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新的研究类著作,可帮助理研究,也比较好阅读。
2、李银河 《女性权利德崛起》
一本资料集锦性质的书,作者把当时所有能见到的女性研究方面的各种资料收集起来,对世界与中国妇女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做全景式描述,可谓女性研究的入门书,帮助我了解与妇女有关的各种情况与论争。女权主义的研究是有价值导向的研究,其前提是为了改善妇女的状况。
3、成伯清 《格奥利格.西美尔——现代性德诊断》
一本介绍西美尔及其社会学思想的书。西美尔将社会学作为一种视角,一种提问方式,研究社会互动,涉及三个问题领域:一般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哲学社会学,而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是他的社会学分析的一个起点,他关注社会分化、货币经济、都市生活、社交、社会美学、外来人、情感、社会空间、秘密和秘密社会,十分有感于西美尔分析的丰富性与原创性,不知不觉坠入西美尔思想的“情网”,不断转换的研究视角,每一篇章都是一个自由心灵的自由创造,为培养和充实我的思想提供素材。
4、涂尔干 《自杀论》
在此书中,涂尔干始之以对自杀的精确定义,终之以对自杀的系统分类与反思建议,按照假设—推断—检验的研究步骤,以实证为方法论基础,运用了观察法、比较法、历史研究等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当个体与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起因于个人在社会中经历的“不适应性”, 社会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一定程度的限制。在自杀原因上,迪尔凯姆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当一个社会不能提供上述三项条件时,一些心理脆弱的个人就可能会自杀。应通过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和完善职业群体来抑制自杀。
自杀是最具个人色彩的行为,证明了自杀是受社会力量支配的也就证明了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作者希望透过对自杀这一反常现象的研究来昭示现代生活的内在症结。而我也一直感慨于作家的自杀,有一种错觉——作家是自杀的高位人群!涂尔干说“自杀倾向倾向源自于各社会阶层的精神特性,各阶层的自杀倾向存在差异,但在整个阶层中它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不变”,自杀受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的影响。作家这一阶层向内的反思性使他们比较容易处于孤独状态,在精神层面停留得太久,人会孤芳自赏,慢慢远离世界,导致人和社会脱节,觉得没有更多人理解他们、解读他们,曲高和寡,慢慢觉得自己孤独、寂寞、无助。1965年和1991年1月4日,我喜欢的作家海明威和三毛分别用猎枪和丝袜结束生命。三毛的自缢是似忧郁的自然表现,也不无利己型自杀的感伤,她一生中试图三次自杀。涂尔干说“每个人类社会都有一种自杀倾向,它是一种实际存在,超乎个人,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正是这种集体性的自杀倾向是个体倾向的根源而不是结果。“通常被认为是自杀首要原因的个人经历只不过是借助于自杀者的社会道德观而实现的”,所以,可不可以说,是社会的集体自杀倾向使海明威和三毛随时准备抛弃生命,而生活中的几乎任何原因都成为其自杀的诱因。
最后,谈谈对两个小说人物自杀的思考,一个是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一个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马丁急迫想通过写作的手段来进行自我实现,可尝尽认识冷暖后成功是一种胜者无所获的迷思与空虚,突然觉得生活不值得花那么大力气维持,所以马丁在说最不艰难的时刻跳海自杀。试着按涂尔干的视角来思考,抛却马丁个人的生活经历,到他生活的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寻因,是资本主义和其固有的矛盾使人“异化”,最终送马丁走上自杀路。
维特的心境从不安宁,有着无限的追求,最终因失恋自杀。现实中为情所困的歌德借维特的死来寄托自己重生的愿望,却不曾预料引发许多有着维特式烦恼的人自杀,这可以用模仿或精神传染能解释吗?以涂尔干的视角来看,模仿仅仅加强了自杀的其他影响因素,但不是自杀根本因素,传染性自杀只发生在原本就有这种倾向的人之中。所以,要理解这现象还是要看当时社会的环境,那种集体自杀倾向的作用。唯有这样将个体自杀倾向与集体自杀倾向相联系才能科学解释吧。
以上是我对所读著作的理解,理解中难免有曲解或者断章取义之嫌!
[ 此贴被光玲在2009-07-05 18:2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