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孔煜的读书报告2(更新至2021.06.21)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社工孔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0-06-06
最后登录:2021-07-04

 孔煜的读书报告2(更新至2021.06.21)

2021.05.15—2021.06.21
【书单】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现代性的后果》
《民族-国家与暴力》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笔记】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就是产生差异、例外和边缘化”,现代化支持我们发展出个人差异,这使得社会走向解放,同时,现代制度也对我们个体形成自我压迫。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外延性与意向性之间的联系增多,一方面在于全球化产生了众多影响,另一方面在于个人的能力。全球化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思想、观念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和迅速,这对我们个人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大,例如丁克、不婚等观念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现代制度与自我认同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解放使得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难找到自己的定位,人们无法再根据一成不变的外在环境来塑造自己,因此我们在反身性中寻求自我认同,以应对现代制度压抑。
我在阅读这本著作时,里面有一些点让我联系到了齐美尔的思想,例如:性别对立。吉登斯认为,在当今社会,女性虽然拥有了同男性一样的权力,但是,女性需要比男生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抛开“固化”的认同,例如厌食症则是女性对于可选择的机会太少时的反抗,它是在制度压抑下,女性对身体做出的训诫。齐美尔认为,当前世界是男性文化主导的世界,女性权力的崛起在于解放女性的特征,并不在于完全取代男性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极端的女权主义是不可取的,我们在追求女性崛起的过程中,必然要十分费力,但是我们不能推翻男性主义,达到与男性平等的状态才是最佳状态。
在阅读这本书开始,里面有些比较晦涩的名词让我很难理解,例如本体安全、脱域机制等等,我一方面觉得有挑战性,一面又觉得有点挫败,读到看不懂的地方的时候,就会去找找资料,试图加深自己的理解。吉登斯的著作使我受益颇多,将他的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我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刻一些。

《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开篇对利奥塔的后现代性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关于社会组织的系统性知识是可能存在的。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断裂是分析现代性的开端,也能够是我们更好理解现代性的后果。进化论使我们认为,社会发展是必然的,传统不再适应当前的生产水平,自然现代化就产生了。但是吉登斯认为不能将历史看作是统一体,它并不能体现组织与变革的统一性。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变迁范围巨大,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都是确定现代与传统之间存在断裂的证据。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影响现代世界的主要变革力量,涂尔干认为工业主义影响了现代制度的性质,韦伯认为官僚制出现的合理化是影响现代社会技术和人类组织活动的主要因素。吉登斯认为并不是某一种质素影响了现代制度的发展,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被各种传统详细说明的要素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构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此外,现代性带来的全球化具有四个维度,即民族-国家体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军事秩序和国际劳动分工。
本体性安全是指大多数人对自我认同具有连续性,对物质和社会环境恒常性具有的信心,正常人在童年生活中得到的基本信任减弱了对潜在危险的敏感度,普遍获得了本体性安全感。吉登斯将心理学与社会制度结合起来,以很大篇幅讨论了信任的维系是怎样与种种现象联系起来的,也讨论了现代社会中的安全、风险等问题。
吉登斯认为导致现代性危险的原因在于社会体系中的设计错误和操作失误,针对此,他提出了乌托邦式现实主义的维度。

《民族-国家与暴力》
1、监控
吉登斯关于监控的论述可以多多参考福柯的著作。福柯表明:一方面,阶级的变动和民主的扩大都无法消除监控的压迫可能性;另一方面,不存在对付监控的简便政纲。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在“监控时代”得到了最好的印证。虽然枷锁并不是指有形的,但是个体在生活中收到各种限制,在当前,越来越多的监控在不断确保我们安全的获得,牺牲的条件是公民的公共空间。法律的健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否意味着犯罪行为的增多,甚至犯罪的可能性大大增多?由此,是否可以说明,监控的增多意味着现代社会的风险越来越多,个人的主体性安全越来越无法保障呢?高度监控、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以及暴力集中化构成了现代性的社会。现代性的极大发展,必然伴随着阴暗与野蛮。
2、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在于确保了极权主义之“极”的一面,因为它携带着他自己的“象征历史性”,为人民提供了一个神秘的来源,也为人民提供了一个为之奋斗的共同的未来归宿。民族主义都会与大众宣传相结合,整个共同体的命运被认为是由全民共同承担的。民族主义在于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3、极权主义
法西斯主义、斯大林主义等极权主义可以说是民族国家的伴生物,监控和暴力是其基础。极权统治对任何现代化国家都是一种威胁,只是程度问题,极权统治已经成为了当前时代的鲜明特征。
4、暴力
国家暴力对内实行绥靖政策,军事暴力只对外。但是,对内暴力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军事暴力一种,无所不在的监控也可以说得上是“软暴力”的一种。武器、战术创新,对军队实施行政化管理,能够不断提升国家实力,并向nation state发展。国家之间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暴力影响的消失,战争对国内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是负面的。例如,生产、科技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军工企业的技术突破会更加迅速等,甚至像齐美尔说的,战争也可以解决文化危机。
《第三条道路》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格局结束,全球化进展加速,新自由主义思想日益崛起,吉登斯等人用“第三条道路”来表明新社会民主主义政治观的社会理想,提出了超越老派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政治观。
第三条道路区别于古典社会民主主义,力图纠正新右派在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上极端个人主义、放任自由主义的偏见,以恢复社会民主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感召力。他们试图以积极的思维思考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用多元化的方法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强调个人本位的新自由主义的新思路去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克服西方社会变革中发生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团结和繁荣。




2021.04.10—2021.05.14
【书单】
《资本论》(三卷)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哲学的贫困》
【读书报告】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并没有感觉很难读,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才发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关于19世纪社会革命的相关史实,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写作背景与意图,在阅读的时候,就在不断地查阅相关史实。通过对这本书的细读,也算受益颇多。
路易波拿巴借助拿破仑等已逝英雄人物的英名,作为流氓无产阶级的领头人,从当选总统,一步步地架空议会,最后达成复辟帝制的。法国是一个经历了多种社会革命的国家,每一次革命,总会产生一个暂居权力最高位的派别,而这一次,是流氓无产阶级的胜利。从资产阶级革命到复辟帝制,这无疑是社会的倒退,但是,在马克思看来,不存在所谓的“开倒车”,所有的“开倒车”的行为,只会把历史向前推进一步。
不论在任何国家,革命总会需要一个合理的由头,什么理由即使荒唐却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呢?这必然是寻找一个久受崇敬的英雄充当他们的代言人。在这些革命中,英雄的复活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是为了夸大某一任务,是为了找到革命的精神。革命者借助英雄在普通民众之间的影响力,来达到自己进行阶级斗争的目的,一旦目的完成,就会将其抛弃,不再承认当初的诺言。
波拿巴代表着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阶级——小农,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彼此间关系并不密切。由于生产方式相似、交通不便和自身的贫困使得他们相互隔离。只存在地域联系的小农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政治组织、阶级,他们需要一个主宰、权威,来保护自己阶级利益,即使回退到被剥削、压迫的帝制时期。“资产阶级共和派利用戒严摧毁了工人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梦想。秩序党一边挤压共和派,一边利用国会取消普选,破坏共和制根基。波拿巴依靠着保守的农民、流氓无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的求稳心态,成功复辟帝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将“流氓无产阶级”定义为: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有时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在本书的第五章中,马克思将来历不明的破格放荡者、资产阶级中的败类和冒险分子、流氓、退伍的士兵、释放的刑事犯、逃脱的劳役犯等,被法国人称作浪荡游民的那个完全不固定的不得不只身四处漂泊的人群,称为流氓无产阶级。这一阶层不具有固定性,完全追随自身的利益选择党派,波拿巴根据这些人的特点,用腊肠、烧酒以及津贴收买了他们,流氓无产阶级与小农成了他“成功”路上的坚实后盾。
通读这本书,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雾月十八日政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如此分析下,流氓无产阶级取得的胜利定然不能长久保持。但是,史实说明,波拿巴在位的19年间,法国发展稳定,完成了工业革命,甚至发动英法联军侵华战争。这是否说明了流氓无产阶级的本性并不是像上述那样?流氓无产阶级又如何在19年间,保持社会稳定并有所发展呢?

《哲学的贫困》
从这本书的副标题《答浦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来看,马克思创作这本书在于批判浦鲁东先生的部分观点。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发现马克思最初的经济学思想,经过他二十余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资本论》,可以说,这本书算是其经济学奠基之作。
既然是批判浦鲁东的观点,那就得先将浦鲁东错误的观点分析出来。
1.浦鲁东在分析使用价值变为交换价值的过程中,先定性地假定了分工的存在。其认为人由于多种需求,就要求生产多种东西,一个人自然无法完成,因而分工就产生了,产生分工必然产生交换。总之一句话——“我有许多建立在分工和交换基础上的需要”。浦鲁东用抽象的和矛盾的概念,如稀少和众多、效用和意见、一个生产者和一个消费者来代替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需求和供给。
2.关于构成价值,浦鲁东认为:一定的劳动量和同一劳动量所创造的产品是等价的,即劳动无差别。无差别劳动之间的交换也就意味着平等交换。他在其中忽略了,劳动也是商品这一条件。
……
浦鲁东的种种不严谨的观点不在此一一赘述了,内容的抽象和错误的方法“成就”了浦鲁东错误的学术理论。这显然与马克思的论证方法截然相反,如果我们和浦鲁东秉持一样的假定——现实的历史,适应时间次序的历史是观念、范畴和原理在其中出现的那种历史顺序——必然会走向“唯心主义”的窠臼。
马克思对浦鲁东的批判,是对其分析方法、理论基础的批判,这给我们当下学界也有不少启示。秉持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实际的分析和合适的方法及理论,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理论知识,唯心的假定和虚拟的验证只会带来错误的结果。


《资本论》
关于《资本论》的读书报告,我主要想从工人阶级贫困理论这一角度进行整理。
对于贫困的研究,各大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朗特里认为,贫困与非贫困的分界线是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线,当个人或家庭的经济状况低于水平线时,被认为是贫困。汤森在对英国贫困群体进行研究时,提出贫困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需要的满足上,也要注重恢复他们被剥夺了的正常社会生活的权利。阿玛蒂亚·森则从权利这一全新角度考察了贫困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在商品转换过程中,“交换权利”的失败是导致饥荒和贫困的主要原因。而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分析则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出发,分析了工人阶层贫困的原因和表现等,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剥削、不平等困境提出可行路径。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而最低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当社会财富处于衰落阶段状态时,工人遭受的痛苦最大,工资没有保障,资本家的持续压迫等;当财富处于增长阶段,工资的提高使得工人更加卖力劳动,从而缩短了工人寿命,在这一阶段,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工人数量持续增加,竞争加剧,从而导致工资降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低工资为无产阶级贫困的主要表现之一。工人的贫困状况可以直接从其个人消费的内容和水平直接体现出来。当工人的工资仅仅足以维持日常生活的必要开支时,他的消费仅限于果腹的食物、蔽体的衣物,微薄的工资使他们无法支付就医和受教育的费用,以致于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到,“在社会的增长状态中,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劳动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时的重要一环,他认为工人进行劳动并不是自愿的,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工人需要通过劳动来争取工资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劳动发生异化,成为了一种手段。这并不是在批判劳动,而是要指出来自劳动背后的资本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得生产资料从劳动者手中流失,劳动者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不得不进入工厂,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工资,而生产资料仍然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因此也不得不依附资本家而生存,工人也只能忍受着来自资本家的剥削。由此可见,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主要来自于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其次,由于无产阶级的低收入,导致他们在医疗、教育等各种生活资料方面的低购买能力,使得他们他们无法通过教育获得知识,以至于无法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只能在工厂中进行简单机械化的操作。然而整个社会的低购买水平将会影响投资,从而导致低资本形成,生产率降低,工人产出变少,又陷入低收入的境况之中。最后,工人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恶劣都导致工人的健康遭受影响,而他们没有能力去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寿命缩短。此外,国家政策的出台仅反映着当权者的意图,并不向无产阶级倾斜,从而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是持续的、根本的。
马克思认为,贫困是由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只有改变这样的社会制度才能消除贫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资本阶级的剥削、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劳动者的自身能力都是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根源,因此,促使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途径也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从历史上大大小小的资本主义改革来看,无产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的命运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改良举措只能是为了缓和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以使得无产阶级更好地为他们劳动。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因此,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除资本所具有的私有制性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无产阶级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充分享有各种经济、政治等权力与机会,才能彻底改变无产阶级遭受压迫的局面,彻底摆脱贫困的境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家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只有出台、落实、贯彻改善劳工工作环境、提高工人工资等相关政策,致力于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改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人贫困的问题。总之,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克服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调节、控制资本的膨胀,保护劳动者的相关权益,从而达到一定的反贫困效果。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诶掌握了国家政权,更应该自决运用国家力量改变单纯经济规律作用的条件,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
劳动者要改变自身贫困的处境,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劳动者自身淡化贫困意识,认识到自身能力在摆脱贫困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在劳动者通过教育、医疗等手段改善自身较差的状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自身谋生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力,才能促使自己在劳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获得更优劳动岗位和更高劳动工资。此外,通过教育,也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避免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 此贴被社工孔煜在2021-07-04 11:12重新编辑 ]
Posted: 2021-05-14 17:38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11937(s) query 3, Time now is:11-23 10:4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