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陈万柱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4.5.30)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万柱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4-04-27
最后登录:2024-08-15

 陈万柱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4.5.30)

陈万柱 五月读书情况

【书单】
《社会学主要思潮》
《社会分工论》
【锻炼与作息】
锻炼方面,这个月我从零开始跑步,从开始到慢慢坚持以及偶尔和朋友们一起打打羽毛球,越来越感觉以锻炼作为每天的结尾是十分美妙的。这个月的作息方面,延续打卡21天的规律作息,近期中午睡觉的时间有点长,略感疲惫。
【读书感受】
这个月主要读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从卷一劳动分工的功能到卷三分工的反常形式,这是涂尔干从法的角度来阐述集体意识的社会作用的,读完之后,对社会分工的相关概念做了一下总结。因为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思想的开山之作,有很多其他著作的思想源头。这时的接着又在社会学的主要思潮里了解了《自杀论》的相关内容。这个月读书状态自我感觉欠佳,因为毕业琐事、论文外审等事情占据了时间,未能一直保持沉浸式阅读。但是在读书过程中慢慢有了思考,随手写了读书总结。希望下个月留有充分的阅读时间,继续保持读书的劲头,更专注更投入的读书。
【状态自评】B
读书总结

  最近阅读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巨著《社会分工论》。在读这本书之前,对涂尔干的大名早有耳闻,知道其与马克思、韦伯并称为社会学的三大巨擘,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读过他的著作,也不清楚其生平。趁着这次读书的机会,对他的生平和思想做了一次较为详细的了解。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是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第一本阐述其社会学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本书创作于19世纪末期,当时正值欧洲工业化的高潮时期,西方国家正处于全面危机时代,社会失序、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那么,在“现代社会”(值得注意的是,涂尔干既没有在这本著作中使用工业社会的术语,也没有使用经济学家惯用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运用了现代社会或当代社会的术语,这就隐含了涂尔干认可当代社会的功能性,推崇缓慢和渐进的变革,而减低其阶级性、革命冲突的重要性的倾向)中,个人与社会何以维系呢,社会如何可能? 这就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并试图给予解答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部分对这本著作的内容和思想进行阐述和思考:
  首先是对《社会分工论》的内容进行一个介绍
《社会分工论》这本书主要是从分工的角度出发展开对社会结构转变的研究。在涂尔干的时代,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分工。在他看来分工是人类进行贸易交换的天性使然,分工可以增加国家财富和个人福利。而涂尔干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专门对分工做出了社会学的说明:社会分工超越了作为表现形式的技术分工或经济分工而直指社会整体的结构性现象,即社会分化。在此基础上涂尔干进一步探讨了分化社会如何可能的命题,即分化的社会尽管凸显了个体的差异性,但是最终会通过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而达到社会组织结构和道德上的融合状态。因而,涂尔干真正关注的正是社会分化以及现代性状况下的社会团结问题。
  这本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社会分工的功能、分工的原因及条件和异常的分工。涂尔干第一步考察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对分工进行类比,首先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了功能的含义。通过这种科学的类比,涂尔干提出社会分工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不仅为了提升劳动生产率,也是为了提升社会团结,使社会成为可能。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从集体意识逐步发展到个人意识盛行,分工的形式从机械团结发展到有机团结。
  第二步考察了劳动分工得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他认为人口密度(社会密度)的增加和社会容量的增长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又以社会密度的增加更为重要。当然,他也考察了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集体意识的衰退和生物遗传性的减少,城市移民的集中趋势和小城市向大城市积聚的现象等,然而次要因素在主要因素之前,其影响程度是非常小的。
  第三步,涂尔干认为应当要区分正常状态的分工和反常形式的分工,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反常形式的分工不仅不会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进步,反而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如,失范的分工里的工商业危机、公司破产以及劳资冲突等;强制的分工则是指个体无法凭借其能力获得工作机会、外部力量强制安排的劳动分工以及一些由外部不平等因素如继承等带来的身份地位等;不适当的分工则是指个人并不适合他的岗位,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才能,造成浪费的现象。
  第二方面是我理解下的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第一对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在书中,涂尔干重点说的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问题。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是涂尔干提出的两种社会存在形态。我觉得机械团结可以比喻成一种传统社会,他是一种同质的、未分化的或分化程度不高的社会形态。有机团结则可对应比喻成一种异质的、分化的社会形态即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来看,这两种社会的构成方式不同,基础不同,所诉诸的感情更是不同。具体而言,前者基于“相似性吸引”,后者基于“功能性互补”。在作为一个文化统一体的机械团结的社会中,社会成员都恪守共同的信仰,怀有共同的情感,这些共同怀有的牢固的情感和信仰支配着整个社会,而且,个人间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异,每个个人都是整体的缩影。相反,有机团结是按照特定关系把各不相同的特别功能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社会形态,它并不是单纯来自对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接受,而是基于劳动分工上的功能性的相互依赖。
  第二对即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
  集体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在机械团结占主导的传统社会中,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具有绝对至上的地位,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了成员自身的观念和倾向。而在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过程中,发达的社会分工使得传统社会中机械性的集体意识发生了重大的质的变化,集体意识变得越来越微弱,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以尊重个人意识为前提,并以个人差异的认同为内容的现代社会开始形成。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维系于集体意识,后者以社会分工为纽带。在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过程中,集体意识的作用日趋衰落,分工的功能日益凸显。
  第三对是个人相似性与个人差异性的概念。
可以这么说,集体意识就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越是远古的时代,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小,每个人基本都有着类似的观念和思想,同时神话、巫术和宗教等文化内容在个体上留下的印痕也是类似的,这保证了社会的团结,原始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是无个人的。而随着分工的出现,个体作为社会的某个功能要素开始发展其独特性,久而久之,个体之间由于社会功能的不同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个人也随之成为更加专门化的个人,个人意识在这个维度上即指意识上的差异性。
  第四对是压制性法律和恢复性法律。
在涂尔干的理论中,社会团结是一种社会事实,但难以对其进行直接观察‚因而我们可以借助对法律的研究作为透视社会团结的途径,通过法律检验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集体意识,并由法律的演变论证社会团结是由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这一命题。于是根据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外在的制裁形式,可以将法律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或至少要给犯人带来一定的损失的压制性的惩罚,第二种制裁并不一定要给犯人带来痛苦,它的目的只在于拨乱反正,即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于是这两类法律就出现了,一类是有组织的压制性法律,另一类是纯粹的恢复性法律。这两种不同的法律制裁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团结形式。压制性法律对应的是机械团结,恢复性法律对应的是有机团结。
  读完本书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首先是思想上的收获。
  原先没有读过社会学的著作,上来就啃硬骨头,让我在阅读中多了很多思考。就如原来的我没有爬过山,来到陕西之后第一站就去了华山,登顶之后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首先是关于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涂尔干认为,社会先于个人,社会是一种外部环境,个人生活是被社会塑造的。其次是如何验证社会学的假设问题,在书中涂尔干从他强调的社会事实出发,用社会事实而不是先验的理念和规则来证实某种构想,书中具体提到为了比较不同社会组织结构,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区别,采用法律这一外部社会事实作为指标,验证社会道德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变化的路径。
  后面是整体行文,不愧是社会学鼻祖,单是一篇博士论文就让我顶礼膜拜。以前听过理科的前进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代代相继,而文科则是驳倒前者,踩着前人前行。本书也是先抛出观点,然后给他驳倒后,再给出作者的观点,比如在阐述分工的原因时,涂尔干先将原因归为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社会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然后逐一从生物学和自杀率统计的范畴对其加以驳斥,此时才抛出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是分工的原因的观点,非常流畅自然,让人印象深刻。另外是将简单概念反复说明,比如对于“功能”的解释,对于有机团结为什么相对于机械团结有递增优势,以及对于分工形成的次要原因等,都在书中不同部分不厌其烦地反复说明,一方面增加论据的厚度,另一方面也是让读者反复阅读,不容易遗忘。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总结。
Posted: 2024-06-04 18:35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011683(s) query 3, Time now is:09-08 07:4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