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牛静读书报告 更新至2013年3月26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牛静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0
威望: 10 点
金钱: 100 RMB
注册时间:2011-10-17
最后登录:2013-04-01

 牛静读书报告 更新至2013年3月26日

书目
梭罗《瓦尔登湖》
野夫《相关何处》
刘震云《温故1942》
费孝通《乡土中国》(重读)
这段时间由于写课程论文和作业,多数时间都用在了读参考文献,看案例、论文上了,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自己发现积累和沉淀太少了,连垃圾一样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一定要好好读书,多读经典。读得这几本书都是和家乡有关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使你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的了解,《温故1942》
是历史的角度,《乡土中国》是社会的角度,《相关何处》是情感的角度,《瓦尔登湖》则是精神的角度。
家乡
   从07年考上大学离家,至今已经六年了,一直很想写写我的家乡河南水冶,却苦于无机缘、无心境,其实只不过为自己的懒惰找些借口罢了。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恋家的人,哪曾想在外漂泊的日子多了偶尔也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我承认家乡仍是个贫穷落后的中部农业大省,但却不能容忍不明真相的外省人对河南人存在狭隘偏激的诋毁······家乡是个奇妙的地方,离开过,你才更懂得她、更眷恋她。
   一、行政区划上的地理位置
   水冶镇位于河南安阳市区西20公里处,属安阳县管辖。全镇幅员面积4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辖18个居委会、17个行政村,总人口20.1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3.5万人)。从历史发展来看,水冶是个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因北魏时以水鼓风冶铁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冶炼之源。从现代发展来看,水冶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晋、冀、鲁、豫四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素有中原第一名镇之称。镇上多为生意人,钢铁厂、水泥厂、面粉厂规模较大,饭店、旅店、衣服店、维修店处处可见。小时候,总以为家乡就是天堂,长大后,才渐渐理性的观察家乡。
   1、政治地位尴尬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辖下的一个镇,市与县同名,这在行政区划上并不多见,县政府就在市区,这样的规划使我脑子里缺乏对“县城”最感官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已是大学生的我,眨巴着天真的眼睛问同宿舍的舍友“县城到底是什么”,因为她们总是说县城很好玩。后来,我终于明白我的县城已经与市区融为一体了,这样的格局最直接的坏处就是老百姓办事难,我一直琢磨着该怎么改变这种尴尬的格局,方案有如下:
   第一,撤安阳县,县辖镇统一划分为市辖区。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具有解决问题的彻底性,不足之处是牵涉面较广,一个行政县的撤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第二,安阳县政府迁入水冶镇,水冶镇撤镇立县,从此我的家乡水冶就是县城了。我的这个方案并非空穴来风,也并不是因为我是水冶人就有这种狂妄的设想,这是由水冶的经济基础和人口总量决定的,况且安阳县医院就在水冶。这个方案是最经济简单、方便操作的。
   第三,水冶镇撤镇立市(县级市),安阳县东迁,水冶市、安阳县、安阳市重新划定地盘。这个方案基本犹如痴人说梦,牵涉面就更广了,基本不能实现。即使如此,水冶撤镇立市的传言还是纷纷扰扰传播了好多年。
   现实中,安阳市政府应该也多次考虑过安阳县政府的尴尬处境,最近的一次市政府要把县政府踢出去,县政府也乐意滚出去,在东面都圈好了地,高高兴兴的准备建设自己美丽壮观的新办公大楼,不知怎么的市政府一声令下又把县政府喊回去了,据说是市政府舍不得县政府,尤其舍不得俺们水冶镇。
   2、行政效率较低
   说来惭愧,在镇上白长了二十大几年,镇政府是几乎没踏进去过的。去年国庆前夕回家,仗着自己在重庆基层政府混过一年的资历,大摇大摆的走进镇政府盖章去了。说来不巧,我刚到也就上午11点,人家正好在锁门,她说你下午再来吧。下午我又来了,办公室坐着三两人在闲谈,我说明来意,其中一位说负责盖章的那个人下乡去了,你明天再来吧。此时,听到“下乡”“明天”这两个词,我的各种火不打一处来,在体制内混过的人大家都明白“下乡”在多处时候是一种暗语,下乡就是没来上班或提早下班的意思。我鄙视地扫了他们一眼,淡定地说:“请问纪检部门在哪里?你们这里上班连电脑都没有啊?条件也太差了吧!”聊天的几人瞬间傻眼,也搞不清我到底是干什么的,淡淡的说了句你去门卫那里问吧。有必要交代一下我刚才去的是行政服务大厅,办公大楼我还没进呢。
   于是乎,我昂首挺胸的向着办公大楼奔去了,靠着我卓越的智商和情商找不到纪检办公室我直奔党委书记办公室也是一样的。进去后,我又一次傻眼了,原来所有的办公室是可以没有挂牌的,原来真的还没有达到电子化办公,因为我秒杀了多间办公室大家都在喝茶看报。走进一间较大人多的办公室,我清了清嗓子,问道“纪检办在哪里?”我愤怒的双眼不自觉地瞪得老大。对面几个人看我来者不善,气息微弱的说了声“都下乡去了”。又是下乡!“到底是下乡还是下班?”我怒吼一声。一个女人阴阳怪气的答道:“你是来办事的还是来找事的?”“办事的。”我的气势低了不小。“办事的你装什么大爷?”女人显然占了上风。“书记、镇长办公室在哪里?”我不甘示弱。“他们都去参加剪彩活动了,哈哈······”女人干笑几声。我悻悻的走出了这间子。可是,我仍不甘心,又辗转一楼,我找到了党政办主任,一个戴眼镜的看起来蛮年轻的男士,通过闲聊我了解到他是毕业大学生,一下子距离拉近了不少,言语间也畅快了许多。通过他我确认了书记镇长不在的事实,也询问了一些镇里的情况,通过与我在重庆基层的经历对照,我发现我的家乡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还未实现电子化办公,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么富有的城镇怎么办公条件这么差,很多间办公室都没有电脑,据党政办主任说好像就书记、镇长办公室才有电脑。在重庆,乡镇基本都已实现电子化办公。第二,公务员组织纪律性低下,重庆、水冶都一样。第三,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水冶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一个亿左右,除上交和开销外所剩无几,这是与经济总量、人口总数不匹配的。我在重庆一个小镇,总人口2万(常住人口1万多),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三千万左右。
   3、城镇环境很差
   由于是工业重镇,水冶的居住环境很差,素有“脏、乱、差”的恶名。每次放假回家,眼前雾蒙蒙、天空暗沉沉的地方就是要到家了,锃亮的皮鞋出去过不了五分钟就看不见亮光了,因着这个原因我要离开家、离开生养我的地方。
   二、乡情、人情、亲情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河南人的身份属性感到不自在。一方面,我承认家乡的贫穷落后,甚至一些人在外面造成的坏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又不能容忍别人对河南人的指指点点、出言不逊。刚上大学时,我和同学面红耳赤地争论过到底河南人是什么样的。后来渐渐懂人事,知道人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要每个河南人都堂堂正正的做人,流言便会不攻自破。即便如此,我仍不明白,为什么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当代历史上却遭遇了如此尴尬的境遇?为什么同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会有如此赤裸裸的地域偏见?其实,河南人多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太多的花花肠子,却莫名的承担了太多沉重的苦难。近日《1942》上映,我想人们不仅应该透过影片去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更应该对这样一块土地上所孕育出的坚强不屈的人民怀有一种由衷的尊重。所幸的是,我在多个访谈节目听到张国立老师说“河南人,了不起!”我想这应该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感悟。
   我是一个有礼到冷漠的人。除了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弟弟以外,面对别的亲戚时我都是礼貌的,礼貌到冷酷。我不曾在叔叔、姑姑或舅舅家过夜,我也不曾与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有什么过于亲昵的举动。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自己定义为亲戚的排斥者,我甚至苦恼,因为显然我不是一个寡情的人,我是那种看电视剧都会垂泪涟涟的感情泛滥者,可惜的是我对亲情仿佛有着天然的防备心理。近年来,随着年岁的渐长和经历的增加,这种情形有所好转,尤其是在姥爷、四叔住院后,在家中盖房时很多亲戚过来帮忙,在我不断地离家又归家后。
   家乡的经济发展好像大不如前,以前很多同学都说父母在外打工,我有些骄傲的想到我家里的人都在家里工作就很好的。今年过年回去,才得知二舅也出外打工了,听妈妈说很多人都出去了。我想一个地区的发展也犹如一个人一样,不思进取就会落后,尤其是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希望我的家乡能尽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抢占住改革的先机,我希望又一年过年时,我回家,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不会因为没有买到回来的车票而不能团聚。
   三、精神的归宿
   家乡是什么?家乡是从出生起就烙在你身上的身份烙印,无论身在何处,根都在那里;无论喜欢还是憎恶,童年最真的记忆都根植在那里;无论今生漂泊在哪里,梦里都会回到的那个地方。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匍匐的地方,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她。“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而我正在寻找这样的宁静。




2012读书总结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这一学期马上就过去了。回首这半年来自己的读书生活,收获、成长固然有之,但恐怕更多的是孤独与踟蹰。与大家相比,自己还要学习的很多,希望下一学期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在外校孤军奋战,最恐怖的感觉是孤独。当一个人早早的爬起来去图书馆时,当迎着月亮疲惫地回到宿舍时,当同学们都在忙于参加各种活动、party时,能不能受得了白眼、忍得了寂寞,是对自己最大的考验。
  我希望在今后的读书生活中,自己能更加纯粹,要用心读,要读进去,克服功利之心,避免出现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怪现象。2013,加油!
 
11月15日——12月18日  读书笔记  
      书目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政府论》洛克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苏力
   《也许正在发生》苏力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陈瑞华
  
   这个月读了6本书,《政治学》和《政府论》是顺着上个月的政治学的思路读下来的,之后选择读了当代中国法学研究比较有影响的几本书。总体来说,读书状态比之以前更好了,读书的愿望更强烈了,但是由于上课和其他一些事的打扰,自己的读书时间并不是很充分,继续加油吧。
   一、政治学
   《政治学》公有8卷,分别从家庭、理想城邦、公民和政体、现实政体的类别、政变和革命、建立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政治理想与教育、青年训练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局限性,亚里士多德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在发话,他认为“奴隶制是合乎自然的制度,奴隶生来就比常人低劣,而且他们没有理性,他们不能统治自己而必须有他们的主人来统治,他们是工具,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认为“奴役制度是有意、正当的”。
   2、平等。作者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他所说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但是抛开阶级立场,作者的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可借鉴性,他认为“所谓平等有两类,一类为其数相等,另一类为比值相等。数量相等是你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和他人所得者相等;比值相等是根据各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相对平等、绝对平等;形式平等、实质平等。
   3、自由。作者不认为存在绝对的自由,而是认为自由是相对的,一定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而享有自由。
   4、法治与人治之争。柏拉图认为第一等的国家一定是哲学王统治的国家,法治国只是第二等的国家。但是亚里士多德和老师的观点不同,他认为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会产生不公平、不平等,从而使政治腐化;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它具有一种人治所不能达到的“公正性质”。并进而提出了法律的两重意义:一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一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是本身制定良好的法律。这个论述非常经典。
   5、治国药房:与柏拉图完全贵族阶级代表不同,亚里士多德在多角度论述、比较了各种政体组织后,认为富有阶层狂暴、暴戾,贫穷阶层下贱、狡诈,两者对国家都是有害的,只有中等阶级是不会逃避治国工作,不会有过分的野心。这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相契合,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中等阶层身上。
   6、唯物主义的初步探索:我对哲学不是很了解,但是感觉那个时代的人唯心的比较多,他的老师柏拉图典型的唯心,《理想国》看名字就觉得实现不了,贫空想象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却更偏于唯物,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理想的政体,也许研究可能实现的政体,而且由此更设想到最适合于一般城邦而又易于实行的政体”,“法律实际是也应该是根据政体来制定的,当然不能叫政体来适应法律。”
   
   二、苏力及其“本土法律派”
   (一)主要观点
   上个世界90年代,中国进入了计划经济像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消极影响引起大批人文知识分子大声疾呼要求向传统的人文精神回归,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强调保持自身的民族性、本土性,这种思潮反映在法学界,就是一部分法学家的研究视角开始更加关注本土的、传统的、身边的事物,而苏力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作者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本土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利用本土资源可以超越传统,而不是恢复中国的法律传统,可以建立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法治。”并不能完全推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强制力来建设法律体系,从国内外的历史发展来看,完全法律移植的案例并不能成功。法律从其本质来看应是一种可预期的、保守的力量,真正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法律,恰恰是那些与通行的习惯惯例相一致或相近的规定。哈耶克曾经指出,“在一个传统和惯例使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可预期的社会中,国家的强制力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论证过程
   主要的论证方法:苏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理论研究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的实用主义者”,他试图摆脱从教条到教条的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社会学的实地调研的方法甚至是经济学的成本利益衡量,对中国的法治现状给出自己的认识。我摘取了几个例子,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实证分析:
   1、强奸案的私了
   案情:男女谈恋爱期间,男子强奸女子,女子父母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后男女双方私了并领取结婚证,但为公诉案件,男子最终没有逃脱法律的惩罚。
   案子是简单的,一般人想到的都是由于当事人的不懂法而导致了这种非法交易的产生。但是苏力却认为当事人是在知法前提下选择的法律规避,即规避的存在的本身就表明规避者意识到国家制定法或一种权威的存在,并进一步提出规避本身并不是严重的问题,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对国家法律的无视和公开挑战。
   初读时,不得不惊叹于苏力思考问题的角度,换做我,我是完全没有这样的视角的,不论苏力的论证是否正确,这都是值得一看的研究。事实上,我也并不能完全认同苏力的观点,当事人所懂得法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法,只是观念或是习惯中的法,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迁就习惯而做出法律的让步,这种让步的尺度是不好把握的。
   2、审判委员会制度
   审判委员会制度一直是受到诟病的制度之一,也被认为是司法改革的头几刀之一。苏力的实证研究无疑仍是具有新意的,他认为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在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基层法院中,理由如下:可以预防腐败,当事人收买一个法官容易,收买审判委员会的所有法官比较难;可以统一辖区内的执法标准,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可以弥补基层法官能力不足的问题。
   我不能完全同意苏力的研究,尤其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我想法治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习惯与法律的冲突,纠纷之治与规则之治的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存在即合理”,他的存在必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我们应该研究的是一种价值的平衡和取舍,而不是一味的退步和忍让。
   3、军转干部进法院
   与上一个问题类似,苏力不遗余力的研究开发了军转干部进法院的合理性,但是法学研究不应该只是对现状的简单剖析,这容易使我们限于短视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法学研究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法学的经济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是太过于功利、实用,也不应是学者应然的治学态度。我想站在今天来回看军转干部进法院的问题,应是弊大于利的,最大的一点是不利于推进司法改革,他们可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具有优势,但是法律思维并不是短期可以培养的,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长远的利益。
   我由此想到了近几年的公务员热,从宏观上分析,这种现象是一种畸形的择业观在作祟,广大毕业生对公务员职务趋之若鹜,不是社会就业环境出了问题那就是这种职业本身具有高回报率;但是,从微观来看,具体到法学专业,具体到公检法系统,我觉得这是一种好现象,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正规法科毕业生进入这个系统,尤其是基层。客观的说,基层政府和基层公检法系统的人员构成仍是偏老龄化,我在重庆的基层政府待了一年,也到自己家乡的镇政府去看过,一个政府最多有几个年轻人,正规本科毕业的就更少了,而且基层留不住人,薪水低、提升难。我想现在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趁着这股公务员热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在基层呆得住、留得下、干得好;如何能使他们不被这套制度污染和毁灭。
   (三)启示意义
   苏力的研究在法学界曾掀起风浪,不少诟病他的人曾把他归于后现代派,我对后现代派最为初浅的认识就是不确定,没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苏力的研究似有哗众取宠之嫌,从现有认识的发面立论很容易夺人眼球。但是,法学研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相对的更合理性。十几年后,我们姑且不评论苏力的本土法治研究对今天又有多少价值,单是他的研究所引起的关注度,单是他实证的研究方法的存在对抄袭成风的法学研究界就是很好的启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法学研究同样是适用的。经过了十几年的法治发展,当前中国的基层司法现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专家们是否有你们的回答?“什么是你的贡献?”我思考这样宏大的命题并不合适,我只是想应该借苏力之口把这个问题再次抛出,应该由该思考的人思考。
   
   三、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陈瑞华老师是刑诉法专家,这本书也主要是从刑诉法的角度展开的,主要是陈老师的一些演讲稿的整理。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应包含了一整套的概念体系和一套独立的价值理念体系。实体法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刑法):1、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国家公权力侵犯公民公民权利,应当符合比例性原则。3、同样的情况应同等对待。诉讼法的思维方式:1、听取双方的陈述。2、任何人不能担任自己案件的法官。3、天平倒向弱者。4、正义根植于信赖。
   但是,实践中法律人的思维面临了很多的挑战,主要有:政法委,当事人,新闻舆论等。在最近影响比较大的案子中,比如说吴英案、李庄案、药家鑫案,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非法律力量的巨大影响力。柏拉图说“如果一个法官在做出判断时,听取的是观众的意见,受到了乌合之众的大吵大嚷的影响,而他自己又缺乏训练,那么他做出的判断就不会是恰当的。”我想当今中国的法律人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中。

10月8日——11月13日 读书笔记     
书目 柏拉图《法律篇》         
霍布斯《利维坦》         
霍布斯《论公民》         
加文·菲尔贝恩,克里斯托弗·温奇《阅读、写作和推理》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     
刚才看了大家的读书报告,觉得很有压力,无论是从数量还是系统性上自己都差了一大截。不过,与上月的自己相比,还是有进步的,至少自己硬着头皮读了柏拉图和霍布斯。读书的过程是艰辛的,有志者事竟成,加油吧!       
读《法律篇》时,很痛苦,辩论式对话体,以前接触过的对话体也就《论语》了,但是它们区别很大,柏拉图是宏辩式的长篇阔论,有时跑题很严重;孔子是永远的什么都知道,弟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我花了很长的时间读《法律篇》,读过之后能领会的东西很少,甚至都没有找到作者写作的线索和思路,一个字乱。     
《利维坦》是一部很不错的书。霍布斯作为资产阶级的先驱,其思想具有两面性,在《利维坦》中表露无疑,一方面他否认神的存在,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形体的,而神或上帝既无形体,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神和宗教不过是统治的工具。他强调人应该统治人,但是仅仅靠自然法的统治又是不够的,常常会引发战争。于是出于人的理性驱使,为了过和平的生活,人们自愿把自己的一些自然权利让渡出来,交给一个统治者,于是国家就成立了。——这就是“利维坦”,一个人造的人。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对于国家的愚忠,认为“主权者一旦获得授权,其权利就是绝对的,至高无上、不能转让的,人民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即使对于暴君,人民也没有反抗和革命的权利”。《利维坦》的一、二部分的思路可以归结为:1、人是什么:人有理性、思维、智慧,所以不应受宗教的愚弄;2、人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从宗教到自然法到国家的一种选择过程;3、国家如何来,如何运作。《利维坦》的三、四部分是对宗教黑暗的抨击。   
《论公民》比《利维坦》早些年成文,我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原因,感觉《论公民》的结论体例和逻辑性上比《利维坦》都要逊色一些。     
《阅读、写作、推理》可以说是一本工具书,实用性很强。作者认为阅读的方法有重组、推理和评价等,强调带着特定的问题去读书。就写作而言,作者强调回归本色,文章内容明确清晰,逻辑连贯,别人能读得懂比使用艰深晦涩的语言更重要。在引用参考资料方面,作者认为“一般来说,只有当别人的文章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你自己的文章时,才可以引用;或者只有引用别人的文章,你才能提出那些有助于你逐步搭起文章的论点时才可以引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仅仅因为想给别人留下你阅读了许多资料这种印象,那么这种参考和引用就是毫无意义的”。交流要注重理性、真诚。      读《西方美学史》是一种美的享受,作者以雄厚的积累、宽阔的视野,呈现了一幅美学发展的画卷。在欣赏之余,作者的研究方法也是很值得学习,比如比较法、归类法等等。     
感受:1、痛苦,感觉《法律篇》读懂了30%左右,读《利维坦》时好一些了,但仍读得很慢。2、总结很重要,读完一本书时,掩卷想一想,一些之前模糊的可能会突然清晰。3、自己的读书时间还有待保证,读书的系统性还有待完善,读书的速度还有待提高。

9月23日——10月7日  读书笔记
                                  万里汪洋一扁舟
                                     ——记第一次读书报告
   这是我第一次写读书报告,9月23日司法考试完,家里出了些事,就匆匆赶回了家,国庆假期后才回来。这半个多月的时间自己并未能静下心来读书,整体的感觉是在这知识的海洋里,自己就像一叶扁舟,动荡、无依,还未能找到感觉,更没有达到享受读书的境界。
   半个月来自己主要通读的是《西方法律思想史》和《政法笔记》这两本书,加上又把之前读过的费老的《乡土中国》和钱穆的《人生十论》浏览了一遍,这算勉强凑成了自己的读书书目吧。
   上半年在内心极度痛苦的状态下,在雪霖师姐的介绍下,我看了钱穆的《人生十论》,渴望在与先哲的思想交汇和对话中完成一个我,解脱我之苦痛,安放我的心并寻求我的自由。但一遍读下来,这些涉及人的本质的终极难题我一个都未能解决,想是人生的阅历和经验都太肤浅了吧。我之于我便是宇宙,在小我的宇宙中一切困苦、忧虑都被无限的放大,但把我置身于社会乃至历史的长河中,我又是如此渺小,也许自己太过“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吧。我的人生要追求什么?我的人生要走向何处?钱穆说不外乎三个路向:向外、向内、中庸。向外的追求,即物的追求,终有极致且物极必反;向内的追求,即我心的追求,终难免空虚化为涅槃;似乎中庸是一条可循之路,“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心不能向神,心也不能向物,心要走向心”,这是儒家的思想体现,但这条路究竟该如何走仍是不清楚的。
   《乡土中国》是入门书也是最难的书,在大家面前我也就不班门弄斧了,自己读得不深,很多经验的东西也未能理解透彻,摘录了些话和大家共享:“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远比愚和病更普遍的多”,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最近由于保钓而发生的一系列打砸抢事件上再恰当不过;“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这种社会关系像一张牢密的网,层层叠叠网住了每个人,总是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效。
   《政法笔记》和《西方法律思想史》也不是经典书目。前者是作者冯象在《读书》杂志上专栏文章的结集主要是结合现实生活案例谈了些新旧政法体制转型中的法律问题,读来故事性强,论理深入浅出。后者主要是脉络清晰的阐述了西方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思想家的法律思想,我选择这本书,一方面是想让自己对整个法学的发展历史有个整体把握,另一方面,我要从这本书中给自己抽出一个系统详尽的书单。之前印子师兄和雪霖师姐给我的建议很好,但是如果我贸然的直接从法社会学读起,对于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书不加理会的话,我的知识体系仍将是不完整的。所以,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古希腊的书目开始读起,侧重于古典自然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的书目,这个阶段大约用时3个月,夯实理论法学基础。然后,主要偏重于刑法学、犯罪学和心理学等。
   我把自己比作汪洋中的扁舟而不是浮萍,是因为扁舟终会掌控自己的方向的,我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和大家一起读下去,一定会有长足进步的,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 此贴被牛静在2013-04-01 22:27重新编辑 ]
质洁何曾洁,身陷泥淖中。
Posted: 2012-11-14 13:20 | [楼 主]
牛静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0
威望: 10 点
金钱: 100 RMB
注册时间:2011-10-17
最后登录:2013-04-01

 

我会加油的,谢谢大家!
质洁何曾洁,身陷泥淖中。
Posted: 2012-11-16 17:23 | 1 楼
牛静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0
威望: 10 点
金钱: 100 RMB
注册时间:2011-10-17
最后登录:2013-04-01

 

我也是觉得自己的系统性不强,也不够犀利,读的书不够经典啊!
质洁何曾洁,身陷泥淖中。
Posted: 2013-01-23 13:56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6751(s) query 5, Time now is:05-10 07:3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