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周晨月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12.9)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周晨月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0-06-06
最后登录:2021-05-16

 周晨月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12.9)

2020.10---2020.11
书单: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自然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野之学》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读)
《学术与政治》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这本论文集是在构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从微观社会到宏观社会,多角度展开社会学的丰富而生动的内容。齐美尔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使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第一部分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齐美尔给出了关于社会的定义——也就是社会就是个人社会化,只有相互作用产生的形式结构才是社会学应当研究的对象,这样的思想也贯穿了齐美尔绝大部分的社会学研究。科学意义上的社会应该包括个人关系的总和与进行社会化的关系。微观意义上的互动,使得个体在社会化中不断变化,最终引导社会在历史中发展。
几部分:
一、分工
分工是依照一定的规律产生,而规律是将无限多的个案浓缩为一个公式,是思维的最高的节省力量。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竞争,竞争一方面可以刺激产出更高的劳动效益,另一方面会会让人们花费更多经历去消灭竞争者而不是更好地工作劳动,其实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场面。
作为文化分野的原因:文化分为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一种事实是无法直接变为规律和结论的,肯定是通过人的感觉作为中介。客观文化并不是指物质本身,也不是主观精神。客观精神是作为对事物的适用的精神内涵而作历史的表述。共同体的整个风格就是取决于客观与主观文化的关系。但是,劳动分工的出现使得所有事物都由大家配合完成,统一性被破坏,追求片面性的局部,艺术品作为一个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就与之相背离。
二、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
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和统一性。只出现在单一个人身上的具体的关系或是现象的单纯增多并不是社会心理学,只有当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并由其他人的一些个人所促成之时,才具有社会心理学性质。
社会心理学并不表现为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处于并列位置的对称物,而是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局部领域。
2.羞耻心理学
羞耻是个人的一种适当的行为举止,以便在同其他人交往时显得令人愉快。
妇女羞耻感来源主要是与身体裸露相联系。
当别人(疏远的人)侵入你的领域范围时会产生羞耻,你侵入对方领域也会,但是当一个群体一起羞耻感就会完全失去作用,因为没有自我,也没有任何人会个别的收到指责。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当群体足够小,以至于个人会将群体的羞耻感强加于自己之上。
3.审慎心理学
相互认识的概念不是指存在亲密关系或是了解他人最个性的东西,而是注意到对方的存在。社会意义上的相识则是审慎——不仅仅是尊重秘密和意愿,而是不去了解他不愿公开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权利感。
婚姻与审慎:审慎是一种对秘密和刺激的意愿,而婚姻往往会逐渐丧失掉新鲜感,沦为平淡,这样就违背了审慎的惊喜感。
4.首饰心理学
首饰就是体现着中意,所以首饰是利己和利他并存的东西——为他人而存在,这也是它的社会意义。首饰为人格创造了范围力度的扩展使得个人超越了自身——“对个人人格的强调恰恰是通过一种非人格的特征实现的”。同时最浅显的是它以及精美程度代表了财富和高雅。首饰并不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品:因为他应该为个人服务,所以本身不许具有个人本质。
三、家庭社会学
一门科学的发展总是一个由多变少的过程:先是将所有等待分类和解决的问题纳入,再进行分配,确定界限,形成确切的内容边界。家庭意味着少数人的社会化场域。后叙述了婚姻和家庭发展的初始状态——毫无规则状态。但是毫无规则不代表没有分辨能力,也许只是因为概念和语言结构的缺陷。接着是家庭和婚姻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出各个地方存在差异的结论,但是人们总要去寻求一个相同的起源,而这在齐美尔看来是完全没必要的。另外提到的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也是由于私人财产所有制的发展而与原始人的概念所背离。
妇女作为生孩子的“工具”,显得很有价值,她的家庭成员也会将此作为可利用的劳动力进行近似的资本化——买卖婚姻。买卖婚姻一方面是贬低妇女,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妻子的地位。
四、统治
首先一个概念是:要素是在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中实现自我定位的。人类是统治者,前提是需要有一个被统治的客体出现。而统治者是需要掌握“发号施令科学”,这时,就不需要客体存在了。处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中的个人品质与其地位是关联不大的,因为够格的人比上级的位置要多。
地位的得到不是因为个人有能力和聪明才智,而是授职仪式创造了它们。
五、感激
交换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物化,关系也变成各种物品的关系,感激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客观补偿)里产生的。感激的形式多元和差异化,这会导致人们将其与购买联系:购买是将异质的东西通过货币这一普遍标准进行降级交换,所以感激如果是通过这种方式发挥作用,就有些失尊严。但是感激不是单纯的购买商品,不与人格分离,而是借助心灵的可塑性,让两方的主观性都得到体现。我们必须明白,首先付出和奉献的那一方是不可能被“等价”回报的,更别说是实体回赠——因为他是自愿的和自由的,而回报和感激则有强制性的意味。就像是现代国家所讲的义务也是存在一种强制;而充分的自由不是“作为”,而是“不作为”。
社会化的形式条件
六、群体的量的确定性
1.量的社会学意义:①利用纯粹数量划分的手段,使执政的单位作为居民的象征发挥其职能。②创造一个统一体——高出纯数量的总和,这是一种特定的结构,超出这个群体结构之外,他就没有意义。③量化组织原则是在消耗群体内各种要素的个性程度。④群体的规模大小和性质取决于各种要素之间联系的方式和密切程度。
2.孤独不是身体的单独存在,而是感到和身边的众人毫无关系,这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对于“二”的形式,齐美尔提到了在两者关系中,任何一方的死亡都对于这个关系有毁灭性的影响,这也使得二者在这种形式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地位。
而更为重要的,齐美尔对于“三”的形式的研究,他认为,在普通的二者关系中,由于二者的不可替代,使得许多复杂的关系不能够实现,而第三者的侵入和干扰是决定性的增加,之后的增加其实并没有脱离这种意义。这种变革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作为中立调停,第二种是第三者得利,第三种是第三者制衡前二者。
七、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社会统一体由其要素直接实现——要素就是个人的心灵。社会是一种由不同要素构成的产物,所有人的结合构成社会,我们作为社会的动物不是围绕一个自治的中心生存,而是由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组合在一起,与身体的本质相比拟,身体的本质仅仅是作为很多感官印象的总和,而不是作为一种自为存在的生存。
八、贫穷社会学
人的义务相应的是其他人的权利,由此产生了权利义务的网络,且权利主导。
当个人成为社会环境的产物时,个人便被赋予任何由困境造成的损失都有权得到补偿。
《自然辩证法》
一切事物都是在产生与灭亡之间循环的,这也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反杜林论旧序》,恩格斯在这篇论文中指出杜林是“科学自由”现象的代表。要反对这种科学自由现象,就需要有理论思维起中流砥柱作用,在此,恩格斯大加赞赏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神秘化”的,而马克思的历史功绩便是重新发掘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价值,(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辩证法在当时的德国已经被遗忘)马克思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发掘工作,更是给辩证法赋予了唯物的意义。正如恩格斯在本文最后指出的那样,“黑格尔的辩证法同合理的辩证法都关系,正如热素说同热之唯动说的关系,燃素说同拉瓦锡理论的关系一样。”
《辩证法》——三大规律
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运动的基本形式》——吸引与排斥
《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是从商品的概念谈起,分析商品的价值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二者是分离的:使用价值在消费的过程中实现,处在社会联系中但不反应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有使用价值是成为商品的前提。所以使用价值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交换价值是各种使用价值可以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商品实际上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物的形式,而现代人和人在劳动中的关系却表现为了物与物和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贯穿的核心是货币。
对于货币发展的原因,马克思一直在强调的是,货币并非是由于物物交换所遇到的外部困难,比如交换价值不统一等,而是从交换价值发展来,从作为一般劳动的社会劳动的发展产生出来的。确定了货币的发展是源自交换价值的发展之后,马克思着重对货币的5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阐释并在五者之间建立起递进的关系,也如同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态:首先是基础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这其中重要在流通的w-g-w(商品—货币—商品)、g-w-g(货币—商品—货币)中提出买和卖的分离的重要发现,就会有出现虚假交易的可能,更为后面几种职能的发展提供基础 ;贮藏手段,是货币 、主要是金银、能够累计财富,卖完不买,买是为了卖。“贮藏者是禁欲主义和勤劳结合”;支付手段,最后到世界货币,这两种职能表明,货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的打破,使得货币摆脱了在交换中与商品同时出现的必要;世界货币,则是货币可以作为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生产的基础。
货币职能的发展脉络分析完毕,基本上马克思的批判也就布局完毕。货币在职能或说其潜能不断完善或挖掘的过程,也是社会关系中的物欲不断膨胀的过程。关键一环是有人贮藏货币,在这里,货币成了欲望,而它本身其实是无意义的,对这种空洞的欲望的永不满足,对货币的贪婪,成为后面货币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的推动力,这也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发展缺陷。
《学术与政治》韦伯
一、以学术为业(除魅)
1.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韦伯对比了德美两国学者的“晋升机制”的差别:有无薪水、工作的稳定性;讲课的多少和课程的选择;遴选制度;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关联等
2.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
研究作为一种职业和一种志向、灵感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3.理智化的过程,科学具有贡献
科学进步是理智化最重要的部分,理智化的过程就是除魅的过程。但我们完全不需要对知识和科学进行全面的了解,理智和理性的增进,并不意味着知识的增加。是否脱离理智化,科学和技术是否是通向幸福之路,这都是有待商榷的。
4.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科学永远在发展,意义永无止境,说终极意义为时尚早。
5.学术与政治
学生为了自己的前程,必须听某位老师的课,而在课堂上又没有人能批评老师,老师趁机兜售自己的政治见解,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政治很难在课堂上讨论。
6.价值多元性
在课堂上,需要让拥有不同信仰、不同立场的人群得到启发并接受你的观点,这是教师的责任。走向真理的路不是唯一的,价值可以多元化,价值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无休止的争斗。
7.教师不应是领袖
教师在美国人眼里,只是一个类似兜售自己的学问和方法给学生的商人,因此更不会存在教师讲授有关行为准则的世界观,因此,教师不可能是领袖。领袖是需要走向人群,去接受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而不是处在一个严肃的且不允许有异议的地方来炫耀自己的信仰。
二、以政治为业
1.政治的定义
国家被认为是暴力使用“权”的唯一来源,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
国家就是一种人支配人的关系,由正当暴力手段支持。
2.支配权的类型
①传统习俗神化的权威;②个人超凡魅力型支配(天职);③法制型支配。
官僚制的国家制度最理性化的发展正是近代国家的特征。
3.近代国家和职业政治家的出现
近代国家的官僚制下,也是将权力集中于首脑统治,官员和行政组织的物质工具分离。
职业政治家:出现在君主的臣僚中,不打算自己成为主子,而是为君主所用并获得理想生活内容和生活所需,是君主最重要的权力工具和政治剥夺工具。还有一种较为“自由”的政治团体,远离君主权力的限制,比如因宗教或者传统而神圣化、正当化。
4.以政治为业的方式
①“为政治而生存”;②“靠政治生存”,两种方式兼而为之,因为所有为事业而生存的忠诚之士也依靠这一事业而生存。职业政治家需要有经济闲暇,这就需要他是不劳而获者(食利者),所以,企业家不是职业政治家,而律师找到闲暇则相对容易些——职业政治家需要得到定期而可靠的收入。
5.专业官吏的兴起
政客专门猎取官职,业余行政使得专业官吏兴起。他们是在君主同贵族等级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为君主效力。
6.职业政治家(无领袖的民主制)的来源
来源于非贵族等级。①僧侣阶层;②文人阶层;③宫廷贵族:当君主成功剥夺贵族等级的政治权力后;④显贵阶层(小贵族和城市食利者所组成的绅士);⑤法律学家(欧洲特有)。
7.新闻工作的地位
煽动家作为西方政治领袖式人物已成为典型,其中新闻工作者是代表人物。财富和荣誉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不可兼得的两件事。
8.政党的经营
积极的领袖和自由加入的追随者是政党不可缺少的要素。追随者是利益驱动的个体——领袖的煽动可以为他们带来报酬,这样一来,超凡魅力就发挥作用。
9.英美德三国的政党
①英国:政党组织=显贵组织,农村是大地主、牧师、学校等,城市是根据经济状况和宗教,加上领袖的煽动力和超凡魅力,政党组织发展起来。
②美国:民众路线,绅士管理。政党分肥制——把联邦官职送给获胜竞选人的追随者。这种制度在衰落。
③德国:议会因软弱无力而被架空。因此,议会制度是被排斥的,议会制政府也不可能出现。
10.德国职业政治家的现状
无权无责任,扮演显贵的次要角色。比例代表制。
一个机构要想发挥作用,成为一个机关,不受显要人物或固执己见的干扰,领袖的追随者必须对他盲从。
11.以政治为业的含义
权力感
政治家素质:激情、责任感、判断力(保持距离)
12.政治与道德
我们应该有一种责任伦理,避免这种“武力抵抗恶行”状况的出现,人对自己行动可预见的后果负有责任。
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韦伯认为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地道的人、一个能够担当“政治使命”的人。政治作为一件工作的意义:并施热情和判断力,乃是缓慢出力穿透硬木板的工作,乃是一种使命和召唤。
目的与手段:利用目的为手段辩护。世界无理性的出现是恶存在的目的,也是宗教发展的动力。
“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怨无悔;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
2020.09--2020.10
《时尚的哲学》
《现代性的诊断》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品格》
《共产党宣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在读)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在读)
这个月读的齐美尔的三本书,部分内容可以梳理出来相关联的结构。主要是分为三个方面: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货币和妇女、陌生人和外来人。
首先是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
社会互动和交往是齐美尔认为社会形成的核心。
《时尚的哲学》提到:社交本身是一个独立事物,且形式就是目的。在社会互动中,互动双方是平等的,可以进行自由互动,社交性是交往的运作形式,连接人与他人和社会环境,但也因为平等,所以使个人特质被磨灭,人总是带着非个人的面具,享受着形式化的自由。社交的平等的特征,就使不同阶级的个体的互动越发艰难。与此相关的是时尚:时尚是一种对某种模式的模仿过程,是普遍化过程但是同时满足差异性个性化要求,本质就是模仿?分界。一方面意味着相同阶层的联合和互动,另一方面又在突破界限差异,不断变化和发展。
说起阶层,就讲到了货币和妇女(性别)。在“卖淫活动”部分,讲到高贵的和贫困的在评价和处置方法上,差异明显:对于较低级的卖淫活动(街边妓女),法律总会将全部的道德暴力都堆加之上——社会将不幸的人看作自己的敌人,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意循环:不幸的人因为受到不公待遇而更加仇视社会,社会也会严惩仇视的这些人;幸运的人有地位推崇和敬仰,并对不幸人进行道德暴力。但是对于利用服务的上等阶层来说也同样被贬低了人格和道德。另外,货币经济的“价值”、“交换”、“等价物”也加剧了这种暴力,用金钱来购买最个人的东西就逐渐变得低级,也是资本家傲慢、轻蔑心理最本质的原因,加剧了阶层的鸿沟,同时也是对女性最严重的剥夺,也是货币经济下妇女成为交换手段的佐证。
最后是陌生人和外来人部分。陌生人部分与《现代性的诊断》中外来人部分类似。
陌生人&外来人:一开始不属于该群体,后被暂时固定在一个空间范围内——是远和近的统一。外来人因为自由不受限制,所以具有流动性和被信任的客观性,外来人可以选择融入,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中,不会产生外来人。齐美尔的外来人为后来帕克的边缘人、保罗的旅居者、移居者、舒茨的外来人等提供了基础,又与其有所区别。
《共产党宣言》
阶级对立贯穿全文、永恒存在。首先,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发展并没有消除阶级对立,只是将其简单化了,并试图将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进行集中,但是他固有的矛盾并没有消除,生产关系没办法再容纳创造的财富,就会导致危机。危机使得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更甚,催化了矛盾和斗争。同时旧社会内部和资产阶级的冲突也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和联合。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要消灭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和剥削,代表所有无产者的利益,反对建立在资本之上的一切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但并不是在消灭个性和自由。共产党和无产阶级同样反对封建贵族和小资产阶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文中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有几个表述:(第四节即“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怎么产生?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历史迷误的结果一样。”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产品同工人相异化、劳动同工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有制关系和私有财产由此产生:“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之后(笔记本二是私有财产、三是私有财产与劳动)在阐述私有财产和劳动的这一章节,马克思提出了与前文相反的观点:“一切财富都成为工业的财富,成为劳动的财富,而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正像工厂制度是工业的及劳动的发达的本质,而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形式一样。——只有这时私有财产才能完成它对人的统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私有财产的地位提高并决定着劳动。但是归根结底,所谓私有财产对人的统治不过是人外化和异化的力量对人的统治,这种力量归根结底是异化劳动的力量,私有财产的力量不过是异化劳动力量的体现——还是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还有一种是“互为因果说”:“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外化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手段,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结果。但是还是遵循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一说。
2020年8月——2020年9月(休假15天)
[书单]
《道德教育》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非暴力沟通》
《生命直观》
《货币哲学》(在读)
《时尚的哲学》(在读)
《道德教育》
涂尔干将道德教育归于纯粹理性主义教育,理性、科学是可以应用于道德和心理现象的。道德教育是宗教教育慢慢剔除神学后、找到宗教基础中最根本的道德实在,发现人的存在及价值。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需要有远见。道德教育的理性化不能只局限于过去和当下,更要帮助学生意识到未来,要有一个需要实现的理想和进步。
这里的道德作为一种约束力,有三个基本要素:①纪律精神:拥有规范作用的常规性观念和拥有命令强制性的权威性观念。②对社会群体的依恋:社会并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所以道德目标是社会的目标而非个人的,但是社会和个人是相互融合的,这也是个人对社会群体依恋的基础,也只有社会才能发挥个人所不能发挥出的道德功能。这里提到道德目标的属性是社会属性的而个人的目标以及为此所做的努力是没有道德价值的。③自主和自决:人类行为是存在合理理由的且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知性和理性的综合运用是获得自主和自决精神的过程,是自由的形成社会态度过程。
涂尔干一直主张的“追溯源头”在研究道德教育中仍有体现:道德和道德教育并非突然出现,最初只是作为宗教基础最根本的道德实在掩藏在宗教中,后才慢慢与人类、科学、理性相关联,更明晰更有活力。另外,社会和社会群体也同样被看重、被认为是个人实现价值、道德目标实现的基础。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分为“法团主义(职业群体)”和“神圣权利(财产权、契约)”。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职业团体”和“国家”:涂尔干从规范的含义和功能入手,提出应当以职业团体和职业道德作为重塑规范和法团的组织基础,并将狭义的“国家”视为职业团体的拓展,最终提出了“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一种认识;第二部分主要讨论财产权,以及现代契约观念的产生。
1.规范分为两种:普遍个人的规范,这种规范包括个人与自身和他人关系的规范——既可以是个体道德规范,也可以是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责任和义务);而另一个则是一种附加的道德,来自于人的社会属性,我从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因此产生不同的道德规范,而不需要承担属于自己群体以外的义务(家庭伦理和职业伦理)。
2.法团,也就是职业群体,通过将同一职业的个体约束在某个集体的规范之中而形成。法团起源于手工业兴起、城镇形成时。早前的雏形则还是一个宗教概念,涂尔干认为家庭道德的发展与职业道德发展遵循相同的发展路径:从共同生活中延伸出道德领域。这种对超出个体范围的事物的依附,对个体所属群体利益的依附,是所有道德活动的源泉——群体的共同利益是道德活动开始的基础。然而法团主义从中世纪以来作为一种制度逐渐衰败,它逐渐脱离了维系一种共同生活规范的功能,成为束缚小手工业者生产的工具而维护雇主的权益。涂尔干认为这样的社团不足以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而且一个更为紧急的问题在于经济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缺少相应的法团组织,也就缺少相应能够规范工厂主以合适方式合作生产的道德要求——工业领域缺乏道德规范的约束和统一,而这也是目前公民道德面临的重大挑战。
重新发展法团是一个挽救公民道德的方法。法团是个人进入一种公共生活的基础,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也因此才能够获得道德约束和社会联系,因此法团逐渐也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参与到国家事务之中,一种全新的法团发展了起来,它紧跟和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3.个人、社会和国家:政治社会被定义为范围更广于家庭、职业群体的集合,政治社会意味着权威,它由多个次级群体构成,权威之间可以形成多级关系;而国家则较为狭义,是一个政治社会的最高机构,主权权威的代理者,是一个公职群体。政治社会相关的道德,就是与政治领域内权威相关。
关系:①政治社会的权威不完全等同于国家,而是分散在不同职能的专业法团群体中;②国家同样不是集体意识的完整体现,只是集体意识“微弱的回音”。当国家进行思考并做出决议时,我们不能说是社会通过国家思考并做出决议,而只能说国家为了社会思考并且作出决议。这也强调了国家意志的自主性和国家与社会的区别;③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涂尔干也严厉批判了康德等人的“极端个体主义思想”,他认为国家的目的并非消极的维护个人本身已有的自然权利,落实到个体权利的实现上,而是社会另有高于个人的目标,并将这个目标交由国家付诸实践,个人将自身交给集体,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涂尔干认为,个人权利来源于社会实践领域,国家能力与个人权益事实上是同步发展的。“国家的产生并不是为了防止个人滥用自身的自然权利而是国家是在创造、组织和实现这些权利”(个体权益来自共同的集体生活)。个人权益既来自于集体生活,那么首先这种权益与规范都将来自于更加切近个人的次级团体,次级团体所加在个人身上的规范约束则是更明显的。国家的目的是维护一种道德生活,所以国家应当对于所有次级群体的规范都进行裁决,因此国家应该是能够深入到这些次级群体中,并且从这些次级群体的规范中解放个人的权利。民主制与贵族制的区别也就在于,国家是否在社会公共意志中解放了个人。
《生命直观》
一、“生命之超验”:超验是生命整体内在的本质活动,当自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界限时,正是超验发生之时,即为对这一意识到的界限的超越。如果说自我是生命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那么超验正是对其的跨越、突破,是一种遵循生命中自我意识范畴之外的连续性,过去与未来才是现实。同时,个性(形式)与超越自我(连续性)之间既矛盾又相互依存,互为目标互为基础。但是,超越自我的方向却并不是随意偶然的:对现实形式的不满足,与对自我范畴之外的直觉和创新,促动着超越将会向着下一个个性形式靠近。
二、“转向理念”:精神将意识到的世界捕捉并创造出一个统一体。艺术形象正是这种精神统一体创造存在形式(抽象事物具象化)。作为这样的精神创造形式,其客观性——比如艺术形象——已经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个别事物,艺术形象是一个处在单纯物质实体的边界界线与主观精神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再创造的事物的新形式(具有客观性的中介)。主观精神凭借自身创造物(艺术形象)进入世界内容的整体,也同时具有了客观性。
三、“死亡与不朽”:“死亡与不朽”被区分为具有不同本质的范畴。死亡是指个体肉体的消逝或终止,不朽则指精神依靠形式获得的永恒。死亡是生命个体无法摆脱的偶然结局,是其自身的形式中的一种深刻必然性。正是这样的瞬间时刻,自我意识到了其作为个体生命形式以及这一形式外的存在,这就意味着个体意识开始具有了超越或突破个体生命限定形式的冲动,并给自我展示出来个体超越可能获得的新生命图景。在此类生命形式中,个体的内在生命的广度得到拓展,个性被引导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整体。只有我们意识到死亡是一个界限超越、并获得生命过程发展时,才能够彻底摆脱个别内容的偶然性,从而使自我生命形式发展到新阶段。是否具有不断超越、突破狭隘的个体生命形式的生命冲动就是发展关键。
四、“个体法则”:“应该”是一个结果和目标导向的理想规则,彷佛与个体意识和自我有矛盾,且其具有客观性,“应该”和个体之间的平衡和相互融合是关键。其实,“应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想,而是跟随生命连续性不断变化的,同样具有连续性。
“并非既理想、又标准的事物,而只有现实的事物才可能是个别的;并非个别的事物、而只有普遍的事物才是合法的......这样,大概个性与法制之间的结合就可以进行了吧。”(这句话实在看不懂,整章也都没看懂...)
《货币哲学》
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很难懂………看的很费劲………主要是说货币本来是人们实现目标的中介和手段,却在货币经济下变成了一个追求的目标;且货币与金钱看似让社会变得自由和公平,让经济社会更少的依赖人的存在,会更容易形成群体,但是实际上人变得更依赖货币和分工体系。对于货币的定位又该如何?以下是一些书中提到的启发性的概念和关系,还仍需慢慢梳理。
1.交换的意义:经济活动中的交换(是一种互联关系和经济事实)创造价值,也使得主观价值得以客观化,客观性=对主体的普遍有效性。
2.劳动分工+社会关系互动?货币经济发展。
3.货币双重本性:物质实体+功能化(特别是交换功能作用大)货币不是有功能,而是他本身就是功能(金融业的无纸币化)。因此,货币因为交换的功能而获得价值,货币通过交换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准从而渗透到社会、文化和精神各个领域。在文化领域,货币为价值提供符号形式。
4.货币的价值和地位:货币作为标准,货币的功能性价值作为唯一有效的价值使得社会达到平衡,但失去了独特性个性。人们也只在意货币,这种金钱文化吞噬了人的生存意义,货币从手段变成了目的和意义——货币成了现代社会的“宗教”。货币作为交换中介,其自身并没有价值;货币的稳定性决定了经济领域的稳定和经济活动链的长度。
5.货币与自由:货币促进了社会文化价值的量化、世俗化和理性化,也促进了个人自由(偏向消极自由,毫无目的的空虚)和个性解放。金钱财产较为客观理性,缩小了对人存在的影响。义务(货币义务)使人和产品脱离关系,权利也只针对劳动和产品本身,对人的依赖减少,所以货币经济解放了个体自由,人越来越依赖分工,货币是个体自由的媒介。但是交换活动又增加了人与人的互动,所以相应的平衡就需要货币进行调节。
财产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如之前密切,变得相互独立,这样双方都可以得到自由发展,不局限于地域等其他因素。其实这样会使得人和人之间关系更加多样化,更容易形成群体。
6.距离化:货币对距离的掌控和征服使得人的心理感到舒适。
7.文化中的货币:在物文化随着货币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倒退,这样也影响了整体的文化风尚。货币经济和劳动生产的专门化使人的自主性降低,商品和人的联系也不密切了。时尚领域也是如此:只有结合的群体足够小才可以说是存在与个人的关系。
2020年7月——2020年8月
「书单」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涂尔干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涂尔干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涂尔干
《教育思想的演进》涂尔干
《道德教育》涂尔干(在读)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追溯对乱伦压制的最原始形式——外婚制法则。
一、外婚制(姻族外婚制&氏族外婚制):同一氏族的成员禁止结合。但是在婚姻关系建立、发展的过程中,(姻族)会出现:不同氏族的成员一起生活的情况,且会比同一氏族的成员联系更为紧密,这种情况在人们心里仍然会被看作是不道德的“乱伦”。因而生长地相同的不同氏族成员仍然不允许联姻——这也就规避了不同代际间联姻的可能。基于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母系社会逐渐没落,姻族的概念也逐渐被抛弃,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转变,与此同时,图腾制度也逐渐没落,直接被划分为家庭和地域群体,但是禁忌仍然存在,且会加入新的内容——由单向变为双向。
产生外婚制的主要原因:1.生理因素(生理缺陷影响并不明显、与血亲关系是间接联系&经期经血、青春期、分娩);2.接触禁忌:塔布(阻止接触)——一种宗教特性,让人畏惧从而造成隔绝(宗教生活二元性);3.血的神秘地位和奇特属性,最终也与图腾制度和宗教体系相联系。
在这部分中,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关系最为密切。追本溯源,将关注点聚焦于图腾制度与原始宗教。外婚制,本质上就是起源于人们对于妇女的“崇拜”和尊敬,破坏外婚制,就是在破坏氏族秩序。后经过发展演变,外婚制范围逐渐缩小。
二、家庭与婚姻:家庭是遵循一定道德和宗教性质的联合,而婚姻是一种使家庭受到影响的性交往,当然也具有道德本性,因而不会允许情感的变质。性与家庭分割,被划归为凡俗的事物,即使图腾、氏族、家庭的宗教特性消失,官能(与性关系有关的天性和欲望)也不会消失。
社会意志指导社会现象和事件,使得自然现象、通俗观念与宗教和道德相结合,产生了可传承的文明。
三、对于宗教的定义,不能因为原始宗教的粗浅就忽略,也要摒弃我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尽量客观。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实用主义的根本原则——真理的有用性(逻辑功利主义),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论题1真理是人的真理)。涂尔干认为实用主义与传统理性主义的真理凌驾于生活和尼采的虚构论不同,重视实践意义上的可以实现的事物和行动以及真理的作用(论题2实用主义认为真理并不是完完全全在转达实在)。其中,皮尔斯、詹姆斯、席勒杜威等都是实用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真理与实在)
在澄清实用主义的过程中,要把握三个角度:1.实用主义作为一种选择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2.作为一种不同于理性主义的真理理论:与现实事物相一致,并不是既定不变、外在且高于事实的;3.作为一个宇宙理论:单子;可变宇宙的多元主义观念(宇宙具有可塑性,可以将人类思维和行动所得的所有形式归于自身,自身不再混沌)。
传统理性主义存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真理与观念的关系:实在是外在的,且不会发生变化,真理是实在的摹本;而观念理念则是内心中的,这两种形式无法汇合。所以批判它,就需要把观念和实在与生活联系起来——就是实证主义的根本理念。对于那些明显外在于我们自身的“真理”,要不要接受将根据环境和当时情况而定,使外在的与人类自身取得联系,甚至于可以说,看似外在的存在并不是纯粹外在的,它也是根据心灵的兴趣进行选择的,人类带有目的性的认识和了解真理,真理为人类服务。加上科学的作用就使得真理不再确定不再一成不变,且真理不再多样,心灵不再宽容(论题3真理是不同的、可变的真理),这也是为什么教条主义也会遭到批判的原因了——因为它们都是不承认实在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值得肯定的是,心灵除了选择真理,还可以创造和改变实在,例如信仰可以创造实在,这又证明了实在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在道德领域,思想创造了社会实在)实用主义的雄心是创立更灵活的真理!(实用主义与理性主义和教条主义在真理与实在关系方面的辩驳)
因为概念的稳定,使得概念无法准确描述变化和运动着的实在,但不可否认概念思维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念和概念是建立了主体与客体的联系并发挥作用的工具,指导了行动并带来了满足感(满足感是真实观念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实在与概念思维)思维只有在需要选择的时候才存在,思维不是为了表达已知,而是为了去构成未知的、尚未形成的东西。思想和思维是面向未来的,是为了实践,为了改变实在。事实带来了观念和思想,思维和观念带来了行动。并且,思维与实在事物一样,也具有空间性,因为思维可以构建空间的观念甚至主观空间更加灵活。(实在与思维的关系)真理是可证真的,因此包含着真理与实在之间的一致性。(真理可证真性)
人类构造世界和实在,例如制度改变了世界的样式。真理则与所有人认为的最有价值的事物的相似性一致,真理变成了一种客观、非人格的绝对真理,这是一种共识,之后社会行动就变成了衡量真理的尺度和标准。并且,因为是共识,所以还是具有可变性的,这也就区别于传统理性主义的教条和权威性。【但是,实用主义标榜的个体意识和真理的非人格性存在矛盾??】(实用主义关于真理的属性和与社会行动关系的表述)
詹姆斯认为宗教只有脱离严格形式后,回归起源和个人意识才是宗教生活。但是涂尔干则认为宗教真理的价值应该立足于它的产物,那些最有宗教特点的生活产物——圣徒的宗教。所信仰的上帝,无非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是经验的对象。由此可以受到启发:实用主义对于严格形式的生活表示不满和厌烦,想要解放思想和行动从而确立更灵活的、不僵化不教条的真理。(实用主义与宗教)
实用主义&社会学
两者都是讲真理看作是人类发展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是,实用主义是从较为个人的心理和主观意识的角度来解释真理,具有道德随意性,这就面临着“个体的有限性不足以解释全人类事物”的质疑;社会学则将真理放入一个可变的、宽泛的范畴里,认为社会的、集体经验形成的(比如拥有人类共识的真理)总是比个体的具有更高的威望。(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的并行关系)
(“批判”实用主义)科学最开始也具有实用主义特点——看重实践效果而非物质本来性质,但是以后科学的发展就与实用主义完全相悖,科学就与历史一样,不再看重结果,也并没有目的。但是,社会学正是将实践的后果从历史中抽取出来的科学。并且涂尔干得出与实用主义相反的观念:思维和行动对立。行动要想知道是否是合适的,不是靠观念和思维,而是真的去行动。(真理不是单纯为了指导实践)
意识应先于行动形成的情况:运动是由观念引导的,是心理的活动。然后当意识不再引导,意识本身消失,习惯便形成了。
观念(真理)不是源于个体,而是集体表现——这是真理强大的原因。这也是涂尔干认为社会学与实用主义的差别——非个体,是集体创造了实在,创造了社会;真理也不是单纯为了指导实践。
真理的不同类型:
1.神话真理:未经证真便被接受的命题的载体,通过集体表现为神话赋予创造力,创造客观性和必然性。并且,神话真理与实在社会是有联系的(例如宗教中,集体真理就是社会共同意识的基础,共同意识需要每个个体经验间的一致,实在事物便会发生转型)——这与实用主义认为真理可变且不断变化革新有相同之处,当然也有批判。
2.科学真理:要得到检验或证明,是依照世界本来的样子来表达世界。所以科学真理也是一种集体表现(因为非人格,不是个体主观的思考)。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关注的就是人与社会。
因为个体存在多样性,我们应该为个体主义留有余地,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变成局部真理而最终汇集成集体意识。这样既保留了真理的非人格性,也保留了个体的多样性。
对于社会学来说,它将实用主义者认为的“真理只是表达实在”加入了“新世界——人类和社会的世界”、“新秩序——文明”,使得真理成了世界文明的手段。原始混乱的世界正是实在最原始的形式,混乱就是原始状态,因为存在具有多样性异质性的。任何原始状态都是所有能量的汇集,是未曾区分的同一事物的各个方面,然后分类发展。
真理的强制性、权威性。真理是道德的规范,道德理想是行为的规范。
看的不太懂…
《教育思想的演进》
在阅读过《教育思想的演进》后,了解到涂尔干在历史的框架内通过对加洛林时期到19世纪的法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整体脉络。将教育的演进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相互联系,即把教育作为研究视角的切入点,勾画了一幅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存在到危机的社会变迁的过程。表达了重构法国的教育结构来挽救当时法国社会危机的思路。最后涂尔干认为“主要有那么两类事物,人们非常需要去理解:一类就是人自身,第二类就是自然”。前者对应的是人文学科,后者则是自然学科,侧重科学的意义,突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尽管科学后于人文发展,但却是人文的重要道德训练方式的补充,因为科学也是心性的产物。如果要想百科全书式的教育,那么语言、科技、历史修养应该在教育体系中共时性撒播。
具体说来:涂尔干认为,法国教育最原初的萌芽,在于早期教会组织的教育活动。历经加洛林帝国的文化复兴和迅速衰落,千年纪元过后,法国巴黎萌生了中世纪大学的雏形。涂尔干着重描述了巴黎大学的诞生过程、组织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位体系等,尤其是承担中等教育职能的艺学院在巴黎大学的强大影响力。涂尔干又对比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两股教育思潮,批判了他们的形式主义缺陷,并且揭示出耶稣会教育表面上革新、实质上加强了对个人自由发展的钳制。法国大革命时候自然科学的研究被引入法国教育的课程,令教育从关注抽象的人转向关注现实的社会需求。大革命期间,法国教育的观念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以科学为重点,但实践不够深刻。进入19世纪之后,教育制度则频繁地改革,不断尝试和改进,却仍未找到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教育。
在本书的最后两章是他总结、阐述自己教育观:涂尔干一面总结以上各时代教育发展的得失,一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他认为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两类:对人性的认识和对自然的认识。
首先,需要改变中古世纪以来人文教育所蕴含的静止的人性观,而是承认人性的多样性和变动不居,把人性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节点和社会环境中,做整体的理解。为了达成这种对于人世的理解,就有必要开展历史的教育。因为历史仿佛人性的画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各个时代众多民族的人类多姿多彩的面貌,也可以看到民族之间、世代之间复杂的交流与承继关系——以史为鉴。通过这些细致的考察,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内在特征、现时代本民族的人性特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涂尔干还指出,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类形态,如今仍共存在我们的身上,因此为了理解今天的人性,就必须参照在它之前出现过的人性。
其次,对自然的研究与对人世的研究同等重要。实际上人文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每个人都扎根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理解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的关系,是理解人性的必要条件。而且,科学发现往往能够影响到人类对于自身的观念,更新观念也是在对自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的。此外,在逻辑思维的培养方面,科学研究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工具,而逻辑训练正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教育。科学不仅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而且是历史上人类对自然所有的探索经验的沉淀,由此来看,其思想价值远远高于个体思维的价值。但是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是困难的,为了帮助学习者、就是孩子们弥合自发的混沌思维与反思性的科学逻辑之间的鸿沟,就有必要对他们开展语言的教育。语言使思维得到澄清与组织,令孩子们学会明确而富有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总而言之,涂尔干认为,为了使年轻一代洞察与理解人世与自然,必须让他们具备历史的修养、科学的修养和语言的修养。
在教育方式上,为了使未来的法国教师接纳和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涂尔干反对直接说教的方式,而是打算引导他们了解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一起思考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进而探讨化解之道。要了解教育问题的起源,也必须进行历史研究,看看教育思想上的宗教与世俗冲突是如何从早期教会教育就有迹象,人文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又是怎么开始的。这也是涂尔干为什么用了绝大多数的篇幅来梳理漫长的历史,而只在最后两讲才论述自己的教育哲学。他指出历史并非单向度地向前推进,而是影响效果的累积。对现实问题的考察,有必要借助历史的视野;对于历史的分析,也始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
2020年6月——2020年7月
「书单」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
《原始分类》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
《自杀论》涂尔干(在读)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
一、宗教的定义
关于宗教的定义,有两个普遍说法:
1.超自然:认为一切宗教都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不是人们认知所能理解和掌握的;
2.神性:认为宗教是神性的概念,是与神或精神存在观念有关的
涂尔干认为这两种定义都需要批判:1.原始宗教是人们用来理解周围事物的手段,并不具有神秘和超自然得气息,表达的也是永恒和规律,是积极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有神,比如佛教有无神论、耆那教等都认为人自身就可以改变自己。 基于对以上两个定义的批判,涂尔干给予了新的定义:宗教是一个与圣物、也就是被分开、有禁忌的事物有关的信仰和实践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实践把所有皈依者联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社团里。且宗教有两大范畴:崇拜对象和礼仪。
PS:宗教与巫术:1.宗教信仰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所共有、并习惯于参与实行与它有关的礼仪;是集体的事情,被成员接受、共同实践的教会现象。2.巫术则没有特定群体联系,巫术社团中也仅有巫师,没有信徒;不强调思辨,是一种:亵渎圣物“的行为。
二、泛灵论&自然崇拜
万物有灵需要引入灵魂观念:被认为是梦境与现实的理解不清并同时将两者客观化了、有了双重性(存在疑点)。其中,灵魂灵活、有韧性和可塑性影响巨大,且灵魂可以俘虏肉体并进行供奉、祭献、祈祷使得灵魂变为神灵。但并不能解释祖先崇拜:脱离肉体的灵魂还是同类,并不会因为死亡就成为神,死亡并不是神化的效力,也不能创造神性,只能强化。
基于此,原始人开始给自然物赋予灵魂。起初对大自然的恐惧使得人们认为大自然支配一切。但仍有疑点:万物有灵,万物便皆普通,那么圣物、礼仪和宗教如何存在?
三、图腾信仰&图腾制度
图腾在原始人心中地位颇高。图腾是一种标记和徽章标志,有宗教特性,是圣物。人们通过将图腾刻在饰物上、画在身体上等方式使图腾与圣物和自己建立联系,从而具体表现出观念和思想。图腾制度从“由一种对特定图腾的膜拜构成的,并被界定为宗教”到“不局限于一个氏族、而是部落,部落间彼此契合、相互联合”,图腾制度有宇宙论。
图腾分为:氏族图腾(集体)、胞族图腾(集体)、个人图腾(个人)、性别图腾、地方性的图腾制度等。图腾取自父母图腾、祖先图腾、某类动植物(人与动植物也逐渐平等,甚至拥有了所有权,氏族成员也具有了神性——“万物皆韫诸神”)另外,还有一个概念,:亚图腾——在氏族中形成的较小的群体和更有限的联合,有时会独立出来变成图腾。
总之,图腾是一种用有形事物来表现无形力量(宗教力:精神层面的权威性;本原)的宗教。有利于表达、传播和交流情感和观念。
四、灵魂&神&精灵
灵魂与肉体有密切联系,且有独立性。有学者认为:1.灵魂一旦脱离肉体,便再也不会转生,每次怀孕转生的不是灵魂,而是完整的胚胎。(斯特莱罗)2.生育是由于祖先灵魂的转生造成的(斯宾塞和吉兰)。他们都认为在新生儿中存在宗教本原,就是灵魂。
神灵则是与某物有联系但不寄生于体内、成为某物体的灵魂,它是自由的。精灵与神的观念产生于一种情感和观念。
五、主要仪式态度
消极膜拜(苦行仪式)&积极膜拜(模仿仪式;表现仪式;纪念仪式)&禳解仪式。尽管仪式很多样化,但本质都是一元的,都是为了有集体仪式、集体情感,超越个体,提升自己。
有问题:心灵的地位到底如何?什么可以被定义为是心灵的观念和力量?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事实的客观实在性
一、两大命题
1.社会事实视作物。
2.社会现象对于个人来讲是外在的。因为万物都以整体存在,而非部分。
个人VS集体
社会事实不同于个别事实,只是通过个别事实表现出来,不被个体再现仍然存在。
社会现象之所以是普遍的,正因它是集体的,是一种通过强加于个人而后由个人重复的团体状况。
二、社会事实定义
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但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是社会事实。
三、观察准则
1.将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由物到观念。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一种观念的实现。我们观察它,进而对于观察到的东西进行论证和解释。
但是,我们观察的不是观念,而是物。社会事实非但不是我们意志的产物,反而从外部决定我们的意志。我们在解释社会事实时,要先根据物的现实来获得观念,不能先验地知道观念、后论证观念。? “一种常规或建制的契约性不应该事先规定”。要看到事实后,再去把握其特点和规律。
科学应是客观的,科学来自感觉(感性资料),观念也来自感觉。所以,需要辨别感性资料的性质,采取有足够客观性和固定性的感性资料。
1.1 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
这是一切科学方法的基础,但是由于人主观情感的参与,使得理性和科学无比艰难。
1.2 怎样抓住事实做客观研究。
用现象或事实的固有特性而非观念也表达事实。
划分事实的方法:先取一组预先根据一些共同外在特征而定义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并把符合这个定义的全部现象收在同一研究中。在此过程中,在外特征和物的基本属性间存在一定密切的关联并符合基本属性。并且在定义时,要保持客观和全面,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尊重时代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才能更全面的解释社会事实。
1.3 要采用足够具有客观性的感性材料为准则。使社会事实脱离个体事实后,事实便越发客观。
四、区分正常与病态准则
1.正常现象vs病态现象。【标准并不固定,进行动态变化】
①正常现象为:应该是什么就表现为什么。(普遍性形态的事实,所以正常可以依靠普遍性来解释)
②病态现象为:应该是什么但未表现为什么。
引子: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衡量标准、以及疾病与死亡的关系问题,证明太少,只能通过演绎推理,而这种推理会使得人们的思维固化且脱离事实本身,这也证明了事实客观固有特征的重要性。
通过辨别导致普遍性的条件是否仍然存在来决定现象和事实是否是正常现象。
2.准则:
①一个社会事实一般发生在进化的一定阶段出现的一定种的社会里时,对于出现在这个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的社会类型来说是正常的。
③当这个事实与尚未完成其全部进化过程的社会种有关时,这种检验就是必不可少的。
ps:犯罪——正常现象
五、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引子:社会事实必须放在社会种下考察才能确定其正常与否。因此需要研究社会种的构成和划分。
1. 用决定性事实来划分社会种。
①简单的多环节社会;②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③简单的氏族(村落);④变种
2.分类原则: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其次,再在分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
3.社会种一般只能存在一代,因为不能诸代加强,除非是不与当地社会融合的移民团体。所以,社会种的类型复杂多样,不如生物学中的轮廓清晰。
六、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解释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结果)以及规定解决方法。且在寻找社会事实决定性原因时,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寻找,而不应该到个人意识中寻找。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到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之中去寻找。
同理,一切比较重要的社会过程的最初起源,应该到社会内部环境的构成中去寻找。
七、关于求证的准则
比较法(剩余法、契合法、差异法很难用于社会学)、共变法(两种现象是并行和共存关系,综合因果关系)比较的基础:相同的结果是由相同的原因导致的。要解释某一较为复杂的社会事实要观察它在所有社会种中的全部发展过程,要比较的话,将事实置于同一时期即可。
(有问题:比较法和共变法是否是共变法更合适社会学?)
《原始分类》
一、定义分类
?????? 分类最开始被逻辑学家和心理学家定义为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事实分成类和种并确定其关系的过程,且界限明确。但这种分类的定义只将分类视作个体活动的产物。但究竟是因为什么如此划分仍是亟待解释的问题。
二、不同地区的分类类型
1.澳洲
胞族(分成了两部分)通婚制度使得成员被划分到了固定的、封闭的范畴;事物的分类再现了人的分类;在胞族中,还有下一级的姻族,姻族包含在胞族之中,这使得分出来的每一类事物都包含了等级的概念,后又细化至图腾氏族——这种分类方式在以图腾为基础的社会中十分常见。
2.其他澳洲体系
次级图腾分类、星象分类以及因社会结构变化而导致了体系组织的变化等分类方式,但究其根本也仍是早期分类方式的变化方式。
3.祖尼人&苏人
(1)祖尼人分类是按照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进行的,也存在着主、次级秩序,因而可以说他们是澳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2)苏人(奥马哈部落)也同理。
两种分类类型:一个是以部落、图腾宗教、组织为蓝本的社会——只要借助胞族、氏族关系和观念即可;一个是空间区域间的关系——来源于氏族当场造成的物质印记。
4.中国
察天文、观星象、利用地磁和星术来占卜预测体系。该体系原则之一:(1)四个基本方向上的空间划分(四个区域、八个分区);(2)金木水火土五大要素;(3)时间:四季、节气、季节、十二生肖等。
虽然表面上差异较大,但所遵循的观念相似,包括古埃及和古希腊,都是有宗教、神话和图腾成分在其中的。
(有个问题:居然分类方式是相类似的,为什么还要这么分类呢?一个社会到底是不是只能拥有一种分类方式?分类方式有没有不断发展的特征呢?有点缺乏证据支持?)
三、结论总结
1.原始分类具备科学分类所有的本质特征:等级观念;各群体有确定的关系。人们之所以有如此分类方式,就是依据氏族、胞族和图腾等划分的。
2.划分规则有空间上的定位。
3.类别的外在形式具有社会的起源,是由社会提供的,连接类别的关系也源于社会,社会是这种分类观念所依据的模型。(具体的对应关系是什么?)
4.分类所依据的不是概念,也不是纯粹知性的法则,而是情感,是情感的产物。遵循社会中心论,且情感不如概念那样好去限定,情感会相互融合。(前文并没有提及,只是结论部分提到结论,具体在《宗教生活》中提及)
5.分类对于人们了解一个陌生领域、陌生社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发现、厘清和学习领会文化和社会的每一部分。
6.不管文章存在多少不足,多少漏洞,都不能掩盖其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分类和秩序尤为重要。
《社会分工论》
职业群体(法人团体)的作用巨大:制定规范,维持道德环境;有持续性和成熟性。
分工致使社会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是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基础。完善自己,并不是自得其满,而在于各尽其责,例如:教育——因材施教;职业——各尽其职。但同样也存在争议:认为分工是人类退化。
一、劳动分工的功能及社会需要
1.功能:劳动分工不仅仅在创造文明,也不仅仅在弥合由于分工劳苦所造成的影响,它还有其他作用。它真正的功能在于:两人或多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团结感,一种联合。例如:夫妻间的两性分工——劳动分工最大的作用在于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且超出了纯粹的经济利益范围,构成了道德秩序。劳动分工是社会团结的主要根源、构成了社会团结的主要因素,社会的凝聚性是靠分工维持的,社会构成的本质特性也是由分工决定的。这功能就决定了它具有道德属性——因为分工需要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所以它是道德的。
2.社会团结:法律和习俗表现了社会团结的主要形式。社会规范需要法律的约束。(法律与制裁与社会团结的类型对应关系)
3.犯罪的共同特征:是每个社会成员共同谴责的行为,是对情感的侵害。
4.机械团结: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是相似性的紧密联系。社会是个几无分化的同质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其成员之间的团结可称之为机械团结。
5.压制法:建立在犯人的损失与痛苦之上,具有压制性,例如刑法。?
6.有机团结:或译为有机连带,是一个社会学术语,用于描述一种依靠相互依赖的集体意识,当社会有较复杂的劳动分工是,就会显现这一特性。它与机械团结相对。?
7.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指的是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态度。是维护社会团结的基础、与个人意识相对应并随着个人意识的增强而变弱。(与归属感和认同感相联系的现代组织意识)
8.压制法——机械团结;恢复性制裁——有机团结;契约团结。
9.论证观点:在以集体为主体的社会里,是存在以集体意识为社会纽带的现象,社会之所以能够紧密连接在一起必须建立在个人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个性,求同存异的情况下。在这个前提下,个人的意识行为关联着社会共同的利益,因此任何违反集体意识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制裁。
10.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群体之间的差距缩小,而个体之间的区别会更加明显,分工的模式会趋于有效率的一致,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必定导致个人意识的觉醒,因此机械团结逐渐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相反有机团结则逐步显现出其递增优势,最终会淘汰机械团结成为新型的连接方式。
二、分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而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则是分工进步的原因。
2.集体意识不确定性的形成及原因指出集体意识的淡出与法律意识的增强;原发性的遗传作用影响了社会功能的分配。
三、划分分工的正常与反常形式
1.失范的分工。通过工商业的危机破产为例,指出不当的分工会割裂科学的统一性,不仅无法产生团结,还会导致失范。
2.强制分工。分工常见的另一误区即是个体的分工并非按照个人意愿,而是强制性的安排,从而导致了效率的低下。
3.环境的变化会产生变数影响分工的质量,提出了不确定性。提出了分工本身的道德性,并认为新的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需要被建立。
在当前正蓬勃发展的新中国中,拒绝个体觉醒则是拒绝发展,机械团结的局面必将逐渐衰落,有机团结会呈现增长的趋势。所以,不要拒绝差异,要注意个人意识的觉醒,同时,也要将个人放在大社会中去考虑。
《自杀论》
在序中作者提到: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是具有物质性的,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这也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在其他著作中都有体现。包括认为社会学是独立于哲学的学科,是研究问题一般性的学科。
自杀的第一个定义: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但这个定义并不确切——自杀的种类不同。
自杀的确切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自杀并不是个体现象,而是与社会状态相关的社会现象。
一、非社会因素
1.内体——心理素质(没有任何精神变态和自杀保持有规律的关系)
首先是认为:自杀是一种疾病驱使,是精神错乱者的表现。自杀狂&偏执狂是否存在?(也许局部的精神错乱并不存在,因此自杀就不是一种精神错乱的疾病,只是会在此状态下发生的现象)
但是显然不能说自杀者就是精神错乱者,更多自杀者其实并不是存在精神错乱的,因此分类十分必要。
1.1.自杀分类(对精神错乱者的自杀进行的分类):(1)躁狂性自杀(幻觉和谵妄性观念);(2)忧郁性自杀(无原因);(3)强迫性自杀(本能念头驱使,无动机);(4)冲动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杀(冲动无先兆)。
以上四类皆无动机或者是纯粹想象的动机引起的自杀,不同于其他自杀类型——所以精神错乱并不是自杀的必要条件,只是其中一种,甚至都没有关系。
其次,精神衰弱者的自杀也与上述变化一致,这样就可以确定自杀与各种心理疾病的总体关系了——心理疾病不一定导致任何确定的自杀行为。
1.2.相关变量:自杀倾向存在地域差异、性别差异、宗教的差异、年龄差异、酗酒习惯等。最终发现——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2.种族与遗传:种族或者遗传与自杀现象之间并无太大关联,或者说自杀是与种族之下的民族和国籍存在一定关系(与文明有关)。遗传的说法是认为孩子会从父母那里继承一种倾向于自杀的气质,显然不对。真正造成影响的,是感染力。
3.自然因素——气候和季节性气温。气候归因很容易被推翻,季节性气温的影响相对稳定(气候有阴暗、潮湿、低温等特点,多为极端天气;季节也较集中);还有白天比夜晚的自杀更多等——这些种种并不是因为气候扰乱了机体,而是社会生活的繁忙,不是物理环境刺激自杀,而是社会条件。
4.仿效(模仿)——可以在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个人之间发生,彼此只需要偶然和短暂的接触,这会使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者感觉趋于一致。且仿效使得自杀的社会原因凸显出来。但是,倘若自杀是一种感染的话,必有感染方式,但是很显然并不存在这种感染方式。
二、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自杀并不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发展的。
1.分类法:排除法&溯源分类法——确定自杀的原因不是个人心理、自然因素,而是社会原因。
2.社会原因的分类:(1)自杀率&宗教社会的整合度(反比);(2)自杀率&家庭社会的整合度(反比);(3)自杀率&政治社会的整合度(反比)
3.三种自杀类型:(1)利己主义的自杀:(2)利他主义的自杀(强制义务性自杀&非强制性自杀);(3)反常的自杀(恼怒&厌倦)。通过对这三种自杀类型的单独与对比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自杀应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去分析,其真正的原因是社会原因。
三、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总结&预防)
结论:政治团体、宗教团体和家庭都没有预防自杀的作用,只有“同类劳动者、旅行同样职责的合作者联合起来形成的职业团体或行会”才能真正对减少自杀起到作用——从事同样工作的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兴趣和目标,会使得群体联系更加紧密,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自杀。
自己的思考:(1)只能是这些社会因素影响自杀和自杀率吗?其他的因素呢?(2)形成联系紧密的群体,类似行会等的集体组织在当代社会不是很容易,这种集体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体的作用,并不能全盘否定个人因素对自杀毫无影响吧。
[ 此贴被周晨月在2020-12-09 20:06重新编辑 ]
Posted: 2020-07-11 12:22 | [楼 主]
冷芳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43 点
金钱: 430 RMB
注册时间:2018-12-21
最后登录:2020-12-05

 

第一个月读得还是很不错嘛,以后如果把作者的观点用自己的理解整合起来就更好啦。继续加油啊,坚持就是胜利
Posted: 2020-07-19 19:27 | 1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18
威望: 718 点
金钱: 718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06-19

 

不错!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0-12-19 09:10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20722(s) query 4, Time now is:10-10 18:3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