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2016张丹丹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2016张丹丹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16-08-30
最后登录:2017-06-06

 2016张丹丹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九月份书单:(9.1——10.12)
韦伯: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世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本月读的都是韦伯的书,但没有读完,接下来会继续读韦伯的支配部分,争取在十月份读完他的经典著作。
《学术与政治》、《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要体现韦伯对学术以及社会学的一些基础性见解;而本月重点读的是韦伯对于宗教部分的阐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韦伯探讨的是新教的伦理如何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作者在另一本著作《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论述中国的本土性宗教,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支配性地位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这两种文化为什么没有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精神的萌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本次读书报告内容主要集中在《儒教与道教》一书,探讨中国的儒家文化为何没有使中国与西方国家一样,发展出资本主义经济。
《儒教与道教》一书的行文结构:前面的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社会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以及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回顾,如社会结构、官僚制度、管理手段、农业制度、家产制法律结构等,试图使读者对古代中国的整体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全面和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去重点阐述处于社会环境中的具体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以及在书的最后一章对中国的儒教和西方的清教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占据中国传统文化支配性地位的儒家文化不可能在中国发展出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的结论。
韦伯说,要判断一个宗教所体现的理性化程度,可以用两个尺度来衡量,一是这个宗教摆脱巫术的程度,二是这个宗教将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这个宗教本身与世界的伦理关系系统统一起来的程度。
从这两个尺度出发,禁欲主义的基督新教几乎将巫术彻底摒弃,即迷信的根源被挖去了。在清教徒的眼里,只有伦理的理性主义才具有宗教的价值,行为要遵循上帝的命令,用敬畏上帝的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导。
位于中国社会环境中的道家文化,则显得不那么具备理性主义。它缺乏关于自然科学的准确和客观的知识,在中国,这些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主要掌握在封建迷信势力中,比如地卜师、水占师、占侯师等等;它对于世界内在联系即世界运行规律有一种粗陋混乱的天人合一观念,未能形成清晰明确的世界观,作为稳定的内核,支撑社会前进。另一方面,道教关心的是现世现实的利益,即俸禄官职制,缺乏真正的社会关怀和长远目光,这不仅会限制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无增益作用。
清教伦理与儒教伦理二者之间存在强烈的差异。
在对待世俗事务方面,清教与世界处于一种强烈而严峻的紧张状态中,而儒教则对世上的万物都采取一种随和、温和、谦谦有礼、儒雅的态度,它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伦理,这种理性希望将社会中的个体与世界的紧张性减至最低的程度,崇尚“性善论”,鼓励个体借助古老的经典作家的著作得到哲学与文学的教育,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这里的自我完善主要是指教养,即个体要有清醒理性的自我控制,抑制所有可能动摇心境平衡的非理性激情,这种做法若与西方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相联系的话,则对应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超我”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认为的完整的人格结构,而儒家文化则抑制本我,追求超我,不得不说是对真实人性的掩盖和不尊重。韦伯提出近代中国大量的鸦片引入其实是对中国人民人性从压抑状态到释放状态的转变的工具。借助鸦片,国民得以感受激情、癫狂等一直被抑制的情感。同样地,如果把个体生命比作一个能量泡的话,能量泡的自然使命是向外伸展,也就是人性的释放,但由于中国人受礼制约束严重,个体追求高超的自控能力,并以此为荣,所以整体上,中国人的能量泡处于一种坍塌和萎缩的状态,如果偷偷伸展一下,显得畏手畏脚,给人一种猥琐的印象,即萎缩与猥琐谐音。
在终极关怀方面,儒教徒关心的是此世,关注长寿、健康、财富、功名利禄,没有原罪的概念,所以也没有对救赎的追求。原罪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耻辱的象征,这会严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观。中国人的罪恶感主要体现在对父母长辈、上司上级、社会习俗等传统权威传统势力的冒犯。西方国家则相反,他们相信人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个体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所以要通过听从上帝的诫命、按照上帝所指示的去行动以达到赎罪的目的,到达彼岸。中国人注重人伦,父母祖先是第一位的,而西方人则将上帝放在第一位,个体首先是受命于上帝这个神性的存在。这让我想到了西方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一本书《我与你》,该书主要讲什么是“我与你”的关系,什么是“我与它”的关系。当个体放下全部的期待,以自身的全部本真存在与另一个个体的全部本真存在相遇时,这就是“我与你”的关系,而当一个个体沦为另一个个体实现和满足自身的工具时,这种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马丁布伯认为的“你”首先是上帝,然后才是他人,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人民的上帝第一、上帝优先的观念。
日常生活方面,儒教徒喜欢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对生活具备无限的耐心和容忍力;追求勤奋、不停顿的劳作以及节俭的生活方式;对于未知的事物不是探寻其真相而是持一种恐惧、退缩的态度;过于急功近利,对于一时难以了解和把握、不能当下见效的事物,加以拒绝和回避;缺乏对外人的同情、信任与合作;受无数习俗的束缚,对习俗礼节循规蹈矩,抑制激情、癫狂和创造,但个体内心却缺乏稳定统一的核心支撑;看重人情和面子,以至于变得僵化和形式化;过于适应世俗,个体的生命是为社会服务的,要符合社会的标准,本末倒置;等等。
“真正的先知预言,会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内部创造出一种系统化的、按照某种价值标准而取向的生活方式,面对这种生活方式,世界不过是按照规范在伦理上有待构造的质料”。一个只根据生活需要的程度来进行适应的这种理性化的人,并不是一个系统的统一体,而只是由种种有用的个别品质所构成的一个组合体。儒教徒缺乏一种超世的态度,所以在现世面前缺乏自重,呈现消极的生活方式。“生活始终是一连串的事件,而不是有条不紊地朝向超验目标的整体”。
古代中国的社会伦理立场与西方的宗教伦理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任何一种基督教的伦理,哪怕是一种与世俗秩序建立了密切妥协关系的基督教伦理,都不可能像极端世界乐观主义的儒教体系那样,如此彻底地消除此世与超世之间所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紧张性”。儒教的伦理中看不到自然与神、伦理要求与人的缺点、罪恶意识与救赎需要、尘世行为与彼世报答、宗教义务与社会政治现实的紧张性。中国最为看重的是家内孝道,个体虔诚地遵从于具有约束力的传统主义礼仪,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戒律是“虚无”而非“行动”,这种过于追求人格主义的思想倾向会极大地限制理性客观化,它试图将个人从内心上与其他氏族成员联系在一起,即个体是被系于人,而非系于客观上的任务“企业”。人格主义是宗教伦理理性化的障碍,这种障碍的设置是权威性知识阶层维护自己利益与地位的一种手段。这种做法反映到经济上,则表现为买卖关系之基础的信赖是建立在亲缘的纯个人关系的基础之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教伦理则突破氏族的纽带,建立起信仰共同体,商务中的信赖以个人在实际职业中的伦理品质为基础。
就对于财富的观点和态度而言,儒教徒也鼓励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强调物质福利,并将其视为终极目标。虽然中国人对财富也有精打细算和知足的态度,但并没有从中发展出伟大的、有条理的、理性的经营观念,并且,中国缺乏中世纪后期的与科学相结合的欧洲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的理性形式。在管理方法方面,中国没有欧洲企业组织理性的管理方法,没有专业的组织提供商业信息;没有合理的货币体系;法律制度不完善,商业活动没有清晰明确的商业法作为行动依据;没有真正的具备技术价值的商业文书和记账系统,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最终没有发展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因。
清教徒则对俗世生活有更为现实的态度,寻求现世的理性化,反对逃离现世。他们对中国的儒教徒的生活方式持一种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有原罪的,个体应努力完善自身,寻求救赎;儒教徒的适应现世的做法是一种堕落的表现;儒教徒通过哲学和古典典籍的熏陶而获得的教养是一种虚无的和对真实人性压抑的做法;中国人的相信巫术能制服神魔鬼怪的观念,不仅仅是一种迷信,更是对真正存在的神的亵渎。
清教主义认为个体获得救赎、脱离原罪的机会只有一次,人无论怎样都要好好把握这仅有的一次机会,因此,个人的一切行动都要朝向神的自由恩宠和彼岸的命运,要重视生命短暂的长度以及有所作为。当人意识到自己短暂的生命和超世上帝之间存在一种中心的、统一的关系时,才会得到命定的救赎。这种与神的统一的关系被称为“圣化”,圣化,需要通过神所希望的行为,如积极的禁欲主义和神所祝福的伦理行为,才会被确证。即鼓励个人成为上帝的工具,才有充分的把握获救。所以,清教徒倾向于过一种合乎理性和道德的有规律的生活,有固定的、统一中心的生活,通过理性的秩序克服罪恶和苦难,从而获得最大的内在奖赏。
从更深的角度看儒教与清教伦理的差异,则要将目光转向政治统治结构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形式的性质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关系,非常缺乏理性化和客观化。中国并不存在真正的社团,没有纯粹以经营为目的的经济社会化形式和经济企业形式,中国“所有的共同行为都受纯粹个人的关系尤其是亲缘关系的包围与制约”。而清教将一切都客观化,将之转化为理性的“企业”与纯客观的“商务关系”,动用理性的法律和协约取代传统进行管理,与中国社会的传统、地方习俗和官员个人恩惠在管理事务中起支配和决定作用形成明显对比,截然不同。同样地,中国人也无法理解西方社会的法治,觉得没有人情味。
最后,总的来说,儒教与清教的对立点颇多,但最为核心的差异则是信仰的不同,儒教的君子思想、完善自身修为的做法代表了个体的终极追求,经济物质知识只是实现个人修为的手段和途径;而西方清教徒则发自内心地遵循宗教伦理,通过谋求大量财富和维持禁欲节俭的生活方式的做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上帝的荣耀,获得救赎。这种差异是导致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出不同性质的经济的重要原因。
读书感想:
整体上,这个月的读书没有在华科时那么好,有时要上课,而且刚开学事儿多,所以时间上的投入减少了。现在已经逐渐适应和稳定下来,所以接下来,会保证每天1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好的方面,读书的速度和专注程度比在华科好多了,继续保持下去。还有,我仍然无法把整本书的内在逻辑、内在联系找出来,基本上还是被作者牵着走,显得很被动,书与书的逻辑联系更无从建立。所以写读书报告只能是写一本书,写能读通读懂的书。今后多向读书会的其他同学学习,建立知识体系,多思考。
Posted: 2016-10-23 20:43 | [楼 主]
夏日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11-05
最后登录:2018-12-29

 

上课还读这么多哇。非常不错呀
一萧一剑走江湖,一心一意化天下
Posted: 2016-10-25 11:38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7663(s) query 4, Time now is:11-22 04:3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