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black
green
yellow
wind
wind5
gray
pink
moon
blue
movie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1年暑假调查
»
燕红亮:彼景此情忆峥嵘 ——记2011年7月江西安远县调研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燕红亮:彼景此情忆峥嵘 ——记2011年7月江西安远县调研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小
中
大
燕红亮:彼景此情忆峥嵘 ——记2011年7月江西安远县调研
身处武汉这个繁华的都市已经一周有余,心中总是不自觉的泛起丝丝回忆,回忆每一处街角,每一条走过的小径,回忆街头巷弄间温润的小店……或甜或酸,或苦或涩,百种感受,千种滋味,恬静岁月,庶民生活。短短的20天调研转瞬即逝,从开始的陌生,到接受,再到融入,到至今沉淀为一份厚实的回忆。或许以后自己偶然拿出来翻看时,嘴角会泛起不自觉的微笑,也或许,村庄中引起我思考的种种问题也会让我额头紧蹙。我想,当过去的经验值得借鉴才需要回忆,当未来的梦想对现实有意义才值得展望。彼时情景,此时心情,有感动,有感触,有一些沉重的思索,更有一点美好的畅想。
一、让人感动的乡村
初入安远,我就被村庄中那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所感染,如同进入世外桃源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潺潺的流水,那高耸的青山,那美丽的竹林,那轻盈横跨濂江的青阶石拱桥,那褪去浮华喧闹的美丽旧景,以及深夜那衬托出幽静的鸡鸣狗吠。乡村小路,田间地头,勤劳的客家人在辛勤的劳作,而他们那伴随辛勤劳作一起一伏的身影,也成为乡村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夜晚躺在床上,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客家人那辛勤劳作的场景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上。正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用自己的劳作支撑起整个民族的繁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到一样在田间地头儿劳动的父母,想到千千万万生活在农村的父老乡亲,内心竟盈满感动。
二、急剧进行的变迁
从拿到调研的分组名单,我就开始想象宗族性的村庄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想象那强烈的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理念,那可以与西方基督教信仰等量齐观的祖先崇拜,那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那传统宗族性村庄中超家庭的结构性力量,那长者绝对的权威与权力。…
然而,调研的事实却并非我想象的那般。
毋庸置疑,那里仍是一个典型的宗族性村庄,村落传统依旧存在,村庄记忆仍然完美,宗族的行动能力依然强劲,“第三种力量”十分强大,如此等等,这些都是我判断宗族性村庄性质的凭证。但我能强烈的感受到,村庄正经历一场基础性的急剧变革,理性和世俗化的进程正消解着神圣事物存在的意义,现代性的“祛魅过程”正在导致传统意义系统和精神世界的式微。
在这里,传统生活的逻辑愈加理性与功利。“别人都有儿子,我没有儿子多没面子!” 这些话在我耳畔始终萦绕;“莲花岩的一对夫妇每年都生一个孩子,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的一个事实让我始终难以释怀。从何时起,生子的目的不再是传宗接代,不再是养儿防老,而是为了获得村庄中的面子和地位,乃至是为了钱?从何时起,建房不再是为了居住条件的改善,而是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面子和名声?又是从何时起,“彩礼”悄然变成了“财礼”?原来生子的冲动不再是传宗接代与延续香火,而是功利目的的需求;原来建房不再包含完成人生使命的文化隐喻,而是一种面子竞争;原来结婚早已无法获得成家立业的体验,而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在这里,祖先意识正在瓦解,神圣性价值正在消失。在黄陂、在兴地、在莲花岩、在圩镇,我见到许许多多破破烂烂年久失修的祠堂,“为什么不修葺?”,“破破烂烂有什么用?”;“为什么你们同意火葬?”“没那么繁琐呗,省钱、省事儿!”可见,祠堂所产生的神圣和敬畏感正在消失,村民对祖先的神圣情感土崩瓦解;繁琐的仪式不断简化,各种禁忌已不足畏惧。不知这是现代性的胜利,还是传统的悲哀?
在这里,大家庭的理想的正在破灭,宗族性秩序剧烈变迁。调研20余天,从未觅得最早的客家围屋,从未见过“大渡水”似的住房;分家成了阻挡不了的趋势,“大家庭”成了早已破灭的神话;以辈分儿和年龄为标志的老人的权威正在消逝,“长老统治”的浓郁色彩愈加暗淡。
是的,我不无惊奇的发现,传统的生活逻辑正在与众多现代性的因素发生激烈的碰撞,村庄生活正发生种种可以预见,又或者在我们预期之外的嬗变。在这个宗族性村庄,人们的思想观念正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转向当下社会的“工具理性”,触及村庄精神内核并重塑村庄面貌的变革正在上演,一个宗族化的村庄正处于一个去宗族化的过程当中。…
市场的力量竟如此强大!这种变化让我始料未及,这种巨变让我感到心灵的震颤!
三、一些沉重的思考
这是我第一次下去做调查,所以无法形成比较,也就形成不了“问题意识”。但这诸多的疑问堆砌在脑海里,必将构成自己以后做调查的基础。调研不停的进行,疑惑不断的产生。这些问题大部分在我这里是无解的,可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却由心底而生。
政治上的“包片”制度。由于村庄依然存在较为强大的内在整合机制,村庄形成一个政治实体,以至于任何进入村庄的外在力量,包括国家权利都不可能不重视村庄秩序背后的村庄结构力量,村庄权利结构呈现的“模块化”特征使乡镇干部把权力“承包”给了具体的个人,“包片”,成为乡镇非制度化运作的摇篮。尽管“包片”制度有效的实现了治理目标,但这样一种以实用为导向与封建因素相结合的制度如何持续?
经济上的“阶层”固化。这里具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特点,种植脐橙以前,诸多因素的考虑,众多老表以极低的价格把山林和水田承包给了别人,而这一承包就是四十年!2002年脐橙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得山林越来越值钱,土地占有的多少直接导致了经济上的分层(土地短期内不可能调整)。地多则可富甲一方,地少则是小康家庭,无地只能贫困潦倒。无地可种的老表年轻时可以外出打工谋生,可多年以后,他们回来后干什么?何以谋生?我仿佛都能想象到他们“脱域”或者“离场”的生存状态:孤独、落魄地徘徊在乡村的边缘或城市的“街角社会”,找不到归属感,对前途迷茫无措而消极颓废、得过且过,不受任何约束和规制而脱序、失范。……这种场景是多么可怕。
文化上的价值缺位。传宗接代是农民得以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可当这种构成生命意义和终极关怀的价值被取消后,人们如何完成有限生命与无限意义之间的转换?陈师兄曾问黄陂社区的林祥寿:“你挣那么多钱干吗?”“盖房子,买小车,享受一下嘛”“买了小车以后呢?”“想办法赚更多钱”,“再然后呢?”,林顿时陷入沉默。我想,如果林祥寿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的话,他可能会陷入焦虑和痛苦。再进一步,如果每个人都将孤独的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面临价值的真空和信仰的虚无。那么,人们魂归何处?
问题何止这些而已。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的村庄内生秩序基础的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农村社会的基础结构之变,面对这些变化,乡村治理制度又如何安排?第一代外出的农民工已返乡归来,他们对村庄生活的方方面面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此外,还有越战老兵的上访问题,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妇女的自杀问题,年轻人的闪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研的过程中,种种的疑惑缠绕着我,让我思考、思考、再思考。
还有一个插曲,让我感慨颇多。调研期间碰上南方某一知名农业大学也在我们所在的调研地调研,他们在村里扯上几个条幅,实地“观察”一番就撤回县城宾馆入住了,没有入户,没有访谈。我当时就想,如果是这些人在做政策研究,真不知道出台的政策会坑死多少父老乡亲!农村问题已经如此纷繁复杂,如此这般调查怎么行!?在那思考的一瞬间,我内心感觉万分的内疚,良心也受到极大的谴责,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却不思考为农村做些什么。
是啊,一个读书人,如果没有社会参与,没有现实关怀,没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没有人道主义精神,就算位高权重,就算学富五车,那又怎样?根本都配不上称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就是应该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鲁迅先生说的“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
四、一点美好的展望
调研结束之后,在拖着行李箱返回的时候,回头凝望住过的村庄,调研中的一幕幕不断涌现。多少次,我们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烈日当头,挥汗如雨;多少次,我们在恬静悠远的乡村小道上,踏着夜色,脚步匆匆;多少次,师兄对我提出的浅显问题耐心解答;多少次,团队对我小小的“成功”表示鼓励;多少次,又是多少次。……在这个团队中,我体会到的,不止是成就感,而且是自豪、是喜悦,是感动,是精神的不再漂泊。……
生活在村庄中的老表是最了解村庄的人,但他们或者是弱势群体、年轻人,他们不知道情况,或者是阅历丰富的老人,却没能力记录下村庄的政治与生活。我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在做这些琐碎但不平凡的事情,我们吃住在农家,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在不同地区用同样的框架来记录中国发生的巨变,来描绘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近10年来,我们关注每一个村庄政治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停的思考着村庄内在的治理逻辑,通过区域比较,深入记录这个巨变的过程。这项工作不是凭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需要在调研的过程中相互探讨,彼此启发。
有时想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学术真的需要有理想主义和团队精神。若是没有理想主义,怎会避开尘世的喧嚣,以切身的经验观照当下的现实?又怎会在疲惫不堪的情况之下依然有深夜畅谈的高涨热情?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比较研究何以进行?
我们写出了一篇篇的『村治模式』,每一篇都是一个地方的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对村庄和生命的立体解读。我们做出了一篇篇的调研报告,揭示着当下底层群落的卑微生活,用客观而冷静的笔墨倾吐着我们的忧思。有时,现实确实让人有不能承受之重,但调查也正是在这种境遇下才昭示出其独立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是社会的良知,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我们真正地担负起了正义的守望者这样的责任!围绕最终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我们沿着经验不停的往前走,不断的深入着、成熟着。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拿出有益于改善农民生活、有益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相对成熟的理论成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社会总会越来越美好。或许在这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非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和价值的话,其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我愿意在这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写到这里,笔是要刹住了,然而思维却如脱缰的野马,止不住的怀念、思考,畅想。……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20 21:01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1年暑假调查
Total 0.015896(s) query 3, Time now is:10-04 14:0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