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婕九月读书情况报告
本月阅读书目有:
《社会学的邀请》 乔恩 特纳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
《自杀论》 涂尔干
《学术与政治》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费孝通
《菊与刀》 本尼迪克特
居然是第一次发帖,可能我比较慢热吧,不过来了就会好好向大家学习的。
《社会学的邀请》,选书理由:看了赵建平的帖子,发现他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另外这本书的名字也比较有吸引力。其实正如书名,这本书是社会学的入门书,是对读者的一种邀请。但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社会学的核心观点。作者的行文很有意思,以至于读起来整个心情是很轻松有趣的。我认为可以把这本书推荐给以后新加入读书会的同学,以至于建立对社会学最直接而有感悟的情感。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选书理由:费老在普通大众心目中的知名度。此书给我很大的感触,费老对很多问题的独到见解实在是经典!但由于是感冒在寝室看的,很多启发没能及时记下来,之后再去想却想不起来了。
《菊与刀》,选书理由:备研时有文化人类学这本书,此书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典范。个人惊讶地发现日本文化已经渗透了很多在我的生活中,从日常用品到杂志,从音乐到电视剧。而在同学中有完全对日本文化置之不理的,也有把和服当睡衣穿的,所以想起这些问题觉得很能够引起思考。但仅通过一本书的阅读远远不够,对于日本的研究,路还长着呢。
涂尔干的两本书基本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以《自杀论》比《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更好理解。涂尔干否定了身心衰退、种族、遗传、自然因素等对自杀的影响后,直接考虑自杀是随着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包括宗教信仰、家庭、政治团体、行业团体}发生变化的,再回到个人,研究这些一般原因如何个性化而引起后果。自杀作为一种极大的自我放纵,与群体的意志趋同、内聚力和社会整合等概念都是有关的。以至于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家庭、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从书中发现了以下有意义的观点: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满足肉体生命所需,是一种机体的需要。社会属性是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只和社会有关。涉及很多人的社会活动,比如艺术、道德、宗教、政治信仰、科学乃至生命价值、高尚生活等等。我们只有在与社会保持联系时才能坚持这些活动。反观集体的情绪和思潮,社会的苦难必然变成个人的苦难,社会的虚弱弊病通过宗教、道德是个人忧伤、不健康。所以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很重要。同时,每个群体的社会需要也不一样,儿童和老人就比较容易自我满足,不缺少生活必需的东西。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满足,社会交际需要不大。而社会需要很大的人则需要找更多支点才能平衡。
对于韦伯的阅读,仅仅只开了个小头。不过感觉还不错,接下来要继续多读几本。
周思婕十月读书报告
本月阅读书目有: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米切尔和布莱克
《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
《福利社会学》 景天魁
《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 莫拉莱斯 谢弗
《中国人的德行》 亚瑟 史密斯
《有闲阶级论》 凡勃伦
整个月在精神分析上停留太长,以至于有点本末倒置了。也是缺乏规划的原因,以后要汲取这个月的教训了。
所以还是说说弗洛伊德。他的思想极具革命性,但在某些人看来又及其难以接受。弗洛伊德的发现使精神分析的宇宙诞生,其独一无二、彻底的作用正如宇宙大爆炸诞生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宇宙。弗洛伊德把自己视为一个对前所未知的世界(潜意识)进行探索的人。他在复杂广袤的精神领域中艰难前行,揭露至关重要的潜意识的幼儿期愿望,他要探索的东西是秘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世界,在那个世界中秘密已被隐藏起来。无可争议的是,其著作中当时饱受争议的那些重要特点,在我们的时代已成为日常观念:潜意识动机及意义、性欲形式的无限变化、早期事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家庭生活中俄狄浦斯主题的重要性、幼儿和儿童经验中的性和感官因素、心理否认不愉快事实的能力,等等。
但是很多弗洛伊德的概念不能证伪,关注在病人的回忆,而回忆往往不是百分之百可靠,这是其理论存在的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有后人的不断完善,以至于整个精神分析极其具有生命力。其中包括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派等等。仅以埃里克森为例,其生命周期理论及认同概念影响了人类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看精神分析对我的冲击力是很大的,但它又不是那么浅显易懂。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采访高晓松的栏目,他的谈话中几次提到了弗洛伊德,觉得很有意思。他说眼泪是一种排泄等等弗洛伊德的观点。的确,可以运用其来分析太多日常生活中的奥妙。
愿与大家共勉!
[ 此贴被周思婕在2010-11-15 21:2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