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邵雨晨读书汇报(更新至2024.08.03)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邵雨晨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4-05-30
最后登录:2024-08-12

 邵雨晨读书汇报(更新至2024.08.03)

2024.07.04-2024.08.03
【书单】
《支配社会学》
《支配的类型 经济与历史》
《非正当性支配》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锻炼与作息】
本月作息比较规律,但是有时候晚上睡前喝奶茶类的就睡不着失眠,所以决定以后多喝白开水。锻炼情况是基本上保持每天都在锻炼,每次锻炼一个小时左右,进行跑步快走等有氧运动,也会和伙伴们一起去打羽毛球乒乓球,感觉体质提升了很多。以前夏天暑假很热,基本上每天都在空调房待着,然后时间长了我就会很容易头疼,今年夏天就再也没有头疼了。运动果然是最好的保健品。

【读书感受】
本月在学校和大家集体读书感觉收获很多,是最充实的一个暑假。本月一共读了韦伯的五本书,感觉韦伯的原著还是很难啃,他没有涂尔干书里那么多例子,理论读起来有点抽象。但是几本书读下来除了对韦伯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外,我也收获了内心的平静。在三十多度的夏天,很容易让人感到烦闷,而每当我带着一杯咖啡去自习室坐下翻开书的时候,就能让我忘记外界的纷纷扰扰,沉浸在另外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状态自评】B+

【读书汇报】
        在阅读了马克斯·韦伯的《支配社会学》与《非正当性的支配》后,我对权力、支配以及它们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两部作品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支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支配的复杂性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我将结合两部作品的内容,对韦伯的支配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支配不是我们通俗之前所设想的群体仅仅对权力的服从,韦伯所想要强调的支配不完全等同于权威或者统治,而是探讨一种政治体系,以及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何故产生这样的关系。所以在这个逻辑上韦伯继续探寻支配何以持续性的运作。任何支配想要持续性运作,都必须要诉诸某种正当性,所谓正当性就是支配者行使命令权力的内在依据,如何让被支配者自愿服从支配者?在韦伯看来,正当性的支配分为三种,正当规章制度下的支配(官僚制),传统型的支配,以及卡里斯玛型支配。
1.官僚制支配
       官僚制被韦伯视为最为理性的支配形式。货币经济与财政的成熟为官僚制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而法律和制度则确保了组织的稳定运行。官僚制支配是现代国家的主要支配形式,它具有一些特征,比如,依法确定权限范围,实行职务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组织运作按章办事,组织管理排斥个人情感,管理人员专职专业,拥有合理的人事行政制度等。可以发现,官僚制支配的正当性来源于合理的规则与程序,支配者的权威建立在正式规则与法律的基础上。被支配者的忠诚并非基于对个人的效忠,而是对组织规则和法律的认同,体现了高度的理性化特征。
2.传统型支配
        传统型支配深深根植于社会传统与信仰之中,其正当性来源于长期形成的规则和习俗。在这种支配形式之下,被支配者服从的是传统赋予的权威,而非具体的法律条文。长老制度、家父长制、家产制三种都属于传统型支配,都体现了家族、部落或社会共同体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家产制与家父长制的区别主要是个人管理干部的存在。尽管传统型支配在某些方面缺乏官僚制的理性与效率,但它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认同感,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卡里斯玛型支配 
       卡里斯玛是一种个人特质,卡理斯玛型支配以其超凡的个人特质和力量为基础,其正当性来源于领袖不断展现的奇迹与非凡能力。但是,这种支配形式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因为领袖的魅力需要不断得到验证,如果它不能证明其本身是神所意指的支配者,那么就不会得到人们的承认与服从。卡里斯玛的支配似乎是矛盾的,它一方面不受理性和传统的约束,但又需要遵从秩序,因此卡里斯玛的支配本质上是权威主义的,最终会因为理性化的发展导致民主正当性,因此韦伯认为卡里斯玛型支配最终会走向官僚化,是一种必然过渡的阶段。
        总之,《支配社会学》一书从宏观角度全面探讨了支配的类型、正当性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韦伯详细阐述了传统型、法理型和卡里斯马型三种支配类型,每种类型都基于不同的正当性基础。这一分析框架为我们理解不同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权力运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与《支配社会学》的宏观分析不同,《非正当性的支配》聚焦于微观层面,特别是西方城市中非正当性支配的形成与影响,生动地描绘了西方城市权力结构的自主性及其对传统束缚的挣脱。在本书中,韦伯详细分析了城市共同体如何与传统氏族羁绊、外来政治支配等决裂,进而形成自主的支配权力。这种非正当性的支配方式不仅揭示了城市社会的动态演变过程,还展现了权力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支配社会学》为我们构建了支配类型和正当性的理论基础,而《非正当性的支配》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应用和深化。通过对比这两部作品,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支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支配结构正在逐渐瓦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权力的来源和正当性基础,并思考如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关系。

2024.05.25-2024.07.03
【书单】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学术与政治》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科学方法论》

【读书汇报】
                        如何解释乱伦禁忌——《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读书报告
        涂尔干在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绝大多数的社会中,乱伦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还被当作是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呢?”涂尔干在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中明确提出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法则:当我们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社会现象的原因并不存在于对社会现象应具有的功能的心理预测之中,这种功能至少在多数情况下在于维护早先产生社会现象的那些原因。而一切比较重要的社会过程的最初起源,应该到社会内部环境的构成中去寻找。
       所以为了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涂尔干转向寻找乱伦禁忌这一演进过程的起源,直到找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对乱伦进行压制的最原始形式:外婚制。外婚制是指禁止同一氏族的成员彼此媾和的规则,而氏族是指具有相同图腾的一群个体,氏族的组成成员都认为他们出自同一起源,图腾是氏族的独特属性。由于乱伦就是亲属关系亲密到了要禁止其结合的程度的个体之间的性结合,我们可以认为外婚制就是乱伦禁忌,就是乱伦禁忌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时所采取的形式。
        对于产生外婚制的原因,一类理论把外婚制解释为低级社会的独有特点,另一类理论则认为这是人类本性所普遍具有的基本特征。而这两种解释涂尔干都指出其缺陷,涂尔干用塔布制度来解释外婚制。塔布其目的在于阻止和某个事物或者某个范畴的事物之间的任何接触,以避免某种巫术传染所造成的危险后果。所有塔布全是从青春期开始的,而每到月经初来的时候,塔布都最为严厉,所以整个这种禁忌体系都紧扣着原始人有关月经或经血的观念。之所以如此,是与图腾和神圣事物有关。图腾是内在于氏族的,存在于个体的血液之中,而作为祖先的同时,图腾也是神,所以血液就成了神圣事物。塔布就是所有神圣之物的标志,所以很自然,血以及与血有关的东西就成了塔布,要避免与凡俗的接触。而女人又恰恰在其生命的某个时期经常会流血,所以这种情感也就蔓延到了女人身上,把她们打上烙印隔离起来。
外婚制同样也是一种接触禁忌,而它要防范的,是同一氏族的男女之间的性亲近。至于有些性禁忌仅限于同一氏族成员是因为图腾仅仅对其信徒而言才是神圣的,只有其信徒才执着地尊崇该图腾。
       我们现在禁止乱伦的名义是为道德所不容,但是,这种与道德的不相容性本身确实这种禁忌的一个后果,而这种禁忌最初存在的原因是产生了外婚制的一整套信仰和仪式。全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对于大众化的通俗解释不应照单全收,这些都是人们为了说明他们所遵循的习俗而想象出来的,真实的原因已经从中逃逸出去了。”
       我们从小就听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仿佛端午节、粽子都是为屈原而设,实则在屈原出现之前,吃粽子和端午节就已经存在。端午节最初是辟邪日,因为五月毒虫肆虐,很容易受伤得病,所以五月五日适宜采药驱邪。只是越往后知道其形成原因的先民早已经不在,人们无法理解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于是依据各自想象,对其进行新的解说,随着时间推移,纪念屈原逐渐成为端午习俗中最重要内容和端午节俗的唯一起源。一如涂尔干所说,“事情一旦变成一种风尚,就会根据它自己的理由继续存在下去了”。
        我们要弄清已存在的社会事实的真实原因,就必须撇开在事后锻造出来的种种说法,去洞察这些社会事实本身。

2024.04.27-2024.05.30

【书单】
《羞耻:规训的情感》
《规训与惩罚》
《疯癫与文明》

【读书汇报】
       本月主要读了三本书《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羞耻:规训的情感》。
综合来看,这三本书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如何对个体进行规训和塑造。《疯癫与文明》关注的是疯癫这一社会现象的建构过程,《规训与惩罚》则揭示了权力和知识在规训中的作用,而《羞耻:规训的情感》则从情感层面探讨了羞耻感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都揭示了社会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个体进行塑造和规训,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目的。
     《疯癫与文明》中福柯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疯癫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对待的方式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在文艺复兴时期,疯癫被视为一种神秘的艺术灵感之源,疯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画作和文学作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疯癫逐渐被理性所排斥,被视为非理性的代表。理性,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石,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福柯却指出,理性在对疯癫的排斥和压制中,展现出了其暴力和专制的一面。理性与疯癫的二元对立,实际上是权力运作的结果,是社会对不符合其规范的个体的排斥和打压。
       《规训与惩罚》则从更广泛的角度分析了权力如何通过各种机构来实现对个体的规训,这与《疯癫与文明》中疯人被禁闭和排斥的现象不谋而合。《规训与惩罚》通过详细的历史分析和现代社会中规训技术的探讨,揭示了权力与知识是如何相互勾结,共同作用于个体的。书中描述的惩罚方式的转变,从残酷的肉体惩罚到更为“人道”的监禁和心灵矫正,实际上是一种权力技术的进步,是权力对个体更为精细和全面的控制。这种控制不仅仅体现在对犯罪者的惩罚上,更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学校、工厂、医院等社会机构,都在无形中对我们进行规训,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而这一切,往往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被内化为我们自身的需求和追求。
      《羞耻:规训的情感》是彼得·N.斯特恩斯的新书,斯特恩斯比较东西方文化,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羞耻无处不在的情感威力。羞耻不只是个体内心的卑微情绪,也是社会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羞耻感在历史上被广泛用于家庭、教育、刑罚、体育、政治等领域,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规训手段。通过公开羞辱、社会排斥等方式,社会利用羞耻感来规范个体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羞耻感作为一种情感手段,被社会用来规训个体,而规训本身又是一种权力的体现。这种权力并不是明目张胆的暴力或威胁,而是通过引发个体内心的羞耻感,使其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本书展现了历史上羞耻心与各种羞辱方式如何被家庭、学校、法院等机构利用来规范共同体成员的行为,从情感的角度探讨了羞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从对疯癫的认知和对待方式的变迁到羞耻感作为规训工具的运用再到惩罚方式的转变和权力对个体的全方位规训 ,这些变化共同揭示了社会规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读完这三本书,也引起了我对个体自由的思考。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权力和规训无处不在,它们以各种看似合理和正当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塑造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我们作为个体,需要保持警惕和反思,在权力和规训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保持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监狱的诞生——《规训与惩罚》读书报告
       《规训与惩罚》一书,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从惩罚到规训的现代刑罚史变迁。本书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刑罚制度的演变,更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微观权力和规训社会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福柯用谱系学的方法讲述了从惩罚到规训的现代刑罚史,从折磨肉体道德惩罚到以监控灵魂的规训,意味着一个新型的微观权力和一个新型的规训社会的建立。
本书以1757年达米安因谋刺国王而被行刑的血腥现场开始,再过渡到1837年所制定的“巴黎少年犯监管所”的规章,表明惩罚犯罪的方式由对肉体进行折磨转向了对灵魂进行惩罚。在公开酷刑与处决的时代,权力通过暴力展示来维护其权威和地位。然而,这种方式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民众可能会对公开的暴力和权力产生质疑,从而挑战权力的正当性。随着启蒙思想的兴起,权力开始寻求更为温和且高效的手段来控制治理对象。于是,以人道作为刑罚尺度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惩罚犯罪不再以痛苦为代价,司法“判决的目的是让犯人改邪归正”。然而惩罚形式的变化能象征着人道主义关怀吗?
        如何理解以人道作为尺度呢?为什么人道应该作为惩罚的尺度呢?福柯因此重新梳理了一遍18-19世纪的刑罚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转变。首先是罪行的变化,犯罪暴烈程度减弱、数量增多,从以人身犯罪为主转向以财产犯罪为主。其次是惩罚的正当性由君主权力转向了社会契约,开始将人性作为一种衡量刑罚的尺度。福柯认为,人性尺度的背后是经济理性,惩罚能否修复社会受到的伤害、达到预防的效果更为重要。惩戒不再是展示的仪式,而是一种表示障碍的符号,这种惩罚符号的技术能够赋予惩罚权力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手段,适用于整个社会。惩罚在变得人道的同时,也变得更加普遍。
       当时的改革派设想了一套建立在表象技术学上的具体的惩罚方式,构建起了“惩罚之城”: 通过观念上的成对联结,使得惩罚产生的经验通过各种惩罚的符号上升到公民的集体的无意识当中。然而,这些设想在当时并没有被实施,在很短的时间内,拘留、监禁成为了惩罚的基本形式,更奇怪的是,监禁在当时受到很多人的谴责。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监狱诞生了。对此最常见的解释是,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些惩罚性监禁的重要范例,然而这些范例并不能说明它们本身是如何存在的以及如何被广泛接受的。
       福柯指出,规训的产生渊源于人们逐渐认识到古典时期人体是权力的对象与目标。在18世纪社会变革中,源于军队、学校、医院、工厂等场景的管理方式,通过空间区隔、时间划分、行动编码、系统控制等规训手段,以间接的方式增强对人体的操控并提高其功用,为具有军事化底色的近代国家提供了驯顺的人体基础。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增强和使用权力。福柯把规训权力的成功归因于使用了最简单、最普遍的三种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监视和规范化的结合)。这三种手段相互契合,将身体置于一种可控制和分析的结构中,并围绕着身体朝着某个特定目标建立起知识和制度。规训权力的实施是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公开的惩罚转化为规训实际上权力形式由宏观向微观的转变,最终表现为新的知识型权力的产生。
        这种规训权力最完美的建筑形象是全景敞视建筑,“全景敞视”这个词源自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设计的环形监狱,它的所有囚室都对着中央监视塔,监视塔里的看守能对囚徒的活动一览无遗,但囚室中的人并不能看到瞭望塔里的情况。“全景敞视监狱”最神奇的效果就在于,被囚禁者会知道自己正在受到观察,由此给自己造成一种有意识的“自我监视机制”,从而确保规训权力不断地自动发挥作用。监狱是一个彻底的规训机构,它对罪犯的所有方面全面负责,并且没有外部干扰,是一种封闭的规训,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在其他规训机制中的各种做法,直至目标实现。由于规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规范化裁决,所以监狱也需要制定细致全面而有效的纪律,权力正是通过纪律作用于身体。福柯认为,纪律是确保对复杂群体治理的技巧,以最小的代价、最经济的形式来行使权力。福柯把纪律控制无处不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监狱金字塔”、“监狱群岛”。在规训社会中,各种规训可能成为一个配合的机制,有效而精确地生产出符合需要的主体,主体因此成了规训的产物。
        在这本书里,福柯想指出的是,从酷刑和处刑机构转变为监狱,不过是一种权力技术的改造,刑罚固然不再摧毁身体,但权力对身体和精神的作用却被有效率地提升了。福柯的权力概念不是一种中心式的权力,而是去中心的、沉默的、不显眼的、但无处不在的。福柯通过对微观权力的功能分析,使人们认识到我们的身体、行为和主体都是权力作用和塑造的结果。
      “使某种事物接受批判,首先意味着使其变得可见。”福柯分析惩罚实践的目的并非为了谴责他们,他也从未提过任何具体的替代方案。福柯认为“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要改变他人的政治意愿,而是要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分析,一直不停地对设定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拆解熟悉的和被认可的事物,重新审查规则和制度,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并参与政治意愿的形成,完成其作为一个公民的角色。”只有通过理解我们各种实践背后的内在合理性,我们才有望使其发生实质性的、持久的改变,而不仅仅是将其替换为遵循同样原则的其他措施。
[ 此贴被邵雨晨在2024-08-12 15:05重新编辑 ]
Posted: 2024-06-04 17:44 | [楼 主]
赵珂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4
威望: 14 点
金钱: 140 RMB
注册时间:2023-05-07
最后登录:2024-08-30

 

很好!
Posted: 2024-08-05 17:54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014849(s) query 4, Time now is:09-08 07:4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