在于何处等基本问题的追问。权力指什么? 权力不是“特定的权力”, “即确保公民被束缚在现有国家的一整套制度和机构之中。”权力不是“一种奴役的方式”, 也不是“普遍的控制系统”。权力是“多种多样的力量关系”, “这些力量关系相互扶持,形成了锁链或系统, 或者相反, 形成了相互隔离的差距和矛盾。”由此, 传统上宏观的、中心化的、法律性的权力等, 并不是权力研究的主要对象, “从权力出发来分析, 不应该把国家主权、法律形式或统治体系视为原始的所予, 因为国家主权之类只是权力的终极形式”。福柯关于权力的肯定性回答揭示了权力的普遍性、生产性、“意向性”和“非主观性”以及微观性。 

阅读书目:
《政治哲学史》            列奥•斯特劳斯
《理想国》                柏拉图
《法律篇》                柏拉图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

这个月主要是针对政治哲学史的阅读,阅读的状态还不错,但是总是感觉自己读得还很浅,不能抓住最深层次的东西,感觉读书挺落后,心里有点焦虑。不过在这最后几个月的时间中,我仍然会继续努力,好好读书!刚刚开学的时候我本来是想着这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政治学,就是要把政治学给读好,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不仅要把政治学读好,而且这个学期还要把过去读的书都理一理,总结一下,古典三大家和新四大家以前没有读透,这个学期我打算通过阅读一些教材,整理一些文献来把它们理顺,弄通!下个月我还是打算阅读政治学,政治学是一个很庞大的学科,主题很多,但是我的时间并不多了,这个月读了政治哲学史,下个月我打算围绕“权力”这个关键词来进行政治学的阅读!
我所理解的政治哲学史是哲学、伦理学在政治学中的运用和结合,从公元前到近现代,政治哲学史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但主要还是围绕一下几个关键问题来解释:政体,人性,法律。
1、政体
从古至今,主要的政治体制有三种: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在这三种制度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变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政体仍是这三种。对于这三种政治体制,史上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古典的大部分倡导君主制,认为君主应当具有一系列足以统治国家的美德,使国家的公民生活幸福,而国家的公民也必须服从统治者的统治。贵族制则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由贵族阶级中有能力的部分人来对城邦进行管理和统治。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制逐渐发展,主张平等、自由,应该根据全体公民的意志来统治国家。围绕这三种政体,引发了很多争论,究竟哪一种政体是最好的,是最适合整个国家的?
2、人性
在一个国家的运转和发展中,国家公民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拥有哪些美德,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在理想国中,就曾提到很多关于公民义务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在一定年龄内结婚,并且应当为城邦生育优质的后代,必须为保卫城邦做出贡献和必要的牺牲,不论男女都要接受一些训练,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一系列美德,比如正义、勇敢、节制等等。而霍布斯、卢梭关于社会契约的有关问题也提到了关于人性的问题,霍布斯基于人性本恶来建立社会契约论,提倡君主制;卢梭基于人性本善建立社会契约,提倡民主制。所以关于公民的素质,美德和地位也是一个讨论的焦点!
3、法律
法律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是维护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公元前,理想国中就提到了许多具体关于法的内容,必须在一定年龄结婚,一夫一妻制,在犯罪的惩罚问题等等都有涉及。这种法律是由所谓的智者、哲学家、有大智慧的人提出和制定的。到中世纪,宗教对于立法的影响举足轻重,宗教与统治者之间权力争夺十分激烈,矛盾也很突出,在法律的制度和执行中,都带着浓重的宗教因素,对公民的自由和权利都造成很大的限制和束缚。之后,卢梭、洛克等人所提倡的三权分立,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把立法权独立出来,使法律更加公平正义,保护公民的权利。
总而言之,我认为政治学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一条主线来进行阐述的,即维持个人意志与公共意志之间的平衡关系,政体、法律和美德都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我感觉思路不是太清晰,有些不知如何下笔,就写到这里吧!
阅读书目:
《知识考古学》          福柯
《合法化危机》          哈贝马斯
《包容他者》            哈贝马斯
《后民族结构》          哈贝马斯
《弗洛伊德文集》        第3卷
《弗洛伊德文集》        第6卷
《弗洛伊德文集》        第9卷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戈夫曼
《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
《风险社会》            贝克
 

    这个月读的书比较杂,主要看了符号互动论,弗洛伊德还有哈贝马斯的书!这个月的时间比较长,时间很是充足,阅读的感觉也还不错!下面我想主要谈谈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符号互动论的一些想法!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的起源、基础和动力都存在于无意识之中,它只是无意识的可见部分。两者是对立的,但无意识是主导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按照意识和无意识的机制彼此制约着。没有偶然的心理现象,生活中琐事和失误梦、精神病症状等都具有无意识的动机和含义。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从无意识中揭示意识,从不正常中了解正常,从人们活动的琐碎片断中找出意义和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他在《释梦》中分析了大量梦例,包括儿童梦、荒谬梦、焦虑梦以及各种典型梦来论证这一基本论点。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梦的本质对精神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弗洛伊德从释梦出发,得出了梦的解释是通向理解心灵的潜意识活动的皇家大道这一结论,然后从潜意识和本能欲望两方面开辟了一条理解人的本性的广阔道路。
  潜意识概念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石,其初期概念仅为被压抑观念的潜伏之所,到了《释梦》和《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等著作中,潜意识被视为能量的储存所,人的活动的永恒动机,并与童年性欲联系起来。而在弗洛伊德的后期著作中,潜意识已被视为无矛盾、无时间、无逻辑、非理性的原发精神过程,构成了他的人格理论。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欲望实际上是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表现。弗洛伊德在分析梦时发现梦可追溯到儿童性欲厂梦中各种象征大都带有性的性质。他在释梦时还发现了伊谛普斯(恋母)情结。他即由此出发,逐渐形成了里比多的泛性论,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后期他将本能归结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用以解释人的行为和战争,更以伊谛普斯情结论证社会、道德和宗教的起源,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而不能自拔。弗洛伊德只从人的内部解释行为的原因,忽视人的行为的社会制约性和人的本性的历史性。他把人格看作由原始欲望派生而来,把心理性发展看作按宿命论阶段进行的。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是机械地进行的,可通过精神分析认知其规律,人不能自主、自动,没有自由意志的余地。这种形而上学的决定论否定了人积极活动的必要性。弗洛伊德认为人与社会里对立的,人的行为是一非理性的,即使有一点点理性也仅仅来源于精神分析治疗。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米德的社会心理学观念是关于社会现实的“过程”的观念,而非静态的观念。人和社会秩序都处于变化过程之中,而不是一种完成的事实。他着重研究个人如何变为我们称之为“社会”的这个组织的一员。米德将“自我”分为“I”(主格我)和“me”(“宾格我”)两部分。“主我”代表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自然属性,“宾我”则代表自我的社会方面,即社会的内在化需要和个人对这种需要的理解。“主我”首先发展,“宾我”的发展则要长期进行,因为个人要学习社会的期望和规则。米德认为“自我”的发展也就是“宾我”和“主我”的不断“对话”。米德进一步指出,人们不仅要理解他人,也要有能力理解自身,人不仅要与他人互动,也要参与自身的“符号互动”。符号互动通过操纵语言来实现,语言是最主要的符号。符号不是既定事实,而是处在连续的过程之中。人们不仅要学习常规符号,还要操纵这些符号,这样才能充当“游戏”中其他行动者的角色。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行动路线修正互动。米德认为社会学的对象就是社会环境中各种行动者的有组织的和模式化的互动。
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后台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应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应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的角色行为的规定。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着重从人的内部解释行为的原因,忽视人的行为的社会制约性和人的本性的历史性。而符号互动论则把个人看做一个“社会人”,注重人的社会性。
    下个学期开学打算转向政治学的阅读!

十一月读书汇报:
《疯癫与文明》      福柯
《不正常的人》      福柯
《词与物》          福柯
《规训与惩罚》      福柯
《性经验史》        福柯
《必须保卫社会》    福柯
《福柯的生死爱欲》  詹姆斯•米勒


  这个月读的都是福柯的作品,刚开始读的时候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状态,后来通过交流和深入的阅读,感觉就越来越好了!读完福柯之后,我觉得福柯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尤其是与之前的几个思想家相比较,福柯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思想和逻辑,我非常地佩服。我在这些读这些作品时感受最深的就是福柯的主题体验、知识(真理)与权力的关系,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对福柯思想的看法吧:
我认为要读懂福柯就一定要了解福柯的生平、性格和经历,这些对于把握福柯太重要了。福柯出身于一个较好的医生家庭,由于是长子,所以家教严格,来自父亲的压力非常大,这可能是导致他独特性格的一个很重要原因。福柯从小就很叛逆,做过非常多出人意料的事情。福柯是一个同性恋者,与常人的性取向不同,他会经常性地通过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喜欢并且极力创造这种极致的体验,他曾多次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达到这种体验,他在经历过一次车祸之后说“死亡的感觉真好”,他后来还会经常去旧金山的同性恋地区,享受那种受虐与施虐的快感。他非常享受这种在常人看来不同寻常的体验,在以前,我可能会认为他是“不正常的人”,但是在读他的书时,我就经常会想,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呢?有什么标准能作为这二者的界限呢?有这个标准吗?这个标准又凭什么成为标准呢?可能我以前会说用我们的日常知识就可以证明这是不正常的!但是我们的日常知识又凭什么就成为标准,成为真理呢?这就是福柯的所想!就比如“疯子”,我们为什么可以确定某些人就是疯子呢?疯子就是不正常的人吗?我们应该把疯子给关起来吗?在很久以前,疯子被人们尊为先知,可是逐渐变为被愚人船送走,流落他乡,被关进麻风病院,和犯人一起关进监狱,最后发展成被统一关进疯人院。“疯子”就这样被人们确定为疯子了!这一过程按我以前的想法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福柯不这样想,疯子之所以成为真正的疯子,是因为所谓的正常人认为他们是疯子,是因为医生的出现,医学“知识”的发展,从而使疯子成为真正不正常的人。所以,福柯对“知识”(真理)发出了挑战,对“知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基础发出了挑战。
在《规训与惩罚》中,对犯人的惩罚从使用极端酷刑,到关在监狱作为一个劳动人,再到全景敞视主义应用到专门的监狱中,这个发展过程看似是对犯人的逐渐宽恕,实质上是权力逐渐地无孔不入地对人的监视。原初,是在公众面前使用极端酷刑,这既使犯人得到惩罚,又使公众得到警示。后来,是把犯人集中拘禁起来,让他们作为一个劳动人来使他们得到改造,但是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被安排,被监视!再到后来,将边沁的全景敞视主义应用到监狱的建设中去,使得罪犯的方方面面都处于无孔不入的监视之中,这是比酷刑更可怕的“酷刑”,这就达到了对犯人的极端控制。这是一种权力的日益加强,这种权力的加强与“知识”的发展联系紧密。对于所谓的“疯子”,利用医学知识来集中控制“疯子”,并且让主流人群对这种知识达到一致认同。在工厂中,利用各种技术知识对工人进行控制。在学校,利用对“知识”的挑选来进行考核,进行社会的向上流动。也就是说这个社会通过各个领域“知识”
的发展来对社会中的人进行控制,使人们受到社会的无限的限制,使得这种权力最终时时刻刻约束这社会中的人。所以福柯极力反对这种控制,更是要打破这种作为权力控制基础的真理或知识,使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获得一种真正自由意义上的主观体验。
    这个月总体感觉状态不错,下个月打算进攻符号互动论和弗洛伊德!
十月份读书汇报:

《单身者舞会》        布迪厄
《实践与反思》        布迪厄
《实践感》            布迪厄
《实践感》            布迪厄
《再生产》            布迪厄
《文化、权力与国家》  杜赞奇


这个月由于家中有事回去了一趟,耽误了挺长时间,在家的时候非常想念与大家一起努力拼搏的日子,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同时也很焦急,希望能够赶快回来与大家一起看书。回来后,我的状态非常好,觉得读书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看书,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我这个月看的书主要是布迪厄,其实我觉得布迪厄的观点很有趣,我也非常喜欢,很多人都看过布迪厄,并且也都说了自己的观点,在此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在看完布迪厄之后,我打算接着看福柯的书,可能还会看看哈贝马斯。
下面就来谈谈我读完布迪厄之后的一些想法:
贯穿布迪厄思想的几个关键词是:场域、惯习、策略和资本,对于它们的基本概念我就不赘述了。在《实践与反思》中,布迪厄提到“没有理论的经验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希望通过布迪厄的具体研究来阐述他的理论观点,主要是对场域、惯习和策略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
1、单身者研究
在布迪厄的家乡贝亚恩农村,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男子单身现象,这种普遍的单身汉现象到底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了。在法国,由于长子继承权的规定,长子是遗产的最大获利者,长子继承土地也是理想的继承方式,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土地的不断分割,但是与此同时其他的幼子和幼女也同样享有法律规定上的继承权,只是比长子的份额少,所以家长必须分给其他孩子一部分财产,并且一般要在孩子结婚是就以嫁妆的形式把幼子幼女应得的财产补偿给他们,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把现有财产进行分割,会导致土地、房屋等财产的分割,这是家长不希望看到的情况,所以要保持家产的完整,就必须依靠长子结婚时新媳妇带来的一份嫁妆,从而先支付幼子和幼女所应得的财产。所以,对于长子的婚姻就有较高的要求,既要避免高低就婚姻,又要阻止低攀高婚姻,因为在高低就婚姻中,新媳妇所带来的嫁妆较少,可能根本无法支付幼子幼女的陪嫁;而在低攀高婚姻中,新娘虽然带来足够多的嫁妆,但是新娘的这种嫁妆是不稳固的,因为新娘在没有孩子就过世或者离婚的情况下,男方必须把嫁妆退还女方家,另一方面,新娘因为带来巨额的嫁妆,会提高自身在男方家庭中的地位,可能会威胁到家长或丈夫的地位,所以一般家庭也不太赞同低攀高的婚姻模式。这是对长子的婚姻要求,而对幼子则是希望他能晚点结婚或者不婚,因为幼子可以留在家中一直干活,增加财富,又可以不支付或者晚点支付其应得的财产份额。对于幼女,则是希望她赶紧结婚,因为女孩干活少,不能增加财富,还要养活她,所以一般家庭都希望尽早把幼女嫁出去。上述情况也对人们的生育策略有所影响,导致一般家庭都不愿意生育女孩,认为女孩既是家庭的负担,又要分走家中的财产。 由于长子继承权和某种意义上的平等财产继承,使家庭对长子的婚姻要求较高,对幼子的婚姻又有某种自私的心态,所以出现了单身汉较普遍的情况。可以把贝亚恩农村的婚姻市场视为一个场域,为了保持财产的完整性,人们采用各种的婚姻策略,长子配幼女,门当户对,某种程度上的单身情况都成为一种惯习。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剧,农民的孩子不再完全依赖土地,他们可以走出农村,去城市工作,所以整个婚姻场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婚姻策略和惯习的变化。
2、教育场域的分析
教育场所是学生获得知识、习得能力的地方,学校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是一个不断上升的等级堡垒,学生要想进入高等院校,就必须经过几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必须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大学这样的高等学校。学生为什么如此想要进入大学?大学到底能为学生们提供些什么呢?一方面,在大学里能够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赢得保障;另一方面,大学是社会普遍承认的精英人才培养的领域,是为上层阶级输入养分的主要场所,是中下层阶级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统治阶级自身再生产所必不可少的合理手段,所以学生们都奋战于每一个等级的考试,努力争取进入大学的机会。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那些出身较好,生活环境较优越的学生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较高,更有利于他们在考试中获胜,进入大学的可能性也更高。但是,由于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学习,尤其是那些统治阶级的下一代,他们可能不善于考试,但是他们又必须获得社会的承认,使用合理的途径取得统治阶级的继承权,即统治阶级自身再生产必须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来继续,最好的凭证就是大学文凭,拥有大学文凭是证明统治阶级下一代有能力继续占领统治阶级位置的最好证明,但是部分统治阶级的下一代可能不善于学习和考试,无法在激烈的角逐中获得进入大学的机会,所以为了统治阶级自身的再生产,统治阶级致力于建设更多的大学,并且是那种门槛低,学费高,不适于下层阶级进入的大学。所以,在教育场域中,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为了进入大学,人们采用努力学习的方法策略,而在无法与其竞争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又改变策略,扩大教育场域,以方便自己的下一代进入大学,获得大学文凭,使统治阶级自身再生产合理化、正当化。
3、关于超越主客观对立
在主客观二元对立的这一问题上,许多思想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涂尔干的社会决定论和韦伯的个人主义观点,其实我觉得昨天文靖说的很对,个人与社会只是两个不同的分类,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个人与社会的所占比重不同。布迪厄就是用实践的逻辑把个人与社会二者弥合了起来,既要考虑个人,又要考虑社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布迪厄可能受到马克思的影响较大。其实我个人认为个人与社会二者不具有决定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互为条件,不应忽略任何一个。在我看来,马克思、涂尔干、帕森斯、吉登斯、布迪厄等结构主义者都是比较偏重社会的客观性,而韦伯则比较偏重个人主义。
总而言之,我认为布迪厄关于场域、惯习、策略、实践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场域生产惯习,惯习利用实践和策略形塑场域。

2012年9月份读书汇报:
《民族与国家暴力》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安东尼•吉登斯
《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
《文化、权力与国家》      杜赞奇  (未完)


这个月的读书数量不太多,我心里非常不安,感觉压力很大。现在研二的生活已经开始,但是我仿佛还没有反应过来,有些接受不了,时常会感叹时光流逝之快,并且如今竟总是会想着自己的未来和方向,总是觉得未来太飘渺,摸不着看不见,无法控制,心里有些焦躁。这就是我这个月的状态,可以说不是太好,因为杂念掺杂。但是我相信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整,开完读书会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读书的状态是没有问题的。这一段我看的主要是吉登斯的书,其实我没有完全搞懂,自己的想法较少,只能做一个思想的梳理,下面就来谈谈吉登斯的思想小结:
吉登斯的思想可分为两块:结构化理论和现代性思想。下面我会分别阐述,且我会偏重于现代性思想。
一、结构化理论
我主要是通过《社会的构成》这本书来理解他的结构化理论,我认为他的结构化理论主要是围绕个人、社会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进行阐述的。在个人这一问题上,首先从个人的心理问题入手,尤其是对个人“自恋”问题的阐述非常具有代表性,分析的很到位,通过对人们“自恋”问题的阐述,表现出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疏离,个人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形象,即注重个体自身,而对社会的关注有所降低。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这些变化对社会中的个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且造成了时间与空间格局的变化,时间与空间的分离是对人们信任的考验,整个社会结构也随之变化。也可以说结构化理论是关于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论。对于结构性理论我感觉自己不能很好地把握,只能谈谈些许想法,下面主要来谈谈现代性理论。
二、现代性理论
(一)现代性思想的来源
吉登斯是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性概念的。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包括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及与此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等。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的形成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形成的,来源于三大家的主要思想:1.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范式。作为古典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范式,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角度对现代性做出解释和展望的。第一,现代性的产生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标志。第二,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剩余价值的追求及由此产生的资本积累动力。第三,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异化和阶级斗争等是现代性问题的表现。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难以逾越的矛盾,它只有通过周期性危机的方式才能得到暂时的解决。第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重建现代性社会的蓝图。在这一蓝图中,分工、剥削、压迫和匮乏等将得到超越,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真正自由的“历史”时代。2.涂尔干的工业主义范式。在圣西门传统的影响下,涂尔干把现代制度的性质主要归结为工业主义的影响。第一,在现代性的起源方面,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现代社会滥殇的表征。前者唤起了个人自由主义的理想,后者则导致了高度分工的社会现实。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以工业主义和劳动分工为基础的新型工业社会。第二,社会“失范”是现代性所隐含的问题之所在,这是因为,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个人主义的强化日益消解了传统社会的宗教、道德、习惯等整合纽带,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社会整合纽带又还处于形成过程中,从而造成公民道德信仰匮乏、行为失去外在约束和欲望变得毫无节制等后果。第三,在走出社会失范状况的手段和方式上。社会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因此,必须增强国家在培育道德和信仰方面的职能,同时,强化以地方群体和职业群体为主体的民主机制,重建社会的道德信仰,实现社会整合纽带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第四,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蓝图上。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越严密,个人也就越贴近社会;个人活动越专门化,他也就越成为个人。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在高度分工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的道德纽带,最终建立一个以高度分工、有机团结和道德个人主义为基础上现代工业社会;3.韦伯的理性化范式。韦伯以一种与马克思、涂尔干极为不同的方式勾画了现代社会的轮廓,吉登斯把它归结为“理性化”范式。首先,现代性起源于资本主义的来临。但是,韦伯站在马克思的对立面,他把资本主义的起源归结为精神动力的结果,即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资本主义精神起源于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新教伦理。在新教伦理的“天职”观念和“预选”观念中,产生出一种理智、冷峻、自律和忠贞不渝的态度。尽管这些态度起源于本质上并不理性的精神信仰,但在世俗生活中,它们却促进了经营活动的理性化和再生产活动的规范化,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其次,现代性的发展本质上是理性化发展的表现。随着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理性化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政治组织等方面,使整个社会日益走上理性化的轨道。再次,在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方面,随着理性化的肆意扩张,整个社会将无可避免地要生活在官僚制的“铁笼”之中。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官僚制具有其无所不在的合理性。它是所有社会组织类型中最为理性化的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它很容易被建立,而且一旦建立,又非常不容易受到挑战,因而成为一种永不消逝的现象。最后,在现代社会的未来方面,在三大思想家当中,韦伯的思想表现得最为悲观,认为人类文明的一切价值,如自由、创造性等,都将泯灭在官僚制的“铁笼”当中。因此,他寄希望于“魅力型”政治领袖的出现,利用其“凯撒”般的气质、独创性和个人魅力而不断引入新的政策,以打破官僚制“铁笼”的控制。
(二)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其次再来谈谈现代性的动力机制:1.时空分离,在高度现代性的状况下,时间和空间都趋于空洞化,也就是说逐渐与具体的地点、事件相分离逐步取得高度的标准化、精确化。时间和空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统一协调,空间与具体的场所相分离,从而使不在场的东西日益决定在场的东西。这种分类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变化,更不仅仅是什么速度的提高引起所需时间的减少,而是沟通与交通的分离,身体在互动之中无需直接在场。而且时空的这种分离并非单线的发展,而是具有双向效应,它反过来促使社会更加密切地组合在一起;2.“抽离化”机制,“抽离化”机制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象征符号是指超越具体个人或群体的普遍化交换媒介,比如货币、权力和语言。专家系统是指手艺或专业技能的系统,它们构成了今天所身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主体。这些都与高度技术化和风险社会环境下的信任有密切关系。抽离化机制实质上是一种逐渐脱离的过程,就是社会关系挣脱互动的局部性背景,在时空跨度上不确定地延伸开去;3.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突出的表现出全面的反思性。现代性的反思不是现代人对自我行为监控的一般性自我意识活动,而是针对现代社会秩序、规则和制度的反思,而这些反思的对象又都是在知识的作用下形成和变化的,因此,反思现代性,既是制度性的反思又是知识的反思。
(三)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在吉登斯看来,古典现代性理论普遍存在着化约论的倾向。也就是说,它们都把复杂的现代社会化约为某种单一的维度,把社会变迁的动力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他指出:“现代性在制度性的层面上是多维的,每一个被各种传统详细说明的要素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和立场上,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现代性理论范式。这一范式明显融合了三大思想家的现代性思想,同时又针对晚期现代性的社会现实加入了新的解释因素。
1.资本主义
首先,资本主义。它明显体现了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这一维度的特征主要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激烈竞争和扩张性;持续和普遍的技术创新动力;经济关系对其他领域的支配;私有财产的基础性地位;无产者被雇佣和被剥削的事实;国家受制于资本积累的动力等。从中可以看出,吉登斯从马克思那里受惠良多。但这并不意味吉登斯是在照搬马克思的思想,相反,这种继承完全是选择性的。
2.工业主义
它体现了对涂尔干思想的继承。与涂尔干见解类似,吉登斯也认为,不能把工业主义仅仅看作是资本主义竞争的产物或附属品,它也是塑造现代世界的独立力量,它使人类获得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吉登斯的工业主义维度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涂尔干从工业主义的角度解释了现代性的所有方面,这在吉登斯看来也是化约论的表现。另外,涂尔干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工业主义,因此赋予它明显乐观、明快的色彩,而吉登斯则不仅把工业主义主要看作是机械化的发展,而且即使赋予它价值,那也是一种明显灰暗的色彩,工业主义与生态灾难、环境破坏等后果紧密关联。
3.监控
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韦伯官僚制思想的继承。监控可以是直接的,但更重要的特征是,监控是间接的,并且是建立在对信息控制的基础之上的。在韦伯悲观的现代性发展前景中,认为未来社会的人们将不可避免地生活在官僚制的“铁笼”当中。在吉登斯看来,当代的情况虽然未必尽如韦伯所言,但官僚制所表现出来的监控力量是勿庸置疑的,当今社会的人口除了顺应官僚制的支配之外,无能为力。在官僚组织的支配下,绝大部分人口都对那些影响其日常生活进程的决策变得无能为力,这种现象的确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4.军事力量
吉登斯看来,经典思想家们在讨论现代性的性质时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方面,而且还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建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都没有注意到军事力量在形塑现代社会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影响。参考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它在形塑社会景观方面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经典思想家们所强调的动力。战争催生了现代民族国家、国家主权、国际关系等政治现象。
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力量构成了吉登斯现代性理论范式的四个维度。在他看来,这些维度之间还彼此关联、相互促进。资本主义的竞争为工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注入了动力,而工业主义反过来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的联合形成“工业资本主义”。同时,对于工业化生产、军事力量和民族国家而言,监控的作用也是根本的,这些组织的运转丝毫不能脱离监控的实施。另外,工业主义与军事力量也互相融合,形成当代社会的“军事工业主义”。它不仅急剧改变了军事力量的性质,使之进入核武器时代,而且还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性质,使之成为“工业化的战争”。因此,在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框架中,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暴力等四个维度与工业资本主义、军事工业化等现象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一幅缤纷的现代性图景。
上述现代性的思想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个梳理,总而言之,现代性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性的来源、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维度三个方面,另外,就是关于现代性中信任与风险的认识和现代性的后果等相关内容,在此我就不多加赘述了。
《君主论》这本书是我一直都想看的,因为在很早就听过这本书,所以这个月就拿来看了看,我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对这本书的认识,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王者之道。

六月份读书汇报:《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吉登斯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吉登斯
《地权的逻辑》                            贺雪峰
《明代的漕运》                            黄仁宇


这个月读的书比较少,写读书汇报好像没有什么灵感。吉登斯的书只读了两本,我想等吉登斯的书都读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一起写一个系统地总结。
关于《明代的漕运》,这本书主要是从漕运方面来反映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地权的逻辑》这本书是贺老师的著作,我也想简单地谈一谈。此书主要想表达的就是对目前要求土地私有和农用地土地流转的一个批判思考,农民真正想要的是生产方便而不是土地的所有权。
就写到这里了吧。我打算继续读吉登斯。在下一年里会把新四大家读一下。
五月份读书汇报: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下卷                托克维尔
《乌合之众》                        勒庞
《货币哲学》                        齐美尔
《宗教社会学》                      齐美尔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齐美尔
《金钱、性别、现代风格》            齐美尔
《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  成伯清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我觉得这个月的读书状态挺不错的,比较有感觉。之前读了韦伯、马克思、涂尔干这社会学三大家的书,虽然没有读完,但主要著作也被我读的差不多了,这个月主要看了齐美尔的书。算是读完了在社会学历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四大家的书,所以我还是有点小兴奋的。读齐美尔时,我感觉他是希望通过对一些个别事物的理解,力图把握整个社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碎片风格”吧。我感觉他文笔流畅,一气呵成,内容耐人寻味,不愧是社会学又一家啊!除了齐美尔的书,我还读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勒庞的《乌合之众》,我个人对历史和政治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我打算之后的读书就按照政治学和历史学这两条线来走,望老师同学多提宝贵意见!
 
  《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
  之前曾读过古斯塔夫﹒博琴的《玛丽》这本书,这本书是对美国奴隶制的揭露。当时与古斯塔夫﹒博琴同往美国的还有托克维尔,他从民主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美国能够发展出这样的民主制度,而别的国家却不能。主要原因有三个:地理位置,法律制度和民情。美国地理位置优越,四周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国家,并且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度,是由欧洲的不断移民逐渐创造起来的,大陆的原居民是印第安人,但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并没有形成共同的国家,所以在欧洲移民来之前的北美大陆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历史,没有阻碍,没有痕迹的一片空地。而来自欧洲的移民大多背景相似,可是说是没有等级之分的,所以到了美国这块空地之后大家都是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取得成功的,所以这就塑造了美国人不断进取,永不止步的精神。再则是美国的立法、司法、行政制度是美国民主制度的重要保障,三权分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尤其是美国宪法作为三者的基础,使之有据可依,是美国民主的基础。书中还提到了宗教对民主制度的影响。美国对于宗教的信仰没有强制要求,是比较自由的,这对于美国的民主也是非常有利的。
在下卷中,主要是分析民主对美国各个方面情况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美国人智力活动的影响,对美国人情感的影响,对美国民情的影响及对美国政治社会的影响。美国的民主在这片土地上滋生、成长、壮大,同时又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作者还指出了美国民主制度中的一些弊端,最突出的就是“多数人的暴政”,我就简单地进行阐述,“多数人的暴政”就是一个国家的重大决策由国家的大多数人来决定,而这大多数人却容易受到煽动,只考虑短期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我觉得用勒庞的“乌合之众”来表述,非常恰当,如此便会导致决策的失误或有失偏颇,这便是“多数人的暴政”。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美国联邦制的缺陷,预测了美国内战的爆发,种族运动的发展,可以说作者还是一个杰出的预言家。


《乌合之众》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作品。作者用乌合之众一词来指称“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几个人组成的,也可以是由几十个、几百个人组成的,甚至可以指一个民族。他认为个人一旦在一定情境中进入群体,作为群体的一份子,他的个人才智会被削弱,个性也会被湮没,群体思想会占统治地位。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这时的群体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接着作者在第二卷中指出了影响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种族、传统、时间等),并分析了群体领袖的领导方式、领导手段和领导地位、最后分析了群体的构成,可以把群体分为同质性和异质性群体,并着重分析了异质性群体,列举了几个异质性群体的典型代表:陪审团、选民群体和议会。

齐美尔思想小结:
我读得第一本齐美尔著作是《金钱、性别、现代风格》,其中第一篇文章是《货币哲学》的节选,因为没有基础,所以看得挺吃力,但是越往后看,感觉越好。我觉得齐美尔的风格是非常随意的,他注重从某个片段入手,从而抓住整个社会事实。他的文笔十分流畅,一气呵成,我十分欣赏,下面就从几个角度来谈谈我所认识的齐美尔:
1.我“看”齐美尔的货币及其影响:
马克思把货币作为一种商品来看待,而齐美尔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货币,他把货币看成一种文化现象。货币的本质是人们交换物品的中介,是人们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日益完善,货币逐渐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物品只有通过其货币价值才能体现其价值。这是一种目标的置换,我个人认为这与韦伯的官僚制有些相似职位只是管理的手段,可是随着官僚制的共发展,职位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我觉得这二者具有相似性。再则,货币对个人,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人们把作为手段的货币当做追逐的目标,而不是真正看重物品本身的价值,所以,现代社会充斥着极端的理性、时刻的算计。其中我对两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一个是嫁妆与彩礼,另一个是卖淫。齐美尔对这两个问题的阐述也非常有意思,彩礼:不仅是因为女人有价值,所以人们才花钱购买他们,而且是因为人们花钱购买女人,所以她们才有价值;嫁妆:女人做家务,男人在外赚钱,女人看起来成为供养者,依靠男人的劳动过活,这就需要女方的嫁妆;卖淫:男女结婚的年龄法律有明确限制,但是在结婚年龄之前男人便有较强的生理需要,但又不能和结婚对象发生性关系,这样是不道德的,于是便发展出了卖淫这一社会事实,所以卖淫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并且卖淫还分等级,像那种出入沙龙的交际花实际上是高级妓女,但人们却很仰慕她们,所以齐美尔认为应当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这几个观点,我觉得特别有共鸣,尤其是彩礼这一现象,在我们家乡就是如此,彩礼给的越多,说明这个女孩的越有价值,娘家也因此倍感光荣,婆家也会好好对待这个媳妇;彩礼越少,女孩在婆家的地位越低,这是按照同比例变化的两个变量。
2.文化冲突论
齐美尔对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做了区分,客观文化使历史表述或那种客观有效的真理的完美程度各异的浓缩,我们的认识是对这种真理的临摹;而主观文化则是个体内在的思想意识,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我来觉得简单谈谈我所理解的文化悲剧轮:文化是由个体创造出来的,个体的创造性是不断进行的,但作为外在的客观文化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个体的主观文化会对相对稳定客观文化产生冲击,形成新的客观文化,人们又会受到这种客观文化的影响,并被迫接受,但人们又会不断创造打破这种文化形成新的客观文化,但人们又会受到这种新的客观文化的冲击,这种周而复始的文化运动不断循环进行,所以人们永远都会受到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的束缚,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冲突论。并且我所理解的主观文化就是个体自己内心的思想,而客观文化是已经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社会文化。不知是否正确,请大家指导
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化的方式和形式,这里的社会化与我们平常所认为的社会化的概念是不一样的,齐美尔认为的社会化指的是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所以齐美尔也是个形式社会学家。再说一下齐美尔所论证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劳动分工是个人与社会联结的纽带,在劳动分工之前,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存在,相互依赖性低,自由度高,但在劳动分工出现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化工作,并且必须与他人合作,必须相互依赖,否则便无法生存,所以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很紧密。我认为这与涂尔干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具有相似性。
4.宗教社会学
齐美尔认为届时宗教的开端有助于我们认识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宗教是从灵魂的要求和冲动产生出来的,这些要求和冲动与经验事实以及知性范畴毫不相关,但是它们并没有构建一种自律的生活世界,反而把自己转化成建立在断言之中的现实与自明的结构之中。所以齐美尔关于宗教的一种很明确的观点就是宗教需要转型,从完全依赖主观的宗教信仰转为建立一种形式—正式的组织,以及相关的秩序。
关于齐美尔的相关思想还有很多,比如竞争、时尚、游戏、陌生人等,我就不一一进行阐述了,我的齐美尔就到此为止了。

《万历十五年》
作者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几个人物的生平、政绩、评价等来描述和评价传统中国的政治、经济、司法、文化。
4月份读书汇报
《资本论》第二卷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    马克思
《社会行动的结构》  帕森斯
《金翼》            林耀华
《义序的宗族研究》  林耀华
《中国没有榜样》    刘仰[/size
]

这个月还是接着上个月的步伐继续我的《资本论》事业,跟第一卷相比,第二卷和第三卷的难度确实是要大很多,花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加多。在艰难地读完《资本论》之后,我选择了几本比较容易读的书来看,以作调剂。看完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我基本上就把三大家读完了,而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这本书据说对三大家做了一个比较好的总结,所以我便拿起了这本厚重的书开始看,看完发现这本书主要是对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和韦伯这几大家的总结,对马克思只是一带而过。下面我就来谈谈在看完这些书之后的一些粗糙感想:

《资本论》三卷:
看完这三本书之后,思绪颇乱,不知从何下手,想来想去还是以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入手。
1、商品,货币和资本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以前关于这几个概念的人士都比较肤浅。以前我认为商品就是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东西,并且我并不认为货币与资本有什么差别。现在才明白原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即具有有用性并凝结着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而货币并不就是简单的纸币,货币主要指的是金银,而纸币可以说只是金银价值的代表。而货币并不一定就是资本,资本的形成需要经过流通过程W—G—W,流通是资本形成的起点。我认为这是几个比较容易令人误解的几个概念,所以先把它们捡出来说说。
2、剩余价值的生产
首先要了解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才能很好地了解剩余价值的意义。可以从公式C=c+v+m入手,c代表为购买生产资料而支出的货币额,v代表为购买劳动力而支出的货币额,m指剩余价值,超出工人所赚取工资以外所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又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直接延长工作时间来对工人进行露骨的剥削;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间接延长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从而达到剥削工人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技术还比较落后,所以大部分资本家所采用的方式都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更多地剥削工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当时的工人在极差的工作环境下长时间的劳动,甚至有时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身体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并且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并且工人维护权利的道路也是异常曲折,因为当时的政治权利主要还是由资本家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所以对比来看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非常之优越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是非常之幸福的。
还有就是为了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他们故意把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混淆。剩余价值率=m÷v,而利润率= m÷C,一目了然后者的分母更大,其所包含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了。
3、资本的流通过程
在这里我简要地谈谈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用公式W—G—W,G—W—G来进行论述,根据预付资本的形态可以把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必须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开来,因为这二者比较容易混淆。资本家用预付资本购买机器、厂房
等固定资本,然后购买原材料、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进行商品的生产,然后出售,获得增值后的资本,如此循环反复,就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在获得增值资本后资本家有两种选择:一是把剩余价值划出来储存或花费,然后用原资本进行简单再生产,即维持原来的状态;二是把连同剩余价值一起投入生产,进行扩大再生产。
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有一个资本的周转问题,即资本循环的周期和时间的问题,资本的周转与获利和再生产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4、生息资本、信用和银行制度
我认为生息资本就是指利用货币来赚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利贷。就是手中有充足货币的资本家利用手中的闲置货币,把它们借给有需要的人,然后从欠债者那定期获得定额的利息,这就是真正的“资本家”。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集中力量扩大再生产、改进生产技术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而资本不充足时,就需要外来资本的注入,所以这种类型的生息资本不断发展。并且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各种资本的周转速度不一样,有快有慢,这对资本的回笼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资本的再生产,所以银行制度逐渐发展了起来。由于存款能获得利息,所以人们选择把闲置的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再根据资本家的信用,把这些钱贷给需要资本注入的资本家,并收取比存款利息要高的贷款利息。所以银行是在信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存款和贷款的“中转站”,实质上银行里是没有很多货币的,人们存的钱马上会被借出去,银行里的钱都是帐面上的,可以说是虚拟的。
5、地租
《资本论》中介绍的最主要的两种地租就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不断变化的;而绝对地租可能是指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土地不断被开垦,最贫瘠最偏僻的土地也需要地租。其实关于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这一块,我是比较不懂得。
关于《资本论》这本书我就写到这了,可能我所说的观点不一定对,请大家多多指教。

《社会行动的结构》
这本书是以社会行动理论为主线,主要通过引用几个主要学者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本书主要分析了马歇尔、帕雷托、涂尔干和韦伯四个人的观点。下面我简要地梳理一下:
马歇尔:著名经济学家,他继承了功利主义传统,主要对效用概念、边际效用概念和替换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倡“自由企业”。他还有强烈的经验主义倾向,他关于经济学的概念就是彻底地经验的—“关于日常生活事务中的人的研究”。
帕雷托:他把行动分为逻辑行动和非逻辑行动,能够经过逻辑—实验的行动就是逻辑行动,反之则是非逻辑行动。他以非逻辑行动联系在一起的、被定义为非科学理论的“理论”的方式来处理界定某些非逻辑成分的问题。剩余物是这些理论的恒定成分,而衍生物则是其中的可变成分。他有一句话我觉得很经典:“科学永远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
涂尔干:他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提倡道德权威。他主张把社会看成一个事实,其中集体意识对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他在宗教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宗教仪式上人们通过共同的仪式来表达他们的态度时,不但使这些态度得以表现出来,而且反过来又加强了这些态度,宗教仪式使社会本身得到滋养。他提出了共同终极价值,实质上就是一种集体意识。
韦伯:他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他认为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有一种导向作用。他的比较宗教研究也是很有深远意义的,其中对中国和印度的宗教研究尤为重要。韦伯采用理想类型来对事物进行分析,主张因果分析。他对于社会行动的分类和三种合法性及对科层制的分析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上述是我对这几位主要思想家观点的一些简要分析,有些凌乱。总之,帕森斯对这几位思想家的分析诠释了社会行动理论的发展,并对社会行动的几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手段,目的,条件,规范,不断用手段—目的图式去验证这几位思想家的理论。帕森斯是功能主义的代表,但他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有关功能主义的观点,但我认为他还是运用了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来对这几大家的思想进行分析。
《义序的宗族研究》及《金翼》:
这两本是林耀华先生的早期作品。两本书联系甚密。《义序的宗族研究》主要是以义序的黄姓宗族为代表,阐述了宗族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并简要介绍了个人的生命活动。金翼同样是以宗族为中心,对两大具有亲缘关系和相似性的宗族的发展进行了对比,并试图解释最后为何张姓宗族逐渐衰败,而黄姓宗族日益旺盛。黄家总体上处于上升期,而张家在经历繁荣后,停滞不前,最后完全衰败了,原因是:
1、黄东林作为黄家的族长是一个有魄力、有进取心、果断、善良(在嫂子侄儿困难时毅然伸出援手,共度难关)、心胸宽广的、有凝聚力的大家长而张芬洲虽然在最初提出开店的建议,但在兴盛时,表现出不思进取(退休),自私自利(独占宝地),狭隘。
2、人际关系。黄家一直在积攒各种人际关系,与各种人打交道,官场上的,商场上的,左右四邻,地头蛇,甚至是土匪。而张家却不思进取,唯我独尊,没有发展人脉网。
3、对子女的教育。黄东林把第三子和第六子送出去读书,同时身体力行的教育其他儿子勤俭节约,积极进取,而张家对儿子却只有纵容和溺爱。
我认为这是促使黄家兴旺发达的几个比较重要原因。

《中国没有榜样》
感想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西方不是上帝,中国要走自己的路”。
2012年3月份读书汇报:

《资本论》第一卷
《全球通史》上卷
《全球通史》下卷
《中国大历史》

这个月只读了四本书,我感觉有些惭愧,觉得数量太少了,没有完成任务。虽然有些惭愧,但我仍然很开心,因为我一直坚持读书,除了一些无法摆脱的琐事以及偶尔的积极休息,我一直坚守在图书馆坚守我的读书事业。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孩,虽然一直比较喜欢读书,但以前从没想过我能一天在图书馆呆上八九个小时如此努力地看书,所以虽然我的读得还不是特别好,还没有到很深入的程度,但我依然非常高兴,因为我进步了,我改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静不下来的葛佳了,我能够长时间地静下心来阅读,能够把读书作为一种事业来对待。
我这个月读了三本历史方面的书和一卷资本论。历史是我一大业余爱好,我尤其喜欢闲来无事时看看人物传记,相关介绍历史事实的也很喜欢。所以这次一下读了三本历史书,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非常享受,读得特别舒服,虽然读得比较慢。对于资本论,我一直很“敬畏”,一方面它是经典中的经典,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太厚了,所以我一直没敢开始阅读,但是这个月我鼓起勇气,开始了对它的阅读。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比较艰涩,后来就渐入佳境了,读得也比较愉快,但这个月只看了第一卷,我打算在下个月把资本论二、三卷看完。
《中国大历史》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咱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夏商周一直讲到现代,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我认为这本书是以经济史为主线,在书中,作者以税收为重点,讲述了中国五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我认为书中暗含了作者希望解释的一个问题,即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何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出像西方一样的资本主义经济。书中还提及了毛泽东、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我认为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还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在有些地方,我还是比较存疑的。
《全球通史》上下卷  这两本书讲的分别是1500年前后的全球历史。作者从整体的、历史角度出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历史进行了阐述。在1500年以前,全球的几个大陆板块基本上是孤立存在的,即使有联系也是小范围的,局限的。而在1500年之后,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开启了西欧向全球扩张的道路,自此世界范围的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在经历了第一、二工业革命之后,各方面实力日益强大,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对市场和原材料的需求也就日益增大,向外扩张的步伐也加快了,在亚非拉地区开拓了十分广阔的殖民地,连中国也沦为了半殖民地。在资本主义大国的利益角逐无法调和时,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着战争的结束,各殖民地的的民族主义的运动也日益影响广泛,并且各殖民地通过不断的努力也终于获得了独立。接下来是以美苏两大国为主的两大阵营的冷战阶段,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在已经以大国的地位屹立在世界舞台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国也都在谋求更好地发展,整个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各国的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加以解决。看这两本书花了许多时间,但我觉得非常享受。我觉得多了解历史,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能够加强对经典的把握。
至于《资本论》第一卷,我想等到下个月读完二、三卷之后做一个全面的总结,所以在这里就不单独赘述了。


十二月读书汇报:《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涂尔干
《社会契约论》                卢梭
《小镇喧嚣》                  吴毅
《村治变迁中权威与秩序》      吴毅
《中国震撼》                  张维为
《涂尔干死了》                阿瑟•伯格
《读书与做人》                季羡林



这个月本来是打算把涂尔干的书结束之后,然后就开始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是却事与愿违啊。我认为《资本论》是经典中的经典,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然而这个月是最后一个月,所以杂事特别多,又要上课,又要写作业,还要考试,所以在我读完《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这本书之后,我便毅然放弃了在这个最忙碌的时候阅读《资本论》的想法。又因为要写吴毅老师的作业,所以我又读了两本吴老师的书。这个阅读的书比较杂,系统性不够强,但是对于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来谈谈具体的读书感想: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在此书中,涂尔干首先阐述了职业团体的含义和重要作用,他认为要协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次级群体。而这种次级群体的典型代表就是:职业团体。这个词在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就已经出现过,他认为现在整个社会在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此时的社会秩序是不稳定的,联结纽带也是不紧密的,而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职业团体来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行。
本书的后半部分仍然是围绕着涂尔干的核心思想—道德,主要是对道德的内涵、意义等内容进行探讨。他一直在强调道德的重要作用,其实这依旧是在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通过道德来约束个体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是在表达他的社会唯实论观点。本书最后的书评主要是对其他学者的相关思想进行了批判,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论述道德的重要作用,道德是一种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约束作用的集体意识。
这本书是我对涂尔干著作的终结,我感觉读得比较浅薄,好像没有触及到深层次地东西,这可能与我的基础有关,但是我不会灰心的。

《社会契约论》
这本书是政治学方面的经典之作。卢梭强调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即国家是由契约产生的,国家就是公意的体现,而政府则是国家为维护人民权利的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贵族制,民主制和君主制。他认为当某种政府形式违背了公意,侵犯了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是,人民就有权利推翻这个政府,重新建立其他有利于维护人民自由平等权利和体现公意的政府组织。
卢梭认为应当通过召开全体国民大会,每个公民投票来选举领导人,处理某些国家事务。他主张小国寡民,但这一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还十分强调法律的重要作用,认为法律是维护公意,维护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的基础,是维护社会契约的根本。他所提出的保民官制和监察官制对现代行政体系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我觉得有些类似当今社会的人民代表及监督体系。
我认为卢梭的思想对涂尔干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涂尔干在集体意识上就与卢梭的思想有很大的渊源。

《小镇喧嚣》 :
这本书是通过一种“讲故事”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套动态的中国基层运作系统。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乡镇—村庄—农民三者之间无休止的利益博弈来阐述的。
现在的农村经济开放了,市场搞活了,农民也更积极了,但是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也逐步被卷入到经济的迅速发展之中,所以乡政府—村政府—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也更加突出。比如最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征地补偿,如今经常会出现由于发展的需要,修路或其他各方面原因,需要占压农民土地的情况,占压了土地需要给予农民补偿,而补偿款是否全部到了农民的手中呢?补偿款从最高层下来,层层剥,层层剥,最后到农民手中时就为数不多了,假如这要在计划经济时代,根本就不需要补偿,农民还会自发让田,可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农民也学会了要维护自身的权利,尽可能的多要钱,这也实属正常,可是这就侵犯了乡村两级的利益,因为乡政府需要资金来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而村政府有可能指望着这些钱来给村干部发工资,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乡政府—村政府—农民的利益博弈的例子,农民要—政府不肯给—农民闹—政府耍手段安抚—农民耍刁—政府继续耍手段,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是乡政府—村政府—农民三者之间不断的利益博弈过程。
还有一个实例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征税,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免除了农业税,但是通过吴毅老师书中所描写的收税过程,我体会到了农民强的一面与干部弱的一面,我刚刚在上文中已经描述过了乡村干部的“尴尬处境”,这也使我对干部的看法有所改变,我之前一直认为干部强—群众弱,但通过《小镇》我看到了干部的各种无奈,村干部既要“摆平衡”,“踩钢丝”,既想维护农民的利益又不得不执行上面的命令,这既是碍于公,又是碍于私,一方面乡领导可以说是上层领导,另一方面,乡领导通过私交使得村干部无法不考虑到人情方面的因素。在征税时,由于国家不允许使用暴力,我看见了村干部和乡干部的陪笑讨好,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很充分地体现出了干部的无奈。所以,以后我需要客观地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地看问题,必须学会运用“价值中立”。

  《村治变迁中权威与秩序》
这本书与《小镇喧嚣》的写作手法是一样的,都是用叙事的方法来进行写作,是通过叙事来反映村庄内部的政治秩序的演变。整本书贯穿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农村政治秩序的变迁,其变迁过程主要表现为:族权为主导—保甲制—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的基层民主自治。
我国农村一直以来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占农村政治的主导,而近代以来,由于时代的变化,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逐渐使国家政治渗人农村。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了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政策,使国家权威深入农村,后来人民公社体系的建立把农村完全纳入国家的政治体系。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自治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从而使得一系列现代性因素进入了农村,使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震撼》
看完《中国震撼》之后,感觉我的内心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始终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在这一过程之中,中国始终是韬光养晦,不断的量变最终引起了质变,中国现在的综合实力已位于世界前列,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是“文明型国家”,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地崛起,,中国绝不会搞霸权主义,我们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
通过与印度、东亚、东欧发展的比较,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正确性和必然性。然而仍然有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人权等方面的问题存在许多误解,但是我坚信事实会证明我们中国模式的正确性。
我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十分骄傲,同样我也会尽自己的努力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涂尔干死了》
这既是一部推理小说,又是一本关于社会学理论的著作。通过钻石的失窃,引出了与一位位社会学家的谈话,从谈话中体现出几位著名社会学家的主要理论观点。首先是涂尔干,主要包括社会唯实论,集体意识,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等:接着是韦伯,包括社会唯名论,官僚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方面的思想;然后是齐美尔的人际关系互动理论,杜伊波斯的种族主义问题,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角度的社会学研究,以及比阿里特斯•韦布的女权主义思想,还有列宁的无产阶级观点。
这本书是关于社会学主要思想的集合体,所用语言简单易懂,且内涵丰富。

《读书与做人》
这本书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主要是通过讲述他自身的经历来教导我们如何读书与做人。可大致概况为一下几点:
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是智慧延续的媒介,是修身养性、培育智慧的手段,所以读书是“天下第一大好事”。
在做人方面,先生认为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为我们指出了许多具体地做人道理,如待人要真诚,遇事要忍耐,要寻求生活的目标,要讲礼貌,为人要谦虚果断,要珍惜时间,不能荒废人生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道理,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座右铭。
十一月读书汇报
阅读书目: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涂尔干
《教育思想的演进》            涂尔干
《道德教育》                        涂尔干
《原始分类》                        涂尔干
《玛丽》                                古斯塔夫•博琴


这个月总体来说读书状态挺不错的,但是却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书的数量不是很多。这个月我主要是读涂尔干的著作,以前曾读过涂尔干的书,以前读得主要是涂尔干关于客观事实的一些研究,而这个月读的主要是涂尔干关于宗教和教育的书!总体来说感觉还不错,但是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多多指教!下面就来谈谈具体地读书感受: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涂尔干从最原始、最简单的宗教入手,他首先指出了宗教的定义,即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内。接着,他对泛灵论和自然崇拜作为宗教的原始宗教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反驳。他论证了图腾崇拜才是宗教生活的原初形式,是宗教的起源。接着他把图腾崇拜这种原始宗教分为信仰和仪式两部分进行探讨。
他认为图腾信仰的起源或本质就是一种“力的观念”,我认为这种“力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一种集体力量或道德感情,他把宗教的仪式分为积极膜拜和消极膜拜,其中消极膜拜主要表现为禁忌,积极膜拜主要表现为:供奉、模仿仪式、表现仪式和襄解仪式。
我认为涂尔干所要阐述的宗教信仰实质上就是一种凝聚人心的集体感情,及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力量,从而把不同的个体团结成一个整体;而膜拜就是通过一定的行为仪式来巩固这种感情,增加人们的信心,提高人们的热情,从而是社会凝聚力不断加强。
涂尔干是社会唯实论着,他认为社会存在于个体之外,且不是简单的个体集合,所以社会需要一种力量把不同的个体团结起来,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而这种力量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宗教。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
这本书主要是分成六部分进行分析的:
第一部分是《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篇论文,其主要内容是阐述外婚制是乱伦禁忌的最初起源,而要想深刻地理解一种规矩或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准则或道德准则,就必须尽可能地揭示出它的最初起源。换言之,道德的起点完全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制度,而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产发展的脉络所以这篇论文主要是对外婚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外婚制与图腾崇拜之间的关系,还表明了道德、集体力量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是涂尔干对于一些关于宗教研究的书评、讨论和笔记。通过这些可以了解涂尔干有关原始宗教的基本想法和观点。
第三部分主要是涂尔干对于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建设的诉求和不懈努力,由他主办的《社会学年鉴》是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数据,促进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不断发展。
第四部分以“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为先导,引入了涂尔干有关社会学及其方法的讨论;这部分还包括涂尔干对同时代其他理论家观点的解析和批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基本思想,及与其他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
最后两部分主要是介绍涂尔干关于家庭史和法制史研究的论文。
我认为整本书始终贯穿着涂尔干关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观点,社会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社会外在于个体,并通过“集体力量”或“道德感情”而对个体具有强制力量。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书评,这对于我有很大的挑战,因为我并没有看过那些书,知识面不够广,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

《教育思想的演进》
这本书,正如书名所示,一直在追溯着教育思想的演进过程。涂尔干认为学校教育最初是从教会中衍生出来的,经过加洛林时代的文法教育这一预备阶段和初步阶段之后,教育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首先是经院哲学时期(12—14世纪),主要以辩证法的教育为主然后是第二时期——人文主义时期(16—18世纪),主要以文学教育为主。整个学术组织和机制都得自于第一个时期:大学、院系、学院、学位、考试,这些都是从那时候发展而来的。而从第二个时期那里,发展出了文学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为思想教育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前夕,第三阶段开始了,历史和科学被重视起来,用来补充文学学习。
这就是涂尔干所描述的教育思想演进的大概轮廓,他通过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为现在及未来的教育提供借鉴和建议。

《道德教育》
这本书仍然是围绕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来论述的。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力。涂尔干认为这种强制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道德。社会通过道德感情作用与每一个个体,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是依赖于群体生活的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而社会就通过道德等要素约束个体的行为,使个体团结起来,凝聚成为一个外在的社会。涂尔干在这本书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意思,把儿童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这本书首先分析了构成道德的三要素: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和自主精神,接着介绍了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儿童形成道德三要素,实质上这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就是把儿童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实践、行动,而教育学是一种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他指出了教育学的重要作用,指出要用研究教育史,目的是要使人们走出教育学无用的误区。涂尔干还把教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联系起来,指出要用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教育学,以及把心理学作为研究的手段。

《原始分类》
这本书主要研究的是原始社会分类的几种形式。首先由问题引出,即什么是分类?怎样分类?为什么分类?接着介绍了澳洲、祖民人、苏人和中国的分类体系,摆出了大量的事实和例子,指出了他们分类体系的共同之处,他们的分类形式虽然分别以图腾、空间、时间和方位等不同形式进行划分,但是他们都是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基础进行划分,这些条件在本质上都具有社会性。这种分类是以最贴近的、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模型的,并且不仅类别的外在形式具有社会的起源,而且把这些类别相互联系起来的关系也源于社会,这充分地表明了涂尔干社会唯实论的观点,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制作用。最后回答了为什么会分类?是集体心灵的状态产生了分类。阐述了情感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以及对于分类的重要作用,为理解人类的思维和社会生活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素材。
这本书虽然比较薄,但是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所以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阅读,但还是有许多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玛丽》
这本书可以说既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又是一部爱情小说。我觉得这本书是通过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来反映美国奴隶制的残酷。这部发人深省的小说为读者描写了非洲裔美国人的悲惨生活,刻画了19世纪美国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发展的真实背景,也为了解杰克逊时代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所引发的争论和问题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在一个从平等的民主社会中,获得自由的奴隶、有色人未被承认为公民的人,以及在法律上拥有公民身份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具有与别人平等地位的男男女女的命运。

十月份读书汇报:

阅读书目: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              马克斯•韦伯
《理性化与官僚化》          施路赫特
《理性化及其限制》          苏国勋
《韦伯学说》                顾忠华
《韦伯传》                  姬金
《自杀论》                  涂尔干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杨懋春


  我这个月主要是继续韦伯著作的阅读,然后看了一些评论和介绍韦伯思想的书籍,理清韦伯的主要思想,然后结束韦伯这一大家的阅读,着手开始涂尔干主要书目的阅读,然后打算下个月继续涂尔干的阅读!这段时间的读书状态比较好,不过也在读书上遇到了很多问题!在我具体介绍读书情况时会提到,希望大家能够给点意见!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这本书主要是由韦伯早期所著的四篇论文构成。第一篇是《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这篇论文主要是阐释罗马帝国的瓦解乃是其基本经济结构的必然政治结果,经济基础的倒塌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倒塌;第二篇是《德国走向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趋势》,主要介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并且提出了土地国有化的建议;第三篇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这篇论文非常重要,它反映了韦伯关于当时政治经济的主要观点:由于德国农业经济制度的进化,在许多农业地区,大批德国本民族人口流入城市,而大批波兰人和斯卡夫人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廉移居到那里并且作为农业劳动者定居下来,这就使得人口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德国文明将会受到侵犯,这样德国内部就存在“内殖民化的危险”。因此韦伯批判经济学家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民族利益,政治素质较低,所以他建议关闭东部边界,由国家大量收购东部土地,阻止波兰人的大量进入,从而维护德意志民族的利益。第四篇论文是《资本主义与农业社会》—欧洲与美国的比较,在这篇论文中他比较了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还有德国东西部的农业经济发展,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这本书可以反映出韦伯是一个国家主义者和资本主义崇拜者,他以史为鉴,用自己的方式来提醒当政者,维护民族利益,并且提出了自己对于经济发展的几点意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国有化。


《儒教与道教》
韦伯在此书中首先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基本状况进行了描述,从而分析那时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原因。接着,他在书中主要分析我国的宗教文化——儒教与道教,指出了其在我国所处的地位、发展历程以及它们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政治、经济和人们生活态度的影响,从而指出我国未能发展出资本主义的主观原因。最后他还把西方的清教与我国的儒教与道教进行了比较,以回答为何中国古代为何没有发展出像西方一样的资本主义制度。韦伯是一个强烈的资本主义崇拜者,所以他在此书中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对儒教和道教的批判色彩。
此书是韦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描述我们中国的的文化,他所采用的只有一些二手文献,所以我认为他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描述不一定正确,对儒教与道教的批判带有一定的偏见。比如:秦统一六国是封建制的灭亡,而我们一般认为秦统一六国是封建制的开始;他认为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缺乏同情心,对于这一点我也是完全不赞同的,中国人的手足之情,仁、义、礼、孝是无可反驳的。所以我认为韦伯对中国文化的描述不一定准确、客观。
《理性化与官僚化》
本书以理性化为主线,通过韦伯思想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入手:宗教和官僚制,来阐释何为理性化,及理性化与它们的关系。在第一部分中主要通过世界图想说来说明人的认识与宗教教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宗教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对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的生活态度进行比较,并提出了韦伯本人所倡导的观点。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和韦伯思想学说的比较,论证了官僚制的合理性与技术上的优越性,研究政治支配与科驓官僚制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世界中科层制与民主制的关系,指出官僚制是无法回避的,同时也指出了官僚制的一些缺陷。
在看这本书时,我遇到了很大的阻碍,甚至在我看完之后还不知其所以然!   

《理性化及其限制》
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关于韦伯学说的引导性著作,作者是以合理性和理性化为核心,阐述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学说。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韦伯思想中贯穿着合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这是其思想的一大特点,也是贯穿其思想的主线。
本书还指出了韦伯的重要影响,并且分析了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舒茨的现象社会学,还指出了马克思与韦伯思想的关联。对于舒茨的现象社会学我以前没有涉及过,看完之后也只是一知半解,有些混乱,希望以后能够多多了解现象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西方背景知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我发现我在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这也是我需要“补课”的地方。


《韦伯传》
这本书通过介绍韦伯的主要著作和论文,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韦伯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三个方面的主要思想和学说,作者通过分析韦伯的早期论文阐述了韦伯的经济思想,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指出了宗教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明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有《经济与社会》一书更是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和思想,如支配的类型、和理想性类型、官僚制等,并且此书还描述了韦伯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看法,体现出韦伯强烈的资本主义倾向,还对韦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抱负进行了分析。这本书以韦伯的一生为主线,结合韦伯所处时代的背景,全面的描绘出了韦伯思想的全貌。


《韦伯学说》
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是描绘出了一条“研究韦伯学说”的历史脉络,对各主要社会学家研究韦伯思想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并且还指出了其中一些研究中的理论误区,还原了韦伯学说本有的奥妙和魅力;而下卷主要是作者本人对韦伯的方法论、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学这几大主要学科思想的客观分析和理解。这本书对于我深层次地理解韦伯的思想有很大帮助。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杨懋春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山东台头村的村民、作为基本结构体的家庭(其中包括家庭的构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以及礼仪等诸方面),还有对幼儿的抚育和训练、老人的赡养以及婚姻的意义,以及对村庄内的人际关系、领导结构和社会流动的分析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并且以这些事实为基础,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乡村建设的几点意见,其中包括土地政策、学校教育、村民信用社等方面的意见。这本书属于经验性书籍,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我能够从中学到许多知识,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村长内部的官方领导和非官方领导等组成的领导结构,村长的防卫组织和族内婚等,这些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领域,对我很是有益。
在这本书中我还有几个问题:第一、官方领导在农村中的地位真如作者所说只是地位不高的传令员角色吗?第二、作者所描述的村庄是比较殷实、和谐的,与历史书中的贫困潦倒、被地主压榨的农民形象好像不大一样?

《自杀论》
涂尔干在书中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以大量真实数据资料为基础,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的自杀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此书分为三编,首先在第一编中,涂尔干对学界中一直存在的关于自然因素对自杀的决定性影响的误解,进行了一一反驳,指出自杀与精神状态、种族、遗传、气候等非社会因素并无绝对的因果关系;而在第二遍中对自杀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反常的自杀以及混合的自杀类型,再次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阐释。最后在第三编中,介绍了影响自杀的社会因素。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单纯的个体行为,与社会联系紧密。最后,提出要建立团体和行会来凝聚集体感情,提高社会团结。
这本书属于重读,在大三时曾经读过一次,但因为时间太久,所以想再读一遍,果然读完之后,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九月份读书汇报:

阅读书目:
《经济与历史》                                马克斯•韦伯
《支配社会学》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斯•韦伯
《宗教社会学》                                马克斯•韦伯
《菊花与刀》                                    本尼迪克特




《经济与历史》:
    此书分为经济与历史和支配的类型两部分,现在我来分别介绍一下这两部分:
    经济与历史:
    这本书是以经济的历史发展为主线的,首先介绍了有关经济史的的相关基本概念,接下来介绍了前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我认为此书贯穿了韦伯理性化视角,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阐述了经济发展与政治、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介绍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劳动力、行业共同体、技术发展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支配的类型: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三种纯粹的支配类型:法制型支配、传统型支配和卡理斯玛型支配,还对现实中的支配类型进行了分析,如混合的、不纯粹的支配类型,并且进行了较多的例证!文中还阐述了各种类型的正当性基础以及自支配关系引出的秩序的正当性。我认为这本书主要就是对支配的类型进行的介绍和阐述。

《支配社会学》
在支配的类型一书中描述的主要是三种纯粹的支配类型的大概轮廓,然而此书主要介绍了几中具体的支配形式,即官僚制支配、家父长制支配、家产制支配和卡利斯玛支配,并且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功能、形态,并阐述了各种支配形态与政治、经济、宗教、法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这本书主要是对韦伯社会学思想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的阐释,主要包括对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组织、秩序、政治权威等概念的解释。这本书可以说是韦伯社会学思想基本概念的提炼,虽然比较薄,但其实是比较难懂的,我感觉自己对这些概念的体会不够深刻,但我一定会努力去思考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本书在我读大学时曾经看过一点,但那时因为觉得很难就没有继续看下去,在经过几个月的读书训练之后,这个月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觉得并没有以前的那种感觉了,我觉得自己在看这本书时很有感觉。这本书的主旨是基督新教的教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只有劳动才能获得上帝的救赎,并且要节约、勤奋,不能注重感官的感受,一方面不断努力地赚钱,另一方面又勤俭节约,这样有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韦伯的这个观点与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立的。
《宗教社会学》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宗教的起源,宗教的构成要素、担纲者,然后介绍了宗教的教义,接着讲了宗教与现实的相互关系,最后一章则对各种宗教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其中此书最主要介绍的是宗教与“现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个“现世”范围很广,我认为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政治、文化、艺术等。宗教对于社会分层,政治权力的分布,文化艺术等的变化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宗教的教义对人们的生活态度有很重要的影响,如不同的宗教教义,有不同的救赎之道,使得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的生活态度有着极大的差异。

《菊花与刀》
    这本书是作者应政府之邀,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撰写的一篇关于日本文化的研究报告,从而制定对投降后的日本采取何种政策。作者通过语言、例子生动地描绘出了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并试图探讨产生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和文化背景。日本人的恪守本分,各就其位的等级制,极端的忠心,“忠”、“恩”、“义理”、人情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日本人独特的教育方式都是形成日本人独特性格的原因,书中吧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其差异,试图使人们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并且根据日本独特的文化,是美政府制定了正确的对日政策。

葛佳八月份读书汇报:

《发现社会之旅》          兰德尔•柯林斯等著          中华书局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迪尔凯姆                    商务印书馆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街角社会》              威廉•富特•怀特              商务印书馆



一眨眼,八月份就要过去了,在这个月里,我依然进行着我的读书事业。转眼就要开学了,很兴奋、很期待,希望能快些见到新的同学们和老师,但是要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又有些紧张。但是我的学习、读书的目标却很是明确,就是一定要继续努力认真看书,绝不落后,努力赶超。
现在来谈一下我这个月的读书情况:
   
《发现社会之旅》:

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介绍社会学发展历史的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并且范围也很是广阔。这本书的主要目标是阐述社会学伟大的经典传统的发展,其主要脉流已经持续发展了将近两个世纪,作者试图在围绕这一路线的复杂的争论与研究中清晰地标识出其过程。其实,关于社会学史的经典书籍已经看了不少,对于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观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这本书却使我很是受益匪浅,因为它介绍的内容更多更广,还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黑人社会学家、女性社会学家等的一些思想。这本书对于梳理整个社会学思想史的脉络很是有用。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迪尔凯姆作为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学术成果丰富,成就巨大。他在这本书中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他主张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不能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等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必须采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来解释,书中用较大篇幅论述了观察和说明社会事实的原则,同时提出了功能和因果分析的思想以及功能与历史原因的区分。

《中国文化要义》:

很久以前就在书中看到过关于梁漱溟先生的思想,知道他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非常惭愧,因为这是第一次拜读梁先生的著作。这本书是梁先生于1949年6月完成的,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中国的国民性,并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在这本书中,我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了,因为书中对于中国的宗教、阶级情况以及中国人的生活的描述与我以往所得到的知识大相径庭。虽然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本书对于认识老中国以及建设未来美好的和谐社会都是大有裨益。


《街角社会》:

本书是一本社会学非常经典的关于实地研究成果的书籍。本书作者于1936年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看这本书像看一部小说一样,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同时我也受益颇多。



葛佳七月份读书汇报

阅读书目:
《社会学思想名家》          刘易斯•科瑟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      乔纳森•特纳著      华夏出版社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      乔纳森•特纳著      华夏出版社
《江村经济》                费孝通


我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回到家中有对老师、同学深深的思念,但我很清楚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书,在炎炎的夏日中,我仍然日以继夜地继续我的读书事业。在家中的日子是平静的、也是快乐的,因为我们家的环境比较安静很适合读书,我沉浸在书中的日子是很快乐的,习惯了专心地读书,在读书的时候我感觉我的整个身心的非常安宁、放松。
这个月的阅读我接受了老师和同学的建议,继续坚持阅读西方的经典社会学书目,我感觉读书的状态还不错,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不过我很有信心一定能够攻破一个个地堡垒。下面就来谈一谈我的读书心得:

《社会学思想名家》 :
这本书分别介绍了15位早期社会学理论家:孔德、马克思、斯宾塞、涂尔干、西梅尔、韦伯、凡勃伦、库利、米德、曼海姆等的学说、生平、思想背景和社会背景,还对美国社会学理论的新动向作了简要的介绍。虽然对于几位社会学名家的思想很熟悉,但是对于他们的社会背景和生平却不甚了解,而这本书却弥补了我这个缺憾,把学说和学术背景联系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七种不同视角的社会学理论,这七种不同的理论大致构成了整个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大框架。这七种理论是指:功能主义理论、进化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结构理论、批判理论。看完这两本书之后,使得我对社会学理论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我对于这两本书中提到的相关理论却是一知半解,不过我会通过各种方式和努力克服的。

《江村经济》
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费先生通过深入农村的实际调查,取得了许多第一手数据,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在本书中,费先生集中力量描述了中国农民生的基本方面,如农产品的生产,村落的贸易、消费等。我不是农村的孩子,对于农民的生活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很好的了解了农民的生活,知道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这对于我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




葛佳六月份读书汇报(更新至7月1日)
阅读书目:
《乡土中国》                费孝通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生育制度》                费孝通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上册  李培林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下册  李培林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这个月里,我参加了毕业酒会,参加了毕业典礼,拿到了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这意味着我已经顺利毕业了,心中感触颇多。看着同学好友一个个地离开校园,我依然留在学校坚持我的读书事业,虽然很孤单,但是却能在书本中寻找到慰藉。我依然很快乐,因为有书相伴。
    这个月看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这两本著作,感觉非常的好,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一连读了两遍。这两本书语言直白易懂,但其中的意味却又让人深思。因为上个月看了有关西方社会学史的书,这个月想了解一下中国的社会学发展史,所以我还看了《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上、下册这两本书。现在我来说一下我对这几本书内容的理解:
   
  《乡土中国》 :
    这本书是由十四篇文章所组成的,所用语言直白、朴实。此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规范和社会关系这几个角度还原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全面地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乡村面貌。中国的乡土社会以传统的规范为核心,此书就是围绕着传统规范这个基本点来描述了中国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这本书对我启发非常大,是学习有关农村社会学的入门书籍,是我对中国农村的了解更进一步。

  《生育制度》 :
    费孝通先生把男女结成夫妇,生育孩子,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这一套活动称为生育制度。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但是家庭不是生物团体的单位,婚姻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亲子关系不是单纯的生物关系,生殖作用在人类社会已成为一种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是由各种制度组织而成的,如标准化的求偶活动,婚姻,亲子关系和氏族组织。此书围绕生育和抚养这两大基本点,阐述了婚姻的类型、内容、形式,居住类型,代际之间的关系和传承以及亲属关系。
   
  《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上、下册: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思想,大略可以将其分为五种思潮:一是唯物史观社会学;而是乡村建设和社会调查运动;三是社会学的“中国学派”,五是社会史研究。这五种思潮大体可以分为两条思想线索:一条是理论和经验的线索,另一条是国学和西学的线索,这两条线索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两本书就是以五大思潮为线索贯穿全书,介绍了每一思潮的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内容,书中论述深刻,内容丰富,是很好的介绍性书籍。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基本上可以对民国时期社会学的全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这段中国社会学的学术发展史,是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也是我们今天在新的现实基础上发展中国化社会学所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


葛佳五月份读书汇报(更新至5月30日)
阅读书目: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卜长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崭新维度》  燕继荣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 罗伯特•帕特南  江西人民出版社

    我一直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按计划进行。我本科专业学的并非社会学专业,对于社会学的知识了解的很少,不成系统,所以我认为我应当从基础入手,抓紧时间,逐步提高,弥补差距。我这个月看了两本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书籍,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另外,由于这个月在写有关社会资本毕业论文,所以我还看了三本相关著作作为参考。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对于这几本书的读书心得: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
    这两本书主要是以多个著名社会学家的思想为线索来论述的,在上卷中所介绍的几个著名社会学家包括托克维尔、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齐美尔。原来我一直不知道托克维尔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但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托克维尔在社会学方面的思想成就。他的《论美国的民主》真的是本很不错的书,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拜读。然后就是社会学的三大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因为曾经看过他们的一些著作,所以阅读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接着是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货币哲学。在下卷中介绍的一些社会学家,包括科尔曼、哈贝马斯、吉登斯、贝克、布迪厄、埃利亚斯、福柯、布希亚和鲍曼。在看下圈的时候,我就感觉比较吃力了。因为这些社会学家的思想学说我都不甚了解,所以看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崭新维度》 、《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
    这个月除了看书就在写毕业论文,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会资本、民间组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写这篇论文时,我认真的看了上述三本著作。社会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兴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热点。它是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而后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法学家广泛采纳并用来解释和说明各自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虽然各个学者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不同,针对的问题不同,对社会资本的构成认识也有差别,但大部分学者都把社会网络、规范、信任看作是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并且其基本内涵和指向也都是相同的,即都认同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密切相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并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信任、规范和网络是它的主要形式,其中核心要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我认为这三本书都是围绕着信任、规范、社会关系网络来进行阐述的。在这三本书中,我看的最困难的要数《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了,不过我一直很努力地看,对此书所表达的意思也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对于我这个月的阅读情况,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在书中发现了好多问题,好多我自己不懂的盲点。我很开心,因为有问题才有进步。我知道自己现在的水平还很低,但请相信我一定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阅读、来学习的。

——————————————————————————————


葛佳四月份读书汇报
]阅读书目:
《社会学想象力》 赖特.米尔斯著  三联书店
《学术与政治》  马克斯.韦伯著  三联书店
《与社会学同游》 彼得.伯格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分工论》  埃米尔.涂尔干著 三联书店

因为是第一次如此系统的读书,所以感觉有些吃力,并且读得比较浅。我希望各位书友能给我提供宝贵的意见。
读书感言:
《社会学想象力》
在此书中米尔斯首先阐述了社会学想象力的概念—它是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以及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在书中,他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分析了三部分内容:
1.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他从社会学想象力的视角下分析了这两大流派,并指出了其缺点。
2.详细阐述了社会学和其他流派的联系。主要包括社会学与政治学(科层制)、经济学、哲学和历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
3.对困扰人们的问题:理性与自由的关系做出了回答。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社会学想象力相当程度上体现为从一个视角转到另一个视角的能力。”我认为这句话点明了此书的主旨:社会学想象力的实质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们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要把事物置于普遍联系之中。

《与社会学同游》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社会学入门书籍,所用语言通俗易懂,使用了大量实例,对于培养社会学感觉十分有益,可以把这本书必做社会学的邀请函,邀请读者徜徉在社会学的广袤王国里。
此书探讨了社会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包括社会学的形象、追求、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基本视角等问题。此书首先指明了社会学的课题:揭露真相、不恭敬的态度、中性化趋势和世界眼光,然后主要分析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社会通过不同类型的控制方式和阶级地位以及社会制度制约着社会中的个人。同样,人们也构建着这个社会,自我是一个过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觉得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我们受制于社会的枷锁,这个枷锁不是我们被征服后套在我们身上的,而是我们和社会合谋打造的。”我觉得这句话一针见血,点明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书中还对个人的思想变化、自我形象、世界观和人生阅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们追求自由的手段—马基雅维利主义。最后,呼应全文,指出社会学是人文科学。

《学术与政治》
此书是由韦伯在1919年向慕尼黑一批青年学子发表的两篇演说—“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组成的。
在“以学术为业”这篇演说中,韦伯阐述了他自己对一些学术基本问题的看法,并比较了美国和德国的学术环境的差别,指明了学术与政治在课堂上不能兼谈二者,并认为应当采用价值中立的态度来对待学术工作。
在“以政治为业”这篇演说中,韦伯指出了政治的定义和国家的实质,并以权力为中心阐述了他自己的相关观点。他对权力的类型、来源、使用者—官员的类型(特别是专业官吏的兴起)、如何运用权力来经营政党以及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其中我影响最深刻的是他对以政治为业的方式的分类:“为”政治而生存和“靠”政治而生存。
这本书让我对学术与政治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对社会学的感觉。

《社会分工论》
这是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此书共三卷,在第一卷中,他指出了分工的功能,认为是分工使社会成为可能,并且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认为机械团结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同质性而形成的团结类型,并指出了集体意识的涵义和作用,而有机团结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异质性,是由分工而产生的团结类型。他认为整个社会的团结类型正在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在第二卷中,他指出了分工的原因。社会在不断集中的过程中决定了分工的发展,那么分工反过来会进一步加强社会的集中化趋势。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在第三卷中,他对分工的三种反常形式进行了阐述。
[ 此贴被葛佳在2013-04-26 21:20重新编辑 ]
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Posted: 2011-04-29 20:53 | [楼 主]
郑涛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7
威望: 127 点
金钱: 127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9-11-14

 

共同加油!
书到用时方恨少!
Posted: 2011-04-29 22:51 | 1 楼
葛佳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3-06-03

 

谢谢!一起加油
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Posted: 2011-04-30 11:23 | 2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不错不错。势头很猛
Posted: 2011-04-30 13:13 | 3 楼
guoliang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10-05-09
最后登录:2011-04-30

 

不错,刚开始有难度,以后越来越顺利,加油!
Posted: 2011-04-30 16:31 | 4 楼
葛佳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3-06-03

 

谢谢!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Posted: 2011-04-30 17:12 | 5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一开始就读得这么好!继续加油!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参照论坛上其他人的阅读感想,启发会更大的。另外,由于刚开始读书,可以多谈谈自己的读书感想。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1-05-03 12:28 | 6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厉害!这几本都很有分量,读下来很不错!学习!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5-03 12:45 | 7 楼
葛佳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3-06-03

 

谢谢鼓励!
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Posted: 2011-05-05 19:34 | 8 楼
曾红萍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3
威望: 83 点
金钱: 83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8
最后登录:2016-04-27

 

因为读的都是经典,刚开始觉得晦涩、吃力是很正常的现象,建议你在读原著的时候参考一些介绍性的书籍或文章,这样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已经读得很不错了,继续坚持,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Posted: 2011-05-06 12:47 | 9 楼
周红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87
威望: 187 点
金钱: 1870 RMB
注册时间:2010-03-01
最后登录:2011-06-20

 

师妹,很不错啦,加油哦~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Posted: 2011-05-06 23:54 | 10 楼
阿健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2
发帖: 176
威望: 180 点
金钱: 18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3
最后登录:2011-07-30

 

来了有好多可以交流的同伴了
苦心智,劳筋骨。长路漫漫,求索不息。
Posted: 2011-05-07 00:00 | 11 楼
魏程林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69
威望: 269 点
金钱: 2690 RMB
注册时间:2010-03-18
最后登录:2013-11-10

 

读的书目很经典,
感悟也很多,非常好!
继续努力哦
学 问
Posted: 2011-05-07 00:27 | 12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状态很好啊,继续加油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07 09:41 | 13 楼
tuxy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38
威望: 138 点
金钱: 1380 RMB
注册时间:2009-04-12
最后登录:2014-01-12

 

小葛同学刚开头,读书先静心,将杂事推开,静静坐下,自然就会进入了。开头还很不错哟,继续加油~
净心
Posted: 2011-05-07 11:29 | 14 楼
徐加玉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16
威望: 216 点
金钱: 21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9-13

 

继续加油!期待开学交流!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Posted: 2011-05-07 20:04 | 15 楼
税海明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4
威望: 84 点
金钱: 84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8
最后登录:2011-12-14

 

加油加油,读书不愁,一起努力,头开得不错
Posted: 2011-05-08 12:46 | 16 楼
葛佳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3-06-03

 

谢谢大家的鼓励和建议
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Posted: 2011-05-10 09:32 | 17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读的很不错,都是经典。可以先看一些介绍性的书,看书的时候,可能会轻松一点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1-05-17 22:05 | 18 楼
葛佳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3-06-03

 

你们的建议都很好啊,我这个月看了一些有关社会学史的一些书
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Posted: 2011-05-19 11:35 | 19 楼
dyy19870201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45
威望: 245 点
金钱: 2450 RMB
注册时间:2010-04-01
最后登录:2016-03-07

 

第一次系统的读书很吃力那是正常的反映,关键是在于坚持读下去哈!加油!这个月读的很好
“书龄”决定你思想的深度。
Posted: 2011-05-22 22:38 | 20 楼
燕红亮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1
威望: 71 点
金钱: 710 RMB
注册时间:2010-09-14
最后登录:2014-06-06

 

涂尔干和韦伯的书你刚开始读就能把书中的基本思想概括出来,做到这一点很是不错了已经,我当初做不到,慢慢时间长了才可以做到。其他书我没有看过,不敢妄加评论。你读的很好,加油!
Posted: 2011-05-28 11:30 | 21 楼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更新了。
Posted: 2011-05-31 22:40 | 22 楼
葛佳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3-06-03

 

谢谢啊!我自己不知道怎么在旧帖上编辑新帖!求教!
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Posted: 2011-06-01 16:38 | 23 楼
郭政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86
威望: 186 点
金钱: 18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6-28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读书在于状态,在于思考。
读书 思考 人生
Posted: 2011-06-01 16:43 | 24 楼
陈高争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8
威望: 38 点
金钱: 380 RMB
注册时间:2011-05-06
最后登录:2012-01-13

 

很不错,加油!
Posted: 2011-06-01 22:08 | 25 楼
石磊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9
威望: 89 点
金钱: 890 RMB
注册时间:2011-03-31
最后登录:2012-06-04

 

大家一起努力啊!
Posted: 2011-06-01 22:14 | 26 楼
石磊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9
威望: 89 点
金钱: 890 RMB
注册时间:2011-03-31
最后登录:2012-06-04

 

大家一起努力啊!
Posted: 2011-06-01 22:15 | 27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问题的发现往往也就伴随着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出现。”

坚持下来就好。干脆接下来就把托克维尔的书看了!
披星戴月地读书,持续一段时间,自然就会有感觉了。量变引起质变。
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6-01 23:22 | 28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按计划进行,磨砺自己,坚持坚韧
读书状态不错,继续保持
Posted: 2011-06-02 12:16 | 29 楼
« 1 2345» Pages: ( 1/6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6538(s) query 4, Time now is:11-11 03:4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