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喻言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9.18)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喻言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0-06-06
最后登录:2022-08-01

 喻言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9.18)

8月(2020.8.9—9.9)
书单:
《教育思想的演进》涂尔干
《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等
《权力精英》米尔斯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米尔斯
《社会科学方法论》韦伯


《教育思想的演进》涂尔干
《教育思想的演进》这本书和之前阅读的《道德教育》都是涂尔干对于教育以及教育社会学的探索和分析,他通过多元历史方法向读者解释了社会中群体以及教育的形成,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思想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把法国的教育史从早期的教会教育到19世纪的教育的演进过程一一作出阐述,让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一段历史时期法国教育体系和教育观念的变化。
在最后两章结论部分作者也是总结了自己关于教育的看法和结论,主要分为两部分:教育与人世、教育与自然。人世的教育建立在两个基本原则之上,第一项原则主张就是,不论何时何地,人性都是同一的。接受了这项原则后,在人世方面就有且只能有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在于向孩子展现恒常不变的人性整体,让他领会其全貌。但实际上人是具有多样性的,需要把人放在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大环境下做出整体性的理解,所以对此还需要开展历史教育,从历史中理解“人性”。关于教育与自然,除了要理解人自身,还要理解自然,这就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研究,因为科学与真正的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必然且直接。同时,涂尔干认为,对教育的思考和对人才的培养是缓慢的、渐进的,并且需要形成一种三重修养的培养目标,这三重修养就是对于语言的修养、科学的修养和历史的修养。


《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
本书主要是选编了几篇当代社会学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和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社会学观察角度、原理和问题;以及社会关系、组织和社区。
第一部分汇编,先表明社会学是什么、学科的社会背景、主要研究视角、研究经验、以及它所包含的原理和理论。都是将核心观点列举后一一作以说明,向我们展示出社会学包罗万象的特点,但又有其对于社会现象研究的独到之处。
第二部分是有关社会组织这一特定的研究角度,针对首属与次属、正规群体与科层制、民俗社会等,各个社会学家对其展开的论述,社会学所研究的的是共享的模式化的人类关系,所以在这部分中,“社会学家关心的不是个人本身,而是人类以个人和集团形式参与的社会行动的不断发生而且可以预测的形式”。



《权力精英》米尔斯
这本书里包含了米尔斯关于“精英理论”的全部核心内容。米尔斯认为,权力精英是由这样一些人组成:①他们的地位可以使他们超越普通人所处的普通环境;②他们的地位可以使他们做出具有重要后果的决定。这些人“主宰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等级制度和组织结构。他们支配着大公司,操纵着国家机器并拥有各种特权,掌握军权,占据着社会结构的战略要津。所有这一切集中了他们所享有的权利、财富和声望的各种有效手段。”所以在这之后,关于权力精英所支配的三个方面,主要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同时,这三方面也是在不断地相互牵制和相互联结,使其权利日渐扩大和集中。但集中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做出关于经济、政治、军事决定的权力精英的圈子,使得社会中的其他方面,如宗教、教育等都被排除在圈子之外,无法对国家的政治、政策作出制定或出具具有决定性的决策。说白了,这些权力精英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也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利益,而不是普通公民的利益,就如我们平时所说的,“美国的政治是有钱人的游戏”。
同时,米尔斯对当时的“平衡理论”作出批判,这是由一些不希望被政治经济的道德争端所困扰的美国人所坚持的观点:政府是一架自动机器,由竞争利益的平衡来约束调节。对此,米尔斯进行两点反驳:①平衡没有在最高层中反映,只是在国会中由一些本地的新老上层阶级代表;②这种平衡只存在于一些发展的特殊时期。
最后,他论述了一些关于公众社会和大众社会的区别。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米尔斯
其实读这本书应该是和上一本调整下顺序会更好一点,这也是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的。
从字面意义以及中国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来讲,我们习惯于把坐在办公室的行政人员、文员、银行工作者等一些不需要花费过多体力的从业者称为“白领”。但在米尔斯的观点中,他认为白领是指在企业家和工人之间形成的、作为缓冲地带的中产阶级。在本书中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老式中产阶级,他将农场主、小企业家、自由职业者归为老式中产阶级,并论述其发展过程;其次,论述了白领世界,这是在20世纪之后形成的,白领就是新中产阶级,由经理、推销人员、办公室人员组成;第三部分介绍了白领阶层的生活方式;最后论述他们权利的行使方式。
“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巨大的丑恶势力的世界上,白领职业者很自然的具备着小人物应具备的一切优点和长处。他可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他同时又令人欣慰地于中产阶级。他对遇到的麻烦事寄予同情既容易又不会出什么差错。他对此总是无能为力的。”在米尔斯的观点中,这种“丑恶势力”、“无力感”,是源于劳动分工异化和科层制的建立,这些会影响白领阶级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


《社会科学方法论》韦伯
这本书整理自韦伯的《科学论文集》的其中三篇,是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些内容。这三部分主要是“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做以说明和规定。韦伯认为“文化科学是一门客观的经验科学”,文化科学的对象是有存在意义的客观实在或是文化事件,而文化事件包含着价值和意义这两个基本要素,所以文化科学的目的就是能够认识到这些实在的独特性质。
关于“客观性”,韦伯强调了价值无涉和理想类型。首先,他说明了“价值判断”应该理解为关于受到我们行动影响的现象是正当或不正当的评价。价值无涉就是要通过它的对立面价值判断来理解,在韦伯看来,价值无涉应该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其次,理想类型应该是“为假设的构造提供指导”以及“为了对现实的描述提供明确的表达手段”。
【感想】韦伯的著作刚刚开了个头,阅读的只是他对基本方法论的陈述,对这些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浅表,希望后续的阅读能够逐步提升加深对韦伯的社会学知识的理解。





7月(2020.7.7—8.7)
书单: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原始分类》
《道德教育》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涂尔干
这本书是根据涂尔干的演讲笔记进行整理后出版的,作者介绍了实用主义的起源以及对实用主义思潮进行独到的评价和批判,并向读者解释了关于实用主义和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在涂尔干看来,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一样,讨论了关于生活和行为的意义,但即使是这样,二者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二者各有立场。因为实用主义的价值在于,“它暴露了旧有的理性主义的弱点,如果这种理性主义想要表达现代思想的要求、想去理解现代科学引入的新观念,那就必须换一副模样。”涂尔干指出,实用主义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席勒、詹姆斯,而且其基本论题就在于它的批判部分,实用主义的基本要素就是对传统理性主义或者教条主义所持有的批判态度。并且,实用主义者认为也是应该要坚决否认存在纯粹智识或单纯智识活动的说法。而且实用主义所依赖的基本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与行动有所关联的思维创造了实在本身”。同时涂尔干在分析实用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思维与实在”,“知识作为行动的工具”以及“实用主义与宗教”等问题。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来阐述实用主义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和态度,并且说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实质就在于思维和真理的功能是为了实践,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归于行动,实用主义就是“把真理从逻辑思维的限制里解脱出来”。但是这样可能又会造成失范,这种后果是作者不能够容忍的,所以社会还是需要规范,这样才能继续下去。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
这是本月阅读的第二本书,《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本书也是涂尔干从原始宗教出发阐述他关于宗教社会学思想的著作。
在书的开始,作者就开诚布公的表示自己的研究主题就是通过研究最简单的宗教,来探索宗教的本质和起源。作者先进行反驳,他不接受将宗教认为是“幻想”的心理学解释、以及关于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和自然论解释。因为任何宗教都不是虚假的,它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对既存的人类生存条件作出反应。
在本书第一卷先导问题中,涂尔干对原始的宗教及宗教现象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原始的宗教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能在组织得最简单的社会中找到它;二是不必借用先前宗教的任何要素,便有可能对它做出解释,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便认为是原始的宗教。在涂尔干看来,研究的是非常古老的宗教,是因为它比别的宗教更适合我们理解人的宗教本性,更便于我们展示出人的本质的、永恒的方面。所以涂尔干认为宗教是明显具有社会性的。之前的普遍看法认为一切宗教都有超自然的特征,即超出了知识范围,超自然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不可知的、无法理解的世界。而斯宾塞认为宗教就是“信仰某些不可思议的事物具有无所不在的性质”。 同时,在之前定义宗教的尝试中,人们常用到的另一个概念是“神性”的概念,但这种神性在佛教中并不是如此,佛教中更多信奉 “出世”和 “自渡”,所以神性在佛教中的作用甚微(在耆那教中也是如此)。在涂尔干看来,研究者要先考察宗教的组成部分,并先对构成所有宗教的各种基本现象进行描述。而涂尔干认为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是:信仰和仪式;他对于宗教的定义是:“宗教是一种与不可冒犯且与众不同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接下来主要介绍了基本宗教的主导概念包括泛灵论、自然崇拜,以及作为基本宗教的图腾制度。泛灵论的代表人物是泰勒,他认为宗教来源于对灵魂的崇拜,原始人类做梦醒后发现自己在梦中和醒后所处的地方不一样,所以解释为有灵魂存在。但涂尔干对此进行了反驳,泛灵论实际上将宗教还原成了一种幻觉系统。自然崇拜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斯•缪勒,他认为宗教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从经验中获取权威,但作者认为这种方式其实存在着谬误。关于图腾制度,作者介绍了图腾制度问题的由来以及起研究发展史,接着提出了自己采用的特别的方法来研究图腾制度的原因。
第二卷绝大部分内容作者都在谈图腾信仰及其起源,图腾是一个名字、一种标记。涂尔干认为,图腾所代表的事物的神圣性来源于图腾标记,不能将图腾制度仅看作是简单的植物崇拜或是动物崇拜,因为人自身也有神圣性。关于这些图腾信仰的来源,涂尔干认为图腾的本原是一种宗教力,正是对这种力的崇拜导致了图腾信仰,这种宗教力又基于对氏族社会的崇拜,氏族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是外在的,具有强制的力量。
在信仰之后,涂尔干在第三卷论述了主要仪式态度,宗教仪式分为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消极膜拜,一种是积极膜拜。消极膜拜表现为禁忌,禁忌体系致可分为巫术禁忌和宗教禁忌,其作用方式分别是“行之有效的箴言、保健和医疗禁忌”以及“绝对命令”;而消极膜拜是达到积极膜拜的一种手段,“对于培养个体的宗教性和道德性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积极膜拜是指相信他人与宗教力之间有一种积极的、双向的关系,积极膜拜就是对这种关系的规则和组织。积极膜拜分为不同的仪式,包括模仿仪式和表现仪式。
在结论部分,涂尔干总结:宗教是源于社会的,宗教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社会现实,反映出社会的各个方面,或好或坏。如果说宗教产生了社会所有最本质的方面,那是因为社会的观念正是宗教的灵魂。因此,宗教力就是人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

【感想】这本书内容很多,但是梳理框架可以发现涂尔干在书中所用到的论述方法是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针对一个现象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定义→回顾前人文献→分析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出研究结论。以此再来思考涂尔干和他提出的社会学思想就会觉得方便很多。


《原始分类》涂尔干
   在本书一开始,作者就明确表示,分类:是指人类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他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涂尔干认为,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是要把他们安排在各个群体中。这些群体相互有别,彼此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限把它们清清楚楚的区分开来。接下来的文章中分为四部分分别对分类的几种原始形式进行考察,包括对于澳洲、祖尼人苏人、以及对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图腾符号社会结构形式进行了描述并解释。这几部分分类的原始形式揭示了人类现今分类观念的集体起源、社会起源。
在澳洲人的分类类型中,作者援引了大量的文献进行例证,说明以胞族为基本单位的分类,每个胞族都是由一定数量的氏族组成的,而氏族则是由具有相同图腾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图腾会起到象征、引领甚至是聚合的作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被划分到了图腾中,万事万物在分类中已经被人格化了,这种人格化也体现了对人的分类。
在中国,在这一部分中我看到了一些非常熟悉的东西,中国人的分类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察天文、观星象、利用地磁和星术来进行占卜预测的体系。涂尔干指出“中国分类在本质上是占卜的工具”,这种占卜和事物分类上的关系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占卜仪式往往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占卜的科学并不会形成相互隔绝的各组事物,反而会把各组事物联系起来。所以,占卜体系的基础至少是一种含蓄的分类体系。



6月(2020.6.7—7.7)
书单:
《自杀论》涂尔干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涂尔干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

《自杀论》涂尔干
本书分为三编共十三章,分别从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以及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有关自杀的元素。
作者认为,自杀是“任何有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死亡。”并且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与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和气候变化并无重大关联,反而和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和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自杀这种现象的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
第一编是非社会因素。主要讨论了自杀与心理状态、种族遗传等自然因素的关系。但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看来,精神错乱并不是自杀的充分条件,而自杀也不是精神错乱之中的特殊形式,二者关系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只能说明精神错乱者有时会使自己有更多的自杀倾向。
接下来是第二编,作者分析了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因为只有引起自杀的原因不同,才可能有不同类型的自杀。每一种类型要有自身固有的性质,就必须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条件。所以,要确定自杀的各种社会类型,就是要根据产生这些类型的原因来加以分类。然后作者分别分析了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反常的自杀三类。作者认为当一个人脱离社会,个体的自我精神自我价值无法得到满足,有可能会造成利己主义自杀;但同时,当个体和社会过分地融为一体时,也容易造成自杀,这时候自我不再是只是自我,反而夹杂着一些群体的东西,这种自杀作者称之为利他主义自杀。第三种自杀的类型,作者称之为反常的自杀,是由于突然的危机或繁荣、突发状况等使得正常运行的社会秩序被打破而导致的自杀。最后作者又讨论了“离婚与总体数量上自杀的增长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这一观点,并探讨了不同类型自杀的个体形式。
最后一编为实践结论,作者总结了本书的核心论点,并提出了一些自杀的预防方法。例如,对自杀者进行惩罚、对悲观主义者采取必要的鼓励、培养人们的坚强性格、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

《自杀论》一书是本科老师授课时提及较多的著作,在当时听老师讲其中的一些观点,仅仅是“接受”这些观点,对其中的前因后果了解的不是很深刻,再读原著,联系前后文章的关系,对很多地方都有了豁然开朗之感。
从本书的知识体系上看来,让我初步了解了自杀除了心理层面上的影响外,还有来自社会环境、社会类型的影响。涂尔干《自杀论》探讨的对象:自杀,即为社会事实,接着便从社会群体的实际自杀数据来分析这个社会事实的特性,体现了他的实证主义思想。
但是由于看书顺序的选择上的问题,对《自杀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书籍还未阅读到,后续会逐步调整阅读顺序,做好规划的。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涂尔干
本书围绕着社会现象,说明了两个点:首先,对于社会现象的含义及特点,涂尔干强调了其客观性和社会性;其次,在如何阐释社会现象这一问题上,作者又强调不能用常识去理解。具体说来,即:社会现象不能用主观去理解,也不能用常识去推理,而只能通过社会去解释。这是他的基本观念。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摒弃先见,从事物外部入手,层层剥入地探索社会事实。
同时他也对社会现象的定义及其原因,以及社会类型的划分都作了详细说明,从书中能体会到涂尔干对社会现象以及研究者在做研究时应该保持的态度。
在这本书的最后涂尔干列举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社会学是应该独立于哲学的;二是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三是必须要把社会现象当作社会的事物。这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在本书中,米尔斯的思维焦点集中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作者认为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这种心智品质就是作者所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所作的最有成果的区分是“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这个区分也是社会学想象力的基本工具,也是所有社会科学经典研究的共有特征。利用社会学的想像力这一概念,米尔斯批判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三种流行形式,它们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实用主义。
米尔斯还在附录中详细介绍了他的治学之道,从建立学术档案到进行社会调查,步骤是相当明晰的。作者希望研究者从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寻找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一种路径,能够从一种视角转换为另一种视角,并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培养起对整个社会及其组成要素的充分观照。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几点劝告与警示:避免刻板程序以及对方法技巧的盲目崇拜;摆脱繁文冗余的矫饰做派、形成简洁清晰的个人风格;多做跨历史的建构;将研究中的各个情境组织起来建构社会结构;始终关注有关人的意象、有关人性的整体观念;避免把人理解成孤零的片段;不要让按照官方方式梳理的公共议题,或者按照私人感受呈现的困扰,来确定研究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乃至研究的时候应该始终立足于历史层面上的经验事实,而且还要主动去关注一些公共议题,坚持自身的理想和价值,充分发挥出他所倡导的自由的社会学想象力,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自由与理性。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是大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堂上老师的讲述。
这一次,我仔细的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对它有了进一步的深刻了解。正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资产阶级和无产者,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使得在资产阶级时代就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而资产阶级在发展的过程中破坏了封建的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变成金钱交易,这种紧迫的剥削和压榨使得无产者们快速联合起来形成新的阶级。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主要表明了两者间的关系、共产主义的特征、以及反驳和讽刺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共产主义的歪曲理解。紧接着在第三部分对其他三类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因为这几种反动的、保守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潮都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最后,又一次表明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因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并且坚定地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深刻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现状。而《共产党宣言》的震撼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把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发展到科学,实现人类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通过阅读经典,能让我对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重新的整合和理解,更加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现在看来像“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枷锁,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样的经典名句,也能从书本中体会到那种振奋和激昂。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
这是涂尔干确立其思想的开山之作,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很多后世依然沿用的社会学经典概念——例如“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等等。
作者在书中分三部分分析了社会分工。第一卷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功能,也就是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需要,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功能以这种分化方式得到提高,而在于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同时作者不断用不同类型的法律来进行论证,因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和主要表现形式。首先是相似性所致的团结——机械团结,因为同一社会的所有成员共同具有某些相同的意识,压制法在本质上展现了这种团结。其次是分工形成的团结——有机团结,这种团结建立在个人的相互差别基础之上,社会分工发达,产生了职业的专门化和各种规范,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程度高,恢复性(协作性)法律是其产生的条件。
第二卷分析了劳动分工得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其中涂尔干认为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增长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社会分工产生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并且,社会的扩大和密集并没有允许分工不断发展,而是需要分工不断发展,它并不是实现分工的工具,而是实现分工的决定性原因。当然,作者也提及了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集体意识逐渐形成的非确定性和遗传性。
最后,作者提出了三种反常形式。一种是失范的分工,这种分工不会带来社会团结;另一种是强制的分工,即在外部条件不平等的强制条件下建立劳动分工;再一种是分工的松散现象。同时作者也认为认为应当要区分正常状态的分工和非正常状态的分工,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是因为各个机构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规定,他们已经陷入了失范状态。而这种区分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反常的分工来更好地理解正常状态下的分工是如何更好的促进社会团结。
[ 此贴被喻言在2020-09-18 19:40重新编辑 ]
Posted: 2020-07-11 11:18 | [楼 主]
薇纸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6
威望: 36 点
金钱: 360 RMB
注册时间:2018-12-19
最后登录:2022-12-05

 

能明显看出读书时有思考,也看出了从本科到现在读书的转变,很棒呀~继续加油~
Posted: 2020-07-19 18:33 | 1 楼
吴楠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1
威望: 31 点
金钱: 310 RMB
注册时间:2019-04-09
最后登录:2021-08-05

 

嘻嘻,我是被你的名字吸引过来哒
内容总结的很细致,对于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同意楼上学姐的评论,然后,一起加油吖!
吴楠
Posted: 2020-07-21 22:12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14971(s) query 4, Time now is:11-14 15:3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