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熊晓烨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熊晓烨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19-04-01
最后登录:2019-05-09

 熊晓烨的读书报告

书单:《乡土中国》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我认为费老的《乡土中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中国社会最基础的乡土社会做了全面剖析,也从乡土社会影射出了中国社会。全书14章,我大胆地将它做了分层:
      一、乡土本色、文字下乡、文字再下乡
      “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孝通先生第一章的第一句话。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尽管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国人大多还是有着“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性的表现。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是‘愚’的。”对于这个“愚”字,费老认为,多数人都陷入了认知的误区。许多人都把“愚”当作是乡下人“智力缺陷”的代名词,而事实上,乡下人之“愚”只不过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乏”而已。费老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联系都是很频繁的,并且时常处于面对面的直接性的沟通交流中,这就使得作为人类交流沟通媒介的间接载体----“文字”在乡土社会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从空间上对该问题进行了说明。而在“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费老指出“文字”作为一种经验和知识的传承媒介,在乡土社会“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特质下,也不能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对“记忆”的强调和“代代相传”模式的阐述,从时间上,说明了乡土社会绝非必要“文字”。总结两章,我们可以看到,文字的发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乡土社会这一基层上,“语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
        二、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差序格局”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和新奇的词。字面上意味着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社会格局,而且这种差别的变化体现是循序的。为了更好的解释清楚这个词的意思,费老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费老解释道,这种所谓的格局的差序正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悲圈子的波纹所推挤的就发生联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为了更好的显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费老又引入了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并深入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根源的差异中去解释。费老认为,作为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文化,自孔子开始就强调“人伦”,而这种“人伦”即是“社会格局差序”的渊源。费老进一步指出,这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一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也就是“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的确,中国人的私心特别重,费老似乎对儒家重人伦,强调孝悌尊卑的一套道德主张是颇有微词的,比较推崇西方的团体意识。费老在文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显然费老认为这种“伸缩”是不公平不正义的。费老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也指出,西洋人讲权利,而我们则更侧重于讲交情、攀关系。其实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这也许也是所谓的“中国特色”吧。
      三、家族、男女有别
      乡土中国的家和族是分不开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不但承担着生育功能,更是作为一个事业社群承担了许多生育以外的职能。所以,家庭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态呈现的。对于这一部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费老关于乡土社会男女关系和感情的论述。费老引用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沈论”里的理论陈述了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作啊阿波罗式的;一种称作浮士德式的。”费老指出,感情是浮士德式的,而乡土社会的生活模式却是阿波罗式的。这一矛盾势必使得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感情之间有很难逾越的鸿沟。费老指出,乡土社会中的家庭男女似乎只不过是因为生育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并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交流和契合;而真正情感上的交流,更倾向于在同性之间的展开,这使得乡土社会的感情生活同性意味较强,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所以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最后,费老总结说:“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四、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礼制秩序”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无讼”也已经不是乡土常态。毕竟,六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费老所描述的那个正在流变的中国基层早已“面目全非”了。但费老对于许多概念的深刻生动地阐释还是让我获益良多。“人依礼而治”的社会是一去不复返的了,而“人依法而治”的社会仍需要制度上的健全。对于“无讼”的状态,我想,可能少许的乡下人,或是上了年纪的人还会残留这种思想吧----认为打官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对于纠纷更愿意以一种“调节”的方式,按照传统和道德来解决。但毕竟我们的“法治”宣传是有力并富有成效的,因为更多的人意识到或者说是更愿意用法律来作为维护自己权利和尊严的武器。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我们也注意到,即便是现代的“法治中国”,道德与法律还常常会发生冲突。怎样将法律与道德进行和谐的统一,也还是一个须我辈奋力对待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法治”高倡,“道德”损抑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长老统治”的概念,费老通过对“暴力权利”和“同意权利”的描述性解释来突显出乡土社会模式于两者的异同,正是其存在的迥异,使得费老用“长老统治”来描述乡土社会。长老统治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束上。费老并进一步推及到年长者对年少者经验的传授模式上,说明传统乡土社会由于范围的狭小,流动性的缺乏,使得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也就是经验特别奏效。这就使得具体经验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和富有意义,而具体经验则掌握在那些因为早出生而在具体环境中有所经历的长者手中。所以,就这一点上讲,我们再加以引申就不难理解乡土社会秩序的、代表传统的“长老统治”了。对于“无为而治”费老指出,由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使得乡土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由于物质生活需要的相互依赖减少,这也使得其统治方式本质上更趋近于“无为而治”了。
        五、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血缘和地缘”一文阐述了从血缘到地缘的变迁。在稳定的社会里,“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是不分离的。“乡土社会变化很少,人口却不是完全没有流动的”。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人口繁殖到一定程度,所需土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达到一定程度,效率受到阻碍,社群就不得不在区位上分离。“在这分离之前,先发生的是向内精耕,但精耕导致土地报酬递减,不可避免地逼迫人们走向分离。如果分离出去的部分形成了新的村落,还和原来的社群保持血缘上的联系,就形成了血缘性的地缘,如籍贯,不管人到了哪里,只要不改,籍贯都还是那老地方”。这籍贯便是血缘在地缘上的投影。然而很多离开老家的人并不能形成的社群而只能设法在已有的社群中插进去。这些人被称为“外客”,他们不是亲密血缘社会的成员,进入当地社群相当困难,但也因此得以从事商业。在血缘社会里商业是不存在的,他们的交易以人情维持,不是用钱物“无情”地明算账。血缘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面前是拉不下面子的。商业的需要使得外客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当地人组成一个新的社群,纯粹的地缘就是这样从商业里发展出来,不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社群,血缘和地缘得以分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从欲望到需要”展示了经过变迁,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们在行动指南上的区别及背后的原因。在乡土社会,个人只需依着欲望活动。原因有二:首先,人们经过了社会的教化,欲望就受到了文化的规定,如同感情定向受到文化的规定一样,使得欲望不是生物事实而成为文化事实。其次,作为文化事实,欲望便是传统,是累积的经验了,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筛选的得以基本上符合生存条件,依着欲望总是利于生存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依着欲望行动却是不行的。因为现代社会变迁很快,原来的文化很快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欲望作为文化事实也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旧的一套生活模式不管用了,人们不得寻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联,按着生存的目的生存的需要去发现新的行为方式。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行动从盲目的被动的遵从变成了理性和自觉的,从没有选择地被教化变成了有选择的探索,行动指南从欲望变成了需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里程碑。
      实际上费老的《乡土中国》在当年已经可以说将中国基础的社会现象和问题阐释的淋漓极致了,甚至时至今日费老的观点和理论仍然可以对今日中国的社会现象做出解释。当然《乡土中国》一书在现世的中国社会下有些观点和内容已并不完全合理,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费老能够对当时的社会做出如此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已实属不易,更可以说是相当深刻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在变化,有些变化是进步,而有些变化则很难界定其性质。中国现在正在全力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这是应该的,科学的,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历史前进的必然,但就传统而言,乡土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费老认为这种人治其实是一种礼治,根据礼仪和道德来实现法律的约束力。道德与法律,有时候需要面临取舍,但我认为更好的结果应该是融合,大陆法系的种种无奈已经表明了完全条文的法治是苍白的,而封建社会的最终崩溃也说明完全唯心的礼治是无力的,法律的严谨与公正保证了人格的平等,而道德发展的继承性与渐进性保证了社会进步的稳健。
      时至今日,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不可阻挡的浪潮,但落叶归根的乡土仍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土的情怀则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柔软部分,既包括对一方故土的怀念,也包括对那一种思维逻辑的认同,那一份敏感的不可触碰。这是中国的现实,也是中国的特色,中国要发展,绝不能牺牲关于乡土的这一部分,无论是政策,还是感情。未来,无论是探索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建设进程,还是发展有着更旺盛生命力的新农村,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它所引发的对乡土的思考,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值得熟读和深思。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读书报告: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一部社会学经典著作。作者涂尔干是社会学重要奠基者之一,一生致力于建立法国社会学。
        序言,涂尔干就开宗明义地讲到了他的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是把社会事实视为物来研究。因为他认为社会事实是与内部认识的东西相对立的,即人不能通过形而上的思考,而只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感知。因此,对于社会事实的研究要从物的方向入手。
        第一章中,涂尔干提出来“社会事实”这一概念,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实用且有影响的定义。他从引述一系列行为方式出发,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的因自身的明显特征而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的现象群”,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一种经验上的判断,之后又详尽的阐明法律、道德与风俗惯习、教义、制度等外在于个人,同时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与感觉方式。社会事实的普遍存在,使得集体性与个体情感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矛盾,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不是个人情感和意识的简单相加,而是普遍固有的一种客观存在。全篇激荡着他与孔德与斯宾塞就社会学研究问题划清界限,他批评了社会学是“观念的”研究,反对“心理还原主义”,不应只强调心理个体层面,更应高屋建瓴地从社会层面认识,同时也拒斥了孔德与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形而上学。
        第二章开篇明义,提出了进行社会学实证研究时所应遵循的准则,“第一条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是: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至今仍停留在观念阶段而陷入的困境乃是先入为主的“通俗观念或预断观念”所致。即使孔德试图使科学摆脱哲学思辨,“他还是把观念作为研究的对象了”。“斯宾塞先生倒是排除了这个概念但他是为了用以同样的方法形成的概念来取代这一概念。”涂尔干认为在“科学”的研究上应做到对“物”的研究而不是对关于物的“观念”研究;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是自成一类的研究对象,不论喜欢厌恶,它都是相对于个体意识而言的独立存在,这一事实不能还原为生物的或心理的存在。正因为它是客观的,必须从最便于进行科学研究的、“纯粹的状态”的侧面着手研究社会,即要摆脱一切预断、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从而从独立于个人的方面来理解社会事实。
读书感想:
1、这是在复试第二天,听了保研同学交流和贺老师的鼓励后开始进行的一月读经典内容,从中所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感觉受益良多,开始对读经典深入学习社会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2、一个月以来,自己改变很大,原来因为专业的不同侧重方面不同,很少花时间静下心来系统读书,认真读经典,全面思考问题。现在可以静心下来认真读书,学知识,增底蕴,增益我所不能,小有成就。
3、通过读费老的书和涂尔干的经典,我对社会所要研究的对象和问题由来清晰的认识,费老就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涂尔干就怎样研究社会对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提供了行为准则。深感自己从前的无知,知识的浩瀚广博。
4、下一个月,我一定要拿出更多的时间读书,也要加快读书进度,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认识,读好书,广读书。
Posted: 2019-05-09 11:40 | [楼 主]
小土豆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3
威望: 83 点
金钱: 83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3-05-09

 

看得出来读得很认真,状态也不错,继续加油
朝气蓬勃,努力生活;好好学习,天天读书(๑•̀ㅂ•́)و✧
Posted: 2019-05-09 17:12 | 1 楼
朱英达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5
威望: 35 点
金钱: 350 RMB
注册时间:2018-07-08
最后登录:2020-12-30

 

新朋友好优秀啊,写得太认真了吧
Posted: 2019-05-09 18:02 | 2 楼
李沁怡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4
威望: 24 点
金钱: 240 RMB
注册时间:2018-10-14
最后登录:2020-01-16

 

《乡土中国》总结得很细致深刻!加油呀
Posted: 2019-05-17 20:20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3086(s) query 4, Time now is:11-24 20:1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