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杨程:走在村庄的小路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婷不下来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86
威望: 286 点
金钱: 2860 RMB
注册时间:2012-05-06
最后登录:2015-09-08

 杨程:走在村庄的小路上



        距离调研结束已有些日子了。

    说来惭愧,起初信心满满的我,竟然在调研临近收尾的时候做了“逃兵”:一来家中亲人尚有变故,不得不返回家中处理之;二来,悲从中来,伤痛不止,亦已难集中精神贯注了。

    迟迟不肯落笔。看着同去的学友们或生动或实在的文字心得,心里除却欣喜,也压下了一块不轻的石头。总归还是要写点什么的。哪怕是写写那如画的风景也好啊!哪怕是写几个当地人的生活故事也好啊!短短的十余日,耳闻目见的是形形色色的人事,各色的脸庞,长者早已刻满年轮的笑脸,中年人强打起精神的愁容,同龄人久在外谋生的世故……我想,我是应该写些什么的。

    至少,为了大家的真诚。




一、“好雨知时节”
   
    调研的村庄地处大别山腹地,山明水秀,颇有江南水乡的景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水田里这时候盛满水,稻穗颗颗饱满,似乎预示着这一年的好收成。在我们来到村庄之前,天一直旱着,农民们盼着有一场雨下来救救他们那些承载了太多东西的作物,果然,雨下了,下的一发不可收。毫无征兆的风云突变,万里晴空会瞬间阴云密布,瓢泼的雨频频落下,无情地打湿早已汗湿的衣服。

    下乡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一脚踩下去,鞋子便会深陷其中,拔不出来。于是,我们这些几乎没下过田的学生被迫做了一回“泥腿子”,然而,这对村里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下雨才是最紧要的。朴实的他们早已习惯了踏着这样的田埂,踏着带有很多“渣巴头子”的黄壤土耕作,施肥,打药,看着一片片的绿色长高,渐渐变黄,收割……眼下最需要的就是水,现在水有了,庄稼有救了。

    听老书记说,这里的水利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却变得不那么近人意了。毛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被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连接上游水库蜿蜒数十里流经数个自然村的“生命线”——灌渠,还是一个个星星点点分布的中小水库与万方大塘,都曾经为整个村庄的夏旱导致的灌溉问题带来转机。农民们说,这些宝贝,就是他们的“妈”,有了她们,庄稼就可以保收,就能打下粮食来。

    然而,这些年来,这些“妈”却没有奶水了!

    为了发挥水库的经济价值,上游的大水库早于若干年前以集体的名义发包给了当地一位响当当的“面上的人”用以进行水产养殖活动。合同签订的早,当初看来似乎合理的合同随着一切迅速的变化,已经将利益的天平偏向了承包商,村民与集体实际上是得不了多少利益的。同样的命运发生在了村里自有的一些小型水库上。自然,问题也接踵而至。如此一来,因为水产养殖与农民放水灌溉的需要产生了冲突,每每作物干渴之时,村干部也只得带着需水的村民组组长与承包商们交涉,然后争取到一定的份额,当然,农民们需要给出部分补偿作为抽水的报酬。

    这样的灌溉用水来源仅仅满足于一些灌渠尚能使用的村民组。因为灌渠年久失修已是破烂不堪,越是位于灌渠下游的村落困境就越大。东缺一点,西断一截,尚不说水是否能够到达他们的田地,即使等到救命水到达之时,庄稼也已临近干死了。以前,他们还是有一些堰塘的。或大或小,都可以承载一些水来帮助农民们解决燃眉之急。只是,承包,淤塞,水量有限,加上堰塘水无法得到补充等的问题依旧摆在眼前,农民们还是得寻求别的方法来拯救自己的庄稼。因为一些小利益,村民组里出现不同的声音是常有的事情。人心齐的村民组选出小队长,专门司职抽水,各家各户则出一部分粮食作为报酬;人心散了的却没有如此幸运了。他们只有选择自己购买高价的抽水设备,数百数千米不等的水管电线,每天勤勤恳恳地奔走于抽水点与自家的田地,即便是累趴下了,吊上点滴,第二天还得继续抽……

    在受访者一一列举这些的时候,我们听得目瞪口呆。我喃喃自语道:来路上不是有一些修好的崭新的水泥渠道么?为什么就没有帮上忙呢?得到的解释是,拨下来的款项如杯水车薪,只不过能解决沿途经过的村民组,而那些地处边缘的依旧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实惠。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了走出去,成为一个个打工仔打工妹,他们憧憬着城市里美好的生活,留在村里的劳力很少,即使是有,很多人也不愿意再如当年一般拿起工具修整这些残壁断垣了。

    “看来,只有等待政府的政策了。”很多时候,我只能听到这样的感慨。心中不免心酸。他们需要水,需要水利。他们需要一个“奶妈”来给他们的庄稼足够的水。可是,水从哪里来呢?他们同样需要团结,需要理性思考利弊得失,同样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啊!


二、“我有一个梦想”——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

    村庄所归属的乡镇有着一个奇怪的现象:镇区面积正在不断扩大着,蚕食周边村庄的土地;原本不大的城镇却在短短几年内扩张了数倍,而房地产业则是当地最火爆的产业。镇政府通过以整条街规划的方式负责征收土地,安抚移民,通过招商引资找到房地产商负责这条街的开发,三通与绿化事务,在此之后,开发商可向地方的百姓出售此类“宅基地”或成品房,土地价格在8—10余万元不等,成品房这更贵。

    当地人则称之为“开街”。这样的新房或者土地大都是有年轻人购买居住的。不仅是我所在的村庄,临近的其余行政村均有大批的人涌入这里,同样大多是近些年结婚的年轻人居住。可是,这笔不菲的价金是这些大多仅凭打工挣钱的青年所负担的起的么?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微薄的工资并不能满足花花世界的诱惑,城里的生活与村庄的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积累对于他们显得有些困难了。然而,他们还有一座座“靠山”——他们的父母。

    严重的代际剥削之风在村庄悄然滋长。这主要从子女与父母两个角度体现出来。一方面,子女为了建构自己的婚姻、改变自己对城市生活向往却无力企及的现实状况开始有意或无意地榨取父母现有的资产,甚至于透支父母的未来;另一方面,这样的剥削往往需要老人的主动配合,父母们则被一种意识形态的霸权桎梏着,这种基于多种因素产生的地方性共识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迅速膨胀。

    剥削得以存在,关键就在于他们还有正值壮年的父母。这种特殊的地方性共识已经在这样大规模的“开街”背景下逐步占据当地中年一代的思想世界。当地人有形象的解释,“一个好的父母就应该为子女能过上好日子累断腰杆”。20来岁的时候不懂,没关系;可是在30岁之后,随着孩子尤其是儿子年龄的增长,这样一个地方性共识就会在你生活中无孔不入地出现,自然而然的,你就会从耳闻目染中习得了。

    “我已经准备好了。”有这样一位受访者在被问到是否已经为刚读小学的小儿子攒钱完成这样“责任”时,想都没想便说出了答案。他有一个美好的名字,祥和幸福是他的父辈对他未来生活的期待,然而,年轻的他却不得不为更年轻的儿子挺直已满是伤病的腰杆外出打工挣钱了。在之后的几天里,我们走访了更多的村民组,有这样一幕场景却始终无法让我忘怀:两个年迈的老人,育有四个儿子,费劲千辛万苦为他们建起了白墙红瓦的新房,然后早早放弃种田的收入带起了孙子孙女。然而,当我问到他们自己居住在哪里时,老人害羞地指了指四个孩子漂亮新房边一间不起眼的泥瓦房,那一刻,我心酸地说不出话来。就是这少许的天伦之乐啊,换来的却是晚年如此的生活境遇。原本计划好的养儿防老转眼成了空,不过是活到老,干到老吧。这又是何等悲壮与悲凉呢?

    到底是什么给这样一种残酷的代际剥削以土壤?是我们永远不得满足的贪念么?我想,最终,这样的问题还得交给社会本身来解决吧。


三、伸向利益的“触角”

    抽水,承包水塘,开街,土地流转,退耕还林补助,五保户评选……各种各样的利益在转型的当下不可避免地产生在了这个村庄。由此,形形色色的人出现在这里,他们有的是村民组里小打小闹的“渣巴头子”,有的是乡里闻名、周围村庄熟知的“面上的人”,有的则是黑白两道都吃的开、与乡镇干部称兄道弟的人,有的也可以是村民口中总交口称赞讲义气的“老好人”,当然,还有各级的干部们,大到镇长书记,小到小组组长会计,只要是能分上一杯羹的,就不应该错过。

    是的,许许多多的触角正伸向这个原本就有些营养不良的村庄。他们就好像一颗颗恶性肿瘤,或快或慢地吸收着残存的养料——各种各样的利益。

    “渣巴头子”是村民组这一级治理中最头疼的问题。村民们用对当地特殊土质中又硬又男处理的泥巴块的称呼——“渣巴头子”又臭又硬的形象生动地应用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不讲道理的,换言之,他们是不讲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的人。他们目光往往指局限于眼前的个人的蝇头小利。开村民组会议是他们出头的最佳时机,对于有利自己的事情自然百般支持,然而若是在有着需要他牺牲一部分利益的情况,他们便“冒”出了头。兄弟多就更好了,一个心心相印的小团体形成了,在组里自然所向披靡,威风凌凌了吧。然而,所谓的蝇头小利又是些什么东西了?只要稍加甄别一番,不难发现,原来也不过是集体收缴个水费、维修电机等必要支持的费用,他却斤斤计较以为自己吃了天大的亏……真是笑天下之大稽啊!这些人,其利益空间也就基本停留在组一级的村民组织中了,细细想来,其实只要有一定合理的力量介入,把“渣巴头子”敲碎,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嘛;这么说来,实在是缺乏这样一种内应的力量来给大家力量敲碎这些顽固的泥巴块啊!

    还有一种则是群众心中的“面上的人”了。主要以整个村庄甚至整个乡镇为活动范围,这些人可不能小觑。谈及他们的名字,村民多是带有些敬畏的色彩。凡是他们开口了,总得给上几分面子。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啊,这帮精力过剩的家伙早在80年代就有了不怕死的声望,兄弟多,好勇斗狠,更有甚者曾被劳教,坐过牢;90年代,他们开始获取关系和资源,逐步从农村走向城市,娱乐场所,建筑工地,游戏机厅,网吧,无处没有他们的身影,由此逐步习得了取得巨大利益的方法和途径;而今的他们看到了转型中的乡村这块大蛋糕,利用手头的威信与声望办起了稳赚不亏的买卖,以低廉的价格买入地皮,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土地来赚取退耕还林补贴,同时获得了大量可供出售了木材,承包起了乡里大量的水库池塘兴办水产养殖业,他们眼中还有土地流转即将带来的巨大利润……他们几乎可以说是神通广大了,黑白两道都有人称兄道弟,政府办不了的拆迁钉子户,他提上两壶酒就去了,而且是马到成功;他们开始逐步划分起各自的势力范围,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地生活,多惬意!写到这里,我不经回头一看,这不就是灰色势力么?是啊,这就是灰色势力啊,这就是即将给村庄带来巨大问题的灰色势力啊。现在的村民敢怒不敢言啊,这是为什么呢?以前北方的农民都可以一起聚集共同打击土匪,为何现在不行了?即便是在不久十几年前,为了抓小偷,村民都可以群起上山,喊声此起彼伏,直到小偷被捉,为何现在不行了呢?

    有人说,因为村民散了,村民“落单”了。是啊,村民落了单呀!因为我们的村民落了单,牛鬼蛇神便纷纷探出了脑袋,开始大肆侵占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了。那么,面对这样的毒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想,是时候团结起来了吧。


四、回顾与反思

    “中国学术唯外是从之弊久矣!自当鸦片战争以来,为救亡图存,人人向往西学,开锁国之门,乃为人称道;然至今人,出国热潮尤盛,所谓知识分子者仍犹如过江之鲫,目的不定却一拥而出,美其名曰寻找更好的研究环境,余笑其实在短见。趋之若鹜者,久学亦只在与他人之规范方圆之间,为何不立足国内而放眼环球,制定国人之标准?此乃吾辈奋力勤勉治学之新目的耳!”

    夜已经很深了。看着自己的书写的文字,不免有些感慨了罢。该下去看看了吧!

    中国的问题就要在中国的土壤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味盲目引进西方继承规范的成果最终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正是这十余日的调研,让我更加明确了这个认识。中国的学者也已开始逐步走出盲目崇洋的困境中反思现状:中国有如此之大的人口总数,有如此之多的研究样本,为何不去尝试用中国自己的方式解释中国的问题呢?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意义,这就是“中国特色”吧!诚然,任何一种制度都需要有着其接应的力量才能够获得存活的营养,任何一种学说也必须符合社会的本质特征方能长青不衰。

    贺老师曾劝诫自己,有些事情不要做了就做了,热热闹闹一场空,杂乱的事情倒是少做亦好,调查就是调查,来不得半点马虎,唯此,方才会有“蓦然回首,恍然大悟”之感吧。来自亲身体验的灵感是最为真切的,应该是如泉涌一般一发不可收的。

    该下去农村看看了吧!

    一个不算后记的后记
    依旧清晰的记得一夜夜的梦里,总是如此惬意的场景:一轮朦胧的月儿,耳畔萦绕着是风拂白杨叶的簌簌声响;月光轻盈,纱一般婆娑,一群一脸稚气的“泥腿子”们围坐在空地上谈笑……这热闹打破了村庄自有的宁静。

    是的,总归,是该写点什么了。







Posted: 2012-09-21 15:16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0年调查趣事

Total 0.012986(s) query 3, Time now is:09-17 19:4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