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王萍读书报告(更新至10.8)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6
威望: 66 点
金钱: 66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8-07-01

 王萍读书报告(更新至10.8)

8.20~10.8书单:
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
《经济通史》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经济与历史》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支配的类型》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类型学》(在读)
    这个月主要看的是韦伯的经济思想和政治支配思想,而韦伯的思想主要是以理性化为经,社会行动和团体为纬。他的社会学思想是以一定的历史学为背景。韦伯将社会学定义为一门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解释,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与以因果性解释的科学。他将个人及其行动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不是对该行为作价值判断。理解是对行动者主观的心智状态的加以观察和理论上的诠释去掌握逻辑或者其他象征体系的意义。任何对意义的诠释都是在追求一种确证,常常无法确证式地去理解只能当做既成事实来理解。韦伯将理解分为直接观察的理解和解释性的理解,解释性的理解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它把行动置于可理解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寻求的是社会行动的“为什么”。而在韦伯看来解释性的理解是可以禁得起客观与验证的知识形式。
一、社会行动理论
    社会行动是韦伯思想的中心主题,建设性的要素。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为,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动。并非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都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只限于那些行动者有意义地将自己行动指向他人的情况。社会行动也不等同于许多人同样一致的行动或者受到他人影响的每个人行动。他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1)目的理性行动 对周围环境和他人客体行为期待所决定的行动,这种期待被当做达到行动者本人所追求和经过理性算计的目的的条件和手段;(2)价值理性行动 有意识地坚信某些特定行为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其他形式的自身价值,无关乎是否成功,纯由信仰所决定的行动;(3)情感行动:由行动者特殊的情感和感觉状态决定的行动。(4)传统行动:由根深蒂固的习惯决定的行动。目的理性行动目标在于实现的轻重缓急,估计行动的利弊得失,而价值理性行动只考虑实现的价值,而不计较达成绝对目标的成本。情感及传统行动处于有意义行动的边缘。前两种行动是理性行动,而后两种则相对而言是非理性的行动。而这四种类型其实是韦伯构想的在理想类型的。理想类型(idea type)是研究者选择和强调对象的某些重要的典型特性,舍弃或忽略另一些次要的非典型特征而组合、构建的概念形式,它的建立必须有逻辑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理想类型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所作的理论抽象,是研究者的一种主观建构,它不等于现实本身,现实中也找不到完全一样的对应物。在社会生活,人们的行动,特别是社会行动很少会只指向这四种行动的单一的方式。而在多数行动者互相考虑对方因此指向彼此联系的行动中,人们之间会形成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只存在于参与者依其行动的意义内涵相互发生过、发生着或未来会发生的一定关联的机会里。社会关系并不意味着在个别场合里,行为相互指向的参与者对社会关系抱有相同的意向或者参与者各方在内心里按照对方的看法调整自己的意向。也只有当双方的行为事实上没有相互关联时,社会关系才不在存在。因此,社会行动也是包含着社会关系的行动。社会结构也是社会关系的结构。基于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的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结合会形成一种结合体的关系,而在情感和传统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共同体的关系。行为者在其行为特别是涉及到社会关系的社会行动可以指向参与者相信存在的正当秩序,而这种秩序的正当性要靠纯粹内在的情感的、宗教的、价值理性的观念或者对常规和法律的外在效果的期待来确保。而这种秩序的正当性的基础是基于传统或感情上的信仰活价值理性的信仰或被相信具有合法性的成文规定。对一个人或者若干人强制的秩序服从,如果不是出于纯粹的恐惧,也不是因为目的理性的动机,而是具有正当性的观念,那么,相信这一或者这些强制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正当的统治强权。但对秩序的服从,除了形形色色的利害关系外,还因为风俗、惯例、法律等。在一种对外封闭或限制局外人假如的社会关系中,行动指向即定的秩序并要求成员强制服从,同时有特定的个人(领袖或者管理干部)执行规则,会形成组织。组织可能是自主、自治的也可能是他主、他治的。组织的秩序可分为强制秩序与共识秩序、行政秩序与规约式秩序。当一个组织的秩序在其既定的的影响范围内能有效的强制所有行动符合特定的标准就形成机构,如教会,而基于同意的组织,文明秩序的效力仅及于依个人志愿参与的成员则形成社团,如教派。机构和社团都是有理性文明秩序的组织。组织内部会有权利、纪律、支配的存在。当组织成员从属于既定秩序的支配关系下会形成支配组织,国家则是一种政治性经营机构,其管理干部成功宣称其对于为了实行秩序而使用暴力的“正当性”有独占的权利,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强制性机构,暴力的使用即非更不是正常的管理手段。
二、经济理性主义-资本主义的建构
    韦伯的社会学的方法论的基础是单个社会行动者是所有历史事件中经验描述的唯一载体。韦伯认为整部经济史无非就是经济理性主义的历史。他的经济方面的作品主要运用了历史社会分析的比较方法,而他的经济史中主要是以现代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为载体。他认为经济的研究任务:(1)研究某一时期的经济成效是如何支配、如何专门化、如何结合的;(2)被占有的功效与机会是作家计的利用还是营利的利用;(3)经济生活里,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的问题。韦伯的经济理性主义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的建构为核心来展开的。他对资本主义的整体认识分为两个部分,①提供日常产品的以赢利为取向的工业企业;(主要体现在《经济通史》)②推动资本家建立资本主义工商运行组织的资本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韦伯看来,资本主义产生的最起码的前提是合理的资本计算制度得成为一切供应日常所需的大营利经营的规范。一个合理的资本主义企业就是一个附有资本主义会计制度的企业,也就是根据现代簿记和结算方法来确定它的收益能力的一个机构。资本主义发展的6大要素:(1)占有一切的物质生产手段,包括土地、设备、机器、工具等;(2)市场自由,在市场上没有任何对贸易的不合理限制;(3)合理的技术 最大可能程度的计算;(4)有可以计算的法律 预先算定判断和管理;(5)自由劳动力的存在;(6)经济生活的商业化 对各种需要的满足,必须有可能完全以市场机会与纯利的计算为基础。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了地理因素、战争需求、奢侈品的需要等外在条件的作用。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理性化的特点。
    农业方面,最原始的时候是以家庭、氏族为单位的家共同体集体农作土地共有制;其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庄园式家庭和庄园领主制,领主占有土地、奴隶、政治权利,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出现自由与不自由的租赁关系。在从属民的徭役义务中产生了以王公为中心的货币经济。贸易和为市场生产是最为一个大家庭的副业而进行的。再到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种植园和大地产经济的出现,这两种形式是大规模的集约耕作地制,领主自由的占有劳动力与土地,并将不自由的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经营的营利手段。由于农民要在庄园里承担义务,不能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农业市场的商品生产上,同时,在地主与农民的市场活动与利益的发展,以及联系于货币经济的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成长和新兴的城市市民阶级的市场利益的作用下,最终,庄园制瓦解。封建制加于经济关系上的束缚已经瓦解,这种瓦解促进了自由劳动力和零售市场的发展。
工业方面,从最初的为满足小型或大型家庭的需要进行生产的家内工业,由此发展为部落工业,在不同的团体间进行的交换可能朝向市场专业化的发展,再到广大的自由手艺阶层出现形成的家庭手工业或者说是代工制,手工艺人按照职业分类形成了手工业行会,由于各种原因行会开始瓦解。而在生产方面,则由最初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到家庭和工业分离的作坊生产再到使用自由劳动和拥有固定资本的以资本会计为取向的工厂生产,大规模的稳定的需求、自由劳动的供应以及技术生产方法的相对低廉,都促进了工厂的产生。而矿业的采掘刺激了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工厂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劳动与其生产手段的控制权之间的分离,这使得资本主义企业家开始了理性化的工业生产。
    在商业方面,主要描述的是商业贸易的发展,由最初的的异族部落之间的交换,到出现了一个团体以其生产物自营商业和领主商业的建立,再到外国贸易商、坐商的出现和集市贸易。商业组织从临时性的卡孟达到普遍化的常设工业企业再到商业行会。起初,商业的周转比较慢,而利润却比较大,以致精确的计算没有必要。货物都是按照传统的规定价格购买,因而商人尽可能的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取得将要出售的货物。在贸易由群体进行时,为了清算账目就必须有精确的簿记。铸币政策的稳定以及铸币政策从财政政策中解放出来,出现了以货币作为理性资本核算稳定发展的基础。再加上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的发展等都为商业向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工具的发行是资本理性化组合的一种手段,特别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发行的信用工具。韦伯追溯了以商业本票的形式出现的国家债券和国家预算的实践,而在商业本票出现后,投机也是理性的资本核算中的一个半自主的先决因素。同时,韦伯也分析了公民精神与国家,韦伯认为国家在历史上提供了所有与理性资本主义有关的建制性因素,理性的现代法律是国家与法律学家结成联盟以使国家权利合法化的结果。
在韦伯的作品中,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有关资本主义一般性质的全面概念,在韦伯看来,哪里满足人们需求的工业品的供给是通过企业组织的连续理性活动进行的,哪里就有资本主义。西方资本主义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资本主义存在本身,而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已经渗透到了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方方面面。
三、政治支配思想-三种正当性的支配类型
韦伯的政治理性主义思想主要是以他的三种支配类型为起点而展开的。韦伯将支配定义为一群人为了服从某些特定的命令的可能性。支配可能会基于不同的服从动机从最单纯的习惯性服从到最纯粹理性的利益计算。每一种真正的支配形式都包含着最起码的自愿服从的成分。并非所有的支配皆使用经济手段,更少的是以经济利益为其目标。作为支配的基础,单靠习惯、个人利害、纯感情或者理想等动机来结合是不够坚实的,还需要正当的信念。分类支配的类型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1)在某些情况下,支配者对正当性的坚持达到了某种显著的程度,同时这些坚持根据它的支配类型,是妥当的;(2)如果确实妥当,那就肯定了那些自称拥有权威之支配者的地位及支配者行使支配的可能方式。正当性的支配有三种类型:(1)理性基础的法制型支配(2)传统基础的传统型支配(3)卡里斯玛型的支配
(1)法制型支配
法制型支配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这种支配类型下,①任何一种法律规范都可以依据目的理性或价值理性(或者两者并立)的基础,经由协议或者强制的手段来建立,并且至少可以要求该组织的成员对它的服从;②任何法律体系基本上都是由一些抽象的规则依首尾一贯的系统构成;③典型的支配者,自身也得服从一套无私的法令和程序;④服从支配的人是以组织的成员的身份而服从,他所服从的也只是该组织的法律;⑤成员对掌握权威服从的义务,只限于这项秩序所给予的、为理性所界定的、切实的管辖权范围之内。法制型支配的最纯粹的执行方式,是通过一个官僚制的管理干部。而其所对应的一元化领导的官僚制是以清楚界定的职位阶层制组织起来的,遵循着专业分工、法律化、非个人化的原则。官僚系统的发展受到了非技术专家、资本主义制度和知识的影响。这种官僚体质的发展有助于身份地位的平等,但容易导致金权主义。理性的官僚主义的精神的通性:①形式主义;②行政官员倾向于一种实质上是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其行政功能,但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一般是以形式的、规律的措施表达出来的。
(2)传统型的支配
支配者的产生是依传统的惯例,而人们之所以服从也是由于他们因袭的身份。此种支配团体奠基于经由共同培养出来的个人恭顺上。支配者并非工作的“上级”,而是个人的主人。他的管理干部主要并非“官吏”,而是随从。至于被统治者或是他的传统伙伴,或是他的子民,而非一个结合体的成员。干部与主子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个人的忠诚。支配者的命令正当性的获取方式:(1)部分由于直接限定了命令内容的某种传统,而且只有在某个限度之内被认为妥当;(2)部分由于传统在某个程度内给予支配者肆意而行的自由。在纯粹的传统型支配下,法律或行政法规不可能经由立法程序而定,是古已有之。在这类支配类型下,支配者有事需要管理干部统治,有时不需要。而行政干部主要来源于与支配者有传统恭顺关系的人或者通过外家产制选拔而来。传统型支配最基本的类型就是长老制和原始的家父长制。这两种统治中,支配者都没有个人的干部,而当传统型支配发展出行政机构与武装力量,而这两者成为支配者个人的工具时,家产制可能产生,支配者的权威就成为个人的权利,被统治者则被视为子民。就纯粹类型而言,家产制的支配认为所有的支配权利及其伴随的经济权利均为私人所占有的经济利益。传统型支配对经济行为的主要影响是以非常概括的方式来强化传统的态度。在家产制的支配下,可以发展出①商业资本主义;②包税制、出租或贩卖官职的资本主义制度;③提供国家所需资金或支持战争费用的资本主义制度;④在某些情况下,大农经营制及其他殖民式经营的资本主义制度。
(3)卡里斯玛支配
被支配者对卡里斯玛的承认与否,是卡里斯玛是否妥当的决定性因素,是基于权威主义的。当卡里斯玛真正存在时,正当性的基础在于人民将承认卡里斯玛的真实性及听从其召命而行动,当成是自己的职责。管理干部并非官员,也绝少具有技术上的训练,而在于本身的卡里斯玛禀赋。没有阶层系统,没有明确权责,没有因社会地位而享有的政治权利。由于卡里斯玛支配是超凡的,因此它与理性的、特别是官僚型的支配是对立。权利的正当性的唯一基础是个人的卡里斯玛。纯粹的卡里斯玛与经济考虑无关。轻视并谴责利用神赐的禀赋以取得经济收入,依赖自愿的奉献来维持。从理性经济来看,卡里斯玛支配能满足其物质需要的方式。卡里斯玛的支配的社会关系全然是私人性的,只存在与初始阶段,无法长久的维持稳定。它终究被传统化或者法制化,或由两者连接所转化。当卡里斯玛组织转向理性化的过程时,其正当性依据是民主的正当性。接班人是由管理干部预选,现任领导者提名,整个社团选举并承认的自由选举出的领袖。整个团体原先对卡里斯玛领导者的法令及其司法判决的承认,现在变成相信共同体本身有权就其自由意志'来制定、承认或复决法律。在新的诠释下,正当法律的争执由团体投票决定的法律处理方式,接近法制型支配。卡里斯玛的转化过程中的反权威主义的倾向,通常会导致理性化的方向。
在韦伯看来,不管是基于传统或者理性的基础,支配可能都会受到某些特殊方式的局限与控制。一般而言,家产制与封建政权的统治会受制于身份团体的特权,而官僚组织可能受制于其他的政府机构。上述三种权威类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示一定的周期性。传统型和法制型处于常态,相当稳定,打破这种常态需要卡里斯玛型的权威,但卡里斯玛型支配因不稳定又面临例行化的问题,等到例行化完成,个人魅力的作用下降到较低水平,新的传统权威或法理权威也就建立起来。而这种新的常态发展到一定时候,又可能因卡里斯玛型人物的出现发生再次改变……。不过,韦伯又指出,以往卡里斯玛权威常和传统权威“相互合流”,但现代世界所展示的理性化过程,却使社会变迁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卡里斯玛权威的例行化方向主要指向法理权威,而且法理权威体系日益强大,以致现代世界的变革一般不再依赖卡里斯玛型人物的出现。
感受:1、因为刚开学事情比较多,读书的时间比较零碎,没有暑假那样的集中。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态比暑假的时候好很多,已经喜欢上了这样的读书生活,生活很充实。
2、这个月一直在读韦伯,真的在刚开始读的时候有些怀疑自己的智商,会觉得为什么连一句话都读不懂。但是读了多了就好了些。交流真的更重要,很多不懂的地方在交流中总会有所收获。
3、读书的同时也要注意锻炼身体,除了每个周的暴走和打羽毛球外,每天夜晚我会去操场跑会儿步,让自己有健康的身体去读书。

6.5~8.20读书书单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孟德斯鸠与卢梭》
《道德教育》
《教育思想的演进》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学术与政治》
重读:
《自杀论》
《社会学方法准则》
40多天的集体读书,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读涂尔干的书,通过系统地读涂尔干的书,我所感受到的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的核心可以用“社会”“社会整合”“集体意识”“社会事实”这几个词来概括。他的思想涉及到很多方面,宗教、教育、道德、政治哲学等。在他的每部作品中,我都能感受到道德和集体力的作用,他的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展开的。
1、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认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2)方法论的基础:将社会事实视为物
他提出了关于观察社会事实、区分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划分社会类型、解释社会事实和求证的原则。他认为在观察社会事实时,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拜托通俗概念的控制,把注意力转移到事实上来,扎根于事物本质。但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它具有的功能,而《自杀论》就是典型。关于求证,比较法和间接实验法是社会学的求证方法。虽然社会学只使用一种实验方法,当不亚于其他科学。因为社会学家采用各种各样的比较法。要解释一种复杂的社会事实,只有观察它在所有的社会种中的全部发展过程才能做到。
    《社会分工论》以个人人格和社会团结的关系为研究起点,从法的角度将社会团结划分为两种类型,并阐释了集体意识的社会作用。体现出社会学的研究并不是单单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它所关注的是能将个人维系起来的社会纽带即具有道德特性的集体意识或是共同意识。涂尔干把社会类型依据不同的法律类型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
①机械团结,是压制法所对应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社会团结。是通过建立在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团结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纽带。在这种社会里,所有的个人意识具有一致性,感情普遍靠纯粹而分散的道德制裁来维护,构成了某种共同类型,集体人格吸纳个人人格,执行一致的信仰和实践,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混同。
②有机团结,所对应的是恢复法。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基础上的。每个人拥有自己的行动范围,有自己的人格。整体的个性与部分个性得到同步的发展。社会上的个人因为职业的不同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能力,并在集体中相互依赖,但是集体意识是并没有消失的,只是分工导致其力量缩小,也削弱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调节作用。
    社会整合思想
在机械团结的社会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集体意识的力量不断的削弱,个人的利己主义膨胀,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不断的增加,原来适用于机械团结的社会的传统的规范体系失去了有效性,在分工的发展影响下的社会各个部分之间没有形成确定的相互协作的方式且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形成,社会各个方面处于一中茫然无措,混乱的状态。而在这个时期是比较模糊的时期,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开始没有受到任何规范的约束,它们之间的利益纠纷没有任何权利的辖制,它们就会陷入一种混沌的状态,新的秩序就不能产生。分工并没有形成社会团结,反而使社会陷入了失范的状态。如自杀就是其表现。涂尔干研究自杀最终得出社会整合影响社会自杀率的结论。自杀源于社会没有足够的整合使它的各个成员从属于它。集体意识削弱,自杀就会发展。在研究反常的分工时候,涂尔干谈到有机团结的存在,单靠各个机构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组成一个系统,并以此感受到团结的存在是不够的,必须预先各个机构相互协作的方式,确定一套规范体系,并且消除外在的不平等条件,才能稳定社会团结,实现社会整合。同时在序言中,涂尔干谈及治愈社会失范的方法,首先建立一个群体――职业群体,再建立一套所缺乏的规范体系。
    职业群体,也是法人团体,是指从事同一工业生产,单独聚集和组织起来的人们构成的独立群体。涂尔干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从法团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论证了法团存在的必要性,法团在集体存在的现有条件下发挥作用采用的方式。法团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法团的必要性并非基于经济基础,而是源于道德的理由。唯有借助法团体系,经济生活的道德标准才能形成。在职业团体内部,群体成员在共同的职业活动和利益的影响下形成群体凝聚力,感受到团结的重要性。职业伦理它即不同于家庭的逻辑,也不同于国家的逻辑,而必须有群体组织的保护,必须诉诸一种集体权威,而这种权威也不可归为个人的特殊意志,只能来自于功能性的职业规范要求以及共同生活的集体感情和价值基础。但职业伦理与共同意识无关。职业伦理可以遏制个人利己主义的膨胀,培植劳动对团结互助的极大热情,有助于社会团结。社会凝聚来自于共同的情感和信仰,只有在分工能够确保社会统一的情况下,所有的其他事物才能从社会中产生出来。 当个体共同拥有同样的利益,他们的目的就不仅在于维护这些利益,或者是说通过同伴之间的结合来确保自身的发展。甚至可以说,他们结合在一起,是用同样的道德目标来引导他们的生活。在职业群体中,人们能够实现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平衡。     
    规范体系是各种社会功能形成的关系的所构成的一个确定形式,只要这些机构能够充分的接触,并形成牢固的关系,失范状态就不会产生。在机械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比较小,受集体意识的影响,相互之间的可替代性比较强,失范状态不容易产生。而在分工影响下的有机团结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各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的,功能不能替代,当各个部分的功能不能相互协调,或者说一方面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容易产生失范。社会各个机构之间相互协作的方式的确定再加上外在的社会平等,不仅可以确保个人行使自己的职能,而且也可以将这些只能相互联系起来。实际上,我觉得这里所说规范体系是建立在职业群体上的规范体系,是对职业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的确定。
    其实,在我看来,社会失范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合理认识,而道德规范在调节社会失衡和失范的问题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道德及其规范作用不管是在传统的社会还是当代社会,都是是建构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德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指出,法律和道德是能够将我们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所有纽带,道德能够将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在涂尔干看来,任何社会团结的根源,任何促使人们体谅他人的动力,任何对自身行为不带私心的规定,都可以叫做道德。道德是建立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之上的。道德不但不会让个人获得解放,不会让个人从周遭环境中拜摆脱出来,相反,它会将个人变成社会整体的整合因素,从而剥夺个人的部分自由。正因为人生活在社会里,他才会变成一种道德存在,而道德是由群体团结构成的,也随着群体团结的变化而变化。
发展。
  在《道德教育》中,涂尔干认为,道德的功能在于确定并固定人们的行为,消除个人行为的随意性。道德不仅具有常规性且具有权威性。道德可以看做是一个事实,道德地所有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即都遵循预先确定的规范,也没有必要把道德表现为普遍的东西。道德主要由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以及自决三个要素构成。(1)纪律精神 涂尔干认为倘若一个人没有能力将自身限制在明确的限度内,那么就是一种疾病征兆。只有在自我控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确定道德纪律。只有当我们限制某种倾向,压制某些欲望,行为才能成为合乎道德的行动;(2)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无论行为可能是什么,如果只指向行动者个人目的,就不具有道德价值。合乎道德的行动是根据集体利益而行动的,因为人总是生活在许多群体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产物,我们所有高等的行为方式都来源于社会,必然依付于围绕着我们的环境。(3)自主 良知把行为的道德性与行动者的自主性结合起来,道德良知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自主性。道德的统一性源于社会,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主义,但也有它的现实性
    在《自杀论》中,涂尔干研究了道德的不道德的程度,自杀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在任何时候,决定自杀人数多少的都会是道德规范。宗教社会、家庭社会、政治社会能够抑制自杀,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道德规范的限制。利他主义的自杀受到了粗野道德观念的影响,而利己主义自杀则受到文雅的伦理观念的影响。在《社会分工论》中,在研究反常的社会分工时,作者认为正式由于社会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的方式没有确定,并且缺少一定的规范体系导致了分工不能产生团结进而社会处于失范的状态。在机械团结的社会向有机团结社会转变的时候,特别是在有机团结社会形成的初始阶段,由于旧的规范体系失去了有效性,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缺少相应的规范的指导其该做什么,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各个方面可能会出现失范的状态,例如自杀,越轨等行为就是其表现。只有当新的道德规范体系确立后,社会才会慢慢恢复秩序和整合。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涂尔干提到任何能够在整个社会占据一席之地的活动方式,要想不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不能脱离明确的道德规定。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到会失范的状态,不仅不存在职业群体,而且也不存在职业伦理。我所理解的职业伦理就是职业道德。经济生活的非道德性是公共的危险。在职业群体里,我们能够刚到一种道德力量,它能遏制个人利己主义的膨胀,培植劳动者对团结互助的极大热情。在谈及国家的时候,涂尔干认为国家是一个道德纪律的机构,道德就是社会,只要社会组织起来,道德就会得到强化。民主的进步,不仅不可避免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状态,同样也需要人们内在道德概念的促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提到,宗教力是一种道德力,道德力是宗教的灵魂,如果剥夺了道德的物质符号,就剩下了集体力量。众多信徒所崇拜的匿名的客观形式的力量完全是道德意义上。在《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乱伦始是种禁忌,因为乱伦是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整个禁忌体系始终围绕着经血的接触禁忌和性禁忌。综合这些书,可以看出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读书感受:
慢慢地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可能是由于我是个慢热的人,所以对读书也是,一开始并没有觉得读书有多么的有趣,现在就是慢慢地感受到,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能够静下心来。
集体读书,效率的确很高,特别是大家在一起交流,总能听到一些自己所没有注意到的内容,而且听到小伙伴们谈到自己的想法时,总会激励着我继续前进,更能坚定读书的信念。
这一个多月,我也在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也发现自己读书存在的问题,也在慢慢解决,可能自己读书读的不是很好,但我会坚持下去,慢慢地锻炼自己,更加注重是思考,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让自己有所成长。

书单(5.10-6.10):
《社会分工论》爱弥儿涂尔干
《原始分类》爱弥儿涂尔干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爱弥儿涂尔干
一、社会类型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把社会类型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1)、机械团结,是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团结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纽带。在这种社会里,个人之间没有分化,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支配,个性得不到发展。它把违反了集体意识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实施惩罚变成了表达社会成员对集体激情的手段,从而强化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秩序。这些是存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2)、有机团结,在社会分工下,每个人都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这种新的团结形式就是涂尔干所说的“有机团结”。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个人因为职业的不同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能力,并在集体中相互依赖,但是集体意识是并没有消失的,只是分工导致其力量缩小,也削弱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调节作用。但在共同的职业活动和利益会导致一种群体内部的同质性,这些群体成员在行动中受到这种同质性的制约和指导,使得团结变得越来越重要。涂尔干认为社会相似性在不同的社会发生着变化。在机械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的相似性非常大,而在有机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的相似性则非常小。所以在不同的社会,集体意识也发生着变化。
二、关于集体意识
  涂尔干通过犯罪与刑罚来证明它们体现了强大的集体意识。涂尔干认为,集体意识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导致的,由于人的趋同本性,使得人们之间容易产生共同情感和共同信仰,它们就构成了一种社会的心理类型。涂尔干说:在我们的内心里存在着两种意识:一种只属于我们个人,即包含了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另一种则是全社会所共有的。前者只代表和构成了我们个人的人格,后者则代表集体类型,故而也代表社会,因为没有社会它是不可能存在的。涂尔干所说的集体意识并不等于通常人们认为的社会整体意识,后者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社会整体的精神生活,而集体意识则是特指由社会相似性构成的总体。社会发展的程度越低,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越大,集体意识也就越强烈。反之,在高等社会里,也就是分工发达的社会里,由于分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增大,集体意识就衰落下去了。
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甚至可以说,集体意识是维系社会的唯一因素。同样的宗教、同样的信仰、同样的价值目标、同样的行为规范、同样的道德标准甚至同样的情绪情感,集体意识是如此的庞大,以至于在古代社会,隶属于共同情感的个人几乎相近或相似。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了。分工形成的经济依赖成为了更为物质化的纽带。可是在个人分化的社会里,共同的集体意识也继续对社会团结发生作用,它加强并巩固了经济依赖所造成的联系。分工的发展导致了有机团结的出现,可并没有消灭共同的集体意识;它只是降低了集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微小调节中的重要性。这就为个人的主动性和社会的异质性留下了空间。换句话说,在机械团结的社会,巨大的集体意识囊括了人们的所有生活,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也都是相似的。而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只关乎“大节”,只对人的基本精神和道德进行相似性维系。
同时,作者论述道:全社会共有的道德规则的持续影响作为一种潜在的非契约关系是增长了的专门化和物质性相互依赖的结果。集体意识提供了支持契约关系的非契约性道德的基础。他仍然对社会解组存在着担心和忧虑。一旦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社会联结纽带会出现松弛和断裂。如果仅从道德的层面上来考虑集体意识,那么在宏观的层次上,可以说在现代复杂的社会中,道德的相似性仅是抽象价值层次上的相似性,而不是具体标准上的相似。即在抽象的道德原则上,有一种广泛的一致,但在一种复杂的有机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群体中,对这些一般性道德原则的解释和运用也存在着差异。集体意识在过去和现在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它仍然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所不同的只是它自身范围的缩小和作用的减弱。
三、原始分类
分类是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为类与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者排斥关系的过程。它不是由于自然的必然性而自发形成的,人性在其肇端并不具备分类的功能所需要的那些最必不可少的条件。涂尔干所关注的是具有道德或宗教性质的符号分类,这种分类与进行去别的实用图式不同。分类的图式并不是抽象理解的自发产物,而是某一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是由各种各样的外来因素组成的。书中总是假定一个社会在某一时期只采用一种分类模式,不同地区所假定的社会分类与符号分类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社会并不单纯是分类思想所遵循的模型,分类体系的分支也正是社会自身的分支。原始分类也具有等级观念的体系,而这种体系具有纯粹思辨的目的。分类所划分的不可能是概念,分类所依据的也不可能是纯粹知性的法则。决定事物分类方式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而不是理智。情感价值是分类中的支配角色。在符号事实的讨论中,归因于情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他们主张由于逻辑关联被表现为家庭关联,所以它们也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事物之间的情感亲和性如同个体之间的感情亲和性,而事物是根据这种亲和性来划分的。最终,原始分类似乎可以在可以在丝毫不打破连续性的情况下,与最初的科学一脉想通。事实上,纵然原始分类在某些方面与科学分类具有很大的差别,但原始分类已经具备科学的所有本质特征。
四、公民道德
    涂尔干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民道德形式之间的特殊关联,以及职业群体在协调和建构这一关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1)、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公众活动的唯一的或主要的目的是不断扩大国家的权利,为国家荣誉增添光彩。国家的产生并不是为了防止个人滥用自身的权利,相反,国家是在创造、组织和实现这些权利。实际上,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生活之中。国家的自身意志并不是个人截然相对的。只有通过国家,个人主义才能形成,尽管除了明确的情况之外,国家不是使个人得以实现的手段。(2)、政治形式与公民道德形式的特殊关联。各种政府形式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不过,所有形式都是两种对立图式之间的中间阶段。我们不可能违背事物的本性去制定事物的法则,不过,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它们,通过思考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民主的进步不可避免的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状态,同样也需要我们内在道德概念的促动。(3)、职业群体。职业群体和地方群体可以使国家摆脱个人的群体。职业生活是政治结构的基础,任何民主制的国家架构都天生具有一种缺陷。国家一定来源于个人,必须超越个人。社会和政治组织的整个体系书通过个人之间直接交流的作用与反作用而得以进化的。
感受:这个月的书读的比较少,忙着毕业论文的修改、答辩以及毕业相关事情。同时,也在准备社会工作师考试,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读书状态。



书单:(4.10-5.10)
《社会学 批判的导论》吉登斯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
《自杀论》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在读)
一、《社会学 批判的导论》吉登斯
    这本书主要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学的思想与工业社会理论相比较,强调了马克思的思想及著作对于社会学学说的重要性,在全书中,我感受到的都是作者的理性思考,向我们介绍了一种不同于长期以来在这一学科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的各种思维模式的一种社会学观念。书中强调了社会学与历史的不可分割。这本书主要分析了三个论点:①有关阶级分析在研究当今先进的社会时的意义;②有过国家性质的问题;③有关当今社会世界转型的潜在可能性的问题。关于这三个论点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吉登斯谈到工业阶级的“同化”并不是统一的现象。资本主义的不成熟不会造成革命无产阶级的兴起,同样,也并非每一地方的工人阶级都能温顺地成为“体系的一部分”。关于新中间阶级的扩张,他认为将成为一种促进稳定的力量。关于现代国家,他认为在探讨国家自主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另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的力量。整本书中,作者在每一章中都会将相关的理论做比较,在论述自己的观点,也一直在重复他在一开始所强调的理解当今工业社会所产生的社会世界所借助的三种社会学想象力(历史的感受力、人类学的感受力和批判的感受力)的重要性。同时,在书中,他也谈到了家庭和都市日常生活。对于批判的社会学理论而言,在吸收马克思的批判者的精华同时,也要客观的理性的批判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
    这本书是关于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一本著作。主要包括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两个部分。书中写到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管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不能用现象的普遍性来确定社会学上现象的特点。社会学方法的基础就是把社会事实视为物来考察,思考不是设法去理解既有和现存的事实,而是企图去直接完成那些更加符合人们所追求的新事实。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准则是关于观察社会事实、区分正常和病态现象、划分社会类型、解释社会事实、求证这五个方面的准则。把社会事实看做视为物来考察这一最基本准则贯穿全书。这些准则体现出社会学学是独立于一切哲学的,并且具有客观性。解释社会事实时不能脱离社会事实的特性,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而获得这种独立是社会学有待争取的重大进步。在书中,我也体会到涂尔干所强调到的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可能最有碍于社会学现象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社会事实要对事实存在持完全不知的态度,对于事物所特有的各种属性以及这些属性赖以存在的原因不能通过最认真的内省去发现。但这些对于社会学研究者来说具有参考价值,但是做到这些却很难。
三、《自杀论》涂尔干
    这本书是社会学历史上第一本以经验资料写成的标准的社会学著作。全书主要是在讲述自杀的原因以及自杀的类型。对于原因以及自杀的类型,作者都给出了大量的相关数据和资料来论述。将自杀率作为研究对象是这本书的高超之处,体现了涂尔干认为的社会学家关注的主题是集体意识的表象。通过分析自杀与心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是:社会整合影响社会的自杀率。同时在分析求证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他的共变法求证准则以及依据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作者将自杀分为利己自杀、利他自杀和反常自杀。关于于利己自杀,作者认为是由于过分个人主义和集体力量削弱造成的,提出了“免疫力系数”这个概论;关于利他主义自杀,作者认为主要存在于低级社会,由于过分利他主义造成自杀,适度的传统主义可以预防自杀;关于反常自杀,作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和夫妻关系等因素导致的,只有在工业和商业活动最高潮时会发生。利己自杀是最普遍的。通过对大量的经验事实和数据分析,明确的说明了自杀的社会原因、具有极大普遍性的社会原因的影响以及这些社会原因的性质、产生影响的方式和其与个别情况的关系。同时,再次论证了社会事实对解释社会事实的重要性。
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
    关于宗教社会学我了解甚少,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宗教社会学的书籍,带着对宗教社会学的疑惑读完了这本书,但最终还是感觉只读懂了表层内容。这本书的首要研究主题是分析已知的最简单的宗教来确定宗教生活的最基本的形式,次要主题是关于思想和范畴的基本观念的起源。通过对泛灵论的三个论题的批判得出了泛灵论将宗教还原成了一种幻觉系统的结论,通过评述马克斯•缪斯的自然崇拜说,得出了宗教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自然力和自然力不能解释事物的胜诉之分。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宗教表现的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必须要激发、维持或者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所以,如果范畴起源与宗教,那么它就应该分有一切宗教事实所共有的本性,它也应该是社会事务以及集体思想的产物。宗教主要包括信仰和仪式。对于信仰,书中谈到图腾信仰、灵魂观念以及精灵和神的观念。通过对先前的宗教理论的批判和弗雷泽等人的思想的分析,证明了集体图腾具有先在性,图腾力既是物质的又是道德的,宗教力是一般力的观念的原型,图腾体系具有统一性。主要的仪式具有传染性、物质功效、神圣观念的模糊性。宗教生活的两极对应于所有社会生活都要经历的的两种相对力的状态。行动在宗教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是宗教的起源,宗教具有现实性和系统的理性化。宗教生活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它的目的都是为了把人提升起来,使人们超越自身,过一种凭一己之力而放任自流的生活。
 
总结:这个月的读书效率不高,忙着论文的初稿及修改工作,还有学校相关的毕业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思想家的理论没有接触过。下个月还是坚持读涂尔干的书,顺便看看弗雷泽的书,读涂尔干的书时候,发现他的很多书与弗雷泽的论点联系起来。我的看书速度不是很快,还是坚持至少四本,不求多,只求精。

书单:(3.18-4.10)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周晓虹
《马克斯•韦伯传》玛丽安妮•韦伯
《别独自用餐》基恩•法拉奇
《社会学与生活(第十版)》理查德•谢弗
复试完后,从武汉回家最后回到学校耽搁了将近一个周的时间,而真正开始读书是从3月19号开始的。回到学校,我在图书馆借了这四本书,有两本是关于社会学的入门书籍,另外两本是人物传记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书。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总共有三卷,而我也刚好读完第一卷,第一卷主要是对经典时期的社会学大家的思想的介绍,这本书将西方社会学历史分为经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读这本书让我对经典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书中所提到的托克维尔关于民主与自由的特别见解、经典时代尾声中所提到的库利的镜中自我思想以及他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的论述、凡伯伦的炫耀消费和炫耀闲暇概念、曼海姆对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研究等,是我在大学期间未了解到的,虽然可能对经典时期的社会学家的思想理解不是很深,但我想在今后多读他们的著作去深入理解。

《马克斯•韦伯传》主要叙述了韦伯的一生,而对他的一生中总是表现出旺盛的精力,他的坚强的意志和独特的见解让我记忆深刻。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独立的求知欲望和对思维活动的兴趣。尤其是在15岁写下了代表自己性格的话“我既不耽于幻想,也不写词作诗,除了读书我还能做些什么呢?于是我博览群书”。他的一生也是很曲折的,读书是他的少年时代生活的主要活动,青少年时代他很叛逆,没有抱负也没有责任感,而到了中年到大学里当老师竭尽全力的讲课同时有经受病痛的折磨。读韦伯的个人传记,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坚强的意志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兴趣很重要,但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自己的人生要负责,尽全力做好眼前的事情。

《别独自用餐》是一本成功学的著作,主要讲的是如何走向成功以及成功的影响因素并强调了明确的生活目标的重要性。书中提到任何领域的成功,都在于人与人的共事,而不是反对和提防。生活目标明确,就越容易建立一个关系网来达到目标,当你在与别人交往时候要认真地去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关系。要想实现生活目标,是否聪明、是否有天赋、家庭背景如何虽然重要,但是如果你不能意识到一件事情,前者的作用就微不足道。

《社会学与生活》是一本社会学入门书籍,这本书主要是将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结合,引导我们更好的理解社会学。书中展现了社会学是一门无所不包的社会科学,而且书中关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定义和分析都很简洁清晰。书中的跨文化实例也让我了解到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性别、年龄、种族、阶级等社会间隔及其影响,进一步的拓展了社会学的想象力。虽然我对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理解不是很深,但我会在后期读相关的书籍去加深理解。
感想:这一个月,读的书主要是社会学的入门书籍,主要是为了扎实理论功底。读书的效率不是理想中的那么高,部分的时间在和本科老师讨论毕业论文事情,所以在后期的读书中,我还是想先从入门书籍开始,慢慢地深入。
[ 此贴被王萍在2016-10-09 22:46重新编辑 ]
Posted: 2016-05-11 10:18 | [楼 主]
贺苏园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71
威望: 71 点
金钱: 710 RMB
注册时间:2015-08-06
最后登录:2020-01-05

 

不错,读的很系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大)半
----------
虽然每本书都有提到,但希望能够有选择性的进行取舍,找有启发的点进行系统的总结
Posted: 2016-05-11 20:17 | 1 楼
王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6
威望: 66 点
金钱: 66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8-07-01

 

好滴,谨听学长教诲,其实,我现在的读书状态还不是很好,读完之后还不能对书中的内容做很好的总结,不过我会继续努力,向你们多多请教😊😊
Posted: 2016-05-13 10:45 | 2 楼
小迁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46
威望: 146 点
金钱: 1460 RMB
注册时间:2015-01-22
最后登录:2017-06-14

 

涂尔干的思想关键点在于“社会”,不论是早期实证主义研究,还是后期的宗教道德分析,都有某种“集体力”的作用!加油,期待你来到华科的优秀表现
Posted: 2016-06-12 09:50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8508(s) query 4, Time now is:11-22 10:1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