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 Pages: ( 1/3 total )
本页主题: 石梦婷的读书报告(更新到5月8号)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石梦婷的读书报告(更新到5月8号)

2015年4月到5月读书报告
书单
1、《法律的限度》尼尔•考默萨 / 申卫星、王琦 / 商务印书馆 / 2007
2、《普通法的精神》)庞德 / 唐前宏、廖湘文 / 法律出版社 / 2010
3、《司法过程的性质》本杰明•卡多佐 / 苏力 / 商务印书馆 / 1998
4、《原始人的法: 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霍贝尔 / 严存生等 / 法律出版社 / 2012
5、《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熊秉元 / 东方出版社 / 2014
6、《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 / 商务印书馆 / 2010-12
7、《法律、道德与自由》哈特 / 支振锋 / 法律出版社 / 2006年
8、《现代社会中的法律》昂格尔 / 吴玉章/ 译林出版社 / 2008
9、《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诺内特、塞尔兹尼克 / 张志铭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2004
报告正文
      这个月主要阅读了部分法律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的著作。所以报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律社会学的概括,主要探讨法律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法律经济学部分,主要探讨正义的成本问题。
1、 法律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来总结法律社会学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遵循上次总结的思路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的过程,上个月主要从宏观抽象的层面探讨了法律和社会控制的关系,也即是法律和秩序的命题。那么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是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进一步暴露,美国等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民权、贫困、犯罪、民众抗议、城市骚乱、生态破坏以及滥用权力的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但是原有的政治和法律体制无法回应这些现实需要,于是法律和社会又重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论题,于是法理学开始思考,我们到底该从何处寻找法律的基础,该如何重新对法律的过程和法律的社会地位进行定义从而来与我们政治共同体的形态以及各种社会愿望重新构建为一个完整的和谐共生的体系。
      这个法律背后的核心要义与社会学理论上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之后的社会秩序合法化危机,也就是现代化的困境。如韦伯所讲的工具理性扩张对实质理性的禁锢,哈贝马斯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殖民,马克思和马尔库塞总结的异化和单向度的社会回应的是同一个问题。在政治秩序的角度,也是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困境所面临的问题。晚期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困境开始出现,施特劳斯指出,西方的政治体制开始捉襟见肘无法回应现实需要是由自由主义自身所蕴含的矛盾所导致的。自由主义以自然权利和价值中立学说为基础,自然权利是一种超越历史时空和地理空间的一种绝对主义普世立场,因为其存在基础是建立在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假设和推论之上的,这种理论不因民族、信仰、宗教的不同而不同;与此同时,价值中立学说又蕴含着一种相对主义,即社会科学只能能进行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只能交给取舍的个人,所以政府不该过多的干预个人的生活,管理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 现代自由主义接纳了相对主义而后者摧毁了自然权利的基础,所以相对主义最终走向虚无,甚至还可能导致如二战中德国那般的极权主义国家。自由主义的矛盾是一种原生性的无法避免的矛盾。西方的后自由主义社会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现实困境。以上是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回应,那么法学家到底是如何以法学的视角回应该问题的呢?
昂格尔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也就是法律和秩序的危机,主要是因为权威被侵蚀,正统性受到普遍怀疑,巨大的社会分裂是的单一正义体系的生命力成为问题,异化的现象普遍以至于人们觉得法律权威使建立在一种过分狭隘的参与和合意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需要的是重构一种能够确认法律价值并且指出其缺陷的替代物的法律理论和社会理论。
        说到重构的问题就必须在打破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才能重新构建。那么现有的法律秩序和法律理论到底是如何的呢?现有的法律理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占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法理论,强调法律的稳定性以及其对自由社会的贡献到底是如何重大的,他们把法律看作是社会社会秩序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使得个人有免于被恐慌和压迫的自由,个人的权利才能得到保护。这套法律体系的核心就是一套与政治完全分离的法律程序体系。另一部分则是一种保守主义的立场,他们反对把法律和秩序相联系起来,认为法律是一种批判的手段和变化的工具,这种权威体制是维护统治者自身的利益的,法律和政治的边界模糊不清,执法机构具有很强的潜在弹性和开放性。这两种观点各有其独特弱点,保守主义的立场太过弹性和开放容易导致合法性的丧失和专政,自由主义的立场则太过生硬和僵化无法回应现实的需要,阻塞了呼吁参与和变化的各种渠道导致危机和混乱。如前面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的困境,具体落实到法学层面则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即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的二元对立。如昂格尔所指出的,自由主义法的内在矛盾追根究底就是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对立、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对立使得自由主义的法律观念实质上掩盖了社会的矛盾,搞乱了法律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如何克服这种主客观、形式与实质的二元对立呢?诺内特认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法立场之所以在面对现实秩序问题时捉襟见肘都是因为他们都把法律秩序看成是一种一维的单一秩序概念,所以我们需要用一种社会科学的态度把法律秩序看作是一种多维事物,把法律经验看做是一种可变的和场合性的而不是在脱离条件和现实的前提下空谈法律和强制、法律与国家、法律与规则或者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必要联系。因此,我们必须清晰的看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并非所有的社会控制都是法律性的,法律在他对各种社会规范的承认过程中都是有选择的;第二在需要法律解决的控制范围内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霍布斯、奥斯丁、马克思所倡导的一种压制型的法律,也并不是当代法律实证主义凯尔森、哈特等所倡导的一种自治性的法,而是一种在法律框架内却能克服法的僵化滞后等缺陷的回应现实需要的法律,如庞德所倡导的那种功能性、实用性和目的性精神的法律实用主义。
      这种法律实用主义立场的回应型法的核心关键点便是通过处理好法律的开放性和忠于法律之间的张力来弥合法律规范和价值判断、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二元对立的。终于法律使得法律体系僵化对周围环境丧失了敏感性,孕育出了形式主义和退却主义,无法应付新的突发状况,开放性意味着宽泛的授予自由裁量权容易导致寻求灵活性而放松约束的危险。回应型法则是通过法律目的的普遍化和支配地位来让特殊的规则和政策程序当做是工具性的和可牺牲的来克服法律的形式主义难题,转而将社会对法律的压力寄托在设计更有能力的法律机构上,如通过司法能动主义的理论设计来达到超出形式上的规则性和程序上的公平而迈向实质正义的法律体系。最终走向一种人为理性衰减、法律分析和政策分析聚合以及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法律参与和政治参与重新统一的多元化合作道路。
2.正义的成本
        这部分的总结主要是法律经济学部分的内容,法律经济学部分还有最重要的一本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未读,因此也无法对此部分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只能依托读的有限的内容来针对此部分做一个较为直观的感性介绍。
        正义是法律的永恒价值追求,成本和利润是经济学探讨的起点与重点,那么法律的经济学分析落到实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侧面其实就是一个正义成本的问题。也就是法律的实然和应然到底该如何取舍和抉择?考默萨认为,法律的本质并不在于空洞的原理或者抽象的价值,法律是什么、能够是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取决于制定、解释和实施法律的过程的特性。这些过程的互动决定了法律的供给和需求。法律所确立的权力的多寡和性质,取决于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力量的较量,他们也是制度选择精髓。制度选择因此就是传统的法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制度选择的变化决定着法律和权利 的变化。法律的供给和需求是核心是由交易成本的问题来决定的,如何在成本最少的情况下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现实利益的最大化是法律要解决的核心要义,所以法官就成为了利益与成本的衡量者。故波斯纳指出“对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其成本。”
主观感受
          法社会学剩下扫尾工作,接着阅读法律经济学,然后直接进入到制度经济学部分做一个衔接。最后一个月的读书时间,希望能如期完成预设任务,使得两年读书生活不仅有个好的开始,还能有个圆满的结束。





书单
1、《法律体系的概念》[英]约瑟夫•拉兹 / 吴玉章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2003-6
2、《实践理性与规范》[英]约瑟夫•拉兹 / 朱学平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2011-11
3、《法律的概念》[英]哈特 / 张文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2003-02
4、《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美]庞德 / 沈宗灵 / 商务印书馆 / 2008/4
5、《法律与道德》[美]庞德 / 陈林林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2003-1
6、《公法的变迁》[法]狄骥 / 郑戈 / 商务印书馆 / 2013-3
7、《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奥]尤根•埃利希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9-12
8、《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德]卡尔•施密特 / 苏慧婕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2012


报告正文

      上个月写总结的时候便觉得法学阅读初期各学派跨度比较大的时候如果不深入思考背后的深层次社会理论根源,总结便很容易流于表面,仅仅从时间脉络出发以各个学科之间的继承和弃扬之间做个简单较少,最后沦为类似于教科书式的简单的知识条款的梳理。于是这个月便尝试着以社会控制理论未出发点,以法学为主要参考维度来论述国家、社会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在社会控制理论之中相互博弈、制衡最终达到平衡状态的。
        广义的社会控制概念其实就是之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这也是现代化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社会出现大的变革,旧有的社会秩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新的社会秩序该如何建立,尤其是如贝克和吉登斯所阐述的当风险社会来临,那么该如何解决一系列由于失范和脱轨所造成的社会控制弱化的问题呢?实现社会控制该借助于哪些手段?
      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包括法律、道德、习俗、舆论和行政等,大体经历了由未分化到分化最后走向合作的道路。这个过程也大致反应除了政治政学史和法学各流派的发展的继受过程。在前法律阶段,也就是原始阶段,宗教、法律、道德等各种社会控制手段是彼此部分,混杂在一起的一种简单的社会控制模式;伴随着血亲组织和宗教组织的衰落,政治组织开始兴起,严格法慢慢地一步步奠定其主导地位,国家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团体取得了一种确定的优势,法律成为了一种对相互冲突、相互重叠的利益进行评价的某种准则。且这种准则总是符合当时的法学任务和社会理论的。
        曾经,自然法学派以神圣秩序为典范确立了一种法律秩序,从自然理性中抽离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绝对主义立场的价值准则;历史法学派则认为法律必须从相对主义的立场出发,是一种根植于民族精神和习惯的历史秩序;实用经验主义法学认为法律是一种文明社会生活的价值准则;规范分析法学派则认为法律是一种强力秩序。其具体的发展脉络和继受关系是:古希腊时期,依据自然正当,将法律奖励在基于理性的道德之上。罗马时期,将自然正当转化为一种自然法,提供一种伦理性的哲理自然法。中世纪,自然法则是一种立足于君权神授理论的神学自然法,到17/18世纪伴随着祛魅化的理性思想发展,自然法成为一种绝对理性的自然法,到18世纪末,自然法学派分裂为两门,一个是哲理法学派,认为自然法是不可变更的永恒的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法;另一个是根植于民族精神和习惯的历史法学。其后,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自然法学派因为其所主张的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取向命题而被诟病所以分析法学派作为一种法律的纯粹规范分析学派开始出现,经由二战关于纽伦堡审判的难题,分析法学派的主张又捉襟见肘,所以自然法学派开始回归,最终呈现出个各学派之间相互借鉴和融合的趋势。
      不同法学派关于法的概念的定义和其与正义、道德、社会之间关系的差异最后回归到社会控制的层面其实就是关于社会秩序的争议。国家中心论者主张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国家通过科层制的管理体系和权威的立法予以固化,如马克思和韦伯都持有此主张。而社会中心论者,如哈耶克就主张自发自生的社会秩序,埃利希和涂尔干都注重根植于社会本身的社会联合体内部的内生规则集体情感,认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必须要遵循社会本的旧有秩序,否则只可能导致一个规则更多而秩序更少的社会。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背后的目的和关怀最终还是正义和制度、社会秩序和利益。法律对社会关系和调整和行为安排,以及人们对各种社会行为的合理预期反过来也构成了一种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渊源~社会控制的实现便在此种循环往复中实现。


主观感受
读书时间所剩无几,愿能排除一切干扰再上一个台阶。







                                                  2016年1月读书报告
书目
1、 《法理学 :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美]博登海默 / 邓正来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1998-12
2、 《西方法律思想史》 严存生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2012-8
3、 《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邓正来 / 商务印书馆 / 2009-02-01
4、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邓正来/商务印书馆 / 2011-5
5、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苏力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11
6、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苏力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7-2
7、 《历史法学派的基本思想》[德]萨维尼 / 郑永流 / 2009-7
8、 《古代法》[英]梅因 / 沈景一 / 商务印书馆 / 1959-2
9、 《功利主义法学》杨思斌 / 法律出版社 / 2006-5
10、 《法理学的范围》[英]约翰•奥斯丁 / 刘星 /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
11、 《纯粹法理论》[奥]凯尔森 / 张书友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2008-12
12、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奥]凯尔森 / 沈宗灵 / 商务印书馆 / 2013-3
报告正文
      这个月开始了法学相关著作的阅读。对这个学科的阅读安排是:先阅读两本法学的教材以便对西方的法学思想有个整体的脉络把握;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和西方的法学思想有个基本的概览;再进入到各个流派的分支里面去,以便带着对实践和现实的关怀来学习理论,也方便做一个东西方的对照、校准和反馈来达到思考和建立真是思考的能力。所以先挑了博登海默、苏力、邓正来做阅读基础,再深入到各个流派。这个月主要回顾了自然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和功利主义法学派相关思想,又阅读了实证分析主义法学派的部分著作。这次总结的思路是将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将法学置于整个社会的相互关系中,依时间脉络分各个学派的思想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做一个宏观层面上的对比分析;第二个部分是深入各个学派的内部,对各学派的代表大家作品做个简单的梳理;第三个部分则是简要概括中国法学当下的任务和前景。
第一部分
      法学是发端于政治哲学的一门科学,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法学的思想便开始萌芽。古希腊时期的法律思想是和正义等观念结合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法律和道德,国家和社会概念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柏拉图认为理想国是为了实现公正而设计的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道德是治国的根本,把利益制成法律以调整各个社会关系指的是实体法,它是公民应该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正义的体现就是法律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出于人类本性的自然要求建立的,而法律是治理城邦的最基本的原则,法律的目的和城邦的目的是统一的,法律是为了维持城邦这个人类社会共同体而产生的。
古罗马时期,西塞罗将自然法概念作为其核心理论,强调法律效用的实用性,注重私法和个人的权利。认为自然法就是神制定的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可以超越人的自然本性和国家地域以及时代的适用于善良人们的永恒不变的法。
      古典时期,17世纪,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启蒙运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政治理论基础,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学说发展,具体体现在法学领域便是新生的古典自然法学理论的产生。同社会契约学说一样,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概念是建立在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且自由的假设和推论之上的,不同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法理论,这一时期的法学家并不主张自然法来源于上帝的意志而是来自于人的理性本身。
      社会契约说是古典自然法学家关于国家和实在法的理论假说。国家和实在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处于自然状态的缺陷是的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人的天然理性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使得自然状态难以为继,于是理性的个人通过社会契约,达成协议将自然权利让渡出来,建立国家和制定法律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他们的正当权利。国家和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们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以及制定法律的权力最终还是属于人民的。因为法律最终只是人民公共意志的体现。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自然法学派的理论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假设上的推论,持有的是一种超越民族地域时代的具有普适性的绝对主义立场,认为代表个人平等自由正义等价值取向的自然法适用于一切人类且是永恒的。然而法国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却让自然法学派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部分理论家看到了革命的过激行为,开始强调传统和渐进的发展价值,认为历史习惯宗教才是社会行动的指南,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将法学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历史基础上,注重强调非理性的根植于过去和传统之中的民族精神和法律的关系。所以萨维尼说法是由各民族的共同意志所决定的一种民族精神,梅因认为法是一种与社会历史相联系的关系,近代法的发展就是一个连续的从身份到契约转换的运动。
    18世纪,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巨变,为了解决新的社会现象,新兴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应运而生,实证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方法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与此同时,边沁提出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需求的功利主义原理。功利主义主张自由放任的政府,认为政府的功能就是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幸福。法学就是讲功利主义运用于法学领域而产生的法学流派,认为一切的行为取舍就在于功利的权衡,所以立法者在立法的时候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终极的价值取向既是实施法律的基础也是法律的目标和手段。
      19世纪世纪,奥斯丁吸收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边沁的功利主义建构起了实证分析主义法学的框架。实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于观察,解释,分析和廓清外在的实际存在。奥斯丁阐明了有关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开创了分析法学的法术风格。他认为法律的本质是主权者的一种命令和判决。其基本要素包括:命令、制裁和义务三个要素。法理学的研究范围便是关注实在法,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不考虑法律的好坏,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上应该持有一种相对主义的立场。
      20世纪凯尔森在批判自然法学派和实证分析主义法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纯粹法理论。在方法论和研究对象的双重维度上建构起一种纯粹法学的观念。认为应该摒弃政治经济社会对法律的影响,仅仅回答法律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关心法律应该是什么。拒绝体现应然的实在法关注实在法,在观察法律本身时又应该注意法律本身之意义的应然,以法律创造适用为实然,拒绝考虑法律实效而仅仅关注法律的效力问题。
第二部分
一、 自然法学派
      自然法的本质便是自然法是从自然中演变而来的永恒不变的法律,实在法则是人民创造出来的暂时可变的秩序,自然法所创制的权利是人类与生具来的永恒不变的权利,实在法并不能创立和废除这些权利而只能保障这些权利。自然法学派的基本思想是自然法高于实在法,是国家制定法的基础和检验好坏的标准,判断法律正不正当只能依赖自然。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另一时期是理性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构成了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理论核心。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
      这一时期,自然法的定义是和正义的观念联系起来的。西塞罗认为:“自然法不是人类制定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个民族制定出来的任意一种规定而是支配宇宙的永恒理性的印记,是伟大的天神涌来支配一切的理性。”也就是说自然法是来自理性正义正当理性的体现,自然的真理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非现实的纯粹法律观念,是大自然传给一切动物的规则,是国家立法的基础。
(二) 古典自然法学派:
      这一时期的自然法是和社会契约结合起来的。这一理论是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在中世纪神学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世俗的自然法学。其主要思想特点是以理性为基础,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主张人人都生而平等且享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国家和法律都是通过社会契约而产生的。即这一时期的法律理论都建构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又是自然理性和自然权利,故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核心理论便是自然权利。
1、自然法学派的基本理论:自然状态、自然权利和自然法。
      自然状态是一种前社会的状态,关于这种状态有两种理论。霍布斯和斯宾诺莎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自然状态是一种战争状态,那么为了避免相互战争的状态就必须建构一种自然法。而洛克和卢梭则认为人性本善,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状态。
      自然权利是天赋的人权,人生而便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如平等安全和财产权等等,这一时期的自然学家不再从上帝那里出发寻求自然法的最终渊源,而是从自身出发,他们认为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的基础。
自然法就是人的理性所发现的人的通则或是理性本身。
2.社会契约论(与政治学勾连的地方就是国家的起源也是实体法的起源,国家和社会契约论的关系就是实体法和社会契约论的关系。)
      这是古典自然法学家关于国家和实在法的起源和理论假说,这个理论认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区别就是国家和实在法的产生。实在法的产生就是自然状态的缺陷是的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缺乏保障,人的天然理性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使得自然状态难以为继,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达成社会契约,将自然状态交出来,建立起国家和制定法律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他们的正当权利。
3.人民主权和法律公意说
      人民主权主要是自然权利理论关于国家权力归属的理论他是一切政治权力的渊源,也是立法权的归属。法律公意说是实在法的本质理论,即认为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以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洛克认为,法律和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法律就是缔约者的共同一致的体现,人们组成公民社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类的自由平等和财产权。

二、 历史主义法学派
      17、18世纪的古典自然法学派一直强调人的理性力量宣称天赋人权,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让部分理论家看到了革命的过激行为,开始强调传统和渐进的发展价值,认为历史、习惯宗教才是社会行动的指南。不同于自然法学派绝对主义的立场,历史法学派坚持实证主义的相对主义立场,反对理性自然法,而是以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法律现象,强调非理性的根植于过去和传统之中的民族精神和法律的关系。
      主要代表有萨维尼和梅因。
      萨维尼认为,法律是一种由各个民族的共同意志所决定的民族精神。因为一切法律均起源于行为仪式,在行为方式中习惯法开始形成,也就是法律首先形成于习俗和人们的信仰。
      梅因则批判自然法理论认为自然法将过去和现在混淆起来了,自然法是现代 人强加在古代人身上的一种偏见具有先验性和反历史倾向,我们应当把法律当做一个发展过程来考察,把法律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相联系考察。所以梅因说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
三、 功利主义法学派
      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具体在法学上的体现就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边沁和密尔,边沁奠定了功利主义法学的哲学体系和法理学原理的基础,詹姆斯密尔补充了功利主义的心理学因素,奥斯丁在边沁的功利主义中揉进了实证主义的因素,而约翰密尔队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了修改使其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一) 功利主义法学的含义
        功利主义是法律的基本原则,它既是法律的出发点又是其必然归宿。个人利益优先的自由主义时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立足点。个人利益是唯一真实的利益,所谓的社会利益不过是组成社会的个人的利益的总和,只要个人能实现最大利益社会就能达到最大化。米儿强调了法律应该协调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之间的联系会加强,个人应该吧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融为一体,尊重他人。
        边沁认为人都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个人要追求自身的最大幸福,对于社会和政府来说就是要采取措施追求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这就是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理。这个原理是指导立法和评判法律好坏的终极标注。功利主义法学就是把功利主义原则运用到法学领域而产生的法学流派,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取舍都在于功利的权衡,所以立法者在立法的时候应当遵循这一原则,这是立法的宗旨也是评判法律优劣的标准。边沁提出功利原则不应当考虑动机而只考虑效果,要看能否给人们最大的利益,至于动机时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都无所谓。个人利益时社会利益的基础,个人利益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利益,他主张将个人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不能因为社会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国家的起源是产生于人们服从的习惯。边沁认为,国家起源于功利,国家存在于功利,国家的目的在于实现功利,功利是评判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标准和尺度
        立法是主权者的一种职能,根本不存在自然法只存在着人定法,没有自然权利只有法律赋予的权利,要用功利的原则社会利益和人类的幸福来代替社会契约。
四、 实证分析主义法学派
(一)实证主义法学的兴起
      奥斯丁指出,准确意义的法具有命令的性质,如果没有命令的性质,无论何种类型的法都不是我们所说的准确意义上的法。那么,作为一个命令,每一个准确意义上的法,都来自于一个具体实在的渊源,活着产生于具体实在的制定者。前者如来自上帝法或者实际存在的社会规则一部分。实际存在的道德规则中,具有强制性的法或者是规则所具有的全部基本特征,不是实际由人制定的法,在法律山不是具有强制他人该如何行为的特征,但是,作为命令,他们是我们所说的准确意义的法。
      从广义的角度看,法包括了准确意义上的法和非准确意义上的法。广义上的法包括了1"神法或者上帝法"2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3实际存在的社会道德4隐喻意义上的法。其中上帝法以及实际存在的社会道德一部分是准确意义的法,但不是法理学的范围。
      奥斯丁首先将上帝法和隐喻意义上的法从法理学的范围内排除,代表功利主义的上帝法作为一种应然的规则应该从实在法中剥离,他们不是法理学的问题,而该是立法学的问题。再就是社会实际存在的这种实然的规则排除,排除的方式是界定法律的概念:法律严格定位为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的,法是主权者以国家名义颁布的一般性命令。法理学应该实际存在的且是由人人为制定的法律。
(二)现代分析法学之纯粹法学
      现代分析法学重视对实在法的逻辑分析,坚持了分析法学与道德无关的观点,认为恶法亦法。凯尔森的纯粹法学主要观点是他主张法学应当以纯粹的法律作为研究对象,并应该一纯粹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所谓纯粹的法律就是实在法,他认为传统的法学不是完全无批判的和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相混淆,不仅关注什么是法律还要关心法律应当是什么样子的,企图对法律做道德和政治的评价,就把法律和正义联系起来,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他的任务就是改变传统法学的这局面,把法学中的这些异质因素排除出去。因为凯尔森认为绝对的正义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的相对正义,所以他坚持实证主义的立场把康德的不可知论应用于法学。
1、纯粹法理论是关于规范的理论
        凯尔森将实在法视为一种应然的秩序,法律秩序被描述为法律规范而非事实之结构。只有解释规范才能发现法律的效力问题。这种观点正好和社会学法学观点相左,社会学法学是将一切规范还原为法律事实,否认规范法学存在之可能。
      其基石是"实然"和"应然"之分。即认识论上事实与价值之二元论/陈述与规范之二元论以及认知与意志之二元论。纯粹法理论反对一切从法律之实效推出起效力的法律理论,社会实效并不足以作为判断法律效力的根据,而只是作为法律科学合理的条件。对法律客观效力之终极证明依赖于凯尔森对基础规范之预设。纯粹法理论强调对法律科学和法律政策的严格区分,从认识论的价值相对主义来看,绝对价值根本无法进行认知,纯粹法理论的特殊性体现在它对其他实在法与其他规范秩序的严格区分。法律科学在于对法律的认知,而法律政策的目的在于对法律的创制。
2、纯粹法理论的哲学背景是休谟的怀疑主义和康德的先验哲学
    认识论是由休谟定律出发,经康德继承,直到韦伯提出价值无涉之口号,人类的知识才完成了认识论的转向。凯尔森同时对自然法学派和法律实证主义开战,以此对二者进行共同的超越。休谟定律在法律理论中表现为方法二元论无非是指何谓法律和法律应当如何两个问题。前者描述法律,是实然领域的问题;后者评价法律,则属应然领域。
      凯尔森运用休谟定律打败了自然法,但若仅此而已他与传统的法律实证主义不过是一样的,凯尔森队所谓价值的问题(应然)的理解与休谟等人不同,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加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规范"规范并不是价值本身而系价值产生的根据,价值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可以类比规范与事实的关系。
凯尔森与其实证主义前辈不同,他不止一次而是两次运用了休谟定律。第一次,他以实在法为实然,而自然法为应然,拒绝应然注重描述实在法;第二次,以法律本身之意义为应然,而以法律创造/适用/或遵守为实然。主张拒绝实然,而将法律之意义理解为应然而非实然,法律本身即行为之评价标准。
    两次使用休谟定律体现了纯粹法理论具有双重纯粹性。相对于自然法而言,描述而非评价乃是方法之纯粹,相对于法律实证主义而言,规范而非事实是对象之纯粹。
3、效力与实效
      凯尔森承认法律规范的意义最终以权力观念为基础,是国家机关有权就违法行为作出强制性的制裁,作为国家的强制性命令,法律必须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实效,也就是必须得到遵守。但对于法理学而言,实效则是与之无关的。凯尔森认为,法律命令的存在不取决于实效,而是效力,取决于法律规范应当得到适用和遵守的观念。实效和效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法律规范可能是有效的具有约束力,而不管是否具有实效,是否在现实上得到了适用和遵守。
      法律规范自始至终都是具有效力的,不可能没有效力,但是可以被废除,但如果法律规范的效力不是在司法上与实际效力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是什么赋予其正当性呢?在凯尔森看来,答案在于法律秩序的等级结构和动态过程。
4、何为正义
      将法的观念从正义中解放出来实属不易。并没有令人人幸福的正义秩序。因为幸福的概念本就因人而异,个人所渴望的幸福不可避免会与他人直接冲突,那么当各种需求相互 冲突时到底如何决定顺序先后呢?这个需要价值判断。然而价值判断又取决于情感因素,那么就会具有主观色彩和相对性。
第三部分: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邓正来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如何建构起属于中国主题性话语权的理想法律图景。在当前开放性的全球化观上,要想争夺话语权,中国必须要用一种主体性的姿态依据中国的理想图景或者是世界理想图景去重构全球化及其方向,中国的法律哲学必须要经由“关系性视角”和“共时性视角”去重新定义中国,同时建构起具有主体性中国自身的理想图景。苏力则认为,我国当前的法律实践要结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充分利用本土化的资源,在法律实践中寻求非正式社会控制和正式社会控制的合作。
主观感受
    这个月才开始读法学,状态有点起伏,但总体上还算满意。这个月已经把古代部分读完,近代部分也已经开了个头,下一阶段的计划是继续深入到各个流派中,依次阅读分析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和新分析主义法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法学的相关著作。。









2015年11-12月读书报告
书单:
1、《哈耶克论文集》邓正来 编译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2001
2、《单向度的人》[美]马尔库塞 / 刘继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8
3、《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英]欧克肖特 / 张汝伦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4
4、《自然权利与历史》[美]施特劳斯 / 彭刚 / 三联书店 / 2003
5、《极权主义的起源》[美] 阿伦特 / 林骧华 /三联书店 / 2008
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 / 王冠华、刘为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8
7、《第三波 : 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亨廷顿 / 欧阳景根 / 人大出版社
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亨廷顿 / 周琪 / 新华出版社 / 2010
9、《强社会与弱国家 : 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
    [美]米格代尔 / 张长东、朱海雷、隋春波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2
10、《社会中的国家 : 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
    [美] 米格代尔 / 李杨、郭一聪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3

正文:国家与社会是如何相互构成的
一、古典时期的国家关系理论
    近代西方的政治哲学命题其实是以一个二元分立的视角架构的:政治学的核心命题无非是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如何从国家制度设计的宏观层面上来协调国家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使 二者达到一个平衡从而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个人行为得到规范的问题。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学家给出的答案是一种哲学王的统治。这一时期的政治学家们认为城邦国家就是等于社会,城邦是人们出于共同利益的考量为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建立起来的公民组合体。故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一种政治性的动物;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必须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具有智慧的哲学王 能够遵从人的天性,根据正义和善的要求让人们各司其职实现从而达到一种幸福的也就是美好的生活状态。
    理性时期的政治学家们则是基于自然权利理论提出社会契约理论,来架构关于国家和社会的权力关系。国家的权力是由社会中的公民以契约的形式让渡而来,是公共意志的具象化,所以国家是受制于其权力来源的最高公共意志的。国家就等同于是由契约缔造的社会共同体。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资本主义发达的社会关系形成之前,西方传统政治学混淆了国家和社会的区别。

二、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社会理论
(一)理论概况
    19世纪,随着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现代化产生了急剧变革。不同的社会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关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国家和社会才从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发生了分化。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分化。这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私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对立导致了社会政治活动的固定化,一个专门管理社会并自称代表全社会普遍利益的机构从社会的物质生产领域中游离出来,成为国家的雏形。 马克思是一个社会中心论者,他认为国家的形式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上层建筑的形式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国家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且此种社会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国家所代表的“普遍利益”实际上是在“普遍性”的形式下的特殊利益,即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决定了国家的阶级性
    涂尔干也是一个社会中心论者,他的国家概念并不同于政治学上的国家概念。涂尔干认为国家也是一个社会事实,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和次级群体,只是国家是所有社会共同体当中最大的一个。是所有事物聚集在一起的中心点,由是社会集体长时间在社会成员中散播的情感理想和信念构成。
    韦伯则是一个国家中心论者,他关于国家的理想类型的划分一直是近代西方政治学关于国家概念的主流观点。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科层制的理性化官僚体系。国家是合法领土内绝对的支配权威的体现,它通过宣称在一固定领土内合法地垄断武力而实现人统治人的关系,国家体制多大程度上能预期民众对其支配的自愿服从或者需要诉诸武力。这个概念强化了国家官僚主义的形式特征,与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和力量是相互区别的,即国家在社会中有基于自身合法性的权威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是对社会规范的一致认可基础上涵盖整个社会的支配关系。国家主要的任务是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外敌的侵犯和不受公民之间的相互侵犯。这就是自由主义的不干涉主义,或者叫做“放任主义”。自由主义的理想国家类型是“守夜人的国家”。

(二)现实困境及其理论根源
    西方社会是经过高度发展的一个科层制,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已经趋于稳定,可以实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即韦伯式的政治理想类型。然而不争的事实是西方社会已经走向衰败。原有的社会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了。韦伯留下的理性牢笼仍旧未被打破,西方社会处于一个病态的社会结构当中,也就是马克思笔下的异化的社会、哈贝马斯笔下系统工具向生活世界殖民的社会、福柯笔下被规训的社会、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社会。这些都是现代化过程中经济迅速腾飞的同时留下的负面效应。甚至,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当社会失范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阿伦特阐释的极权主义社会。
    那么造成以上病态结构的政治哲学根源在哪里呢?
    施特劳斯认为当代西方的政治困境来源于自由主义面临的的困境。自由主义是以自然权利理论和价值中立学说为基础。自然权利理论以绝对主义为基础,价值中立学说又蕴含着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有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两个表现形式)。因此现代自由主义就陷于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矛盾之间。
    自然权利理论发端于霍布斯、洛克、卢梭,实践有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保障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自由主义的基石。另一个基石就是价值中立学说即社会科学只能能进行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只能交给取舍的个人,所以政府不该过多的干预个人的生活,管理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
    现代自由主义接纳了相对主义而后者摧毁了自然权利的基础。自然权利的基础有两个,第一个是哲学的可能性即是否存在一个绝对的自然视域,第二个政治哲学的根本可解决性(回答什么样的生活时美好生活的问题)。历史主义摧毁了自然权利的第一个基础,认为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视域,只有相对的、历史的基础,没有永恒的绝对的权利普遍承认的权利,只有相对的历史权利;实证主义摧毁了第二个基础认为政治哲学的问题基本无法回答,科学与哲学是分离的,事实与价值也是分离的。
    因此相对主义最终指向的是虚无主义。故现代自由主义的实践后果必然导致虚无主义和纳粹主义。正如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阐述的,高度分化的社会产生了孤独和缺少联系的个人,极权主义政权的建立便源于社会上人们的孤立主义,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群众和试图玩弄政权的精英通过合谋缔造出了极权主义政权,当极权主义一旦建立,法治和秩序被摧毁,人们的自由便不再是被限制而是完全的丧失,只能生活在恐惧和意识形态的暴政之中。
    欧特肖特也认为当代政治哲学的困境是由意识形态所造成的。知识可以分为技术的知识或者是实践的知识(传统的知识),前者是可以通过学习技术规则等掌握的,后者则是亚里士多德讲的睿智,是需要长期的实践从而心领神会的。然而近代的理性主义却只是迷恋技术的理性,将知识和技术混为一谈,这种理性主义的政治具有功利性和完美性的特征,是一种一式的政治。理性主义者相信人类可以用理性来控制设计和监视生活,从而保证人类在生活中可以实现完美的境地从而导致了一种政治和社会的乌托邦。当代国家的政治事件已经固定为一种理性主义的缺陷,他们的许多失败也都是理性主义控制事态的缺点。由理性主义所造成的困境不大可能轻易摆脱,因为理性主义者能做的就是用一个他希望成功的理性主义代替一个已经失败了的理性主义。

(三)后殖民世界的第三世界国家与社会理论
1.亨廷顿的威权理论
    第三世界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是不适用西方那一套政治现代化理论的。
    亨廷顿认为,西方世界在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当中集中关注的是民主的问题,人们都是从如何维护自身权利的角度出发来要求政治的民主。然而第三世界面临的情况却绝然不同,在实现民主之前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政治秩序。故亨廷顿提出了他的“政治秩序论”,也就是“强大政府论”。他指出各国之前最大的区别并不是政府形式的问题,而是他们能够实现有效统治的程度。第三世界的新兴国家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过程中面临的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治政治衰朽的问题。其核心要义就是先建立起一个有效统治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因此如何把多元的原生的社会力量揉合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政治共同体就是当代社会要面临的核心政治问题。
    第三世界动荡的根源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想要发展的欲望。因为他们企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西方国家两三年内解决的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转变及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要求参与政治,这些急剧的变化远超了政治体制的承受范围,最终导致了社会的无序。所以亨廷顿认为,要根除掉政治的腐朽和衰退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政府,强大政府的构建依赖于强大的政党的缔造和构建,强大的政党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力量。那么什么是强大的政府呢?强大的政府就是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政府。除此之外组织政治参与扩大的首要制度保证就是政党及政党体系。政党及政党体系的稳定和强大,取决于其制度化水平和政治参与水平,强大的政党要求有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合高水平的群众支持。
2.米格代尔的社会中的国家关系模型
    米格代尔同亨廷顿一样也关注了第三世界普遍的强社会弱国家的问题。不同于亨廷顿政治秩序和政治参与的视角,米格代尔的关键词是国家能力。他首先探究了为何殖民化统治结束以后亚非拉地区的部分国家建立了有效统治如新加坡中国等等,而有些国家却始终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差别是由国家能力的强弱造成的。国家能力就是国家领导人通过国家的计划、政策行动来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的能力。具体包括渗透社会、调节社会关系、提取资源、以特定方式配置或运用资源的能力。
    第三世界的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之所以一直呈现一种强社会弱国家的状态是因为世界经济的扩张和殖民统治导致了社会控制的碎片化。只有在社会控制高度集中时,一个强而有力的国家才会出现。碎片化的社会控制和政治动员的困难导致了国家上层政治的病态模式:生存政治。生存政治使国家领导者为实现社会稳定而妥协从而形成了使国家凝聚力进一步下降的相互妥协三角关系,这个三角关系破坏了国家的内聚力,将国家资源分配给了强人及其控制的组织,最终强化了强社会弱国家的状态。弱国家的领导者们力图摧毁能够实现其政治动员目标的国家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重要机构的领导者们运用其动员能力反对中央领导。
    故米格代尔认为现代国家的概念太过拘泥于韦伯的理想型的国家概念,不符合第三世界的现实状况。国家的本体论强调国家的自主性和国家改造经济和社会的能力却忽略了社会在争夺权力当中并没有反映出各种社会力量在各个竞技场内的联盟联合和冲突;社会中心论者往往认为国家是社会或者经济活动派生出来的,又忽略了国家在社会中的作用。
    国家的形象是一元化的但国家的实践却是多样化的。任何关于国家的可行定义都需要考虑理想型的医院国家模型的二元性:形式上时同质性的但是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上都是具有多样性的。
    国家是一个同一的公民联合,但是认为国家的概念并不就是通过法律规则在一个既定的领土上强迫推行一套单一的、法定的、有效的且被各个国家机构所认可的行为准则,但是在推行这种社会控制的时候会遇到各种阻碍,因为其他的社会控制者不会愿意见他们的特权和制定规则管理公共生活的权力拱手相让,于是就衍生出了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和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之间就社会该如何斗争而争锋相对的一个问题。每个社会都在进行这种斗争,社会不是稳定的形式,而是在对社会控制的斗争中不断调整平衡的。
    要消除这种斗争就需要提出一个社会中的国家模型。他将社会描述为一个社会组织的混合体而不是一个二分类的结构。国家是“一个领土内具有凝聚性和控制力的代表生活于领土之上的民众的组织观念和国家各个组成部分的实际实践”米格代尔借用和改编了布迪厄的场域的概念给国家下的定义包含了观念和实践两个方面,布迪厄提出的场域概念强调了一个多面向的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包含了同样重要的象征因素和物质性因素,关键的因素是,布迪厄说可以极好的表现社会,最核心的现象就是表现为冲突。将国家定义为被赋予权力概念的场雨,强调的是布迪厄所定义的多维世界的位置中他用权力一次来指代争夺支配权的斗争。
    社会中的国家概念要求在观察国家时能够具有双重视角。视角一是把国家视为一个强大的概念,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统一体;视角二是把国家结构为一系列松散联系的实践碎片,在这里国家与其他境内外的组织之间的边界是未能清晰界定的,且后者常常会创制出相互冲突或直接与国家法律相冲突的规范。社会中的国家这一模型注意国家和社会之间分组整合及其合纵连横等互动的过程,以及国家同其试图控制影响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与其他群体和组织一样国家以整体的形式通过其组成部分与其他因素互动,并在这个互动中被建构和重构。 简而言之,国家是一个与自身矛盾的实体,为理解支配这一概念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分析,一个层面时关注全体的同一维度的国家强调其整体性这点在国家观念中可以体现出来另一种分析方式是对这种整体性的解构,他更好的检视相互强化的矛盾的实践以及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联合~社会中不同单元共同促成的多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行为准则之间冲突密布,社会中的国家模型在这里就是用来讲这些冲突归零的。
    总之,国家和其他社会形式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国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社会也不是,他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改变自身的结构、目标规则以实现社会控制。整个模型是一个机构的混合体,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夺主导权,而国家同时被人问时一种理念和多样化的实践。

主观感受
政治学的阅读将近4个月,现在打算了结,虽然谈不上圆满,但总体还是算比较满意的。下一阶段的计划是阅读法学的相关书目,非常非常期待~希望能继续保持现在的状态~





九月到十月读书报告
一、 书单
1、 《乌托邦》[英] 托马斯•莫尔 / 戴镏龄 / 商务印书馆 / 1982-7
2、 《法国革命论》[英]柏克 / 何兆武、彭刚 / 商务印书馆 / 2010-9
3、 《政府片论》[英]边沁 / 沈叔平 / 商务印书馆/1997-02
4、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法]贡斯当 / 阎克文/上海人民出版社
5、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 / 董果良 / 商务印书馆 / 1989-1
6、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 / 范一亭 / 译林出版社 / 2013-10
7、 《论自由》[英] 约翰•密尔 / 许宝骙 / 商务印书馆 / 2005-1
8、 《代议制政府》[英]约翰•穆勒 / 段小平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7
9、 《功利主义》[英]约翰•穆勒 / 徐大建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8-05
二、 正文
上个月读的是古希腊时期以及理性时期的政治哲学,从古希腊时期跨过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主要涉及到的是有关国家起源的学说,理性时期的政治学家将有关国家起源的理论都建立在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且自由,且人是理性的这一假设推论之上。他们主张国家是理性的个人基于契约关系而建立的,它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主权者必须尊重人自由而平等的天性,否则,人民有权联合起来推翻主权,建立新的国家。这个月所阅读的内容便是在以上基础上的延伸,具体涉及到社会契约论的社会实践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背后的政治哲学命题,以及社会契约论的继承发展与批判,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实践。
(一)概论
近代西方的政治哲学命题其实是以一个二元分立的视角架构的:政治学的核心命题无非是处理好国家(政府)与社会(立法者)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如何从国家制度设计的宏观层面上来协调国家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使二者达到一个平衡从而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个人行为得到规范的问题。(这个与社会学上的结构和行动二元对立理论是可以对接的)。总体上大的基调便是:国家——社会的二元体系:社会是公意的体现,人民能够在立法活动中达成道德共识并监督法律的执行,政府的职能便是执行公意。当人民不满意国家政府对命令的执行时,有权解散政府,以另一个政府代替之。
自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开始政治哲学便一步步从宗教神学中解脱出来,宗教的世俗化使(也就是韦伯的祛魅化)得政治体系的国家——教会分立的二元体系逐渐发展为国家——社会分立的二元体系。启蒙时代的政治家强调共同意志是人们可以接受的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靠共同意志即“公意”治理民众才能实现自由。卢梭提出了公意的命题,但同时他也意识到了为了执行公意必须对社会中的特定成员实行强制措施,因为有时候公意会和特殊意志相冲突。为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必须使特殊意志屈服于公意,其正当性何在?
(二)有关自由主义的理论(政府片论,功利主义,论自由)
自由主义便是在以上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家主张自由政治必须在公意的基础上行使,否则就会陷入极权主义。也就是主张,所有人在国家治理上有发言权,在涉及到不同的意见时政府便无法有效的行动,那么如何对待小部分人的特殊意见呢?落脚到制度设计上的核心关键就在于如何维持有能力运作的政府(实现公意)和又能协调少部分公民的特殊意见(保障个人的自由),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近代政治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便是公意如何实现,落实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便是民主宪政理论。
以上是关于自由主义学说兴起的理论渊源。那么自由主义学说兴起的社会背景又是什么呢?又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现实需要呢?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技术运用于生产时间后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旧有的社会秩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阶层不断壮大,对个人合法利益的追逐产生了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潮。自由主义是启蒙的个人主义传统的汇总,试图沟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那么理论上具体分述为:
1、 贡斯当
关于卢梭遗留出来的个人自由与公意的实现这个两难困境,贡斯当给出的答案是设计一个制约与反制约的体制。既能使公意被代表,又不至于妨碍他们的行动,同时确保公民与代表之间相互信任,使个人自由得到实现。这就需要有政治技巧和道德谋略,这就需要把古代与现代的自由在一个新的社会政治实践范围内结合起来他们的冲突才能解决——自由主义先驱。设计出的政治制度便是代议制政府。
2、边沁
18世纪末,边沁提出了最大幸福原理。认为生活的最高目的在于为最大多数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因为人性卑劣的部分远多于高尚的部分,人只能追求自己的幸福,每个人自身的利益就是他一切努力地目的,故需要一种巧妙地社会安排使个人和公共利益相结合这就是功利主义原理,现存制度的检验标准和新制度的规范便是功利原则或最大幸福,把幸福当成至善以后,他就把最大的幸福作为法律与道德的真正目标。此时,社会中个人对于经济利益的狂热追逐使得政府和国家的角色相对弱化,这一主张指向了明显的无政府主义的倾向从边沁的作品中能够明显看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平衡体系有被打破的危险。
3、密尔
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主要思潮是在自由主义的口号下,破除一切障碍,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密尔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要求越来越多的个人自由,越少越好的政府干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支配密尔这套理论的仍旧是功利主义。在一切的道德问题上,他最后都是诉诸于功利的没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是人性最后的目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但是mill主张在使自己的幸福趋于最大的理性企图当中,个人必须往往要以社会能够容忍的方式来行动,个人行为必须受制于法律。为了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实现个人利益的追逐,开始出现了自由市场的概念,就是在完全自由的协商情况下,理性人可以再考虑本身的目的下发展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的福利达到最大。有关公民自由和社会自由的问题,社会所能合法的施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权力的界限是:个人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益,个人完全有行动的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不得干涉。只有当个人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和法律的制裁,社会才对个人拥有裁判权,可以对个人施加强力。
至此,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立体系又逐渐归于平衡。
(三)有关自由主义的实践
1、美国独立战争(论美国的民主)
中产阶级的觉醒,为西方的宪政主义奠定了基础,北美的殖民地受到英国宪政传统的影响,独立战争之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
坚持人民主权原则(权力来源于社会,人民推选立法人员立法,选举行政人权执法,人民是诸权之本),实现公共权力和社会的统一。这是各级政府的政治准则,法律使民主得以巩固。
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分权,地方政府管理管辖范围内的日常事务,联邦政府管理全国内的重大问题,美国变强大的根本因素就是得益于其法治和民情,尤其是民情因素,全体国民的自由民主思想与情感有利于民主的民情。身份平等是基础,影响了舆论、法律的制定和方针,执政者的执政原则,人民养成了习惯,言论和情感,影响整治措施和法律,对政府行为形成了限制。
美国的民主制度如何协调各方面利益,保障自由。
2、法国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在封建制度压迫程度最低,人民受奴役最轻的法国。核心因素是法国的中央集权破坏了地方自治和政治自由。
(1) 中央集权制度加深了社会各利益阶层之间的隔阂。政府取消地方自治制度和政治自由,将一切事务的处理权收归中央,使得贵族失去了政治上权力。地方自治遭到破坏以后,贵族不再治理政府和领导民众,而仅仅只剩下财政上的豁免权和个人特权。这些特权加重了平民的负担,平民与封建贵族由合作走向分裂。与此同时,贵族又拒绝分享了其利益的新兴资产阶级。至此,各阶级的矛盾激化,中央集权破坏了贵族阶级在社会中的纽带作用,贫富阶层没有共同利益也没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的平台和机会。因此,法国整个社会都是阶层间互不往来,个人主义泛滥,阶层分化,分崩离析的状态。(在英国,则是各阶层都享有政治自由,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社会各阶层联合成一个团结的整体)
(2) 在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下,文人虽然远离公共事物却关心政治议题,主张用理性和自然法则来代替习俗。现实的腐败是的他们心中的理性更加凸显,可由于缺少政治自由的实践,他们没有现实的经验,忽略革命爆发的危险,而长期被压抑的农民渴望平等,贵族又失去了舆论上的名望,因此,文人能够很快成为革命的领袖。在法国,政治世界被区分为两个完全分立的领域:一个统治着政府,一个阐述着政府建立的原则。(而在英国,思想家和政治家融汇在一处,一批人致力于改造新思想用于实践,一批人则通过已有现实来完善理论。)
在以上背景下,一边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旧制度难以满足的利益需求,遇上路易16政府激进的改革,大革命一触即发,迅速在整个法国境内爆发。
柏克对法国大革命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法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人权,自然法学派将抽象的人权作为立论依据是错误的,具体的传统才该是自然法的当然结论。因此,柏克赞同美国独立战争,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以英国的自由观念为基础的,而法国大革命以抽象理性这种形而上学的观念作为基础,必然是错误的。人权不是由上天赋予的,而是由历代人民的智慧所赋予的,由传统所组成的,想要维护秩序,就必须尊重传统。(具体涉及到历史学派与自然法学派的天赋人权和人赋人权之争)
三、 感想 这个月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书单安排有点散乱,顺序读得乱起八糟,以至于读到一半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月的主线到底该读什么,东一本西一本的,体系化程度完全不够,所以中途又根据读书的内容重新选择了书目。以至于总的效果没有之前好,但是在思考这个月阅读的作品之间的承接关系,具体脉络的时候发现社科大类的许多问题都是相通的,政治学与社会学要讨论的其实是一件事情只是具体的着眼点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这个主要读的是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内容,这个月主要涉及自由。下个月的计划是顺着这个脉络阅读有关自由主义的批评,保守主义以及平等和正义的内容。





2015年8月到9月读书报告
一.读书书目
1.《发现社会之旅》[美]/ 柯斯林、马科夫斯基/李霞/中华书局/2006-4
2.《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周晓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
3.《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 郭斌和、张竹明 / 商务印书馆 / 1986-8
4.《政治家》柏拉图/[古希腊] / 洪涛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6-5-1
5.《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吴寿彭 / 商务印书馆 / 1997-2
6.《君主论》[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 潘汉典 / 商务印书馆 / 1985-7
7.《马基雅维里》[英] /昆廷•斯金纳 / 李永毅 / 译林出版社 / 2014-11
8.《利维坦》[英] /霍布斯 / 黎思复、黎廷弼 / 商务印书馆 / 1985-9
9.《政府论》(上下册)[英]/约翰•洛克 / 杨思派 / 九州出版社 / 2007-1
10.《论法的精神》(上下册)/[法]孟德斯鸠 / 张雁深 / 商务印书馆 / 1961-11
11.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法]/卢梭 / 高修娟 / 上海三联书店 / 2009-10
12.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 / 何兆武 / 商务印书馆 / 2003-2-1
二.报告正文
这个月主要阅读的是政治哲学的相关著作,时间跨度非常广,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18世纪启蒙运动晚期。但其实主要集中阅读了两个时期的部分经典著作,它们分别是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我的报告也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部分展开。
(一) 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的政治理论主要确定了一种哲学王统治的正当性,并论述了理想的公民、理想的城邦,理想的政体是什么,城邦又是如何建立,何为政治家,正义的科学是怎样的一种科学等问题。
1.哲学王统治的正当性
古典时期的政治学理论是一种倡导哲学王统治的治理模式。柏拉图认为政治家就应该是哲学王,即出色的政治家才将正义的理论学以致用,求助实践。只有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治理国家才能给人类避免灾祸(亚里士多德倡导的也是这样一种精英统治的政治模式)。
柏拉图认为一个正确的国家必须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智慧的是因为它的人数最少的这个部分中的最少一部分领导和统治着人们所有的知识;勇敢的是护卫官阶层会保卫国家;节制的是因为一种好的秩序是对快乐和欲望的控制;正义是建立国家制定的总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因为相较于普通人而言,哲学家的眼睛永远盯着真理,认识并喜爱着美本身所以他们的心智具有知识,能够把握住永恒不变的真理和事物,是具有理性的人。而普通人仅关注事物现象,他们只是表达意见而并不具有理性。故我们必须确定哲学家为完美的护卫者,让真正的重视正义和由政权得来光荣的哲学家掌握国家政权,推行正义使城邦走上正轨。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便捷的道路就是用自己制定的习惯和法律教育孩子。
小结:回答一个正确的国家是怎样的问题。哲学王的统治是怎样的一种统治。
2.政治家
那么到底具备哲学王技艺的政治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柏拉图认为只有明白了统治的方式才能明白了政治家。所有的认知活动包括指导的和分辨的。实现政治统治的技艺是一种明确政治家对城邦统治的指导性技艺。城邦中的政治技艺其实也就是城邦的编织技艺,包括助因和本因。助因是制造工具的一切技艺包括容器、防御工具、养料、货币等维持城邦正常运转的制造技艺;本因是王者之统治的一种监管性的知识。政治家就是拥有王者之技的人:他们具有男子气概,节制的性格和理性的知识。以上提到的实现王者统治的监管性知识又分为三种类型:一人统治(君主政体和僭主政体)、少数人统治(贵族政体和寡头政体)和多人统治(民主政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立法技艺是属于王者之技艺。但在柏拉图看来,最好的通知模式不是法治而是人治。因为法律具有普适性、僵硬性和滞后性,不能做出全部适合的精确规定,只能照顾到大多数人最大部分的正义。而具有智慧的统治者能将心智、技艺和正义布施于城邦中的民众,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犯错,可以实现每个个案的正义。那么为什么法律又是必须的呢?因为在以上阐述的政体中都不具备掌握这种知识的人,所以这些政体必须用法律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但总得来说知识型的政体才是唯一正当的,具有法治君主性政体只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小结:解决政治是怎样的一种知识、政治家是怎样一种人的问题。
3.城邦共同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为追求某种善而建立的一种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如何产生的呢?从根源上看,人是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了共同的利益得以保存而建立了联合体。最初的共同体是家庭,逐渐衍生到村落,最后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而成为一种完全的共同体——城邦。因此,城邦是自然地产物,人也是一种政治动物,天生就被注入了一种社会的本能。智慧和德行是生来就具有的武器,一部分人天生就注定受治于人,而一部分人注定治于人。究其原因是因为治于人的部分具有理性的德行,而服从部分的人灵魂中具有非理性。
那么,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否认了苏格拉底认为城邦该具有一致性的看法。他认为城邦应该具有差异性,但应该通过学习哲学和法律的方式来改良市民,使人们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共同体。
4.政体
城邦是人数是以维持自足生活的公民组合体,政体则是对城邦中各种官职尤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官职的某种制度或安排。城邦是公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使共同利益最大化而着手建立的,那么政体就该以公民的共同利益为着眼点,正确的政体该以正义原则为依据,否则便会陷入独裁专制的危险。因为一切科学和技术都以善为目的那么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那么最好的政体就是让全体公民享有共同利益,公正,平等等权利的政体。这种政体是如何生成又是如何被建立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正确的政体分为三类: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他们的变体分别对应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政体。而对于大多数城邦而言最优秀的政体就是一种由中产阶级执掌的政体。因为就如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阐述的“幸福的生活在于无忧无虑的德行,德行又在于中庸”中庸的生活是最优良的人生,由中产阶级构成的城邦是最能符合城邦的自然本性的。一切的城邦都由三个阶层:极富、极穷和中间阶层。只有中间阶层执掌才能改变力量对比,防止政体向任何一个极端演变。而维持一个政体的方法就是不能让某个人的势力得以异乎寻常的膨胀,最重要的是要借助法律在城邦家政的各个领域树立良好的秩序。
小结:城邦、政体是什么,什么是优良的政体,政体覆灭的原因该如何保全。
(二) 理性时期: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政治学关注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应对人世的缺陷和如何建立并维持有秩序的统治。古典时期政治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建构一种哲学王统治的理想主义模型,超越法治的精英统治是其核心要义。经过古典时期发展,宗教神学的影响,君权神授的政治理论成为政治哲学的命题,认为上帝创造国家,为封建神权统治提供了合法化理论。其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性得到解放,理性主义进一步发展。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正义,分权制衡、权利义务等观念开始出现。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国家的起源、自由与法律、国家的真理、政体形成、国家与人的关系等命题。
1. 马基雅维利主义(性本恶)
马基雅维利最先使政治理论摆脱道德支配,抨击了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他指出君主应该使自己的个性顺应时代的变迁而不是企图用一种他们的个性模型强行塑造他们的时代。其中最该仰仗的是君主的性格和军队。君主应该树立的最低目标是保持君主国的存在,最高的目标是活的命运女神的赠补获得光荣财富和世俗的名声。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拥有一支自己的军队,用市民军取代雇佣军。其次要有一个以登上人世间光荣顶点为目标的君王。君主的德行不是最重要的,在一个大多数人都不是善良的世界中没办法保护自己的利益,君主为了维持政府的生存其行动可以违反真理博爱人道和宗教。君主管理国家事务的关键在于承认环境的力量接受必然的命令使自己的行动顺应时代的变动。君主必须获得邪恶的权力按照必然的命令随时使用它,但必须小心谨慎不要得到邪恶的名声,使民众畏惧。同时要使用法律的强制力量使人们把他们的社会利益置于一切自私利益之上。
小结:君主国应通过什么手段维持自己的力量
2. 利维坦:关于国家的一种学说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阐述的有关国家的理论是社会契约论的开端。在论述国家相关理论时他持的是一种机械功能主义的观点。将国家比作利维坦,是一个人造的人。其主权是人造的灵魂,官员、司法行政人员是关节,赏和罚是神经,公平和法律是其意志,和谐是它的健康,动乱是他的疾病,内战是它的死亡。它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组建起来的。
霍布斯指出人生来是平等、自由的。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愿意建立利维坦并自愿接受其束缚呢?在国家建立以前的自然的状态中,人们由于生来在身体和官能上是平等的,这种能力上的平等便衍生出了一种渴望产生平等的愿望。但是当人们渴望一个东西又不能共同拥有的时候便会引发强者对弱者的征服,同时引发战争。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一个共同的权力使众人敬畏。但人是理性的动物,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舒适生活的渴望,人们理性地提出达成一致的方便易行的条件,就此便产生了自然法。这个方便易行的条件达成的前提便是每个人都放弃对任何事情的权利,允许别人拥有和自己一样多的自由。丧失的这部分权利是为了减少对实现原始权利的阻碍。适当的放弃一部分自然权利最终是为了人们达成一个实现最大化利益的契约。人们达成对他人支配和限制契约的最终目的和意图是为了摆脱悲惨的战争状态获得满意的生活。
然而,自然法虽然经过人们的理性存在了,但如果没有建立起足够强大的权力保障其事实的话仍旧会形同虚设。因此,建立起避免相互伤害满意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人们把他们所有的权力和力量都授予一个人或一个人的集合,让这个人或集合成为所有人意志的代理人,将所有人的意志转化为一个共同的意志。这个统一的意志就是主权者。这个过程是通过每个人与每个人订立契约的形式实现的。因此,契约一旦成立生效主权者不得违约。契约建立后人们通过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市民法便是被记载的自然法,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员都必须遵守。然而一个国家的主权者不必服从,因为主权者有权制定法律也有权废除法律。主权者的任务便是在于实现人们赋予它这种主权的目的——为人民谋安全,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通过公开的教导和制定并执行良好的法律。
小结:人们由自然状态走向政治,由战争走向和平,由混乱走向秩序的原因
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是如何建立并如何维系

3.政府论:关于政治权力的一种设计
洛克在《政府论》中继承和发扬了霍布斯的社会契约理论。在《政府论》上篇中通过引用《圣经》中的原文从根源上反驳了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的罗伯特菲尔默爵士鼓吹的绝对权力和君权神授的思想。既然洛克主张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利起源是错误的,那么政府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政治权利到底是什么?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必须探索人类在进入政治社会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洛克继承了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的理论。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生而平等且自由,但自然状态的绝对权利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序,因此自然理性要求人们通过建立国家契约来结束自然状态,来解决没有大家公认的权威裁判者和由强力保证裁判生效导致的敌对状态。公民政府是对这种自然的战争状态缺陷的矫正。这就是人们最初联合成为政治社会的根源。
政治社会如何联合呢?为了实现彼此间舒适安全和平的生活,公民放弃自然状态中惩罚和裁判的自然权利,授权给国家一种公权力以结合成一个整体,这种国家状态的权力来源是通过同意加入国家的个人之见达成的契约授权。在成立的国家中,只有一个最高的权力就是立法权,其他的一切权力都必须从属于他。因为只有立法权是直接来源于公民受委托的权力,当立法机关的行为与其受委托不相符时,人们有权罢免和更换立法机关的最高权力。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以实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至此,人们就此脱离自然状态进入国家状态。社会便成为了唯一合法的仲裁人,用固定不变的法律来公正平等的对待所有当事人,通过授权公正的执行法律。但是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在国内法没有规定的许多领域,立法机关做出规定之前,法律执行者可以根据一般的自然法交给有执行权的人自由裁决。这种为了公共利益而酌情裁判的权力被称为特权。此种特权被用来为社会谋福利时是合法的,借此来克服法律的滞后性、僵硬性和空白等缺陷。
洛克认为政府没有别的起源,国家职能建立在人民统一的基础上。武力征服并不是政府的起源,因为发动战争的人没有权利对征服者发动战争,他用武力强加给被征服者的政府是没有正当权力来源的,也就不具有了任何约束力。构成政府这个共同体的只能是每个人与他人订立的协议,解散这种共同体的方式除了从外部颠覆还有从内部解体,比如立法机关出现变更,掌握最高行政权的人玩忽职守,或者立法机关和君主中任一方违背委托等等。
小结:政治权利;政治社会和国家以及行政权、立法权的起源;法律的作用

4.三权分立
自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和洛克以来,政治学家都阐述了有关国家、政治权利和各种政体的相关理论。但更多都是偏向解释政治权力的起源和谁该享有这些权力的问题。在治理国家的层面,有强调法律的重要性,然而在具体制度设计方面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架构方案。孟德斯鸠第一个提出了关于三权分立的政治设计方案。他不是第一个提出分权思想的人,洛克《政府论》中有提到分权的思想即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但是洛克并没有说这三权必须分立,而是说立法权是短期的,执行权是长期的,二者通常是分开设立。但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权、行政权(有关国际事项的行政权力)和司法权(有关民事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应该分立,相互制衡。若立法与行政权集中在一个机关,那么制定残暴的法律并残暴的执行这些法律便成为了可能,自由也将不复存在;立法权和司法权集中在一个机关,那么裁决案件的法官便也是立法者;司法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机关那么法官便具有执行的强力也会导致自由的丧失;三个权力集中在一个机关便直接导致暴政,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只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立,单个的公民自由才能实现,政府才能使公民彼此之间没有恐惧感。

5.卢梭社会契约论
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集大成者,在论述社会契约理论之前他先探讨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在原始状态下,人与人是平等的,但生理方面和精神智力方面的差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区别使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了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教育可以使差异扩大,不平等来源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并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逐渐加深,最终在私有制和法律建立后成为合法现象。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的相关论述表达了其对自然状态下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歌颂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但在《社会契约论》又改变了这一基调,着力探讨关于政治权利的真正原理,现代文明社会是如何在契约的基础上达成统一秩序。
原始社会生活方式不能使人类持续友好的生存,需要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护卫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的力量总和来克服这些缺陷,于是出现了共同协作。这种共同力量的获取需要通过社会公约达成,社会公约的核心就是公意,它是人民意志的集合,在一定程度等同于主权力。这种公约赋予政治体以支配它的各个成员的绝对权力(在其之上不能有其他权力凌驾,否则,那即将成为一种专制制度)。
社会公约只是赋予了政治体生命和合法存在的依据,其意志和行动还是要由法律来赋予。因为只有将虚幻的正义法则通过法律和约定确定为权利与义务才能使正义合乎它的目的。一切自有行为都由两种原因而结合:即精神上决定行动的意志和物理上执行这种行动的力量。政治体也同样有这样的动力即精神意志上的立法权和行动上的行政执行权。两个原因促成一个国家,立法权属于人民,而政府即为主权者的执行人。这就是政府的意义,政府是臣民和主权者之间的中间体。国家的生存不是依靠法律,而是立法权。主权者除了立法权外别无他权,立法权是最重要的权力。
卢梭还提出一个公式,主权者:政府=政府:臣民。三者遵循比例关系。由此公式作者得出,人口越多,自由越削弱,因为每个人的影响小了。(不通过人数衡量,而通过行动量衡量。)人越多,政府要越强大,而限制政府的力量也要越强。时刻准备为了人民牺牲政府,而非相反。
小结:如何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政治国家,主权者与公意;法律和立法权

古典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正义观”正义就是每个人都能够在城邦里执行一种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根据天性有的人生来受治于人,而有的人生来就治于人。经历中世纪神学政治后,文艺复兴开启了“人”被发现的时代。理性时期政治学说都是建立在人人生而平等且自由、天赋人权这个立论基础上的推理论证。相信人、肯定人的力量是自马基雅维利到启蒙时代伟大思想家的共同出发点,也是他们与古典思想家们的最大区别。契约说自霍布斯发端(但霍布斯认为契约只是建立国家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战争征服建立国家,而发展至洛克则指出契约是建立国家唯一的方式,因为战争是非正义的,没有正当性作为基础的政权人们有权推翻)到卢梭发展成熟,无不表达了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三.主观感受
原本打算结束社会学的阅读后打算进入经济学的阅读,后面与导师沟通过后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将经济学阅读调整到了最后。这个月重读了两本社会学的教材,就开始政治哲学的阅读,读的过程中感觉非常非常好,已经慢慢开始领悟到系统阅读的快感。只是在作总结的时候还是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可能过快了,很多东西没有很好地消化和理解所以写总结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东西难以提起来,希望下一阶段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适当放慢下速度,然后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七月到八月读书报告
一、 读书书目
福柯作品:
1.《福柯/布朗肖》
2.《疯颠与文明》
3.《不正常的人》
4.《临床医学的诞生》
5.《词与物》
6.《知识考古学》
7.《规训与惩罚》
8.《性经验史》
二、报告正文
权力、知识、主体是贯穿福柯全部作品的一条主线。福柯提出: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的构建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所以知识生产权力,权力也制造知识、生产人,知识又是关于人的知识。权力是福柯社会理论的基石。从古典时期开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符号表征认识型到抛弃符号的表征性转而以人为基础的发展过程,福柯从权力入手,将后现在社会描述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训的社会,在这个规训的社会中,权力是整个社会的基石,围绕着权力的运作机制,整个庞大的社会组织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社会的结构与权力的结构一致的,古典时期的社会结构是符号和惩罚结构的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是一种以规训权力为结构的社会。在这个规范权力结构的社会中,主体既是权力的生产者又是权力关系作用的对象,在各种权力关系相互合作斗争的过程中也产生知识,知识作用的地方又产生权力。知识—权力—主体,三者是相互连带的关系。那么福柯到底是如何定义权力的呢?
(一) 福柯的权力观
福柯从未明确的给出一个权力的概念,在《知识考古学》中,他指出“权力是我们在特定社会中负责的战略形势所使用的名字。”他明确的抛弃了自上而下的压抑性的支配性的主宰性和统治性的权力,他说权力永远是关系中的权力,权力总是变动的,复数的,再生产性的。在此之前,福柯的权力观在也经历了一系列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古典时期的疯癫史中,权力是否定性、压制性、禁闭性的,在本质上,这种权力是与君主权力和法律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国家集权的统治模式,典型事例就是“愚人船”“瘟疫隔离”中体现的排斥与隔离规则。但是从《规训与惩罚》开始,福柯便开始建构一种更为积极的权力观,他在前言中表明研究惩罚不是为了镇压和惩罚而是将其置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积极效应中,把惩罚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功能,惩罚在其他行使权力的普遍领域具有更具自身特色的政治策略,是积极主动的;再到《性经验史》,福柯明确指出他的目标是以性为支点提出一种全新的关于权力的分析,摆脱中世纪权力和法律之间运作的模式,建立一种不以法律为原则的权力分析,从权力本身出发建构一种全新的权力观:首先是把权力理解成为多种多样的力量关系,这些力量关系内在于他们的运作领域中,构成了他们的组织。权力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是它把万事万物都整合到了自身的统一体之中,而是因为它在每一时刻,每一个地点都在相互关系中被生产出来,权力内部的各种力量关系相互结合和斗争产生了负责的社会形势本身。不是权力囊括一切,而是权力来自各处。社会的机制是权力的战略形势。自此,福柯将权力确定为不同于以往狭隘的权力观的、积极的、具有生产性的开放的场域。权力创造了它的对象,其权力观更为开放也更为隐蔽。
(二)作为主体的人
那么在这个复杂隐蔽开放的权力关系中主体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呢?从古典政治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启蒙阶段卢梭社会契约论再到马克思,权力是和统治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统治权能,公权力来源于个人私权利的让渡,人是行使权力的主体。然而福柯却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权力生产个人。《词与物》和《知识考古学》中福柯将人的死亡和消逝同话语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他指出,人也是历史时期知识的发明。现代思想抛弃了表征空间、抛弃了分类秩序,词获得了深度,生物和生产获得了深度,都为一种有限性和历史性所控制,人的出现有了可能,因为语言、生命、劳动都于人有关。知识的内容就是人的秘密所在,语言,生物,经济,医学都将人作为知识的客体和内容,人是知识的对象。在现代知识型中人取代了符号的地位,人既是知识的认知者也是世界知识的认知主体,古典时代,符号和世界无序中介快速连接起来,符号和语言的目的就是建立图表、秩序,就是让自身透明让物显现,集中和联接。人在古典知识图表中没有一个明显的位置。现在世界不用符号来表征,而是由人来揭示。人既是认知的主体,又是知识的客体。所以福柯指出“人是作为权力话语的冲突结果出现的,当它不再对任何权力工具有用时,它将消亡。”那么权力到底是如何造就形形色色的主体的呢?通过两种权力技术:以肉体的规训为基础的人体的解剖政治技术学和人口的调整为基础的人口的生命政治技术学。
惩罚和监狱都属于一种身体的政治技术学。从法国大革命之前的酷刑,是一种精心算计的仪式,其后,刑法改革,酷刑作为一种公共景观消失了额,这个原因是“民众”应考虑人道,适当的限度,一种重新安排惩罚权力的策略,新的权力策略不是消灭肉体的犯罪而是改造肉体的犯罪,通过有规则的控制来调教和驯化——制度化的惩罚:教养所和监狱。
针对人体的微观物理学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身体变为了一个机器,一个工具,实施手段包括: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
1、 层级监视
任何权力都通过监视来实现,监视的目光是权力整体运作的一个部分,在军营、学校、工厂、医院监视技巧都被广泛运用。
2、 规范化裁决
在一切的规训系统的核心都有一个小型的处罚机制。它享有某种司法特权,有自己的法律和规定的罪行的审判机制,这种微观的处罚制度可以将规训的对象纳入一个整齐的系统之中。
3、 检查
检查将监视和规范化裁决结合起来,通过检查个人被对象化了,在这种对象化的过程中个人被征服被认识,成为了知识的对象,也成为了权力作用的对象。在检查的仪式中,完全的权力类型和知识类型得到体现。
在以上所陈述的新的权力技巧和新的肉体政治解剖学,是福柯所谓的规训社会的权力特征,这种权力将个人对象化,它在对个人进行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的时候产生了关于个人的知识。因此,这样一种规训的权力具有生产性,所以福柯说权力可以生产,它生产现实,生产对象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个人及他身上所获得知识都是这种生产。所以,作为主体的人是支配身体权力的技术学效应。在主体身上体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微观权力部署。那么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监狱,通过全景敞视主义的模型,社会通过纪律,规训对肉体施加压力,使他们得以改造,从而变得驯服有效。既生产关于个人的知识又生产驯顺而能干的肉体,监狱的惩罚性慢慢地退化了,但是他的规训和纪律却保留下来,行使一种致力于规范化的权力。
另一种是关于对生存、繁殖和死亡控制的人口生命权机制有关的人口调整。同监狱中的权力一样,性经验史中的权力也不是压制性的而是生产性的。性压抑只是一种假说,权力和权力机构并未压抑住性,而是促使性话语增加,围绕着性曾经出现过真正的话语爆炸。权力生产性:权力总是表现为一种积极的生产性力量,规训权力是对身体的生产,生命权利是对生命的生产。
(三)权力产生知识
《临床医学的诞生》是一部关于空间、语言和死亡的著作,古典医学是一个幻想性的缺乏感官知觉基础的而现代医学把我们引向了一个具有稳定可见性的世界,更客观、精细准确。是目光和言语揭示了视线之下的实质。通过医学,人们发现人既是创造知识的对象又是知识的研究对象,关于人的知识就是这么被建立起来的。知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文艺复新时期、古典时期、现代。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是相似,相似决定着对文本的解释,组织着符号的运作,使隐蔽或显现的知识得以形成,其包含着四个关键词“便利”“仿效”“类比”“感应”,然而,这个时期的符号系统的解释系统很快被推翻,古典时期的“表征”知识型开始出现,因为事物之间运用符号寻求的相似已经没有显示意义,物就是物本身,相似只是一种幻觉。在古典时期,语言仅仅是表征,他是词语的符号系统,符号听命于知识。现代的知识型从18世纪开始出现,语言不再作为事物的表征被组织出来,而是以语法为基础被组织出来,关注语言的纯粹的语法规律,试图在可见表征下发现一个内部的结构。形式让位于本质,内在性取代外在性。分类和表征坍塌,一种关于人的知识被生产出来。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把知识定义为“由某种话语实践按其规则构成的并为某门学科的建立所不可缺少的成分整体。”知识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而且是与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话语是一个有关知识的系统,话语实践确定权威和知识主体的地位。认识一种知识形式,是由学科想象,配置和生产的是知识捕捉和造就的对象。在权力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在规训的过程中对人的记录、书写、整理、存档、编码对人的各种描写构成了人的科学和知识,这些科学知识是在权力介入的前提下在规训过程中产生的。总之,人是由知识生产出来的,知识着重于惩罚,是被权力生产出来的。
三、主观感受
这个月是个大月,从上次读书会到现在差不多有两个月,刨去出去开会和回家休息的时间也有40天左右的读书时间,原本打算在这个期间能结束社会学的阅读,再把政治学开个头的,结果读福柯的进程要比想象的慢,到现在《性经验史》还有半本没有读完。读书到现在差不多正好一年了,社会学也差不多也是结束了,唯一的感慨就是时间过得实在太快。感觉没过多久但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原本打算结束社会学的阅读就开始政治学的阅读,和师兄师姐沟通了一下打算还是读读经济学,因为到明年六月份还有十个月的时间,我打算读四个月的经济学,然后花六个月的时间读政治哲学和法学。






2015年5月到6月读书报告
一、 读书书目
1.《自反现代化》吉登斯/贝克/拉什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吉登斯社科文献出2000年版
3.《实践感》布迪厄 译林出版社 2003年版
4.《遏止野火》 布迪厄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9年版
5.《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布迪厄商务印书馆2002版
6.《继承人》布迪厄 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7.《单身者舞会》布迪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版
8.《男性统治》布迪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9.《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布迪厄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迪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11.《关于电视》布迪厄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12《实践与反思》(在读)
二、 报告正文
布迪厄不同于哈贝马斯、吉登斯的地方在于他不关注宏大理论,而是从微观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关注行动者或实践者的日常生活实践,如文化教育、知识传播、科学技术、婚姻关系等等。在对以上生活实践领域的过程中形成了布迪厄所理解的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主要是通过场域、资本、惯习、实践感等核心概念构建起来的。其中,场域是社会实践的空间,回答实践者在哪里实践的问题;资本是社会实践的工具,回答如何实践的问题;惯习是实践的逻辑,回答用什么实践的问题。其中,场域和资本对应社会结构问题,惯习对应实践者的主观心态结构。社会便是社会结构与实践者的心态结构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我的报告也就是围绕着场域、资本、惯习这几个关键词分为三个部分展开。
(一) 实践空间:场域
场域是布迪厄理论里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实践者社会实践的空间和场所。这一概念避免了实体论倾向,体现了布迪厄对社会世界理解的关系性原则。场域不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一个具体地理位置,而是一个位置空间里的客观关系网络之和,是不同位置的实践者在惯习的指导下指引依靠各自拥有的资本进行斗争的场所。布迪厄将社会生活的领域分为各种不同的场域,如权力场、科学场、新闻场、教育场等等。
1、 权力场
所有场域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权力场。权力场涉及到有关国家的理论,在权力场中,各个社会力量相互博弈,通过资本获得一种支配的地位,并形成力量对比的结构关系。国家通过所占有的资本在所有场域中获得垄断地位,是通过不同场域联合构成的聚合体。
2、 教育场
教育场是布迪厄在社会生活中关心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他指出,教育行动是一种由专断权力强加的文化专断,在客观上是一种符号暴力,其目标是实现再生产的统治阶级的文化专断主教育系统力图保证他对合法符号暴力的垄断以促进权力结构关系的再生产。权力关系是专断权力的基础,专断权力是建立教育交流的条件,教育交流就是灌输文化专断。因此,教育的再生产就是一种文化专断的再生产也是权力惯习的再生产。文化资本分配结构的再生产有助于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那么,教育行动的展开依赖的教育权威和权力专断的合法性基础又在哪里呢?布迪厄指出,当教育行动越是完全的不被认识就越是完全。工具,包括符号工具和非符号工具系统保证了一个集团对其他集团的统治的永续。在这个工具系统中,合法性的问题,任何实施中的教育行动本身都是一种教育权威,是为了保证教育行动在当局的内在价值之外具有社会价值。教育的权威使文化的专断具有了合法性,所有强加于人的符号暴力系统在客观上都需要以一种权威的委托为前提。符号暴力权力是一个教育当局教育权威的基础。文化专断的再生产需要灌输,应长期进行,持续性培养才能作为一种文化专断原则的内在化产品的一种习性。作为保证历史连续性的基本工具,教育被视为在实践当中进行的再生产过程。教育体系是当代社会控制地位分配和特权分配的主要机构,学校通过向学生灌输占主导地位的分类体系,符号权力得以实施。
学校是实施分类的象征性暴力工具,文化资本在当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再生产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家作为传递和分配文化资本的机构,在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国家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利用了学校这个中介机构。学校在作为象征性暴力工具中最典型的权力就是颁发文凭。考试是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手段,考试作为一种淘汰和选拔人才的机制,看上去遵循了平等的规则,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的不平等。社会实践者出于对社会不平等的误识,导致用天资方面的不平等来解释所有的后天的不平等,特别是学习成绩方面的不平等,却忽略了家庭阶级出生等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事实上,考试所保证的表面平等只是把特权转化成了成绩,把社会等级变为了学校等级,从而使社会等级的再生产合法化。当代发达社会的支配阶级总是把选拔人才的权力全完委托给学校,以显得吧从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递权力的权力交给了一个看似中立的机构,从而拒绝了封建专制社会通过世袭传递权力的专断特征。然而,事实上,学校总是客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恰恰是学校完美的灌输的功能,智力与道德一体化的功能和维持现存社会特有的阶级关系结构的功能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3、 婚姻场
婚姻作为一种经济交换的机会,受十分严格的规则的支配,支配婚姻的规则是确保家产得到完整的维护和继承。两性之间的关系实际是社会等级意识最鲜明的体现。
(二) 实践工具:资本
布迪厄的资本概念是由马克思资本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但是在布迪厄的理论中,资本拥有更宽广的内涵,它既可以是物质化的如经济资本等有形资本,又可以是身体化的资本如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还可以是一种符号。
1. 经济资本
此处的经济资本大致相当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的概念,
2.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是实践者对文化资源的占有,
3. 社会资本
是行动者通过社会网络或者团体所属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获得的资本。
4. 象征资本
象征资本是用以表示礼仪活动、声誉或者威信的积累策略等象征性现在的重要概念。布迪厄更集中地研究文化再生产以及统治和象征性暴力的相互关系问题。他认为,在教育场中,象征资本是精英们的专利。在象征性暴力日益渗透到文化再生产过程的现代社会中,被统治阶级(les dominés)不得不、并无意识地被纳入象征性暴力的运作漩涡之中,并成为象征性暴力的主要牺牲品。因此,在社会中处于劣势或弱势地位的被统治阶级,时时刻刻都受到整个社会的现成的不合理的社会条件的挤压,被迫地在他们的生存心态中内化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反过来又成为当代社会各种象征性暴力泛滥肆虐的社会基础。
关于自由意志,让我想起了福柯,透过现代社会的毛细血管和缝隙(医院、监狱、学校、军营等) , 福柯窥探到“理性压迫”、“理性疯狂”无孔不入的证据。话语对我们的统治和压榨是深层次的, 布迪厄把这种统治和压榨称为“符号暴力”。这种暴力有一种特殊的工具理性: 它实施的过程中是由暴力对象以他者的自我异化方式来进行的, 被统治者协助统治者统治自己, 被剥夺者协助剥夺者剥夺自己, 被阉割者协助阉割者阉割自己。
(三) 实践逻辑:惯习
实践活动是实践感的产物,惯习是实践的生成机制,
1. 惯习的概念
2. 长期实践是对客观位置的主观调试,是外在性的内在化结果,是结构化了的结构
3. 布迪厄的关系主义方法论,对比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立足于对社会底层的关怀,关注的是实然状态的事实判断,以微观的社会学视角,关注行动者与场域,场域与惯习,场域与资本的关系。他试图从实践的维度来消解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身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场域展示的是由不同的资本和权力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力量对比。行动者的资本决定了他在不同位置上的力量对比关系。此外,她的惯习也同样影响着他在场域中的位置的确定,实践者从幼年时代积累起来的经验,会影响实践者的行动倾向。人们在社会世界生活或存在的各种习性的总和就是惯习。
行动者在实践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双重领域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性质。惯习是行动者通过实践活动而外在化的社会结构的前结构,又是行动者对外在结构的内在化。它能够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
惯习来源于个人和群体长期的实践活动,一旦经过一定期限的积累。经验就会化为人们的意识,去指挥和调动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成为人们的社会行动、生活方式和行为策略方面的生成机制。它超出了人们的意志力控制范围。它既是行动者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又是外化的客观活动,是主观化的行动向客观化的结构客观的过程,又是现实的客观环境被内化主观过程。
惯习与场域。
(四) 资本与场域
1. 场域制约资本。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之中,资本的概念与场域的概念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表现在:1.场域是由占有不同资本的实践者在关系构成的不同位置之间而形成的客观关系空间,实践者的位置由拥有的资本总量的多少和资本结构决定的;2.场域也决定资本的价值,同样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域中拥有不同的力量。场域的重要作用是为各种资本提供了相互竞争的场所。在各个场域中的实践者的斗争,取决于各个行动者所占据的社会为之,决定各个行动者的惯习及实际运用资本的能力。
2. 资本反过来制约场域。资本制约场域是通过生成的权力来控制场域的。资本控制生产或再生产的物质化的或具体化的工具,这种生产或再生产的分布构成了场域的结构。资本决定了实践者的位置和机遇。
三、 主观感受
读布迪厄前期的时候还感觉比较轻松,可能跟读的基本小册子难度比较低又比较薄有关,读起来不仅觉得有意思还很轻松,觉得简直停不下来。后面读到《实践感》《继承人》《再生产》才发现别人对布迪厄的评价是遣词造句惯用冗长的长句不是没有道理的,有时候一句话有四五行,理解起来极为晦涩难懂。但不得不说布迪厄是一位极有现实关怀的作家,他的文章大多立足为微观的社会实践,关注的是一种社会实然现象,所以理解起来还是较哈贝马斯偏应然的价值理论轻松。这个月上半个月读书状况自己还是很满意的,下半个月因为很多专业课结课分散了部分精力,所以感觉没有上个月好。等不得不应付的作业都告一段落,期待暑假纯粹的读书时光。下一阶段的读书计划是读完福柯就结束社会学的阅读,转向政治哲学和历史学相关著作的阅读。





四月到五月读书报告
一、 读书书目
1.《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著作研究》
吉登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版
2.《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吉登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3.《批判的社会学导论》吉登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版
4.《为社会学辩护》吉登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5.《社会的构成》吉登斯 三联书店 1998年版
6.《失控的世界》吉登斯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7.《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 吉登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8.《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研究》胡颖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年版
二、读书报告正文
关于吉登斯的学术和政治生涯的发展阶段有二段说、三阶段说和五阶段说。但他自己在接受郭忠华的访谈时自己总结到其思想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因此我本次的读书报告的结构也按照其本人的意愿划分。到目前为止,我才阅读到吉登斯第三阶段的作品,所以我的报告正文主要分为这三个部分。第一阶段是对经典理论的解读,第二阶段是在汲取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提出结构化理论;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早期集中研究现代性和全球化;第四阶段是对现实政治的参与,这部分的作品留在下个月阅读。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现代性的过程,因此当今世界的发展也是现代化的发展。所以现代性思想就是贯穿吉登斯思想的一条主线,通过这一主线可以把以上的四个阶段贯通起来。先前阅读过吉登斯作品的同学有从现代性的角度和第三条道路的角度论述过她们对吉登斯的理解,今天我决定主要讲讲其现代性思想的理论结构框架,即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起源
社会学发端于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之后社会产生巨大变迁之时,社会现实迫切需要一门新兴科学来解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古典三大家分别以不同的视角解释了他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古典三大家现代性思想的吸收与借鉴,建立了自己的现代性理论。
1.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一个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产生了社会的异化。
2. 涂尔干:工业主义
涂尔干站在工业主义的立场上研究传统的机械团结社会向有机团结社会转变,并在此过程中如何克服社会“失范”的问题。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传统的生活方式、道德。宗教信仰日渐式微但是新的价值观又不能取而代之,社会整合的纽带便出现断裂于是出现了失范现象。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社会秩序的重新整合。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团体建立起新的道德信仰,增强整个社会的依赖感已实现社会团结。
3. 韦伯:理性化
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韦伯以资本主义精神的视角提出了合理化的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发端于西方社会是因为西方社会独有的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同时,他提出了社会行为理论,将社会行为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的行动。传统的带有情感因素的行动是非理性的,而资本主义是合理性的行动,能够通过合理的计算选择适当的手段实现目的。合理性又分为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工具合理性不断侵蚀价值合理性的过程,最终整个人类社会都会陷入理性化的牢笼。
4.吉登斯
吉登斯在总结三大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现代性理论,他认为,现代性是由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力量四个维度组成的。
资本主义思想体现了对马克思现代性的继承和发展,如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等都体现了他对马克思的推崇但是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现代性的全部,它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维度。
吉登斯提出的工业主义体现了他对涂尔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与涂尔干不同的是涂尔干认为工业主义会导致以个人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的出现而吉登斯认为工业主义同时也会带来生态灾难、国际战争和环境破坏等一列灾难后果。
监控理论体现了吉登斯对韦伯官僚制的继承与发展,官僚制是国家机器中合乎理性的行政管理制度。但不同于韦伯的悲观预想,吉登斯认为现代的情况并没有像韦伯说得那么严重。
最后,吉登斯还注意到了军事力量在现代化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资本主义晚期毁灭性的军事力量。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四个制度维度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性的四个制度维度。
(二)结构化理论(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和结构化理论)
1.传统的结构与行动的二元论
(1)强行动弱结构
解释社会学坚持主体主义立场认为行动与意义占有决定性地位,结构概念没那么重要。认为人是有目的的能动者,可以有理由解释自己所做的。但是,无法对应功能主义者和结构方法面临的强制性问题,权力问题和大规模的社会组织问题。
(2)强结构弱行动
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和帕森斯,范式代表是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认为社会事实具有独立于人的客观性和对人的强制性,相对于个体组成部分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种理论下,行动者被看做是惰性的,他们无能的接受外在力量的召唤而非自身的支配。
以上的二元对立归根结底是代表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不同取向即孔德涂尔干等人坚持的实证主义取向(他们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无本质差别,遵循同样的方法论准则,可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韦伯坚持的人文主义取向(社会现象尤其独立的性质和规律,不能盲目的效仿自然科学来研究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目的是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马克思坚持的;批判主义范式(批判主义社会学理论)。这些范式之间的诧异体现了结构与行动、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情感、事实与价值、社会与个人、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二元对立特征。
2.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
从结构出发考察社会制度层面的客体主义和从行动出发考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主观主义都体现了其中根深蒂固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对一方决定意义的定义都会使另一方陷入被动的从属地位。吉登斯认为,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这种二元对立重新建构成某种二重性,因此他提出了结构的二重性概念。结构化就是社会关系评价结构的二重性跨越时空不断形成结构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社会系统再生产的条件。他试图在结构与个体之间做一种架通,以准确描述生活世界中社会系统与个体之间自然而然的互动, 承认结构对个体具有“强制性”,但不像涂尔干那样强调前者对后者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但又不过度的强调个人而忽略系统的反应。个体与社会都应该被解构,个体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也是一个能动者,因此,行动是一个核心的概念,结构既是对人类能动性的限制,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能动性的促进。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把传统上对立的结构与行动理论整合起来,形成一种结构化的过程。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不是个体实践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1)行动
吉登斯认为结构理论的要点之一就是行动与日常实践。在这部分理论中他主要吸收了许茨的现象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和戈夫曼的微观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中卷入最深的就是人类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和特有的反思性特征。认为行动是行动者实际上或预期对不断进行的事件世界的干预流。反思性监控是行动的第一个层次,反思性是人特有的认知能力。第二个层次是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者对自身活动始终保持一个理论性的理解,这也是例行化的。低三个层次是动机激发过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活动都是潜意识下例行化的,日常生活中包含大量的知识库存,即共同知识,它们是实践性的、无意识的。以实践意识为基础的例行化概念是结构化理论的关键所在,社会组织形式有日常生活的例行化常规构成。所以日常实践无需动机激发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行为者日常活动的本体安全。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性活动也会产生以外的后果,因为人的理性是由局限性的。
从以上吉登斯关于人的行动理论我们不难看出,他侧重从人与人互动的角度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行动既不像结构理论所强调的一样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强调动机,又不可能如解释主义一样行动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行动会受到意外后果和未被预料到的条件制约。
(2)结构与结构化: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
上文提到了社会行动中的无意识因素和认知能力边界等客观条件限制会导致一些意外后果,正是这些不断发生的意外后果导致社会生活的制度化。他把社会制度理解为具有普遍性的持续的社会实践。结构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时空”聚集在一起的那些结构化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千差万别的时空跨度中存在着相当类似的社会实践,形成系统式的特征。结构是一系列规则与资源,它们反复在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中出现,通过一种虚拟的秩序发生作用。规则是一种方法性程序,有解释和规范的双重作用;规则包括权威性资源(行政)和配置型资源(物质)。制度就是在规则与资源的互动中形成的,如支配性规则与配置性资源结合就形成经济制度,支配性规则与权威性资源结合就形成政治制度。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实践是行动者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运用规则和资源不断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行动过程。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既是实践的中介,又是实践的结果。
(3)时空分析
时间与空间是社会理论的核心地位,时空关系内在于结构化理论中。行动是处于时空区域内的,但结构处于时空区域之外,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被体现和再生产出来。
(三) 现代性与全球化
20世纪的世界发展状况出乎了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想社会蓝图,人们关于社会与自然的知识越多就越能控制它们。可是这最终导致了一个失控的世界,吉登斯认为这是由于人们过分的相信自身的能动性和工具理性扩张导致价值理性的式微造成的。面对现代性的这些弊病我们该如何走出现代性的困境呢?
1、 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
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正是这种重新组合使得社会圣湖出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导致了社会体系德尔脱域,对社会关系进行反思性定序与再定序。这就是他的三重驱动论:时空分离、脱域和现代性的反思性
(1) 时空分离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极大的扩展了自己存在的时空范围,出现了我和他物可以同时不在场的虚空,即时空的分离。
(2) 脱域
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低于管理按照,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时空分离导致的时空虚化不仅可以导致具体事物的缺场也可以导致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从时空当中抽离出来。
(3) 现代性的反思
反思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内在要素,现代性的反思由于抽象系统的发展也得以制度化。所以现代性反思又被成为制度性反思。
2、 变迁的表现
(1) 断裂性
现代社会制度在形式上异于传统的秩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抛弃了传统社会秩序的轨道,全球化的到来导致了传统的撤离。
(2) 自反性
自我的反思与对抗。经受焦虑的磨难,不确定性使得本体性安全系统被打破产生了各种焦虑。
(3) 风险
失控的世界。科学技术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灾。战争的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主观感受
读书到一定的阶段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习惯的好处是遵守起来毫不费力每天不用强迫自己去读书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好的地方是可能会使人疲软,不努力去寻求突破的话可能就一直是这种不差但也谈不上好的状态。下阶段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求突破。





2015年3月到4月读书报告
一、 读书书目
1. 《哈贝马斯》 [英] 芬利森 译林出版社 2010年版
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日] 中冈成文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版
3. 《哈贝马斯精粹》[德] 哈贝马斯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 《交往行为理论》[德] 哈贝马斯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 《合法化危机》[德] 哈贝马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6. 《对话伦理学与真理的问题》[德] 哈贝马斯 人大出版社2005版
7. 《关于欧洲宪法的思考》[德] 哈贝马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版
8. 《无需法律的秩序》[美] 埃里克森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版
9. 《叫魂》[美] 孔飞力 上海三联书店 2012年版
二、 报告正文
哈贝马斯的学术著作非常之多思想也涉及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各个领域,对于我来讲能够看懂就很困难了,总结起来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我决定从他的双重社会理论即生活世界和系统两分法为基础,以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为切入点,简要介绍哈贝马斯是如何理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在系统整合和社会整合的问题上出现问题导致社会秩序的失范。又是如何在批判和继承韦伯帕森斯等人的社会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即——交往行为理论概念的。所以按照以上的逻辑脉络我的报告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社会的理论基础:生活世界与系统两分法、(二)社会秩序失范的现状: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三)解决问题的办法:交往理性的提出。
(一) 双重社会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分为生活世界和系统两个部分。
1. 生活世界
借用韦伯的理论生活世界主要分为科学技术、法律道德、艺术活动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帕森斯的文化、社会和个性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的主要任务分别是文化上实现知识的再生产,社会上实现合法秩序的社会整合,个性上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在语言和能力方面具有自由。针对这三个方面哈贝马斯提出了生活世界的三分法即客观世界(真实性);社会世界(正当性);主观世界(真诚性)。从上不难看出生活世界的主题是有关社会规范结构的命题,探讨的是意义与价值再生产的交往理性领域,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整合。
2. 系统
系统是对物质再生产有贡献的系统领域,分为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两个子系统。经济系统有关生产力的再生产,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需求;政治系统对应生产关系,涉及到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其目标是系统整合,提供机制与偶然性规范。
3. 二者关系
生活世界是系统的基础,二者之间有不同的分化发展过程和整合机制。完整的社会秩序整合依赖于生活世界的社会整合和系统的系统整合,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和平衡才能使整个社会良好的运行。
(二) 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
社会组织经过了原始社会、传统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这四种形态的划分。原始社会是个亲缘社会系统,靠礼仪和禁忌实现社会秩序的整合。传统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分化,阶级利益冲突是潜在的社会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开始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具有系统整合的经济体系也开始承担社会整合的功能,自此,阶级之间潜在的冲突从经济层面转移到社会控制层面。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便是由系统和生活世界之间平衡的打破引发的社会危机。具体原因为社会公共领域的崩溃,即系统侵入了生活世界,最后相继引发了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性危机和动因危机。
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首先是从经济危机开始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发展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利润率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变量(虽然利润总量还在上升)。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资本主义结构所不能更改的问题。当利润率不断下降时国家便会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而这种政治政策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甚至一定程度上还会强化危机。当国家机器不能很好地履行干预经济的职能就会产生行政管理的危机,这时候便会出现合理性的危机,这个由行政系统产出的危机又会引发政治系统的产生危机即“合法化的危机”(合法化主要根源于人们的认同和承认,当政治系统在调节社会生产关系的方面产生失范现象便会危及认同感)这种危机的根源又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文化传统在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干预下,被物质形式的价值资源所代替,为原来的政治秩序提供合法证明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混乱,新的意识形态又没有及时形成,于是产生了认同危机。
哈贝马斯指出这一系列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导致系统整合出现危机,权力主体便试图通过加大对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控制来缓和矛盾,最终导致生活世界和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最终反而越发强化了危机。
(三) 交往行为理论
上文提到过,哈贝马斯认为造成社会生活病态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本身,生活世界和系统整合出现了问题。生活世界这个本该与系统相互制衡的部分遭到了系统的入侵,系统内嵌于生活世界之中。导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使经济和政治的权利逐渐侵蚀了生活世界本来的意义。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导致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从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资本主义经济和行政系统逐渐脱离家庭,文化公共领域。受国家对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干预,对利益的绝对追求,丰富的个体行为被纳入系统管理之中,抹杀了个体的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制于社会的权力和制度,语言及沟通了成了利益交换和价值共识,工具理性的扩大使得策略留给了市场或交给专业的控制者手中。而不再是社会人的交流和商谈,人丧失自主性而沦为工具性手段。没有对话便没有了共识,生活世界原有的秩序。
因此哈贝马斯认为,理性的社会整合理论就该是关于如何将生活世界与系统联接起来的理论。具体解决办法就是让人们运用交往理性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商谈达成理性的共识,以实现社会秩序的重新整合。在批判工具理性行为理论缘何不能使实现社会秩序整合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交往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意识交往行为,而是工具(策略)行为,交往行为以达成理解性的共识为目标,而工具行为一实际的成功为目标。
1. 工具理性行为——解决系统整合问题
以实际成功为目标。首先对工具理性进行批判的是马克斯韦伯,目的- 理性的合理性,最终导致了理性化的牢笼。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是为了确立交往行为的范式。目的策略行为针对客观世界,使用有效地手段和恰当的方式来实现一定的目的,让客观世界的事物与他的愿望和意图统一起来。——形成接受符合自身利益的意图。由工具理性向交往理性转向。
2. 交往行为——解决生活世界的整合的问题
(1) 四种行为的区分
根据符号互动论,哈贝马斯区分了四种行动类型:
A.工具性行动,是旨在实现一种目的的行为,在此行为中,行为者目的性、因果性地介入客观世界,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达到目的的手段。核心的概念是在不同行为的可能性之间做出决定.
B.规范性行动即一个群体的受共同价值观约束的行动,这一行为跳出了个体行为的局限使社会群体成员在服从规范的前提下达成一个共识。规范行为除了涉及到客观世界还包括社会世界。社会世界由规范语境构成,是社会有效性的基础。——能够传承文化价值的共识,将共识付诸实践。
C.戏剧性行动,指行动者在一个观众或者社会面前有意识的表现自己的主观性行动;戏剧行为针对的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把社会互动看做一场遭遇,参与者是透明公众相互关注与接受。——一种自我表现的媒介。
D.交往行动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以达成共识为目标的行为。交往行为的核心是交往理性。行为主体能够在语言能力和能力行为的基础上实现平等的无压迫性的沟通,以达成理解的共识。理性共识需要同时有效性,真实性,正当性三个因素。当不能达成共识时便需要进行商谈。通过商谈和沟通,交往行为成员把客观世界及主体间共有的社会世界与个人的主观世界区分开来。
前三种行动仅仅侧重于世界的某一方面,如目的行动主要考虑客观的或外在的世界,将交往的人与事物看做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规范性行动对应于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主要由人们所认同的规范和价值观组成;戏剧性行动的核心内容是自我展示,它以主观世界为中心。这三类行动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而交往行为则包括其他三类行动的所有特征,行动者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管世界中的事物,这意味着主体对自然、社会和自身三个世界的清晰认识,通过实践反思,去获得自由的发展,他意味着社会交往的不受控制,精神世界的真正自由。所以,交往行动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联系与综合,所以就必然是合理性的行动。
(2)交往行为理论如何实现生活世界的秩序整合——理想话语语境
交往行为理论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在平等达成的理性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社会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在文化的维度上,通过交往行为不断的传播、更新有关文化的认知;在社会维度上,交往行为在协调的基础上形成规范,以满足社会整合和群体团结的需要;在个性维度上,互动交往过程个体形成自我意识,明确自己的需求,也理解他人的需要。
交往行为达成全面的沟通媒介,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进入一个共同的语境。语言沟通只是一种协调行为的机制,形成有效性主张,将参与者的行动计划和目的融合成一种互动,引导社会行为人的行动,远离冲突。当社会行为人习惯以语言和对充分理由的相互承认来引导他们的行为时,相对稳定的生活世界秩序模式就开始成型。这样的模式不依赖于刑罚的威慑力或者宗教传统道德观念等。
3.社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交往理性+工具理性)
涂尔干认为社会秩序就是集体意识形成的规范。韦伯认为是理性化的官僚体系。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秩序主要取决于交往理性行为。但社会秩序的维护不光光是需要交往行为,系统整合的任务则交给工具理性行为。工具理性行为可以实现市场和行政管理系统内的整合。即社会秩序有赖于通过交往行为和商谈维持的生活世界的完整性和工具策略行为在经济系统、行政系统管理中的内部整合力量。因此,完整的社会整体性需要这两者结合起来共同维持社会完整性的基础。
三、 主观感受
总得来说开年来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状态都不是很好,一是过年的时候心玩散了,另一方面也是哈贝马斯的书对我来讲难度太大,哈贝马斯是一位很高产的学者,其作品非常之多而且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各个层次与方面。而且其思想是在继承和批判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马克思、韦伯、帕森斯等人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没有法兰克福学派和帕森斯等人的知识作为基础一头扎进去就像一头扎进大海里面,丝毫没有头绪,很难进入状态。另外,我在看书之前没有做好功课,不是按照哈贝马斯思想发展脉络的顺序有计划的阅读他的著作而是感兴趣看哪本就看哪本,最开始看的是《合法化危机》这本书是他偏后期的作品,没有前面的思想做基础很难把握,一本200多页的书看了一个多星期,还基本什么都没有看懂。所以我又折过头去看了一本日本人做的关于哈贝马斯的研究的书《哈贝马斯:交往行为》才稍稍有了点头绪,后面硬着头皮读了几本哈贝马斯的原著,效果也不是很好,整个过程都磕磕碰碰,后面因为身体原因读了两本稍微简单点的书作为调剂,总之这个月的读书状态不是很满意,总结的时候压力大到不行。但最后总结起来又发现其实收获比自己想象的要多,自己也并非是那种完全什么都没看懂的状态,仔细去思考有些问题还是能够想通和看懂的。也再次印证了那句话,天底下真的没有白走的路。










1月到2月读书汇报

读书书目: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三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报告正文:
马克思作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成就不仅包括社会学还涵盖了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其中他最主要的成就包括三大部分。一部分是他完善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第二部分是他的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历史观;第三部分是他的共产党宣言,指导了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一、马克思与他的《资本论》
(一) 马克思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任务有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他们的主要成果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利润、利息和地租等问题。斯密提出了一般社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但他并未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始终,甚至把工资,利润和地租说成是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和三个组成部分。李嘉图批评了斯密的错误,坚持并发展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一正确观点。李嘉图比斯密前进了一步,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利润和地租的来源。他认为,产品的全部价值都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社会各阶级的一切收入都来源于此。工资只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这部分归工人所有;利润是产品价值扣除工资之后的余额,它由资本家占有;地租是产品价值扣除工资和利润之后的余额,由土地所有者占有。但受资产阶级立场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不了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阶级的局限性和他们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彻底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规律性。李嘉图是坚持劳动价值论的,但是,他却无法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两个基本现象。其一是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其二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两个“难题”暴露出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和错误。他的学派也因此而破产。
(二) 庸俗经济学
大卫•李嘉图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发展到最高阶段后,随着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日趋反动,资产阶级经济学进入了以为资产阶级辩护为主要特征的庸俗经济学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尼尔、穆勒、萨伊、马尔萨斯等。在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为适应这种需要,便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庸俗主义政治经济学放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描述从经济表面现象所见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产方式,从而把它宣布为永恒的真理。
(三) 马克思
读完资本论最大的感触是可能再没有能有同马克思一样在拥有如此宏观开阔的思维和视野的同时又能将各个变量和要素都兼顾得那么细致的人了。他可以宏观到跳出阶级和时局的限制详细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流通的全过程以及其实质又可以细致到论述一个个具体的小变量对构成比例和其他经济要素的影响。马克思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跳出了阶级和社会的局限性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发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不足,在该书中他以宏观的视角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和流通的总过程包括单个产业资本依次由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和整个社会资本大的循环。他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露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社会各资本的生产交换流通构成资本运行的全过程,在这个框架中马克思放进去了商品、货币、工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剩余价值、固定资本、可变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货币经营资本商品经营资本、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商品生产价格、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等概,就让资本主义的体系鲜活了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单个资本的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生产出商品在生产中产生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的流通实现剩余价值,最后所投入的资本以一个增大了的货币额重新回到资本家的手里。这个新增加的资本额又重新作为生产资本重复着一循环。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资本依次经历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无限的单个资本共同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循环,最终生产出用于交换的产品=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工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分为利润和地租两个部分。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用来作为工人企业家和租地农场主消费的。那么流通到市场上的商品是如何被消费的呢,这个就涉及到整个社会资本的运行中为生产而消费第一部类生产资料和和为生活而消费的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资本所生产出的剩余价值和工资部分永远与第二部类的固定资本的总量相等(当然这一等式是建立在所生产的商品全部卖出去这一前提之上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剩余价值到底如何产生呢即资本家所投入的货币额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产生一个增大了的货币额的呢?这个就涉及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除了生产资料外还需要购买很重要的商品“劳动力”。劳动力商品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的时间所决定的,与劳动力所生产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所生产出的价值二者的差额部分就是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需要通过商品的流通来实现,即实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交换,只有生产出的产品被消费者所消费才能实现资本的不断循环和财富的不断增加,否则资本主义的循环就会断裂。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货币来自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一部分转化为利润,一部分转化为地租。利润是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商品的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商品的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关键之处在于马克思在此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总资本在所有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总剩余价值分配在每个相应的剩余价值的利润。成本价格完全是由各生产部门的支出决定的,而加在这个成本上的利润,是由社会总资本在一定时间内平均得到的利润量决定的。每个资本的利润,以资本互相平均化为基础的平均利润都分化利息和企业主收入,货币资本家使一部分利润变为利息,产业资本家使另一部分剩余价值则变为企业家的收入。
工业上这些剩余价值会平均为平均利润,然而在农业上土地所有权会阻止这种平均化,将一部分剩余价值在平均为一般利润中攫取出来落入土地所有者的手中,这个就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本质在于,不同生产部门内的各等量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等或者劳动的剥削程度相等时,会按照各自资本的平均构成,生产处不等量的剩余价值,农产品市场价格必须长到一定的程度,使土地除了生产价格以外还能支付地租这个余额。除此之外,在农业中个别占有有利地位的生产价格同整个生产部门的一般生产价格有个差额就产生了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一般是自然力的推动,这种垄断的自然力的利用就使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这种地租就是级差地租。无论绝对地租还是绝对地租都是一种剩余价值是对平均利润和工资的扣除结果。
上述过程中出现的主体主要有三个。资本家、工人、租地农场主三个阶级。他们的收入分别是利息、工资、地租。这部分收入用来消费和扩大再生产,从而不断实现商品的生产、消费,再生产、在消费的横向循环和单个资本依次经历不同资本形式的纵向循环,这两个循环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最后收益的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他们投入资本无非是资本家对对剩余价值追逐的过程,是靠资本家剥削劳动者使其提供无偿劳动产生的,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等实现。在这个产生了劳动者与其所生产的产品的异化。资本靠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而增值,可资本主义越发展劳动者却越贫穷,资本主义吃人的本质使得真正的劳动者即无产阶级状况越来越糟糕而社会财越来富越来越集中在少部分资本家的手里。这便是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矛盾,因此,马克思预言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
以上是整个资本论的总体框架,下面将论述其分卷的具体内容。
在第一卷中,马克思主要介绍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最终导致的资本积累的过程。商品和货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的表现元素。因此,马克思从商品和货币开始着手,阐述了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又如何在生产和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完成资本积累。(这一部分可详见上个月读书报告第一部分)
紧接着,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主要论述了单个的资本是如何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完成大循环的。
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其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产业资本在这些依次采取形式的过程中预付的价值不仅保存了而且增长了,它不断地以一个增加的量又重新回到总过程开始时他原有的形式。一言以蔽之:过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现为过程的结果,表现为过程本身所生产的前提,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归点,资本循环总过程表现为生产和流通的统一。任何一个单个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所有这三种循环中,三种资本形态的这些再生产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总循环是资本三个形态的现实的统一。
因此,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G-W-P-W’-G’,生产循环总公式是P…W’-G’-W-P,商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W’-G’-W…P…W’。循环的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流通时间=出售时间+购买时间。即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时间+资本由货币形式再转化为生产资本要素的时间。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和价值增值的影响:流动资本/全部预付流动资本=流通时间/周转期间。年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在一个周期内的剩余价值率*年周转次数。可见,在各前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周转周期越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越大。
1.剩余价值的流通
资本的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
(1)简单再生产
在简单在生产中,生产的剩余价值有他的所有者资本家个人消费掉,非生产的消费掉。资本家投入一定的生产资本,产生一个新的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不是她作为预付资本投入流通,而只是把它作为个人消费品的购买手段话费掉的,最后会作为他的生产的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回流到他的手里,这个价值是他以货币的形式花费,投入流通而以商品的价格形势从流通中取出来的。商品流通研究表明,一个商品由另一个商品代替而货币商品留在第三人手中,一部分商品不断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一部分剩余价值同样以货币形式不短处于他的所有者手中。
(2)积累和扩大的再生产
扩大的再生产中追加的生产资本,是由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提供的,剩余价值作为货币资本投入流通,有了追加的生产资本,就会有追加的商品作为这个资本的产品投入流通,这个追加的货币量恰恰是作为追加的货币资本已经预付出去,因而现在要通过资本的周转流回到资本家手里。
2.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商品产品决定性动机是剩余价值,包括全部循环过程,资本的周转。社会资本的总循环:1.资本本身的循环,2.进入个人消费的商品的循环,也就是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购买的商品的循环。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正是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1)货币资本的作用
货币资本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它是每个单个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必须经历的形式,其次,由于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比例不同,而且在这个期间不会产出任何产品所以必须不断要有预付的货币量的产生,来支付这个期间的费用。
(2)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单个资本再生产不同之处就在于年产品包括社会再生产也包括归入消费基金的由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那部分产品。即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生活消费。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部类。生产资料是既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消费资料是进入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商品,两大部门各自所使用的全部资本都形成社会资本的特殊大部类。每一部类的资本都分为两个部分。
(3)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
第二部类的资本家把他们的不变资本从消费资料形式再转化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形式,为了价值增值而作为不变的资本价值执行职能。此外,第一部类的工人工资和资本家剩余价值在消费资料中得到了实现。这种交换是通过货币流通来实现的,可变资本必须以货币形式来预付,产业资本家为了促进他们自己的商品流通而投入流通的货币无论是记在商品不变价值部分的账上还是存在于商品剩余价值的账上,总是按各个资本家货币流通而预付的数额回到他们的手中。。
(三)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1.剩余价值转化为你利润和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商品的价格=C+V+M(成本+利润),成本价格为K,即W=K+M
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规定的,不用达到商品的价值,这期间是有一个利润空间的。利润表现为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商品的内在价值的余额,利润率=剩余价值/总资本。
上文阐述过周转对利润的影响,那么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呢?周转时间分为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两个部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缩短都会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对利润也有同样的影响。资本百分比构成相同,剩余价值率相等时,利润率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一年内占有的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一个周转期间内所占有的剩余价值量×周转的次数n!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P’=m’nv/C
可变资本量,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不变资本费用的减少会提高利润率。方法有靠牺牲工人而实现劳动条件的节约,劳动生产动力传送和建筑物的节约,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由于发明而产生的节约等等。
2.价格变动的影响
原料价格波动不影响工资的变化因此对剩余价值率没有影响,但直接影响利润率。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都会对利润和利润率产生影响。
资本的束缚是当生产要按原有的规模继续进行时,产品总价值中的一定部分必须重新转化为不变资本或可变资本的各种要素,资本的游离,当生产要在原有的规模内机组进行时,产品总价值中的一个一直必须再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可变资本的不负恩,现在成为可自由支配和多余的了。由预付资本贬值造成的利润率的提高是和资本价值的损失结合在一起的,同样,由预付资本增值造成的利润率的降低也可能和资本价值的收益结合在一起。
3.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区别。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时,利润率会随着不变资本各组成部分的价值变化以及周转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必须有一定数目的工人与之相适应,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这种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相同,资本总量一定时,可变资本越大,利润率越高。
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的有机构成任何时候都取决于使用的劳动力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技术比例和这些生产资料的价格。商品的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社会总资本在所有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总剩余价值或总利润平均分配在每个相应的剩余价值的利润。成本价格完全是由各生产部门的支出决定的,夹在这个成本上的利润,是由每个所使用的资本作为总生产使用的社会总资本的一定部分在一定时间内平均得到的利润量决定的。影响一般利润率的因素有两个:1、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可变资本和总资本的比例;2、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每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吸收的相对份额。高资本构成:同社会平均资本相比,不变资本所占的百分比高,可变资本占的百分比低。相反的是低资本构成。商品的生产价格=P+K,P=K×P’=K(1+P’)。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利润到一般利润率的平均化是怎样进行的。不同商品的价格不管最初用什么方式来相互确认或调节,他们的变动总是受价格规律的支配,决定生产价格的是平均利润,必定总是同一定资本作为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相应部分所分到的剩余价值量接近相等,商品总量包含着为生产它所必要的社会劳动,并且这个总量的价值等于它的市场价值,市场需求决定供给,反过来供给决定需求,生产决定市场,市场决定生产,平均利润率取决于总资本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除此之外还关系总资本所使用的社会劳动的生产率。
4.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在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时,同一个剩余价值会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因为随着不变资本的物质量的增加,不变资本从而总资本的价值量也会增加,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特有表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中,一般的平均的剩余价值率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但虽然利润率不断下降,可利润的绝对量仍旧能够不断增加,与可变资本和利润相对减少的是其绝对量的绝对增加,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但利润量却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的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利润却会相对增加。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小的劳动力,推动数量越来越大的生产资料,只有在所实现的商品的成本价格的综合等于总资本的总个事,资本才能完成一个周转。
5.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商品经营资本是不断在市场上处于形态变化过程中并总是局限在流通领域内的流通资本的一部分转化形式,商品资本是一个和它在生产者不同的当事人手中完成货币转化过程的资本,商人预付货币资本,这种资本所以能作为资本自行增值,是因为作为中介实行商品资本的形态变化对产业资本流通过程起中介作用的这种活动,是商人使用的货币资本的唯一的职能,只采取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形式,从不采取生产资本的形式,总是处于流通领域中,因此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她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剩余价值的增加,提高利润率。
商业利润。商人资本本身 不生产剩余价值,以平均利润的形式归商人资本所有的剩余价值是总生产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人是如何获得这一部分利润的呢?商人资本会按照他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作为一个决定的因素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产业资本家的利润等于商品的生产价格超过他的成本价格的余额,商业利润等于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丫的生产价格的余额。商人资本虽然不参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但是参与剩余价值到平均利润的平均化。同一个利润量会根据周转速度的快慢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到同一价值的商品量上。
6.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货币到资本主义生产到资本到有一个价值变为一个自行增值自行增加的价格,到利润。利息是一部分利润的特殊名称,执行资本所有者将其支付给资本的所有者。借贷资本家VS产业资本家,在这里,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将货币作为生息资本的货币占有者,将货币让渡给第三者让他投入流通,使其具有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使用价值,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利润回流。利润的分割涉及到利息率。一般利润率是已定的,那么利润量就一定,利息的变动同借入资本营业的执行职能的资本家手中留下的那部分利润成反比,利息率等于利息除以资本。利息始终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只有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润变为利息,另一部分则变为企业家的收入,每个资本的利润,以资本互相平均化为基础的平均利润都分化为这两个部分。
7.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是实际的耕作者是雇佣工人,他们受雇佣于一个投资的资本家即租地农场主,这个作为租地农场主的资本家要在一定期限内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货币额已取得这片土地的使用权,这个货币额就是地租,在这里,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在经济上取得增值价值的形式,三个对立的阶级: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资本化的地租表现为土地价格或者土地价值,土地价格无非表现为出租土地的资本化的收入,投入入地的资本的利息,必然会在一个国家的地租总额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大的追加部分但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平均利润中的扣除,或者工资的扣除,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始终是超过利益的余额,即超过商品价值中本身也由剩余价值构成的那部分的余额。
假定地租是一个不变的量,则土地的价格和利息率成反比,利息率由利润率决定,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徒弟的价格,撇开地租的价格或者徒弟的价值,有上涨的趋势。地租率高与此相适应的是土地价格的上涨,部分地只是仰仗从工资中所做的扣除,从而导致工资的降低。地租一方面是对平均利润的扣除一部分是对平均工资扣除的结果。地租的量完全不是由地租获得者的参与所决定的,而是由与他无关的劳动所决定的,地租的量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结果而增长起来。价值量,剩余价值量, 以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向地租的转为都取决于社会生产过程中取决于商品生产的一般发展,地租不取决于农产品的量而取决于它的价值,这个价值又取决于非农人口的数量和生产率。随着农产品作者价值而发展的条件和她以价值的实现条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这个未经它参与就创造出来的价值中占有者不断增大的部分的权力也发展起来,剩余价值中一个不断增大的部分就转化为地租。
商品的价格是由整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在平均的条件下生产这种商品平均耗费的成本价格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占有有利地位的生产价格同整个生产部门的一般生产价格有个差额就产生了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一般是自然力的推动,这种垄断的自然力的利用就使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这种地租就是级差地租,因为它并不是作为决定要素加入上平的一般生产价格,而是以一般生产价格为前提,它总是生产于支配着一种被垄断的自然力的个别资本的个别生产价格和投入该部门的一般生产价格的差额。
最坏的土地也有级差地租,这是在供不应求的时候,起调节作用的生产价格上升,使得最坏的土地也能提供地租。分析级差地租的时候我们的前提是最坏的土地不提供地租,只有土地产品的个人生产价格低于调节市场的声场价格就产生了超额利润才能支付地租,超额利润不是来自商品价格和生产价格的差额而是调节市场的一般生产价格额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以超额利润是发生在每个生产部门内部的。
土地所有权不同于其他,市场价格必须长到一定的程度,使土地除了生产价格以外还能支付一个余额,即地租,按假定,农业资本所生产的商品价值高于他的生产价格。绝对地租的本质在于,不同生产部门内的各等量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等或者劳动的剥削程度相等时,会按照他们不同的平均构成,生产处不等量的剩余价值。 在工业上这些剩余价值会平均为平均利润,然而在农业上土地所有权会阻止这种平均化,将一部分剩余价值在平均为一般利润中攫取出来落入土地所有者的手中,这种差额的大小取决于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程度。
8.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三位一体的公式,资本和利润,土地和地租,劳动和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是剩余价值两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二者之和形成社会剩余价值的总和,利息,地租,工资形成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工人的逐年收入。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即使有生产过程决定也是由流通过程决定的,利润形式的剩余价值不再和它从产生的投在劳动上的资本发生关系,而是和总资本发生关系,利润率受它本身的各种规律调解。资本的平均化过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转为起调节作用的平均市场价格。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平均利润+地租=剩余价值。商品中包含的一部分剩余劳动,从而一部分剩余价值可能不直接形成平均利润的平均化过程,这时,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根本不会在商品的价格中表现出来。级差地租,是包含地租的那部分商品本省的价格超过商品本身的生产费用的那部分差额,绝对地租,是包含地租的那种商品本身的剩余价值超过商品本身按利润计算的剩余价值部分的余额。
年产品中有工人在一年中创造的总价值部分变现为一种收入的年价值总额,即工资价值,利润+工资=可变资本,地租+利润=剩余价值。年产品价值=工资+利润+地租+C。全部资本分为生产资本和消费资本两大部类。工资,利润,地租都是花费在第二部类消费资本上。实际上,产品本身也是由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利润+地租),第二部类里形成收入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部分必须消费在第二部类里用来补偿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部分(第二部类中必须用来补偿自己不变资本的那部分产品会在它的实物形式上被第一部类的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消费),此外,代表第一部类收入的第一部类的产品也会在实物形式上由第二部类用在生产消费商,会在实物形式上补偿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观点的反映,在这本书中,恩格斯试图发展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把它推广到作为自然科学实践对象的自然界中。18世纪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康德星云说的提出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开始受到质疑,随后能量守恒说,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都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自然辩证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辩证法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唯物主义进行了改造,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
2.婚姻,家庭及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在该书中他指出史前文化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有分别经历了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各个时期不同的特点恩格斯主要参考了摩根的《古代社会》,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紧接着,恩格斯论述了婚姻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原始的群婚制到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通过对家庭起源和发展的分析,恩格斯说明了血缘关系对生产关系和财富分配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也开始有了私有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社会分工和社会阶层的分化,私有制通过债务、商业和战争发展起来,这些竞争使得血缘制度不像原始社会那般重要,有产阶级为了确定自己的私有财产权,血缘制度逐渐没落,依据地缘关系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开始出现。伴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奴隶制国家开始出现。随后出现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在恩格斯看来,在文明时代中,商品的生产者不能控制商品的所有权都是不自由的表现,因此生产者支配自己的产品应该随着蒙昧时代的结束同文明时代携手并进,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消除阶级!
三、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该部著作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将自己从资产阶级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自此,共产主义在欧洲各国开始发展起来,针对反对无产阶级争夺利益的的资产阶级代表如蒲鲁东、杜林等马克思、恩格斯不断撰文反驳他们的错误观点,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871年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随后共产主义思想发展到俄国,产生了具有俄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等等,为俄国和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的支撑。

主观感受:
1.这个月其实周期拉得很长,但因为中途贺老师有开过一次鼓劲儿的会议所以到后期的时候感觉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疲惫,但中途看到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时候也会有觉得很痛苦的时候,所幸的是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看完的时候简直开心得不得了,因为以前的我简直不敢想象自己竟然能看完资本论这样的巨著,但每天按部就班的看,两个月真的也就看完了,人的潜能果真是无限的。
2.看书不能盲目追求速度,上个月看资本论第二卷的时候想看快些就偷懒没记笔记,最后很是影响看第三卷的效果,最后只得回过头去把第二卷又看了一遍,把该补的笔记补起来了效果才好些。
3.看书不能有畏难情绪,先前看第二卷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交换以及第三卷的级差地租的部分有很多表格和数据而我恰好是 那种不擅长看数字图表的人所以总觉得看不懂,于是就翻来覆去的看,最后写总结的时候发现自己懂了的远超自己的预期!
4.要多和同学讨论。先前看韦伯和涂尔干的时候很自卑,完全不敢开口和同学讨论。这次看资本论突破自己吃饭的时候和刘景琦讨论了下发现好多问题突然就茅塞顿开了,那感觉真的好棒!以后我会在吃饭走路的空隙多多和同学交流!
5.听了师兄师姐的汇报,深感差距玄虚,我会把他们当成目标和榜样,多多加油的!




11月到12月读书报告
读书书目:
《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德)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资本论》(第二卷) 马克思(德)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认真对待权利》德沃金(美) 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
《法律的概念》 哈特(英) 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庞德(美)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读书报告正文:

心得:
这个月异常的繁忙,结课和考试挤在一起,都是不得不应付的,所以看书时间很受影响,除此之外,看书状态还不错,效率比较高,我挺满意的。下个月还有三篇大论文要写,希望能按进度把资本论第二卷剩下的部分和第三卷看完。








九月到十一月总结

一、书单: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经济与历史》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支配社会学》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支配的类型》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法律社会学》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学术与政治》韦伯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社会科学方法论》韦伯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萨维尼法学方法论与格林兄弟笔记》法律出版社08年版


主观感受:
受暑假在家读书快但成效伸低的影响,来学校和师兄师姐及同级的小伙伴交流后改变了读书的方法,开始放慢速度并开始着手重视具体的知识点,大规模的记读书笔记。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速度一直很慢,而且记的笔记越多越详细了以后就会产生对笔记的依赖,一本书看完了回过头去看笔记的时候更是发现了问题,对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过于执着会导致看书的时候思维过于碎片化,没有办法连贯的理解作者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脉络,而且会形成思维惰性(先记下来,不懂没关系,整理笔记再去看)。于是后面我又调整了方法,将书整体的通读一遍,遇到困惑的地方在旁边划线做批注,一整本书读下来发现这种方法能够强迫自己不断地联系前文看过的内容。但这种方法会导致月末统一总结的时候很难保持读书当时的灵感,在此我也要做个自我批评,说好了读完一本书就总结一次的结果也没做到,争取下个月能够改进。









七月到八月读书总结
1.《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迪尔凯姆 商务印书馆 2013年版
2.《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 三联书店 2013年第二版
3.《自杀论》 迪尔凯姆 商务印书馆 2012年版
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迪尔凯姆 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5.《哲学讲稿》 涂尔干 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6.《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7.《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8.《道德教育》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9.《教育思想的演进》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0.《原始分类》 涂尔干、马塞尔莫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读书报告正文

涂尔干是社会学的三大巨擘之一,他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学必须解释社会事实,即社会事实只能通过社会事实来解释。从而使社会学成为了一门真正独立的区别于生物学、心理学的独立科学。先前阅读教材的时候理解这些评价感觉太过抽象,上个月开始着手阅读原著,才隐约开始明白涂尔干为何担得起这些夸赞。

一、 涂尔干的方法论

1895年《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出版,也就是在此书中,涂尔干提出了以“社会事实”为核心的普遍的社会学方法论原则。该书集中体现了涂尔干的方法论基础,集中讨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解决了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其不同于心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并且社会事实不能以社会内部发生的一般事实来界定,具有以下两个特殊性。首先,对于个人意识而言具有外在性;其次,他对个人意识产生活容易产生强制作用。涂尔干将其定义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海水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及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普遍存在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是社会实在。”它具有三种特性。第一,社会事实对于个人而讲是外在的;如我们一直遵循的各种先例习惯都是在我们出生之前便已经存在的,并不依赖我们的使用而转移。第二,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的力量;社会事实通过强制力强加于个人,当我们心甘情愿的遵守时,强制力的表现便显得微乎其微,但如若我们试图反抗的时候它便体现出极强的存在感,如我们违反这些规则轻则受到嘲笑和不理解,重则可能受到处罚。第三,社会事实还具有普遍性,它广泛的存在与整个集体之中。这种普遍性不是来自每个个体事实的简单总和,而是社会事实在本质上就是真正集体的。

社会学方法论最基本的准则是,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我们在研究社会事实的,应该到先于它的那些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个人的意识状态中去寻找。”第二个准则是,一个社会现象的起源和他的功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根据以上这两个准则,引申出了历史分析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概念。 遵循历史分析的主义思路,涂尔干指出:“我们要想理解一种规矩或制度,亦或是法律或者道德准则,就必须尽可能的揭示出他的最初起源。”因为在其现实和过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联,就算这些规则及制度的运作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仍旧有赖于他们的起源。这一观点在《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体现得尤为明显。该书集中的讨论了“存在的社会起源”的问题。涂尔干说过乱伦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做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其原始的表现形式便是外婚制,外婚制的生成发展脉络便是乱伦禁忌规制的最初形式。外婚制与氏族息息相关,而在外婚制的生成发展脉络中,外婚制与图腾制度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其核心要素是仪式和仪轨。

二、 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问题

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问题一直贯穿于涂尔干多部著作的始终,我主要选择这条主线来展开读书报告正文。《社会分工论》集中讨论了社会整合的问题,《自杀论》探讨了自杀这种由社会整合的失范状态引发的社会事实,《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道德教育》,《教育思想的演进》等则是一定程度论述了宗教、教育、职业伦理等对加强社会团结的影响。

(一)集体意识

前文已经论述过,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为社会事实,社会实在来源于社会,而且高于个人的力量。社会现象也高于个人现象,社会现象能够对人产生强制作用,因而,社会对人也具有强制性。那社会对人的强制作用是如何作用在个人身上的呢?涂尔干提出了集体意识(共同意识)的概念——集体意识便是该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二)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涂尔干根据功能主义的方法思路,确定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社会类型。在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社会关系简单,集体意识将一个个体联合成为一个社会,即一个社会的公民所共同拥有的信仰和情感是该社会缔结社会契约和产生法律的前提。集体意识使得人们的精力、活动、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他们对集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该种相似性成为了强有力的纽带将一个个社会个体凝结成了一个整体,相似性所代表的归属感和违法相似性后引发的强制性制裁使得机械团结的社会团结的模式产生。归根究底,这种共同的集体意识的维系又源于我们“类别化”的本性。涂尔干及莫斯在《原始分类》一书中,对“分类”做了如下定义:“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分类的本性造就了我们能够产生共同的集体意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团结模式被新的类型所取代。与机械团结不同,有机团结则是在近代工业社会下,由于经济的发展的高速发展,原有的社会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劳动分工,劳工分工导致了专门化,从而导致个体间相互依赖。一方面,个体的依赖加强了社会的团结;另一方面,分工的发展导致了个人行动的专门化,个人越来越摆脱集体意识的束缚。劳工分工代替了社会意识的角色,使社会进一步团结。因此,涂尔干指出,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产生的经济影响高得多。因为社会分工在两个人之间产生了团结。

(三)失范状态

无论是机械团结还是有机团结都会面临威胁,造成社会秩序的失范状态,其中典型的行为便是自杀。之所以将自杀选择研究的对象,涂尔干解释道“没有比结束自己生命还典型的事件了。”涂尔干在《自杀论》的第一编中结合具体的数据用四章文字分别阐述了心理变态、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自然环境以及仿效对自杀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每一个群体对自杀都有一种特殊的倾向,但这种倾向不能用个人的心理以及社会环境来解释。”那么通过排除的方法,自杀的倾向必然取决于社会因素并由此展开了第二编的写作。在此编中,根据引起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涂尔干将自杀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其中,利己主义自杀的成因是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在那些不能够很好地整合进较大的社会单位并盛行个人注意的集体、社区和群体,利己主义自杀的比例一般比较高。利他主义则发生在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了压抑,个人的利益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个人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第三种是失范性自杀,这种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社会控制的减弱削弱了其对个人愿望的制约,人们的生活目标和人生抱负失调,此类挫折导致了自杀率的上升,如金融危机、政治迫害等社会背景下社会控制的无序导致的自杀。第四类是“宿命性自杀”,这种自杀是备受压迫的奴隶采取的自觉地方式结束自己的性命。在前三种自杀中可以总结出社会整合和自杀率的关系。利己主义自杀和失范性自杀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即社会整合程度越高,自杀率越低。而利他主义自杀和社会整合程度成正比,社会整合程度越高,自杀率越高。但是涂尔干并不认为自杀和各种形式的犯罪行为是社会的反常现象,当一个社会的自杀率和犯罪率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之内是都是正常的。

(四)社会秩序的整合

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确化有利于加强社会的团结减少利己主义和失范主义自杀率和犯罪率。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整合呢?涂尔干将其视野从社会分工转移到了非物质性的宗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变主要设计这方面的研究。在该书的开头,涂尔干首先指出了这本书中他选择澳洲的原始部落来研究宗教的缘由,即简单的社会更能获得宗教本质的洞悉,我们只能在最简单的社会中去寻找,并且不借用先前的宗教的任何要素便有可能对它作出解释,这便是最原始的宗教。那到底什么是宗教呢?泛灵论认为宗教信仰是许许多多虚幻的表现无任何客观的基础存在,而自然崇拜则认为宗教思想来源于人们对宇宙现象的反思,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这两种理论都将宗教变成了一个幻觉的体系。然而,在泛灵论和自然崇拜的膜拜之外,图腾制度是一种更基本,更原始的崇拜。被视为氏族象征的图腾具有一种超常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并不是作为图腾的植物和动物本身,而是其象征的氏族的集体力量,因此,涂尔干认为,宗教其实就是被神化了的社会,宗教的本质便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对宗教的信仰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团结。因此,他试图通过道德这种听上去更为理性的精神替代物代替宗教,来实现整个社会秩序的整合。

《道德教育》的写作背景便是19世纪末资本主义民主和民权思想的发展,使得欧洲占主导地位的宗教道德体系开始瓦解,公共道德被视为一种累赘,社会极度混乱。涂尔干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可行,只能依靠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可以避免人们的行为失控。为了方便道德教育的推行他还提出了“纯粹世俗道德”的概念。并且,涂尔干极力主张我们应该将道德放在社会学里面研究,道德教育应该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道德教育不能与社会生活相分离。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变成“有道德的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便是培养人的纪律的精神以及加强人们对社会群体的依赖。
总之,失范状态会导致社会凝聚力的松散,使社会无法存在下去。“要想之于社会的失范状态,就必须首先建立群体,然后建立起一套缺乏的规范体系。”规范体系建立的过程便是社会秩序整合的过程,社会分工、道德教育、职业群体、宗教信仰等因素都不断作用着秩序的整合,反过来又被秩序整合所影响。


助。





20145月到6月读书报告
读书书目:

《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体系》(第一卷)周晓虹 上海人民出版社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 乔纳森 纳特 华夏出版社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 乔纳森 纳特 华夏出版社



一直在思考怎么写读书报告,让自己不再停留在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逐个归纳段落大意的层次。期间偶然想到了一段话:“到学校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今天书本里的东西很多明天就落伍了,但如果学会如何学习,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就能一辈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于是决定这个月的读书笔记尝试着换个思路,尽可能的关注大家们是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或者至少根据自身的理解整理出一条不同于作者写作顺序的知识脉络体系。



读书报告正文: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学是在继承了古希腊到19世纪初叶西方社会学所继承的主要思想遗产的基础上,恰逢19世纪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产业革命 ,这一系列急剧的社会变迁引起了知识界的关注,西方社会学便应运而生了。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从浅层层面看,西方社会学的出现是对法国大革命造成的旧社会秩序崩溃后后果的消极回应,而工业革命导致了西方世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推进。这“两个”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都市化、宗教变化以及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剧烈的社会动乱引发了学者的思考,一门新兴学科便由此产生、除此之外,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革命,尤其是近代科学革命中以经验资料积累和分析为特征的实证主义方法,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

二、19世纪社会学家思想概要

在开始19世纪西方社会学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下古希腊时期社会学的发展情况及大家们研究的思路。柏拉图对社会的见解是由两个为支撑的假设构成:第一个假设是社会与有机体的类比,第二个假设是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秉性有高下之别,这种差异构成了等级制的劳动分工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础。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则主要来自经验的归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19上世纪以前理论仍停留在虚构阶段和形而上学或、抽象的阶段。接下来我将在我理解的浅显范围内以四中主要的社会范式为区分论述十九世纪不同范式内社会学家们的主要观点。

(一)社会事实范

社会事实范式主要分为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论两种。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圣西门、孔德、托克维尔、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帕森斯;冲突论则主要有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韦伯、齐美尔和米尔斯。

1、结构功能主义

圣西门作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大师,最早提出工业社会一词和“实证的”概念。面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孔德丰富了圣西门提出的“实证的”内涵,创立了实证主义,并通过实证主义建立了全新的社会观——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它是按照一定的自然法则进化发展的,同理,社会知识必须用自然科学所遵循的经验研究手法去获得才能据此完成社会改革,重建社会秩序,功能主义也由此产生。孔德认为,经验知识已能被用来理解社会和建立更好的社会,通过比较社会学和生物有机体,孔德创立了功能主义。与此同时,英国的斯宾塞开始了其关于自由放任的激进个人主义和导源于自然科学的集体主义有机体论研究,其社会学是生物学主义的典范,生物学的类比方法是其考察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并据此形成了他的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自此以后将社会学建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的努力一直都未停止,但是这使诸多社会学家求助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心理学,反倒模糊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特征。这个问题直到在涂尔干这里才得到了良好的解决,涂尔干将其自身的研究对象严格的定义为“社会事实”,排除一切形式上的“以观念作为研究对象”,涂尔干主张:社会学必须解释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另一些社会事实的结果,总之,社会事实只能通过社会事实来解释。涂尔干另一著名的 理论就是其关于“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社会结构理想类型划分,机械团结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他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性质的诸多个体凝结为一个整体,而有机团结是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性质所决定的另一种联结方式,它的典型就是近代工业社会。此后,功能分析发展到莫顿这里已经趋于成熟,莫顿主要运用了经验主义的分析方法,他认为功能分析范式包括功能的一致性假定、功能的普遍性议题和不可或缺性问题。帕森斯是涂尔干以后社会事实范式内的另一位大师,帕森斯在批判和吸收前者的基础上将功能主义分析发展到了极致,其结构功能主义综合了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正确观。

2、冲突论

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发端于马克思,中期的发展则归功于齐美尔和韦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冲突论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无序,认为社会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强制性力量所维持的,马克思关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为: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导致了固有的利益冲突以及阶级冲突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冲突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齐美尔,齐美尔的理论吸收了斯宾塞的进化论以及康德和黑格尔、马克思的思想,他认为冲突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是形式社会学分析的对象。同样,齐美尔认为冲突时情感上的觉醒,当群体内部团结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成员视冲突超越自身利益和个人目标的程度,提高了暴力冲突的可能性。那么,韦伯又对功能主义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一是关于“社会行动”的见解,二是剖析社会结构的方法。即行动者的主观态度如何影响社会组织的模式。但韦伯含蓄的批评了马克思的冲突理论,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体的经验型条件决定的,革命性的冲突并非像马克思说的那样愈演愈烈最后不可避免的爆发。冲突理论后期在达伦多夫、科塞、纳特和柯斯林等人那里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总之,功能主义发轫于19世纪初期的有机体论,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以及后期的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和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都为丰富社会学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社会行为范式

社会行为范式是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社会事实还原到个体的心理或者行为层面,寻求社会行为或者社会结构的解释,社会行为范式分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支。

1、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帕累托和霍曼斯。马歇尔的代表作是《经济学原理》,帕森斯称其经济学理论主要电机与功利的概念和边际效用观念之上,人的行动总是趋利避害的、总是理性的指向获得满足。除此之外还有帕累托的“帕累托最优”原理。他们的理性主义观点受到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极大影响,尤其是实验主义倾向。霍曼斯运用的是行为主义包括的方法,其交换命题包含六个方面,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以及理性命题。其中理性命题是,在对两种行动之间进行选择时人们会根据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的增强,其结果的总价值也会增大的行为。

2、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受到了早期社会学中心里还原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左右,其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分析的创始人,第一个发现了理解人类动机的方法和治愈人精神的技术,系统的分析发掘出了普遍存在的、隐藏着人类无意识的类容。揭示了:人类的本性中非理性的一面,人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存在是受诸如“性本能”和“被压抑的愿望”之类的情感力量驱动的。帕累托到底属于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一直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其关于非理性主义的非逻辑行为的整个理论是反理性主义是没有争议的,即人的行为并不是人们对手段和密闭的合理考虑结果,大部分人类的行为是非逻辑的,并且是人们的情感或心理状态的反应。

(三)社会批判范式

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批判范式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英国的古典功利主义心理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单就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而言,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极大的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起点,来源于资本主义的惊艳世界,第一个经验来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即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个经验来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其中“异化”是指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资本主义世界包括人与其产品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异化、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产品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劳动人民无法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但是在产品中丧失自己,工人在劳动社会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己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自身的内部世界就越频乏;人与自身的异化是指原本说来,劳动是属于人类本质的活动,是人“自我确认的本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成为外在于他的东西;人与自己本质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使人的生病仅仅表现为“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人同人的异化则不仅包括工人与资本家还包括工人与工人的相异化,在工厂劳动中,资本主义缔造了工人相互间的利益冲突,缔造了人际间的敌对和孤立分化。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继续在恪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给予了进一步的批判,而其后的曼海姆、卢卡奇等则将这种批判的锋芒由对资本主义精力领域的批判转向了意识形态的领域,为后面法兰克福学派的出现作了学理方面的铺垫。

(四)社会释义范式

社会释义范式存在着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和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两个分支。前者的代表任务有滕尼斯、韦伯和齐尔美,后者包括皮尔顿和帕克。

1、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滕尼斯、齐美尔和韦伯根据历史主义关于自然科学和认为科学的划分提出是不能不加以区分地来看待人的社会行动和自然客体。人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着社会现实。人在社会现实中是如何行动、采取怎样的方式,是以他对自我行动的理解和对自我行动赋予的意义为前提的,因此,社会学者必须对参与者确立的意义作出解释,即赋予意义。其中,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学说集中体现了社会释义范式的特点,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解释人的行为而不是对人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有关,并以此与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说明有关的科学。对于韦伯来讲,解释是最基本的概念。总之,其解释社会学包括他对社会行动的分类、个体化的主张以及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看法等一系列概念。

2、美国实用主义传统
美国实用主义传统主要来源于皮尔斯、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也受到了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的影响。但其发扬光大主要依赖于美国人自己创造出的关于符号互动论和日常生活方法论等的纯粹社会学理论。



读书心得:

毕业季,这个月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没有完成读书任务,但听上去再怎么正当的借口也只是借口而已。我很汗颜,其他同学同学能够完成任务,我却做不到。这个月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匀出时间读书,惟愿以后的状态能够越来越好。

看了读书论坛里前辈推荐的社会学入门读物才着手开始看这几本书,非常感谢前辈的推荐,避免了我在选择书目的时候像个无头苍蝇、这几本书和上个月看过的《发现社会之旅》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对基本没有任何社会学专业知识储备的我而言,起到了很好地扫盲作用。看完这些入门教材,对社会学的历史及发展有了个初步印象,下个月就要着手开始读原著啦,期待我能突破自己。











四月到五月读书总结

四月到五月书单: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庞德 商务印书馆
《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社会学之思》(第二版)齐格蒙特鲍曼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评述》兰德尔柯林斯、马科夫斯基 中华书局06年版

主观感受:
读完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卑。目前写读书笔记仍旧停留在概括中心思想的程度,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我会坚持的!引用《社会学之思》总结思考的一段话自勉;“请不要感到沮丧,或是坚持不住,就此扔开。社会学的知识或许令人望洋兴叹,但你会发现,只要付出努力,所获也会不菲,并且肯定不是你力所不及之事!”





三月到四月书单:
1、《乡土中国》,费孝通;
2、《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
3、《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梁治平;
4、《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庞德。



主观感受
1.首先我要为自己的态度做出自我批评。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做一个理性的生物就是这么方面,总能为自己不做什么事情找到合适的借口。”但相反,只要认真想做一件事情,任何问题都不该成为借口,我会端正自己的态度。
2.看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知识储备很少,不光有些内容根本看不懂,另外在自己应该可以看懂的部分也只是选择性的理解接受了自己想要接受的部分。知识很难在大脑中行程清晰地体系,更加不论有自己深刻的思考,接下来的时间我在选择书目的时候一定会多加注意,尽量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可消化的著作。
3.同级的小伙伴们都很优秀,我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但就向贺老师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渴望在贺老师的指导下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


[ 此贴被不二在2016-05-08 00:27重新编辑 ]
不住了了。
Posted: 2014-04-21 08:59 | [楼 主]
何倩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2-10-09
最后登录:2017-02-15

 

“看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知识储备很少,不光有些内容根本看不懂,另外在自己应该可以看懂的部分也只是选择性的理解接受了自己想要接受的部分。”知识储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积累,积累多了就有反馈与对话,有时候需要点“死磕”的精神,与书本较劲,刚开始慢点不要紧,能理解多少是多少,慢慢的读懂一段,一本,从点到线再到面,过程最重要。刚开始这几个月要抓紧啊!
Posted: 2014-04-21 11:45 | 1 楼
冷波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1
威望: 121 点
金钱: 1210 RMB
注册时间:2013-03-19
最后登录:2017-09-13

 

读得已经很不错了,有压力、榜样和指导,你会读得越来越好的,加油!
Posted: 2014-04-21 23:35 | 2 楼
子夜闻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74
威望: 174 点
金钱: 1740 RMB
注册时间:2012-10-14
最后登录:2017-03-04

 

“但相反,只要认真想做一件事情,任何问题都不该成为借口,我会端正自己的态度。”刚刚起步,慢慢来,用心做即可!心态第一,状态次之,读书最后,但归根结底,读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用心读,方是正道所在!另外,选择书目问题,最开始可以选择一些入门读物,进门之后,可以参考一下师兄师姐们得读书帖,咱们读书会的师兄师姐得书目,算是比较系统性得,可以重点参考!PS:学生工作和读书之间,个中尺度,自己权衡,哈哈!
大道致远,责任天下,积思顿释,静水流深!
Posted: 2014-04-22 12:31 | 3 楼
子夜闻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74
威望: 174 点
金钱: 1740 RMB
注册时间:2012-10-14
最后登录:2017-03-04

 

“接下来的时间我在选择书目的时候一定会多加注意,尽量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可消化的著作。”读书,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能力范围内外,倒不必给自己设限,也许,能力范围之外,恰恰是我们成长点所在,你说呢?好好加油!
大道致远,责任天下,积思顿释,静水流深!
Posted: 2014-04-22 12:33 | 4 楼
张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8
威望: 168 点
金钱: 1680 RMB
注册时间:2012-06-06
最后登录:2015-06-07

 

是的,化压力为动力吧,态度和上进心很重要。加油,你可以优秀,只要坚持努力!
顶天立地,长期坚持!
Posted: 2014-04-23 18:44 | 5 楼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Quote:
引用第1楼何倩于2014-04-21 11:45发表的  :
“看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知识储备很少,不光有些内容根本看不懂,另外在自己应该可以看懂的部分也只是选择性的理解接受了自己想要接受的部分。”知识储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积累,积累多了就有反馈与对话,有时候需要点“死磕”的精神,与书本较劲,刚开始慢点不要紧,能理解多少是多少,慢慢的读懂一段,一本,从点到线再到面,过程最重要。刚开始这几个月要抓紧啊!


谢谢师姐的鼓励和分享!我会努力的!
不住了了。
Posted: 2014-05-18 18:38 | 6 楼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Quote:
引用第2楼冷波于2014-04-21 23:35发表的  :
读得已经很不错了,有压力、榜样和指导,你会读得越来越好的,加油!



谢谢师兄的鼓励,以后还请你多多指教!
不住了了。
Posted: 2014-05-18 18:39 | 7 楼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Quote:
引用第3楼子夜闻钟于2014-04-22 12:31发表的  :
“但相反,只要认真想做一件事情,任何问题都不该成为借口,我会端正自己的态度。”刚刚起步,慢慢来,用心做即可!心态第一,状态次之,读书最后,但归根结底,读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用心读,方是正道所在!另外,选择书目问题,最开始可以选择一些入门读物,进门之后,可以参考一下师兄师姐们得读书帖,咱们读书会的师兄师姐得书目,算是比较系统性得,可以重点参考!PS:学生工作和读书之间,个中尺度,自己权衡,哈哈!

谢谢师兄的建议,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不住了了。
Posted: 2014-05-18 18:40 | 8 楼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Quote:
引用第4楼子夜闻钟于2014-04-22 12:33发表的  :
“接下来的时间我在选择书目的时候一定会多加注意,尽量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可消化的著作。”读书,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能力范围内外,倒不必给自己设限,也许,能力范围之外,恰恰是我们成长点所在,你说呢?好好加油!

昂,师兄说得很对!在选择读书书目的时候我一定会好好权衡!
不住了了。
Posted: 2014-05-18 18:41 | 9 楼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Quote:
引用第5楼张欢于2014-04-23 18:44发表的  :
是的,化压力为动力吧,态度和上进心很重要。加油,你可以优秀,只要坚持努力!

谢谢鼓励!
不住了了。
Posted: 2014-05-18 18:42 | 10 楼
邓泉洋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3
威望: 113 点
金钱: 113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11-19

 

涂尔干读得很系统,总结的很好,值得我好好学习!
Posted: 2014-09-29 23:16 | 11 楼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Quote:
引用第11楼邓泉洋于2014-09-29 23:16发表的  :
涂尔干读得很系统,总结的很好,值得我好好学习!

你比我更深刻!大家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嘻嘻
不住了了。
Posted: 2014-10-12 20:35 | 12 楼
黄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4
威望: 54 点
金钱: 540 RMB
注册时间:2014-07-04
最后登录:2019-01-18

 

“思维过于碎片化,没有办法连贯的理解作者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脉络”,我也是这样子的,咱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吧。
Posted: 2014-10-18 23:51 | 13 楼
褚明浩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6-04-12

 

刚开始时抓具体的知识点很有好处,所以细碎一点也没很大的关系。还有就是宗教部分总结的很清楚,很明了。。。每本总结我正在进行中,挺好的。
Posted: 2014-10-26 00:09 | 14 楼
张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8
威望: 168 点
金钱: 1680 RMB
注册时间:2012-06-06
最后登录:2015-06-07

 

梦婷对于涂尔干思想的总结把握的挺好,方法论与社会整合确实是涂尔干的核心思想。继续踏实积累,扎实打好基础。加油
顶天立地,长期坚持!
Posted: 2014-10-26 23:53 | 15 楼
褚明浩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6-04-12

 

韦伯读的挺好,读书肯定是越读越有感觉,越有收获!!!!有些整理好了,要及时的发帖,这样我们也能全面的了解。。。
Posted: 2014-12-07 21:28 | 16 楼
褚明浩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6-04-12

 

资本论总结写的很好,不过张丹写的更细致一些,你可以看看她写的,相互学习,,,加油~~~~
Posted: 2015-01-07 23:52 | 17 楼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Quote:
引用第17楼褚明浩于2015-01-07 23:52发表的  :
资本论总结写的很好,不过张丹写的更细致一些,你可以看看她写的,相互学习,,,加油~~~~

我会多多向大家学习的~~
不住了了。
Posted: 2015-01-20 23:03 | 18 楼
吴海龙
好好读书 天天向上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23
威望: 123 点
金钱: 1230 RMB
注册时间:2012-03-14
最后登录:2016-02-21

 

看了你的读书报告,感觉自己像是没写过一样,完了,后浪太猛
在自我反思批判中成长!吸取批判的能量!
Posted: 2015-01-22 16:42 | 19 楼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Quote:
引用第19楼吴海龙于2015-01-22 16:42发表的  :
看了你的读书报告,感觉自己像是没写过一样,完了,后浪太猛

师兄谦虚啦,还有很多需要向师兄学习的地方
不住了了。
Posted: 2015-08-18 12:59 | 20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关于福柯的总结很细致,尤其是对其变动性、生成性的权力本身的阐释让我获益匪浅,很棒哦,一起向前~
Posted: 2015-08-19 12:24 | 21 楼
李芳芳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6
威望: 46 点
金钱: 46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07-11

 

“不相应的构建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所以知识生产权力,权力也制造知识、生产人,知识又是关于人的知识。”这几句话说的很好,比我理的更顺。总结的挺好,继续加油哦
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Posted: 2015-08-19 13:52 | 22 楼
卢克玲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4
威望: 204 点
金钱: 2040 RMB
注册时间:2014-08-31
最后登录:2016-01-27

 

很欣赏你读书时的那种积极与人交流。明显感到你进步飞快!继续努力喔!
读书与成长
Posted: 2015-08-19 21:28 | 23 楼
夏巾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22-04-27

 

看完你的帖子还蛮有启发的。我才看完福柯的部分著作,也认为福柯的权力与知识是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只是偶尔有点想不通,似乎福柯只是告诉了我们它俩是怎样的状态,却没有说明它们分别来自何处。而且很多时候,福柯进行关于某事物的阐述时,也经常不论及原因。也不知道是不是想太多了。  
Posted: 2015-08-31 12:20 | 24 楼
卢克玲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4
威望: 204 点
金钱: 2040 RMB
注册时间:2014-08-31
最后登录:2016-01-27

 

你太让我震撼了!速度质量都是刚刚滴啊!这个月你汇报的政治学内容,从启蒙时期到古典时期的政治学家的观点的串讲,让我收获了很多!
读书与成长
Posted: 2015-10-04 10:49 | 25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上手很快啊,完全转换自如嘛,还读这么快,棒棒哒,赞一个~
Posted: 2015-10-09 14:34 | 26 楼
邓泉洋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3
威望: 113 点
金钱: 113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11-19

 

政治学读的很有感觉,总结的很到位,需要找你多讨论,交流!
Posted: 2015-10-14 23:02 | 27 楼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Quote:
引用第25楼卢克玲于2015-10-04 10:49发表的  :
你太让我震撼了!速度质量都是刚刚滴啊!这个月你汇报的政治学内容,从启蒙时期到古典时期的政治学家的观点的串讲,让我收获了很多!

谢谢克玲的鼓励,我们一起努力嘿嘿
不住了了。
Posted: 2015-10-28 14:07 | 28 楼
不二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4-04-20
最后登录:2016-05-08

 

Quote:
引用第26楼卢青于2015-10-09 14:34发表的  :
上手很快啊,完全转换自如嘛,还读这么快,棒棒哒,赞一个~

主要这些也是法学的必读书目,有点专业基础哈哈,你每次的汇报才是让我望尘莫及呢,向你学习~
不住了了。
Posted: 2015-10-28 14:08 | 29 楼
« 1 23» Pages: ( 1/3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30711(s) query 4, Time now is:11-01 11:4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