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袁梦读书报告(更新至2015年4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小小小梦梦梦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2
威望: 72 点
金钱: 720 RMB
注册时间:2013-12-09
最后登录:2018-05-18

 袁梦读书报告(更新至2015年4月)

2015年3月-4月
书目:
1.《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世界》    韦伯,康乐,简惠美译著/广西师大
2.《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齐美尔,顾仁明译/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一爷之孙》    李银河
4.《货币哲学》    齐美尔(200页)正在进行中,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 《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世界》
之前读的这些内容都显得很零碎,并且总体上自己都感觉更多的可能是让我了解了这些宗教,也认为韦伯在不断地从宗教层面说明“西方的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这样一个话题。接着,读完了《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世界》之后,又有了一些新的并且更为整体上的感觉。于我而言,我更觉得这部分内容像是韦伯在写完具体的宗教分析之后自己整理的一个大总结,由此,韦伯想要真正通过宗教阐述的内容也可以更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韦伯在这一本书中,从叙述宗教的一些基本构成、起源、分类、理念、伦理到涉及阶层、与其他领域的关系、与现世的关系,韦伯一方面用比较的视野,另一方面用类型学方法将各类主要宗教串联了起来,最终他想主要阐述是宗教所具有经济伦理,是宗教与社会的关联,绝不是单单的宗教内容。
在最初,我感觉韦伯似乎带有一种为资本主义说教的立场,但这确实又不应该是韦伯的风格,因为韦伯自己明确提出作为一个研究者的价值中立。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才领悟到,韦伯绝不是像为资本主义争取一种优越性,而只是证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独特性。而他所强调的理性也是一种特指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理性表现。因为他其实自己说道:“极为不同的合理化曾存在于所有文明的各个不同的生活领域里”。但资本主义理性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体系化、有组织的、理性计算式的、市民主体的。
而最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宗教地位的发展以及它与现世生活的关系。宗教原本是一种与卡理斯玛支配紧密相连的非日常性的产物,之后却逐渐例行化、日常化,这就是宗教本身为了适应世俗保证它的持久存在而导致的。由此,它逐渐由传统支配占据。在教义不断发展中,它的体系化发展逐渐导致了各式各样的理性化趋势。
而宗教作为一种非日常的产物,吊诡的是它的发展却与世俗不得不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不同宗教有着不同的应对方式(或入世,或出世,甚至拒世)。
同时,宗教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知性、审美、性爱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展现出彼此间的矛盾和对立。因为后者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原则要求它们逐渐脱离宗教的束缚,由此与宗教要求的体系化、规范化产生了冲突。这让我想到一种异化分离的概念,尤其是像知性、审美、性爱等等最初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说是从宗教中产生出来,结果却把宗教本身抛弃甚至对立,这是非常有趣的。由此,现在的宗教逐渐被推挤到非理性的领域,而它的发展恰恰是一种理性化的过程。
由此这导致了宗教与现世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或许就体现出韦伯的一种悲观:现世的理性化、知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致使了人们对于世界本身的意义不再关注,其本身也就没了意义。所谓人的存在只是为了一种天职,人么由此甚至会对于生死漠然,哲学由此便“承认允许自杀”。
是否可以这样说:世界的除魅反而产生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对于人而言,这是否可以说是一种悲剧?(iron cage)。最终,宗教何去何从?世界何去何从?意义何去何从?


2.关于齐美尔的初步印象---从《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论文集中有感
终于进入很久以前就慕名的特立独行、风格迥异的齐美尔著作的阅读了,有点小激动呢。《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这本书是一本论文集。阅读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齐美尔的写作风格和研究主题。在这些论文集中,齐美尔的文章真是感觉挺适合下午茶式的阅读,随手拿来,翻翻其中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你就发现齐美尔会把它用不同于平常但又能说服你的方式重新阐释。行文中,齐美尔的文学手法是极好的,特别是各种类比。还有一篇讲“玫瑰:一个社会学的假设”讲出社会的反抗说起来是似乎人为造成的不平等形成,但人们实际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平等其实是一方面由天生的差异带来的,因此这种借口不平等的社会反动在人们不客观承认差异的时候是会不断出现,造成社会的往复变动。而齐美尔涉及的话题也是当今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或者可以说今天许多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就是源自齐美尔这里,受到齐美尔的启发,如性别(特别是女权)、情感社会学、竞争社会学、冲突论、交换论等等。而更为奇妙的是,我感觉齐美尔最终阐释这些问题找到了一个十分特别也特别准确的点----货币,不过货币哲学还在进行中。货币这样一个抽象的存在承载着很多实在的价值,这个创造是人类文明十分独特的。
但齐美尔绝不在于仅仅谈论这些杂碎的话题吧?我从中其实有看到齐美尔的这些话题时时触及到“个体与社会”,“相对与绝对”,“独特性与夷平化”等等。这一切与社会分工的现象开始出现有关。最后,齐美尔对于这些问题似乎还表示了一种悲观(这是从它写的女性文化中感觉到的,女性如何在男权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3.《一爷之孙》    李银河
手法特别:数据的呈现(一个大家庭的故事),理论(帕森斯假设)的验证
帕森斯假设------现代社会中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化,成为核心家庭为主。(可以重新查一下)

涂尔干VS 韦伯VS 齐美尔    一个小方面比较(方法)---自己的某些看法
涂尔干:经验数据摆事实(实证研究),包括数据资料、人类学资料等等;历史的方法和现实的材料(相对比较量化的道路),更注重数据真实的客观的部分;研究集中欧洲,问题主要集中于社会层面(社会分工—自杀—宗教),经济的文化的

韦伯:理解社会学;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的重组,理想类型,有自己的主观理解;比较视野,虽然研究主体在于欧洲,但对世界其他地区也作出比较详细的讨论,是一个宏大的体系。问题涉及也很宏大,从经济,到支配(政治),到文化(宗教)。

齐美尔:思辨,哲学意味,文学意味;感受和体验;非实证材料,最多举例子,类比。集中于文化层面(哲学)。。。


关于读书:
读书会给我带来了什么?一种理念,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读书为了什么,绝不是像以前一样看教材似的阅读或者猎奇式的阅读,读经典在于你要去欣赏,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品味,另一方面则是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两者是相互想成的。总之,读书让我觉得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读书之后,你再去看一些事儿可能就不会觉得那么简单,比如~(一个男生娶了一个胖女生的段子---男女视角)
读书给我带来的什么?知识的效果可能更不如直接看教材。比如上课时老师讲关于四大古典社会学家的比较,其实如果是知识那你记住那几个关键特征词就够了,但是读书之后你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或者说你甚至会有新的看法,而这种读书的过程给我带来的就是最终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提升。不再是借助仪器帮助消化,而是用自己的身体机能消化。最终,达到一个层次之后,或许我们再看问题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思想了。总之,读书给我带来的应该就是一种主体性的建构,对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想法。


2015年2月
书目:
1、《儒教与道教》  韦伯
2、《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韦伯
3、《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节奏,新的面目,新的想法和新的动力!
现在进入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领域,现在正在读《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世界》,总体印象是觉得这些书是比较有趣的,虽然有时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感觉虚无缥缈,感觉很多类似心理上的内容,而且对这些宗教都是一些零散的认识,韦伯却相对而言将他们系统化了出来。
韦伯研究宗教并不在于具体研究宗教本身真地是如何发展而来,也无益去研究这些宗教完整的知识内容。他的研究动机主要是解释宗教本身大体的内在运行逻辑,宗教对于人们的社会行动的影响,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经济行为的影响,为何能够产生这些影响?不同宗教又会带来影响上的哪些差异?由此,他系统研究了中国的宗教、印度的宗教、西方的宗教、近东的宗教等等。
1、《儒教与道教》
在研究时,他并未单枪直入直接说明宗教,而是先从宗教的社会学基础开始,对中国的城市、信仰、神、政治、行政、制度和法律、经济等做了一系列的阐述。中国被描述为一个以士人阶层为主体的官僚制发达,货币经济不发达,无绝对的神(不像上帝,而是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功能神或者地方神等),城市受到严格管理,农村却受宗族影响深远,农业经济为主,教权合一,皇帝便是大祭司的等级君主国家。整个中国,全国都是皇帝的天下,是一种家产制国家。在小家中,宗亲氏族却是生生不息的力量,由此并不能发展出“邻人爱”之类的宗教团体,或者市民为主体的小团体。
在这种背景下,与其说儒教单单是从中产生,不如说儒教的存在是成功地适应了它的结果,在与道教与佛教的竞争中,它一直稳操胜券。
它如何适应的呢?1.儒教的主体是士人,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它与官僚制度紧密得联系在了一起。这些人都是知识分子阶层,因此在治理方面总是可以占据重要地位2.它的伦理在于重“仁义礼智信”,其中的礼孝是大至整个国家对于皇帝的忠,小到家庭父子的尊礼,总之,这种理念深刻地将社会等级化,形成了等级严密、关系分明的制度体系。这是儒教联系到大众的生活的重要方式3.而对于士人,他们志在做君子,这种君子理念又是从人一直会思考的一个哲学命题而来:人的本质是什么。儒教主体仍认为“人性本善”,因此,他们相信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节俭足以让人达到理想的极致状态。个体无论是谁都是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的,只要他能够接受后天的训练。由此,在面对苦难之时自然没有人会想着要通过高于人的神如“上帝”来拯救自己,因为自己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或许就可以解释为何中国的等级也是如此的稳定,因为中国一直存在的一定向上流动的机会:科举仕途。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思考“人有罪”的观念,仕途不佳或许就只能像很多文人一样选择隐居,壮志难酬。
因此,儒教一开始的形成就是入世的,它的教义是认为人要适应世界的存在,因此,它极度反对革新,主张传统,形成严格的传统主义、和平主义。对于改变世界本身都会受到他们的抵触,自然这对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阻碍。
相比之下,道教则采用了“出世”这样不同的手段来面对世界。但韦伯认为实际上两者根本上是一样的,两者都是需要达到自由的状态,只是道教的自由是选择远离这个复杂世界,是极端的自由选择,甚至是与自然融为一体;而儒教则是企图达到自身所认可的“自由平衡”的状态,是一种社会上的自由,相对的自由。我们不是会发现很多文人仕途不顺都会选择隐居吗,这样或许是从入世到出世的转变,说明两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道教还存在严重的巫术观念,这种巫术观念对于所有宗教在大众当中的普及化是极有好处的,儒教也采取和忍受了一些巫术观念,如“风水”等,这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具有稳定作用的,对于极度狂魔的巫术儒教则是拒绝的,因为它会严重影响稳定。
总而言之,儒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知识分子创造的维护社会的一套礼仪规范和伦理。而在我看来,宗教更多的应该考虑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意义和世界的意义所在,那么在这个层面上,儒教称之为宗教,则略显理由不足,因为它怎么看都像是为了整个统治而产生的一套价值规范。
最后,在理清儒教本身的发展思路后,韦伯归结正题:儒教与清教的不同伦理如何影响了两个社会,如何表现了这些差异呢?
儒教和清教都是理性的。只是清教从人的“原罪”出发,萌发了“人是上帝的工具”的观念,于是,社会需要不断改变以迎合上帝,全社会都是以上帝为中心,全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基础,因此全社会可以具有普遍的信任,由此社会是充满改革的活力,他们选择改造世界;而儒教从人本身的理想状态出发,需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传统、权威、礼仪导致全社会普遍的冷漠,大家都是以个人的人际为中心,这种等级化已经成为定型,加上有一定流动机制,人们选择适应世界,而拒绝改变。看来现在所说的人的普遍冷漠也绝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吧!

2、《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印度的宗教无论哪一种宗教都要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扯上关系。因为整个印度的大背景便是固化的种姓。
一直对于印度为何能有这么固化的种姓而感到非常奇怪,难道印度的下层人不想着反抗一下吗?中国的下层群众至少还是具有可以通过仕途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原来,印度的种姓与本身种族的混合对立、职业分化、氏族卡理斯玛有着重要关系。同时,这种被定义的“永恒”的秩序与印度宗教存在的“灵魂轮回”与“业报教义”完美的结合。只有自己严格现存的秩序,履行自己的义务才可以获取来生更好的转世,否则因果总会在来世得到展现。此世的生死苦难也是前世的因果,因此不管怎么说,无论相不相信,下层人们总是企图遵守秩序比不遵守好得多,所以这种秩序不断加强。
在这种生死轮回,因果业报的反复循环中,高贵知识分子们便会思考“既然人总是在这生死中轮回,那人为何要活在此世,接受遵从秩序?”因此,他们企图寻找一种方式获得解脱,跳出这种无限的循环之中,其中,冥思便是一种超脱的救赎手段。这种脱俗主张漠视俗世行为,消极待世,寻求自我灵知。
1.这样的宗教教义自然无法产生理性的生活样式,因为他们本身都是漠视世俗的,最高的中姓是不会亲手去干粗活,由此,根本无法产生所谓的对职业本身的忠诚。2.这种救赎模式一开始便是只是知识分子所设计。由此必然与下层人群会有隔阂,这种隔阂也可以在日后宗教在争取俗人大众时表现出来的一些妥协中可以看到。3.整个宗教体系是仪式主义的,这很类似中国的儒教,重视礼仪和克制,因此必然导致各种传统主义,难以创新。比如像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与中国也很相似,重视实用,最终对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却未能产生任何动力。
佛教则更为出世,它漠视整个世界,甚至连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也漠视,无神,教义的所有内容都是为此世的脱俗而设计,是相当功利化了。耆那教其实与印度教有着密切关系,只是也与佛教一样都被成为异教的缘故在于,他们拒绝吠陀和婆罗门的存在。“所有的灵魂在耆那教看来,都是同等且永恒”)
比较:
与儒教相比,1.两者都是仪式主义,传统主义,无法产生禁欲自省的理性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类似的道教是儒教的极端,佛教也是印度教的极端)2.不同在于政教关系。中国是政教合一的,皇帝是大祭司;因此中国可以出现福利国家的思想,而印度的统治则倾向“马基维利亚”。于是前者可以追求的是为全社会考虑,而后者的救赎主要是一种个人的救赎,不会产生“众生平等”的权利观,无法营造合理分工合作的理性环境。
与西方相比,1.无论是从救赎手段还是具体行为上都更带有非理性的色彩,或者说非严格的目的理性的色彩。为了此种体验灵知而享受整个过程,而没有明确验证自己的救赎确证。2.本质上,它更是一种主智主义,虽然在日后发展中考虑了大众但远不能达到基督教的效果。它在知识阶层和下层群众间存在不可弥补的缝隙:“严格的脱俗,蔑世”。由此,根本无法动员大家形成各式各样的团体,形成自由的派别,始终被隔阂。3.仪式性的,非西方切事理性,因此对于日常生活样式的影响少。

引发了的问题:
1.宗教的产生是一种人本能地寻求自身意义的发问?还是涂尔干从图腾信仰而得来的社会体现。宗教是关于人与世界的思考?生与死的质疑?高考教。。。。
2.理性的社会?非理性的位置?女性与男性?理性是男性天生的优势所在?那么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最近被性别关系、女权主义影响了,有些小思考。


3、《旧制度与大革命》
大革命并未真正革除了原有社会的所有基础,在大革命出现之前很多事情都已经出现,甚至可能出现了改善,这种旧制度的弊端是早就积累下来的,因此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更改的。
革命带来的并不是一个完全全新的社会,而是一种人们无法忍受过去的弊端,在社会快要变好时给了人们期望而却又未满足人们期望的情况下产生了,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假象。总之,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期望革命”。

看完《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世界》之后,期待对于这些宗教对比,宗教的经济伦理如何运作的会有更体系的认识。


2014年12月
书目:
1.《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
2.《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
3.《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
4.《礼物的流动》  阎云翔  上海人民出版社


1.《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书首先介绍了经济行动的社会学基本范畴,表明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相联系。内容涉及从具体行动再到进行该行动的团体再到市场、市场背后的交换、货币和资本计算(该部分在一种带有引向西方特有的资本主义方面)以及政治与这些经济行动的关系。然后着重分析社会学意义上的法秩序,各类共同体,其中不同社会团体对于经济的处理方式又引向了不同的体制(这种体制又与《支配社会学》的支配有着重要关联,这两本书分析的具体体制和类型是有重叠的,比如家共产制、家产制、庄园庄宅、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是从不同分析的。支配社会学倾向于我们通常的政治含义,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则倾向于经济含义)

疑问:《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出现“如前所述,经济行动本身不必然即是社会行动”。经济行动与社会行动不一样吧?

2.《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书根据城市形成的基本特征划分了城市类型。韦伯指出,城市的实质是市场聚落,但不能就此定义城市,因为在城市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特殊性,市场聚落也不都是城市(如一些驿站)。同时,他还从政治、军事等维度考察了城市的形成。
城市的形成在经济上有市场的聚落,在政治上有市民团体、“坐食”的市民团体、贵族统治及军事上有自主独立的军事力量。
(中古)西方城市的发展相比古代、东方城市,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城市自主的契约共同体和独立性。包括法律(如立法、司法)、行政的相对独立性。古代城市一般则是城市门阀城市统治(在比较时,中古威尼斯则较为特殊,和古代城市较为相似,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对象)。再这样的比较之下,发现市民共同体的形成使近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以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力量。
随着市民团体经济上的逐渐崛起,他们具有自备军事武装力量的经济基础,于是政治诉求日益增强,加上手工业等行业团体促进了城市共同体提供机会,门阀统治逐渐被打破,他们取得了自治城市的统治,出现了平民统治。其中,反抗门阀统治也有可能出现僭主制,因为贵族通常容易与市民、农民联合起来从而取得政权,他们共同反抗对象是门阀(封建地主?)。
在城市形成过程中,无论谁统治城市,是城市的主要力量,在城市内部对于合法的市民都会提供权利保障,存在民主制。古代与中古民主制相比,差异在于形成基础的差异。古代合法市民的形成基础倾向军事利益、政治特权;中古则倾向经济利益。
以上的这些城市统治不同于传统、卡理斯玛或法理型支配的统治。这些统治更多的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势力和利益倾向而获得的统治。相对而言,并不是带有典型的、纯粹的获得市民认同与合法性的统治,而更带有一种过渡性。

3.《礼物的流动》  阎云翔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述了北方黑龙江省下呷村中礼物流动的状况。礼物的流动构成了村庄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网,并且也受制于人们关系和人情、伦理规范、道德基础。
它首先描述了村庄的主要关系状况:按时间和社会变迁不同,其表现也有差异。因此,本书还探讨了礼物流动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形式可能会变动,但深层次文化伦理变动却相对较小。
就礼物本身而言,礼物不同于商品,它可以承载于一定的感情(这是本书强调的其他理论往往忽视的地方),礼物分为表达性和工具性,后者则更强调于利益诉求。除了这种目的上不同造成的分类,礼物随关系、社会地位的不同也有差异,礼物背后存在这伦理规范,就像费老强调的差序格局。必须遵守这种伦理规范(几种越轨如:不参与人情往来,人情往来的礼物不合身份),否则不能被接受。
同时,礼物的背后也反映了权力和声望。存在着礼物的向上流动(当今中国如各种送礼,纳贡,甚至腐败)或向下流动(如赏赐含义)。礼物的流动本书所举的婚姻变迁(如礼金、彩礼、嫁妆)的例子中也反映了社会转型:社会关系的扩大化(横向关系礼物流动体现);小家庭自主性增强(纵向代际礼物流动体现)

总结:韦伯的经济社会学。从经济行动的具体分析到社会团体,再到经济制度的探究。从合法性支配到非正当性支配,从理想类型到具体实际的分析,铺张了一个经济社会学的网络,解释社会的形态。他认为社会学的对象是社会行动,这种社会行动不是个人行动,更是强调社会是由个人单位构成,单位的社会行动才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即使是社会团体也必须要从行动单位出发研究,虽然并不认为团体的意义不重要。
这又要与涂尔干比较了。现在这样看来,又会陷入“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的命题之中。两个人不同的思路,让我有种“鸡生蛋,蛋生鸡”的感觉,疑惑……



10月-11月读书
书目:
1.《支配社会学》
2.《全球通史》(下)

感想:
全球通史感觉不太深刻,因为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挺一致,比较侧重于史事方面。
简要介绍支配经济学。支配经济学像是接着上一本《经济与类型  支配的类型》的续集。首先主要讲了支配:支配者所明示的意志乃是要用来影响他人的行动,而且实际上对被支配者的行动的确也产生了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的影响——支配者就像把命令的内容当作自己行动的准则。(这强调了一种相互作用,不只是一种单方面的认同)而这些支配都在经济制度中体现。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韦伯介绍了支配赖以存在的妥当性基础:合理的规则;人的权威包括卡理斯玛和传统。相对应于三种支配类型。这三种类型我认为是一种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的表现。官僚制、家父长制和家产制、封建制身份制国家、卡理斯玛制都是这些接近理想类型的现实对照。这三种支配是可以转换的,这在支配的类型中已提及到。
那么这本书的不同就在于它更点明这些支配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因为官僚制需要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支撑它的运行,所以官僚制背后通常有一系列的隐秘的金权政治的权力分配。近代化以来,这种状况则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因为政治需要资本的支持。传统支配中,由于被支配者是服从与支配者个人的,不同于官僚支配的即事化(也就是不管个人的特征),所以经济也通常需要支配个人支撑,所以家父长制到家产制甚至于封建制身份制的国家都是由支配者负责经济支撑。纯粹的卡理斯玛支配确实不稳定的,所以其经济形式是依靠被支配者自身的贡献,但是随着统治的日常化,它就需要转向另外两种统治形式了。
政治支配和教权制的说明体现了宗教势力与世俗权力的争斗,是不同支配类型的争斗表现。因为纯粹的卡理斯玛想要存在就必须让渡于其他两种支配,所以教权的运行经常最终变得官僚化、理性化,与世俗权力进行此消彼长的争斗,这也是西方社会历史一直存在的话题。



8月-10月读书
书单:
1、《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马克斯.韦伯
2、《全球通史》*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
3、《现代化新论》部分  罗荣渠
4、《总统是靠不住的》  林达
5、《学术与政治》    韦伯
1、《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历史》主要选编韦伯经济史的重要篇幅。看了一些书籍以及对于社会学浅入了解,我觉得史学研究对于社会学有着重要意义。韦伯思想论述中的历史研究也有很多。

首先从中定位基本概念:经济团体、与经济有关的团体如经济管制团体。之后沿着历史的轨迹叙述了古代到中古时期西方经济的发展。但与其说是单纯介绍一种历史中的经济发展,我认为更可以说他是带有一种主题和重点地叙述西方城市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的。以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解释资本主义是从西方古代庄园经济、封建经济的逐渐解体到手工业、代工制、工厂(工厂并非由代工制、手工业发展而来,而是与此并存的)的成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技术(包括机器和计算的可能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自由劳动力、对商业的限制减少为其提供了优异条件;另一方面则是一种企业内部理性化的机制的形成促进了其发展(因为这不同于自给自足的家园经济,这时企业发展是要以营利为目的的,是一种经济行为,需要理性的计算技术)。而除此之外,韦伯当然更突出提及了“新教伦理”影响下的资本主义精神,一种理性化精神的重要地位(可联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是,从古代贵族与农民关系为重点、对外掠夺式的投机性经济、城市庄园经济、奴隶制度为主的社会再到中古贵族与手工业商人为重点、以商业市场贸易为中心通过计算营利的合理资本主义、城市行会、自由劳动力、城市基督文化为主的社会,韦伯得出近代城市及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别之处:理性、市场、自由劳动力。同时,通过与东方文化的对比,他认为东方没有产生近代西方式资本主义原因有东方受到军事集权和巫术文化等的阻碍因素。总而言之,近代的民主制度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兴起、自由劳动力和市场的出现、理性化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提供了优良条件。

《支配的类型》主要叙述三种合法性支配:传统、卡里斯玛和法制性。影响比较深刻的是关于三种类型间的联系的阐述:卡里斯玛是无法恒久持续下去的,最终总会演变成为传统化或法制化而实现统治的例行化。个人认为,传统化是容易停滞不前的,就像古代文明发展正是过于保留传统化从而陷入自我骄横难以进步的境地。所以会诱发新的卡里斯玛式的人物出现,由此也极易形成内部的一种循环,就像中国古代王朝的变更替换。至于法制化能不能带领人类社会跳出循环圈,我现在也不知道。

现代社会中,理性化趋势是很明显的。合理化的官僚制度、政党、代表制等的发展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全球通史》*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
因为发现了历史的重要性,所以就停下来看一下历史书籍。

上册讲述了原始文明、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阐述欧亚大陆的发展和涉及了美洲澳洲在此期间的发展。关于人类文明是发散型的繁衍还是独立型的产生,现在很难给出绝对的答案,但至少此书提供了一种观点:种族是平等的,所以文明的进步与否与种族是没有生理上的联系的。文明的进步程度一方面与传统落后文明的被冲击程度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文明的对外交流程度有关。

尤其是讲述古代文明的发展最终未能在近代大展身手时,明显体会带一种文明如果固步自封(就像韦伯所说统治陷于传统化中无法自拔),那么这个文明终究无法持续进步下去。(就像曹老师所说一个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的例子啊~)

为下册中讲述16世纪后近代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联系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以上两本书都讲述了与近代化有关的东西。因为前者是经济史,所以韦伯注重的是资本主义;而作为一种通史,《全球通史》则更重视一种文明间的交流和发展。前者注重的是一种内发因素,而后者则注意到了外发因素。



3、《现代化新论》部分  罗荣渠


通过对于马克思一些近代化思考进行了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的阐述其实并非说明文明发展是以往一元多线的文明现代观。强调了一种文明的多样性。



读书体会:

1、  史学研究对于社会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2、  读完之后才猛然发现这几本书之间是有着联系的,以“近代化”为突破口就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感觉很奇妙。





4、《总统是靠不住的》  林达
通过此书了解到美国的一些选举制度和内幕事件,对于法律的重视、对于“人是靠不住的“所以加强制度建设以及对于政党、政府、总统、百姓等对于”国家游戏规则“的重视和严格遵守我感触很深。或许这些论述也有值得质疑之处,但是依旧为我打开不一样的世界的窗户。对比中国社会,可以明显感觉人的力量大于制度力量,这是不同传统和文化氛围造成的。期待有机会真正深入了解。


5、《学术与政治》    韦伯
将涂尔干勉强算读过了吧,开始正式进入韦伯的世界。首先从他的这两篇演讲文章读起。学术作为一门志业中,韦伯论述了要想将学术作为志业的条件,并比较了美德等国的教育体制下的不同学术境况。学术的意义所在是理知化、为了颜面人类的文明长河。其意义所在是很难用实际来证明,特别人文学科,不像工人劳动可以立马出现一个成果来证实其存在的意义和理由。这就类似于“读书有用与无用”之争的问题。而政治作为一门志业中,韦伯依旧阐述了政治的境况和政治作为一门志业的条件。
总的来说,学术与政治既有相通又是大不相同的。学术可以培养专业素质,这对于政治来说更易于成为官吏,而不是成为政治家。政治家需要的是自己的立场和对于政治的激情,他们可以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可以通过个人的魅力和演说来劝说百姓。但是学术工作者则是需要价值中立的,他们可以提供事物的可能性,却不能直接告诉人们选择什么。所以教师在讲授学生时是不可以将个人情感和抱负直接承托到学生身上的,而只能是为学生们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供一个可能性。



6月-7月读书
书单:
1、《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
2.《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1、《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
本书主要利用对图腾制度的考察讲述了宗教制度的起源,并最后引申了一些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知识。主要说明图腾制度是宗教制度的一个起源。而最终起源落到宗教与社会生活的层面上。
在这里,社会的重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宗教的教义、仪式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宗教并非人们空想出的完全虚无飘渺的东西。宗教是一种力,就像物质力一样是真实存在的。然后这部作品也采用了很多在《原始分类》中叙述过的材料。但在这本书里明显感觉逻辑的严谨和细腻清晰。
最后,涂尔干做了说明,他并不是不承认人能动性的存在,而是在研究中他的侧重点是社会和群体。而且两者是有相互作用的。我想在研究中总是采用”A+B"的立场是无法将一个观点深入阐述的,所以在研究中往往会显得比较极端绝对。一个好的理论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可能性,而只能是尽可能囊括多的可能性。


2.《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没想到首次接触马克思的作品竟然是在糊里糊涂的情况下。这部作品从书名来看就可以体会到这些思想主要是马克思的初步思想,在看介绍时我了解到这些思想在他日后的作品中有进一步的扩展和变动发展,希望能尽早攀岩到阅读马克思书籍的高度。初读这本书只能先看懂前面的经济学部分内容,主要反映了资本、货币等的重要性,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行中劳动力形式上的自由而实质的剥削。在看到劳动的异化这一部分感触挺深,感觉突然接受到一种很特别的思想。现实中我们都只看到劳动力使用的表面自由,而并不能理解真正自由自主的本质。我们通常的工作不是为了生命的意义,而是为了生存,是被压迫的工作。
之后的哲学部分就不太能懂,只知道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赫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不过在这本书中,我初步感觉是他是首先站在赫尔巴哈的唯物观点的。然后只能挖出一些与高中政治课本上的大条理。对于哲学思想的理解还有待深造。







4月-5月读书
书单:
1.《原始分类》涂尔干  莫斯
2.《自杀论》 涂尔干
3.《当代社会学理论》 玛格丽特.波洛玛
4.《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布劳
5.《合法化危机》  哈贝马斯

1.《原始分类》涂尔干  莫斯
2.《自杀论》 涂尔干
《原始分类》这本书涂尔干采用的论证方法相比其他著作而言显得似乎并没那么有说服力。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是他们自己的妄自猜想,然后又很难拿出方法论上的证据,尤其是与自杀论比起来就显得没那么严谨的多。但是从书中我倒感觉在涂尔干认为的人们分类思想的发展是逐步从宏观到细化的,与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点相似关联。从中也是可以体味到他的整体化思想,认为分类时是从整体上把关。
《自杀论》首先给我的感觉是论证非常有逻辑和严谨完整。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数据资料使得结论更有说服力。他没有将个人的自杀现象局限于用个人的生活经历、环境等来解释。书中在开头更是用很大篇幅论证这些以前我们看起来是自杀的个人原因并不是真正的自杀原因。将这种看似个人的原因用数据来统计分析就可以发现在个人之外存在另一种原因,这才是真正的自杀现象的原因,这就是社会原因。这本书是涂尔干方法论的充分运用,对于定义的重视,对于整体的探究,并不看重具体的个人在其中得到进一步的展现。
3.《当代社会学理论》 玛格丽特.波洛玛
这本书是张小山老师推荐的,另外是因为这本书作者是位女性,所以就想看看了。也有助于我在宏观上的把握。总体说来这本书是很易懂的,有几点我感触很大。
首先是从各个理论流派对个人和社会的假设来看待这些理论。可以感受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都是社会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其次,结构功能主义在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它的直接继承还是批判性发展都是从中获得了理论源泉。再次,对权力的讨论也是当代社会学理论关注的重点,无论是社会冲突、社会交换或者后现代思想都非常热衷这个话题,我个人感觉是因为权力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有很重要的代表性。
总的来说,每一种理论都有它本身的侧重点,没有谁优谁劣,在极端化思想的两端基础上,我们才更可能找到思想的适合点和把握那个度。
4.《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布劳
这本书看起来没什么很大感觉,因为这本书侧重于教科书式,很多也都是韦伯的思想。张老师说因为布劳所在学校有研究科层制的传统所以布劳就会有研究科层制,所以这样这本书给我感觉没有很大新意,没有很好反映布劳本身比较突出的观点。可能是现在还不太读懂吧,反正得继续看啊。
5.《合法化危机》  哈贝马斯
这本书没太看懂,只能模糊感觉到哈贝马斯对于话语、社会系统方面的重视。由于他吸收了前人比如韦伯、帕森斯、马克思等等等的思想,所以看书得继续努力啊。


3月读书
书单:《梦的解析》 费洛伊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
《新乡土中国》贺老师

1.梦的解析  费洛伊德
看完之后对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新或许不是他的观点,即“梦是你愿望的表达"。这种愿望可以是你潜意识里没有感觉到的,比如取代父母,也可以是你白天所思所想,小孩子的梦特别明显的表现出梦这种愿望的表达的特点。主要是新在他用了用说服力的表达让我对梦的虚无缥缈的神秘感有了一些理性化思考,而不再简单地被梦的表象所迷惑了。
虽然我个人认为费洛伊德的理论分析不一定真正确,但是贺老师经常强调”宁愿深刻的错误,也不要浅薄的正确“。因为费洛伊德的分析主要是以西方人的梦为例,具体的内容与深厚的西方文化是有很大联系的。所以我也有段时间自己做完梦尝试按费洛伊德的思路来解析,其实挺有趣的,不过只是基本的观点逻辑可以理解。而这种心理学我感觉比较虚无抽象,所以有种可能这些大家怎么说都可以的”错感“。但总的来说,不管知识技术方面如何,这种理性思考的价值却是很大的。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本书主要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制度。历史客观性比较强,语句也很通俗,所以很好读。给我留下了几个重要关键词的印象:封建,流品之风。感觉钱穆老先生并不是将我们平常认为的自秦到明清时代称为封建,他更强调的是一种“封邦建国”的状态的封建。另外,他也不赞同中国古代政治是所谓真正的专制(除明清),这从古代政治制度的设置如丞相、监督机制、纳谏机制都可以有所体现中国的统治并不是完全的“一人之治”。民主在中国是存在的,正是因为如此,权力的分散使人民普化,也就是人人都不去关心国家的发展了。这些都是让我冲击挺大的观点。
历史观地看问题,因时因地去思考某事物的存在。就像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每种制度当代都有存在的某些合理理由,但实施的不尽人意也表现除人事对于制度的重要影响。这也让我想到了最近才看的贺老师的《新乡土中国》,书中也有类似的想法,中国农村的复杂性往往使得设计完美的制度在实施时总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税收、选举等。每种设计的制度也都不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因此,在乡村治理时注重上下层面、高层设计与人事的契合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了。
社会学的研究也需要多种角度,多种方面的看待问题。现在我们要做的确实是不断吸收各种观点,开阔视野,这样最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思想。
3.《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在讲述社会事物时定义是十分重要的。韦伯在书中首先就提到了这点,所以他先讲述了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定义问题,指出此处的资本主义精神并非投机主义、享乐主义,更符合的是一种勤劳、兢兢业业、节制简朴的态度。不过关于书中所提到的禁欲让我想到了以前学到过的“守财奴(葛朗台,夏洛克,泼流希金及阿巴贡),感觉他们类似于资本主义精神的显著代表,虽然在文学作品中他们是反面的。
韦伯则从宗教的方面解释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存在,为其提供了一种合理性。但他并不是可以去为资本主义辩护。通过比较以往天主教禁欲与新教禁欲,他指出了这种禁欲实质上是加强了。以往注重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但新教则将这种禁欲内化到每个人的内心,“心诚则灵”。这种内部的约束往往会比外在约束力量更大,类似于“心服口服”。因此,新教使得每个人都强烈地被约束,积累资本减少享乐。具体表现有比如,将工作认定为“增加神的荣耀”、“预定论”使得每个人只有勤劳工作才可以证明自己有可能不是弃民(我尤其认为对这种预定路论的设计非常有趣,没有答案使人们更加惶恐不安也使人们更愿强烈地约束自己)。
那么联系中国,这也就可以某种程度上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早已发展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却未兴起提供了一种解释可能性。因为中国没有像新教这种强烈的道德文化约束力,类似于天主教的禁欲也无法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通常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在修身方面则需要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的动力在中国是比较缺乏的,只有少数人可以实现。相比之下,新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针对大众。在没有严格信仰的情况下,注重现实的实用观念也无法提供“契约”的坚守。

4.《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
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这为我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补充,也有助于以后的理论解读和研究。涂尔干的整体观在此体现非常明显,反对简单从个体研究得出社会结论,有些类似社会调查时防止“层次谬误”“分析单位混淆”。
首先研究事物需要定义,这与韦伯《新教》中有提及的观点契合,这不是偶然。另外注重事物外部,然后再从内到外,但非简单的外部研究。还有分类研究方法,需要把握重点本质问题进行分类,绝不是说需要将社会事物的所有表现都得研究。(贺老师的农村研究中的南中北分类是不是也就是如此呢?)
最吸引我的是“社会研究要从社会本身找原因,决不能与心理学等混淆”。社会事物的存在只能从它自身找原因,而绝不可以将原因和功能混同,虽然两者经常一起说明。比如解释社会分工的存在绝不是个人心理期望这种分工主要导致,而是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增加致使,是从社会自身寻找原因,是用一种社会事物解释另一种社会事物。社会分工导致的功能才是可以带来效率提高等等效应,但并非效率的提高导致的社会分工。

5.《新乡土中国》 
半熟人社会、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农及南中北社会类型的划分等等观点有极大冲击了我们以往的惯性思维。这本书现在来看主要从实践角度去理解更多一些。确实这本书很接地气,通过大量研究将现实的许多问题都表明了,就像读书会上有同学说的“以前只能是感受的东西在这本书里却可以表达出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关于我家乡的具体情况上,尤其是城镇化我感触非常大。看这本书时极大调动了我的兴趣,因此还积极主动的查找了询问了我家乡的相关信息,也认识到了我家乡巨大的变迁,借此也初步理解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





2014年2月读书
《社会分工论》 埃米尔-涂尔干
本书涂尔干首先以环节社会、组织社会开篇,为整本书奠定一个知识背景基础。然后也并直接叙述分工,而是从研究社会类型,社会规范出发,讲述了压制性制裁和恢复性制裁,以此引申到不同法律对应的社会形态,最后讲述到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而分工则是有机团结的重要动力,作者便至此开始讲述分工的原因、作用以及反常形式。
涂尔干在书中始终强调社会整体是个人活力的前提和基础,与仅仅强调个人的经济学思想不同,书中也进行了对比。在合理规范下的分工才有助于团结,否则会形成异常失范状态。从全书中我认识到分析问题思路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历史分析也是极为重要的,所有理论都必须拿出证据,但也不能仅仅随便举例,而要看清社会发展轨迹和规律。对比分析也是重要的,书中对斯宾塞思想进行了剖读,我们对前人的思想要批判地思考。
但是看书过程有糊里糊涂,跟不上思路的状况。
[ 此贴被小小小梦梦梦在2016-08-24 09:52重新编辑 ]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Posted: 2014-02-28 10:31 | [楼 主]
wonderful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42
威望: 442 点
金钱: 442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01-25

 

怎么只有孤孤单单一本书呀?过年期间呢,能把这本书看好倒也不错。不过类,从开学到下周读书会时间还是很可观的哦。。。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
Posted: 2014-03-02 11:34 | 1 楼
桂华
毛主席是太阳  照到哪里那里亮!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374
威望: 376 点
金钱: 376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11-30

 

多读才能开阔,加把劲!!
Posted: 2014-03-10 21:05 | 2 楼
王文杰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3-10-27
最后登录:2021-08-31

 

加油啦,大家现在都在读涂尔干,不能落后了哟
心无旁骛,心诚则灵
Posted: 2014-03-18 23:56 | 3 楼
舒丽瑰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70
威望: 270 点
金钱: 270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5-12-11

 

读书的感觉不错,就是得更加努力了啊
Posted: 2014-03-22 22:51 | 4 楼
山水沂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7
威望: 137 点
金钱: 1370 RMB
注册时间:2012-10-14
最后登录:2018-01-13

 

开学了,抓紧时间读书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Posted: 2014-03-24 22:26 | 5 楼
@朱战辉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2
威望: 132 点
金钱: 1320 RMB
注册时间:2013-04-17
最后登录:2017-11-16

 

一本书也很不错,开学了就得再加劲了!
Posted: 2014-03-24 22:49 | 6 楼
雷望红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1
威望: 111 点
金钱: 1110 RMB
注册时间:2010-11-11
最后登录:2015-02-09

 

梦梦要稳中求“盛”啊,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尽量多读,珍惜读经典的美好时光!
Posted: 2014-03-25 00:24 | 7 楼
小小小梦梦梦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2
威望: 72 点
金钱: 720 RMB
注册时间:2013-12-09
最后登录:2018-05-18

 

上次是不知道怎么修改的,本来想把这个和以前的放到一起的咩~我会加油的,谢谢学姐学长们,文杰兄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Posted: 2014-04-15 23:57 | 8 楼
李对月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2
威望: 42 点
金钱: 420 RMB
注册时间:2013-12-19
最后登录:2018-04-11

 

梦梦威武~不过梦的解析里面还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希望你能在读其他书时联想到这本书。另外记得去踩我的主页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Posted: 2014-04-16 13:54 | 9 楼
小小小梦梦梦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2
威望: 72 点
金钱: 720 RMB
注册时间:2013-12-09
最后登录:2018-05-18

 

嗯,好的~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Posted: 2014-04-16 20:52 | 10 楼
@朱战辉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2
威望: 132 点
金钱: 1320 RMB
注册时间:2013-04-17
最后登录:2017-11-16

 

这个月读得很好,总结的更是不错,坚持下去,一步一个脚印!
Posted: 2014-04-24 22:45 | 1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1271(s) query 4, Time now is:10-08 19:1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