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齐美尔
《与社会学同游》 彼得.伯格
《菊与刀》 鲁斯.本尼迪克特 商务出版社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郑也夫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
《家庭论》 贝克尔 商务出版社
《家庭史》上卷 比尔.基埃 主编 三联书店2003.8
7月首先把上月未完的《社会是如何可能的》看完,郑也夫说齐美尔一半以上的精力做小问题,写社会学杂文,是个小叙事的大师。我很喜欢他的东西,虽然很多还不懂,但读着有趣。同样很有趣的还有伯格这本早期练笔之作,国外的这些大师们很博学,讲述一个东西,或者一路写下来,左右逢源,有无数个闪光点,无数个激动人心的观点,无数个美妙的想法,不得不爱。
《与社会学同游》文风活泼,伯格广泛参照和点评了其他社会学家的一些理论,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主张社会学向其他学科开放,向不同的研究方法开放。他认为社会学既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又是人文关怀意义上的人文学科。书中他的社会学首先关心的是人的生存境遇。“(社会学)还是一种生存选择,你可以借此整理人生阅历,并使之井井有条、富有意义。”比较喜欢第四五六这三章,“人在社会”讲述来自社会的外部压力,“社会在人”则讲来自人内心的压力,两章都是讲人的囚徒困境。“社会如戏”则指出几条“越狱”隧道,比如,变革、超然和巧妙利用。超然的态度和“角色距离”都可以减压,游离使人忘记“理所当然的世界”也可以减压。这三章也让我突然理解了很久以前看过的惊悚电影《惊心动魄》,女主角雯雯在“梦境”中失去了一切身份和定位感,而这一切只是卢博士蓄谋已久的实验。电影证明“如果周围人不承认他的身份,他就不可能在自己的意识里维持自我形象”,而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就是构建女性社会支持网络对女性生存的重要性。
《菊与刀》要是本尼迪克特写的是中国那一定很精彩!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是郑也夫的八篇讲义,如果早些看到此书会对我的读书启发会很大。读书要记笔记,一类是记书中一些核心观点并注上索引,一类是生活笔记,关于生活中感悟和发现的道理。写论文对读书成效的直接更是最好的体现。对于书中郑先生推荐的几本书我想以后会找来阅读的,必定很有启发意义吧!
贝克尔是经济学家,他的《家庭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婚姻、生育、家庭中的利他主义等,书里经济公式我不甚懂,看得很晕。贝克尔对生育率的经济研究强调父母收入和抚养孩子的成本的效应,提出收入的增加和较高的质量收益率相结合,就可能大大降低生育率。而李银河在《生育与村落文化》中说:“我认为贝克尔的人口经济学在中国的农村是不适用的。”因为,在分析生育率时要结合中国的村落文化,生殖崇拜在中国已成为“文化滞后”的范例。在中国的村落文化中,生育不是一种消费行为,而是一种不考虑“支付能力”的行为,而消费者是有决策的行为。我认为李银河说的很对。
《家庭史》是对家庭进行的数千年的思考,悠悠千载已逝,而家庭不是从最古老的形式开始沿着单一的线条向其他形式演变的,列维—斯特劳斯说:人类强大的创造精神几乎将所有的家庭组织形式设想出来并且摆在桌面上了。本书上卷论述古代社会,尚未开化的欧洲和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非欧洲文明的古典阶段,像看故事书一样看完了。
[ 此贴被光玲在2009-08-29 08: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