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1.《自杀论》
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2.《社会分工论》
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在读)
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特殊的理论和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读书计划的开端,选择了涂尔干的书籍进行了阅读,通过阅读,对涂尔干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自杀论》
我的思想比较狭隘,在我印象里自杀大多归咎于个人的原因,个人因无法面对目前的生活和困境而采取的一种逃离的手段,很少将它放在整个大的社会中去考虑人为什么会自杀,通过阅读本书刷新了我的看法。
涂尔干认为,所谓的“自杀”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自杀跟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每一个社会群体对自杀都有一种特殊的倾向,这种倾向既不能用个人的心理器质结构来解释,也不能用自然环境来解释,仔细思考,这种倾向必然取决于社会环境,而且本身构成一种集体现象。涂尔干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即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和反常的自杀。利己主义自杀的心理特征是一般的消沉、表现为伤感的忧郁或伊壁鸠鲁式的冷漠,利他主义自杀的根源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反常的自杀一般会出现恼怒和厌恶心理状态。涂尔干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自杀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并为重大关系,而是跟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和生活变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跟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和两性差异关系巨大。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观察社会事实的最基本的规则是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社会学应该从它还没有摆脱的主观阶段走出来,走向客观阶段。对于社会学家来说,无论是在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时,还是在进行论证的过程中,都必须绝对禁止使用科学之外的和不是为科学所需要而制造的概念。正常现象是应该是什么就表现为什么的事实,病态现象是应该是什么却未表现为什么的事实,作为全部研究的出发点的定义,必须同时把这两种现象包括进去,但是,即使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相同的特质,但是还是要把他们分为两类。
分类的原则主要是首先要以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作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
社会学不是任何一门科学的附庸,它本身就是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的科学,对社会现实的特殊感觉是社会学者不可缺少的东西,因为只有具备社会学的专门知识才能使他去认识社会事实。
《社会分工论》
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分工也相应的发展起来。涂尔干将本书分为了三卷,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反常形式,看似简单的目录,阅读起来确实是很有难度的。分工充斥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通常的理论认为,分工的来源就是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望,分工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更丰富,更优质。但是,刺激过多或过少都不会带来快乐,住中庸——适度的快乐才能算是幸福的条件,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快乐,快乐并非幸福的唯一因素。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然而我们认为,社会的扩大和密集并没有允许分工不断发展,而是需要分工不断发展,它并不是实现分工的工具,而是实现分工的决定性原因。然而失范的分工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要想治愈失范状态,就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群体,然后建立一套我们现在所匮乏的规范体系。
【感想】
这个月以涂尔干的书籍为主,以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多内容不能理解,所以有点急躁,但庆幸的是自己能够慢慢沉下心来,仔细体会书中的内容,渐渐进入良好的状态,这是自己最大的进步。
在读书的过程中,因为辅修论文对我来说有点难度,在上面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相对于同组的小伙伴读书量较少,但至少每天都坚持了下来。
小组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每天在群里面打卡,每次有问题大家都会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定会更加努力!
【自评】:B+加油
[ 此贴被刘丽婷在2019-05-14 21:0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