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4» Pages: ( 1/4 total )
本页主题: 陈盼盼读书笔记(更新至2012年6月4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盼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9
威望: 109 点
金钱: 1090 RMB
注册时间:2011-09-21
最后登录:2012-06-25

 陈盼盼读书笔记(更新至2012年6月4日)

5月读书报告
    这个月的读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因为需要,读了四本专业方面的书,关于老年人的,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也不是那么吃力,我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生活的变化规律,老年人遇到的问题以及调节的方法。另一部分是荣格的书,荣格本是弗洛伊德的合作者,后来因质疑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导致两人关系破裂。荣格反对弗洛伊德以性欲来解释一切人类行为的做法,而发展出他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研究心灵的结构与动力,其中包括对心理类型(内倾与外倾)的描述、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探索等等。荣格将分析心理学视为释放创造力和促进个人心理发展的治疗方法,艺术、历史、神话、哲学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它已超出一般心理学的局限。读荣格,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精神享受。
1、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  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著,隋玉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老年心理保健    李鑫生编 华艺出版社
3、老年心理障碍      杨心德著,上海三联书店
4、老年心理保健      曾尔亢,周用桓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5、荣格谈人生信仰    荣格著,石磊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6、心理类型          荣格著,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
7、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 荣格著,杨梦茹译,上海三联书店
8、未发现的自我      荣格著,张敦福,赵蕾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
“做好老年社会工作,非常重要的技巧是了解老年人出生、生长的时代背景的重要意义,并能把老人看成是独特的生命历程塑造出来的“产品”。在许多方面,老年人是平平常常的人,过着自己不同寻常的生活。”
本书第一章开篇总揽了老年人群体的人口特征,描述了21世纪初期老年群体的情况和20年后人口出生高峰期一代人进入老年后的情况。第二章深入审视了伴随正常的老化过程而来的生理上的变化,此外全面描述了有失禁或艾滋病感染问题的老人面临的独特挑战。第三章谈论了在老年人中观察到的心理社会方面的调适形态,包括有助于延续认知和智力方面的衰退以及防止社会隔离的因素。第四章讨论评估的目的,综合性评估的组成部分、评估认知和社会情绪特征的工具以及做老年工作有必要进行的特殊调适。第五章,写对老年最常见的社会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的区辨性评估和诊断,包括抑郁症、痴呆症、儋妄和焦虑症的评估和诊断。第六章探讨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验证疗法、缅怀往事和人生回顾。第七章则探讨了针对身体状况较差和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工作的方法,如音乐、艺术、戏剧、宠物疗法。第八章讨论了老年人酗酒和滥用药物问题,特别谈论了值得警觉的受抑郁症折磨但没采取治疗措施和长期忍受药物依赖问题折磨的老人的高自杀率问题。第九章介绍了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老年工作,帮助有各种各样问题的老人,如有抑郁症、社会隔离、丧亲悲痛问题,需要发展新的社交活动的老人。第十章阐述精神和宗教因素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描述了如何把评估和干预技术融入传统的实务方法中。第十一章审视了虐待和疏于照顾老人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者在评估虐待问题中的角色。第十二章讨论设计干预方案时对动员老人支持系统的考虑。第十三章讨论了社会工作者在濒临死亡、丧亲和预留医疗指示问题上的角色。“睁大眼睛观察,竖起耳朵倾听”,是贯穿全书的一句话,也是社会工作应该采取的态度,本书采取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来介绍开展老年工作的知识与方法。面对老年人问题,比如由于衰老带来的老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药物成瘾问题、老年人饮酒与酗酒问题、老年人自杀问题等,在处理的过程中,应端正态度,讲求方法,注重策略。
《中老年心理保健》
“活到老,学到老”,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就是指人的继续社会化,一个人要适应现代生活,主要的不是从物质上而是从人的素质上具备现代人格。要使人和社会协调起来,任何时候也不能中止继续社会化的进程。本书分为四大部分:绪论部分、中年心理部分、老年心理部分以及心理自我检测部分,从内容上说,涉及到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性及家庭婚姻等七十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生活贴近,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这不是一本教育别人的书,而是一本与中老年谈心的书,对中老年人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心理障碍》
本书主要是从老年人的自我心理调节角度阐述超越心理障碍的基本策略,书中针对老年人的各种心理障碍,列出一个个的案例,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阐述调节的方法,具有说服力。如果老年人能够活到老,学到老,进取不分老和少,博学多才充自身;与人和,与人善,诚待人,宽人过;不计得失,勿记恩怨,谦让克制,知足常乐;正直友善得人心,善解烦恼免伤身,老年人还有什么心理障碍不能摆脱呢?可是在不少场合,人们却很难完全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超越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不可固执己见,片面认为心理障碍无伤大局;也不能因而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要有勇气去寻找他人的帮助,比如寻找朋友的帮助、心理医生的帮助等。当然心理医生的帮助毕竟是外因,心理障碍的排除,最终还是要依靠障碍者自己在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
《老年心理保健》
本书以老年心理保健为中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老年心理变化、老年人心理需求、心理健康的标志、老年期心理检查、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老年心理保健、老年自我心理调节、老年心身疾病防治、老年心理疗法、心理健康与长寿、长寿者心理健康实例等,使我们看得懂,乐意学,学的会,用得上,对老年人维护身心健康,对延年益寿,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荣格谈人生信仰》
通过研究炼金术,荣格发现,分析心理学和炼金术之间有着极为奇特的巧合之处,了解了通过历史层面的这些心理内容的意义,荣格把他的研究重心几乎完全放在有关原始意象以及原型本质的探讨之上,而且意识到,没有历史就没有心理学,更没有潜意识的心理学。当对炼金术有了更深一层的接触之后,终于发现潜意识原来是一种过程,而且心灵的变化及其进展是决定于自我与潜意识的关系的。读完这本书,稍稍总结了一下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大概有三点:
1、在治疗精神疾病的时候,弗洛伊德认为压抑作用起因于性创伤,而荣格认为性问题是其次,其他的因素比如社会适应问题、生活环境压抑的问题以及考虑个人名望的问题等才是主因。
2、关于梦,弗洛伊德认为梦只不过是个表面,隐藏在其后的意义早已知悉,而只是从意识层面被邪恶地压制遮盖住而已,而荣格认为,梦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绝无欺瞒的意思,而是尽其所能的呈现出来。
3、弗洛伊德的主要兴趣在于个人的意义及生物上的功能,而荣格的主要兴趣是去探究其精神上的外貌及神话上的意义。比如乱伦,几乎在所有的宇宙生成论及无数的神话里,乱伦主题都扮演了极为决定性的角色。但弗洛伊德只固执于其字义上的解释,而无法捕捉到乱伦所象征的精神上的意义。
《心理类型》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九章主要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从个体心理出发,勾勒出两种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的历史演变,他涉及哲学、美学、文学、文化学、精神病学、神学和宗教等思想领域。第十、十一章为第二大部分,是荣格思想系统的逻辑展示,是对第一大部分的理论总结,第十一章则对他思想中的主要概念做了界定和阐述。荣格的出发点是个体,他发现在个体身上,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人向内思索,思考自身;另一种人则向外探索,靠近客观世界。他把前者称为内倾型,把后者称为外倾型。任何人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归于其中的某一类型。荣格认为,之所以存在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是因为世界存在两种现实:其一是外在现实,即外在客观世界;其一是内在现实,即自身,人的内在心理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精神活动必须在两种现实上均衡发展,任何过度的片面化,过分内倾和过分外倾,都会导致心理疾病。荣格提出的内在现实不是一种纯主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客体,即人的集体无意识,人的先天存在的原型。这种原型是人类历史——文化积淀的一种信息密码保留在人的大脑中,它实质上是大脑的先天结构,是一种盲目的潜在力量,它扰乱人的精神生活。因此,人必须认识自己身上的内在现实,从野蛮的自身过渡到文明的自为状况。人必须时时返回到自身,思考自己的集体无意识原型,以便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再回过头来处置他与繁杂的外在世界的关系。荣格强调,迄今为止,人们对自己的内在现实的思考很少,人们关于现实和真理的观念全部建立在外在现实之上,听从外在客体的支配,俯首帖耳地充当某种社会道德的顺民,把自己的人性淹没在与客体及与他人的种种关系之中。人们虽然以牺牲自己内在现实为代价赢得了社会的赞赏,但自己的内在世界却一片空白。人们在社会上是公共秩序的典范,但在个人生活中却单调、乏味,以至人们备受煎熬。从内倾和外倾两种心态出发,在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两种光的普照之下,荣格勾勒出了全部世界哲学史的进程。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直到近代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一元论与多元论、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的对立,无一例外都受到自己类型的局限,都各自站在自己所拥有的现实(内在的或外在的)的立足点上说话,柏拉图是内倾型,亚里士多德是外倾型;德尔图良是内倾型,奥利金是外倾型;席勒是内倾思维型,歌德是外倾直觉型;利普斯是内倾型,詹姆斯是外倾型等等。他们各执一端,固执己见而攻讦他人。他们或是执着于内在现实,由此而推及他人;或是执着于外在现实,由此而斥他人为谬误。但他们却忘记了自己的个性类型,他们都仅仅拥有有限的普遍性。因此,荣格深刻地指出,浅随的唯物主义同偏执的唯心主义一样可笑,他们的极端思想是人类精神的病态表现,这种极端的片面性与心理病的偏执症相差无几。
《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
本书共有十二章,以心理治疗应该掌握的原则、期望达到什么目标开始,深入剖析世界观与心理治疗的关系。梦是研究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关于梦的话题在本书所占的比重很多,包括解析梦的实用性,梦的本质,潜意识等等,我们习惯说某人外向或内向,荣格则把人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想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读者,可以细细品读荣格的研究。
《未发现的自我》
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呈现给别人的看见的都是一种自我愿意的形态,而自己留给自己的却是另一种形态,甚至有许多人连自己都发觉不了有一种潜在的自我意识存在,甚至这种潜在已经在控制着自己的言行举止。正是这种潜意识的作祟,很多人往往在做出惊人之举后,自己都无法相信这是自己所为,当所有人都无法相信的时候,心理学家往往会从这个人的生活习性、心理承受等许多分析中寻找一个潜在的他,而那个潜在就是他坏的一面,虽然让人大吃一惊,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显性的他,潜在的他都是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未发现的自我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而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正确面对我们身体中那未被发现的一部分。在这本书中甚至谈到了宗教信仰、国家精神等许多被我们忽略的因素在我们身体里的作用,荣格在书中对艺术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做出了许多精彩的论断,他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艺术家独特的心理构成。“每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都是一个双重性的人或者一个矛盾倾向的综合体。”一方面他是具有个人生活的人,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个非人的,创造性的过程。艺术是一种天赋的驱动力,它抓住一个人,把他变成自己的工具。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未发现的自我》,第二部分《寻求灵魂的现代人》,第一部分荣格所谈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主要谈的是群体对于个体负面的影响。如果联系到荣格所处的那个时代,也就理解荣格所论为何了。荣格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的极权政治给他印象深刻,但这些不能作为心理学的普遍理论来看。在第二部分中,荣格把集体无意识引入到了梦的解析中,这也是他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之处。弗洛伊德所关注的是个体潜意识,而荣格所关注的是集体潜意识;弗洛伊德所关注的是具体的病症,而荣格所关注的则是集体意识与意识对于人个体乃至社会普遍的影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如此吧。
感想
总的来说,这个月的状态比较好,读书——生活,自然、平淡,心里面也很平静、安宁。可是总是感觉读书的时间不多了,而自己要读的、想读的书还有很多,所以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抓紧时间充实自己。


4月读书报告
    自我感觉这个月的读书状态很好,应该算是我读书以来状态最好的一次,感觉自己整个人完全投入其中了,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马上进入状态,外界的一切都干扰不了我,乐在其中,很舒服,很自由,很享受,很喜欢这种感觉,深深地为自己的进步欣喜了一番,努力让自己一直都保有这种读书的热情和劲头。

1、心灵的守望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田永胜著
2、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弗洛伊德著,张恒译,新星出版社
3、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弗洛伊德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弗洛伊德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5、性欲三论                                  弗洛伊德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6、少女杜拉的故事——对一个歇斯底里少女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7、心灵考古——潜意识的社会史 (英)乔治•弗兰克尔著,褚振飞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8、文明:乌托邦与悲剧        (英)乔治•弗兰克尔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9、探索潜意识——深层分析的新途径(英)乔治•弗兰克尔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0、未知的自我                    (英)乔治•弗兰克尔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心灵的守望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这本书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理论的一个很好的总结,通俗易懂。之前零散地读了一些弗洛伊德的书,关于他的理论的了解不成系统,只是一些片段的记忆,读了这本书,感自己的思路理清了很多。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成因,其中有家庭(对母亲的深深依恋和对父亲的矛盾心理)与社会(弗洛伊德犹太人的背景)的作用,还有良师益友的影响,如布吕克、沙可、布洛伊尔等,第二三四五章则分别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列理论,其中第二章梦的理论阐述了梦的本质、梦的化装、梦的工作、梦的解析以及梦理论的贡献与局限;第三章阐述了潜意识理论及其发展——人格论;第四章呈现了从性欲论到本能论的发展,其中本能论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第五章写社会文化论,从文明、宗教、道德和艺术的角度展开对人性的思考。作者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像一棵树,由最初的种子生根发芽,小树苗的干是梦的理论,后来,从这小树干上又逐渐长出很多嫩嫩的枝条:潜意识理论、性欲理论、本能理论、人格理论……挺住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严寒酷暑,这棵树逐渐长大,由幼苗而小树,由小树而大树。最终,这棵树的枝干伸展到许多其他学科,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宗教学、哲学、文学、艺术……
《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这是一本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精神解剖之作,弗洛伊德为古今读者开拓了一个艺术品鉴赏的新视角,在人类文化的领地上留下了拓荒者的足迹。之前弗洛伊德提出泛性论、人的童年经验,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他用这种理论来解剖一个人物精神世界的一个实例。这本书描写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关于达芬奇对一只鸟落到他的摇篮上的记忆或童年幻想的。在达芬奇的笔记本中,这只鸟意思是鸢,而弗洛伊德把它译为秃鹫。但弗洛伊德研究的主要方面——对达芬奇早年感情生活的细节研究、对他的艺术冲动和科学冲动之间的冲突的阐述、对他的性心理历史的深度剖析,并没有受到他的这个错误的影响。为什么达芬奇的个性不能得到其同时代人的理解呢?肯定不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弗洛伊德认为是因为,在那个恣意横流的淫欲与悲观的禁欲主义相斗争的时代,达芬奇表现出身为一位艺术家和表现女性美的画家不该有的情形——冷漠地拒绝了性欲。人们的日常生活表明,多数人把他们的性本能力量相当大的一部分成功地应用到了他们的专业活动上。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性本能力量,很可能在这个人童年时代的早期就已经活跃起来了,通常他自己都不甚明了的童年残存的记忆,恰恰隐藏着与他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特征有关的极为珍贵的证据。那么,秃鹫幻想想证实的事实——达芬奇生命中的最初几年是他生母共同度过的这一事实,将会对他的内心生活的塑造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弗洛伊德强调,自己从没把达芬奇当作一个神经病患者,实际上,健康与疾病、正常人与神经病患者之间不再有显著的差别,并且神经质性格不再是低人一等的。神经病症状是一种结构,它代替了某种压抑的结果,儿童发展到文明人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这些压抑。达芬奇因为过早地倾向与性好奇,他相当大的一部分性本能需要升华为一种广泛的求知,因此逃避了压抑。一个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作品同时也是他的性欲的一种发泄,这种代替结构就是刚刚所说的神经症症状。当然,弗洛伊德分析达芬奇,并不是要贬低达芬奇,对于这位伟大的人物,弗洛伊德像对待自己和任何人一样,将其人与作品分开,作品尽管伟大,但创作作品的人和常人无异,有正常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的一生也和常人一样,被这种需要和愿望的早年遭遇所决定。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这本书,弗洛伊德的目的是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资料,然后用科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遗忘、语误、误引行为、迷信及错误,源于对某些例子出现的特征的细微的观察,这些特征虽然特别,但在其他例子中,它们仍然清晰可见,也即是说,虽然例子材料丰富多彩,但深究原因,它们还是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弗洛伊德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病态心理,大到精神疾患,小至日常笔误、舌误等过失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他认为,即使在最健康的人心里,也存在着许多自私、嫉妒、敌对的感觉冲动,但它们承受住了道德教育的重压,以全然被拒于高级精神活动之外,只好不时通过错失行为这条路,挣扎着透露出他们存在的信息。
《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利用他的精神分析法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幽默、论点、趣谈等诙谐心理现象。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诙谐的技巧和目的;第二部分论述了快乐机制与诙谐的起因和作为社会过程的诙谐的动机;第三部分论述了诙谐与梦及无意识的关系、诙谐与戏剧的种类。弗洛伊德说:哲学对诙谐的重视远未达到诙谐在我们心理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诙谐这种方式更适于心理的需要。弗洛伊德从诙谐的目的性入手,深入地探讨了诙谐对人的心理所起的作用,他将诙谐和梦及无意识结合起来,完成了他对诙谐的理解。他将诙谐进行了分类,这是他研究问题的一种深入方法,因为深入的探讨,可以将一些问题在更深的层面里展开,以取得对自己观点的佐证。比如,弗洛伊德将诙谐与滑稽、幽默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他说:“诙谐中的快乐在我们看来产生于压抑消耗的节省,滑稽中的快乐产生于观念消耗的节省,而幽默中的快乐产生于情感消耗的节省。”这里有三个区分:压抑消耗、观念消耗和情感消耗。它们共同的指向都在于快乐,但快乐的指向或动因却不一样,这样的区分对于研究来说很必要,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因为有了快乐而并不去区别这种快乐产生于哪一个方面。这本书读的不是很好,很多都没读懂。
《性欲三论》
本书通过性欲三论、一个歇斯底里病例的分析片段、“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三部分来具体论述了性欲。第一部分,从性本能在对象和目标方面的变态出发,研究性倒错究竟是先天的还是由于生活经历而后天获得的。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就带着性活动的种子,在他们开始摄取营养时就已经享受到性满足了,他们通过“拇指吸允”来不断重复性满足的经验,经过2—5岁的繁盛期,儿童的性活动进入了所谓的潜伏期。在此阶段,性兴奋的产生绝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存在并储存了能量,在很大程度上用于非性的目的,也就是说,一方面把性的成分变成了社会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压抑和反向作用建立起后来对性欲的提防。由此可以看出,把性本能局限于某个范围之内的力量是在童年时期积累起来的,它们主要是以变态的性冲动为代价。第二部分,从对歇斯底里病例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发现心理因素是导致歇斯底里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包括:心理上的创伤、情感的内在冲突以及性的骚扰。第三部分,弗洛伊德提出了文明的三个阶段:一、可以自由自在地行使性本能,完全不考虑生育的目的;二、除了服务于生育的那部分性本能以外,所有的性本能都被压抑了;三、发展到只有合法的生育才被允许作为性的目的。这三个阶段就反映在我们当今“文明的”性道德中。文明压抑了性,保持了所谓的“文明”,可这引发了神经症,反过来却是损害了文明。由此提出问题,我们的“文明的”性道德值得我们做出它强加给我们的牺牲吗?特别是当我们不愿完全放弃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人幸福是我们文明发展的目的之一时,我们就更加疑惑了。
《少女杜拉的故事——对一个歇斯底里少女的精神分析》
歇斯底里症是一个人受到心理刺激与挫折之后,其不安之冲动,不以“情绪”表现出来,而是经由“转化作用”表现于身体上,造成感觉或运动系统之机能性障碍;或者意识、记忆、人格等其他精神活动之部分障碍者称之。例如,一个人与人吵架后,忽然“昏迷不醒”、“四肢抽筋”或突然失声,不能讲话,等到心理刺激除去之后,这些症状也就马上消失。在本书中,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杜拉”,因每次遇到心理挫折就会产生咳嗽、嫌恶感、失声以及厌世感等症状,而被带来就医。经由精神分析的过程,弗洛伊德发现杜拉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未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因为杜拉迷恋父亲,常与母亲作对,形成三角关系;杜拉既羡慕又妒嫉父亲的情人K女士,一面暗地里模仿她,一面又想从她手里把自己的父亲抢回来,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关系;而杜拉又拼命与K先生接近,与其妻子K女士对抗,又形成另一个三角关系。总之,杜拉与人的关系,永远逃不了三角关系,充分表现出她的行为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书中陈述了杜拉的两个梦境,弗洛伊德通过对她梦的一步步深入的分析,最终发现了症结所在,帮助她走出了困境。人的潜意识里的冲动,尤其是性原欲。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发泄的出路,因此,自我如何谋求超我和原我的疏通与平衡,是精神分析给予现代人的一种启示。
《心灵考古——潜意识的社会史》
书中,弗兰克尔运用精神分析的技巧和视角诠释了考古发现,研究了人类心灵的起源以及旧石器时期人类大脑非同寻常的发展。我们同时了解了我们最早的祖先是如何开始制造工具的,文化是怎样产生的,还有考古学家们挖掘出土的那些实物遗物所告诉我们的早期人类的所有信息:他们的神话和宗教信仰,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概念,他们的劳作活动、家庭关系和社会组织等等。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曾经抱有很高的希望,不仅要把它作为针对个人的治疗方法,也希望它能在帮助人类从“文明的病态”中求得解放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但是,这一任务的难度让他最后变得很悲观。其后的一些精神分析家们包括霍克海默、弗罗姆、赖希等下定决心要直面这一挑战,但是他们也失败了。罗海姆坚持认为,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制度是由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结构所决定的,他相信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相信父权制是所有文化的基础,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弗兰克尔在本书中予以说明,并重新探索了文化的心理基础。弗兰克尔要说明的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是人类自己创造了其生存环境,并常常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然后人类又依赖于这些自己创造的环境。研究把作者带回到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带回到被长期遗忘的人类的童年经历——史前期。作者从史前时代开始,一直追溯到伟大的中东美索不达米亚帝国和埃及帝国的建立为止,探索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文化的进化史。
《文明:乌托邦与悲剧》
在这本书中,作者带我们走入了西方文明的历史中,进入了文学的世界:圣经、希腊戏剧、史诗和哲学的语言、罗马诗人和政治家们的语言、中世纪的神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等等,所有这些决定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思想意识。西方文明的根基可以一直追溯到一神论与希腊哲学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时代。二者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常常展开激烈的交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大量丰富多样的关于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的观点,关于人类臣服于上帝意愿与充分实现其内在智慧潜能的自由之间诸多不同的看法,以及针对强制性顺从所提出的对自由的肯定等。走过了中世纪教会压抑的统治之后,希腊精神在文艺复兴时代重现人间,发现了大自然和人类本性,以及对人类作为自由的、真正的人的尊重。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打破了宗教教条和权威的羁绊,解放了个体的主动性;运用科学发现发展了现代技术。当启蒙运动鼓吹中产阶级的自由时,他们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模式导致了一种新型的压迫,工业社会的无产阶级开始要求自由和平等,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的压迫。随着技术革命及其在机器技术中的应用,一些社会问题出现,并非仅仅局限于欧洲,大量欧洲移民迁移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洲的新世界里,也把西方文明的成就连同内部矛盾冲突都带到了这些地方。于是,西方文明也就变成了全球的文明。尽管所有的民族都有文化和文明,但是对于西方文明而言,重要的是其民主的理念、一神论的理念以及对于理性诉求的强调。这些特点一方面形成了关于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的丰富多样的观点,使人类俯首臣服于神圣的权威,促使人类自由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另外一方面也导致了人群中大部分人的被压迫以及匮乏窘困的处境,并且导致了史无前例的战争和流血牺牲。
《探索潜意识——深层分析的新途径》
这本书阐述了弗兰克尔自己开发的临床治疗方法,带领读者去见证病人是如何被引导着将他潜意识心理的秘密展现到他自己和分析师面前的。弗兰克尔的治疗方法让病人能够回忆起那些以前被隐藏起来的、幼儿时期的经历,以及他们的身体反应的形成过程,让病人实际地去重新经历那些导致他们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的创伤性事件,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探索许多身体疾病的起源,并采用精神疗法来治疗这些疾病的新的前景。弗兰克尔在阐述这些理论的时候,提供了大量的病例材料,这确实是一种在病人的潜意识世界中,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
《未知的自我》
这本书从多方面为《探索潜意识》中所阐述的精神分析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弗兰克尔对个体从幼儿早期阶段开始的心理发展历程进行了追踪,展示了造成大范围神经冲突和精神冲突的各种原因。幼儿从早期的口唇利比多阶段,到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实体,自我的出现保护了本我;到了肛门利比多阶段,他与自己产生的东西产生认同,也就是将自己向外投射,将自己投射到一个对象上,与他所产生的这个对象认同;到第一次快速发育期,生殖利比多的出现,个体超越了利比多的自我保存功能,开始专注于确保物种生命延续的服务。一个人童年时的利比多驱力完全专注于他的家庭,成人后将他的利比多和他的情结、冲突一起转移到更广阔的社会大世界,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影响个体的心理,心理也可以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由此,也可以看出,弗兰克尔关心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精神过程,他还注重对整个人性的了解,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解释。
下面对弗兰克尔的书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读的不是很好,只能粗略地把握。
1、《心灵考古》、《文明:乌托邦与悲剧》是潜意识的社会史,是弗兰克尔对潜意识起源的探索,在《心灵考古》中,弗兰克尔用精神分析的技巧和视角诠释了考古发现,研究了人类心灵的起源,这本书从源头上入手研究人类文化,从远古时代、旧石器时代一直写到古希腊文化之前。在《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这本书中,承接《心灵考古》,进入了西方文明的历史时期,圣经、希腊戏剧、史诗和哲学、中世纪的神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决定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思想意识。通过对潜意识起源、潜意识和早期挫败经验对人的行为和精神生活的影响的探索,弗兰克尔发展出了他的精神分析技术。《探索潜意识》这本书就阐述了他自己开发的临床治疗方法。通过让病人回忆起那些以前被隐藏起起来的、幼儿时期的经历,以及他们的身体反应的形成过程,让病人实际地去重新经历那些导致他们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的创伤性事件。通过探索身体疾病的起源,采用精神疗法来治疗。我们知道,任何方法都要有一定的理论来支持,而这本《未知的自我》就是为《探索潜意识》中所阐述的精神分析技术提供的理论基础。《未知的自我》对个体从幼儿早期阶段开始的心理发展历程进行了追踪,展示了造成大范围神经冲突和精神冲突的各种原因。
2、读弗兰克尔的作品,可以体会到他的人文关怀在里面,他关心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精神过程,还包括发生在社会、神话、信仰、困惑和冲突中的心理过程,弗兰克尔注重对整个人性的了解,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解释。
3、还有一点弗兰克尔与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就是对幼儿原始驱力——利比多的解释,弗洛伊德把利比多归结为性冲动,而弗兰克尔把利比多归结于先天的对爱的需要,弗兰克尔认为,人类有爱与被爱的本能,当这种本能受到阻碍,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转化为侵犯和破坏性动机,所以,他致力于从源头上探索潜意识的起源,目的就是找出原始的爱是如何转化为侵犯的,然后试图用精神分析去解放爱。



1月到3月读书报告
这次的读书报告我把它分为两部分,因为之前决定读心理学方面的书,所以春节在家先读了几本心理学的入门,然后这个月又继续读了几本,感觉还可以。下面就先汇报一下春节在家的读书情况和感受。
过年了,家人团聚,亲朋好友又聚到了一起,心里面是说不出的高兴、甜蜜,真的希望假期永远不要结束,这样我就可以和爸妈待在一起,哪儿也不去。我很恋家,可是记得我的高三老师曾经对我们说:恋家的孩子成不了大气。是吗?是,也不是。小的时候,不喜欢父母的管束,于是渴望长大,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是长大了,随之而来的却不是自由,而是无数的烦恼和压力,于是又想:要是我可以一辈子待在父母的身边该多好呀!可是这样的话,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人生就像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踏过一扇又一扇庄严的大门,而开启每一扇门的钥匙就是理想,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几多辉煌,几多幸运,几多痛苦,几多险境......几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上迎春送秋,风雨兼程。所以,我不能向生活称臣,我要做生活的主人。每天充实头脑,每天咀嚼生命,每天活在日出日落之间,每天都让生命闪光。
读书书单:
1、精神分析入门 (美)洛斯奈著,郑泰安译,北京出版社
2、精神分析心理学 沈德灿 浙江教育出版社
3、心理治疗入门 (美)巴史克著,易之新译,四川大学出版社
4、梦 梅芙•恩尼斯,珍妮弗•帕克著,李长山译,三联书店
5、梦的释义 弗洛伊德著,张燕云译,新世界出版社
1、精神分析入门
本书共有八章,第一章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精神分析如何进行、童年经验为什么是重要的等问题,以潜意识的理论作基点,精神分析想要讨论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这样子”的真正原因。应用弗洛伊德及其后继陆续发展的特殊技巧和理论,它设法让个人意识地知道它曾经有过什么属于潜意识的心理,然后个人的自我认识才能获得充分发展。通过这种自我认识,心理分析家相信一个人有摆脱各种广泛的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可能,这些问题老是妨碍他在可能的最好层次上替自己思考、感觉和行动。第二章,精神分析的语言及其意义,阐述了一系列概念,如正常人、心理症、精神病、不安、焦虑、心理、意识、潜意识、享乐原则、现实原则、原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阉割情结、生命本能、死亡本能等,让我们对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三章,梦,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分析梦,梦有什么意义,以及是不是所有的梦都有意义等问题。第四章,治疗病人的人,主要区分了精神科医师(Psychiatrist即精神医学家)和精神分析家,并指出,由于缺少管制精神分析营业的有效方法,所以有自称精神分析家的庸医出现,想要知道某个分析家够不够格,最好的方法便是写份询问信给距自己住宅最近的精神治疗或精神分析公会的秘书处。第五章,病人与分析,作者重点阐述了病人如何选择他的分析医师、精神分析的基本步骤以及治疗和分析的过程。第六章,精神分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比喻成解决智益分合图的难题,目标是从支离破碎的片断中整理出统一的图像,答案只有一个,再没有找到这个答案以前,不可能有清楚的图像。多半的人缺少这个“自我”的清晰图案,留在他们的潜意识心理的是一对元素的大杂烩,这些元素深深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由于这个扰乱的影像从来没有集合成清楚的中心,所以多数人的生活只是“他们可以是的样式”的半吊子。当病人初次接受分析时,他往往只知道自我的最表层事实,对于自己过去生活历史中较为显著的几点,他记得相当清楚。但是尽管他潜意识到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不满,他并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些不满,他恐惧受挫和失败原因对他是完全神秘而不可知的。分析家的工作是教导病人了解,为什么他有那些特殊的感觉和行为。为了达到这一步,心理的潜意识一定得有系统地被披露出来。做到了这一点,病人就会开始塑造他的态度和生活。当精神分析能够把拆散的内在图形元素组合起来时,病人就变成知道自己感觉和能力的人,他能够接受它们,依照它们行动,并且享有它们,说得更明白点,他能像个成人似的面对生活,而不是似个幼稚的婴孩。第七章,从弗洛伊德产生的各个学派,其中有五个主要的精神分析学派与弗洛伊德的信念大为不同。在某些观点上,他们有完全自己设计的治疗形式,这五个团体是由弗列德•阿德勒、卡尔•荣格、奥托•兰克、卡伦•霍尔奈、哈斯•苏利文的继承者组织而成的。上述的每个人都成立他们自己的学派,虽然不大,却都很活跃。每个学派里的分析家都同意创始人的理论和临床实习。第八章,一般人的情绪问题,作者认为,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面对着情绪问题,在接触这种问题的努力上,每个人有不同程度的成功。当人们最先得到情绪病症时,他们并不知道他的真正性质,因此他们不能做什么。有许多从宗教、家庭医生或(向朋友)倾吐寻求解决,而大多数只是默默地忧虑着。目前,我们的生活远比祖先的复杂得多,于是一般人在情绪生活上所受到的压力大为增加,甚至于描述这些压力的方法都变更了,情绪问题的处理自然也是同样的。不幸的是,多数的患者不自知,也有不少人能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是他们却觉得没有特别必要去寻求医治。日子一久,它会一点一滴地、甚至明显地影响他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当事情不好时,他总会找到好像有理的理由来原谅自己。他可以把过错推某个人或特别的事物上面,而自己觉得很有道理。
2、精神分析心理学
本书主要讨论病人的无意识,所述内容主要有人的梦、过失、焦虑、动机冲突、情绪紧张以及人格的病理表现。其创始人弗洛伊德是一名精神病科医生,主要从临床经验探究病人致病的原因,从而深入到病人的无意识心理的动机、情绪和人格等问题。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前来弗洛伊德诊所就诊的精神病患者。弗洛伊德认为,为了更好地探索患者心灵深处的问题,精神分析治疗者也需真正理解自己,能够正视自己内心被压抑的问题,获得必要的洞察体验。弗洛伊德本人通过与弗里斯频繁通信,经过痛苦的自我精神分析来克服自己的神经症倾向。因此,精神分析治疗者自身也是精神分析主要的分析对象、研究对象。它与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从事精神疾病的治疗。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翻译为“无意识”。无意识在精神分析看来,不只是察觉不到、不在意识之中的意思,也是心理的基础部分或底层,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容于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或排斥在意识之外,而进入无意识领域。二是力比多,力比多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常用以指心理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都有他的动机,动机决定人的行为,而动机是心理的,主要是由力比多心理能的性本能所驱动、所支配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垄断资产阶级残酷掠夺,中小资产阶级面临着破产;整个社会尔虞我诈,互相倾轧;道德沦丧。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便自然地导致人们精神病和神经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其实,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抚慰就成为一种需要。
3、心理治疗入门
巴史克是美国芝加哥心理分析中心著名的训练与督导分析师,其学派背景是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在本书中他以16 个精彩的案例诠释了什么是心理治疗,怎样从事心理治疗和为什么心理治疗有效。记叙了在面谈的小小空间里,一个个个案真实的生命处境,通过话语、眼神、身体语言和意义丰硕的沉默,非常有技巧地引导读者进入心理治疗的殿堂,使读者明白原来心理治疗可以是这样鲜活、容易了解。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童年与性格塑造的关系,适应能力与胜任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情感与行动的关系,自我系统与焦虑和忧郁的关系,治疗师如何处理移情,情感连接与退缩的表现,自恋型与边缘型人格、精神官能症的特点。
4、梦
梦在古人心中是神启的来源,很受重视;而在今人眼里,它是进入我们隐秘欲望和动机的大门。本书带领我们游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境界,领略科学对我们为什么做梦和梦如何运作的思考,考察心理学对梦的意义的解释。我们需要睡眠,也同样需要做梦,睡眠发挥了修复和再生作用,而梦,自初始以来,人们就把梦看做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每一种有书面语言的文化和文明都留下了对梦及其意义感兴趣的蛛丝马迹。希波克拉底认为,梦是受神灵启示影响的。柏拉图认为,既然我们控制不了梦,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梦中以清醒时所不取的方式行事,做我们在其他情况下觉得不太好意思、太难堪而不会做的事,而且他觉得,我们所有严禁的欲望都可能在梦中表达出来,这样的观念要比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一些观念早200多年。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首先打破了超自然与做梦之间的联系,他觉得梦有身体方面的原因,他摒弃了梦源于心理或神的说法。这一理论到了20世纪中期才得到科学的证实。弗洛伊德提出,梦的作用是调节或调整睡眠者人生经历所产生的影响,让睡眠者能继续睡眠,也就是说,梦是睡眠的保护神,人做梦是为了继续睡眠。荣格认为,每个梦都极为独特,因此对梦不可能有系统的解释,每个梦都必须与梦者一起研究。在第六章中,作者研究了23个最常见的梦主题,有参加考试、当中裸体、变性、掉牙、梦中名人、梦中的动物、跌落之梦、飞翔之梦、梦见死人的梦、死亡或临死之梦、生育之梦、遭受肉体攻击之梦、被追逐或追逐人、怪物恶魔和神话中的生物、梦的环境或情境、坏机器、梦中游泳或有水之梦、梦中上盥洗室、迷路、性梦:象征或明晰?性梦、梦中情绪。并对每个主题做出了解释。本书所述种种解释都表明,梦确实有意义,但是,这意义究竟是做梦过程中本来要表达的呢,还是在梦者醒后根据一系列可能的随机意义推断出来的呢?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醒后赋予梦的意义,因为我们认为它们有意义,它们就有。
5、梦的释义
本书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梦的著作。在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科学性探索和解释,发现了梦的工作原理,并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在书中,弗洛伊德以数百个有趣的梦为实例,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对诸如“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梦的意义何在”、“梦的原动力何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下面是这个月的读书情况:
读书书单:
1、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美)欧文•雅洛姆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 (美)卡伦•荷尼著,陈收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美)米切尔,布莱克著,商务印书馆
4、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 (英)柯林•威尔森著,杜新宇译,华文出版社
5、逃避自由 (美)埃里希•弗罗姆 刘林海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6、存在之发现 (美)罗洛•梅著,方红,郭本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比较特殊的著作,是他写给新一代治疗师的公开信,内容不仅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要点及方方面面,字里行间也渗透出寄语与希望。他从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笔记中选取了85则建议,汇集了他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有用的观点和技术,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用文字传递给新一代的治疗师们。每则建议均单独阐述了一个理论、原则或忠告,简短而又不简单,大致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1至40则):作者谈到了治疗师与来访者关系的性质,尤其重视“此时此地”;在介绍治疗师本身方面,指出如何充分利用治疗师自身潜能的方法及如何通过自我暴露来达成与来访者的共情。第二部分(41至51则):这部分的重点由过程转向内容,讨论了来访者和治疗师各自对死亡的探索,生命的意义和寻求身心自由的方法。生命和死亡看似太过宽泛,却无时无刻不贯穿于咨询治疗的每一方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命的渴望交织,组成了威胁身心健康的基本矛盾并由此衍生出多种神经症或精神障碍。第三部分(52至76则):本部分谈及日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如何应对来访者的沉默、抱怨和哭泣?如何将治疗整合成一个连续体?如何面对自身的困境?如何处理共情?最后如何帮助来访者将治疗情境中成长起来的健康人格带入现实生活中去?第四部分(77至83则):本部分讨论了梦的分析在治疗中的使用。大多数年轻的治疗师避免在治疗中使用梦的材料,然而作者认为忽略梦是很大的遗憾。梦境的内容实际上以另一种语言(视觉语言)体现了对病人深层次问题的深刻陈述,同时提供了若干则分析梦境的技巧,从而能够帮助治疗师最大限度地利用来访者提供的一切材料。第五部分(84至85):最后这部分讨论了身为治疗师所要面对的危险和所具备的特权。一位成功的治疗师必须能够忍受这个工作所必然带来的孤独,焦虑和挫败感,同时还需面对自己生活中遭遇的不幸事件和负性情绪,但所有这些危险中,来访者的自杀和治疗失当带来的法律纠纷是最为灾难性的两种应激。但是治疗过程又是充满阳光与快乐的,如果引导的恰当,我们可以获得来访者的信任及毫无保留的倾诉,并且能够在引导他人探索内心时反思自己。
2、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
本书包括:神经症的文化含义与心理含义、“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的原由、焦虑、焦虑与敌视、神经症的基本结构、对关爱的病态需求、病态关爱需求的更进一步特征等共十五章。对神经症人格的种种心态进行了精彩而透彻的分析。作者把重点放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冲突,以及神经症患者为解决这些冲突所做的尝试上,放在神经症患者实际存在的焦虑,以及他们为对抗这些焦虑所建立的防御机制上。尽管童年期经验为神经症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它们却并不是后来种种心理障碍的唯一原因。事实上,文化环境不仅为个人经验增添分量和色彩,而且归根到底决定了他们的特殊形式。我们指称一个人为神经症患者应用的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与我们时代的普遍认可的行为模式合拍。实际上,正常的概念不仅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而且在同一种文化中也会因世易时移而大异其趣。作者认为,人类学考察的基本内涵就是:我们的情感和态度极大程度地是由我们生活的环境塑造而成的,这种环境既有文化的环境又有个体的环境,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相辅相成。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了解了我们生存于其间的文化景况,我们就会具有更好的机会更为深入地理解正常情感和态度的特殊性质。而且,由于神经症是正常行为模式的偏差表现,所以,对于他们而言,也就具有更好的理解的前景。
3、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本书全面易懂地介绍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析,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当代克莱因学派理论、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认同与自体心理学、当代弗洛伊德主义修正者,作者对各学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的阐述,同时介绍了不同的流派之间在理论和临床技术上存在的争议。作者在阐明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时,常常结合案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行文生动活泼,有很强的可读性。但是,由于书中学派众多,人物众多,观点多样,读完才发现自己把各个学者的观点弄混淆了,条理不清,逻辑混乱,一点头绪都没有。我想,还是因为自己读书时没有静下心来,不专注,不认真导致的。
4、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
这本书阐述了一条心理学的新道路——存在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说: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的、令人心荡神游、出神入迷的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瞬间,是人最美好时刻的一种体验,它也可以为一种终极体验,也就是说,它是人生体验之极致。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不期而遇的,而作者认为高峰体验可以复制。在书中,作者讲到了引发高峰体验的一些先决条件。其中第一个就是“能量的聚集”,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靠近日常生活意识的表层的地方,有一种“过剩能量储藏箱”,存放着准备使用的能量,就好像存放在银行中个人账户中的钱一样,在我们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可以派上大用场。那么,如何才能聚集我们的能量呢?在书中,作者论述了发现意义的问题,发明了意义治疗法,他认为,即使是在不可思议的艰难的环境中,人也可以顽强地活下去,从生活中寻找到意义。
作者把弗兰克尔与马斯洛的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高峰体验可以看成是意义的突然高涨。“高峰体验是在精神感知到意义震撼时的能量的突然爆发,对于意义的感知是我们人类进化的关键。意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激发意志。”“无聊削弱意志,意义激发意志。”“人的意志与意义感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这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主要贡献。我们知道意志决定于对意义的感知,一个无聊的人可以一下子变得对什么都不关心;同时,对意义的感知取决于意志,马斯洛研究的健康对象之所以经常有高峰体验,就是因为他们的意志是活跃的、积极的。”
关于意义感的产生,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概念,例如“无动于衷阈限”,它的基本涵义是:当更加愉悦的刺激对意义感的产生不能奏效时,危机和困难就会产生意义感。也即是说,如果我们要发展、要成长,就必须首先突破这一阈限,向外寻求意义,也就是寻求挑战和压力,当人寻求到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挑战就形成了。挑战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的人格力量,当我们在应战中发挥了自己的人格力量时,意义感就会进一步加强。
与意义以及意志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承担责任的问题,作者认为,承担责任可以使我们产生意义感,我们承担的责任越大,我们可能产生的意义感就更大。高峰体验也是意义感突然增大的一种体验,勇于承担责任有利于我们产生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又可以促使我们把承担责任的范围扩大到我们力所能及的最大范围。
从人格三要素理论看,人寻求意义,发现目标,承担责任的过程也就是自己三种人格力量的发挥过程。它是一种以道德力量为主导人格力量,智慧力量和意志力量为辅助人格力量的发挥的过程,一个人对于自己、他人、社会、人类、大自然以及宇宙的的态度越是真诚,以及对这种真诚态度的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越强,他的道德力量也越强。道德力量的基础是我们的移情的能力,这种移情能力使我们超越“我——它”关系,建立“我——你”关系。这种关联性不仅在人类范围内可以建立,而且可以扩大到其他生物,乃至整个生态和宇宙。
通过对高峰体验的论述,作者还勾画出了一幅人性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蓝图。他指出,人类的未来在于发展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力量,增加精神世界的财富。如果一种体验是强烈的、难忘的,那是因为在这种体验中我们进行了投入。承担更多的责任,表达更多的人格力量,也就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进化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我们不断地寻求新的意义,我们就能够不断地发展,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保持一种使高峰体验成为可能的状态,这就意味着要保持上进心。随着生命节奏的加快,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人们的生存状态改变了,人们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愿意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因为他们的人格已经变化了,得到了提升。
5、逃避自由
这本书有七章,行文仅仅围绕一个主题:即人从人与自然的原始一体状态中获得的自由越多,愈成为一个“个人”,他就越别无选择。只有在自发之爱与生产劳动中与世界中相连或者寻求一种破坏其自由及个人自我完整之类的纽带,与社会相联,以确保安全,这个主题沿着一条线展开,我把它总结为个人的出现,个人渴望自由、得到自由以及最后的逃避自由。
一个在物质世界上与世隔绝多年的个人可能在观念、价值或至少在社会模式上与外世相连,这些东西给他一种共同感和“归属感”。反之,他或许生活在芸芸众生中,但却完全感到孤独,如果超越一定限度,其后果便是患以精神分裂症为典型代表的精神病,这种在价值、符号、模式方面缺乏联系称为孤独,那么为什么人那么强烈地惧怕孤独呢?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人只有同他人进行某种合作,才能生存。在任何一种可以想见到的文化中,如果人想生存,就必须与他人合作,无论意在御敌亦或防御自然灾害,还是意在劳动生产。使“归属”需求那么强烈的因素还有另一个:主观自觉意识,即人借以认识到自己是个异于自然及他人的个体的思维能力。与宇宙及其他所有非“他”的人相比,他必然倍感自己的微不足道与渺小,除非他有所归依,除非他的生命有某种意义和方向,否则,他就会感到自己像一粒尘埃,被个人的微不足道所压垮。
在第三章中,作者论述了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这种自由带有两重性。资本主义解放了个人,它把人从集体制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允许人自谋出路,自己去碰运气,人成了自己命运的主宰。个人摆脱了经济及政治纽带的束缚,他在新制度中发挥积极独立的作用,获得了积极意义上的自由,但他同时摆脱了曾给他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那些纽带,他自由了,同时也孤立无助,备受各方威胁。在第四章,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中,作者想表明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沿着发端于宗教改革时期的方向,继续影响人的人格的。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人变成了超人的经济目的的工具,加深了禁欲主义精神和个人的微不足道感,这都是新教奠定的心理基础。第五章,逃避机制主要分析心理逃避机制,揭示个人心理究竟发生了什么,并试图表明在我们努力逃避孤独与无能为力感时,我们是如何或通过臣服于新式权威或者通过强迫接受公认的模式,随时准备除掉个人自我的。第一种逃避自由的机制是,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自我缺乏的力量,这种机制的更明确的形式在于渴望臣服或主宰,即我们所说的受虐——施虐冲动。受虐冲动最常见的方式表现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个人的微不足道。虽然他们主观意识上抱怨这些情感并向除掉它们,然而潜意识里有些力量驱使他们感到自卑或觉得微不足道。施虐冲动的本质并非是折磨他人,使人痛苦的欲望,而是完全主宰另一个人,使之成为我们意志的无助玩偶,成为他的绝对主宰,成为他的上帝,可任意玩弄他。第二种逃避机制是,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这正是其他人对他的期望。人放弃个人自我,成为一个机器人,与周围数百万的机器人绝无二致,再也不必觉得孤独,也用不着再焦虑了,但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那便是失去了自我。
作者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作者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二十世纪以来所提倡的“自由”的不可靠,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6、 存在之发现
本书的主题是探讨经典的存在主义思想与精神分析的关系,具体说是讨论克尔凯郭尔、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观点的结合,阐明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所关注的相同问题及其整合观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更好理解。全书共有12章,第一章,心理治疗的基础。作者研究了两本关于焦虑的著作,一本是弗洛伊德的《焦虑的问题》,一本是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的概念》,其中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被压抑的“力比多”的再现,是自我对失去所爱之物的威胁所作出的反应。与之不同的是,克尔凯郭尔将焦虑描述为生命的存在反对非存在的斗争,在我与死亡或者与预期终生病弱的斗争中,我很快就能体验到这种非存在。这样,弗洛伊德系统地阐述了焦虑产生的心理机制,他了解焦虑,而克尔凯郭尔所描述的是处于危机之中的人们所直接体验到的一切,他认识焦虑。
存在取向并非旨在排除弗洛伊德或者任何其他心理学或科学分支的技术发现,相反,它是真的在试图将这些发现置于一个新的基础之上,试图给予自然和人类意象一种新的理解或重新发现。许多心理学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们却对“存在”与“非存在”这些术语吹毛求疵,总认为,心理学中的存在取向是毫无希望的,是含糊而混乱的。但是,作者坚持认为,如果没有“存在”与“非存在”这样的一些概念,我们甚至无法理解我们最常用的心理机制。在这里,作者举了压抑和移情的例子来说明。存在的取向帮助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一个存在是怎么可能与另一个存在相联系的?两个人能够交流,能够将对方理解为存在,能够真正地关注他人的幸福与实现,并能够体验到某种真正的信任,那么人类的本质是什么?作者谈到了会心的概念,会心指的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在治疗的时间内,在两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完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许多不同的层面,一种层面是真实的人的层面,我们相互之间的见面减少了生理上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所有人类都具有的。另一个层面是朋友的层面,我们相信,因为我们已经互相见过许多次,对方对倾听和理解有某种真正的关注。还有一个层面是尊重或无私之爱的层面,即人际世界中所固有的自我超越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能力。最后一个层面是爱欲的。作者说这个完整的会心似乎具有两种乐器发生共鸣的特性,可能是我们理解患者最为有用的媒介,也是我们帮助他愿意接受改变这一可能性的最有效的工具。
存在心理治疗将强调的重点放在生活的悲剧性方面这个事实,一点都没有说它是悲观主义的意思,事实上完全相反,从心理学上说,面对真正的悲剧是一种高度的宣泄。当存在心理治疗通过《存在》这本书第一次被介绍到美国时,遭到了许多抵制,抵制的第一个根源是这种假设,即所有主要的发现都是在这些领域中做出的,而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填补这些细节。第二个抵制的根源,即认为存在分析是哲学对精神病学的一种侵犯,而且它与科学没有什么关系。第三个抵制的根源是,这个国家极重技术,而对于有研究在这些考虑北背景下的东西以找到所有技术都必须以其为基础的努力表现出毫无耐心的倾向。在作者看来,这些抵制远远不能削弱存在分析的贡献,它们恰恰证明了其对于我们思维的潜在重要性。尽管存在一些困难,部分是由于它的语言,部分是由于它的思维的复杂性,但作者认为,它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和独创性的贡献,值得我们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
第五章具体说是讨论克尔凯郭尔、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观点;第六章辩论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也就是非存在是存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存在包括非存在;第七章阐述了人的两个本体论特征:焦虑与内疚,作者指出,当个体面对实现他的潜能这一问题时,其状态是焦虑,而当这个人否认这些潜能,不能实现这些潜能时,他的状态是内疚。第八章在世存在,存在分析者认为,自我与世界这两极总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暗含了世界,而世界也暗含了自我,如果没有其中一个,另外一个也不会存在,而且只有根据其中一个,我们才可以理解另外一个。第九章,世界的三种模式,也是世界三个同时存在的方面,这成为作为在世存在的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特征。第一个是周围世界,这指的是生物的世界,在我们这个时代通常被称为环境。第二个是人际世界,指的是与某人种类相同的存在的世界,某人的同胞的世界。第三个是自我世界,指的是个人与自己的关系的世界。世界的这三种模式一直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总是互为条件。人类同时生活在周围世界、人际世界和自我世界中,它们绝不是三种不同的世界,而是三种同时存在的在世存在的模式。第十二章,关于治疗技术,作者认为,存在分析是一种理解人类存在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如何去做”的体系。存在分析的代表人物认为,在西方文化中,对于理解人类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对技术的过分强调,这种过分强调赞同将人类看作是一个可以对其进行计算、操纵、“分析”的客体的倾向。我们的西方倾向一直认为,理解随技术而来,如果我们获得正确的技术,那我们就能够看透患者的那个谜。存在取向所坚持认为的恰恰相反——技术随理解而来,治疗者的主要任务和责任是尽力将患者作为一个存在以及是一个他自己的世界中的存在来理解,所有的技术问题都次要于这种理解,没有这种理解,技术上的熟练充其量是不相关的。具有了这种理解,就为治疗者能够帮助患者认识与体验他自己的存在奠定了基础,而这时治疗的中心过程。这并不是贬损受过训练的技术,而是将它带进了视野之中。
小结
这个月读的是心理学方面的书,感觉心理方面的东西像梦、意识、情绪、人格,尤其是焦虑、心理症、精神病、神经症的产生原由还是太复杂、太神秘、太玄妙,让人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看着作者描述的头头是道,我却感觉像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编造出来的。不过毕竟是探索人们内心深处、挖掘人们心灵奥妙的东西,不是单靠看一两本书就能体会到的。比如说,一般人大都乐于相信他们为什么那样想,那样感觉和那样运动,精神分析则坚持说它实际上并不知道。它认为我们所想的、所感觉的和所做的事情,都受心理某一部分的指挥,而这一部分又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精神分析称这个控制的机构为“潜意识”。尽管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很大,但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和力量。再如,在《梦》一书中,荣格认为,每个梦都极为独特,因此对梦不可能有系统的解释,每个梦都必须与梦者一起研究。也就是说,分析师应该根据做梦者的经历分析他的梦境,做梦者的经历不同,梦的原由也就不同。还有《存在之发现》这本书,读的不是很好,好多地方都没有弄明白,只能在读完每章后做好笔记,而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也读不透,理不清。可能是自己之前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少,知识存量不足,以至于一时间无法将前后融会贯通,所以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陈盼盼12月读书报告
本月读书书单:
1、青春作伴    费孝通  华文出版社
2、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    孙立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精英与资本——转型期中国乡村精英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  胡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庄孔韶  三联书店
5、土地的黄昏——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    张柠  东方出版社
6、心理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7、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  江苏文艺出版社

青春作伴  费孝通   
    这本书记录了费老的大瑶山调查、故里之行(江苏吴江)、重访云南三村(禄村、易村、玉村)、甘肃行、豫中行、重访徐州的过程,文字浅显,概念明确、见识通达,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费老不畏艰辛,实地走访,广泛调查,到最贫困的地区,用自己的调查分析为各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费老一生为学的目的是“志在富民”,这实际上体现了东亚学术传统中的学以致用的风尚。费老一生学术研究的中心课题是认识中国社会,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对于中国的社会调查在中国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即用实证方法,通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直接接触来收集研究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得理解,进而按自己的认识想法设法去提高各民族人民对于自己发展道路的理解。其中在菲律宾马尼拉的讲话——社会科学对中国农村发展的贡献中,费老说,社会科学者始终是个观察者和分析者,他可以在事前从分析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中,说明中国农村中存在着“工农相辅”的传统经济结构和这种传统发生的历史和社会因素;他也可以进一步推想用这个结构去吸收现代工业的可能,但是这不只是社会科学者的“纸上谈兵”,或是说“社会学的想象”。科学的想象有别于主观的想象,常常具有推动事物变化的创造力,因为这种想象是从实际的分析得来的,是理论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在客观条件成熟时,它会成为具体的事实。客观条件的成熟有赖于众多历史因素的凑合,所以科学的想象不是必然会实现的。社会科学者对社会发展的想象只能力求其科学性,而不能期望其有必然实现的机会,但是科学的想象本身也是历史因素的一部分,它为人们向这条路上去思考在事前作出了逻辑的引导。用概念来形成的想象,无论有多高的科学性,总是无法全盘切合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现实,所以社会科学者应当紧紧联系实际去考核他的想象或理论,及时地不断以具体观察来修正和丰富他的的认识。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  孙立平 
    本书是《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的续篇。《断裂》从现实和理论上对断裂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而本书则进一步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并进而将“失衡”作为理解断裂社会的一个基本概念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失衡”与“断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失衡”还是“均衡”,都是从社会权利的意义上来说的,为什么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形成种种断裂的迹象?关键的问题就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权利上的高度失衡。以人们普遍关心的贫富差距为例,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对于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人们已经进行了许多的讨论,比如,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问题,贪污腐败的问题,瓜分国有资产的问题等等。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不同的因素会共同加剧着社会的两极分化和不平等?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对贫富分化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实际上,在这种种因素背后的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失衡的结果,而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能力上的失衡又是他们之间社会权利失衡的结果。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利益均衡的机制。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当务之急是走出权利事实上高度不均衡的状态,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确保社会权利的大体平衡。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正式制度的层面上,则是从权利的低水平均衡走向高水平均衡,权利的高水平均衡在宏观制度的框架上则体现为一种合作主义的宪政体制。作者认为,这种合作主义宪政体制至少意味着这样几点:第一,承认社会利益高度分化以及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现实,承认不同利益群体追求自己利益的合法性并保护其权利,就不同群体表达自己的利益以及为追求自己利益施加压力的方式做出制度性安排;第二,在几个最主要的利益主体之间建立沟通和协商的渠道,特别是在劳方和资方之间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谈判机制;第三,明确国家或政府在利益均衡机制中的恰当角色,即国家充当规则的制定者和冲突裁决者的角色;第四,形成制度化解决社会利益冲突的机制。
精英与资本——转型期中国乡村精英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 胡杨
    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孟村精英的利益表达和乡村治理的行为分析,试图揭示农村社会精英结构变迁的内在机制。其中第二、三、四章,对孟村精英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初步分析,在第五章,从资本转化和精英流动的角度,对孟村精英结构的历史性变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作者认为,在中国农村精英结构中,存在着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三中基本精英类型,他们分别依靠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等基本资本形式而获得精英地位;精英的循环和再生,并不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发生在政治精英身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精英结构中,在不同的农村精英之间,都存在着精英的循环和再生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精英的循环和再生,是由不同精英的基本资本流动产生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同农村精英的基本资本量,及其转化能力的大小,使不同农村精英在精英结构之中的角色、地位和功能呈现差异,而不同农村精英的基本资本转化,都必须经过基本资本产生的“副产品”——社会资本中介来完成。社会资本量的大小是由基本资本量的大小决定的,并受其他因素影响。
    在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农村精英一直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一方面是乡村社会国家政权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另一方面还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庄孔韶
    重访金翼黄村,作者追述了金翼之家的族源、玉田县的土地制和租佃制,对田赋过程做人类学观察。这些作为引子,为关注东村后人的读者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黄村土地改革纪实,包含了群众大会、划分阶级和志司之死的过程,阐明了1949年革命前后的县乡社会结构之区别。互助组时期农人的热情没有在合作化时期继续保持下去,在本质上并不是过高估计农民合作的积极性,而是集体化的构想及其实施未能与农民的思维、乡村制度与文化相协调,人类自愿原则未能得到尊重,个人利益未能在一种经济联合体中得到照顾,然而一种表面合作积极性却掩盖了政治的迫力。
    在未曾间断的政治运动中,农人生存方式的调节是巧妙进行的。作者描述了金翼之家、黄村乃至玉田县新生计、银耳等食用菌在民间培植与推广的社会过程,反应了地方农人绕过“极左”政策压抑而发展新生计的才智。随后,人民公社体制向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责任制之适应性转换,可视为政治对文化的妥协,即承认文化的连续性和否定文化中断的可能性。作者通过与各类人士的访谈记录分析和夹叙夹议的形式,反映出生产责任制在黄村的实施过程、农产品价格“双轨制”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过程、新稻种推广的上下级事务过程,也反映出在细碎土地上实行农业现代化的艰难以及乡镇发展的利益之争。
    作者通过十、十一、十二、十三章来讨论宗族、房和家族问题,设祭产、写族谱、宗族形式与组织,乃至伦理教化都是强化宗族血缘团体的措施,族群认同及其先在的理念仍超乎功利的目的,乡村循礼亦总是表现出鲜明的宗族与房的族群关系原则;人口再生产和宗祧理念是中国亲属团体过程中永动的源泉,世代父子宗祧继承的这一中国人宗族文化价值观为哲学家所发明、政治家所强化、教育家和乡土文人所传播及最终由基层人民所实践,从而成为中国人族群的重要精神支柱与行为准则。
    道教和民间信仰在福建地方有广泛的影响,黄村所在的乡镇刚好处于陈靖姑女神信仰发生地。作者对该信仰的产生、传播及其大小信仰圈层活动和它对地方民俗与人生过程的影响,做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道教在很大程度上不脱离俗世的乡土依恋,把天道和人性融合在一起并协调于普遍的中国人解释系统,因而,道教在基层社会至今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作者不仅考察了儒家思想及其制度,黄村和玉田民间实况表明,儒学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环境与人文基础,历史上儒学成功的传布以及循吏,乡村文人的文化责任感,有力地、不停顿地推动着思想对制度的影响以及高层文化与基层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从而总是可以找到其关联的文化持续性。作者指出外来基督教文化项目的两期过程:第一期过程的外国传教士既扮演了布道者的角色,又是近代新学的传播者,他们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分化;第二期过程,外来传教士被中国教牧人员取而代之,无神论处于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而基督教、道教和佛教均相当孤立地存在于社会活动之一隅且受到政治的压迫。文革后,人们修复心理和精神创伤,以及对政治之不任,导致了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复兴”。
    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作者认为,人类学家应有文化的直觉能力,这包括对有明确涵义的符号和对不明确的隐喻的理解。对个人来讲,长期的文化训练与生活体验才能导致良好的破隐能力与文化直觉能力,这一直觉能力恰恰是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思维传统中建立的。
土地的黄昏 张柠
    本书有15章,可以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问题(包括第二章,乡村时间;第三章,乡村空间),第二部分是乡村器物现象问题(包括第四章,乡村器物之一:农具;第五章,乡村器物之二:农具;第六章,农民和食物;第七章,乡村的玩具和游戏),第三部分是乡村宏观权力下的社会等级问题(第八章、九章、十章),第四部分是农耕生产之外的其他身份和职业问题(包括婚姻、生育和性爱,手工业和其他辅助职业),第五部分是微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生活等问题(包括农民的表情和姿态,儿童经验,文学表达等)。
    第一部分,时间和空间问题,涉及乡村的时间和空间分类及其经验方式,特别是它在现代时间经验冲击下的断裂状况,以及现代空间再生产的极端形式,在双重时间和空间经验的挤压下,乡村挤压的表现形式。传统乡村的时间类型和经验,空间类型的经验是复杂而丰富的,然而,这些复杂的经验今天却日益被数据化、财富化、资源化,“现代性”价值(新的时空观和速度)全面取代传统的农业文明价值,生产被消费取代,使用价值被交换价值取代。
    第二部分,乡村器物现象问题。是了解乡村秩序中的农民农耕生产和日常生活行动的直接入口,实际上也就是了解农民的所有身体行为——能量交换(即农耕和农具),能量节约(即日常生活和家具),能量耗费(即非生产的游戏和玩具),能量补充(即食物和饮食习惯),能量保护(即服装)的直接途径。器物即是农民的帮手,也是农民的限制,在这些器物的产生和使用中,直接联系着乡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改变器物的结构和器物的功能,也就是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行为目的及至行为的价值准则,特别是在现代城市价值观念中,这些器物的纯功能已经完全被改写成了消费社会疯狂生长的物体系中的一个不起眼的部分。
    第三部分,乡村公共权力下的社会等级问题,宏观权力指向社会制度层面,微观权力指向制度压抑下的个人身体,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身体互动关系。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乡村社会秩序中的文化压抑及其变态人格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农民对待自由和平等、社会秩序以及变态人格的态度的特殊性,以至于变态人格在他们那里经常被视为“常态人格”。变态人格中,隐含着一种传统农耕价值和乡土秩序,与非农耕价值和社会秩序的冲突,也就是社会秩序和个人欲望的冲突。由于乡村秩序的强大,使得这种冲突以一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部分,农耕生产之外的其它身份和职业问题。首先是乡村的婚姻、生育和性爱问题,这是一个与稻谷生产相关的人口生产的问题,也是一个中国乡土的道德信仰乃至宗教信仰的问题,在这种信仰形式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很多的变态形式,也就是对生产价值的否定形式。与这种否定形式相关的农耕生产之外的其它职业和身份问题,木匠和乡村艺术家,小裁缝的女性化,理发匠,从郎中到赤脚医生,牙医和毁容大师,从书生到教书匠,配种者,哭丧婆,盗墓贼,窃贼,二流子,这些职业身份在乡土社会中呈现出一种极其暧昧的形式,那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优势和价值观念的劣势。
    第五部分,微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身体形态研究。身体形态包括农民的表情、姿势、声音等。社会学家将面对面互动情景下的日常行为研究称为“微观社会学”。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微观姿态谈不上丰富多彩,但是,当他们跟一种乡村文化之外的陌生文化接触的时候,情形就会变得复杂起来,许多社会歧视都从他们的微观姿态中表现出来。
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 
    全书包括失误动作、梦和神经症三篇,共分28讲。其中前两篇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第三篇神经症通论是弗洛伊德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失误动作不是随便发生的事件,而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它们是两种意向同时引起或互相干涉的结果,它们是有意义的。刺激作用于心灵,而心灵必须对它们做出反应,那么,梦就是对睡眠中的刺激的反应。梦中大部分的经历为视觉形象,情感也可能出现,同时还交织着思想,对梦进行叙述的部分困难在于我们将这些形象转化为语言。就如一些做梦者常说:“我可以画出它,但不知道如何表达。”神经症症状像失误动作与梦一样具有某种意义,并且这种意义与患者的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症状的形成愈因人而异,我们就愈可以清楚地了解这种关系之所在。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为每个无意义的观念和每个无目的的动作寻找出这个观念之所以产生和这个动作之所以需要的过去的情境。在书中,作者假定,每当我们遇到一个症状时,我可以推知患者有某种确定的潜意识过程,这种潜意识过程包含症状的意义,但这个意义一定要先为潜意识的,随后才可发生症状。症状从不会在意识过程中构建,有关的潜意识过程一变成意识,这种症状必定消失。这就是治疗方法,就是使症状消失的途径。
小结
    前面5本是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书,其中有关于中国乡村的调查分析,社会权力失衡问题,乡村精英结构变迁、文化变迁,还有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涉及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几个方面,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这正好说明在三农这块,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地方。面对问题,我们该有的不只是“社会学的想象”,还应紧紧联系实际去核实这种想象,以及时地不断以具体观察来修正和丰富我们的认识。
    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确实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动机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弗洛伊德是根据自己多年对病人的观察和记录而对正常人的心理进行推论、解释的,难免以偏概全。而且,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把性欲看做支配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过分夸大了性欲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陈盼盼11月读书笔记
    总的说来,这个月的读书状态还是蛮好的,感觉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时都可以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一种很自然而然的感觉,应该是习惯了吧。一天不读书,就感觉自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心里面空荡荡的。读书有了规律,生活也有了规律,读书和生活相互配合,让我的每一天既紧张又充实。下面是我这个月的读书书单:
1、迪尔凯姆论宗教      埃米尔·迪尔凯姆  华夏出版社
2、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            商务印书馆
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4、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5、道德教育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6、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  潘天群  中央编译出版社
9、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林耀华  三联书店
10、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翟学伟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迪尔凯姆论宗教》 埃米尔·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认为,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制度都起源于宗教,宗教的力量就是人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因为集体情感只有依附于外在客体才能意识到自己,所以这些道德力量在确立自身的地位时,就包含了客体的某些特征,它们因此而获得了一种物质特性,这就使得道德力量能与物质世界的生活混同起来,道德力量对物质世界的解释才成为可能。宗教中有一些永恒的东西,即崇拜和信仰,人们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参加庆典,也不会接受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的信仰。为了传播宗教,或者仅仅为使自己存在下去,它都得证明其合理性,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关于宗教的理论,这个理论必须以各种不同的科学为基础。首先是社会科学,因为宗教信仰起源于社会;其次是心理学,因为社会是人类意识的综合;最后是自然科学,因为人和社会是宇宙的一部分,只能人为地把它们从宇宙中抽离出来。在书中,作者还论述了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比如其中一篇“自杀论:社会学的研究”中,作者探讨了不同宗教信仰对自杀的影响,其中新教徒的自杀率远远高于天主教。两种宗教对待自杀的戒律是相同的,惟一不同的是新教在更大程度上允许自由探索,一个教徒所遵守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越多,相应的就越会丧失自由探索的机会,相反地,宗教群体对个人的判断让步越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就越少,宗教团体的凝聚力、活力就越小,因此,新教自杀率高地原因就在于其教会的凝聚力弱于天主教。社会对我们的控制,主要依靠的不是作为其特权的物质优越性,而是它被授予的道德权威,如果我们臣服于一个社会的秩序,那么这不仅是因为其武力能镇压我们的反抗,而首先是因为它是一个真正值得敬重的对象。
  《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  本书分为三卷: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反常形式。其中出现了以下几个关键词: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分工、机械团结、契约团结、法律、反常分工等等,书中围绕这几个短语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仔细的阐述。涂尔干主要是研究社会团结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了社会整合。他认为正是通过集体意识的衰落,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机械团结逐渐向有机团结转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形成相互责任感、团结感,使社会成为可能。同时,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优于个人,或者说,社会第一性,个人第二性。涂尔干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他认为在传统社会,个人的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是社会团结的基础;而在现代发达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个性化发展,以往的机械团结转变为有机团结,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是有机团结的基础。这也就是说传统社会是靠大家的集体意识即认同感而表现团结的,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导致集体意识的力量缩小。所以,在古代社会所有人都遵从着一种社会观念,而在现代社会可能观念纷繁多样,就需要多种不同方面的认同,由不同的集体构成社会团结。涂尔干认为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常态的社会分工。在传统社会,群体成员基本上都有着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表现为高度的同质性。随着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变得更加专门化,社会的异质性日益增长,社会的凝聚性是主要依靠劳动分工来维持的。然而,劳动分工也表现出很多病态的形式: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这些病态分工对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不仅病态的社会分工会损害社会团结,就是正常分工所带来的异质性和个人主义也会削弱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威胁社会的有机团结。
    涂尔干始终赋予社会对于个体的优先地位,这是不恰当的。个体虽然受到客观社会制约,但却不是完全被动的,社会也不是完全不变动,而是存在于个体的行动之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正确认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处理好社会团结。个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作为个体,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让社会具有它应有的功能,同时使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个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  在本书中,涂尔干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宗教,希望能从中找到促进社会道德和加强社会团结的新出路。他对宗教的起源和功能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团结与社会道德得以不断维持和再生的真实基础和核心机制。在涂尔干看来,宗教不再是一种对世界的解释,而是作为手段制造对社会之象征的阐述。他的兴趣不在宗教的起源而在宗教的功能。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先导问题,第二卷:基本信仰,第三卷:主要仪式态度,另外还有导言和绪论部分。在导言部分,涂尔干首先明确交代了全书的主题:分析研究最原始、最简单的宗教,用以确定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其次是探讨思想和范畴之基本概念的起源,对知识理论进行重新的阐述。在涂尔干看来,他之所以选择最原始的宗教做研究是想通过分析已知的最简单最原始的宗教,找出宗教的本质和起源。第一卷:先导问题。在对宗教起源的探讨上,涂尔干批判了泛灵论的观点(宗教是一种幻觉系统,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认为宗教是一种客观实在。第二卷:基本信仰。涂尔干通过对澳洲部落和美洲社会的考察,对图腾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接着他又探讨了灵魂、精神和神的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都源于图腾信仰并反映了人类的智力发展状况,图腾体系包含了现代宗教的萌芽。涂尔干指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人是不知不觉地去崇拜他们的社会的,宗教塑造了人们的社会意识,而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社会意识强加给个人,形成个人意识,从而使社会与个人联系起来。第三卷:主要仪式态度。涂尔干认为,绝大多数的膜拜仪式是为了定期维系和再造人们的社会生活。“不管宗教仪典的重要性是多么弱小,它都能使群体集合起来。所以说,宗教仪典的首要作用是使个体集合起来,加强个体之间的联系,使彼此更加密切。”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涂尔干  在本书中,涂尔干给我们介绍了外婚制、氏族、图腾、性禁忌等,论证了“外婚制就是乱伦禁忌”。再以澳洲卡米拉罗伊部落为例,考察姻族与婚制的关系:姻族外婚制是氏族外婚制的延伸,其民族构成的不连续性,女人要到丈夫处生活的习俗,母系亲子传承的原则使图腾群体走向衰落。由此,涂尔干认为,图腾只在母系社会中存在,父系传承时图腾已经名存实亡了。对于乱伦禁忌的真实起源,涂尔干认为应该从禁忌上找,根据交感巫术原则,每个氏族成员肌体中都存在着一个图腾神,神栖身于血液中,血成为神圣物,血流而神散,所以禁止流血,血成为塔布;妇女有不断流血的现象,血所唤起的情感应用到妇女身上,女人也成为塔布。而外族女人图腾不同,血不具有图腾灵魂的神圣性,因此不忌讳异族女子的血,异族性关系才被允许。同时,由于血的神圣性,母系传承中女性血高贵的宗教价值也使同族男女分离。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印刷术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又使童年消逝。童年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存在的。印刷术之前,儿童要早早去学徒,去干农活,印刷术让识字教育成为必须,于是要迈向成年的道路,就必须进学堂,进行学习和训练。电子时代来临,媒介被电视垄断,童年与成人的界限又模糊起来,大人世界有多少以往不应被儿童知晓的丑陋秘密,现在也不再是秘密,竟成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在如今的信息环境下,一览无余的媒介迅速改变着孩子,孩子们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堆答案,于是出现了成人化的儿童,儿童化的成人。当印刷品的阅读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时,对电子信息的接受则意味着一个加速的头脑,于是,智力开始单一化,成人和儿童的概念同时都在萎缩,于是童年的消逝就成为文化的产物,并且反过来又影响文化的走向。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林耀华  这本书是作者于20世纪40年代写成的一部研究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著作,它以小说体裁写成,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正如作者所说的这本书包含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家乡、家族的历史,所描绘的每个事件甚至细枝末节,从本质上讲都是真实的,每个人物都有所指。同时这本书又汇集了社会学研究所必须的种种资料,展示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网络对人的经济生活和家庭命运的影响。这本书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闽江中游的农村的生活世界,尤其描述了他所熟悉的两个家族,即黄东林和张芬洲家族的兴衰,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中国乡村宗族社会的全部生活。作者试图通过对两个家族历史的剖析来解释支配人际关系的原则,即人际关系处于类似橡皮带和竹竿的网络体系中,在均衡与不均衡之间摇摆,并总是试图达到平衡。体系与体系、人与体系之间相互作用并影响整个体系的平衡,平衡受内在关系和文化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四种力量能使平衡垮台:一物质环境的变迁促使适应于它的技术变迁,结果带来了这个体系内人际关系的变迁;二技术上的变迁也会导致人们日常关系的变迁;三人物及班底的变迁也会促使人际关系的变迁;四一个体系之外在因素的改变时也会促使这一体系之中成员间关系的变迁,并波及这一体系的所有人员。人类生活就是摇摆于均衡与非均衡之间。对于黄东林的店铺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体系,其中成员互相合作,顺利工作,店铺的经营活动,是通过群体的互动作用而体现的,即通过店铺内部的关系网络的建构与运作来实现的,当这个体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持常态,均衡就能保持下来。一个店铺总有经常的买与卖之间的交往,如果没有顾客,店铺也将倒闭,所以,相互交往的程度势必影响到均衡与否的状态。因此,在我们研究人际关系时,不能之看到那些处于均衡状态的人们及其相互关系,还应注意到影响和干预了人们交往联系的文化环境。
    读书感想:
    这个月的读书,让我想到,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作者心灵上的对话过程,,是我们求知、求悟、修炼的过程。因为上帝不能亲自为每一个人送去智慧,所以就创造了书,书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但又不仅仅是故事,就像《金翼》中所写的两个家族的兴衰;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就像黄东林与张芬洲的一生,但又不仅仅就他们两个人,还有与他们有联系和互动的一帮人的命运;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所以我们要如饥似渴地去阅读,带着虔诚的态度,用心去读,读作者用心谱写的有生命的东西。


陈盼盼10月读书笔记
    这是开学后的第二个月,生活方面已经适应了,学习也进入了状态,有了一定的规律性,所以也能静下心来安安心心地好好读书了,才发现读书真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每当拿起一本书读的时候,沉浸其中,我可以忘记身边的一切,忘记烦恼,忘记生活中的不愉快,身心都能放松下来,跟着作者的笔调在文字、思想的碉堡里遨游、徜徉。读书,让我变得简单;读书,让我有自己的思想;读书,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读书,让我认准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读书,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念。这些是藏在我心底的话,是我的真实感受,是我读书后想急切地表达出来的感情,这些都是书给予我的,是我从未有过的充实感、价值感。我确信,在我未来的生活中会始终与书为伍,撰写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以下是我从10月1日到11月10日读书书单:
卡尔·马克思传          张光明、罗传芳    人民日报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传          玛丽安妮·韦伯    江苏人民出版社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支配社会学              韦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始分类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孟德斯鸠与卢梭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卡尔·曼海姆        华夏出版社
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    渠敬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孙立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礼物的流动            阎云翔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卡尔·马克思传》  卡尔·马克思——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巨匠。读完这本书,读完马克思,心中感慨万千,可是一旦要下笔写点儿什么,却又不知从何写起,马克思本人,马克思的品格,马克思的生活态度,马克思的处事风格,马克思的学说,马克思的博学,尤其是马克思的毕生研究,马克思为学术献身、为政治献身的精神,都无不让我震撼,是真的震撼。人人都知道马克思是伟人,的确,然而,我们更要知道,这是马克思穷其一生致力于学习、致力于研究,忍受艰难险阻、痛苦折磨,克服重重困难,勇于披荆斩棘换来的。
  马克思的学说,集严整细密的论证和宏伟的社会理想与一身,堪称古往今来最为丰富深邃的思想体系。他以自己的头脑对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既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激情澎湃的革命家;既是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战士,又是富于爱心,和蔼可亲的朋友、丈夫和父亲……
    本书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作者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我们读马克思,了解的不光是他这个人物本身,还有他的时代。马克思本人给我的激励主要是精神层面的,那就是学无止境,虽然未来的学术道路并不好走,但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我们求知的脚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艰苦奋斗,坚持原则,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此外,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都应该有所坚持,执着追求,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勇于披荆斩棘,经历了山重水复,我们总能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总之,坚定信念,执着追求,奋勇前进!
  《马克斯·韦伯传》  这部传记的作者是韦伯的妻子玛丽安妮·韦伯,因为书中利用了韦伯写给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的大量信件,使得这本书为后人研究韦伯的思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很好的展示了韦伯对他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想与政治活动所作出的反应和产生的影响。在书中,玛丽安妮从韦伯的祖先、童年开始,向我们详尽地描绘了韦伯作为学生、战士、律师以及大学教授的生活。作为学生,韦伯兴趣广泛,抱有一腔对知识的渴望,在学海里遨游,在书海里徜徉;作为战士,韦伯有着天生的领导气质,以及发号施令的才干,更有高度的爱国精神;作为律师,韦伯坚持正义,并且满怀社会关切,他就是无产阶级的辩护士;作为教师,韦伯全力以赴满足学科的要求,他朴实平易,是良师,亦是益友。读完了这些,呈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伟人了,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韦伯1897年的神经崩溃缩短了他的学术生涯,耗尽了他的经历,玛丽安妮对此的描述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他的许多个人纠纷以及困扰他终生的一些问题。尽管如此,韦伯依然没有放弃,他在学术与政治道路上长风破浪,风雨兼程,他让我们知道,选择了一条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我是把这本书当做社会学的入门书目来读的,但是却发现,这本书虽然不厚,却都是精华,读起来还是挺晦涩的(自我感觉)。在本书中,韦伯详尽地表达了他对社会学研究的任务、目标、方法和概念工具所持有的观念,同时也将他的理论思考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是我们理解和研究韦伯的社会学以及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础。这本书虽不厚,却简明扼要地包含了许多社会学概念,比如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共同体关系和结合体关系;开放关系和封闭关系)、组织(政治组织与神权组织)等等,对后来的社会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我们理解和学习社会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韦伯所处的时代里,“社会学”刚刚开始萌芽,还算不上是一门纯粹的专业学科,但也正因为如此,韦伯得以发挥他的原创力,提出关于社会学基础理论的一整套构想。《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译自《经济与社会》一书中得第一章。全书共分十七篇,包括方法论上的推进、社会行动类型的建构以及各种社会关系概念的形式的定义与说明,展现了韦伯对“理解社会学”研究典范的全盘设计。韦伯开创了以“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为社会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经济与历史》  这是一本经济的发展史,经济的历史,韦伯认为经济史研究的任务至少有三项:第一,研究某一时期的经济功效是如何分配、如何专门化与如何结合的;第二,在此情况下,被占有的功效与机会,是作家计的利用,还是作营利的利用;第三,经济生活里,合理性与非理性之关系的问题。全书共有四篇,第一篇,概念,也就是一个大的框架,为我们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第二篇,前资本主义时期,从财产制度到庄园制度,到工业经济组织(工业的发展),到手工业行会的出现,再到工场生产(工厂的先驱),再到商业发展直至货币出现,韦伯向我们展现出各种经济团体的出现及瓦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行为越来越趋向于合理性与理性化。这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利条件。第三篇,资本主义时期,韦伯列出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先决条件:占有一切物质的生产手段;自由的市场;合理的技术;有可计算的法律;自由劳动力的存在;经济生活的商业化,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近代工业的出现,这种发展仅见之于西方,因为西方有合理的劳动组织,并具备专业行政、职业化官吏阶层以及基于市民权观念之法律的近代国家。这个合理的国家又能促成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计划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最后,理性的精神、理性的生活态度以及理性的经济伦理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内在与外在条件,物质与精神因素的综合,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学会多角度把握。第四篇,城市,韦伯通过古代与中古城市的比较,说明中古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就是萌芽自中古商业及工业制度,利用其物质与法律形式。
    综观全书,韦伯探讨了各种生产制度与团体(庄园制、领主制、行会制、工厂、市场、城市与国家等)的互动与演变,特别注重其间“理性化的成分”,这就使得他的研究带有一种“整体史”与“比较研究”的特色。
  《支配的类型》  通过《支配的类型》,韦伯归纳出三种理念型的支配:卡理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与法制型支配。其中,卡理斯玛的基础——对个人及他所启示或制定的道德规范或社会秩序之超凡、神圣性、英雄气概的献身和效忠;传统的基础——确信渊源悠久的传统之神圣性,及根据传统行使支配者的正当性;理性的基础——确信法令、规章必须合于法律,以及行使支配者在这些法律规定之下有发号施令之权利。韦伯除分析这三种支配类型的基础外,还探讨了其运作及影响,并关注不同类型的支配与管理对于一个社会的实质与形式合理化的影响。韦伯的这三种基本的正当性政权都是以纯粹方式建构的类型,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的正当性原则,应该不但为追求正当性的统治者所接受,同时也为肯定某政权之正当性的被统治者所接受,韦伯在这里是以社会学的观点展开他对正当性问题的了解,他同时针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的行为与价值态度,这实际上就是规范导向的范畴。
  《支配社会学》  韦伯在其中探讨了卡理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与法制型支配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得各种具体的基本的变化。如卡理斯玛支配向民主制的选举制度转化、卡理斯玛的“即事化”、家与氏族卡理斯玛、官职卡理斯玛、卡理斯玛王制、卡理斯玛教育、卡理斯玛的追求之金权政治化、卡理斯玛的正当化;传统型支配里家父长制支配与家产制支配的变化;法治型支配中官僚制的变化,它的本质、前提条件及其开展。
    书中,韦伯多用比较的方法阐释各种支配类型及其变形,例如家父长制支配与家产制支配的比较;望族支配与纯粹家父长制支配的比较;政治的卡理斯玛与巫术的卡理斯玛的比较;等,由此可见,韦伯思想之博大精深,见解之深刻,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韦伯支配社会学的研究,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韦伯研究社会的方法特点,我们也应借鉴这种方法看待社会中的事物,这样,我们可以把相互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宽广的胸怀解决现实中许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
    《原始分类》  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原始分类》说明了两方面的观点:第一,人们对于物的世界的认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认识,图腾是这种认识的“原始形式”,图腾为知识的基础与社会的组织之间的“相互映照”关系,提供了最典范的例证;第二,现代知识与“古代知识”之间存在不同,现代知识将人与物、人与自然截然分开,认定物事没有内容和情感的东西,而“古式”知识,则赋予物如同于人的意义和情感。
    书中的论证清楚鲜明,材料真实,但在逻辑上和方法上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逻辑上,他们根据假设的理由进行论证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他们指出,澳洲某些部落的星象神话是以图腾组织为模型的,然而他们实际上论述的却是,星辰是一般分类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从属于社会分支的。在方法上,在涂尔干和莫斯所探讨的许多案例中,根本就不存在社会形式与分类形式之间的对应,然而,他们却用一些例子来推断出这种对应,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对这些推断加以检验,而是纯粹主观臆断,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虽然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但仍然是值得一读的,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学探讨的重点,投向了理解人类的思维和社会生活这一重要的主题上。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全书共分为20讲,其中,前面12讲是对实用主义的评价,包括第1讲至第10讲是关于实用主义的基础理论的解读,第11讲是关于实用主义的一般方法,第12讲是关于实用主义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宗教问题,从第13 讲开始一直到最后,是涂尔干对实用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的界清。实用主义最先形成于1895年至1900年的美国,随后在实用主义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席勒的推动下,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实用主义运动逐渐掀起。涂尔干认为自己的思想与实用主义的结论是有区别的,他阐述了界清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之间区别的三个重要意义,即普遍性的(实用主义对理性主义缺陷的揭示),民族性的(实用主义对法国民族文化的威胁),哲学上的(实用主义对全部哲学传统的毁灭)。随后引出哲学传统中的两条脉络——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者对真理的膜拜遭到了实用主义的否定。
    在讨论宗教价值的时候,涂尔干认为我们只有考察了最具特点的宗教生活的产物,也就是研究了圣徒的宗教之后才能够真正了解宗教的价值。
  涂尔干对实用主义的批判,第一,实用主义过于表面化的学术态度,“比较随意”和“随心所欲”;第二,实用主义认为经验只是产生于一个层面,理性与感性同属于一个层面,真理与感觉与直觉也同属一个层面,陷入了“一个层面”的狭隘性;第三,实用主义过于“功利主义”。因为它提出“真理即有用”的论题。涂尔干认为,通过对实用主义的批判,可以坚定社会学与实用主义的界清,实用主义的缺陷也可以用社会学来弥补。
  最后,实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真理,而真理是复杂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看到真理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尊重他人的观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应该增加我们的阅历,丰富我们的知识,以谦虚的态度,全面的、深刻的研究一门学问,吸收他人之长,以补自己之短。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曾有评价者把这本书称为“对当代危机的即时性理性回应”,这个当代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出现危机时期,“危机”是指当时存在的包括社会危机和思想文化危机在内的全面危机;“即时性”是指,曼海姆本人非常及时的对时代危机做出的具体反应;“理性回应”是指曼海姆对这种当代危机的回应,基本上是从传统的理性主义的立场出发进行的。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原文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章,对问题的初步探讨,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人类的思想和知识在当代所面临的困境,曼海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他对思想和知识在当代的具体处境的基本看法,从而为他论述以知识和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奠定基础。第二,提出关于“思想”的社会学概念,曼海姆认为,思想和知识都是由一定社会的各个方面决定的,因此,必须从这种社会的各个方面具体考察思想、考察作为思想的具体结果的知识。第二章,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它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又区别的概念,在这里,曼海姆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论述,从而体现了他通过研究知识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论述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实现他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能够发挥的介入和改变现实的作用的人生理想。第三章,科学政治学的前景,在这一章中,曼海姆论述了政治科学以前为什么不存在,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如何决定知识,以及政治知识的本性和可沟通性等问题。知识社会学要想研究论述思想和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就必然会直接涉及政治领域。第四章,乌托邦心态,在这里,曼海姆不仅论述了这种心态与意识形态、实在问题的关系,简明扼要地分四个阶段论述了乌托邦心态的发展历史,而且还论述了这种心态在当代的基本情况,对于研究这个领域的人富有启发意义。第五章,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对它进行了简明扼要和系统全面的论述,包括知识社会学的定义、范围和各个分支,它的两个组成部分,它的历史等等,使我们对知识社会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  自涂尔干以来,失范始终是被当做反常的、病态的或偏差的现象来研究的,有人把它看成是集体意识的匮乏状态,有人把它看成是结构紧张在社会行动上的表现,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个体心理上的病态征兆。这些以真理的名义剥夺了失范存在的现实意义及其特有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反思。
  在内容上,本书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失范理论综述,综合了涂尔干的失范理论、默顿的失范理论以及当代失范理论。从结构安排上看,本书是从意义缺席、关系断裂和制度变迁这三个层面上来分析失范问题的。在有关意义问题的讨论中,作者从行动出发,说失范是意义的缺席,意味着行动者在筹划和解释过程中出现的意义空白或态度真空的状态,或者说行动者在反思过程中,由于意义图式出现了混乱和空白,从而使其无法对行动本身提供意义解释。从关系角度来看,日常互动所建立的认同关系和沟通关系,并不是像哈贝马斯等人所认定的那样可以具备某种完满的形式,相反,他者的意识生活是不可得的,主体间的交互理解是不完备的。从制度层面来看,失范对制度变迁始终具有双重的影响:制度的反面启示作用要求彻底根除失范或反常因素的合法地位,通过各种禁止性和否定性手段对失范现象的成员资格予以剥夺;正面启示作用通过稀释和溶解、妥协和调和的方式包容各种反面现象,培养制度特有的韧性和弹性。这就是制度在稳定的和局部的变迁过程中所贯穿的逻辑。
    我们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学术研究是建立在不断发现的基础上。失范并不是一个局部问题,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联系,所以必须对失范问题重新检视,这样才可能有新的发现。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缔造了一个新的支配性势力结构,商界、学界、政界的精英们结成联盟,占据、支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没有共同发展的机会,作者把这种格局称为“断裂”。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这里的断裂主要是结构性的断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中失业下岗人员大量增加。这是由我国产业结构转换和制度转轨所带来的,它并非是暂时的现象,而是根本性的缺失,因为这些失业者几乎没有可能回到主导产业或新的就业岗位中去,他们也失去了与单位制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为被社会转型永久淘汰的人。二是城乡之间。农村和农民无法与日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成为一体,难以加入城市化进程,农民因而成为被抛到社会结构之外的最庞大的一个群体。我们常说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是最大的社会断裂带之一,由于户籍制度的作用,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民工问题成为城市中又一种形式的社会断裂,绝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经常遭遇歧视和侮辱,这一切无疑会滋生社会仇恨,产生社会冲突。
    概括来说,断裂社会在现实意义上首先指明显的两极分化——富裕与贫穷、城市与农村,社会沿着这条主要断裂带展开,几乎分裂为两个不同的世界。这种断裂的含义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既是经济层面的,更是社会结构层面的。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难题: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分配不均、贪污腐败、弱势群体、信任危机等等。这些问题都源于社会权利的失衡——不同利益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所以说,中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的路不好走,走出失衡与断裂社会的道路必须从制度的合理设定与安排中寻找。
  《礼物的流动》  这本书写的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面约50公里外的一个名叫下岬村的小村子里的礼物的交换与流动,主要研究的是1949年到1993年期间村子里的礼物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仪式的创新以及礼物交换的工具化、目的化、利益化。对于礼物交换的原因及功能,作者在第四章进行了分析。村民们要把收入的10%到20%用在随礼上面,这一方面是社会和道德的力量,意味着一个人的道义和情感的关心,另外也是一种培养、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的基本方式。下岬个案表明,乡村社会中私人网络的培养既是一种权力游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关系不仅涉及工具性和理性计算,也涉及社会性、道德和个人感情。的确,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是与其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的,不可能脱离其中。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礼尚往来”,你有需要了,找了别人帮忙,他日别人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你也必须要尽力的去帮,要不这条关系链是会断掉的。然而,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这种礼物的流动有它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的确是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建立了一个新世界,但这个新世界的建立,是在全盘否定以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而,乡土社会中的一些潜移默化的道德、伦理常情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就根除的,礼物所蕴含的“关系”、“面子”正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思想极大地刺激了普通民众去参与礼物交换角逐的愿望,并使交换竞争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同时,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部门的各级干部控制着各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的权力,导致了村民更大的依附性,普通民众给干部送礼而干部具有优越性,这是实质上的不平等,也不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下面是我这个月读书的收获:
    一、我对读书的认识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读完一本书,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当然,不可否认这些知识可以丰富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我们的认知,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书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这些活的思想多多少少会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引起我们的思考,而只有会思考,我们才能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二、读书带给我的认识
    如果不能改变生活,就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对我们来说,书是一定要读的,也许有人会觉得读书枯燥无味,不想读,可是不读书,我们会觉得生活中少了点儿什么,我们会变得无知,会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快乐的读书呢?把读书当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好好享受读书的过程,读好书,好读书,给自己读出收获,读出生命的意义。生活也是一样,即使不尽如人意,悲天悯人是一生,欢天喜地也是一生,那为何不一直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让自己快乐的度过呢?我们不能改变生活,但我们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一个人的精神是不会被打败的。马克思、韦伯的经历给我以启发,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人生中谁没有遇到过挫折?最重要的是越挫越勇,只要以一颗勇敢坚强的心去迎接挑战,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是胜利者。

                                陈盼盼9月读书笔记
    我的研究生生涯开始了,真的有点儿不习惯,平时课很少,但是要读很多的书,这跟我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我大学的时候不怎么爱读书,只是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想着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来到华中大以后,这里浓郁的学习氛围感染了我,尤其是这里独具特色的读书会。其实,我刚开始没有想着要加入读书会,但这并不代表我不想读书,我只是没有那种跟大家一起读的意识,在跟研二的师兄们交流了以后,我渐渐明白,大家在一起读,可以共同探讨,交流读书的感想,共同进步,尤其是当自己遇到读书的困惑时,别人的指点迷津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自己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我加入了读书会这个大家庭。
大学的时候,读书只挑自己读的懂的,感觉有意思的,现在才明白,那些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多大的用处,很后悔自己浪费了大把的时间,以至于现在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脑袋空空。读书会的朋友让我看了那本《研究生的读书生活》,看到师兄师姐们的读书成果,我自惭形秽,那是多么宝贵的财富,一生都享用不尽。我羡慕他们,是他们鼓舞了我,我不能再这么碌碌无为,时间不等人,我该为自己的人生做点儿什么,那就是好好读书,把逝去的通通补回来,我不停对自己说:盼盼,你要加油!
以下是我9月读书书目:
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
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侯钧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涂尔干 《自杀论》
涂尔干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韦伯 《学术与政治》
韦伯 《宗教社会学》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得创始人之一。这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我觉得读这本书,会给我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在书中,米德说明了意识的发生过程,说明了心灵、自我怎样在人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他认为,社会高于个人,个人的行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作为具体场合某种社会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米德看来,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某种潜意识活动,它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及人际关系而存在,它是在社会过程中产生的。米德对自我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体,自我的本质也是社会过程。总之,个体的心灵、自我以及思维活动都取决于参与的社会活动。米德以互动论的观点来分析心灵、自我与社会,论述人类自身如何出现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现了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一体性,把个人和社会都看成是过程,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探索。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这本书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滕尼斯在书中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里实现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与此相反,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以和平的方式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共同体的类型,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在大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的欧洲,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见和预见性,由此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在书中,戈夫曼使用了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讨论了个体在普遍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在书中,戈夫曼举出了众多社会中的生活小场景来说明他的前台、后台、剧班等概念,使原本抽象的事物、情境或概念得以形象化、具体化、戏剧化,读起来也不会那么晦涩难懂。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其实任何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基本都可以用戈夫曼的理论来解释,用这样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很有意思,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侯钧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将西方社会学理论分为三编,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狄尔泰、齐美尔、韦伯。第二编:现代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帕森斯、默顿、米尔斯、达伦多夫、科塞、霍曼斯、布劳、布鲁默、戈夫曼、加芬克尔。第三编:当代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哈贝马斯、吉登斯、布迪厄科尔曼等。我觉得这样安排很好的满足了教学尤其是我们学习的需要。不过,书中现当代社会学理论占了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二,而古典社会学理论仅占了三分之一,有点“厚今薄古”的味道。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新特点,在书中也有所呈现,比如古典部分第三章“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理解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理解社会学”帮助很大。我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是:首先,它是教程,是比较基础的知识,读起来容易理解;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行文内容,按照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条理分明,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能够容易的把这些理论串联起来,加深记忆。我觉得这本书不错。

涂尔干《自杀论》
这本书是涂尔干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了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涂尔干认为,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在书中,涂尔干用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杀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且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数据(定量统计方法),反驳了先前对自杀因素的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

涂尔干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在这本书中,涂尔干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的生命更持久,它由先行的社会事实所造成,并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人们的意识。在书中,涂尔干提出了社会学方法的一些准则,例如求证的准则、区分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的准则等,读的不大懂,读完之后脑子里对这些知识一片模糊,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片段,无法把它们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也无法对这本书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再读一遍,争取有新的体会。

韦伯 《学术与政治》
先说政治,学过政治学的人都知道,政治这东西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韦伯认为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以及对权力的影响,就像政治家,他们跟我们普通人的的价值取向不一样,他们在乎权力,这种“权力本能”对政治家来说是正常的,因此也没有必要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本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大众,政治离我很远,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素质的提高,我晓得,政治就在我身边,并且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是每一个有为青年每天必须得生活情景。再谈谈学术,韦伯说一个学者能不能成名总是有很多不可预测的东西,并不是说你才华横溢便能确保你在学术的路上畅通无阻。韦伯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在今天,学术的意义在此,它是一种按照专业的原则来经营的职业,其目的在于获得自我的清明以及人事事态之间的互相关系”。其实,我觉得从事一项事业就在于你能够在其中获得你的职业生命,因为你的价值观志在于此,你的兴趣在此。我选择了读研,选择了社会工作,我就要坚持下去,喜欢它,从而学好它。

韦伯《宗教社会学》
原本我对宗教一类的书不怎么感兴趣,总觉得这类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读起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但作为社会学古典三大家韦伯的经典著作之一,又是我必须要读的,所以就硬着头皮读了一遍,读完以后有好多地方都不明白,只是大体上知道这本书写了些什么。这里我摘录了书中韦伯的一句话:“如果要简洁的以一句话描述出所谓世界诸宗教的主要担纲者,那么,可以这么说:佛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巫师;伊斯兰教,征服世界的武士;犹太教,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流浪的职工。”这句话画龙点睛地描绘出世界各大宗教的特色,带有提纲挈领的性质,让我从中了解到了世界各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特色,真是丰富多彩,我也受益匪浅。这本书是韦伯多年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心血结晶,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本书分为两篇,上篇介绍了宗教派别和社会分层情况、资本主义精神以及路德的“职业”概念;下篇则在分析诸如加尔文教、虔信教、循道教等各禁欲主义教派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基础上,详细阐述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书中,韦伯力图论证:经过宗教改革之后所形成的新教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他通过考察新教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指出宗教改革以来,新教的“天职观”对近代资本主义的理性化及其所要求的合理分工、合理牟利、勤俭守时等个人素质的形成所发挥的巨大影响。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好,韦伯从文化、宗教、道德的角度去探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视角独特,我从中领略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思维品质,那就是社会学想象力,一种全新的研究理念,那就是创新。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米尔斯把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二至第六章是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趋势的批判,第七至第十章分别论述了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注意人类的多样性、历史的运用,以对理性与自由的关注为核心,履行好公共职责和政治意义,而全书内容能够展开是因为米尔斯在运用“社会学想象力”进行反思。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米尔斯告诉了我们现在社会科学应该如何发展以更好地担任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的使命,作为社会学的学习者或者将来的研究者该具备哪些素质、该注意什么。米尔斯很犀利地批判揭露了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几种研究偏向和社会科学界的腐败现象,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米尔斯将社会学想象力运用于全书的论述过程中,并在最后以附录“论治学之道”对社会学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社会学想象力的培养提出了建议,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此外,米尔斯还集中提到了激发社会学想象力的一些途径,对于读社会学的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读社会学,读社会工作,我们应该视野开阔,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我们应该心胸开阔,培养转换视角的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我们和这个社会是分不开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我们也要利用我们在社会中习得的能力、技巧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永久和平做出贡献。
[ 此贴被陈盼盼在2012-06-04 13:35重新编辑 ]
天道酬勤!
Posted: 2011-09-27 21:40 | [楼 主]
陈盼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9
威望: 109 点
金钱: 1090 RMB
注册时间:2011-09-21
最后登录:2012-06-25

 

读的不好,请朋友们帮助指正,提点意见,谢谢!
天道酬勤!
Posted: 2011-09-27 21:41 | 1 楼
陈盼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9
威望: 109 点
金钱: 1090 RMB
注册时间:2011-09-21
最后登录:2012-06-25

 

我有时候看书会跑神儿,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呀
天道酬勤!
Posted: 2011-09-27 21:42 | 2 楼
石峰枫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94
威望: 294 点
金钱: 2940 RMB
注册时间:2011-04-29
最后登录:2013-03-19

 

第一个月就读了十本书,佩服啊!学习!
巅峰之枫叶傲然于风霜!
Posted: 2011-09-27 23:29 | 3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读你的感想我也很受鼓舞!是的,时不我待,天道酬勤。一起加油!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9-27 23:46 | 4 楼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震撼到了!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1-09-27 23:47 | 5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Quote:
引用第2楼陈盼盼于2011-09-27 21:42发表的  :
我有时候看书会跑神儿,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呀

刚开始的时候跑神很正常的啦。坚持不懈才是办法,嘿嘿!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9-27 23:50 | 6 楼
冯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43
威望: 243 点
金钱: 2430 RMB
注册时间:2008-09-19
最后登录:2014-04-28

 

读的挺好啊!你看你都写了这么多,读的不好能写这么多吗?呵呵
跑神儿就出去走走,休息一下再回来~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Posted: 2011-09-28 00:00 | 7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这势头好吓人,厉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1-09-28 00:01 | 8 楼
秦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35
威望: 235 点
金钱: 235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4
最后登录:2013-04-15

 

势头很猛啊,真是自愧不如,向你学习!以后大家要多多交流哈~~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Posted: 2011-09-28 12:57 | 9 楼
陈盼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9
威望: 109 点
金钱: 1090 RMB
注册时间:2011-09-21
最后登录:2012-06-25

 

看到别人都读的那么好,我现在才开始,感觉自己落后了好多,所以要更努力一些,谢谢大家的鼓励,一起加油!
天道酬勤!
Posted: 2011-09-28 13:01 | 10 楼
陈盼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9
威望: 109 点
金钱: 1090 RMB
注册时间:2011-09-21
最后登录:2012-06-25

 

Quote:
引用第6楼田孟于2011-09-27 23:50发表的  :

刚开始的时候跑神很正常的啦。坚持不懈才是办法,嘿嘿!

嗯,坚持!
天道酬勤!
Posted: 2011-09-28 13:04 | 11 楼
陈盼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9
威望: 109 点
金钱: 1090 RMB
注册时间:2011-09-21
最后登录:2012-06-25

 

Quote:
引用第9楼秦宁于2011-09-28 12:57发表的  :
势头很猛啊,真是自愧不如,向你学习!以后大家要多多交流哈~~

我们互相学习,呵呵!
天道酬勤!
Posted: 2011-09-28 13:05 | 12 楼
刘茜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9
威望: 39 点
金钱: 3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12

 

读的真的很好!一起努力!
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
Posted: 2011-09-28 22:54 | 13 楼
葛佳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3-06-03

 

我这月读得大多也是韦伯的书,可以多交流交流!
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Posted: 2011-09-28 23:16 | 14 楼
徐加玉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16
威望: 216 点
金钱: 21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9-13

 

势头不错,一起继续努力!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Posted: 2011-09-28 23:39 | 15 楼
张雪霖
级别: 风云使者


精华: 0
发帖: 591
威望: 591 点
金钱: 5910 RMB
注册时间:2010-01-10
最后登录:2021-11-02

 

哇,很厉害,看来我得加油了,一起努力。
我要做珠穆朗玛峰上的一棵树!
Posted: 2011-09-29 12:43 | 16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势头很猛啊,第一个月就读了十本,而且都还是高质量的书。厉害,学习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10-02 12:52 | 17 楼
xihui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43 点
金钱: 430 RMB
注册时间:2010-04-01
最后登录:2014-12-19

 

读得好!坚持就是胜利
Posted: 2011-10-02 17:12 | 18 楼
卢雅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43
威望: 143 点
金钱: 143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3-03-22

 

读的很好,要学习!
勤为书山路
Posted: 2011-10-04 10:12 | 19 楼
印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435
威望: 435 点
金钱: 4350 RMB
注册时间:2010-12-10
最后登录:2022-04-27

 

读书开头很猛,感想也很到位,可以沿着三大家慢慢读下来。
我最大的天赋就是勤奋。
Posted: 2011-10-04 22:31 | 20 楼
辛巧巧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85
威望: 185 点
金钱: 1850 RMB
注册时间:2008-12-20
最后登录:2015-12-24

 

很厉害!
柔弱胜刚强
Posted: 2011-10-04 23:05 | 21 楼
朱静涛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265
威望: 265 点
金钱: 265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22-04-27

 

自惭形秽啊 盼盼真是好样的
做最好的自己
Posted: 2011-10-05 16:35 | 22 楼
胡倩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4
威望: 44 点
金钱: 440 RMB
注册时间:2010-11-06
最后登录:2012-04-12

 

又有数量又有质量,强
不管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只要此刻不迷失方向。
Posted: 2011-10-05 21:46 | 23 楼
石峰枫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94
威望: 294 点
金钱: 2940 RMB
注册时间:2011-04-29
最后登录:2013-03-19

 

不错,相当不错,状态挺好的,坚持哦
巅峰之枫叶傲然于风霜!
Posted: 2011-10-06 23:54 | 24 楼
石磊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9
威望: 89 点
金钱: 890 RMB
注册时间:2011-03-31
最后登录:2012-06-04

 

读的真好,向你学习啊
Posted: 2011-10-07 14:07 | 25 楼
赵建平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90
威望: 190 点
金钱: 190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7-03-09

 

不错啊,都是经典!
深入阅读才可能深刻理解现实
Posted: 2011-10-08 09:49 | 26 楼
李永萍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359
威望: 359 点
金钱: 3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6
最后登录:2017-11-17

 

盼盼读的很好啊,一起加油哦,呵呵
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就肯定没有收获!
Posted: 2011-10-08 10:28 | 27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盼盼,加油!多跟大家一起,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10-08 11:57 | 28 楼
张雪霖
级别: 风云使者


精华: 0
发帖: 591
威望: 591 点
金钱: 5910 RMB
注册时间:2010-01-10
最后登录:2021-11-02

 

盼盼,你是最棒的!以后跟我们一起在图书馆看书,一起吃饭,在欢声笑语中就忘了困难,我们一起携手前进!
我要做珠穆朗玛峰上的一棵树!
Posted: 2011-10-08 12:22 | 29 楼
« 1 234» Pages: ( 1/4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35692(s) query 4, Time now is:04-28 19:5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