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不高兴》
地摊上偶然发现就欣然买来。作者们尽情讨论国内外话题,以国家利益为起点,对不满毫不掩饰,但也不是无序无由的愤懑,希望中国树立“大目标”,持“剑”经商,掌握最先进的产业技术,创造安稳的生存环境,极度鄙视“文艺腔”,即对社会问题的文艺化认识。我能理解甚至谅解书中的许多观点,捍卫他们说话的权利,并不表示我会喜欢。
2、 《通过社会学去思考》 [英] 齐尔格特.鲍曼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09
鲍曼说本书是社会学的入门式读物,没有形成社会学的完整图画,意在评论日常经验,提供一系列“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的典型例子,如陌生人、交换、选择、国家、家常事等,告诉我们所不知道的关于它们的故事。
“理解就是每一个伙伴将要努力在其他伙伴的世界里发现意义”[鲍蔓]。我在作者的文字世界里发现了一些我能理解的意义,如,在陌生人社会的城市里谋生的“内部人不注意”原则;天赋与交换章节中对爱与被爱的论述——“使的爱的关系变得 特别的脆弱和易碎的东西是对于互惠的需要”,“爱作为一个天职,正表明它的脆弱性”,“我们不必必须赞同或协商一致”。
个人思考自己行动的方式就是他理解他人行为的模式。在这部高度个人化的作品里,我就发现了一些我不能理解的东西,正是因为思考方式的差异吧。期待某天回头再看时能明白过来。
3、 《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 冯克利.译 1998.01
1919年韦伯在慕尼黑对学生所做的两篇演说,表明自己对学术与政治的态度的一些看法。“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教师不是领袖,听不到批评的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待的地方;科学的进步是理智化过程最重要的一部分,上帝已死,信仰[价值]的多元性,而科学对信仰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使人做到“头脑的清明”。
在“以政治为业”中,韦伯对古往今来一些普通性从政要素的分析,极彻底地贯彻“免除价值”的原则,译者在序言中说韦伯在‘价值中立’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太远:民族国家间的强权政治已成为了政治生活的至高原则。德国一位史学家甚至说韦伯是“德国的马基雅维利”。
4、《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
为了理解德国那位史学家说韦伯是“德国的马基雅维利”,特意找来拜读。
《君主论》不难理解,在作者看来,为了达到政治目的,那些强暴、狡诈、背信弃义的卑劣手段都是可取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而手段却是独立于道德规范之外,这样完全脱离伦理道德来独立研究权术,韦伯远远没有马基雅维利走得远!
5、《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 林荣远 编译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这本书目前还没看完,齐美尔将他的社会学理论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结合,一页一页读下来,不算太枯燥。不做齐美尔思想的记录者,在他的文字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领悟一些生活中被漠视的真相。具体体会下月分享。
PS:充满离别的六月,炎热的六月,很难坐下来看书的六月,没有三五同学一起努力学习的氛围,没有安静的自习室,也没有了淘本书很容易的图书馆,原来毕业失去这么多!正在找工作或已经工作了朋友偶尔羡慕我还可以多在家里看书消夏,可我还羡慕他们工作后的独立与磨砺后的成熟呢。夏夜凉爽的公园广场,在家看书的人,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不过街上少我一个一点也不少浪漫与欢乐。
觉得读书很累,尤其下午,尤其读翻译过来的原著,偶尔看看《人间词话》之类的母语,会被那种简练与优美的语言震撼!用最少的语言给予读者最多的思想,无疑延长了我们的生命,也就给了我出去玩的时间!简洁真是种美德!
以上是应贺雪峰老师要求加上的,希望没浪费大家太多阅读时间
[ 此贴被光玲在2009-07-11 17: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