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杨家豪 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杨家豪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23-09-06
最后登录:2024-06-29

 杨家豪 读书报告

本月读书:《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道德教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的道德科学》、《乌合之众》
阅读笔记——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摘要:《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本书是涂尔干的晚年之作。在本书中,涂尔干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宗教是什么?宗教为什么产生?宗教具有哪些表现形式?以及宗教会对群体心理乃至人类智识产生什么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涂尔干以澳洲的图腾信仰这一原始宗教为例,利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中抽丝剥茧出宗教的本质,并得出结论:宗教是由信仰、仪式和教会构成的体系,其起源于氏族集体生活,宗教观念在部落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中萌芽并得以延续和再生,神对人的至高无上性本质上是群体对其成员的至高无上性。
一、基本内容
1、研究对象的选择
开篇之际,涂尔干首先对自己为何只考虑原始宗教为研究对象做了一番解释。之所以做出此举,是出于方法上的考虑。首先,在社会层面,原始宗教所诞生的低级社会中,个性很少得到发展,群体规模小,外界环境也较为单一,能够把各种差异和变化都尽可能地缩小,因此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宗教也会有最根源和最一般的特点。其次,在个人层面,由于原始社会的各种事实更加简单,因此人们的外显行为与其内在动机之间还没有经由理性反思的加工而“变质”,更有利于研究者解释和发现行为与动机的真实密切关系。最后,正是由于原始宗教具备着某些一般性和永恒性的要素,从而使之能够对后续所演化出的其他纷繁复杂的宗教体系做出有效解释。由此,涂尔干通过考察澳洲的图腾信仰这一原始宗教,以此来对与宗教有关的一般性问题做出解释。
2、宗教是什么?
在讨论与宗教有关的定义时,涂尔干首先指出,宗教观念的一个核心特质是将整个世界划分为了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两个世界具有绝对的异质性,“神圣事物不仅受到了禁忌的保护,同时也被禁忌隔离开来;凡俗事物则是这些禁忌的对象。”涂尔干指出,宗教信仰就是有关一系列神圣事物之间以及神圣事物与世俗事物之间安排的观念,而宗教仪式则是各种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神圣对象面前应该具有怎么样的行为举止。此外,涂尔干还对宗教和巫术进行了区分,指出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巫术并不能将追随者结合起来并共同生活,而宗教则是某个集体的共同信仰,人们彼此团结并以教会为空间开展共同生活。
由此,涂尔干把宗教定义为“一种与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3、宗教何以起源?
在正式探讨宗教的起源之前,涂尔干首先对当时流行的“泛灵论”和“自然崇拜”的宗教解释观进行了逐一批判。所谓泛灵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空泛幻想基础之上的观念体系,其所崇拜的精神存在来源于人们的观念构造而非有形实在,是人们把自己在梦境中的所见在现实中再现。但是,泛灵论所强调的各种幻想并不具备任何客观基础,这种虚无缥缈的观念显然不足以支持宗教成为如此强烈和持久的人类意识;自然崇拜强调宗教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人们所体验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其心中产生了某些感觉,这些感觉经由语言的扭转创造出各种神话。但是,虽然自然崇拜较之泛灵论提供了一个现实起点,但仍然无法摆脱语言在表达上述感觉时所产生的不切实际的夸张概念。并且自然崇拜中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反思观点不足以形成满足人们需求的实用仪轨,因而难以支持宗教的长久存在。
涂尔干以澳洲的图腾信仰这一原始宗教为研究对象,对宗教的起源进行了翔实考察。在图腾信仰中,以氏族为单位的图腾在群体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它是信仰的神圣行来源及氏族成员维系的纽带。图腾的神圣性具有传染的作用,它使带有图腾标记的器具、图腾形象本原以及信仰者都具备神圣性特征,支配着信仰者的观念与行为。虽然原始宗教中有关图腾的观念和仪式看似神秘且缺乏逻辑性,但是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来源。图腾一方面是对神的外在形式的表达,另一方面是氏族间区分的记号,这一双重特性是否意味着在神和社会之间可以划上等号?该问题将涂尔干有关宗教的起源思考的关注点引到集体身上。
涂尔干认为,集体在氏族中正是通过被称为“集体欢腾”的宗教仪典而产生神圣感的:澳洲的社会生活是在两个不同的周期中交替度过的,有时人们彼此分离成独立的小组,在各自领地上从事生产活动,过着相当孤单乏味的日常生活,有时候则会在特定的地点举行集会,人们在集会中歌舞并释放亢奋与狂暴情绪。达到这种状态中的人感到自己被某种力量支配而无法自持,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种两极分化的体验使后者被赋予了类似向往的神圣感,但由于社会作用的实施方式太过隐蔽,采用的心理机制过于复杂,所以他们只好创造出有关的力量来对之作出解释。图腾则成为了这种力的符号,并代表社会成为了人们的尊崇对象并衍生出一些列的宗教表达。
4、宗教有哪些构成要素及基本形式?
(1)灵魂
在宗教体系的观念中,灵魂是生命的本原,存在于人们的肉体之中并赋予其活力,其在与肉体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保持着某种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其神圣性的来源与体现。在图腾宗教中,灵魂在是化身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图腾本原,灵魂的模糊性与图腾的共享性使人们实现与图腾本原以及整个群体的沟通。作者认为,个体灵魂是集体灵魂的一部分,是宗教力在个体身上作用的结果,从信仰根源来看,本质上是群体力量在个人那里作用的产物,并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某种道德束缚。
(2)神的观念
“神”的概念在宗教体系中是一种更高等级的神秘人格。一个部落神灵是最终赢得了至高无上地位的祖先精灵,并担负起解释个体灵魂起源并凝聚集体情感的作用。
(3)仪式
图腾宗教的仪式主要包括积极膜拜和消极膜拜两个大类。
苦行仪式是消极膜拜的主要形式,其消极特质是通过各种禁忌表现出来的。在宗教程序中,信仰者要通过诸如禁食、守夜、静修的一系列受苦行为对抗本性,从而使自己与凡俗事物分开,这种对痛苦的追求在信仰者心中唤起了一种蒙恩状态,并相应地获得了神圣的力量。此外,只有经受住了苦行仪式的考验,才能认定个体拥有了宗教品质并有资格被吸纳到宗教活动中去,并为后续的积极膜拜仪式做好铺垫。(这一点也可以从作为宗教起源的集体生活中寻求解释。在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责,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自己的自然欲望施以暴虐,以此超越自身,并得使集体生活得以维系)。
涂尔干在论述积极膜拜时主要提到了祭祀、模仿仪式以及纪念仪式。不论是在哪种仪式中,信仰者与宗教力之间都存在着积极双向的关系。祭祀仪式中对圣物的共享与供奉、模仿仪式中对图腾形象的动作模仿、纪念仪式中对过去信念的保存和再现。虽然不同仪式的膜拜仪轨不同,但这些仪式无不都是信仰者与宗教力、个体与集体的对话过程。在定期举行的膜拜仪式中,一方面,崇拜者从神那里获得了更大的能量,并使自己的个体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宗教仪典通过将个体聚集起来,加深个体之间的关系,以此使自身得以维持和延续。崇拜者与神之间的这种关系在本质上等同于成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5、宗教对其他社会事实具有哪些影响?
涂尔干在文末对宗教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论述,他指称,巫术、各种重大的社会制度乃至科学思想都起源于宗教。一方面,宗教思辨所针对的主题是自然、人和社会,这也是一切社会制度考虑的对象;另一方面,宗教总是试图用理智的语言来转述现实,力图将事物联系起来,确立它们的内部联系,将之分类并使之系统化。而科学只是在继承宗教基本逻辑的基础之上排除一切主观偶然因素,并在方法上使自己不断完善。
二、阅读反思
本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宗教,但仍然符合涂尔干与道德有关的理论旨趣,对宗教起源的考察与解读也是对道德起源与变迁的考察,因为宗教生活本质上是一种集体形式的道德生活。通篇下来,我有以下问题:
1、如果说宗教起源于社会的集体生活并发挥着将个体联系起来作用,那么对于当下的宗教信仰者而言,促使其参加宗教活动的动机是否还内含渴望集体生活的心理需求?
2、涂尔干从那种缺乏社会分化和组合的原始宗教共同体中得到的社会组织形态和道德形态,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广并适用于在组织和功能上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
Posted: 2023-10-22 17:09 | [楼 主]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读得很不错,继续努力!!
读书,思考。
Posted: 2023-10-23 13:12 | 1 楼
杨家豪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23-09-06
最后登录:2024-06-29

 

阅读笔记——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基本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韦伯之所以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联系起来,甚至试图分析前者对后者某种程度的促成性关系。原因在于韦伯注意到了这些现象,在较高社会阶层人士,亦即占据了较多资本的人群中,都是新教徒占据优势,或者反过来说,那些表现得最为虔诚的新教教徒往往出自商业圈子;此外,大慈善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把自己有关“赚钱”的美德归于神的启示。种种现象表明,宗教归属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某种模糊性关系,由此吸引了韦伯的注意力。为了明确这种关系,韦伯开展了相关研究,以此探究目前愈演愈烈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是什么?宗教改革对新教伦理内容产生了哪些影响?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2、资本主义精神是什么?
      韦伯首先试图从富兰克林的某些观点中发现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富兰克林强调“时间就是金钱”,假如一个人一天能挣10先令,如果他当天选择外出游玩花掉了5先令,那么他当天损失的不只是5先令,还有其本应通过当天劳动赚得的10先令。此外,“信用就是金钱”,如果一个人信用良好,就能达到大笔贷款,这些钱可以生出额外的钱。由此可知,富兰克林强调要珍惜时间、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而这些方式都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本增值”这一根本目的。
      随后,韦伯比较了前资本主义阶段与现代资本主义阶段中劳动者的特质,以此达致对资本主义精神内涵的更明确认识。在前资本主义阶段,劳动者的劳动状态主要受到了传统主义的影响,这种思潮倡导享乐主义,把劳动视为满足自己维持自己基本生活的手段。在计件工资制的劳动制度下,雇主提高计件工资反而导致了劳动者生产效率的降低,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生产比原来更少的产品所得的工资就足矣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因此无需多劳。而在资本主义精神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资本主义阶段,劳动本身被当作了一种目的,人们希望通过劳动积累资本,并把所得再次投入到劳动当中,从前那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被无情的节俭取代了。此外,传统主义认为,“为获利而劳动”是一种可耻行为,而资本主义精神则把劳动视为“天职”。
        因此,可以把资本主义精神定义为“通过自觉劳动、勤俭节约以获得资本积累,并将之视为最终目的的一系列观念和活动,在这些观念与活动中,‘劳动’被视为一种美德乃至天职。”
韦伯认为,这种劳动观的巨大转变根源于某种精神性的因素,并将之视为宗教教育的结果。
3、宗教改革对新教伦理内容产生了哪些影响?
      韦伯提及的宗教改革主要是路德和加尔文对宗教教义的重新解释,以及这种重新解释对教徒的宗教观念和行为的重构。
        其中,路德作为宗教改革家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的“天职”观念。所谓“天职观”就是“信徒把履行尘世事物中的责任看作是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这是一种对世俗活动的道德辩护。韦伯认为,“天职观”的提出是对传统宗教观与信徒行为的一种巨大扭转,它改变了过去“末世论”式的对世俗活动的冷漠态度,转而使日常生活的世俗活动具备了宗教意义,即认为“上帝在尘世中为每个子民安排了任务,个人所要做的就是安于上帝指派给他的地位和天职。”但是,韦伯注意到,路德“天职观”在支配尘世活动中具有局限性。因为“天职观”之所以传达尘世活动具有宗教层面的重要性,其底层逻辑是“顺从而非改变天命”,即上帝为子民安排相应地位,个人只需安于天命,即将自己的世俗活动限制在既定的人生地位所划出的范围之内,由此便是顺从上帝的意志并能称义。因此,路德教虽然把信徒活动的重心从教会转向了尘世,但是其禁欲的行为表现仍是被动向内的,缺乏积极主动性,其对支配信徒的尘世劳动以及对后续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可能性作用有限。
      随后,韦伯又开始着重探讨加尔文对新教的改革。加尔文宗一方面否定了通过教会和圣事的得救可能性,认为这只能增加伤感的幻想和偶像崇拜式的迷信(不再向内)。另一方面,基督徒所具备的博爱精神要求人们的尘世活动只能是为了荣耀上帝的名,而非满足“肉欲”,且尘世活动相较于上述“纯粹内向的情绪化虔诚”更能看到努力的结果,即更具有“确定性”。
        在加尔文宗中占核心地位的教理是“得救预定论”,该教理认为,一个人的命运以及死后是否得救在出生之前就被上帝裁定了,由于上帝具有绝对超验性,个人无法得知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上帝的选民,从而导致了信徒的孤独感。
        由于处于“得救预定论”状态下的个体会时刻处于一种紧张和不安状态,一方面,他们的上帝要求其做一辈子的善举,而禁欲式的尘世活动就是所谓的善举;另一方面,信徒把对上帝坚守不渝的信仰视为得救标志。这种强大的持久性要求信徒的善举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通过持续性的尘世劳动来获得上帝垂青,以此感受到得救的确定性并“改变天命”。
4、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以及对新教伦理改革的翔实分析,韦伯发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并对之进行促成性分析。根据韦伯的分析,可以把“新教伦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影响:
      (1)勤俭的神圣性:“勤俭”一词包含“勤劳”与“节俭”两个部分。“勤劳”对应着“天职”,“节俭”对应“禁欲”。清教徒的新教伦理主张“劳作而非享乐方可增加上帝的荣耀”,这一方面破除了传统主义伦理观对获利冲动的束缚,使人们为了获利而劳作变得名正言顺;另一方面认为人生短促,休闲享乐时可耻的,从而抑制消费。这一“自我克制”的过程客观导致了财富的不断积累,且为后来形成的“以资本积累本身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提供动力。
      (2)分工的正当性:劳动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清教的新教伦理认为上帝给每个子民赋予了一定的天职以及履行这一天职所应具备的天赋,清教徒应当在这一固定天职中勤勉劳动并尽可能发挥自己从上帝而来的天赋,这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业化劳动分工提供了合理依据,并且有利于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性和合理性。
      (3)性格的端正性:在清教徒看来,自己的天赋、职业以及通过劳动所不断积累的财富都是为了荣耀上帝,同时将以上所得视为上帝赐予的恩宠,这种感恩戴德之情渗透进了中产阶级清教徒对生活的态度之中,造就了其特有的严谨、刻苦、端正的性格。而这又为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带来了一大批沉着、自觉、异常勤勉的劳动者,他们以“劳动机器”般的姿态不断助力财富的在创造。
      (4)潜在的危机性:韦伯在文末,注意到了新教伦理刺激下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潜在的危机。劳动虽能压抑诱惑,但劳动创造的财富却本身就是一种诱惑。因此禁欲主义是一种“总在追求善又总在创造恶的力量”。“宗教必产生勤俭,而勤俭必带来财富。但是随着财富的增长,傲慢、愤怒和对尘世的眷恋也会四处蔓延。”韦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对财富的追求除去了原有的宗教和伦理涵义,物质财富对人类的生存获得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支配力量,造就了“理性的牢笼”。
二、阅读反思
      资本主义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性产物之一,引发了不少学者对其产生缘由的分析。不同于以往主流的经济学视角,韦伯以文化差异视角关注到“资本主义率先出现在西方社会”,以及关注到“社会地位较高者都是新教徒”的现象,由此引发了他的资本主义缘起的伦理学分析。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想起了不久前拜读的涂尔干所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出于道德(伦理)在社会生活的维系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两位大家都对宗教现象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根基性的分析,但是由于他们的理论立场和分析旨趣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对宗教现象的分析也形成了差异:
    (1)理论立场:
      涂尔干的社会唯实论的理论立场使其更关注社会本身,强调社会对个人的约束作用,因此在分析宗教生活时,其行文分析的立足点不是个人而是群体,从结构层面出发,以相对静态的视角分析既有的宗教信仰与仪式对信仰者的道德渗透,以及通过这种渗透,使群体生活得以维系。
韦伯的社会唯名论立场导致其更加关注个人,侧重分析个人建构性行动的影响来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以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影响,因此更偏向动态的分析。
      (2)分析旨趣:
      就像书名《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样,涂尔干更加关注的是宗教的形式层面而不关心宗教的教规教义等具体内容。且在涂尔干的道德科学中,宗教在本质上等同于道德理想与集体意识,对宗教的分析符合其对道德风俗的关注。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则更加关注的是新教教义的基本内容,分析个体对这些教义的内化认同、外化行动,以此来发现其社会性建构作用。这既符合韦伯理解社会学中关于“每个行动都是可以解释性理解”的主张,同时也是贯穿韦伯学术生涯的“行动理性化”的表现。
Posted: 2023-11-29 10:03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Total 0.014578(s) query 4, Time now is:09-14 02:5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