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读书汇报
本月书单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 费孝通
《文明的进程》(第一、二卷)埃利亚斯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 卡尔•曼海姆
《社会学研究》 赫伯特•斯宾塞
《社会静力学》 赫伯特•斯宾塞
《论实证精神》 奥古斯特•孔德
《社会分工论》(重读) 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重读,未完) 涂尔干
主要内容: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
这本书收录的是费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写作的一些文章,可以看做一个集子,内容涉及了人类学在中国、个人的研究经历和研究体悟,以及对未来人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些希望性的想法吧。除了了解一些零散的人类学知识之外,最主要的感受还是费老做学问的精神,做人的社会关怀。费老说自己的一生志在“认识中国,改造中国”,这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我们读书、求知,是为了什么??为了更清楚的认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行动,为人类自身更好的生活做些事情。越来越明白,个体的意义就存在于相互的关系、联系之中,所以,这种强大的社会关怀才是支撑个人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的最好的动力。
《文明的进程》
这是一本很好玩的书。作者在第一卷集中讲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行为礼仪的变化,都是最日常的行为,比如就餐礼仪、擤鼻涕等生活行为,描述了人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约束与自我监控,进而形成了这种“自然而然”的心理机制。其实,这是对自我贵族身份的一种标识,一种自我认同甚至是刻意的维护。第二卷涉及了国家(后记中译者说,埃利亚斯所谓的“国家”是“社会秩序”的同义语)的形成。那些中世纪的封建贵族通过自发竞争,形成集权与独占。这种竞争分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众多的封建贵族共同竞争产生一个最强大的,形成个体独占的局面;第二阶段,则是集体独占的阶段,意即由于个体代表的是整个阶层的利益,那么这种个体独占就会自然地想阶层独占转化。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
这是一本没有看懂的书(我发现这两个月总有一本看不懂、记不住的书)。我只是感觉作者在讲,当下的社会面临着自由放任带来的社会危机,需要“计划”来重建起正常的生活。曼海姆讨论了社会生活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文化精英群体存在的问题、为自由而计划等问题。这种自由不是放任,不是放任带来的危害他人自由的恶果。以后有机会在重读吧。。。
《社会学研究》
《社会静力学》
斯宾塞的书放在一起讲,《社会学研究》其实就是一本为社会学争取合法性的书,作者讨论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社会学,因为当每个人武断地对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的结论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原因和后果等相关因素,只是靠个人经历这种不靠谱的东西。理性的检验与结论才能我们真正认识日常社会,了解人类发展规律。斯宾塞讨论了社会学发展的各种阻力,如教育、阶级等带给个人的偏见;也描写了社会学能够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如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发展等。《社会静力学》看着很零散,主要是斯宾塞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观点。在斯宾塞那里,国家只应该做一个“守护者”,但他也没说清这种守护者的界限在哪,我觉得他的意思就是国家什么都不要做,任社会与人自由发展,因为他们自有自己的自然规律。但是请问,我们是不是应该并且也可以利用规律趋利避害呢?而且,斯宾塞有一个前提:“有一个未被政府的地球;有适于遍布、占据地球的生物——人类;生活的法则就是现有的那些法则;而且除了已经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而外,不可能发生过其他变化。”p224我不知道斯宾撒哪来的勇气说这样的话。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在这里也很明显。
《社会分工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顺承了孔德的“实证精神”,强调精确的、肯定的、真实的、有用的;孔德认为人类的智识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孔德所提倡实证精神也是建立在这之上的,而且他认为当时社会也已经发展到咯实证阶段,新的哲学精神----实证精神完全可以适应、满足社会的需求。孔德讲,“实证精神认为,单纯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存在的只可能是人类”,这是不是涂尔干“社会唯实论”的渊源?(见《论实证精神》)涂尔干的这两本书都是重读的,这一次是明白了教材中讲的涂尔干强调整体分析,强调“社会力”的作用,其实“宗教力”不过是“社会力”的变相而已,而这两种其实都是“集体力”(我发明的。。。)的变种,本质是一样的。这对于解释集群行为很有力。
涂尔干取功能主义之功能为:一种生命系统而不是运动本身的后果;这些运动与有机体的某种需要之间的相应关系两层意思。确定功能的方法是,考察与某一现象相对应的需求(这是为做比较提供的理想型,我认为),然后考察现实中发生的事实是否与之相符,才能确定究竟什么是该现象的功能。文明的诸要素,自然科学、艺术等都根本不能带来道德的进步,而社会分工强化了人与人的相互依赖,强化了团结,才真正是促进道德进步的因素。因此,社会分工的功能就在于道德的进步。特纳在教材里提到,涂尔干还是徘徊在自己最明确的危险面前,即误入目的论,但是,我真的没看出来。
读书感受:
上学期看了三大家,虽然现在看起来是粗糙的不忍心看,但是再全部阅过也不太可能。困窘之时,就拿特纳的教材来看,觉得按流派顺着学术传统看也不错,后来也向读书会老成员咨询过,也还觉得不错,所以就按这个思路来了。这学期打定主意,看一派就争取弄懂点东西,不能蜻蜓点水,那样才是劳神劳力不得获。读书要用心,就像原来读《社会分工论》时觉得蛮简单,但现在翻来重读还是要花大力气,甚至比第一次时间都长,而再读《宗教》时,思路就顺多了,当年初读时可简直要抓狂了。这大概就是,终究逃不过要好好努力,前车之鉴吧,呵呵呵。心净好读书,深山老林,苦练内功!
本月书目:
《马恩选集》(第一卷)
《马恩选集》(第三卷)
本月开始阅读《马恩选集》,初步打算年前看完(因为毕竟时间有限,而且以现在的水平也看不到太精致的程度)相比较《资本论》而言,这个速度是比较慢的了,主要原因是个人想试着做一个小转型或者叫小总结,之前都是在做大量、快速的阅读,思考也是随性而至,但是读完《资本论》,我感觉该换一种方法了,想稍微慢一些,多品一些,虽然我现在还品不出什么味道,大多也还是鹦鹉学舌,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讲,感觉还是有不同的,下面说几点思考的问题:
第一卷读后感: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的解放应当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情….而无产阶级要求争取经济上的解放就必须争得一定的政治权利”→只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我,总以为经济是一切的根本,是其他生活领域的基础,所以,总认为抓住了经济就抓住了一切,但是看到这句话,我觉得自己以前学的知识太死了。联想到马基原理课上老师讲到,在中国,政治是社会生活基本领域的中心,看起来这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永远不过时的。当然,这也是在提示我说任何话,做任何结论都是有其特定背景的。
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马克思提到了“异化”。异化与分工相联,“只要分工还不是处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是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并且,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消灭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从物质生活和交往两个方面论述的。→我刚开始还分不清“自愿”和“自发”有什么区别。就只想起高中讲市场经济的特点是有个“自发性”。我想自发大概就是指事物在独立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以人为力量转移的作用;而自愿则更多情感色彩或者主观色彩。既然分工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在某一时段必然导致异化,那异化本身也只能在伴随生产力发展本身的过程中得到解决。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异化的,但是,共产主义社会必须以巨大的物质生产力增长作为前提。看到新闻里说,古巴的服务性行业开始允许个人承包了,朝鲜仍谈在实行计划经济但是他们的物质贫乏也是大家共知的。有人说中国现在的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发展了…难道如果实现共产主义是可能的就必然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吗?还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于发展生产力而言,是相对来说最有效率的呢?
马克思把社会主义者分为三类,分别是:旧社会拥护者、现代社会拥护者和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其中第三类主要包括部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他们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也赞同部分的改革措施,但是仅止于此→马克思是主张彻底的革命的,只有一无所有,失去的才是锁链;只有一无所有,才能革命的彻底。彻底是个不好琢磨的东西,比如,当今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化趋势表现明显,改革也因之而愈加困难,难以透彻,治理到什么程度才叫彻底呢…但是,也是在这里,马克思说的很好,“不掩盖社会矛盾,不用强制的因而是认为的办法从表面上制止社会矛盾的国家形式才是最好的形式,能使这些矛盾公开斗争,从而获得解决的国家形式才是最好的国家形式”。
第三卷
第三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法兰西内战》、恩格斯《轮住宅问题》、《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篇章。此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向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矛盾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竞争更加尖锐了。《法兰西内战》读了两遍,几乎还是没看懂,但是有很多熟悉的词汇,比如对人民武装的强调、人民选举、生产者自治、夺取政权之后仍需漫长的经济改革、以及巴黎公社与中产阶级和农民的关系,大致明白了马克思所介绍的巴黎公社的面貌,即其组织机构和一些实际措施。当时阅读的感觉像是在阅读中国历史,这应该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吧。
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由三篇论战性文章组成,分别针对蒲鲁东所主张的给每个工人一间房子和萨克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文人主张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成不变的保留”但又表示解决问题的意愿的“道德说教”,反对本身就是一种立论,恩格斯提出应当用消灭城乡对立的办法来解决工人阶级的住宅问题。恩格斯认为,给工人阶级每人一间房子那是一种倒退,是动摇革命根基的做法,而道德说教永远是无力的。做了一份关于农民工研究的作业,我想农民工问题之所以重要,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农民工终归何处,农村?城市?还是针对农民工分类实行政策?研究农民工的城市化不也是研究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一个重要部分吗?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三大差别,其中就有城乡差别。
《反杜林论》是至今没有读懂的一篇….
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马克思说到,“在集体所有制下,所谓的人民意志消失了,而让位给合作社的真正意志了”,我希望我没有抄错,因为当时很不解。我们不是主张人民意志吗?为什么要让位呢?难道这里的“集体意志”也是涂尔干所言的“集体意志”吗?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到,强大的生产力在联合生产情况下就会驯服,“这里的区别就像雷电中的电的破坏力同电报机和弧光灯中被驯服的电之间的区别一样,正像火灾中同工人使用的火之间的区别一样”。按理论来讲,强大的物质生产力驯服于一个强大的意志而生产,这种意志又是作为人民意志的代表,自然整个生产过程是服务于人民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当时计划经济搞不下去了呢?……
读书感受:
读《马恩选集》比《资本论》更艰难。因为缺乏历史知识,而且静心阅读这种历史味道特别浓的东西很难,经常被人物关系、机构关系搞得摸不着北。想起在“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的研讨会上,吕德文老师做的发言,他能以史为鉴,思考现实,看似平铺直叙却能描绘的波澜壮阔,绘声绘色地结合中国现实,实在佩服…当我终于结束一整本书,眼瞅着不知从何琢磨,就像我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会到哪里去一样,一堆想不通的问题,也不知仅有的发问是不是太幼稚或者太空虚了些….
[ 此贴被宋卓秀在2012-03-11 22:4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