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阅读书单:《国家与革命》《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锻炼与休息情况:作息总体较为规律,随着天气转暖,早起也显得不那么难受。由于本学期课程比较多,布置的课下任务和课堂汇报也不少,因此一有空就会去大活读书。到本月底有一门课程将要结课,下个月会有更多的连贯的时间进行阅读,届时我也想突破一下读书的极限。运动方面本月共跑步18次,共计51.63公里,经过寒假的“荒废”和生病,这学期刚开始跑步时感到体力不如从前,好在坚持下来又找到了“当年”的感觉,与阅读一样,业精于勤,久久为攻,还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
本月自我自评:A-
读书汇报:本次的阅读书目是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当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自由与平等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要求而成为其革命的口号,因为当时自由主要与专制构成一对矛盾,而平等也具有政治的涵义,即摧毁封建贵族的等级制,求得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和决策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巩固,随着普选权的争得和言论、信仰、人身、财产与各种经济自由权的扩大,财富方面的不平等状况便日益令人瞩目,自由与平等的矛盾也日渐显露,平等也成来越有经济的涵义,即如何缩小差距,达到财富和利益的平等分配,可以说构成一百多年来西方社会正义论主题的正是自由和平等的矛盾;是不惜牺牲某些人的个人自由权以到较大的社会经济平等,还是宁可让某种不平等现象存在也要全面捍卫个人的自由权利。对此,罗尔斯想通过区分两个领域来调和上述矛盾,他认为个人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基本权利不能以任何名目牺牲,但在经济社会利益分配的领域内,却可以实行一种最大限度改善处境最差者地位为原则,即使之可能损害某些人在经济利益和财产分配方面的权利,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他们。由于基于罗尔斯的第一正义原则的基本权利平等、基本自由优先的原则在西方社会的争议并不多,所以人们考察的和质疑的多是罗尔斯的第二原则,即表现出强烈平等主义倾向的差别原则,而诺齐克的观点则区别于罗尔斯。
从书名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似乎只是三个孤立的概念,但有着紧密联系,全书按这个概念分成三篇,第一编探讨无政府状态即自然状态,国家是否有必要产生并以不违反个人权利的方式产生,诺齐克认为是肯定的,第二编探讨国家能否做更多的事,即管理,防止暴力、偷窃,欺诈、强制履行契约等,在此他认为国家不能管理更多的事,只能到此为止,再管就要侵犯个人权利,因而在道德上就是不可证明的,第三编回答最少管事的国家是否枯燥乏味,对人有没有吸引力的问题,联系"乌托邦理论",指出这一位传统留存下来的唯一合理因素永是"乌托邦结构",即最弱意义上的国家,这种结构允许和鼓舞人们的各种自愿的探索、冒险与合作的乌托邦理想与精神。
国家功能在社会中体现是保护公民的功能,在经济中体现是分配功能,罗尔斯认为的正义以平等为核心,而市场在初次分配中必然存在着不平等,所以需要国家为再分配来纠正,而诺齐克则认为国家无权去重新分配人们的财产,分配正义只考虑了接收者的利益,他将国家形容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不可以干预市场分配,他将这种理论称之为“资格理论”,其核心为"持有正义",包括获取的正义原则、转让的正义原则和关于不正义的矫正原则,如果一个人所拥有的财产可以满足以上三个原则,他的持有就是正义制,社会按此原则所持有和分配的的也是正义的。
在分配正义的争论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关于天赋的问题,与生俱来的天赋是否是偶然的?人们对天赋所带来的东西是否有所有权?罗尔斯认为,个人不应从天赋中获利,应该把天赋所带来的利益回馈到集体中去,诺齐克则认为人们对于天赋是有所有权的,不必纠正这种不平等。在分配的要素,我们无法把这些无法量化的东西进行强制分配,天赋确实存在不平等,但不应该通过强制利益分配来解决,可以自愿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救助。
本月阅读书单:《共产党宣言》、《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货币哲学》
锻炼与休息情况:作息总体较为规律,需要改善的地方就是本月有几天睡了懒觉,元旦过后特别是接近春节与朋友有过几次聚会,回校休息时间晚导致了睡觉时间迟和睡不着,起床时间也很迟了,作息需要调整。运动方面本月共跑步17次,一次2公里,一次5公里,十五次3公里,共计52.63公里,随着元旦后日落时间比上个月有所推迟,运动时间可以放在傍晚而不是下午,尽管跟上个月差不多冷,但运动成为了我目前的与吃饭洗澡几乎同频率的日常习惯,有些难以割舍的感觉。
本月自我评价:A-
读书汇报:《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的代表作。这本书收录了哈耶克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一系列论文,涵盖了个人主义、经济秩序、自由市场、计划经济等多个主题。哈耶克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个人自由和市场机制在经济秩序中的重要性。
本书有几个核心观点。首先,哈耶克认为,个人主义是自由社会的基石。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判断来做出决策。这种个人主义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也是一种经济原则。个人主义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次,哈耶克强调,经济秩序不是由中央计划者设计和控制的,而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协调个体的经济活动,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能够传递供求信息,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最后是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哈耶克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计划经济无法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计划经济依赖于中央计划者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但中央计划者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准确的决策。此外,计划经济还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损害社会的自由和公平。相反,哈耶克认为,自由市场是实现经济秩序和个人自由的最佳方式。自由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经济的繁荣。自由市场还能够通过竞争机制淘汰低效的生产者,提高经济效率。
个人主义教给我们,社会只有在自由的时侯才会大于个人。社会有多少自由,社会就比个人大多少。如果是个被管制的社会,这个社会就受管制者的心智力所限,管制程度越大,受限的程度也越大。个人主义不盲目崇拜理性,相信民主,自由,公平,平等这些普世价值,致力于推动市场经济秩序,认同竞争的力量,以追求个体价值为最终目标。这些才是个人主义的精髓所在,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不受限制的自由。
本月阅读书单:《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集体行动的逻辑》、《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
锻炼与休息情况:作息总体较为规律,由于天气冷的原因,晚上从大活读书回来也不会像之前一样在校内外溜达一圈了,因此上床睡觉的时间比上月更早。最近几天有些感冒,因此本周起床时间会稍微晚些。运动方面仍以跑步为主,本月有17天跑了步,有3天跑了5公里,其余每天不少于3公里,总计57.45公里,冬天的室外运动确实比较“折磨人”,比如在跑步时大口喘气会喝冷风,同时也很“冻手”,所幸的是还能坚持下来。
本月自我评价:A-
读书汇报:《集体行动的逻辑》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介绍一个理论,即:集团和组织理论、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工会和经济自由、国家和阶级的正统理论、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以及“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这本书很短,但写得很清晰。主要的理论框架都在第一章,后面是具体应用和分析。 首先,作者简要概述了经济学界的传统集团利益观念。即在一个组织内部,只要存在符合每个个体需要的、可感的利益,所有成员就会团结起来,为实现和增进共同利益而进行集体行动;并且,组织和集团不论规模大小,运作机制如何,其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利益的增加。进而,作者先破后立,指出,在经济学话语背景下的理性个体具有意识的两重性,一方面,在进行私人交易时,个人利益至上;另一方面,面对国家和民族等抽象实体时,又充满自我牺牲精神。所以面对性质和目标各异的集团,理性人既是因为主客观的利益需要加入其中,也不可能一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集体行动,即共同利益不是产生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集团规模与集团行为的差异性将影响集体产品的追求和集体利益的实现。它分析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作者以经济人的理性假设为出发点,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指出:由于个人参与提供公共品会负担成本,并且个人努力对结果影响不大,而啥也不做也能享受公共品一旦提供后的益处,因此只有在个人收益超过提供公共品的全部成本时,自私的理性个人才会有动力为了“集团利益”去提供公共品。而集团是否能够达成一致去提供公共品与集团成员的数量有关。较小的集团较容易达成一致,并且达成一致的难度还与集团成员的大小有关。集团成员大小越平均越不易达成一致,从而越容易形成次优结果。相比之下,较大的集团成员由于个体受益较大,有较大的动机去提供公共品。这样大成员会负担更多成本,而小成员反而会剥削大成员(即搭便车或和尚挑水喝),这也是中国人说的“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因此,对于成员数量较多的大集团来说,要达成集体行动的一致,来提供对所有人有利的公共品,则往往需要或者强制,或者某些激励。
本月的阅读书单:《弱者的武器》、《逃避统治的艺术》、《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疯癫与文明》。
锻炼与休息情况:锻炼仍以跑步为主,本月共进行二十三次跑步,其中三次五公里,二十次三公里。作息与上月基本一致,但随着天气渐冷,早起方面有懒惰,希望能够客服。
本月自我评价:A-
读书汇报:《弱者的武器》(还有一个副标题: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是一本国外社会学的实地调查的著作,是詹姆斯·斯科特基于对农业资本主义的转型期的一个叫赛达卡的东南亚小农社会所进行的细致有趣的洞察研究。
这本书有一个创新点是作者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视角对农民起义和革命的关注源于对发生在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暴动的担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注在很大程度处于这样的危机意识:农民的生存状况过于恶化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在传统的研究视角中,农民只是作为治理对象、防范对象和怜悯对象而存在,而斯科特则以农民的视角和立场来思考。
作者在东南亚乡村观察到的所谓“弱者的武器”是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怠工、暗中破坏等行为。所谓“日常的反抗”只是着眼于围绕工作(更多的报酬和尊严等)、食物、土地、自主权、仪式等现实的目标而进行的低姿态斗争。“塞达卡反抗的起点如同历史上所有从属阶级反抗的起点一样:接近土地,牢牢根植于日常经历的朴素而有意义的现实”。弱者们所反抗的敌人不是拟人的的历史力量,而是真实的人。他们反抗的对象被视为是应该为自己行动负责的行动者,而非抽象概念(譬如统治阶级,农业资本主义等)的承载者。就好比塞达卡的贫困村民的抱怨抨击总是指向村里吝啬的富人和地主,而不是那些被我们称为资本主义或者奴隶主阶级更为抽象的概念。
斯科特将赛达卡的农民进行反抗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他们几乎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协调或计划,而是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通常表现为一种个体的自助形式,不直接地、象征性地对抗权威。了解这些平凡的反抗形式更有利于理解农民长期以来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对抗统治秩序所作的一切。在第三世界,农民很少在税收、作物分配、发展政策或繁琐的新法律等问题上去冒险直接对抗权威;他们更可能通过不合作、偷懒和欺骗去蚕食这些治理策略。这类反抗的技术长期以来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效的。因为它们适合于农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特点——一个散布在广大乡村的阶级:缺少正式的组织和纪律,为了广泛的游击式的防御性斗争而装备起来。日常的反抗形式是一种没有正式组织、没有正式领导者、不需证明、没有期限、没有名目和旗号的社会运动。
随后,书中提到了赛达卡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60年代起马来西亚政府推行的“绿色革命”(又称“双耕”)使富人更富有,穷人更为贫穷,这对马来西亚农村阶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一章以贪心懒惰的拉扎克和贪婪吝啬的哈吉·布鲁姆分别作为穷人与富人行为的典型,穷人连温饱都成问题,而富人随然拥有巨额财富,却也无比抠门,过着苦行僧一般的“清贫”生活,展现了二者对彼此展开的宣传攻势和意识形态斗争。书中还提到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对农民的影响。在农业资本主义或者说“绿色革命”兴起以后,传统乡村社会对穷人的生存保障便逐渐瓦解。“由绿色革命所创造的新增收入的大部分,显然被稀缺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的所有者拿去了。例如,在一般情况下,在水稻成熟的季节,富人出于雇佣农民收割水稻的需要而会在一定时间内“善待”他们,给予平常时期没有的关照和更高的雇佣报酬,然而随着收割机等大型机械的引入,打破了原有的雇佣劳动关系,富人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力,穷人发现自己已经被排除在生产关系之外,对于富人来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随之而来的是雇工劳动不再,自己也失去了以前赖以生存的方式。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对策,作者也提到,赛达卡的村民们可能也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生产力发展壮大和工人、农民阶层的反抗,最终走向妥协,通过斗争在物质生活和政治地位中得到改善和提高,但这条路也是漫长而艰辛的。
本月阅读书单:《旧制度与大革命》、《论法的精神》、《支配社会学》、《规训与惩罚》。
锻炼与作息情况:锻炼以跑步为主,除雨雪等潮湿天气外,每天跑步三公里。此外会与同学一起打篮球,大约每周一至两次,目前处于初学阶段。作息较为规律,晚上十二点前熄灯休息,早上七点半左右起床。目前天气逐渐变冷,希望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本月自我评价:A
读书感受:由于以前并未进行过经典著作的阅读,阅读初期有一些困难,对著作的理解和感悟不深,我会继续坚持阅读,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和对相应历史背景的了解等,时常温习,提高学习领会能力。
读书汇报:
《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共有四个部分:酷刑、惩罚、规训和监狱。开篇,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解了达米安因刺杀路易十五而被判处死刑以及公开处决的全过程,尤其对行刑的场面做出了“生动的”描写,由此营造出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在作者看来,之所以选择血腥的、公开的处决达米安,是因为通过这种野蛮的、公开式的虐待可以对普通民众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让臣民臣服在暴力统治关系之下,产生震慑来减少犯罪,以此制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然而,仅仅在七十年以后,特别是到了拿破仑统治时期,情况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血腥而且暴力地公开处决犯人的情况,那么,这些犯人到哪里去了呢?笔锋一转,后文介绍了一个关于现代监狱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原来现在的犯人被置于严格管控且戒备森严的监狱之中,与社会隔绝开来。那么,为什么从公开的景观演变为隐蔽性的隔离手段呢?对此,福柯阐述了盛行的关于人道主义进步的解释性观点。通过同时期发生在西欧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我们从过去严格地区分人的好坏,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坏极其分明”这样一种绝对的认知转变为认为人的罪恶并非天生具有的,更多地是由于身处特定的情境中“误入歧途”的结果,于是,便产生了每个“误入歧途”者都是可以通过人为施加一定的手段来加以矫正的想法,所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这种想法就充分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但事实上,福柯认为这个施加影响的过程就是一个规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适用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越轨者”,甚至衍生到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情境当中。对此,福柯将监狱时间表和贵族寄宿制学校的时间表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性。由此,他认为并非人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我们选择更为宽容的方式对待“越轨者”,而是社会治理模式和理念已经悄然地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以前的血腥治理手段转变为恩威并济式的治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附着在特定关系网络中的人还原成单纯的个人,而个人又形成可以规训的个体,以此构成社会治理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治理技术就是要不断地生产出独立的、规训化的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遵循既有的社会规范,以此实现现代社会的稳定。
除此以外,我认为,公开酷刑的消失与时代的变迁也有很大的关联性,这里可以结合《旧制度与大革命》来看,公开的酷刑被废除,恰好在大革命之后快速发展,在君主制时代,法律并不是社会契约,而是君主的意志,犯罪者可能不完全是由于对社会和公民造成伤害,而可能触犯了王权。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是不能容忍挑衅的,因此它对挑衅者会施以不加限制的报复,这便是福柯所理解的公开处刑和酷刑的本质。这种耀武扬威的残酷的惩罚固然可以恐吓所谓的“胆小者”,形成不敢“违法犯罪”的震慑,但还可能起到一种完全相反的效果,那便是在一些情况下群众往往会对罪犯产生共情,甚至将罪犯塑造成赎罪的圣徒或者“替天行道”的英雄,本应宣示君权的公开处刑便会转化为群众借机表达对君主不满甚至是挑衅的发泄口。例如,有一个仪式叫绞刑架前的演讲,本来是准备让犯人临死前最后告白,但是很多犯人在死前并不准备忏悔自己的罪行,而是表达愤怒和煽动群众。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个犯人本来想煽动群众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反倒借着这个仪式完成了对君主的真正反抗。在缺少技术的君主制时代,国王们事实上也没得选。但到了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管理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包含众多缺陷,同时又极没有效率且浪费劳动力资源的司法惩罚模式便理所应当地背废止了,所以人道主义只是表面的理由而已。
在本书第三部分讲述了规训,我所理解的规训应该是一种内化于心的行动。福柯讲述了规训如何作为一种微观的权力形式施展权力并扩散到现代社会各领域,如医院、学校、军队和工厂,它融合了空间分配艺术和持续的操练技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被规训者接受各种命令和秩序。规训的特性典型地体现在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监狱中,福柯对这一监狱设计进行了深刻的内部权力关系解剖,指出其中蕴含的一套隐秘而强大的规训体制——无所不在的监视造就的自我规训。最终,福柯认为全景敞视监狱代表的规训权力将脱离司法场域,渗透进社会机体的方方面面,形成权力的毛细血管网络,现代社会将是一个无限的监视社会。在中学时班主任曾经这样说过:我在你们班安插了一个卧底,随时通报你们的动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沉浸于找“卧底”,我的反应则是,这个卧底是谁重要吗?不重要,哪怕这个卧底不存在,也有威慑力。这其实就是“全景敞式监狱”的写照。环形监狱的中心有一个瞭望塔,环绕着监狱,光线照进囚室使得外人能够看清囚犯的一举一动,同时犯人无法知道自己是否被监视,如果是的话监视自己的是谁,以及监视的时间。“这种封闭的、被割裂的空间,处处受到监视。在这一空间中,每个人都被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任何微小的活动都受到监视,任何情况都被记录下来,权力根据一种连续的等级体制统一地运作着,每个人都被不断地探找、检查和分类,划入活人、病人或死人的范畴。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规训机制的一种微缩模式。用以对付瘟疫的是秩序。秩序的功能就在于清理各种混乱。”现代社会的我们是否也在被规训,被监视呢?无处不在的监控系统,强大的大数据推送系统,海量的信息流令人目不暇接,互联网经常向我们灌输各种定义,健康的定义,潮流的定义,美的定义…能在各种“规训”中保持理智和独立思考显得弥足珍贵。
[ 此贴被羊宇在2025-03-30 13:2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