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三月至四月读书汇报
一、 书单
《乡土中国》(费孝通)
《生育制度》(费孝通)
《江村经济》(费孝通)
《儒教与道教》(韦伯)
二、内容理解
《乡土中国》:靠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地是农民的命根,直接靠土地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农民本身充满了乡土气息,有“乡下人”的称号。在乡土社会里人们从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信任靠的是“安心”。一般情况下,乡下人的知识水平总体不及城里人,他们之间传情达意的工具是他们特有的语言和肢体活动。作为乡下人我深有感触,大概是因为地形地势,每隔几座山或是几条河,人们的方言便有区别。当然有些“特殊的语言”只适用于家庭邻里、朋友等有亲密关系的群体中。在乡土社会中对人们有约束作用的不一定是明确规定的制度和法规。而是乡风民俗,是约定俗成的道德舆论以及宗教长老和德高望重的长辈们。当然由于乡土社会较城市社会更封闭,社会流动缓慢,在乡土社会中的人所需学习的技能和现代都市中的人所要求学习的技能是不同的。乡土社会中人们更多地是学习谋生种地等经验。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也提到,江村的人学习种地、缫丝等谋生方式,探索对水的三方面利用以帮助解决“粮食”问题。乡村社会中,祖先在一个社会混熟了他们得到的经验也就是子孙得到的经验。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影响力最大的便是提出了“差序格局”,他用了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个概念。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个石块丢到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力的圈子的中心。在我们的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属关系也如此,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差序便是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家庭关系便是其中的一种。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社群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中国的家庭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只包括父系方面。例如五代同堂的家可以包括所有父系方面的亲戚。当然,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结构原则上确实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本书是费孝通教授在江村人民中进行工作,深入人民生活观察而得到的结果。他把开弦弓村看作是一个研究的最小对象——社区,作为无数个中国农村之一,开弦弓村有它的普适性,但同时,特殊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因素也形成了它的本土性。开弦弓村位于太湖南岸,多水,船作为居民们对外交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此外费先生对该村的农耕和副业各环节作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农耕、水的利用还有养蚕、缫丝等。他对这些都一丝不苟的进行了描述,利用了精确的数据。他通过对开弦弓村的观察和研究来了解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
《生育制度》:在书中费孝通先生总结了马林诺斯基的观点说:“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但他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性的需要和种族绵续的需要是两回事,虽则相连,但是可以分开,他主张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人为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为了解决一些人结婚而不想生孩子,又或者生了孩子不认账的情况。从这个角度看属于生育制度的宏观作用:保障种族延续,维护社会制度完整。生育制度也有其微观的意义,父母兢兢业业地在生育制度中抚育着儿女,同时,他们也从抚育儿女中得到满足感。费孝通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而现实中的我永远都无法赶超理想中的我。这种失落感和不甘因为孩子的诞生而转移到他们身上,抚育孩子,就像是在雕刻自己未曾完成的梦想。所以费孝通说: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在书中费老还对对婚姻的确立,家庭的构建,父母的职责,代际关系和扩大的亲属等内容都进行了一一讨论,而且尤其注重文化在整套生育制度里的作用。
《儒教与道教》:韦伯在本书中主要研究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儒家伦理与东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阻力之间的生成关系。在中国儒教强调三纲五常,人们被要求向君主效忠、遵从伦理纲常。人们的社会变革思想和积极主动思想被压抑,在那种情况下要产生资本主义是难上加难。中国小农经济下,人民被地主压迫,从来都很隐忍,要不是到了没法活下去的地步不会轻易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和儒教所宣扬的精神是有关的,当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所以,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没有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虽说政治和思想不能决定经济基础,但是二者影响了经济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如重农抑商思想等都不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三、感想
自三月18号复试完回到南昌开始,本月最先读《青春作伴好读书》、《学霸是如何炼成的》、《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前两本是贺老师亲自给我们复印好送给我们的书,颇为感动。因为书中大多数都是师兄师姐们的读书心得和加入读书会作为中心一员的心路历程分享,读起来不费力而且和激动人心,内心充满了憧憬。读完那两本书后给老师发邮件写了感想。此后开始读《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乡土中国》《儒教与道教》。四月4号收到贺老师的短信,短信中流露了老师对我们读书的关心,我跟老师说读书的效果不佳,收到的答复是“努力最重要”,顿时醍醐灌顶。我依然相信现在读不懂是暂时的,都会有一个过程,只要好好读,以后总会读懂的。其实,总的来说这几本书不是特别“晦涩难懂”,无奈自己读书功底实在太差,仅停留在“只识字,不知其意”的尴尬境地。读完三本之后,我还是不懂自己看了什么,越接近交读书汇报的日子越恐慌,明明自己读了书,但是好像没有收获,也不知道书中写的具体内容。仔细认真的想了一下,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读书的基础差,没有掌握较好的读书方法,没有形成系统的掌握书中内容的方法。其次,自己的读书心态不好,没法完全静下心,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最后,读到书中一些东西时,有时内心也是有点想法的,但是没有及时记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要勤动手。第一个月看书的效果自己不太满意,期待下个月能有进步。
[ 此贴被邱丽在2014-05-18 13:3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