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于之宽的七月份读书报告(更新至8月5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于之宽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7 点
金钱: 7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1-09-21

 于之宽的七月份读书报告(更新至8月5日)

七月读书目录:
《社会学思想名家》,科瑟著(200页以后)
《乌合之众》,勒庞著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韦伯著
这个月首先阅读了上个月余下的《社会学思想名家》,通过对各个时代主要的社会学家的思想、生平、生活背景的综合把握,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他们的社会学思想。通过科塞的总结性介绍,可以把握社会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明显地发现社会学家之间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后来的社会学家通过对已有的思想进行借鉴和批判,实现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被称为群体心理学叩门之作,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到尾我都觉得这本书中偏见很多,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群体的心理、意见和信念,在很多的时候,竟会让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但不得不说,能够佐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其中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他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而这些愿望由于不被人的理性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正由于这些粉饰,将梦伪装,从而造成了解读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梦的解析时,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伪装,探索人的那些淹没在“深海”处的愿望。为了破除梦的伪装,弗洛伊德从梦的检查入手,先是谈到几个较为普遍的象征形象,进而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进行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完全破除伪装后,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在精神分析治疗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化”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着作中,马克斯•韦伯具体分析了这一问题。韦伯认为新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必定成为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生活态度普遍的发展。可以想象的最有力的杠杆。”韦伯无疑是强调了新教伦理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其形成阶段的发展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源于新教宗教信仰的某些伦理要求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所需的经济动机模式之间的选择性亲和。”应当指出,韦伯虽然强调了“思想在历史变革中所起的独立影响”,但是它并不否认“新教同样地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读书感想:这个月的总体感觉还算不错,尤其是在阅读《乌合之众》的时候,自己本身对社会心理学友一定的兴趣,价值作者语言简单易懂,又直击社会中的大众问题。但是,不足之处在于阅读量还有望提高,还有就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方便地阅读经典,只能期望开学后的改善了。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暑假将要结束,回想过去的几个月,虽然烦心事很多,时间也受限制,但取得的回报还是让人高兴的。在最后的一个月中,我要再接再厉,给自己的假期读书划上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句号。

六月读书目录:
《生育制度》,费孝通著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著
《社会学思想名家》,科瑟著(前200页)
费老的《生育制度》,是一本有关家庭社会学的著作,读完此书后,感觉通俗易懂,而又不乏深刻的剖析,精彩的论述。构成了这样一部令人信服的学术巨著。生育制度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子的三角,而这三角是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人类社会普遍的基本结构,三角形包括两方面内容: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从夫妇关系上看,父母的双系抚育一方面确保了两性的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为了子女能够顺利的习得文化。从而引出一个社会性的断乳问题。所谓社会性的断乳,是指由于家庭具有暂时性,孩子长大了就要脱离原有的抚育团体去成家立业,脱离原有的父母子三角结构而要去和另外两点结合成新的三角形,所以在原有的三角形中就得及早防范亲子间持久的联系。社会性的断乳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道门槛。社会性的断乳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情感上,心理上的断乳。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不是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专著,而是对学科发展的反思与展望。米尔斯很犀利地揭露批判了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几种研究偏向和社会科学界的腐败现象,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初读这本社会学的名著,“不懂、混乱、枯燥”充斥,慢慢的展开阅读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叹作者的旁征博引、思维清晰、批判深刻。虽然我对之研究颇少,但其中哲理性的批判与见解还是耐人寻味,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章人类的多样性。我佩服作者从人类的多样性延伸论到学科的分分合合,学科的多样性,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又注重融合。我还比较喜欢附录的治学之道部分。作为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人,对治学比较敏感,米尔斯的总结十分独特、周全而实用,他所列举的七种激发社会学想象力的方式也堪称经典也同时可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阅读经典社会学家的名著时,由于缺少对他们生活经历和其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了解,造成了我对于经典作家思想理论的有限理解。科瑟的《社会学思想名家》不失为一本帮助我大致了解社会学思想名家的著作,所以我选择阅读这本书以弥补社会学基础的不足。尤其是在阅读了涂尔干的生平、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后,我对于已经阅读过的著作明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读书感想:这个月的阅读量不够,我确实应该自我批评。在这个月的后半个月,我全身心地投入了陈老师布置的问卷调查任务之中,由于之前缺少实践经验,因此耗费的精力非常大,但收获也颇丰,是我对社会学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月中,读书的欲望的确有了提高,在空闲之余总要拿起书看两眼,不然一天心中感觉不踏实。在非常繁忙的时候心中也渴望看书,在今天回家途中的火车上,我很自然的读起了书,那时我发现了未曾有过的改变。读书的理解力也有了提高,进入状态变得容易,读起来顺畅不少。有了这些小小的进步,心中不免自觉欣喜,读书的欲望更加强烈。不管困难再多,我也会勇往直前,奔向心中的向往。

五月读书目录: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涂尔干著,胡伟译      华夏出版社    1998
《自杀论》          涂尔干著,钟旭辉等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乡土中国》        费孝通著              人民出版社    2008
《街角社会》        怀特著,黄育馥译      商务印书馆    1994
第一个月没有从经典开始,是为了增强自己对于社会学阅读的兴趣。为了为这个月阅读经典做好铺垫,在上个月月末开始阅读了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所以这个月对于经典正式阅读便理所当然的从此书开始。虽然第一章开过头,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想把思维串到一起只能重新阅读。将社会现象看做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则: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根据社会现象的外部共同特征进行定义,客观的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如下特征:一,社会学独立于哲学;二、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三、必须把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事物。涂尔干对于这些问题的经典论述与阐释,无疑加深了我对社会学这个学科的认识,使我对他的首创精神不禁敬佩,也第一次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经典所带给我的冲击。
涂尔干的《自杀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杀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文中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数据反驳了先前对自杀因素的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与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他认为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跟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有密切的关系。自杀率的高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所不同,它与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两性差异关系很大。涂尔干的这一著作实践了孔德开启的实证社会的设想,成为采用社会统计等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首创,也有利地说明了他所倡导的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现象。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费孝通在这本书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我觉得他的最大成果是把乡土中国的根子挖出来了,指出来为什么我们最近百年的变迁会如此之艰难。什么是差序格局?很简单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哪一点是自己,其余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
读《街角社会》的最深印象,是对在真实环境中的真实人物的描述。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的各种研究成果,不管是社会学的还是人类学的,往往都是一幅已经织就的锦缎,干干净净、齐整无瑕。可是社会研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和无穷变化的社会情境,很多是研究者无法掌控而只能加以调适和互动的;而这个过程,无疑会对研究结论的得出具有莫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在实地研究中如何与人交往的摸索过程,却极少在研究成果中表现出来。怀特说,“我决定为填补这一空白尽自己的菲薄之力”。在当时,怀特这种对研究过程的展示和反思的确是具有开先河意义的。

读书感想:刚开始阅读经典,感觉无疑是难以忍受的。经典中的话语有时看来是晦涩难懂,甚至有种咬文嚼字的感觉,反复阅读几遍仍然是不能理解。在强压着放弃的想法的坚持下,每本经典阅读后总是有了初步大概的了解与疑问,甚至是怀疑。诚然,这种怀疑可能是没能真正理解,也可能是真的存有漏洞,这需要我的继续努力来解决疑问。对于经典的理解我自知还很浅薄,但我相信通过努力会有所改变,我期待着改变后自己的认识,那是我梦寐以求的感觉。看着其他同学的成绩,我不免心生羡慕,可每当被眼前的世俗之事所阻挡时,又不免毫无办法,矛盾的心理和行为让我很不舒服。当自己坚持了几天以后突然发现,原来最后的结果自己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掌控的,关键是自己的毅力与取舍。当你选择了读书时,其他事情便自然与不自然的离开了视线,一段时间的相对宁静带给我涉猎经典的没好机会。在想读书的时候安下心来读到了书,真正进入了读书状态,对我来说是幸福的。我要抓住这难得创造自己幸福的美好机会,用努力弥补曾经的遗憾。感谢贺老师和读书会给我的机会和动力,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继续追赶大家的脚步。



四月读书目录: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孙立平著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著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著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著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著
读书感想:
第一次写读书报告,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谈起,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还是按照自己的阅读顺序,随心发挥,谈谈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之所以第一本书选择《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是因为自己第一次系统地阅读社会学的著作,从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开始,有助于增强阅读的欲望并坚持下去,以期更大的进步。《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孙立平教授继《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的又一本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它从“结构断裂”延伸到“权利失衡”。在这本书中,孙立平对“断裂”这个概念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说明:第一,在社会等级与分层结构上是指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而且在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第二,在地区之间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断裂。城乡之间的断裂既有社会结构的含义,也有区域或空间的含义。第三,社会的断裂会表现在文化遗迹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断裂社会的实质,十几个时代的成分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当然,在本书中孙立平更加着力探讨了导致社会断裂的一系列社会失衡现象以及一个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分配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国有资产流失、弱势群体形成、社会冲突增加、信任结构崩塌、道德底线失守……,种种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全面失衡与失序,其实都缘于“社会权利的失衡”——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这种权利失衡不断地复制并再生产出巨大的社会不公正与社会的裂痕,日趋呈现出孙立平所表述的结构性的上层阶级化、下层碎片化,进而出现行动层面的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的趋势,即社会裂痕不断扩大,鸿沟不断加深。
孙立平在《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一书的众多论述中,我最关注的是他关于教育问题的看法。在其第四部分的教育与阶层的再生产中,孙立平指出,由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定型化的过程,出现了阶层之间流动的减少和常规化,最重要的流动机制已经与教育了联系在一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未来的社会中,教育将会越来越多地取代体制改革成为我国社会流动的主要机制。教育对于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双重影响,即它一方面复制或在生产者原有的结构,另一方面又为这种结构的变动和微调提供了渠道。而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教育会显示出它哪一方面的作用,则取决于其他的种种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不断提出教育的公平问题。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教育公平常常被人们理解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正是这一原则,可能会起到维护和延续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结构的作用。当读到这些论述时,联系到自身的亲身体会,我立刻对应试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感悟到自己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以及作为社会学学生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重任。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是以陆学艺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推出的两部权威作品,是我国社会分层问题研究者和关注爱好者不可或缺的研究成果。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我更为关注的是第一部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地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课题组认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是划分阶层的唯一标准,他们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根据上述标准,课题组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并认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更接近于“金字塔型”,离合理的“橄榄型”相距甚远。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主题是:十大社会阶层怎样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结构分化演变而形成的,社会流动机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十大社会阶层今后各自将怎样继续演化,现有的社会流动机制哪些是合理的,哪些还不合理,需要怎样的改革和调整。课题组把这50多年的社会分化与流动过程划分为两大阶段五个时期。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中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总结了几个相关结论和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念,也使得以传统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为主的那些人的子女,在高等教育的“高收费”面前,难以像20世纪90年代以前那样与干部或私营业主的子弟们凭分数“公平”竞争,弱势群体家庭中有才华的儿女们只能望校门而叹息。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隔离依然存在。上亿的“农民工”就业于城市却不能享受市民的权益。一些大都市出台的职业保护法规,将他们的就业局限于职业体系的底层。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还缺乏相应的保障。这两本书无疑让我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拥有了从社会学角度更加理性分析社会问题的冲动。
大一的时候,老师就曾经向我们推荐过《菊与刀》这本书,学习孙秋云老师的《文化人类学》这门课程时,更是了解到这本书的知名度和魅力,现在终于有机会品味一下。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日本及日本人后所作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以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还参考了大量的书刊以及日本文学和电影,得出了日本政府会投降并且要保留天皇、利用日本原有的行政机构统治日本的结论。从以后的历史我们看到美国政府采用了本尼迪克特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该书之影响。
阅读此书让我对日本人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书的名字叫“菊与刀”,这是日本人的双重性格的体现,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他们可以有如菊花般的恬淡与优雅,却也可以像刀一样锋利而凶狠。等级制是日本有文字历史以来生活的准则,以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继承等为基础的等级制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恩和情义在日本是两个极为重要的观念。恩意味着对所欠恩情的回报,其本义就是负债。是债务就要偿还,因而日本人讲求报恩,负恩则使日本人肩负了巨大的责任。情义与恩有所相似但又不同,这是一个奇特的道德义务范畴。对于不熟悉日本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当难理解的概念。情义分为两类:“对社会的情义”(向同伙人报恩的义务)和“对名誉的情义”(保持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我决定下个月阅读经典著作的开头,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涂尔干对社会现象的阐述并将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开创了社会学发展的新天地。由于对于经典的不适应,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现在只阅读了第一章。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数涂尔干对于社会现象的说明与定义,让我体会到了经典的魅力。所有“活动状态”,无论固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于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人,是个人感受的现象,叫做社会现象。虽然知道自己还未完全明白其中的意义,但我对这个定义感到兴奋,尤其是其中的“活动状态”更是让我佩服,也许是因为抽象的缘故,但的确是概括的值得我细细品味。所以,下个月我将从涂尔干的经典开始,阅读难度更大的社会学著作。

读书心得:
第一次如此系统地读书,刚开始确实有些茫然,最后还是决定先从兴趣开始。没有安心于书桌旁读书的习惯,我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一如往常,刚开始读第一本书时,我发现自己看完就忘,也许是因为记忆力不好,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和用心。所以,我尝试记录所看内容,但是由于什么都想记,进程又相对减慢,串联理解的难度也增加。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挫折与尝试下,我发现自己的读书状态似乎有所上升。面对各种困难和同学的嘲笑,我坚持着自己的脚步,不放弃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痛并快乐着,我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当自己总结读书感想时发现,其实写读书感想强化了自己的阅读,加深了自己的理解。相信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监督下,我会坚持不懈,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气质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一次读书,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希望老师批评指正,我定会努力改正,坚持读书!
努力抓住转瞬即逝的读书机会
Posted: 2011-08-06 20:31 | [楼 主]
于之宽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7 点
金钱: 7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1-09-21

 

这破网吧,这破网速更新不了啊,急死了,重新发帖吧。自己先顶一下。
努力抓住转瞬即逝的读书机会
Posted: 2011-08-06 20:35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7918(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3:2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