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李叶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叶goyeah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18-09-06
最后登录:2019-12-02

 李叶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读书报告

《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卷 读书报告

一、写作背景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和最重要的著作。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一直到他去世的这40年间,他一直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目的就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
《资本论》第一册出版是在1867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在书中多次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对话,比如他们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这些理论从资产阶级的偏见出发,把资本主义视为一种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因此难以发现资产阶级利润的真正来源是基于劳动力剥削的剩余价值,难以解释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出现的危机。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实质的充分揭露,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资本论》是无产阶级发对资产阶级剥削制度的强大武器。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研究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二、简介
        何谓“资本”?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货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的理解不同,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尽管其不能离开物的本身而存在,但那些物本身并非资本,而只是资本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概括来说,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在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其中心思想是围绕着剩余价值理论展开的。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

        马克思在第一卷中主要研究了三个重要的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以及资本积累理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就是在论述劳动价值理论,那么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析的起点是商品呢?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换言之,商品是社会财富的象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作为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特性和价值,商品有质的差别;而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那么商品的价值量究竟如何衡量呢?劳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而人类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因此,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两个因素的根源。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不断发展,商品交换的价值形式也不断发展,从简单的、个别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简单的、统一的,一般等价物),再到最后的货币形式。金银由于天生的属性独占了一般等价物身份,从此产生了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货币是商品流通的媒介,打破了商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货币的本质是商品,货币商品的特殊性。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而货币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是为买而卖的过程。而资本运动的过程是与这个过程对立的,其形式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是为卖而买的过程。在后一种过程中,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之所以成为资本,它与单纯的货币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或者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关键的因素是:资本流通过程中,最后从流通中退出来的货币要大于原来投入的货币量,即G-W-G’,其中G’=G+ΔG,即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这个增值额被称为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流通的过程,遵循着商品的买卖过程实行的都是等价交换原则,在资本主义的总公式G-W-G’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在这个矛盾中,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既然剩余价值既不能产生于G-W过程,也不能产生于W-G’的过程,那么便只能产生于W本身。马克思发现了这样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从而使之成为价值增值的源头。这种特殊商品,马克思称之为“劳动力”。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即劳动力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外一无所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即为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能够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增值的过程表现为: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力属于资本家,与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生产出产品。这个劳动的过程被分为了两个部分:①必要劳动生产——是劳动者为了获得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而进行的生产劳动;②剩余劳动生产——是劳动者超出为自己生产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生产劳动,产生剩余价值,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同时,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的资本;可变资本——即劳动力,产生剩余价值m。因此,资本家预付资本的价值为c+v,生产的产品价值为c+v+m,产品的增值额即剩余价值m。而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就可以用剩余价值率来表示: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m/v)。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为了尽可能多地剥削工人,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会迫使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①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尽量延长工作时间,延长的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但是,随着国家工作日的立法,资本家无法继续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②在日工作时间一定情况下,要想扩大剩余劳动时间,就需要相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式。从资本主义的历史来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从简单分工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引起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随着可变资本部分的相对减少,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使得一部分工人相对于资本增值的需要来说成为“相对过剩人口”。这些“相对过剩人口”又称为资本家更进一步剥削就业工人的筹码,加速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总之,“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表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反过来引起资本的加速积累。”
        那么资本积累最初的生产资料来源于何处?马克思认为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用血腥、恐怖手段,掠夺教会地产,盗窃公有地,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以及“圈地运动”等......各种形式,将大量劳动者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从而变成自由劳动力,形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和压迫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资料不断集中,同时劳动越来越社会化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极限后,资产阶级最终将会被工人阶级所推翻。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灭亡。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二卷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第一卷中,马克思简化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只研究了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但是,实际上流通过程决定着剩余价值能否顺利实现。
        1.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是从资本的物质形态变换的角度来看待资本运动。资本要实现价值的增值,它就必须在G-W-G’的过程中不断循环,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种物质形式上,但是又不得不持续采取然后放弃一种物质形式,从而表现为一种资本的循环运动过程,即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
一般而言,资本的循环公式为:G-W…P…W’-G’。这一过程具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G-W,表现为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过程,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从而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物质要素和条件;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P…,表现为生产资料消耗它自己的一部分,使它们转化为一个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量,这一过程会生产剩余价值,是产业资本循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环节;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即W’-G’,表现为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以商品为形式存在的资本是资本直接生产的结果,其不仅包含着预付资本的价值,同时包含着剩余价值。只有这一阶段商品资本成功转化为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才算实现。
        产业资本的循环,按照资本在不同的三个阶段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可划分为: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以及商品资本的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G-W…P…W’-G’。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P…W’-G’-W…P。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W’-G’-W…P…W’。其中,W’是生产过程的结果,相比G-W的过程,商品能执行资本的职能,是由于它在流通开始以前已经现成地从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资本性质,已经具有了价值增值。产业资本在循环中必须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发生中断,否则整个资本循环就会停止。
        资本完成其循环的时间=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在流通领域中停留会产生流通时间,也会产生各种费用。因此,在生产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流通时间越短,资本的生产效率越高。流通费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流通费用,是单纯由资本价值的形态变化所引起的,例如买卖时间、簿记等,只能由剩余价值来补偿;另一类是保管费和运输费,是由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续所引起的,具有生产性质,因此会增加商品价值的。

        2.资本周转,从资本的价值运动角度来看待资本运动。说明资本运动的速度对于资本的影响。
资本的周转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在考察资本周转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分类的新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流动资本则是以劳动力和燃料、辅助材料等生产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包括全部可变资本以及部分不变资本。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在生产过程中,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的方式不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并未改变,其价值是按照劳动资料在每次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流动资本则将其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公式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年周转的总额除以预付资本量即等于总预付资本在1年中周转的次数。为了保持流通时间内生产的连续性所需的追加资本,不是由一年内流通的时间的总量决定的,而是由流通时间和周转周期之比决定的。可变资本的周转周期越短,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和一定的生产规模相比就越少,在剩余价值率(m/v)一定的情况下,他在一年内榨取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关于剩余价值的流通,马克思回应了一个问题:资本家不断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怎么能够比他投入流通的货币多呢?也就是剩余价值借以货币化的货币从何而来?马克思认为:①剩余价值的实现与货币总量无关。“不论商品量是否是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这个流通过程所必须的货币量绝不会因此有所改变。可见,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货币总量总是适应现实的商品总量,不管这个价值总量中是否包含了剩余价值构成的部分。②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回避剩余价值形成的秘密的表现。就是在表面上问剩余价值借以货币化的货币从何而来?即:资本家投入流通的是c+v,而从流通中取出的是c+v+m,这个为实现m的g是从何而来的?这个问题本来是不存在的,因为货币总额并不因为商品价值中包括m而改变。③实际上,这个g也是资本家投入的,不过不是作为预付资本投入,而是当作个人消费品的购买手段投入的。

        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前面两部分,在分析单个资本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只分析了资本再生产中的价值补偿,而物质补偿假设是不存在问题并予以抽象的。因此,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到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到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P437)。关于物质补偿问题,就是说:资本家生产的商品在价值上得到实现后,如何和从哪里购买到再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资本家的收入和工人的工资如何和从哪里购买到消费品?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可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而社会资本的运动也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生产资料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该等于生产生产消费资料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即Ⅰ(v+m)=Ⅱc。其中,Ⅰ=Ⅰ(c+v+m),Ⅱ=Ⅱ(c+v+m)。由此可知,Ⅰ(c+v+m)=Ⅰc+Ⅱc和Ⅱ(c+v+m)=Ⅰ(v+m)+Ⅱ(v+m),这两个式子表示:要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第一部类生产和消费资料的价值必须满足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中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第二部类生产和消费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价值之和。
简单再生产中的前提是Ⅰ(v+m)=Ⅱc,这个前提与资本主义生产是不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有资本的积累。在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下,必须是Ⅰ(v+m)>Ⅱc,这样第一部类的两部分产品在补偿了第二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还能余下一部分生产资料来满足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就像第一部类必须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二部类提供追加的不变资本一样,第二部类也要在这个意义上为第一部类提供追加的可变资本。
        因此,扩大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m/x),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即Ⅰ(v+Δv+m/x)=Ⅱ(c+Δc)。因此,Ⅰ(c+v+m)=Ⅰ(c+Δc)+Ⅱ(c+Δc)和Ⅱ(c+v+m)=Ⅰ(v+Δv+m/x)+Ⅱ(v+Δv+m/x),这两个式子表示:第一部类的价值不仅满足原有不变资本价值的物质补偿需要,而且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追加的需要;同理于第二部类的价值,不仅要满足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价值之和,而且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可变资本追加的需要。

      感受
        《资本论》所呈现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我在这里只是大致地梳理了一下前两卷的基本思路和概要内容,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相关思考,实在惭愧。看完这两卷内心非常震撼,虽然很多观点曾经在高中政治课本上学到过,但是听马克思一步一步分析,跟着他的思路走的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也比较有意思。读过《资本论》,马克思在我心中就不再是一个课本教条所宣传的精神领袖式的人物,而是一个踏实的研究者。他对于他所研究的问题非常严谨、踏实,他在《资本论》中在进行分析时的逻辑非常清晰,论据也十分充分。
        这两卷看起来感觉比较流畅,整个分析思路也能够在脑海中大致呈现。然而,和大师交流的过程,难免会有些痛苦,尤其是最近读的第三卷,马克思讨论信用制度和生息资本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看起来非常痛苦。

李叶
2018.10.06
Posted: 2018-10-09 22:18 | [楼 主]
张一晗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112
威望: 112 点
金钱: 1120 RMB
注册时间:2016-10-09
最后登录:2023-11-12

 

读的很好!!!总结的也很全面丰富,资本论第二卷如此难的书论述的都这么清楚!!很棒!记得下次传报告的时候记得把时间和书单加上~这样后面看起来会更方便一些
Posted: 2018-10-09 23:36 | 1 楼
马平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1
威望: 51 点
金钱: 510 RMB
注册时间:2018-05-15
最后登录:2020-07-06

 

叶子,上次上传的时候,可以在原贴前编辑。不用重新另写一个。这样的话,方便前后对照。
逼着自己拼命向上
Posted: 2018-10-10 07:02 | 2 楼
黄佳琦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1
威望: 121 点
金钱: 12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6
最后登录:2019-06-28

 

资本论有难度,能清晰地梳理出逻辑脉络,很厉害了,继续加油哦!
Posted: 2018-10-10 13:53 | 3 楼
严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50
威望: 150 点
金钱: 15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9
最后登录:2019-06-29

 

把资本论输理出来了,很厉害,读的很好
浪费的不是时间,是自己
Posted: 2018-10-10 16:24 | 4 楼
李欣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9
威望: 139 点
金钱: 139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6-28

 

总结的很细致,保持状态,稳扎稳打
Posted: 2018-10-11 21:06 | 5 楼
雷贵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8-04-11
最后登录:2020-03-11

 

总结的很棒!很全面!加油哦!记得协调好读书和其他事情。
用心感受生命!
Posted: 2018-10-17 00:52 | 6 楼
雒珊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9
威望: 29 点
金钱: 29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19-11-08

 

总结得很好啊,下次可以继续进步,尝试一些新的思路,一起加油!
Posted: 2019-01-19 21:01 | 7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4929(s) query 4, Time now is:11-22 09:4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