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郭政政:走在乡路上—2012暑期丹东调查感想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郭政政:走在乡路上—2012暑期丹东调查感想

        二十七号清晨,天空下着小雨。伴随着起床铃声,我们迅速起床,洗漱,收拾好行囊,简单吃些东西。门庭下,与叔叔,阿姨合影留念,七时许,镇里派车来接,村主任前来相送,车子越过小溪,缓缓驶出双岭村。
    雨幕下,峰回路转,青山低垂。此时,气氛有些沉默。时光荏苒,短短的二十天调查,眨眼而过。深思之中,有些难以割舍,虽然别了——双岭,但留在记忆之中的是那山,那水,那人,那事。我想,作为第一次调查,收获也是沉甸甸的。
    我一直憧憬着去农村调查,之前并没有机会,所以实践经验颇为匮乏。听说被安排在辽宁丹东,心里甚是喜悦,可能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吧!生在中部农村,对于遥远的大东北,我只是存在着美好的幻想。异乡,异情,人类学家在田野,寻思不同的文化类型,比较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深入观察,访谈,以此理解人们的生活逻辑。在比较中做研究,在研究中作比较,不是猎奇,而是透过复杂的现象,抽离出有别于经验的理想型。在出发之前,我一直思考如何把自我“悬置”起来,如何处理“主位”与“客位”的关系。就是在这样既好奇又有压力的复杂心理下,我们一起踏上了通向“关外”的征程。
    路途漫长,我们从汉口出发,经北京转车至沈阳北,最后乘汽车到凤城,历经30多个小时。当我们从汽车上下来的时候,困意顿消。群山环抱,溪流涓涓,感觉像是置身于世外桃源,车在画中游。与司机攀谈,话中带有浓浓的东北口音,饭桌上,东北人豪爽,热情的性格尽显,这为我们以后的调查打下了基础。
    在房东大叔家安顿下来之后,我们就开始了正式的访谈。第一个访谈对象是迟书记,他人挺好,高中文化,话语间流露出文人气质。迟书记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出了“圈点结构”,这对我们理解村庄的结构,性质有很大的帮助。晚上讨论,陈锋师兄和于练师姐侃侃而谈,深入浅出,把费老的“差序格局”和“圈层结构”作比较,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分析双岭村的不同之处,认为双岭村的社会结构十分脆弱,属于“原生型的原子化”,正是这一基础性的因子,影响着村庄其他现象的产生。因此,在村庄之中提问题,在现象之中找关联,离不开一个整体的视角,离不开一个区域比较的方法。陈师兄和于师姐通过实际的案例交给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调查者如何在经验中提升,抽离出一种“中层”而不是宏大的理论。这样,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阅读经典与经验调查的不同,更为确切的说,我与学术有了“亲密接触”,使我受益匪浅。
    白天,我们紧张而充实的访谈,刚开始七人一组,队伍之大,浩浩荡荡,成为双岭第一风景。村民很好奇,也很羡慕,大多数人愿意与我们“唠嗑”,因此,我们的工作开展的很顺利。当然也有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一位女教师——老党员,书记把她推荐给我们,当下午找她访谈时,她很受惊,说不知道什么情况,坚决拒绝与我们交流。实在无奈,陈师兄与迟书记联系,让书记和她解释一下,她才有保留的与我们聊了一会儿。访谈结束,我们一致感慨说:“老党员,党性真高,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调查一天,吃过晚饭,我们外出散步。夕阳余晖,蓝天碧水,道路两旁的爆米地烘托着静谧的村庄。东北的昼夜温差很大,气温虽不高,但是紫外线很强,每个人的皮肤都被晒得黝黑;傍晚,天气清爽,透着些凉意,我们缓缓走着,聊着,笑着,应和着清扬的音乐,如诗似梦,氛围很是融洽。交谈中,我们的关系近了。紧张严肃,活泼可爱,我们所形成的不仅仅是学术共同体,更是情感共同体。师兄,师姐对我们的关怀无微不至,感人至深!
    散步归来,我们开始总结、讨论。对于讨论,我既期待又紧张。期待的是大家的交流,虽然材料相同,但是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想的碰撞带来灵感的火花,扩展了知识,锻炼了思维;紧张的是自己的经验不足,面对现象不知所措,没有问题意识,就现象论现象,很是焦虑、紧张。如何才能去“熟悉化”,摒弃理所当然成为问题的关键。陈师兄和于师姐给我很多指导,鼓励我积极地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把各种现象联系起来。首先说明是什么,然后解释为什么。学术研究,一定要具体化,操作化,切忌大而化之,把问题给消解掉。这些教导,我铭记于心,虽然我做的不够好,但是我尽量避免再犯这类错误。通过这次调研,我体会到了集体调研的益处,感受到了师兄师姐“传帮带”的巨大作用。言传身教,默默奉献。其实,对我来说,晚上的讨论就是一次享受,是一次学术及文化熏陶。我从经验的盲区走到经验的懵懂,切行切思切感恩!
    走在乡路上,无论对于人类学家还是社会学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如何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切入中国问题的肌理,则是问题的关键。闭门造车,书斋里的学问是行不通的。毛主席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深入实际,只是在道德层面上泛泛而论,情绪化是很危险的。农民的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其中也存在许多悖论,因此,需要我们走在乡路上,行行重行行。这是此次调查我的一个基本认识,也是一个深刻的体会,希望在以后的调查中有所进步,做的更好。
    限于篇幅,在调查中发生的很多精彩故事不再赘述(铭记于心)。但仍要感谢陈锋师兄,对我们尽心尽责,他不仅仅是大师兄,更像大哥哥;感谢于炼师姐对师弟们的悉心关怀,谆谆教诲;还有明明与楠楠的幽默与诙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战辉与东葳是稳中有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感恩团队,感谢东北之行!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19 19:51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2年调查趣事

Total 0.018736(s) query 3, Time now is:12-02 15:4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