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2016张丹丹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2016张丹丹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16-08-30
最后登录:2017-06-06

 2016张丹丹读书报告

10.12——11.12所读书目:
韦伯:非正当性支配
      支配的类型
      支配社会学
重读: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福柯:性经验史
11.12——12.21所读书目:
福柯:疯癫与文明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勒庞:乌合之众
弗洛姆:逃避自由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阿伦森:社会性动物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课外书籍: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
《逃避自由》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与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就是弗洛姆在其1941年出版的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弗洛姆在本书的一开始就写道: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需要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就产生了一个让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自由虽然给个体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让个体觉得孤立和焦虑,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于是就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所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和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本书的第一章探讨自由是否是属于心理学范围内的一个议题。作者认为人性既非一个生物上固定不变的天生欲望冲动的集合体,亦非文化模式的毫无生机的影子,可以轻松自如地适应它;人性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也有某些固有的机制和规则。人性中的一些因素是固定不变的,比如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避免孤立和精神孤独。个人不得不接受特定社会的生产分配制度所决定的生活模式。心理活动反过来又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经济、心理及意识形态相互交错。
作者在第一章结尾就提出本书的探讨主题:人从人与自然的原始一体状态中获得的自由愈多,越成为一个“个人”,也就越别无选择,只有在自发之爱与生产劳动中与世界相连,或者寻求一种破坏其自由和个人自我完整的方式与社会相连,以确保安全。
作者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始发纽带。它指在个人完全切断束缚他进入外面世界的脐带之前,并无自由可言,但这些脐带给了他安全,使其有归属感,个体觉得有根可依。一旦个体化全部完成,个人从这些始发纽带中解放出来,他将又面临新的任务:其必须自我定位,在这个世界扎下根基,寻找不同于其前个体存在状态的更安全的保护方式。
个体化进程意味着个体自我力量的增长,但另一方面则是孤独日益加深。始发纽带提供了安全保护以及与外面世界连为一体的基本条件,当个体逐渐独立,这种保护与归属感遭到破坏,个体为了克服孤独和无能为力感,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这种想法必然带有臣服的特征,但臣服的代价是放弃力量和自我完整。还有一种良性的解决方式,即与人和自然的自发联系。这种方式把个人与世界联系起来,但并没有毁灭其个性,这类联系的本质体现就是爱与劳动。
弗洛姆先阐释自由的重要意义,然后讲两种解决方式即臣服、依赖他人和与他人、自然建立起健康联结,重获安全和归属感的不同后果。
随着中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及发展,经济变革的一个明显后果就是它影响了每个人。中世纪的社会制度以及它所带来的稳定与相对安全均遭到破坏,人在经济秩序中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固定位置不复存在。个人陷入孤立,任何事情都要依赖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传统社会地位的安全保护。日益强大的资本、市场和竞争让个体变得缺乏安全感、孤立而焦虑。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竞争对手,个体与同胞的关系也敌对和疏远起来。这些客观情况加剧了个体的无助感、不安全感、怀疑、孤单与焦虑。
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宗教改革,持续地对个体人格产生着影响。首先,他的自我是以拥有财产为支撑的,衣服或房屋如同身体一样是自我的一部分。如果个体没有财产,他的自我便少了重要的一部分,并非一个完整的人。其次,声望与权力也是支撑自我的重要因素。财富与声望部分是拥有财产的结果,部分则是竞争取胜的结果。他人对自己的景仰以及自己对他人可以行使支配权的优越感,支撑着没有安全感的自我。而对于没有财产和声望的人来说,家庭则是个人声望的一个源泉。个体通过妻儿对自己的俯首称臣以及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体验到声望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当个体觉得自己所在的国家和民族比其他的民族和国家优秀时,也会生发自豪之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政治经济舞台的复杂和庞大,大面积的失业、战争的威胁等等都增加了个人的无能为力感,导致了19世纪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见的思想家的设想成为现实。克尔凯郭尔描绘无助的个人备受煎熬和折磨,被强大的孤独和微不足道感所淹没;尼采使虚无主义初现端倪,而纳粹主义则将它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时尼采还描绘了一个超人形象以否定现实中毫无意义感、方向感、目的感的个人。等等。
这些作家所描述的个人的孤立和无能为力感,却极少被常人所意识到。日复一日的固定活动、从人际关系中得到的肯定与认可、事业成功、娱乐、社交这些都将其隐藏。然而,问题是被掩盖了,而不是被解决了。孤独、恐惧、困惑依然存在。他们竭力想逃避自由。
弗洛姆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逃避自由的主要途径在法西斯国家是臣服于一位领袖,在民主政治里则是强制性的千篇一律。个体通过臣服于新式权威或通过强迫接受公认的模式,随时准备除掉个人自我。
作者提到很好适应社会的个人,其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放弃自我,从而成为别人所期待的样子,这样,他的个体性和自发性就面临丧失的危险性。而人人所厌恶的神经症患者却是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他们相反是有健康人格的人。
具体的逃避自由的逃避机制有:
(一)权威主义:
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寻找“继发纽带”来代替已经失去的原始纽带。
信奉权威主义的人明确地追求臣服和主宰,相应地就是受虐和施虐人格。
受虐型个体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深感自卑、无能为力、觉得个人微不足道。喜欢贬低自己和臣服于外在力量,此外还有一种伤害自己和使自己受苦的倾向。
与受虐倾向相对立的是施虐倾向,具体来说,施虐有三种方式,一是让别人依赖自己,用绝对无限的权力统治他们,使统治对象成为自己手里的工具;二是剥削、利用、偷窃、蚕食别人,将别人吸净榨干;三是希望或看到别人受苦受难,不管是精神还是肉体的折磨。
施虐和受虐是相互依赖的。受虐的目的是除掉个人自我,失去自我,也就是除掉自由所带来的负担。而施虐的本质也并非为了折磨他人、使对方痛苦的冲动。完全地主宰另一个人,可以体现自己权力的至高无上性。从施虐中获得乐趣恰恰是施虐冲动的本质。
弗洛姆对施虐型人格进行评论,认为,苛求权力并不植根于力量而是植根于软弱。这是个人自我无法独自一人生活下去的体现,是缺乏真正的力量的垂死挣扎。
施虐—受虐型人格常见于老师与学生、奴隶主与奴隶之间。
(二)破坏欲
破坏欲与施虐受虐不一样,施虐受虐是通过共生来逃避自由的,而破坏欲则是为了消灭对象。但破坏欲的根源也在于摆脱个人所无法忍受的孤立和无能为力感。通过破坏和消灭,来感受自己的力量。
弗洛姆在分析破坏欲的根源时,认为破坏欲的大小与个人生命成长受阻程度的大小相关。生命有它自己的内在动力,它要成长它要表达,它要生存下去。如果这个自然过程受阻,生命的能量就会分解,转化为破坏能。生命欲受阻越严重,破坏欲就越强烈。破坏欲是生命未能得到实现的后果。
(三)机械趋同
个体放弃对生命的主动权,跟他人保持一样,达至消除孤立和不安全感的目的。个体的感觉、思想、愿望并不真是发自自己内部,而是接受外部的灌输。自己只不过是重复了某个权威的观点,但却以为自己具有首创性。
机械趋同导致人的批判思维受到压抑。感觉也一样,伪感觉也取代了真感觉。而被压抑到潜意识的情绪和感受会来到梦中,通过梦来表达。
以上是弗洛姆分析的逃避自由的逃避机制。
前文提到过弗洛姆认为针对自由所带来的负担的两种解决方式之一就是臣服和重建共生关系(这是一种病态共生)。那么这种解决方式的生动的例子就是纳粹主义分子的所作所为。
弗洛姆将三种逃避机制与纳粹分子相结合来探讨纳粹主义分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希特勒的人格、理论以及纳粹制度都是所谓“权威主义”性格结构的极端体现方式之一,他靠自身的性格结构,强烈地吸引了与之有相同性格结构的人。施虐冲动的目的在于拥有和控制另一个人的绝对权力,其中多少夹杂着破坏欲;受虐冲动的目的则在于把自己完全消解在一个更强大的权力中,借此分享它的力量与荣耀。
渴求权力、认为宣传的根本在于用优势力量摧毁听众的意志、强烈的民族优劣观念、暴力手段,等等,都体现出希特勒强烈的施虐和隐含的受虐心理模式。
希特勒的失败证明,遁入共生可以暂时减轻痛苦,但并不能消除痛苦。人类的历史便是个体化不断加深的历史,也是自由不断增加的历史。权威主义并不能抹煞人追求自由的基本条件,也不能消灭源于这一条件的对自由的追求。
在探讨纳粹主义心理学之后,作者将探讨什么是应对自由所带来的负担的合适方法:培养个体的自发感觉和真个性。
本书的论点是:对现代人来说,自由有两方面的含义:个体冲破传统权威束缚而获得自由,成为独立的个体;同时也在变得孤立、无能为力,成为自己之外的目的的工具,与自我和他人疏离。这种状态伤害、削弱和吓坏了他,使他欣然臣服于新型的奴役。
相反,积极自由则意味着充分实现个人的潜能,个人有能力积极自发生活。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个人不臣服于也不操纵于任何自身之外的权力,无论是国家还是经济机器。
最后,个人的良心和理想并非外在要求的内化,而真正是他的,所表达的目的也源自于其自我的独一无二性。
读书感想:这个月所读书目数量还可以,质量也行。其中读着比较有感觉的是《逃避自由》,所以对该书进行详细总结,形成读书报告内容,其中有不完善之处,望指正。我会再接再厉,希望读书的状态越来越好。   
Posted: 2016-12-21 14:13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6024(s) query 3, Time now is:11-28 04:1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