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孙道琴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年5月18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孙道琴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18-09-10
最后登录:2019-07-25

 孙道琴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年5月18日)

时间:2019.4.2—2019.5.17
书单:齐美尔:《货币哲学》一、二、三 、《现代人与宗教》、《宗教社会学》、《叔本华与尼采》、《时尚的哲学》(在读)

货币、距离与自由
    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也译为西美尔、席美尔等)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出生于柏林市中心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父亲早逝,但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他得以随心所欲地做学问,不受学院学术制度和嫉贤妒能者的羁绊。1876年齐美尔进入柏林大学学习,期间兴趣广泛,涉猎了包括哲学、历史、心理学等在内的多门课程,才华横溢。1881年,其以关于康德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后长期任柏林大学的无俸讲师,直到1914年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当上教授。齐美尔的课程非常受欢迎,在逻辑、伦理、审美、宗教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论述风格卓然。在西方,齐美尔赢得了哲学、社会学和美学等领域的崇高声誉。
    出版于1900年的《货币哲学》是齐美尔最为完整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共六章,一到三章为分析卷,“主要从那些承载货币之存在实质和意义的条件出发阐释货币”,后三章为综合卷,主要“试图从诸种价值感、从与事物的相互关系作为前提,去发展货币的历史现象、货币的观念与结构,考察这些现象和观念结构对内在世界的影响:对个体的生命情感、对个体命运的链结、对一般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货币哲学》中拎出货币、距离与自由三个小点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内在的价值的外部表现(既表现质也表现量),是人类抽象劳动凝结的社会表现。齐美尔不同于马克思,他重点关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衍生的社会后果,揭示货币对社会关系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货币是一种关系的表现和载体,这种关系会使人需要的满足总是取决于与他相互依靠的另一个人。货币可以通过改变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状况的改变。而价值并非源自于主体获得客体的愉悦时刻完整的统一性,而是源于主体和作为被需要的客体而存在于主体对立面的客体愉悦内容的分离,客体的愉悦内容只有通过征服距离、障碍和困难才能获得。且价值是集体的缺失,通常在障碍、放弃和牺牲所提出的意愿和满足之间的距离中发展。交换是经济价值的来源,因为交换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距离的代表,这一距离将主观的感觉转化为客观的价值。货币只是有价值的,而经济价值意味着“可以用来交换其他事物”。货币可以以一种纯粹的方式将事物的经济价值表达出来,且货币的性质完全由它的数量决定,货币的量即为货币的质。在齐美尔眼中,货币仅仅是一种最纯粹的交换工具。通过货币可以使性质不同的商品进行相互比较,进而我们可以换取任何我们想要的商品;通过货币可以具体化并升华人的实际关系,强化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渐渐从工具变为一种目的,以致人们盲目追逐,沉迷其中。
    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非常强调距离,认为距离是价值的来源。对距离定义如下: “一个经常用以描述生活要素构成的形象,是把它们排列成一个圆圈,圆圈的中心是真正的自我。有一种关系类型存在于这个自我同事物、他人、观念、兴趣之间,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无论我们的客体是什么,它都能在内容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靠近我们视野和兴趣的中心或者外围。但是这不会使我们与该客体的内在关系发生任何变化;相反,我们只能凭借着对两者的距离的一种确定的或变化的直观象征,来描述自我与其内容间特定的关系。……这种象征化的表现的扩展就表明了为何在其中,种种事物最内在的关系的多样性被理解为二者之间亲疏远近的距离的多样化。”由此可见,齐美尔眼中的距离是指关系的亲疏远近。在主客体分离中,距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实生活中,货币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货币形成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使人不直接接触事物,如果人们没有金钱,就无法获得他们所需的、想要的任何东西;另一方面,货币又能使人们自己与物之间的距离消失,很容易支配事物,从中选取人们所需要的事物,当他有钱时,他就能得到他所需的、想要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距离是现代个体生存的前提,也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存自身的策略。在齐美尔看来,货币在现代个体之间树立了一道天然屏障,而这道屏障对于现代生活却相当重要,“若无这层心理上的距离,大都市交往的彼此拥挤和杂乱无序简直不堪忍受。当代都市文化的商业、职业和社会交往迫使我们跟大量的人有身体上的接触,如果这种社会交往特征的客观化不与一种内心的设防和矜持相伴随的话,神经敏感而紧张的现代人就会全然堕入绝望之中。”
    货币也为人们带来了自由,而自由和义务是并存的二元对立,自由的程度取决于义务是针对个人(特殊个体)还是针对劳动产品(抽象)。从个体到抽象是普遍的发展过程,货币推动了抽象的发展。交换使分配更加有效,货币为交换的精确等价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最大化释放有限资源的价值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任务,经济即是通过所有权的分配来实现最大化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的分工发展一方面使得人的依赖关系更加丰富和复杂,另一方面使得对个体的依赖减弱,个体的功能被抽象,对他人在功能方面的需求强化,在其它个性方面的需求减弱,个体在功能性方面变得更容易被替代,从而加强了自由的程度。不同类型的功能依赖以货币相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退化为以金钱衡量的利益关系。人自由和没有自由都是某种确定的人与人的关系,自由的发展意味着这种关系从稳定不变的形式,转变为不稳定的、可以相互转换的形式。自由意味着不依赖于特定的个人意志。对货币的占有不同于普通的产权,而是横亘于主体与其它客体之间的更高一级的权利,对货币的处置权以及对货币可交换的客体的处置权同样受公共秩序的保障。货币通过切断依赖,为主体和客体提供了自由。人缺乏自由表现为他依赖于外部的力量,一个自由的人是指,他的各种个性力量都只为它们自身的目的和规范来发展和存在,自由意味着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
    货币对于人的存在的价值而言,永远只能当它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它在带给人们某种自由的同时,也在剥夺人们的另一种自由,即当人们追求货币并将其作为人生目的同时,其实际上已经被货币控制了,便也不再自由。当今这样一个浮躁、乱象横生的社会,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货币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种交换工具,而不能将其当做我们的终极目标,盲目追求,迷失方向!
感想: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阅读经典,为我们以后的质变打好基础!
    2.齐美尔说,“幸福不取决于一个人得到的东西,而是取决于他所付出的东西”。在读书过程中,我们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脑力等等都将慢慢使我们变成不一样的自己,独立、有想法、思维活跃等等,这些都将决定我们以后的幸福!
    3.目前自己的状态相比之前较好,但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总结方面还没那么系统,与其他同学也有一定的差距。希望下个月能进入更好的读书状态,结束齐美尔的阅读,并对其做个系统的总结。

时间:2019.2.18—2019.4.1
书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二、三、四卷
私有制与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集中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在阅读过程中,我影响最深的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私有制与共产主义的论述,如《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雇佣劳动与资本》等篇章,这些经典论述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更加崇拜他们,同时也让我对我们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要实现共产主义,就要消灭私有制,消灭的是什么样的私有制呢?又是如何消灭的呢?
    首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按照私有制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个体劳动者私有制和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马克思指出以往的“政治经济学在原则上把两种极不相同的私有制混同起来了。其中一种是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是以剥削别人的劳动为基础。”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私有制,到底是要消灭什么样的私有制呢?《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在回答“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问题时,特别强调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里所强调的消灭私有制,不是一味地反对一切形式的私有制,不是要消灭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是特指利用财产的私人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私有制,是特指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其主张消灭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其最根本的意义是为了消灭雇佣劳动,使工人阶级获得解放,重新成为劳动的主人。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私有制首先是由资产阶级进行的。“我们要消灭私有制,你们就惊慌起来。但是,在你们的现存社会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可见,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总而言之,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你们的那种所有制。的确,我们是要这样做的。”第二,私有制的存在是同社会生产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相适应的,它们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的产生是以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对不足为前提的,它的消灭也是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社会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时,私有制必将会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到“因此,很有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后,才能废除私有制。”
    二、当私有制消灭后,真能实现共产主义么?共产主义社会又有哪些特征呢?
   “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共产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一种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有社会人民共同占有和管理,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全世界是一个整体,没有国别,国家的角色也将消失殆尽。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社会转向生产资料公有制,共产主义社会渐显端倪。
   “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本质的占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烦人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如: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感想读书过程中有一些些收获,能有自己的思考,但感触不是特别大。在与朋友交流后,发现自己能提出不一样的想法,获得感满满。接下来希望自己能继续抓紧时间,好好读书!



2018.10.8--2018.11.20
阅读书单:《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在读)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手稿的完成稿,在其生前已出版。《资本论》(第一卷)是《资本论》的基础,意义重大。《资本论》(第一卷)共由七篇组成: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第二篇货币的资本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绝对与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工资、第七篇资本的蓄积过程。主要阐述了三个重要理论,即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及资本积累理论,并通过这些理论阐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及资本的生产过程。
   开篇马克思就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何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法支配着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集”,而以单个的商品为元素形态。商品又具有二因素,一是使用价值,二是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担当者,价值是有抽象的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于使用价值中。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也有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同一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而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则生产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形态从单纯的、单一的或偶然的价值形态;总体的或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的价值形态逐步发展到货币形态。货币则是交换过程的必然的结果。货币是充作价值尺度,并以自体或代用物充作流通手段的商品。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始点,货币则是商品流通最后的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现象形态。商品流通的直接形态,是W-G-W,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再由货币转化为商品,这是为要买而卖。还有一种形态是G-W-G,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再由商品转化为货币,这是为卖而买。依后一种方法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在G-W-G的过程中,因为二极在量上有差别,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会更多于原来垫支的货币,从而产生G-W-G,其中G=G+ΔG。ΔG为追加量,或原价值的超过额,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商品交换是等价物的交换,剩余价值不能由流通生出来,在流通领域外也不能使价值增值,换言之,它必须在流通中发生,但又不在流通中发生,那么资本总公式岂不是矛盾的么?由此,马克思发现了一种商品,其使用价值,有一种特别性质们可以成为价值的源泉,其现实的使用,将成为劳动的体化,从而成为价值创造,那就是劳动力。什么是劳动力呢?马克思解释到,劳动力,是指肉体力和精神力的总体,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存在于活的人格中,其发动,通常会产生某种使用价值。
   劳动过程是由人的活动,用劳动手段,在劳动对象上,引起预先企图的变化。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便是商品的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或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形态。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资本C由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生产手段)c、可变资本(劳动力)v。C=c+v。生产过程终了时,原资本C变为CC=(c+v)+m(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m/v,表示劳动力由资本所受到的榨取程度,即劳动者由资本家所受到的榨取程度。劳动又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是劳动者为维持自己及其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劳动,剩余劳动是超过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往往会采取两种生产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劳动日来实现,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日二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在量上的比例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资本家通过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化掩盖了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包括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两种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转化形态。
   所谓资本积累,也就是把剩余价值用作资本,或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的占有方法就是资本家拥有占有他人无给劳动或其生产物的权利。资本家会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所得而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资本或积累。决定积累的量的因素有: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与所得的比率、劳动力的榨取程度、劳动生产力、所费资本与所消费资本的差额的增大及垫支资本量等。资本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需要随积累而增加;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可变资本将相对减少;因为劳动的需要取决于可变资本量的大小,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必然会减少劳动需要,就会不断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常常具有以下三种形态:流动形态、潜伏形态、停滞形态。剩余的劳动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达的必然产物,反之,此种人口过剩,还要变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之一。资本的积累,是以剩余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剩余价值是以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又是以资本及劳动力已经大量存在于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那么资本积累的出发点是什么呢?马克思进而提出资本的原始积累,即生产者与生产手段分离的历史的过程。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即等于是以生产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财产的解体。生产手段与生活资料在成为榨取劳动者的手段,同时并成为支配劳动者手段的条件下,它才成为资本。而对民众的土地剥夺,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基础。资本家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不断榨取剩余价值,进而形成资本。

感想:
    1、2019级的读书情况及我们每周的交流讨论来看,大家读的都比较快,而我还在啃资本论,觉得自己读的很慢,感到很焦虑。
    2、每看完一本书,进行梳理与总结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思考,比之前不进行总结要好很多。虽然现在自己也能想到从某个点去总结,但真正书写总结时却不能很好地进行。
    3、抗干扰能力有待加强,不带手机去图书馆,效率明显提高



2018.9.1-2018.10.6
书单:《支配的类型》、《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学术与政治》、《社会科学方法论》、《资本论》(第一卷)在读
   

   这个月主要汇报《学术与政治》,《学术与政治》主要由《韦伯作品集导论》、学术与政治及附录组成。《韦伯作品集导论》分三个部分,分别为韦伯小传、韦伯的政治关怀及韦伯的学术。《韦伯作品集导论》的内容大多来自《韦伯传》。学术与政治则是韦伯的两篇演讲稿:《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韦伯作品集导论》叙述了韦伯的一生,他在政治上的意见和活动,以及他的学术及思想的全貌。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韦伯的两篇演讲稿,理解他的学术观和政治观。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通过比较德国学者与美国学者外部环境的区别后,总结到“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他倡导有志从事学术工作的年轻人不仅要具备学者的资格,同时也必须能做一位好老师。以学术为志业的人,必须满怀热情,而热情与辛勤工作才能激发灵感,有灵感才会有自己的创见,才能创新。与艺术家一样,只有那些发自内心对学问的献身,才能把学者提升到他所献身的志业的高贵与尊严。学术受进步过程的约束,几十年内就会过时,被超越是学术的命运和意义所在。学术中不断赶超,不仅是我们共同的命运,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韦伯还系统地介绍了学术研究是一个理智化的过程,是需要方法与工具的,通过这些方法告诉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韦伯认为教师不是领袖或生命导师。教师在课堂上只分析和事实陈述,教授学问和方法,而不当年轻人的顾问并不用自己个人的政治见解来影响学生。同时,他强调政治不属于课堂。《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对“政治”和“国家”进行了界定,阐释了国家存在“正当性”的类型:传统型、卡里斯玛型、法制型;分析了政治上的权力支配所必须的因素:人与物;辨析了政治作为副业和主业、为政治而活和依赖政治而活;具体介绍了职业政治家的类型和性格;分析了群众政治家即新闻工作者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和前途;介绍了政党的经营形态、发展、新旧形态的冲突及党工以及英、美、德政党的基本情况;说明了政党和领袖的关系、领袖民主制的前景及志业政治家的出路;阐述了政治作为志业可让人获得权力感的心理意义及志业政治家应具备热情、责任感、判断力的人格条件,信念及价值对政治行动的意义,政治中的道德要求:自鸣正义的道德和责任的道德;最后提出了志业政治家应该有的警觉,应将心志伦理与责任伦理结合起来。韦伯认为政治是一种并施热情和判断力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
《学术与政治》这本书中韦伯主要强调不论大家以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还是以政治作为一种志业,都必须具备三个人格条件:热情、责任感及价值无涉。

感想:
 
    1、入学一个多月,读经典著作、与同学们的交流让我渐渐突破自己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有所收获,充实而快乐。
 
    2、尚不能将一大家的思想像其他同学那样系统而全面地进行概括和总结,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逐步做到!
[ 此贴被孙道琴在2019-05-28 09:11重新编辑 ]
Posted: 2018-10-14 15:42 | [楼 主]
陈建兵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17-10-09
最后登录:2018-11-28

 

师妹总结的很好呀,继续加油!
珞山
Posted: 2018-10-30 10:29 | 1 楼
程波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0
威望: 30 点
金钱: 300 RMB
注册时间:2018-09-09
最后登录:2019-11-27

 

琴姐写得好认真啊,内容很翔实,向琴姐学习
Posted: 2018-11-26 23:30 | 2 楼
2017杨丽新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3
威望: 73 点
金钱: 73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19-12-02

 

读的很认真,写的更认真
停滞不前,便是退步!
Posted: 2019-01-04 15:48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4165(s) query 4, Time now is:11-22 05:2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