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读书报告及跟帖事件说明
首先我想先说说,5月13日贺老师发邮件,要求我们阅读“哈佛大学生的精神”一贴、并要求跟帖的事。抱歉的是,我当时没有跟帖。5月28日贺老师发邮件对未跟帖的同学提出批评,并要求做出说明。我觉得很尴尬,而且我认为没有任何的理由和借口可以借来逃避此事。这只能反映自己的态度还是有问题的、还需要不断反省,这一点最让我无地自容。事后,我认真的阅读了那张贴,让我知道社会最顶端的精英绝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他们投入自己全部的热忱和精力,而未身处那个圈子的人并不能说就是愚昧的,因为他们井底之蛙的生活状态更多的源于自己的狭隘视野,正是这种狭隘导致了自己的愚昧。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想当愚昧的井底之蛙,而且贺老师也提供了机会让我们看到那个全新的世界。哈佛图书馆的二十条训言中,“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给我的触动最大,自我管理和毅力定能带来崭新的人生。同时,“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告诉我,虚度岁月是多么大的罪过。最后,我想郑重的向贺老师道歉,因为这次的事情让我看到老师您的付出是那么真诚和认真,而我的作为真实的伤害了关心我的老师,对不起!
书目:
1、《国史新论》(钱穆)
2、《集体行动的逻辑》(曼瑟尔. 奥尔森)
3、《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米歇尔. 克罗齐耶,埃哈尔. 费埃德伯格)
4、《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马克思. 韦伯)
知道钱穆还要归功于冯川,大一大二时常看到他读钱穆的书,拿来翻翻,发现行文有着民国风格,白话与文言参杂。看起来有些辛苦,尤其是高中后就没读过文言的书,已然生疏到几近荒废的地步。现在拿起钱穆的书认真读下来,发现他的思维是没有受政治因素影响的,或许是可以还原到真实状态的,这样的文字有助于我反思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
关于集体行动的两本书,是专著性质的,具体的东西在此就不多谈。还是在继续读韦伯,这一册主要写了三种合法统治类型,即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法理权威,讲述了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中统治意志贯策的方式。
感想:这学期即将结束,这意味着两三个月后我就要成为一名研究生了,想到这里,突然有一阵紧张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所以还是想好好读书,能补充多少就先补充多少好了。
2011年4月读书报告
书目:
1、《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韦伯)
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
3、《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孙立平)
4、《夏村社会》(萧楼)
非正当性支配是一个关于权力的定义,韦伯认为即使是那些自由共同体,也就是已经完全排除了君主的权力,或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而由其成员在政治上自行建构组织起来的政治团体,也必须有专门为此一团体致力工作的人,亦即有以政治为主业的职业政治家,并且也必设置出其得以专注的机构,更不必说其他种类的团体了。所谓自由共同体,即传统中君主权力可以被修饰得正当化的情况不再存在。如此得知,非正当性支配就是与传统君主权力紧密相连、而区别于现代自由时代的支配方式。韦伯在叙述各种城市传统的时候,将其细化、抽离,形成城市的类型学。
戈夫曼关注人的内在世界及由内而外所做出的一系列行为。社会学的视角主要研究组织、集体、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他不相信眼见为实,更在乎能够走通的一整套逻辑。比如,戈夫曼认为人们经常会发现自己陷入表达与行动对峙的困境之中,由于自己表现得太过真实,让自己都信以为真,但事实上行动上并没有全部投入。也可以理解为有两个我,一个我在做指挥,另一个我才是真正得行动者,困境是前一个我把后一个我给骗了。能够观察得如此入微的戈夫曼一定是非常敏感与具有反思精神的。
社会冲突问题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关注点,舆论越来越倾向于报道这些冲突事件。以往的分层分析框架已不足以应对这些激化了矛盾,所以学术界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有阶级分析的再提出,也有孙立平提出的新概念,断裂社会。这是一个上层的百分之二十与下层的百分之八十完全脱节的社会,就像帕累托提出的二八定律一样的情况。这种断裂不是多元,而是不同的部分几乎处于完全不同时代的发展水平,它们之间也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
看萧楼的这本书是出于想了解乡村生活,及学习田野调查。具有乡土性、情景性和叙事性的田野研究是适合定性研究的,同时由于中国当下社会变革太快,可能今天研究的制度政策明天就成为历史沉睡了,而叙事的定性研究即使是作为历史来研读也是有益的。萧楼同样是从文化入手,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与场域联系起来,提出差序场,用这个概念作为分析乡村社会网络、日常生活及社会结构的框架。
[ 此贴被陈文婧-社会在2011-06-06 15:4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