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刘旭:华中现象观察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钱有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7 点
金钱: 70 RMB
注册时间:2012-04-29
最后登录:2012-05-05

 刘旭:华中现象观察

管理提醒:
本帖被 第一 从 研究生读书报告 复制到本区(2012-09-22)
华工现象”观察报告

刘旭

华南师范大学

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

华工现象

      “华工”即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理工大学的简称,这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院校。“华工现象”指的这个理工科院校的相对弱势学科——文科——的迅速崛起,以社会学系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为依托,以贺雪峰教授为带头人,以“经典阅读”和“经验研究”两部分内容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方法,其创新形式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被称为“华工现象”。

      “经典阅读”主要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包括一部分大四学生,对于人文社会各个学科的经典著作进行为期三年的“青灯黄卷”式的“全日制读书”。平均每人每月阅读十本经典著作,三年共阅读两百本经典著作。每月举行一次以何雪峰老师作为主持的“读书汇报会”。“经验研究”以博士生为主体,在农村和乡镇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进行科学研究,硕士生每年暑假也会进行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式”社会调查。

      2012年四月下旬,笔者在“中心”进行了为期八天的交流学习,从“经典阅读”这一个方面了解“华工现象”,感触颇深,特此报告。



第一印象

      坐了一夜火车,终于从广州来到了武汉,到了华科已近午时,社会学系的两名研究生田孟和张建雷已经在校门口等我们多时了。相互简单介绍过后,他们把我们逮到了张建雷同学的宿舍,这几天我们就住在这里。他们为我们找来了被褥,因为我们的到来,邓勇同学还搬到了其他房间去住,让我们觉得很是不好意思。

      首先,他们给我们大概介绍了一下这几天的活动安排,最主要的是为期三天的读书会,其余大部分时间可以和他们去图书馆,感受读书气氛,另外可能还会开两次座谈会。其次,这些天会有从祖国各地不同院校分别过来人一起参加读书会,我们是最先到的,下午会有安徽大学的师生到达,另外还有中国农大、江西师大、西南交大的同学到来,后来在读书会上我们发现还有武汉当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同学参加。

      校园环境很好,道路两边都是粗大的法国梧桐,三四层楼那样高,遮天蔽日,一下子感觉凉快很多。他们说今天的天气已经非常好了,武汉已经下了一个半月的雨,今天第一次天晴。教学楼和宿舍楼看上去有些陈旧,所谓的新图书馆是80年代建的,老图书馆是建国初建的,现在已经不怎么用了。到今年九月份,华科要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六十年没有改变校址,楼房确实有些陈旧。不过学校里还是比市区好的多,武汉在修地铁,据说已经修了几年了,到处都在施工,尘土飞扬,车辆拥堵不堪。他们认为堵车是好事,这样就不必总想着出去玩,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看书上。



第一次座谈会

      因为安大的师生急着回去,赶不上读书会,所以这次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和他们交流经验。会议由华科的田孟同学主持,吕德文、常委老师做点评,另外有十几名华科的研究生、无名安大的研究生以及我和有飞。会议的主题是“如何读书以及如何进行读书会建设”。

      首先,由华科同学介绍他们的读书会。华科的读书会是一种汇报会,每个人阅读的“书库”相同,但在具体的某个时间点上阅读的书目不同,配合有本硕论坛、双周论坛以弥补交流的不足。他们强调“全日制读书”、“有主体性阅读”、“系统性阅读”、“阅读书目设计人文社会各个学科”,读书理念有三点(1)思维训练(2)培养情操(3)开阔视野。对于读书会的建设,强调读书氛围的营造,主要表现在以图书馆为大本营,横向年级“集体读书”、“比学赶超”,纵向年级“传帮带”。读书分为三个阶段,硕士阶段进行经典阅读,暑期进行社会调研,博士阶段进行经验性阅读。经典阅读是一种“朝八晚十”的“全日制读书”,平均每月阅读时间150小时以上,可阅读十本经典著作,实在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不求甚解。我随后几天在图书馆感受到的“集体读书氛围”是,大家一起来一起走,一起吃饭一起爬山,每个年级的“联络员”会给没来的同学打电话询问情况。

      接着,是安大同学介绍他们的读书会。安大的读书会实际上是一种读书交流会,阅读的书目基本相同,在读书会上交流心得。他们的读书会强调“精读”、“阅读时有个人观点”,他们认为他们的读书会的缺点是不注重写作。

      最后,我介绍了华师的读书情况。华师和安大有些类似,强调精读,读书时多是采用“单兵作战”,不同的是读书时强调做读书笔记。由于华师还没有读书会,我介绍了两次观察到的“香港读书会”。这是一种专题读书会,阅读材料相同,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先是一到两名同学做导读,也就是材料串讲,接着由其他同学就材料提出问题,最后由指导老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常伟老师认为这种读书会形式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涉及到英文文献的时候;华科同学认为这种读书会对于做导读的同学有很大锻炼,而其他同学参与度不高。

      针对以上三种读书会情况,有飞提出了“四个关系”让大家进行讨论,分别是(1)集体读书和个人读书的关系。(2)精读与泛读的关系。(3)读书交流会与读书汇报会的关系。(4)读与写的关系。有飞自己对于“四个关系”的理解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要相互结合,不可偏废。

      会议的第二阶段讨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读书(2)读什么书(3)怎么读。第一个问题,华科同学给出的回答是一首张赛的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二个问题,他们强调读书就要读经典,世界上的书多到读不完,而经典是有限的。第三个问题,他们仍然强调“集体读书”和“全日制读书”。对于后两个问题,三校基本达成统一意见,对于第一个问题阐述的角度稍有不同。我认为“理性人”做事总还是有所目的,读书和生命的意义是一致的,是价值观的建立、摧毁、再建立,要实现“爱己”和“爱人”两个方面,引用了《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来说明读书的利他性,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读书如何有利于生存。安大同学对于为什么读书的回答简单精辟:“学生不读书还能做些什么呢?”

      最后,吕老师的点评一语中的,他认为以上讨论的三个问题都是伪问题,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坚持读书。



三场读书会

      三场读书会由三个不同的年级为主体,第一场是研究生二、三年级,第二场是研究生一年级,第三场是本科大四同学。三场都是晚上开的,由何雪峰教授进行点评,每场读书会平均持续6小时。

      读书会的具体形式是:每位同学先汇报一个月以来阅读的书目,针对所阅读的书目进行串讲或针对一两本书的内容进行评述,接着谈本月读书感受以及加入读书会以来的感受,最后由贺老师进行点评总结。平均每位同学有15分钟的时间。

      整体来看,读书会是一个加油会,多谈积极因素,不谈消极因素。重点在于谈感受,这样比较便于交流,因为每个人阅读的书目不同,所以谈具体知识主要是为了训练串讲的能力,是思维逻辑的训练,而不在于交流。特别的,华科硕士是两年半学制,两名研三的同学已经临近毕业,仍然坚持读书、参加读书会,其精神可嘉,其心态之平和可敬可佩。

      贺老师对于每个同学的点评,综合起来基本上回答了我们第一次座谈会提出的三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

      对于第一个问题,贺老师谈的不多,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读书“不怕慢,就怕站”,思考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就是一种“站”,是一种犹豫,对读书是不利因素。“读书有没有用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坚持”。讨论为什么读书往往会“还没有开始便结束了”。但是他仍然给出了他的答案,首先他认为“人文社会学科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涉及话语权的建立”。比如最近世界银行的一个报告出来,国内私有化呼声立刻高涨,这就是一种“话语权”的丧失。获得话语权便可以驾驭世界,“真正的自由是驾驭世界的能力”。其次,读书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也就是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能力,他认为“对现实中国的理解是当前最大任务”。比如有人说“农民就是无赖,明知违法还要犯法”,但这很显然说明了法律的不正确性。另一个例子,“印度一方面内需严重不足,生产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有3000万人营养不良”,那么如何看到我国的外需导向政策。所以说,“思想是一把锋利的匕首”,“有了思想,写文章就不会感到痛苦”。再次,读书是精神文明建设,他认为“现在的中国即是欧洲,又是非洲”,物质极大丰富,思想极度贫乏,“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最后,读书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市场经济很残酷,比的是能力”,“不管做什么都要有能力,有能力就能安身,加上点理想就可以立命”。大部分上班族所做的工作类似于“把一个螺丝拧紧了再拧松,再拧紧再拧松”,而社会科学的魅力恰恰在于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另外,他认为读书有三个作用,一是学习知识,二是思维训练,三是培养情商。比如,“用马克思的理论解释当前中国问题不见得都适用,但是阅读马克思的书就是一场头脑风暴,是对思维的训练”,“读书没读懂也是有作用的,至少锻炼了意志”,“读书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专注力,这就是情商——智商以外的一切能力” ,“读书会让人内心强大起来,不会关心别人到自己受伤的地步”。

      对于第二个问题,贺老师强调“经典阅读与经验阅读并重”,“读书既不是寻找真理,也不是寻找信仰,而是要用于实践”,但是在硕士阶段更注重经典阅读。而“教材是辅助性的读物,是经典的辅助”,“通过教科书获得的是知识,而经典获得的是能力”,“只学到了知识,没有思考,就不理解社会,就会感到失落”。所以贺老师认为读书比上课重要,而双周论坛是学生自己读书体会的交流,也要比填鸭式教学重要。他认为一定要经过“经典阅读”的洗礼之后才能进行“经验阅读”,才能进行社会调查,否则就和普通农民一样,“虽然天天生活在农村,但是对农村问题熟视无睹”。但是贺老师强调的经典依然是西方的经典,他认为人的精力有限,“虽然中国的经典没有读,但是读了西方的经典比什么都不读强”。

      对于第三个问题,第一,贺老师读书要坚持。“读书没方法,重要的是用了多少时间”,“过去没读书不要紧,重要的是开始”,“读比不读好,多读比少读好”,“认真读书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第二,贺老师强调集体读书,他说“读书是群体的事情”,要采取“狼群战略”,“集体不是个人的简单重复”,“队伍大,气场就大”。在这个气场里,“比学赶帮超”,“不让一个人掉队”,每个月一次的读书汇报会就是为了维持这个气场。他认为,“组织起来”“全日制读书”的硕士生形成了读书的“正规军”;本科生要上课,只能突击读书,是“游击队”;一个人读书便成了“游兵散勇”,容易放弃。第三,他强掉读书要有自己的观点,“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的结论不重要,不要寻章摘句,要训练思考能力”。第四,他强调读书要读的多,读的快,“上五个一年级不如直接上到五年级”。第五,他认为读书要有一个“积极地人生态度”,“阳光阳刚,自信担当”。读书要积极,“不给自己的消极找借口”。“经历不幸也是一种幸福”,“人生要有弯路,有曲折,要敢于试错”,“错,就要深刻的错”,“充实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第六,他认为读书要静得下心,吃的了苦。每天“青灯黄卷式”的读书,“晨钟暮鼓”,“悲壮的走向图书馆”,“深山老林,苦练内功”。

      最后,他希望每个人要把“读书当成一项事业”,要有“读书的使命感”,“用实际行动去感动别人”,掀起一场“读书的革命”。



第二次座谈会和爬山

      第二次座谈会开在我们离开武汉的前一天,主持这场座谈会的田孟同学戏说第一场座谈会是欢迎会,这一次是告别会。这次参加的人不多,华科三名同学,华师依然我和有飞,以及中国农大的两名同学。并没有老师参加,人数也被有意的控制,这是为了同学们之间更深层次的沟通。

      本次会议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这次的体验,二是回去之后的打算。由于要结合自己的经历,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说,感慨万千,我的发言简直就是我过去写过的一篇自述——《我的后本科时代》,在这里作为附录附在本文后面。七名同学每个人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昨天、今天、明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次读书会的前一天,和华科、中国农大的同学去爬山,才知道这个读书会不仅仅有知识有智慧,还有友谊和爱情,我想这也是读书会重要的凝聚力所在吧。



感谢

      首先感谢“中心”的邀请,有幸能够参加这样的读书会,学知识、长见识、鼓斗志、交朋友。其次,感谢贺雪峰教授给我上了三堂人生大课,虽然贺老师强调读书,但是我自己觉得要“以书为师”和“以人为师”并重,往往一个人的某一句话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再次,感谢华科的田孟、张建雷同学,他们负责接待我们,特别感谢张建雷同学8天全程陪伴我们,感谢邓勇同学把自己的床位让给了我,以及为我们提供被褥的我们不知名的同学。最后,感谢胡靖教授给我提供了这样好的一个“出省留学”的机会。







附录



《我的后本科时代》



      我生在吉林省长春市,父亲是下岗职工,母亲以前是纺织女工,后来病退,我是一个典型“工二代”。从小做事中规中矩,有一点点内向,偏爱理科。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顺顺利利,没有什么波折。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高考要求分数高的专业一定是好专业,否则不会有高分考生报考,根本没考虑是不是适合自己,也没有考虑未来发展方向,大概那个时候也没有这个能力思考吧。

      大学的前两年是基础学习,我没有放松,专业成绩一直不错,另外疯狂考证,四六级都是那两年过的。到了大三,突然开始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怎样走,其实当时还没有考虑那么多,是很单纯的想出人头地,想比身边的人更有出息。数学学院保研三分之一,考研三分之一,读研是主要出路,可是当时的我不想和身边的人一样。我想到了出国,可是又觉得去美国有些困难,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法国留学没有学费,我以为这样就没有了申请奖学金的压力,应该会容易些,于是学了两年法语。由于自视语言学的不错,不愿意走中介,不想花中介费,可是自己申请又没经验,最后还是没成功。然而,时间已经到了2008年的4月,距离毕业只剩下3各月,考研早就不可能了,找工作也错过了黄金时期,而我依然不甘心平庸。7月2日,拿到毕业证的第二天,我踏上了通往北京的火车,开始了我的后本科时代。

      父母当时看的更清楚些,他们知道我是不甘心,但是此行也不见得那么顺利,这也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出远门,他们安慰我说“找不到工作就回来,不要有压力”。我自己也说:“找不到工作就当去旅游散心了。”可我自己知道我走了是不会回来的。母亲给了我两千四百块钱,给我买了西装、衬衫、皮鞋准备去面试。在北京,我有一个堂弟在那里上学,另外还有一个大学同学,他家是北京的,找了一个银行的工作,还有一个高中同学,是女生,在北京读书,这是我当时北京全部的朋友。

      到了北京,住在弟弟宿舍,由于马上要开奥运会了,弟弟是奥运会志愿者,所以一直在学校,宿舍里其他同学都回家了。在这里,我住了一个多月,本来以为住在这里是肯定不用花钱的,在吉大就是这样,可是北京倒是寸土寸金,最后不得不给了宿管300块钱做床位费。我每天跑招聘会,在网上投简历,到处面试,钱也越花越少。这才知道两千多块钱想在北京这样消费水平的城市“旅游散心”简直是开玩笑,于是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

      终于在七月底,面试成功了一家教育机构,做考研培训的,据说仅次于新东方。可我也知道工资不会太高,转正之前两千多点,后来表现较好,提前转正,每个月三千块钱。现在想想当时入职是被高楼大厦蒙蔽了双眼,公司在中关村,北四环旁边,十七楼,整个楼体都是落地玻璃,公司里一人一个工位,一个工位一台电脑。我的工位是全公司最好的,在角落里,窗子边,向外一望,可以看到北大校园,伯夷塔近在咫尺。就此,我是个白领了!

      工作机械重复,索然乏味,我一直尝试着找其他工作,可是比这里好的并不多。我时常消极怠工,经理就坐在我旁边,可我一点都不在乎她对我的不满,我觉得大不了就是让我走人,老子还不爱跟这儿干呢。职场新人,目空一切,自负得不得了。

      上班了,不能再在学校里住了,他们也快开学了,而且宿管坚持要床位费,还不如出去租房子。大概从小娇生惯养惯了,总还想住的体面一点,床位、地下室我都不认可。最后找了一间在网上看上去还挺漂亮的房子,有十几平米,有室内卫生间和淋浴,500元一个月,我觉得还不错。后来才知道,这里地理位置简直糟糕透了,在北五环外,好在上班有公交直达,但是会在唐家岭和中关村分别堵20分钟,这样上班一个半小时,下班一个半小时,在公司九个小时,回去吃个饭就必须睡觉了。这是一个城中村,房东以前就是当地农民,现在土地都被“城市化”了,留下这个村落村民开始“种房子”,我住的这间房子就是新种出来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房东要“押一付三”,这就是两千块钱,而我必须在这里住三个月。没办法,不好意思跟家里要钱,只好跟同学借了两千。

      经济压力使我要认真对待眼前的这份工作了,发工资要上班一个半月以后,这期间换工作我的现金流也就要断了。一个半月后,奥运会结束了,经济危机全面登陆中国,公司里人人自危,饭碗受到威胁时我也不敢想换工作的事了。和同学们一聊天,发现以前认为找工作不错的,后来都没有拿到当初承诺的那么多工资,看来经济危机不仅仅影响我一个人。

      我换到了另外一个部门,可是和老领导却关系密切了起来,她说有什么不懂得就去问她,她也愿意帮助我,可这却让我犯了一个严重的公司大忌——越级。老领导是经理,比我现在的领导高一级,而现在的领导是一个新上任的女硕士。我觉得她只是学历比我高一点罢了,工作能力很一般,她是女孩,压力没那么大,不急着升职,而且她新上任,一年内没有升职希望,可是她不升职,我怎么办啊?!

      我开始加班加点的工作,一方面回去也没事做,另一方面加班有加班费。工作积极,表现突出,很快转正了,而我和新领导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主要还是觉得她不思进取,我自己升职无望。老领导也希望我这个“服务”她们的部门有“自己人”掌权,这样对她来说工作方便很多,但她不是直管我们部门的领导,这也让我很无奈。慢慢的我学会了一些手段,比如打小报告之类的,新领导渐渐失宠,后来直接被免去了领导职位,可是我这些手段太拙劣,谁都看得明白。所以,部门换了领导之后,领导不是我。

      就在我觉得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走尽了的时候,公司发生巨大动荡——董事长被总裁干掉了。自己心里好笑,原来公司二把手也会干和我这些小职员一样拙劣的事。就在我幸灾乐祸的时候,部门的新领导也选出来了,是以前和我共患难的同事,她比我入职早,公司也喜欢用女生,因为比较稳定,男的老想跳槽。我刚来的时候,她时常会告诫我公司里人心险恶,教给我一些职场权谋,有一些还是我用来对付上一届领导的。她上台以后,一下子把她过去教给我和没教给我的全部招术都施放在了我身上,可能谁都看得出我是这个部门最不安分的人吧,只是这种朋友变敌人,身份转换的迅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职场。

      看来,这就是没有准备好便走进社会的下场,考研吧,也许可以让我逃离这里。冬天了,北京的冬天和这里的人心一样冷,农民“种”的房子一点都不保温,晚上冻得我睡不着觉。必须要换个房子!

      由于到了年根,再不把房子租出去过年就没人租房了,这样房东会损失一个月的房租,所以这时候租房子要比平时便宜些。我在公司旁边的居民小区里租了一个小插间,离公司近,可以省出来时间看书。这本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屋子,却被房东隔成了12个小间,我住的这间是个三角型的,不足六平米,没有窗,屋子里仅仅一张一米宽的床,一个小衣柜和小电脑桌,再想放一张凳子都不可能。就这样加上水电、网费,每个月要600元房租。墙壁都是木制的,隔音效果很差,深夜可以清晰的听到隔壁男女做爱唏嘘的声音。厨房已经改成了卧室,卫生间没动,大家公用,有淋浴24小时热水,洗衣机和冰箱也是公用的,只是我很少用。选择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离公司近、有地热、有热水洗澡。就此,我开始住“公寓”了!

      和自己搭档的同事过去在长春上过学,和自己算半个老乡,而且他入职该公司也是经过我同意的,所以两个人感情还不错,一起做事也还顺心。知道我想考研后,他很支持,于是我们有了分工,我负责值班、接任务,其余的主要事情都是他在做,他说只要他在公司一天就保证我学习一天,这样我至今都很感动。我开始了更疯狂的加班,不再有周末,但其实都是为了在公司复习考研。领导开始真的以为我是在努力工作,后来明白了也懒得管我,好在部门里工作没有出过什么问题。每天按时下班,回去吃饭、休息一下,再回来,夜里看书到两三点钟,去吃个夜宵再回去睡觉,早上正点上班,这就是后来大半年的作息时间。

      知道我要考研之后,同事们都很支持,可能是因为从此我不再对他们构成竞争了吧。那年年会,多喝了几杯,一个同事跟我讲“公司里人人都想升职,不想升职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但要讲方法,不能总想着把你的领导干掉取而代之,而要想着怎么把他推上去。”上班的这两年,可能学到的最有价值的就是这句话吧,其实道理很简单,自己却事后诸葛亮。

      考研,仍然考数学吗?上班以后好像自己变得现实了,不理想主义了,同事都说金融好找工作,我也觉得莫名其妙的“被金融危机”有些不甘心,可是金融太热门了,退而求其次,要不考经济吧。我想能发挥法语优势,恰恰中国人民大学可以选考小语种,而我也觉得那是一所名校,看来我当时心高气傲仍然不减当年。

      2009年11月,距离考研还有两个月,搭档换了工作,我在他离开公司的第五天辞职了。这一年多,公司“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都看透了公司的本质,就是要用这些廉价的毕业新生,但很少给他们升职涨薪的机会,领导说了:“你们走了再招新人,我培训一个月就跟你们一样用。”人力资源部门一个即将辞职的员工说:“我在这个部门负责招聘,公司所有新人我都面试过,这一年来经我手招聘进来的员工有180人,可是公司总共才两百多人。”身边的同事不断的有人离开,有的是换了工作,有的是离开了北京,我们辞职,一点留恋之情都没有,有的只是悲伤。

      辞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那点积蓄花的很快。我每天在那个“不见天日”的屋子里看书,吃饭,后来生活作息全乱了,“黑白颠倒”,两个月不见太阳,精神几近崩溃。恰恰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在发烧,而全国正在流行H1N1,北京是重灾区。我知道自己应该没事,但是要去人大确认照相,有人在测体温,为了不引起怀疑避免麻烦,我拿了一瓶热水,准备测出体温不正常就说是喝水喝的。最后还好没事,虚惊了一场,大概测体温的仪器也不怎么灵。只是照出来的那张照片脸色惨白惨白的,百年之后可以用作遗像了。

      分数出来之后,很遗憾,还是专业跨度太大,专业课没及格,直接被人大枪毙。一下子,觉得自己没了路可走。以前出来工作闯北京城,怎么说都不怕的,因为自己相信自己是考试高手,是高分低能,就算干不好大不了考回去,这下让我的的确确傻了眼。回去找同事,他们都纷纷帮我出主意,老领导让我这段时间什么都别做,专心致志弄调剂,有调剂经验的一位同事告诉我,华南师范大学在广州,地点不错,还是211,经济学每年都有很多调剂名额,还是公费,要我重点关注一下。以前一位离开这个公司的同事又找到了我,说他现在和别人合伙开了个小公司,需要帮手,如果我愿意可以在他那里边干活边复习准备明年再考,反正工资不高就是了。后来我就真的去了,也成了我以后和人吹牛自己创业开公司的一点谈资。

      由于考的法语,很多调剂机会都没了,我自己也很悲观。还好没有消减斗志,不就是专业课差嘛,踏踏实实去人大听一年宏微观,看明年谁主沉浮。就在我去人大听课的第一天晚上,华南师范大学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愿意调剂过去,我想都没想,一口就答应了。急急忙忙赶到广州参加复试,面试的时候,胡靖教授问我如何看待今年兴起的蜗居、蚁族现象,我一下子激动不已,泪汪汪的说:“我就是。”

      研究生一年级什么都不想想,觉得这样的日子能多一天就多一天。二年级做了些田野调查,老师还比较认可,重要的是村里面人人都很热情,大家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人们的心就像广州的夏天一样火热。可是人生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得不去想未来的事了,一想再过一年假如去上班,又要每天挤公交、租房子、加班、职场阴谋,便万分恐惧。如果时光倒流,现在的我回到四年前,应该不会去北京,我想我更愿意的是去山里做两年“三扶一支”之类的事。
Posted: 2012-04-30 11:02 | [楼 主]
徐加玉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16
威望: 216 点
金钱: 21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9-13

 

确实啊,经历过社会的风浪才会知道学校的宁静与幸福!所以更的抓紧时间了,浪费不起啊,共勉!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Posted: 2012-05-16 23:30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Total 0.021511(s) query 5, Time now is:09-18 03:1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