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black
green
yellow
wind
wind5
gray
pink
moon
blue
movie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1年暑假调查
»
刘万群:那些难忘的岁月 ——记湖北钟祥调研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刘万群:那些难忘的岁月 ——记湖北钟祥调研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小
中
大
刘万群:那些难忘的岁月 ——记湖北钟祥调研
20多天前,满怀疑惑、带着几分期许、几分忐忑踏上了去荆门的火车,而今却已回到了学校,时间恰如白驹过隙,匆匆而不可挽留,但是回想起来,曾经的那些疑问和紧张都化作了满满的收获与欢喜。趁着现在脑中遥堤上悠闲地吃着草的牛和那白鹭组成的温馨画面都还历历在目,赶紧将它写下来,以供今后去回味和咀嚼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每次的暑期调研都是常规的全面的调查,涉及到方方面面,家庭、社会和治理。我们小组的林师兄经验丰富,这种调查于他而言是轻车熟路,先从家庭着手,再以人情为突破口来解剖社会,最后主攻村庄治理,由微观向宏观逐步推进。家庭就像村庄中的一个个细胞,虽小,但是它包含着村庄中很多信息,逐渐进入社会这个层次,来看村庄性质,这些都成为村庄治理的社会基础。这样一来,基本能将一个村庄把握住。二十多天的调研,我们只能从人们的只言片语中去获得更多我们想要的信息,以一种他者的眼光去审视农民的生活生产,并试图从村庄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去解读他们的生活,这里面不乏我们建构的色彩,但二十多天也不短,还是有丰富而真实的经验供我们去寻求解释。只是每一种解释都只是一种可能性,这也是社会科学的复杂之处,只有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接触经验才能够避免闭门造车的嫌疑。
对于我而言,这种调查是第一次,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对于每一种现象,既熟悉有陌生,熟悉乃因访谈的都是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在不经思考时它是那么地自然而然以致令人习以为常,但是在经过师兄的启发和点拨后,才发现原来简单而自然的现象背后都有其深厚的逻辑基础,发现自己对之是那么的陌生,所以师兄经常提醒要沉入到村庄中去,并将熟悉陌生化,从而去问为什么,去发现问题。
一、村庄剪影
这次调查去的是江汉平原的农村,第一天没有访谈,而是去一组的田间地头转了一遭,只见满满的是绿色,种着稻谷、棉花、玉米、、、稀稀疏疏的见着几个农人在田地里忙活着,打药、抹芽、、、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村,村中虽说没有多少青壮年劳动力,但是没有抛荒的现象,所有的田都种上了,甚至连灌溉的干渠两旁都种上了棉花或者大豆。
这里生活水平是比较高的,楼房一排排,电器一台台,铁牛(农用机械设备)迎朝阳,艳阳洒下把牌来。他们农活不再繁重,只干一上午,就像他们自己形容的“一路开车去,一路回,一路聊天”,好不悠闲和惬意,下午时分还可以聚在一起打麻将打牌,家家麻将馆都是宾朋满足,生意兴隆。
随着调查的深入,村庄的轮廓逐渐呈现出来。
这个村庄,女性地位高,但是老人却是消失的:
在这里,我们惊叹女性地位之高。女儿和生女儿之家从不会被人瞧不起,上门女婿被当作儿子没被看低,这从那个汉川大叔眼睛里流露出的快活的眼神和清脆的笑声中,足见其生活的相当快活。明显陵那副凤头在上龙头在下的图案说明“嘉靖皇帝四百年前就在这里提倡男女平等了”,也许这是其中一个不错的解释原因。和妇女地位之高相对应的却是老人的消失,这不是说没有老人的存在,而是说这里没有老年人的位置。儿孙们住着阔气而漂亮的楼房,老人却在一个个低矮的房子里,除了居住,老人在这里说话是没有多少分量和权威的,“爹(爷)孙一般大”正是其写照。子女们说老人不愿进新房子,老人自己甚至说“应该自觉”,老人们面对历史不断前进的洪流无能为力而找出这样一种托词,算是对儿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和自我解嘲。是啊,家庭经济来源多元化的背景下,种田已落不下几个钱时,老人对于家庭的经济贡献就微乎其微了,他们最多只能帮家里种种田,带孙子,洗衣服做饭,在丧失了这些能力之后就只能依靠儿女的良心发现来养老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为儿女操心了一辈子,却不知不觉的陷入了温情脉脉的代际剥削的漩涡中,而他们也不再有怨言,逐步在适应。
这个村庄,人情多样且频繁,但人际关联是松散的:
生活在村庄内的人,一生当中有着非常密集的人情要做,满月、周岁、10岁、结婚、考学、庚生、五十岁以后的散生、死亡,再加上建房、买了大型农机具或者交通工具要做人情,甚至是母鸡敷了小鸡、母牛下了仔都要赶人情。如此密集而频繁的人情是这个宗族发育不成熟的村庄为建构自己的社会关联服务的。但是人际关联却又是非常松散的,“一个小组的要好都好,要不好都不好”,呈现出平面化的趋势,从而没有内生的权威资源,不能为老人的养老问题说上话,从而也没有人站出来去组织村庄中的公共事务。
这个村庄,治理资源丰富,但是治理也有乏力的迹象:
初入村庄,我们发现这里的治理资源是较丰富的,两委班子齐全、小组长和党小组长都在发挥作用,再加上这里地理位置较优越,位于灌溉的上游,且历史上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使得其治理看起来是较有序的:灌溉的水渠中水缓缓流动,流向各家各户的田间地头,今年大旱的迹象在这里是不明显的;村务公开栏上有低保名单和一事一议的公布情况;水费也基本能够收齐,村里也没什么不良青年之类的捣乱分子,除了人们普遍憎恶的邻镇的“老乡”。但是随着访谈的逐步深入,以及信任关系逐步建立,我们发现有序的背后实际上只是暂时和谐的局面。随着税费改革,村级治理资源萎缩,村干部不再拥有治理钉子户的有利手段,也不被赋予合法性,所以他们只有讲好话,“也只有讲好话的权利”。盗窃事件的频繁发生而未得到妥善解决,水费收取的逐步艰难,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逐年失修(曾经的排涝河流已经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如果未来,村级不再有不动产去拍卖,而农民自己完全按照“这是国家的路就该国家来修”的逻辑来对待公共品建设,现在还比较有序的局面就可能会被打破。书记说有人来找他要不要找人(小混混)来替村里收水费,但是他没答应,因为现在大多数人还基本能按时交,那么以后越来越多人不乖乖交水费的时候呢?据反映,邻村就有请小混混收水费的情况,“人家把手一举就把钱收了”,手一举,很形象,但是也很讽刺。农业用水,作为一种生产必须的公共品,是由国家负责提供,而农民用水要交一定的水费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随着税费改革后债务锁定,那些曾经被认为不讲理欠国家税费的人现在成了英雄,清缴税费的人而今却成了狗熊,让人笑是“苕”(当地方言,傻的意思),正义是非标准已被逐步消解,自此“天”已不再是原来的“天”了,“天”变了。而村级治理资源的贫乏可能使得援引小混混“顺理成章”。想想是非常可怕的,村庄这个场域会不会成为恶势力的角力场?
似乎有点过于悲观,但总体上来看,这个村正如曙光这个名字的寓意“第一缕阳光”那样,还是充满了朝气,至少从目前来讲,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不像一些学者描述的农村是萧条与破败的。老人也想开了看开了,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做打算;村里也有中农的产生或许他们以后被吸引进基层组织中发挥中坚作用,从而维持住现在的祥和与繁荣景象。而且这里的人生活是面向未来的,他们没有多少社会记忆,而一味的向前看,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使得他们目前是洒脱的,而且他们也已经搭上了奔向现代化的列车之上。
二、那些可爱的人儿
这是一个典型的明星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赫赫有名。那个曾被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接见的“棉花姑娘”——康兰英成了村民们的骄傲。说到大集体时代,必然会提到康兰英,人们亲切的称她为“康姐”、“康妈妈”或者“康奶奶”。那是一个让人沸腾的年代,充满激情,让经历过该时代的人恋恋不忘,只是可能永远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而随着那一代人的陆续逝去,或许这将慢慢成为一个“听过没见过”的传说。像康兰英一样能干的干部在集体时代是不缺乏的,健在的也大部分睿智不减当年,但是这个时代终归不属于他们,而属于后来的人。
随着集体时代的色彩逐步褪去,集体时代的精英也逐渐殁去或者退休,新时代的精英也开始崭露头角。也许和大部分农村出现的问题一样,随着外面世界的发展机会增多,而农村终归只能讲生存而不能谈发展,村庄精英外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曙光精英外流主要是通过读大学出去或者加固逐渐成为老板,64个党员中在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了,这使得后备干部问题凸显。
虽然精英大部分外流,但是也还有留在农村,这一次就有幸访谈到其中一位——老张。家事村事国事天下事他能侃侃而谈,对时髦的词能够信手拈来,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老张曾经做过好几年队长,而且是99年首次实行村组干部之选那一年上去的,经历了一番激烈的竞争,这让他颇为自豪,用他的话说是“我的队长做的是顺风顺水”,但后来因不满某些村干部的作为主动退下了。他向我们说起了当年因向村里讨自己的债而上访的故事,还谈起了自己在竞选队长时的“惊心动魄”,也说到了自己当队长时是如何用自己的头脑完成任务的、、、这些成年往事经过他的叙说不得不让人对眼前这一位快进知天命之年的大叔投以钦佩之情。然而像他这样的人也是孤独的,这些东西他是没法在打牌的时候和他人说起,他说“只有你们这些大学生我才会说”,让我们倍生荣幸之感。
可爱的人除了村庄内的人,还有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村庄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我们一行人打破了,不过并没有掀起波澜,他们还是该种地的种地,该打麻将的打麻将,只是当我们从旁边走过的时候他们会笑着说“这是来走访的大学生,走访上门女婿的”,身后传来阵阵笑声。我们被分到的这个村非常大,但却是以集镇为中心的一个圆形村,半径不过两公里,住宅在六十年代的新农村建设而被集中,所以找人非常好找,每天不用绞尽脑汁为找人的事而烦恼。每天七点二十,和小师妹准时到师兄们的住处,叫他们该出门了,感觉就像狱警一样带他们出去放风,不过实际上出了“狱门”就是他俩带我们了,哈哈,师兄莫怪,那道铁门实在能让人联想到监狱。吃完早餐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三个半小时到四个半小时的访谈,师兄机智的引导访谈对象回答问题,将那些生动而有趣的故事,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紧张的期待着下一步将怎样发展,但是无论是笑还是紧张,都从来没有忘掉自己手中的那支笔,在不停的记着,写着,画着,只听笔尖在纸上沙沙的声音,这声音是美妙的。下午也是顶着炎炎烈日走在水泥路上,去寻找我们的访谈对象。为了能在打扮上和村民融入在一起,我们还特意去买了几顶草帽。虽然有时挥汗如雨,那儿的天气很给力,除了中间几天下了点雨温度有点下降之外,其他时间几乎天天高温,到后期甚至有39.5度的高温,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因此而有半点松懈,因为二十多天的调研时间是非常宝贵的,错过了将是一个莫大的缺憾。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带着丝丝凉风和满心喜悦,谈笑着回到李平餐厅,一天的收获是沉甸甸的。
二十多天的调查生活笑声不断,曾记起,第一次大组讨论忘记回来的路;和村民看电影赏月亮最后小师妹和我进不了寝室门第二天大清早仓皇“逃”到自己的住处;两个师兄套吴队长的那句“今天清渠道,大家都去清渠道”的“煞费苦心”,让他表演了一下当年收水费和发动群众清渠的情景,差点让小师妹和我笑岔气(貌似有点不严肃哦);四个人围着一棵树吃西瓜(为方便吐籽),吃得不亦乐乎;吃饭时的斗智斗勇,展现了我们一帮人在斗争中求得生存的精神;还有一段深夜不知被谁人造访的传奇经历、、、开心的事太多太多。林师兄时不时的冷幽默打破了我曾经对他的无尽想象,夏师兄的可爱之处让人忍俊不禁,和中大的淑盈小师妹相处也是十分开心的。
三、团队的精神和力量
中心向来是讲究团队合作的,以往的读书会都是以这样一种精神走的,而在这次的暑假调研中更是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团队的精神和力量。
整个过程不是单纯的去搜集经验材料,更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得能力上的提升,逐步学会在经验和理论中穿梭自如。调研仍遵循了中心以往的形式,每晚小组讨论,每三天大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是在经验中去寻求问题,并试图深入问题本质,记得一位师兄说“现象之中找关联,村庄之中找问题”,以问题和经验为导向,在适当的时候呼应理论,但更多的时候是从村庄经验本身去提炼理论。当然这对于新手来讲要求太高,但也是我们在以后调查的方向。每一次的讨论,于调查内容本身而言,梳理白天那些碎片化的经验材料,故事本身是有趣,也是重要的,但是那带有讲述者的偏好和情感,作为研究者应该使其逐步有序化,形成“思想上的秩序”,才便于我们认识其背后的逻辑和问题的本质;讨论于我们调查者而言,不仅是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也是发现自己思维漏洞和缺陷的极佳机会。尤其是作为新手,我们努力学习师兄们怎么凝聚问题,怎么分析问题。从刚开始完全没有问题意识或者问题意识不清晰,对于一个问题只有一两句话到后来能够逐步去关注一个问题。最后被师兄认可,“你俩的进步比较大”,曾经的焦虑和反思一下子化作一股清甜,流遍全身。然而这一切都是在团队内才能够得到的,一个人的思考总是有局限的,只有在这种集体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探索,不断争论,并不断丰满,才能取得这些成绩。
中心一直以来都是用传帮带的精神来育人的,师兄也常说“一个好的带队者不仅要自己进步,更要带动其他人一起进步”,所以林师兄每次都会认真的解答我们很多很幼稚的问题,他说正是我们这些问题促使他们去关注去思考。正是在他们的鼓励和引导下,使得我们在这短短的20多天调查中学到了在学校在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经验和积累。也正是在调查的过程中教会我们去做一个理性、积极而有抱负的人,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秉持着“顶天立地”的精神去读书,去调查,更要把这种精神带入自己的整个人生。调查结束了,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还在继续,进步还在继续。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20 20:53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1年暑假调查
Total 0.014286(s) query 3, Time now is:10-10 19:0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