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智瑾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智瑾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7-10-12

 智瑾的读书报告

书单:
《社会分工论》(1893)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
《自杀论》(1897)
读书汇报
《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是涂尔干的代表性著作。其中,《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有一个相同的背景:社会失范。《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则体现了涂尔干的学术追求:确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将社会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三本书的思路均为:界定研究对象;驳斥前人的解释;比较分类并进行社会学解释,此外,它们都体现出了涂尔干思想中的一内在逻辑:一切源于社会。
一、《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确立了社会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并定义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生理学范畴的社会事实(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和形态学范畴的社会事实(物质性社会事实),两类都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社会学研究要摆脱观念阶段,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用社会事实研究社会事实。
涂尔干沿袭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生物学有机体和社会的类比法,区分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病理现象)。正常现象是具有最普遍形态(对应特定的社会种考察)的事实或平均类型,散见于大部分人身上,一切不符合健康标准(只有根据它与所规定的种的关系)的现象则是病态现象,只在一定情境中出现在少部分身上。
社会种的存在可以通过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来证明。根据涂尔干对原始部落的研究,斡尔朵是最简单的社会:单环节社会,氏族联盟组成了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城邦是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这些不同程度的社会组合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类型。分类的原则为: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
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有:分别研究原因和功能,不能混为一谈;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的原因存在于社会内部;社会现象既是自然的,也是强制的。检验社会事实的准则有:比较的基础是遵循因果原则;严格使用共变法;发生法和同阶段比较法相结合。
综上,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解释社会事实时不能脱离社会事实的特性。其研究方法独立于一切哲学,具有客观性。
    二、《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与《自杀论》一样,都表达出了涂尔干的社会关怀和殷切期望。正如其在序言中所表达的:我们研究的起点,就是要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就是本书的主题。
从性别分工引发婚姻团结可以看出,分工可以产生团结感,但是需要确定它所产生的团结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了社会整合。确认的方法就是把这种社会纽带与其他的社会纽带相比较,因此首先需要对社会团结进行分类。社会团结作为社会事实,应该将其作为物从外部研究,法律就是它的外在事实。只要区分不同的法律类型,就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社会团结类型,判别分工所起的作用,只需要把表现出分工引起的团结的那类法律与全部的法律体系做比较。
涂尔干根据制裁的类型划分了出了两类法律:有组织的压制性制裁(刑法)和纯粹的恢复性制裁(民法、商业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宪法等)。压制性制裁目的是对犯人实施惩罚以抵偿集体的情感受挫,恢复性制裁目的在于拨乱反正,恢复原貌。压制法对应的是“关系一断即为犯罪”的机械团结(相似性所致团结),恢复法对应的是有机团结(分工形成的团结)。
压制性制裁认定的犯罪(惩罚)指的是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指构成社会成员自身明确生活体系所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涵盖所有特征的定义是:惩罚在根本上构成了一种带有强烈感情的反抗,并且在强度上也是有级别的,与此同时,社会也通过某个组织的中介作用,来对那些违犯行为规范的成员实施惩罚。具体表现为:当事人与集体类型之间直接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差异感;当事人触犯了代表共同意识的机关。在这类团结中,成员具有某些共同意识并生活在这些共同意识规范的社会中,相似的个人被紧紧团结在群体中,由此社会得到了整合。
恢复性制裁不同于压制性制裁,它不能将个人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因此会体现出两种形式的关系:消极关系(回避)和积极关系(协作),消极的团结不能带来社会整合。消极关系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积极关系包括:分散的经济职能关系、行政职能关系和政府职能关系。
机械团结中,个人直接隶属于社会,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由全体成员的共同情感和共同信仰组成,集体意识覆盖了个人意识,这种团结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有机团结中,社会由不同职能确定的相互的关系而结合起来的,个人依赖于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个性得到极大发展,有机团结以个人的相互差别为基础,并且每一种职业都具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个人在这种规范下自由发展的同时又彼此依赖,相互合作。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个人意识的发展渐渐超越了以宗教情感为要素的集体意识,劳动分工渐渐取代集体意识对社会的整合作用,社会团结必然取代机械团结。正如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组织社会渐渐取代了环节社会,涂尔干设想职业组织也会取代地缘关系成为社会的基础。
社会分工作为社会事实,只能用社会事实解释,因此人对幸福的追求并不是分工发展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原因: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分工发展还需要一些次要原因的辅助:集体意识的抽象化和普遍化、社会人口的流动和传统权威的没落、个体对自由的追寻和遗传价值的减值(如种姓制度和职业传承)。
最后,涂尔干区分出了病态的分工,分为三类:失范的分工(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强制的分工;僵化的分工。失范的分工中各个机构之间没有形成牢固的关系,分工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速度不一致,适当的规范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强制的分工是外在的不平等引发的强制行为;僵化的分工不能使各部分的功能联系和发挥出来。涂尔干区分出病态的分工,是为了反驳前人的观点,表明社会失范不是由分工造成的。
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的根源在于道德的缺失,消除这种状态只有确立新的道德和规范。以往那种缺乏个性而建立在相似性上的社会已经消失,以此为基础的道德规范也随之消失,但是分工带来了有机团结,充当了个人与社会间的纽带,在发展个人人格的同时又将个人重新团结在了一起,社会得到了整合,新的道德由此诞生。             
三、《自杀论》
在涂尔干生活的时代,自杀现象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人们大多将自杀看做个人现象,把原因归为个人的内体-心理素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涂尔干根据《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确立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新的解读,并运用了统计学的知识作为论据,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
首先,界定自杀: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继而确定社会学应该研究的是:社会自杀率(自杀的总数和总人口数之间的关系)。
首先涂尔干通过统计数据驳斥了非社会因素对自杀率的影响。这些非社会因素包括个体生理-心理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精神病(精神错乱、精神衰弱、酗酒)、种族、遗传、仿效、气候和季节性气温。在排除了非社会因素之后,社会因素便是问题的所在了,这一点从分析自然因素的相关数据就可以看出,人们倾向于在最美好和忙碌的季节自杀。
在区分自杀的类型之前,需要分析和确定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首先是宗教生活的影响,涂尔干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自杀率呈现这样的趋势:新教大于天主教大于犹太教,集体生活的强度越高越不容易自杀。其次是家庭生活,家庭密度越大越不容易自杀。接着是政治社会,社会越不团结,人们就越容易自杀。根据以上研究,涂尔干得出三个命题: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自杀人数的多少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一般结论是:自杀人数的多少与个人所属群体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这种产生于过分个人主义的特殊类型自杀称之为:利己主义自杀。与利己主义相对的是利他主义,由此产生的自杀类型称为:利他主义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分为三个变种:义务性利他主义的自杀、非强制性利他主义的自杀和强烈的利他主义的自杀。两种正常的自杀现象外还有反常的自杀。具体表现在经济危机和婚姻危机中,原因在于欲望的无止境。三种基本类型还可以混合为:反常的利己主义自杀、反常的利他主义自杀和利己-利他主义自杀。
普遍说来,利己主义和反常的自杀多发生在文明社会,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纽带过松,利他主义自多杀发生在低级社会(宗教狂性质的自杀和军队的自杀现象例外),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纽带过紧。利己主义自杀多发生在知识界,反常的自杀多发生于工业界和商业界。
涂尔干认为自杀是社会的一般现象,个人行为是社会状态的延续,自杀倾向是整个社会的倾向。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自杀会越来越受到禁止和谴责,这是因为个人价值在人们心目中的提升。但如今自杀率的快速增长是一种反常现象。可以消除这种反常现象的办法有:惩罚自杀者;使悲观主义者的情绪恢复正常;教育;家庭预防。涂尔干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恢复职业团体或者行会,并以职业团体代替地域关系作为政治组织的基础,充分发挥其作用。
 
(本次汇报主要梳理了三本书的脉络和主要内容)

读书感想:以往读社会学经典名著时,都是囫囵吞枣,再以教材为辅导,自以为把握住主要内容就可以了,应付考试绰绰有余。但现在静下心来再次翻开这些书时,只能遗憾自己浪费了四年的时光。以前觉得涂尔干的文章絮絮叨叨,缺少激情而显得有些干巴巴,时代背景太过遥远而不能引起共鸣,但现在再次细细读来时,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都是涂尔干满腹的学术抱负和社会关怀,不禁赧然于自己的无知。此外,出于习惯,我喜欢在书上直接标注和笔记,所以常常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另外,也常常遇到读不懂的情况。面对这两个问题,我的解决办法是:先搁置,看完一遍再重新看一遍。这是个笨方法,但在我看来,收效甚多。大家如果也遇到和我一样的困扰,不妨试一下,多读几遍,其意自现。
Posted: 2017-04-13 08:03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6382(s) query 3, Time now is:11-24 13:2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