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吴林静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10.25)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吴林静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4-05-15
最后登录:2024-11-04

 吴林静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10.25)

十月读书报告(9.22-10.25)
书单
《非正当性支配》
《经济与历史》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是韦伯的一部比较知名的著作,也是我比较感兴趣、
理解得较为深刻的一本书,因此我此次是围绕着这本书来展开。
       韦伯在开篇便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资本主义为何只在西方文明中出现并蓬勃发
展?带着这个问题,韦伯开始了他后续的论述。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
也是一个文化现象,既然资本主义只出现在西方,那么说明西方文化中存在不同于其他文化
的特殊之处,他指出,西方文明的核心是理性主义精神,这种理性主义精神恰恰是资本主义
所需要的。韦伯所说的现代的资本主义不同于传统的依靠投机活动、殖民掠夺等方式获取资
本的行动,而是通过一种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企业运作来不断追求利益并且永久性的再生
利益。资本家获得利润之后,也不是像传统贵族那样用于自身的娱乐消遣,而且投入到再生
产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不仅需要克服其原始欲望,而且还要在企业运营中对结
果进行精密把控,这都是需要理性精神的,因此,资本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理性化的组织方式。
同时韦伯还发现,在信仰新教的地方,资本主义更加发达。
       那么,新教伦理指的是什么,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呢?韦伯认为,16 世纪的宗教改革催
生了新教,这种新教中所具有的勤劳、诚实、节制、理性等精神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宗教改革之前信徒们认为人死后灵魂是通过进入天堂获得救赎的,而进入天堂的钥匙掌握
在教会的手中,信徒们需要从教会手中购买赎罪券,死后灵魂才能进入天堂,并且一些世俗
活动如赚钱、积累财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并不能带入天堂。新教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力的宗
教主要是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路德宗和以加尔文为代表的加尔文宗,其教义与伦理与宗教
改革前的天主教伦理完全不同。路德主张天职观和因信称义,他认为信徒不必遵循教会的各
项规定,对自身的救赎依赖于个人对上帝的信仰,而非教会。且路德的天职观指出上帝唯一
认可的方式不是通过隐修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履行个人在现世中所处位置赋予他
的义务,这是他的天职(教徒们需要在世俗中好好地完成属于他的那份工作,已完成对上帝
的天职,履行天职就是对上帝虔诚的表现,上帝认可你了就会得到救赎)。履行世俗义务,
是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这使得教徒们从教会中解放出来,世俗活动被赋予了
宗教意义。天职观使得人们对待工作尽忠职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的基础。加尔文宗的
预定论则认为人们在现世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财富、是否是上帝的选民都是上帝安排好
的,信徒们如果认定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就会在现世中更加努力勤勉的工作,一分一秒都不
敢松懈,企图用自己所积累的财富、职业上的成就等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蒙受了天恩。
因此,信徒们终其一生都会投入到不断地赚钱不断劳作之中,这样才能不断的为上帝增加荣
耀,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死后才能获得拯救。这也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如前文中提到的,新教伦理中的勤劳、节制、理性,强调履行世俗义务、对金钱
和财富的追求等,促进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而也正是马克斯韦伯在本书中的核心观点。
这也会使我们思考,为何在宗教影响下的资本主义精神似乎是有道德的、有节制的,理性化
的,而在今天却变得贪婪、无节制、非理性了呢?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宗
教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资本主义也不需要用过宗教来维持它的资本运作,其逐利本性日渐凸
显,慢慢偏离最初目的,以如今的形象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七月读书报告
书单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学术与政治》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科学方法论》
《支配社会学》
本月将涂尔干的几本较为著名的著作阅读完成并作简要总结后,主要阅读的是马克斯韦伯的书籍。此次的读书报告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关于涂尔干几本著作间的关联,第二是关于《学术与政治》这本书的介绍。
涂尔干著作之关联
涂尔干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的西方国家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面临着诸多的社会矛盾与危机。自杀现象的频频增多正是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之一。涂尔干的《自杀论》对这一现象做了详细描述,并探讨了自杀背后的原因、自杀率与社会团结、文化环境间的关联等。社会团结又是《社会分工论》中的重要内容,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基础,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有机团结而非机械团结使人们真正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由于社会规范的缺失或社会分工发展的不恰当,社会分工的弊端涌现,出现了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等反常形式,引起了某些社会病态。《自杀论》就是社会病态的一个具体表现。而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则探讨了宗教在原始社会中如何作为社会团结的另一个重要力量,通过共同的信仰及定期的仪式将社会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原始社会中,宗教不仅是精神寄托,更是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它和社会分工一样,都具有社会团结的作用。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涂尔干进一步阐述了在分工社会中,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如何成为新的社会整合的力量,解决当下社会中所面临的危机,强调了公民道德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在涂尔干看来,职业身份会影响公民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建立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应当是解决当下社会危机、重建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
《学术与政治》
在神秘主义思潮盛行、世人将信仰当成万事万物的准则之际,恰逢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兴起,科学化与理性化的传播使得人们长期尊崇的信仰崩塌,普世性的价值系统分崩离析,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头脑的清明”,做到理性的除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韦伯的演讲——以学术为志业正发生于那个时期。他从学术的外部条件、学术作为志业的条件、学术的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我们应以怎样正确的态度对待学术。
韦伯首先通过德国与美国教师职业的对比,来引出学术往往并不是一项纯粹的事业,它通常与薪资、晋升、机遇等外部条件联系在一起,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致力于学术可能并不会使我们收获金钱、权利、名望,甚至反而可能会使自己当下的生活难以为继。因此专注于学术、将学术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并非易事。这也正是学术研究为什么崇高、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为什么令人崇敬的原因。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术研究面临了更多的干扰和诱惑,借以学术的名义获取私利的现象层出不穷,学术只是一项职业、而非志业,在此环境下仍能摒弃外界诱惑专注于学术的学者更令人钦佩。
学术作为志业,应具备什么条件呢?韦伯认为,专业化、热情与灵感必不可少。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专业,学术也不例外。缺少了专业化,学术不会发展进步,更不会取得瞩目的成就。学术研究的过程无疑是漫长而枯燥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被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没有怀揣以极大的热情,那么这个人便不会有学术的志向,也就无法支撑他坚持下去。而热情又是灵感的先决条件,没有热情,灵感也就不会出现。灵感于学术研究而言亦是十分重要的,灵感的出现意味着学术研究出现了新思路新方法,学术也就因而获得创新与新生。
科学不同于艺术,科学成就亦不同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经久不衰,历经千年仍具有极大价值,而一项科学成就却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后变得过时,因此科学成就需要不断被超越,而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韦伯在演讲中提到:学术使文明人的个人生活被嵌入“进步”和“无限”之中,在进步征途上的文明人,总是有进一步的可能。无论是谁,至死不会登上巅峰,因为巅峰总是处在无限之中。同时,学术能使我们保持头脑的清明,达到理性的“除魅”我们再也不必像相信有神灵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以魔法支配神灵或向神灵祈求,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性的方法与计算。学术促使我们不断追寻真理,通往真实存在。
最后我的感悟是学术研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若非独特的迷狂、极大的热情、以及守得住寂寞耐得住长久之坚强意志,万难达成。敬佩所有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们。

六月读书报告
书单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道德教育》
       本月依旧阅读的是涂尔干的著作,分别是《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以及《道德教育》。其中《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与《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两本书主要介绍了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的观点,此次的读书报告也是围绕这两本书展开。
      首先涂尔干在开篇就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给出了宗教的定义。涂尔干认为我们决不能从我们的偏见、情绪、积习出发去寻求我们必须掌握的宗教的定义,相反,我们应该从实在本身出发来定义宗教。而在论述宗教定义之前,涂尔干驳斥了一些观念,认为不能将其作为宗教定义的依据。第一是将宗教定义为超自然的和神秘的。因为事物间存在自然秩序,所有的宇宙现象都有其对应的规律,而事物一旦与这些规律相背离,就会被看作是超自然,超出了理性的范围。如日食、月食就现象被认为是超自然的。但超自然是在人们认识自然之后才形成的概念,不是原始而来的,因此不能用来定义原始宗教。第二是将宗教定义为与神或精神观念有关的。认为宗教就是对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的信仰。但实际上,人需要神的帮助,神也需要人的献祭,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是建立在“我付出为的是你付出”基础上的。如久旱地区的人们制作一条巨大纸龙并将其奉为雨神,对其进行供奉,但如果人们还未求到雨,就会感到愤怒并将纸龙撕碎。再者说,有些宗教中根本不存在神的概念,例如无神论的佛教。因此也不能用神来定义宗教。
       那么,应该通过什么来定义宗教呢?涂尔干认为,宗教包含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信仰,二是仪式。宗教确定的首要标准是关于神圣世界与凡俗世界划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绝对的异质性。宗教信仰表现了神圣事物的性质以及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仪式表现了各种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神圣对象面前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举止。由此涂尔干在书中给出了定义: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组成的统一体,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并且宗教与巫术不同,因为宗教能使其信仰者结合起来,联合成群体,过一种共同的生活,而巫术则不存在这种功能。
宗教生活的一个明显表征为图腾制度。图腾制度建立在图腾信仰之上,拥有图腾信仰的部落通常由氏族构成,用来命名氏族集体的物种被称为图腾。每个氏族都有其独特的图腾,氏族中的成员因图腾的神圣性认为自己也被赋予了某种神圣性,并将自己看做与图腾动物或图腾植物具有同样的性质。由于图腾符号的不同,每个氏族被分成不同的类别,被划分到同一类别的氏族或胞族由于有着相同的图腾,彼此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图腾作为一个纽带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并将个体成员与各种生物或事物联系在一起,人们认为自己就是图腾事物的化身,在此意义上说 ,图腾制度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前文已经说到,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之间本应存在严格的界限,而实际上二者间却又彼此相互靠近,因此为了防止这两个领域相互混同,原始人会举行膜拜仪式,分为积极膜拜和消极膜拜。消极膜拜表现为苦行仪式,人们认为只有自身遭受痛苦、抛弃凡俗、克制自己,才能去掉自己所有的凡俗的东西,与神圣事物建立亲密的联系,因此消极膜拜采用各种禁忌的形式,以痛苦为标志。因为有禁忌的存在,神圣事物能从凡俗领域中隔离开来,保持其神圣性。消极膜拜被看做是达到积极膜拜的一种手段,它使人更接近神圣世界。积极膜拜主要以举行周期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共享行为与供奉行为是该仪式的主要特征,其目的是使作为图腾的动物或植物能够得到大量繁殖,从而维持其神圣性。同时还包括由各种动作和叫喊组成的模仿仪式,以及表现仪式和纪念仪式等。无论是消极膜拜还是积极膜拜,对于培养个人的宗教性和道德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原始人信仰宗教并定期进行膜拜仪式,并不是因为宗教中有某个神的存在,而是这种膜拜仪式能够将具有共同信仰的群体凝聚起来,形成共同体,彼此之间形成亲密的联系。类似于宗教仪典这样的聚会有助于将个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增进群体的共同情感,在任何社会中,这种群体间的凝聚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整个社会中来看,其有助于社会整合与稳定。在当代社会中,这种宗教膜拜似乎转换了形式并应用与现实生活当中,例如企业中的某个部门往往会定期开展团建活动以增强其员工间的凝聚力。这与原始的宗教仪式的作用应当是如出一辙。

五月读书报告
书单(4.27-5,25)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
《社会分工论》
《自杀论》
      本月主要阅读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两本书,对涂尔干的部分思想观点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社会分工论》对道德失范和社会危机进行了探讨,提出构建以“社会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团结的思路,全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部分内容,分别是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及反常形式等。在《自杀论》中,涂尔干首先分析探究了自杀的原因和规律, 进而按照引起自杀的原因划分了自杀的类型, 并且提出了消除和防止自杀的设想措施。以下是我对这两本书的总结感悟:
一、关于社会团结
      涂尔干为了考察社会分工的作用, 引入了社会团结的概念。他认为分工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更甚于经济效应, 产生团结感是分工的真正功能, 只有分工才能使人们牢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系, 这种联系就是社会团结。社会团结又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指建立在集体意识的基础上的具有同质性的、未分化的或分化程度不高的一种团结形式,主要存在于古代社会,其所遵循的法规是刑法,特征是压制性制裁,古代社会是根据对于集体意识反抗行为来判定犯罪的, 如果一种行为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 那么这种行为就是犯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就会受到惩罚。有机团结是指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具有异质性的、分化的一种团结形式,主要存在于现代社会,其遵循的是恢复法。这种法律的目的并不是惩罚, 而是把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 使之重新有序相处, 维护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使我想到现代法律实质上所遵循的也是恢复法,其虽然也会根据犯罪者实行的不同犯罪行为实施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惩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为了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防止社会失范的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这与恢复法的理念是相通的。
二、两本书的内在联系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着重描述了失范的分工与强制的分工。失范的分工主要表现为工商业危机、破产和劳资冲突等。例如,在工人与企业主之间没有明确的职业伦理来规范其行为,工人不满控制和压迫,劳资斗争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激烈。即使双方可以订立契约,如果没有社会的保证,个人便可以无所顾虑地曲解和滥用契约自由,任意撕毁契约或订立不公正的契约,从而所谓契约自由也变成了一纸空文。强制分工指的是个体不能凭借其能力获得相应的工作,外部力量的强制与继承而来的身份地位阻扰着个人的进取精神。总而言之,当社会处于失范状态时,集体生活的绝大部分都超出了任何规范的调节作用之外,各种冲突和混乱频繁产生。那我们是否可以猜测:反常的分工形式导致了自杀现象的频频升高,因为自杀也是社会失范的一种表现形式。涂尔干在书中提到,分工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但我们的幸福并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增长,相反,自杀数量与文明进步程度成正比。社会分工的出现延长了工作时间、加强了工作强度,强迫我们持续地从事单调且冗长的工作,从而长期陷入悲观情绪之中。且社会容量与社会密度的扩大时人与人间的竞争加剧,迫使人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从而获得更多的异质性,人们的生存竞争压力逐步增大,这也导致了自杀数量的不断上升。
      社会分工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杀数量的增加,但这并不是说社会分工就是错误的。在我看来,社会分工的出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社会容量增大的产物。社会分工的出现带来了很多有利的方面,它使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密切,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劳动中所缔结的劳动契约也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诚然,社会分工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它使人们投身于单调且冗长的劳动之中,人们的幸福指数下降,悲观消极情绪转而上升,导致了自杀数量的增多。但基于其弊端,涂尔干也试图给出了解决措施,如发挥家庭、职业团体、行会的作用,对悲观主义者进行教育等,总体而言,劳动分工虽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但促进了人们间的有机团结,有利于社会发展。
[ 此贴被吴林静在2024-10-31 12:06重新编辑 ]
Posted: 2024-07-08 19:37 | [楼 主]
赵珂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23-05-07
最后登录:2024-11-03

 

继续加油
Posted: 2024-08-05 17:42 | 1 楼
杜楠楠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23-09-17
最后登录:2024-10-31

 

守得住寂寞,耐得住长久之坚强意志,相信你一定可以!
Posted: 2024-10-28 16:11 | 2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没看到10月的内容。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4-10-31 11:48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022444(s) query 4, Time now is:11-24 06:1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