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black
green
yellow
wind
wind5
gray
pink
moon
blue
movie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陈义媛 读书报告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陈义媛 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义媛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2
威望:
12 点
金钱:
12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1-02-28
小
中
大
陈义媛 读书报告
书目:《人口原理》《增长的极限》《第四次浪潮》《人口学理论教程》
福山《大分裂》(刘少杰老师的读书会指定书目,为了去旁听读的)
杨伯峻《孟子译注》(上册)《孟子译注》(下册)《论语译注》
本学期读书一直断断续续,本想读一个专题的书以后好好写点笔记,也一直没完成。课程压力较大,跟得比较吃力,读书也没能跟上,深为焦虑。
原本 计划读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断断续续只看了《孟子》和《论语》,略有体悟, 且将读书情况汇报于此,请批评指正。
《论语》《孟子》读书笔记
一、“性善”与修身: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所说的“性善”,指的是从人天生的资质来看,可以使它善良,这便是他所谓的“人性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我的,而是人本来就有的,不过不会探索它罢了。所以说,“一经探求,便会得到;一加放弃,便会失掉。”“其所以放其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告子上》)这里的“放其心”,是说丧失其善良之心,孟子认为,从人的天性看,是可以使它善良的,之所以丧失善良之心,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基础,其关于个人修养的种种,都归于一点:“求其放心”。“性善论”回答了儒家关于“修身养性何以可能”的根本问题。
而儒家的仁、义、礼、乐等并不是独立于彼此,而相辅相成统合为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孔子当年的教学以“六艺”为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而所有这些都与“道”、“德”、“仁”相与为一,这正是儒家思想最宏大的框架。“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可见,在孔子看来,“礼乐”的本质是“仁”。儒家思想中如此注重“礼乐”,正是因为其以“仁”为本质。本质与形式之辨,历来为世人所争论,而在儒家思想中,本质与形式是互相依赖,统一而且同等重要的。繁文缛节固不可取,然于儒家而言,“礼仪”却不可偏废,它承载的是其背后完整的伦理道德秩序。《论语•颜渊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这段话已表明了“质”与“文”之关联;而《论语•雍也篇》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朴质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余朴质,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质,内容和形式,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无论从哪一点上说,儒家所强调的“仁”、“义”、“ 礼”、“乐”等都不可单独剥离出去审视。对于人的修养而言,亦是由内而外不偏废其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植于心,其声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意指,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于他心中,而发出来的神色是纯和温润,它表现于颜面,反映于背肩,以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儒家的修养,是整体的且和谐一致的。
二、“克己”的“自省”与“禁欲”:
儒家极强调“自省”。“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正如这里孟子所说,任何行动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论语》中也多有述及。《论语•学而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整部《论语》中,有多处为之注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又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患“不知人”,是因为只有“知人”,才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这是一种从容和淡定的心态,不以外在的评价为芥蒂,只求无愧于己。而孟子更是超然地道出:“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孟子•尽心上》)“嚣嚣”,意为“自得无欲之貌”。不以人“知己”为喜,不以人“不知”为忧,当是儒家之风范。“行有不得而求诸己”,强调向内求,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性格。(他们何以能够做到“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其背后的超越性价值何在?既然没有超越性的“神”的存在,儒家的精神寄托何在?抑或,这种价值和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或可将这种自省看作一种禁欲的“克己”,这种“克己”是儒家修身的一种重要方式。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所言即是,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孔子所言的抑制欲望,包括人对来自外界的认同的欲求。而孟子也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意思是,修身养性的方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他的为人,欲望不多,那善性总是有所丧失,也不会多;他的为人,欲望很多,那善性纵使有所保存,也是极少的了。可见,儒家的“禁欲”与韦伯在《新教》中所说的“禁欲”,差异甚远。儒家的“寡欲”或“克己”,只是为了“复礼”,为了使言行合于礼仪规范,大而言之,也仅仅是保持善良的本心,无关超越性的诉求。而韦伯所解析的清教徒,其“禁欲”乃以“增加上帝的荣耀”为指向。在儒家的体系中,似乎没有向外求的传统。
而儒家的“禁欲”不同于韦伯新教的“禁欲”的另一点在于它对“利”的极端排斥。儒家的“义利之辨”,颇值得细究。千百年来为人广为传颂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固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是孟子关于“生”与“义”的明确态度;孟子所言之“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寡欲”,其意在强调减少物质欲望,即减少对“利”的欲求。无论是《论语》还是《孟子》,皆于“义”“利”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限。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问如何才能对国家有利,孟子答道:“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上至君王大夫,下至平民百姓,动辄称“利”,天下必大乱,所以强调“仁”而不言“利”;又有,《孟子•告子下》中,孟子认为:“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此,“仁义”与“利”已明确分异;更明确的态度,在《孟子•告子上》中,“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跖,春秋时的大盗。汲汲于利者,在孟子看来,是与跖这样的大盗没有分别的。而孔子则更是旗帜鲜明地给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对于谋“利”,态度鲜明地予以鄙弃,这是儒家之“禁欲”的一大特点。
行动以“义”为指向,与行动与“利”为指向,与韦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对应。若以韦伯的概念划分为参照,儒家主张的是“价值理性”。关键的问题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彼时冲突若此,是否有其必然性或者更深刻的根源?再结合当时“重农抑商”的背景,儒家这重“义”轻“利”的文化取向,是否与当时的重农抑商之策相关?
也许因为轻“利”,儒家文化中保存着文人所应有的风骨和独立性。“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金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孟子想要斥责的,是竟有人于万金的俸禄不问合于礼义与否,欣然接受。在孟子的思想中,如果不合礼义,万金也应鄙弃。《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所言大抵若此。而将文人的独立性演绎到极致的,是一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所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意为,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得志的时候,协同百姓循着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是儒家的入世关怀,他们要做的,是协同百姓一道行善;“不得志,独行其道”,是儒家认为文人应存之独立性。不为政治所收买,不为“利”所蛊惑。也许这才是儒家之本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它永远是中庸而行,即便“不得志”,也要“修身见于世”,它甚至不是避世隐匿。
儒家是亲民的,从“得志,与民由之”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都强调与百姓一同行善,一同循着大道前进。儒家与佛家的亲和,由此可略窥一二。它让我们看到,儒家的知识分子,是与民众相与为一的。
三、儒家关于国家责任:
在《论语》《孟子》中,除了强调国家以道德教化百姓之外,很少看到关于国家对百姓的责任的论述。似乎在儒家的体系中,国家和政府只要不干涉人民的生产即可,在民生问题上并无大的责任,更无国家福利保障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养老问题上,孟子认为“天下有善养老者,则仁人以为己归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其养老。”(《孟子•尽心上》)意思是,所谓西伯善于养老,就在于他制定土地制度,教育人民栽种畜牧,引导百姓奉养他们的老人。很明显,孟子的意思是,国家只要不扰民,引导人民即可,养老是百姓家庭内部的事务。
四、“忠孝难两全”,“忠”为先?“孝”为先?
儒家的孝文化,影响了泱泱中华两千余年。从“慎终追远”,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均是世人耳熟能详。而在儒家的体系中,“孝”的重要性远胜过现代人的理解。
孟子的母亲去世,他用上等的棺木厚葬母亲,有人说,棺木似乎太好了。孟子答:“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孟子•公孙丑下》)意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在父母身上省钱。对父母的孝不只是一种形式。《孟子•尽心上》中:“食而弗爱,豕之交也;爱而不敬,犬畜之交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话语之间已没有余地,也并不客气,说对于人,养活而不爱,等于养猪;爱而不恭敬,等于蓄养狗马。恭敬之心是在致送礼物之前就具备了的。徒有恭敬地形式,没有恭敬地实质,君子便不可以被这种虚假的礼文所拘留住。在“事亲”上,对父母的“恭敬”远比形式重要。这才是儒家所谓“孝”的最深切意义。
孝,不仅是为人子女者所必行,在儒家体系内,它更是一切社会关系、人伦的基础。孟子以“事亲”推演出其他的人际关联:“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与亲矣。”(《论语•离娄上》)认为要得到上级的信任,首先要得到朋友的信任,若是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了。要使朋友相信有方法,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欢心,若是侍奉父母而不能使父母高兴,朋友也就不相信了。可见,“事亲”在儒家思想中是最基本的人际关联,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一切人伦的出发点。正因如此,《论语•子路》篇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有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孝”与“慈” 是儒家伦理体系的基础,于是“父子相隐”是孔子所认为的“直”。《孟子•尽心上》篇,舜为天子时,父亲杀了人,舜背了父亲逃走,沿着海边住下来,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在“孝”与“天下”之间,先贤舜取“孝”道而弃“天下”。舜之“弃天下”,是为不忠,却是大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原为不忠,却也是“孝”“慈”之体现。
从法律角度而言,亲人犯法,人为了维护法律而大义灭亲,这种维护必然要以牺牲人的良知和亲情为代价。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于社会秩序无益,反而使作为社会秩序失却了其最根本的根基——家庭伦理。文革时期,阶级斗争之下,夫妻揭发,子女检举的事被当成是划清界限的实际行动而大加褒扬,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信任荡然无存,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社会是扭曲的。法律的目的原本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若为维护法律而牺牲更为根本的人伦,当是舍本逐末了。世上本无完美的法律,因此要做的也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对于“忠孝难两全”这个自古袭来的难题,实则儒家早已给出了答案。
读书情况不佳,深为愧疚。但不曾放弃,也不会放弃,愿与中心同学们共勉。
Posted: 2009-12-05 00:39 |
[楼 主]
史薇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96
威望:
97 点
金钱:
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2-03-11
小
中
大
师姐好样的,学习!
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
Posted: 2009-12-05 18:38 |
1 楼
拼命九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324 点
金钱:
32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5
最后登录:2015-07-05
小
中
大
好,坚持。
踏雪留痕!
Posted: 2009-12-05 22:45 |
2 楼
申端锋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
威望:
8 点
金钱:
80 RMB
注册时间:2009-12-07
最后登录:2010-04-01
小
中
大
很不错!
人性善基础上的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基本原则,儒家文化的禁欲与新教的禁欲根本不同,儒家文化的禁欲、向内求,是个体的最高原则,也是文化和宇宙观的最高原则,而新教的禁欲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终极价值,禁欲的目的是为了向外部扩张,而不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
随着资源的紧张,儒家文化的复兴迫在眉睫。
用头立地!
Posted: 2009-12-08 12:58 |
3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小
中
大
师姐读书真厉害,学习!
Posted: 2009-12-08 13:54 |
4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小
中
大
义媛中国古典读得好啊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09-12-09 23:49 |
5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小
中
大
Re:陈读书报告
义媛 上面评论是我老夏评的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09-12-09 23:51 |
6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3658(s) query 4, Time now is:11-22 22:0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