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2014年4月读书报告与感想 卢青青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2014年4月读书报告与感想 卢青青

书目:
    《乡土中国》(费孝通)
    《理想国》(柏拉图)
    《悲剧的诞生》(尼采)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内容理解:
《乡土中国》(费孝通)
这是本很短小精悍的书,因为没有受到过社会学的训练,就以这本易读的书作开篇,希望自己对社会学有个初步认识。这本书读了好几遍,每次读都觉得与我眼中的中国的乡村那么贴切。这本书根据费老的讲稿写了十四篇文章,细看发现各章间都是围绕“乡土”展开的。乡土即乡村和土地,对于同是乡下人的我深知土地对于乡下人的作用,就像我的祖父辈,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甚至从不赞成他们的孩子离开土地,乃至我的父辈,虽然暂时离开了土地,但从来不放弃对土地的拥有,尽管有些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契机中,把从城市里学来的现代经济元素融入到乡村中,搞土地承包或者所谓房地产,但土地仍然是他们落叶归根的牵挂,虽然表面看起来乡村越来越有城市化的气息,但本质上仍是离不了土地的,仍是乡土性的。
这种围绕土地展开的乡村,其格局必然是以任一人为中心荡漾开的波纹圈,像树的年轮一样,以人伦为纽带由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波纹圈式的差序,而这个圈子的中心却不一定与圈外有何直接联系,只要每一圈之间有联系,这个圈子就是成立的,这个圈子的社会关系就是如此发展着的。所以在这个圈子里文字是多余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语境,有时候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表达他们的意思,所以这种看似不清不楚的言语在城里人看来是“愚”的表现,但乡下人在这种“愚”中聪颖的交流着。不过这种交流只适合波纹圈式的关系网,这个关系网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是一个有机的团体,不是靠契约而是靠血缘和地缘联结的,所以它不讲究法律诉讼,因为维系着这个大家庭的是私人的道德,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以传统延续下来的礼来约束自身及他人,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道德楷模”,在小家庭中,这个楷模就是父子,在大家庭中就是所谓宗族长老,乡村发生了什么事是需要长老来出面协调的,长老即是最高法律。然而在真正法治社会践行的时代,这种长老权利就变得名存实亡,子女不在偏听父母所言,乡村有事也不再需要长老解决,自然向法律求助,所以现在的乡村社会让人感觉乡情越来越淡了,乡下人的淳朴善良也越来越稀有了,不是人变了,是社会变了,中国人的思想不在局限于家庭而是着眼于社会了,也开始由感性偏向理性了。所以尽管还是乡土社会,但也开始慢慢走向法治了,这时的“乡土”也开始注入新元素了,不在只是城市人眼里的土气了。但这一过程路漫漫而修远,传统根深蒂固的文化不能一时转变,浓浓的乡土气息也是相以为继的,所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仍然是艰巨的。

《理想国》(柏拉图)
这是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在社会政治中的实际运用。《理想国》以正义为开端,认为灵魂有三个部分,即理智、激情和欲望,相对应于现实中的德性就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理智居于主导,用来约束激情和欲望,但理智同时需要靠激情来坚持,只有这三部分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正义,才是正义的人。这种个人的正义扩展到社会中就是所谓城邦的正义,柏拉图将城邦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护卫者和自由居民,这三类人应分别对应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种品质。当然这种划分不是世袭的等级延续,而是根据其天赋及其所受的适合其自身教育的综合结果来看的,所以统治者必须是智慧的,且是拥有最高智慧的,精通统治的技艺;而护卫者是保卫城邦,保卫统治者和居民的,所以必须是勇敢的,但这种勇敢必须是在统治者智慧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的;而对于智慧和勇敢比较缺乏的普通居民来说,他们最易欲望膨胀,所以要在统治者和护卫者的引导下节制。只有这三种类型的人都各按其位、各司其职,德行一致,这个城邦才是正义的城邦,才是理想的城邦。当然这个城邦是要重视教育的,这个教育包括音乐和体操,即是培养人的德和行,既有美德又有技能才是真正的正义。这个城邦按照柏拉图的设想,财产和家庭是公有的,统治者是听凭于智慧而非法律的,所以其要有足够高的智慧,这就是所谓哲学王。否则正义如果出现偏差,城邦就会不和谐,为此柏拉图提出了四种不正义的城邦体制,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荣誉政体的人爱好荣誉,显然是因为缺乏智慧,只单纯突出勇敢;寡头政体爱好金钱,显然是欲望膨胀的一类,但对于金钱的吝啬有说明其在钱财方面又是有一定节制的;而民主政体显然释放各种必要和不必要的欲望,各种欲望无节制的释放造成极端的民主反而无民主可言;僭主政体是对欲望更无节制的释放,把非法的人类最邪恶的欲望释放出来,自己也堕落为欲望的奴隶,这就是缺乏智慧致使正义出现的偏差。
真正智慧的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其实也只是柏拉图在可见世界通往其理念世界的中介,在柏拉图看来,我们活在现实中仍是被遮蔽的,并未真正认识自我和所处的世界,因而要努力通往理念世界,这就是他的洞穴理论所要表达的思想。囚徒把自己看到的影像当做真实的世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失去了自我,让利益掩盖自我本心,也许读书会是我们回到自身的一个途径,尤其对于一个研究社会的人来说,我们尤其应该做到知行合一。

《悲剧的诞生》(尼采)
悲剧里,你的心随之沉浮,你替他们诉说命运的不公,却同时也在抒发自己的共鸣。这也许就是古希腊人所说的,悲剧就在于人与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命运超越人之外,是可怕、不可知也不可抗拒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主角的行为过失所造成的意外悲剧也恰是命运的捉弄,因而它在引起人们恐惧的同时也激发人们的怜悯,这种怜悯并不只是单纯的所谓同情心泛滥,而是在怜悯悲剧主角命运的同时,更激起自我战胜命运的勇气和决心,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一种道德和生命意义上的超越,这也是悲剧的魅力之一吧。
与命运的不可抗拒相反,还存在另一种悲剧,这种悲剧不是外在命运的诱因,而是自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然,也即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谈到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冲撞。但这种冲撞不是一方消灭一方,而是双方在势均力敌中互相博弈,在此消彼长中相伴而生。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让人觉得古希腊人追求的是静穆的伟大和内心的和谐,因而古希腊人雕刻的拉奥孔,即使是在默默忍受痛苦,也仍呈现出温和的、不动声色的表情。尼采则反传统而行之,他认为希腊人创造艺术不是出于内心的和谐宁静,而恰恰相反,是出于内心的痛苦和冲突。这种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日神阿波罗精神与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相互制约,表现在生理上,也即“驱向幻觉”的“梦”和“驱向放纵”的“醉”两种本能的对立冲突。“日神是美化个体化原理的守护神,唯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在外观中获得解脱;相反,在酒神神秘的欢呼下,个体化的魅力烟消云散,通向存在之母,万物核心的道路敞开了”。日神精神给我们一个美丽的梦境,在这个梦幻的世界里,苦难的人生是无所谓苦难的,我们徜徉在这样一种美妙中,寻求一种宁静的愉快和解脱;而酒神精神将我们从梦境中拉回现实,却也不是让我们停留在现实,而是让我们在现实中沉醉,在沉醉中忘却自己,忘记人生的苦难,求得人生的解脱。两种精神都实现了解脱,却是根本对立的,两者的结合就产生了悲剧。但尼采认为悲剧的本质真正在于酒神精神,“醉的本质是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在醉中真正解除了痛苦的根源,毁灭了个体,却获得了“超越于死亡和变化之上的胜利的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与世界真正的永恒的统一。因而古希腊人正是基于此,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艺术中,把悲剧背后传达出的永恒生命的欢乐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慰藉”,相信“生存的永恒乐趣”。
我们且不论尼采对宗教、道德与科学理性的批判正确与否,但他把悲剧艺术与生命存在统一起来的做法,也未尝不是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生命是短暂的,而这短暂的生命又是“命途多舛”的,悲剧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我们不能否定它,但我们如何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这惨淡的人生?又有何理由勇敢坚强的活下去呢?尼采告诉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我们才能真正乐观的面对我们身边的苦难,看到审美背后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存价值,才能真正的游戏人生,勇敢的“向死而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这是韦伯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用理性的视角,以文化精神的内涵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质,内容广泛涉及资本主义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在不了解其背景情况下,读起来稍显晦涩,但在反复阅读后,发现韦伯这种文化视角的解读恰恰契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精神。正如韦伯所说,任何一种伟大的事业背后都有支撑这一事业并决定其成败的时代精神,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就是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这也是这本书的题目所揭示的。我们由此也能发现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等一些显性因素固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宗教文化等非理性的因素也在无形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为文化宗教这些非理性元素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向理性化转变,在它们理性化的过程中,对社会就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韦伯正是基于对欧洲基督教理性化、世俗化进程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内涵的。他把宗教分为两种类型,即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但它们有分别有出世和入世之分。基督教属于禁欲主义的,其早期形式天主教则是出世的禁欲主义,这种出世的禁欲主义要求人摆脱物欲,从尘世中退隐,通过苦行修身来寻求存在的意义,这显然与近现代人欲运用技术和自身力量改造世界的理性主义背道而驰,所以无法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工业文明中。但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则把世俗和神学联系起来,确立一种入世的禁欲主义,教徒把在世俗职业中取得的成功作为根本的救赎,参与世界是他们获得救赎的根本途径,这就有助于人们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推动社会的发展。而这个从出世到入世转变的契机在韦伯看来就是加尔文的“预定说”和路德的“天职观”。加尔文认为人在上帝那里有选民和弃民之分,一个人是否受到恩宠或者诅咒全凭上帝预先命定,人无力选择,只能依托于上帝。这种看似消极的带有宿命论色彩的“预定说”与路德的“天职观”相连后,在现实生活中却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路德把上帝预先命定的这种神召同世俗职业联系起来,人在世俗中从事的职业劳动就是上帝预先安排的“天职”,人只有积极履行其天职,以此来荣耀上帝,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对于信仰上帝的基督教徒来说,作为对上帝的崇敬,必然认真履行其世俗的职业,如此,便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当然,新教伦理作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必然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创造了条件,这个条件就是韦伯所分析的新教伦理入世的禁欲主义。这种入世禁欲主义首先在于它是入世的,所以它是支持世俗经济活动的,这就为资本主义的理性化活动提供了依据;其次还在于它的禁欲性,禁欲要求人致力于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放纵物欲、享受财富,而是一种履行天职,一种为荣耀上帝而实施的任务,是一种对上帝信仰的体现,如此也给人们在从事世俗经济活动的金钱物欲面前提供了一种伦理道德上的制约,这就为资本主义理性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开辟思想道路。
总结:
说来惭愧,这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怎么好好读书,读书的书目不多,也与我自身的读书习惯有关,我尝试过几天读一本书,但是发现效果并不如想象中的好,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我尝试过粗略读了一遍,但觉得太过囫囵吞枣,其思想前后我也不太了解,大多数都是不求甚解,所以在写读书报告的时候觉得无从下笔,因为觉得没有读太懂,除了简单的思想罗列,不知道真正的逻辑主线在哪里,所以暂时就不敢写。我读书比较慢,有时候甚至一段不理解的话,还要读上几遍,甚至要查阅资料协助阅读,我不知道这种读书方法对不对,但我在反复阅读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有些收获,一遍过的时候感觉自己根本没有读懂。所以在之前的两个多月里因为去支教,没有好好读书,书读的断断续续,笔记做的也很零散,最近的两个多月里一直在做毕业论文,所以只单一的研读了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没有在读书报告中显示,我还在随后附上论文初稿,虽然还在修改中,但大体思想都体现在论文中了。尽管及至现在我仍然不知道怎样协调质与量的关系,我发现有同学有相似的疑惑,当然也说明是我们功夫没下到,所以在批评自我的同时,再慢慢探索,希望能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请老师批评!
Posted: 2014-09-02 22:23 | [楼 主]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修改不了啊
Posted: 2014-09-02 22:38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4720(s) query 4, Time now is:11-22 16:0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