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李城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8.20)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城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19-10-27
最后登录:2022-12-03

 李城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8.20)

7.1-8.20日读书报告

书单:《社会静力学》《共同体与社会》《社会学引论》《知识社会学问题》《精英的兴衰》《社会学的想象力》《论实证精神》《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曼海姆精粹》

一 社会是如何的
社会是如何的,这一问题也就是社会静力学的主要问题。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是研究两个层面上的事物,一个是社会应该处于的良好状态是什么,一个是社会变化的动力是什么。每一位社会学者所研究的无论是宏观、中层还是微观的社会事实都会落到这两个角度来。
1斯宾塞的同等自由原则
斯宾塞认为,社会的静力或者是必须准守的准则就是他的第一原理—同等自由原则,即个人在行动的时候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时候享有完全自由。这个原理的提出是针对功利主义学派提出的最大幸福主义提出的,批判所谓的最大幸福无论是标准还是多数人于少数人等等原因,他都是不合理的。他的立足点在于不是人类的理智而是感情是人们行动的指引,推倒出他的道德意志学说。但是这个理论是在人们的完美状态下的法则,是人类发展到完整状态下的法则,所以我们当下产生众多的问题就是在于人们由原始社会性格转向完全成熟社会性之间的过渡间断,即技机能与社会环境的不相适应,但是人在其中不断改变。
2滕尼斯推崇的共同体状态
滕尼斯有一种强烈的传统情节,相较于很对推崇资本主义时代理性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组织的完善等一系列的近现代学者来说,滕尼斯是更向往传统社会的结构与人心。他认为传统社会与现代大工业社会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对立即共同体与社会的对立。共同体是一种亲密的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以这种自然形成、整体本位的有机体,受本质意志支配。而社会是建立在人的选择意志之上,是一种非自然形成的,通过法与公众舆论将人们联系起来。
共同体是建立在血缘、地域、精神之上的的群体,通过记忆、聚会习俗等等联系起来。人们有着共同的意志,是默认统一的、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来维持。表现在对于财产上,就是土地与财产的共同占有,如村的公共土地。如同马克思一样,滕尼斯也认为,交易带来了共同体的分裂。财产开始有了明确的公私之分,走向社会的方向。滕尼斯认为,两组形态的对立根源在于意志的对立,也就是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的区别。本质意志是建立在过去基础之上,而且必须从中解释形成中的事物是如何从他而来的。而选择意志是仅仅从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考虑,用后天形成的理性来进行选择。共同体中的人拥有不受限制的自由,是能够代表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与独立。而社会中,人不能完全自由地代表自己的独立人格,一个人处于与他人构成的复杂的相互关之中。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自然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对立。
3 帕累托的精英更替
帕累托认为历史就是精英的更替,这个精英是一种强大的有活力的,最有能力的人,而品行什么的不在考虑范围内。他认为人类是受情感支配的行为,而不是理智,只有少数精英可以减少情感的作用。这种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主观形势与客观形势存在着差异,主观是无法正确且清晰的认识客观的。比如,历史发生众多的宗教教义导致的国家间战争,认为宗教是一切的根源,这其实是形式而不是实际上的东西,实质导致背后的原因就是人们的宗教情感。这些宗教情感就是主观形式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人们是一个非理智的动物,但是试图将自己众多的不理智行为通过形式的合理性赋予其合理性。并认为当下社会的危机就在于旧精英的衰落,以及面对民主制带来的冲击现实出来的无力,而民主制带来的新精英的补充却质量堪忧。人民在他的眼中,不过是利用的对象,比如说工会中领导者成为新精英,但不意味着他们真的相信社会主义,而只不过是被挑选出来的精英而已,一旦被挑选出来,他们就会成为剥削者,就像是法国大革命最终走向了寡头政治。而旧精英则不会如此保护自己也没有严格的制度机制发挥力量,所以才会在民主主义的潮流下软弱无力。曼海姆虽然没有这么的极端,但是他的思想中或者是众多西方学者都抱有深深的对于民主的排斥,表现出的是对于民粹主义的恐惧。曼海姆就认为知识阶层在面对民主制,造成了知识分子阶层质量的下降等。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就像是现代政治的两个极端,这背后的理念、制度是研究的热点,需要更进一步的、大量的探讨。
二 社会学学科之思
虽说提出社会学这一学科的孔德,但是真正确立起来的是涂尔干。涂尔干对于社会学的定义是对于社会事实的研究。但是就是这社会事实,确实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康德的哲学体系出来,他认为什么是社会事实,看见的就是社会事实吗?他对所谓的社会事实是持一种排斥的态度。他认为我们的视角是一种人的视角,人的视角是一种部分的,不真实的。现代科学发展以来,虽然对于人们观察食物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科学带来的准确仍然不是上帝视角般的准确。比如,时间这个概念,现代计时技术的发展,让时间有了确定性,但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时间的刻度是不精准的,人们很多时候无法体会到十分钟与一小时的区别。再者我们的实践也是有浓度的。我们在与他人相处中有亲疏远近,在行动中有着影响范围之别,这就是浓度,而不是现代物理学那种准确的距离分别。所以他认为人观察的现象不是事实,那么社会学这一学科自然就谈不上建立在真正的现实上了。在这种本体论上的讨论,能力有限就不在往下深入了。
1孔德的三阶段论
空的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这个概念的人,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一名词解释清楚。而是精神重建的最终方法与手段。神学阶段是探求绝对知识,为了原始需求,即使的直觉,如拜物教-多神教-一神教(初期哲学的精神迅速减退), 在早期的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对道德、权力、政治影响很大。形而上学阶段 是一种中间阶段,试图解释存在物的深刻本质与万事万物的起源于使命以及基本产生方式。 理性实证阶段。把力量放在真实观察领域,摒弃以往的神学与形而上学的模糊原则。而且不再强调绝对真理,而是一种相对主义,对于所有的理论都采用实证的方式去分析,不直接否定。他认为多神论的时代中,道德是服从政治的,但是到了一神论时期,道德开始独立。天主教建立起普遍规则后,道德与智慧开始冲突,神学与理性不相容,理论上的受到道德腐蚀,这就需要实证精神来修复。这种实证主义与社会性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的一切成就应该归功于社会。个人与群体各方面都息息相关,个人充满着社会性。个人的诸多特性都是由社会赋予的。那么面对这样的道德崩溃就需要实证主义来解决,就是从精神角度建立一门足以适当解释人类历史的社会学理论。唯有实证精神可以解释与预测人类历史。主要是通过教育。他认为下层是实证主义的最好载体,因为下层的正直与智慧抑制了其他接机谬误之扩张,且实证主义思辨与产业生活密切相关。进行言论自由,宣扬实证精神与系统教育,进行精神重建,进而道德重建,直到政治上的改变。也就是社会学是实证主义的载体,是能够解释当下时代诸多问题之良药,也是重建道德的途径。
2 舍勒与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舍勒与曼海姆将社会学的视角放到了知识分子这一角色来考量,将社会思想的变化当作对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舍勒认为世界的现实是在分别由“内驱力”和直接作为现象而存在的世界的“抵制”组成的两极之间,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张力之中给定的;而且,我们有关这种世界现实的经验——其中既包含诸如爱、恨以及痛苦这样的情感体验,也包括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各种认识——也都是这样形成和给定的。“内驱力”不断向日益强化的精神化迈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在世界中找到那些相关的、最适合于实现其旨趣的对象;只有当这些对象以抵制“内驱力”的生成过程的世界脉络为背景而把自身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才会把它们当做“真实”的东西来体验和认识:“就给予性的顺序而言,我们对某种不明确的事物之真实存在的领悟,先于对它的本质存在的领悟”。因此,在舍勒看来,主体对其对象的情感性体验是先于其对对象的认识而存在的。(艾彦)。
曼海姆与舍勒一个最大的不同就在与,社会试图去追寻一个恒久定理,他运用历史的视角去探寻这一真理时,又不得不面对这历史性与恒久性之间的矛盾。舍勒的更多是偏向于现象学的内容。曼海姆提出知识社会学所致力于理解的是处于历史环境的具体背景下的思想”,进行思考的人不是总体的人也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在反应某种典型情境中、特定思想模式中的“特定群体中的人”。强调思想方式背后的集体行动的环境。强调主体间的互动对知识的影响,以及行动意志对知识的必要成就。他认为主体哲学的失败后,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方法受到欢迎。自然关注主体内心的心理学发展起来。但同样,因为仅限于个体,它的解释有效性也存在问题。但是把个人与群体生活背景结合起来,这就是社会学的优势。
再者,曼海姆对于启蒙时代一直大力宣扬的理性表示了怀疑。理性在历史上逐渐进步的信念似乎已经烟消云散。人类的心智进步了吗?我们现在技术超越了道德,就是人类能力发展不均衡的表现,这个表现还体现在,道德能力在不同阶层的不同分配。工业化社会行为带来行动理性。------自我理性化(个人控制)即个人对其行为的冲动进行控制。客观活动的功能合理化最终引起了自我理性化。但是自我反思与观察并没有贯彻到底。功能的合理性决不能增加实质的合理性。工业化带来功能合理性,但不是实质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必定使普通人丧失思想、洞察力与责任心,以及必定把这些能力转让给指导理性化进程的个人。在一个功能理性化的社会,对于一系列思考仅仅限于少数组织者。也必然导致精英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日益加大。
曼海姆认为在当下要重建社会与道德,就需要实现计划下的自由。计划就是把历史发展的社会转变成一个愈加完全由人类从某些中心位置来调节的统一体的建设活动,。计划是故意应用于人类事务的预见。计划并非纯粹理论任务,计划可能来源于少数人的创造。对人的改造就要放在社会的视角中,时代的任务是协调不起冲突。我们对于人的观察应该放在个别事与人的社会脉络中观察这些人和事。如情境变化决定心智变化。用计划去规定人的心理态度,如教育,对人进行改造加指导。我们应该把心理机制与社会机制结合起来。对人的改造不是再录抽象哲学的讨论,而是实践上的行动。计划意味着让个体认识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计划是一种战略,是一种程序,行动只需要在行动本身期间展开行动的手段。个人会依据现状而改变。运用实用主义的外部改造,同化并去适应。我们要把内在与外在结合起来,要把相互依赖的行动和思维把社会转变与个人人格的转变在每一个步骤上都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思维主要依赖于洗的觉察社会结构中的相互依赖联系的能力。分工的合理性,一般规则要落到具体的实际中来、否定不可知论。相互依赖思维竟可能详尽地算出所有相关的因素,他是有用的。
计划思维特有的单位是情境与构型。要进行情境分析。有计划地相互信赖的思维更具有合理性与反思的,但是同时比发明性思维更少带有抽象性,因为意识到其功能与不断地仔细检查其方法,以便能够形成更好的控制。但是计划的思维的危险在于,我们处在一个思维落后的时代,还有超前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它趋向于转变成为一种刚性系统,而并非不断的实验。计划思维最终是具体,从来龙去脉着手,深入具体情境,把支离破碎的知识要素整合在一起。
  滕尼斯对于特殊社会学下的纯粹社会学、应用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的讨论,以及米尔斯对于宏大理论与经验抽象注意的批判亦是对于社会学方法的思考,再此不再详述。

2020年6月读书书目:
齐美尔《宗教社会学》《货币哲学》《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桥与门》《金钱性别现代生活方式》《现代人与宗教》
                                                        齐美尔笔下的人与社会
齐美尔对于问题的思考,不像是涂尔干、韦伯、马克思大家的团结、经济等,他更像是从微观的角度去构建一个社会的宏观景象,如他的《货币哲学》这部最为整体的著作,就是以小小的货币,来展开对个人、社会、生活等的研究。他的诸多散文虽然体型精简,但却是思想深远,关注竞争、婚姻、服从这些形式来表达齐美尔的人与社会的状态。总的来说,我认为,他是由个人出发,以一种非“心理学”的心理角度,从一种个人的、主客观的视角展开他的社会学论述。
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以货币为视角
A 自由与自由的背离
货币就成为他研究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他认为,价值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劳动,而且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不是一致的、无差异性的东西,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差别的,是不断累积的。以此来批判马克思的学说。同样,事物的价值也就不是由劳动来决定,主要是由距离来决定。人得行为是由众多目的链构成,而人与物就在这或长或短的目的链的两端,这期间的距离长短就是事物的价值所在。而货币一步步成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首先,这意味着人走向自由。我们不需要再依赖以往物物交换或者是货币流通性较少的时代下,人们只能和自己的熟悉圈子进行交易。货币进行拉平化、平衡化,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把最偏远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建立各种愈来愈广泛的社会圈子;另一方面,旨在强调最为个人的东西,旨在个人独立,旨在培养个人的自主。这两种方向都由货币经济来实现。不过这种自由就同时意味着,生活的毫无内容与实质上的松散。如金钱买走了农民的土地,虽然是二者基于自身的自由做出的决定,但是商人却夺走了农民无法用钱支付的东西—个人劳动的固定的客体。我们如今的一个心理上的病症正是如此,生活越来越转瞬即逝,仿佛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依赖,所有东西在身边就是匆匆的来去,即生活的核心与意义一再是与我们失之交臂。货币使得所有东西都变得平凡,高水平的东西因为齐平化,也变得低水平。事物的特殊性也逐渐萎缩。如赔偿金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刑罚无法用货币来代替,因为人们发现货币这一普遍性的东西,越来越一般的东西,在商品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无法与具有无上价值的事物衡量。宗教的救赎金亦是如此。但是货币带来的离散型放在人的身上,人们把货币当成了目的,使得自己距离所有目标都有路可走,而不再是虚无缥缈。人于是就走向了贪婪与不知足,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获取货币上,这就导致了众多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的由来,也是逐渐货币化的一个派生现象。恰如“货币只不过是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们却不能居住在一座桥上。”
B 生活风格
理智是货币经济所特有的种种现象催生结果。这首先是因为货币是一种手段,只有在现实状况中与意志相互交融才能实现目的。我们生活越来越多的目的链手段链的长度也与理智同比例的增长。但是理智是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暗含着理智也是绝对缺乏特色的,这是与货币相契合的。这种无特色性可以说成为货币交易高级阶段的职业活动特色。货币与理智其中的契合性就注定纯理智与交易往往是冷酷无情的。如一心只系于金钱的人对他人的批评往往无动于衷。这就必然意味着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货币与理智导致了人们的原子化,为利己主义扫清了心理上的障碍,知识取得了优越性,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客观性与利益性。那这其中,就要求可计算性发挥作用,这就是把现代用于应对世界和调节其内在关系的心智功能给外化。
C 主客观文化之背离
随着科学进步与生产发展,物文化不断扩张,而个人却以相对低的速度发展,物文化本来是为了人类服务而从人文化中发展出来,但是现在却超越了人文化,这其中劳动分工作用极大。首先是劳动专门化,人们不再负责所有。其次是工具与人的背离,专门化的工具出现。当工人与自己的生产资料分离开来,他的工作就脱离了他的人格范围之外了。当主体是生产的某一部分,主体就会因为联系不足而无法完全贯彻到客体之中。而且,生产也与消费分离了,劳动分工破坏了定制生产,产品的主观色彩也就荡然无存了,主题性也就转入缄默之中,沉没于客观性之中。而一个共同体的整体生活风格,取决于客体化的文化跟主体的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水平的提高就是这两者相互背离的催化剂。归根结底,货币是这些背离运动的承载者。首先货币是工资的最好载体。其次交易扩大与精细化也需要货币的简单性与可计算性的特征。货币是有机体运转的纽带,不断循环往复,给各部分提供补给。
二 社会之形式
齐美尔作为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是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中,是在人们之间的主客观活动形式之中而存在的。个人与他人任何笑的行为,都是社会的内容。人只有在与他人交往生活中才能生存,是的自己的性格与言论适应他人交往的生活之中。即个人的行为不是独立的,而是人类生活的影响。社会实践人们相互交往的接货,作为超个体群体的生活状态而出现。他用小小的玫瑰就把他所认为的社会形成与变化勾勒出来。他认为社会的变化或者是革命是人们对于占有差异变化的敏感所导致,而不是每个人实际上占有多少而决定。“并非我是否拥有它决定着我的感觉而是别人是否不拥有他,还是拥有它,决定着我的感觉。”
而宗教的观念与涂尔干类似,认识宗教是来源于社会的。宗教的团结性就是源于,人们为了生存而团结的需求。宗教源于人们内心的宗教性,又反作用于人。这种宗教性正是人们内心中的社会性与集合性,社会关系形式不断凝聚于脱俗,发展成为一个宗教观念世界。如社会团结的有限性(大团体与小团体团结规模不同)反应在宗教之中,就是对于异教徒的态度问题。社会群体中的自我维护,也就逐渐形成了圣职者、法律、管理者等等。而上帝观念就是在于把重重的矛盾整合起来,实现社会与宗教的整合性。依附情感也正是集体与个体之间伦理关系发挥权力和矛盾暴露的表征,个人与上帝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感情是一致的。
统治就是发号施令。统治关系起源于量的扩大与范围的扩大,量的扩大就要求团体中的众多要素平均化,抹除大家的个性以维护团体,同时范围扩大导致劳动的分工,大规模的劳动分工就要求上层的管理与调控。在这其中,主客体分离(前述),个体在统治的过程中也就不会感受到屈辱的色彩。上下级是由组织来设定的,而不是来自于大众,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会主动与被动的“卡里斯玛化”。
齐美尔论述了家庭、男女关系等等,是一种以细小事务来反映他的宏大思想。齐美尔更像是一个讲述着,告诉我们现代社会危机背后的原因,城市病、贫穷、精神的荒废背后的原因。多多少少还是透露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色彩。
齐美尔在当时之所以成为不了一名学界的成员,是有原因的。他的文风怪异,更像是散文;他思路奇特,不按照正规论文、著作的方式展开;他思想独特,知识体系庞杂,是对已有学者的突破,远非庸人所能理解。这个把马克思视为半截子哲学家的人,他的思想更是从康德的哲学观中走出不一样的道路,并以此来展开他的讨论,在现代性的当今社会其思想值得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书单:《学术与政治》《中国的宗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与世界》《宗教社会学》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韦伯宗教社会学之东西理想类型思考
马克斯韦伯关在他的方法论之中讲到,就生活现实来讲,会有供学者使用的成千上万的经验材料。这就意味着,社会研究的客观性是无尽的,要把握住历史个体的具体内容,就必须通过“理想类型”。来衡量和系统说明个体性,找出一些相互关系,并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这就像是找寻一个着力点,用以描述个体特征与在现实中的差异与存在的众多关系中。当韦伯把自己的目光放在宗教上,也同样是利用理想类型这一方式来展开自己的讨论。
首先还是明确韦伯的问题。当涉及到宗教之后,他对于马克思那种绝对唯物论的观点做出了最为详尽与缜密的批判。马克思认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下,社会意识伴随变化。但是韦伯认为,意识绝对不是一个被动的变化要素,而是具有主动性,而且是独立于经济存在的主体。他不一定是受到经济影响,而且宗教作为意识表现正是推动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这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来说,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极端回答。
韦伯用它巨大的宗教社会学篇幅来论证他的答案。但是其中与他的经济社会学相关讨论紧密联系。韦伯用儒教、古犹太教、印度教等作为新教这一理想类型的“参照物”,来回答为什么只有在西方的背景下,才能发展出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是通过教义来回答,把自己想象为新教教徒,理解他们在新教的教义之下是如何行为的,以此来揭示出宗教如何成为影响社会的逻辑。
理想类型——新教
新教作为宗教改革后的一股力量,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针对宗教的解释发生了变化。最为主要的就是救赎观念的变化。以最为激进且与资本主义精神最为密切的清教为例,他们的救赎观念已经从通过教会、交纳救赎金变为通过自己的信念来拯救自己的灵魂。这样导致信徒陷入了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信徒因为通过教会安排的具体的行为来拯救灵魂,而现在却成为预定论,上帝早已选定拯救之人,无论你的行为如何,你都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在这种状态下,新教徒就别无他法,只好从自己的每天的行动中找到自己呗拯救的痕迹。美丽的日常生活都要恪守职业规则、努力,开始强调职业属性,同时,但对一切欲望,反对对于财富、享受的欲望。因为这是神所不喜的。他们每天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记录,以期望能够从其中找到自己救赎的苗头。同时他们追求彼世的生活,所以对于现实生活是一种排斥的状态,认为享受此时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他们的钱就不会仅仅是用于享受、奢侈、购买土地成为土地贵族等行为。但是,新教徒把自己每个人都视为上帝的财富在人间的保管人,他们做的就是不乱花,而且想尽办法进行增加。于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每天努力工作,而又不追求享受,同时尽可能地扩大财富而非转变为土地贵族。这样,这一批清教徒就完成了早起的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也就是新教吧恩宠视为一种特殊的身份状态,是一种异于自然人的生活方式,必须系统的审查自己、生活禁欲化的驱动力,而且理性化(每日日记就是抑制与理性化最好的体现)。
在新教徒的原始积累中,新教的资本主义精神得以显现。天职观在不同的阶层就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结果。首先交易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这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恩格斯说“交易的出现意味着原始氏族的解体。”但千百年过去,交易的范围早已扩大,但是能否在群体内部之间进行交换就需要取决这一群体的兄弟观念。新教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是上帝的子民,而且赚钱是上帝所喜的,资本家就会在形式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行贸易,而没有宗教负担。劳动者则是在低工资只能更加努力的状态下养家糊口。而且固定工作也是自己得救的必要保证。总结一下就是禁欲主义就形成以下的结果:1.工作是确定恩宠的状态也是禁欲手段,人们要珍惜时间反对浪费 2.反对休息,因为彼世论对艺术与娱乐排斥。3.生活方式齐平化。4.反对消费。5.生产上形成等级以及规则秩序。以此由新教教义引发的行为结果就符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系列要求,新教伦理就在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体现于延续(以赚钱为天职)。这也就构成我们今天经济人的基础。
对照组—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就相当于西方世界的天主教与新教,在中国统治地位意识形态儒教没有办法发展出资本主义精神下,作为同样是异教的道教能够是否包含了资本主义精神。这就是对于中国的宗教理想类型进行的分析问题。儒教相对于新教他是完全的注重现实的,反对彼世论;注重学习、礼、考试、知识都是注重传统,反对科学与形而上的数学等知识。这也是中国的家产制国家所导致的。儒教压制其他宗教的发展,皇帝成为宗教的首领,大权在握的政教合一首领,没有办法像西方那样形成一个独立的教会与教权体制,所以不能形成一种强制的宗教教会与宗教心理驱动力,就不会形成一种系统的、理性体系。对于财富,认为财富是提升道德的手段买单时同时淡视财富,没有对与私人财产的保护,是一种传统的保守态度,人是一种目的,而不是新教所认为的人是一种上帝的手段。作为儒家思想的担纲者更是思想上的保守主义,而且就算是任职之后,一方面深深依附于皇权与师门,没有办法形成独立性,向下具体的行政工作不得不依赖于地方的官员;而自己又无法摆脱出生氏族的“纠缠”。这也导致他自身没有办法形成一种违背传统的个体。即使有这个心思,也没有可以执行的手段。《万历十五年》中万历皇帝、戚继光、李贽可以反映出皇权、官员、文人等不同阶层在面对传统约束的无力感,任何的革新行为在巨大的传统面前都只能化为乌有。
同样,道教作为异端也无法形成宗教驱动力。道教在儒教的夹缝中形成,只要不来侵占俸禄就不会受到冲击。所以道教中的一些巫术被合理化了,对于统治阶级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即利用它来控制民众,而被保留下来。同样一旦成为教派,就会受到排斥。但是道教的伦理是一种个人行为判断,是一种无系统的伦理,是一种传统主义伦理,而非救赎观念。他比儒教拥有更强的避世观。
总结——与西方的资本主义精神对比来看
兄弟观:我们是一种虚伪的、注重形式的同理心,无法形成兄弟团体
现世论:无救赎观念、无宗教驱动力
工厂制度:无法实行——受到氏族束缚
法律:实质法——无法提供预测性
财富观:知足寡欲——排斥财富
城市:中国的城市不是一种经济部落,而是一种防御功能为主的部落,行政控制强,没有办法形成市民观念与共同体观念。
行会:返回发展受到限制,行会是一种氏族的延伸,更无法自由发展,一旦形成规模,就会受到压制
非理性主义:是一种顺应世界的理性主义而非支配世界的理性
禁欲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克制,不信任他人,盈利是职业专家的庸俗活动,其无法被抬高到真正正面的地位。
而且儒教倾向于既有的哲学,与自然科学形成了背道而驰。无法提供近代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科技。还得让位于鬼魂、巫术。
以上内容在宗教与世界这部他为宗教社会学所做序言的部分得以集中体现。
政治与行政二分
这一观念是被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但是在韦伯的《学术与政治》中就有所提到。韦伯强调心智伦理于政治伦理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二者处于一种对立之中,当政治家自己的工作中,应该认识到自己和道德伦理之间的冲突,他们的目光应该放在此世之中,所以武力应该也必须成为政治家的武器,实现他们的责任伦理。虽然微博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实现官僚制的理性化,让官员能够切事化、理性化、克制化,符合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接近法理型支配的目标,但是强调政治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多少带有一些“马基雅维利主义”。虽然马基雅维利对于君主统治方法是出于解救自身国家与分裂、内乱,但是过分强调君主权术的角度不可避免走向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君主的首要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就是建立国家军队,在军事上培养自己的能力,以此来使自己能够在外交上占有主动地位。再者,有一种狐狮的能力,狡猾而又有能力,来统领自己的人民与大臣,不必遵守信义、让他人恐惧多于喜爱等等。马基雅维里这样一本“帝王术”的书籍,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他是想通过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实现统一,进而实现共和制,无论如何共和制是最好的制度,君主制是不得已而为之好的过渡期。韦伯的官僚制在面对政治,也是要求官员是一种机器,是一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的个体。是服务于自己的理性主义。这种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分化我们可以从马基雅维里这找到相同点,并没后世得以执行。10.27-11.25
书单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职业伦理公民道德
教育思想的演进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涂尔干的历史溯源研究方法

涂尔干的在研究准则中,提出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将社会事实当作一种物来看待,是具有普遍性以及客观性的。涂尔干在解释众多的社会现象时,会进行溯源的方式,找回事物起源之时。他认为,事物的众多特性,往往在出现之时,就已经被塑造出来了。只不过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转变,只是进行了相应的变形了。
在对职业伦理与道德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群体即法团的还带有家庭的特征就是因为他是源于家庭结构,在新兴的工商业发展起来的时候,人们突破了家庭原有结构的束缚,但是不得不学习家庭原有的结构进行组织法团的基本模式。所以才带有如此的家庭特色。今天我们所说的财产与我们在制度根基中所发现的神秘信仰有何联系。起初,财产与土地有关,或至少与地产与众不同的性质有关,地产甚至可以扩展到动产;这些特性借助它们所具有的神圣性,使公社制成为必要前提。涂尔干认为有一种双重性,个体所有权从集体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家庭的集中化确立了世袭权力,使所有这些神圣属性(是世袭制中固有的,并赋予世袭制一种特有的地位)归为家长个人所有。自此以后,人便凌驾于物之上,占据这一地位的特殊的个体便享有了占有或所有权俗之物的整个范畴,都是独立于家庭地产形成的,它们脱离了家庭地产,成为新的财产权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新的财产权是个体的。于是,从地产中形成的财产的个体化,逐渐失去了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属性,而人则吸纳了这种属性推其根由也是因为不具有此类属性的财产的另一种形式,逐渐演化成为具有独特和不同法律结构的财产形式。即公共财产是当今财产制度的形式。

再对教育制度上的问题,他认为当今的教育体系注重实践没并且各个学科开始相互分离,同一个学校的老师相互之间隔阂,甚至都知道相互之间所教知识的联系性。他进行历史性的观察,把法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分为了,经院哲学、文艺复兴以及大革命三个阶段。发现我们现有的学院、考试、等级都是从经院哲学时期,便已经形成。而这系列发展都在加洛林时代开始形成。在日耳曼时期,追求质朴的基督教成为了落后蛮族所信奉的教派。所以他也就承担起呢这种训导者的身份。但是这种训导者在进行神圣教育的时候,发现并不能将自己与之间古典时期的凡俗思想相互隔离。也就导致了,所以承担了教育任务的学校,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两种力量之下的东西,一方面承担着交会对于宣传的作用,另一方也力求剔除自己身上的宗教色彩。在当时,学校为了全面的培养人,塑造人的心智,采取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方式。伴随着教师法团的出现,膳宿学校的出现,学院的自主权得到了增加。在法团与教会的斗争中,或许了执教权,也为了保证推被荐人的能力采取了考试制度。但是后来,随着宗教复兴,任性的出现,学院的教学方向也由以往的全面塑造个性,采取思辨的教学内容,而转变为企图塑造贵族的状态。在文艺复兴时期,就造成了两个方向上的斗争,一个是注重博学,另一方面就是延续了以往的模式,对于文法上的修习。重要的是,在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当今的模式形成了。要求学生学习古典时期的经典,对于内容进行诵读,对于知识的听写,也都来源于此。
对于宗教生活的额讨论,更可以让我们耳目一新。宗教是以一种与众不同与不可触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衣柜构成的统一体,这种信仰和衣柜将信奉之人结合在教会的带的共同体之中。在图腾制度中,宗教力,是源泉,是一切的本源,而且是这种力是非人格性的。支配图腾制度的是一种普遍是一种接近神的本源观念,这种本源是内化于人,并被人们一动物的形象加一现象。从社会性的解读,这种图腾的本质是氏族。所有的图腾表达具有神圣性以及社会性,这可以解释图腾制度的所有现象。如宗教所具有的神圣力量,就是源于社会对于意志的绝对力量,是由于社会赋予的道德权威。人们对于氏族的依赖感,也就是个人对于社会的依赖。同样,因为这样的表现在仪式上,可以在哀悼仪式上,体会出来。在仪式中,人们表现出的痛苦,不仅仅是源于悲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感受到自身力量的衰减,需要人们在集会中恢复出来,并且对漠视集体不表现出来悲伤的人,进行物质上以及精神上的制裁。
我们的社会不可能建筑在完全虚幻的假设之上,在涂尔干的历史回溯中,宗教制度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社会,所有宗教表现出来的特性,也都在于社会的特性。所以在神性的具体特性以及仪式上任何形式都有据可循,在对澳洲与美洲原始部落的对比中,也可以从宏观上,描绘出宗教的具体形式。

感想
在读完涂尔干后,想做一下总结,我们开始结课了,想用一段时间把作业完成,后续再做具体的计划。
这个月的状态改善了很多,把握时间的意识更重要了,在课程后就会读书,所以读书速度提升了很多,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时间的紧张,身体上的锻炼就会落下去了,所以就是这样的问题。而且自己的反思性不行,在读完书后的总结还有些问题,继续努力吧。


书单:
2019年9月9日-10月25日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分工论》《原始分类》《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哲学讲稿》

小结:
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概念是他学术观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以这个关键词为主线,将他的部分著作串联起来。
在《自杀论》中,在对现有的各种非社会因素(心理、自然、遗传、仿效)进行一一批驳之后,他提出自杀作为社会现象,应该从社会方面找寻原因。宗教教义并不影响人们的自杀行为,而是信仰新教所带来的更大程度上的心灵自由以及反思导致。这种原因在新教国家英国身上进行了反向得了论证。这种社会整合上过松,会产生人们的利己主义自杀。这种宗教的影响,家庭亦是如此。家庭成员越多,免疫力越大,自杀越少。集体感情产生巨大力量,并相互反应。这种集体情感,会在战争中放大与强化,抑制自杀的欲望。 于是自杀倾向于宗教社会的一体化,家庭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社会的一体化反向变动。因为他们产生了高度一体化的群体。但但这种一体化瓦解的时候,个人便不再依靠群体,在社会面前过分显示自己并牺牲的情况就是利己主义的自杀。因为他们会承认自己就是命运的主人,结束生命是他们的权利。涂尔干认为再往更深层次的情况讲,人是有双重属性的----具体人与社会人,这种社会性或者说是“超肉体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这些活动只能与社会保持联系才能坚持。所以当社会瓦解,我们身上的社会性就无基础,剩下的只是与虚幻的个人结合,是一种幻境,自然而然会产生出“有什么用”的疑问。
反之,当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纽带过于紧密的时候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在利他主义的条件下,无论是义务性的、非强制性的还是强烈性的,都会抑制个性,过分的强调个人属于社会。人们的忧伤是源于个人的不真实。这种状况在原始民族最为常见。
当社会与个人的纽带过严过松,即社会整合出现问题时,都会刺激到自杀倾向。同样,社会规范的问题也会产生同样的影响。作者将有社会失范所导致的自杀,成为反常自杀。涂尔干发现,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突然发展,都是社会混乱的表现,这回使社会管理个人的方式效用降低。人们的活动失常并由此受损。更为具体的说,社会混乱,导致人们的欲望与现实不想匹配,便会陷入到痛苦之中。同样,家庭的离婚也会产出相应的结果,离婚后,男性的自杀率上升,女性减少。因为男性的欲望不加以限制,而女性以往的过分压制得以缓解。所以这种社会失范影响到个人的情感,从而导致了自杀。
无论是社会整合,还是社会规范,都是构成社会团结的构成因素。从《自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团结对于社会的影响,这种社会团结是如何影响到个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仅是自杀,我们也可以放入到社会的大背景中,团结的影响是如何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
那这种社会团结是如何演变呢?我们可以从《社会分工论》这本书中窥探一些。涂尔干运用法律进行测量社会团结。他把法律分为强制法与契约法,相应的社会也就分为机械社会与有机社会,对应的是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强制法惩罚的往往是对集体意识的侵害,所以常常与众生信仰联系起来。犯罪常常是由对立共有意识的行为构成,惩罚的一切特性都是由犯罪的特性中产生。个人的共有特征凝结成社会,是所有人的意志,不约而同归于一处,所以这样就造就了人们之间的机械团结。社会是建立在这种团结性之上的,也就需要惩罚来保护这种集体感情。再来看第二种团结方式,由分工导致的有机团结。尽管从宏观层面上面来说,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等越来越现实,但实际上,越来越涌出新的个人形式,不断分化。而这种个人类型的出现,正是建立在机械团结消退的趋势下。同样,宗教要素与法律要素的分离,也表现着这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由机械团结(人们相似性)团结转变为差异性导致的团结。人们之间的纽带也越来越不依靠社会的意识而是劳动上的分工。无论是集体意识上模糊,还是集体意识对个人控制强度的减弱,都彰显着机械团结影响力的下降。机械团结的抵抗力弱于分工的团结性,所以说,社会发展的唯一趋向,就是有机团结。相应在社会类型上,也体现出来。由环节社会,家庭血缘的关系,还有政治上头领模式转变为,人们由各自的特殊性进行结合,决定自己地位的是自己的功能。
既然社会逐渐被有机团结占领,那么这种巨大转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分工。继而涂尔干讨论了分工兴起的原因。涂尔干首先排除了人们为了追求幸福行为的原因,因为种种原因表明,幸福的变化与分工毫无关系。于是他指出了分工得以发展的真正原因—— 社会容量与社会密度。因为环节社会的消失,人们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人们开始自由流动,城镇也伴随着兴起。这种社会容量的增加,自然而然会使人们之间进行交往。再者,由于异质性的出现,交往的增加,冲突也会出现,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也会结成合作的形式。一旦整个社会的平衡被打破,各种冲突就会爆发出来,只有依靠更加先进的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分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人们之间因为相似性相连接,分工承担以前的职能。人们不仅在物质上有关系,而且在精神上有联系。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这种有机团结是建立在旧有机械团结崩溃的基础之上。以前家族讲手艺作为家族的财产进行传播,但是现在遗传的效用正在减少。遗传无论在绝对价值还是相对价都在减少。同样,分工也会造成异常状态,不是所有的分工都会造成异常状态,涂尔干称之为异常状态。首先,但社会规范出现问题,分工不会导致合作,我们称之为失范状态。团结是用力调节斗争的,但是如果没有规范,那么就会产生,相反的影响。如劳资关系、工商业危机和科学的分割。但是仅仅有了这个规范还不够,我们也必须确保这种规范不是强制执行的,即使没有强制执行,也要确保分工的各个部门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功能,这样分工的正效应才能有效地出现。
这种机械团结,是从原始社会出现的,那么原始社会的团结是如何体现的呢?《原始分类》与《乱伦关系及起源》为我们原始氏族社会的相关场景。《原》在说明类别概念是如何产生的。类别的外在形式以及相互关系都是源自于社会。事物在社会中的位置决定了它们有自然的位置。而人们的集体心灵导致了人类如此分类。这也是在印证共同意识在原始社会决定了行为。情感决定了观念联系或分离的形式。
《乱伦起源》将人们当今对乱伦这一制度的讨厌原因回溯到氏族社会,认为这种情感起源于外婚制。涂尔干发现,由于氏族成员相信无论怎么分裂,自己都是图腾的一部分,而血液自然而然成为传递这种神性的载体。那么定期流出鲜血的女性,也被“塔布”化,成为具有神力的物,不能随意接触。但是由于外族女子不具有同样的图腾,他们也自然而然地也不是神圣的东西,所以可以称为婚姻的对象。这种观念,随着氏族的解体,逐渐渗透入家庭的观念之中,成为乱伦观念的起源。所以因为图腾制度,我们可以看出原始氏族社会的因为图腾而联系成为整体,具有极强的团结性。
我从整体的角度对社会团结进行梳理。氏族社会中,人们因为图腾的一致性,结成团体,进行分类。同时社会也因为社会的团结性,影响了他们的具体行为,为了不导致自身神圣性的丧失,采取外婚制的制度。这种团结性在低级社会,是根据人们的集体意识为基础进行联合,成为一种机械团结。同样在低级社会中,人们有时会过于强调集体意识,而忽略个人的价值,造成了利他性的自杀。随着社会发展,环节社会崩溃,有机团结兴起,这种团结是建立在人们的差异性以及分工的需要之上,人们之间形成契约团结。原始的集体意识衰落,遗传的效用也减弱。作用在自杀上,就是社会与个人的联系减弱,而新的职业联系并为完整的建立起来,人们不断进行思考与反思,对应着社会分工论中,人们遗传的集体特征减弱,给人们带来的方式空间更大。所以人会认为只有自己是真实的,与社会连接的纽带被破坏,造成了利己主义的自杀。这种现象往往存在于高等社会,与有机分工相对应。
当然无论是团结还是自杀,都会具有异常现象,都是由于失范造成的。自杀论中的失范,是在于社会对与个人的控制力下降,所以经济动荡以及离婚后男性的自杀率都大幅上升,就是因为欲望失去了原有的节制体系。分工论中的失范因为规则上的缺失,或存在问题,所以二者的失范状态导致的问题也存在相同之处。



感想
进入经典阅读已有一月有余,主题摸着石头过河。在效率较低的状态下,无法沉入到读书的环境中去,所以无法把握住文章的分析思路,只能重新回顾笔记,又造成了效率低的问题。再者,在讨论的问题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偶尔的读书交流,可以让自己看到自己读书时没有注意到的想法。好在是,在第二月的时候,打开了些读书的大门,效率有所提高,方法上也进行改进。希望能够继续保持加速和保持质量的状态读下去。
[ 此贴被李城在2020-08-31 20:42重新编辑 ]
Posted: 2019-10-28 16:02 | [楼 主]
史天逸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8-12-27
最后登录:2021-06-28

 

李城内容写的很仔细,很棒啊!一起努力!
Posted: 2019-10-28 16:03 | 1 楼
马平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1
威望: 51 点
金钱: 510 RMB
注册时间:2018-05-15
最后登录:2020-07-06

 

第一次总结地灰常有水准。尤其是串讲。
逼着自己拼命向上
Posted: 2019-10-28 17:23 | 2 楼
贾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75
威望: 175 点
金钱: 1750 RMB
注册时间:2018-01-12
最后登录:2020-11-12

 

第一次写报告就很有感觉,真的很厉害!一起努力!
我是小猴,我在阳光阳刚的成长中…☀
Posted: 2019-10-28 22:39 | 3 楼
yangwang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1
威望: 101 点
金钱: 1010 RMB
注册时间:2017-12-10
最后登录:2019-11-01

 

刚开始读书就能凭着关键词串联,很不容易,总结真的很不错,水平已经很高了。不用太着急,慢慢来,相信坚持一段时间肯定更优秀。继续加油!
Posted: 2019-11-01 11:46 | 4 楼
冯丽婷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4
威望: 44 点
金钱: 440 RMB
注册时间:2018-09-12
最后登录:2019-12-05

 

找到节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加油!
Posted: 2019-11-29 20:59 | 5 楼
李城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19-10-27
最后登录:2022-12-03

 

补一下最近半年的读书报告
Posted: 2020-08-31 20:44 | 6 楼
史天逸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8-12-27
最后登录:2021-06-28

 

非常好!读了很有启发
Posted: 2020-09-02 15:12 | 7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93435(s) query 4, Time now is:01-16 03:4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