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孟娜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孟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5
最后登录:2023-03-18

 孟娜的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齐美尔《时尚的哲学》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齐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在读
作息情况:
执行8107
运动情况:
每周快走半小时3-4次
自我评价:
B
《时尚的哲学》一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著作,在本书中,他对感觉社会学、交际社会学、饮食社会学、空间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时尚的哲学、当代文化中的货币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他从人的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和细节性元素的相关问题出发,对人的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和细节性元素进行整合,穿透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性元素,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实质,把人所感觉到的转化为深厚而富有哲理的思想。

齐美尔在对日常现象和生活景象进行探讨时,不对这些事物和问题进行结论性的判断,而是关注这些现象和事物的表现和其背后体现的意象,然后在最本原上进行论述,向我们展现这些事物和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向。

齐美尔对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他能够将人的生活中细碎的、混乱不堪的各种场景和问题转化为更加深邃、哲学的思想,将这些无法进行说明的东西进行过滤,变成可以说明的深厚的、清晰的思想。在感觉社会学中,齐美尔对人的眼、耳、鼻等器官的作用进行社会学的解释,从而从人的器官的微观的角度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齐美尔认为人的器官的相互感知对人的社会生活、共存、合作和对立有着重要影响,人正是因为存在器官才能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齐美尔认为器官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人的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人的器官的存在也是个体的社会存在的前提,正是因为人的器官的存在,不同个体才会存在独特性,人们之间才会存在感觉的不同,才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不同的个体在感觉上存在细小差别,在交往时也存在着差别的对待,由此产生了亲疏远近。齐美尔在感觉社会学中对人的耳、鼻、眼等器官的作用和在社会学上对人的意义进行了论述。齐美尔认为,人的脸部的表情在人的交往中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眼睛具有表达性,能够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将人的脸部的表情作为初步印象传达给个体,而不是人的行动,由此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脸部的表情往往对他人的第一印象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的眼睛的传达具有稳定性,这也是人的第一印象通常很难被改变的原因

不得不说,齐美尔从人的日常生活现象和细节性元素出发,对人的生活中的场景和问题进行分析,着实富含哲理,让人感悟颇深。在我没有阅读本书前,对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弊端,我会表示每个人都成了低头族,人们之间很少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都沉浸在电子世界,即使进行交流也是通过微信、QQ等通讯软件进行,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沟通也更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在我阅读了本书后,我突然理解了这个很简单的现象背后的社会学原因。齐美尔在本书中写到,人的眼睛通常传达人们之间的共同性,人的耳朵则更体现利己主义,是个体的不同的情绪、想法、冲动的外在表达,通常更能体现外在个性化方面。人们之间通过语音、通话聊天,只能通过耳朵进行沟通交流,耳朵通常传递人们的情绪、想法的外在表达,只能展示人的个性化,无法展示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因此通过语音、通话等方式进行互动容易导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产生;而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沟通,则是只能发挥人的眼睛的传达作用,虽然有利于传递人们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却无法更加清晰准确地得知人们的情绪和想法,因此沟通上难免存在困难和问题。此外,齐美尔还对嗅觉的作用进行了解释说明,人的嗅觉更加具有主观性,通常只表现为为喜欢和厌恶两种,对于闻起来香的味道,人们会产生喜欢,想要靠近;对于闻起来臭的味道,人们厌恶,想要远离,这也正是现代人讲究卫生的原因之一。

在饮食社会学中,齐美尔认为,饮食从最开始的满足人的基本的生理需求,到人的进食行为逐渐具有排他性,存在与他人共食的行为,因此饮食具有了社会学意义,饮食有了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的作用,日渐成为人们联系感情的一种方式。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欲望和消费需求上升,进食方式、餐具摆放、进食次序、长幼座次等餐桌礼仪产生和发展,对人的饮食产生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人的自我欲望和消费需求的上升,人们在满足其他物质需求后,对饮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富人在饮食上追求美、优雅、档次和个性,而穷人更多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偶尔改善生活品质,因此在饮食上也产生了阶级分化。

在时尚的哲学方面,齐美尔认为,模仿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如果人们之间的模仿只是盲目足球一致,而不带有任何的目的性,那么人们之间的行为就会具有相同性,也就是说这种模仿具有普遍性,但是如果人们在模仿时带有个体的目的性,那么模仿就会具有特殊性,也就是时尚。时尚产生于流动的文化形式中,在人们追求时尚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追求同一种时尚的人们会慢慢形成圈子,圈子里的人联席会更加紧密。

以上就是我本月的读书感想。
[ 此贴被孟娜在2023-01-10 22:45重新编辑 ]
Posted: 2022-11-20 21:41 | [楼 主]
孟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5
最后登录:2023-03-18

 11-12月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齐美尔《宗教社会学》
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
齐美尔《社会学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
韦伯《宗教社会学》
本月我继续阅读了齐美尔的书籍,在阅读齐美尔的《宗教社会学》一书的时候,我回想起了曾经阅读过的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于是我又回头阅读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想对这三位社会学大家关于宗教社会学方面的论述进行一下横向的对比。
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宗教生活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命题,认为宗教是对人类生存条件所做出的的反应,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只是宗教的表现形式。他首先从宗教的定义和宗教的本质入手,主要强调情感在宗教中的重要性,宗教发挥了更高层次的心理功能,激发了人们更加丰富的心理和思想,能够很好地将宗教生活的本性展现出来。涂尔干认为宗教存在的原因是为了维系社会,宗教具有使之一体化的功能。涂尔干认为宗教是一种道德秩序,是理解社会秩序所需要的关键性机制。涂尔干在书中以宗教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宗教表现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对群体中的心理状态有着激发、维持和重塑的作用。涂尔干还在书中论述到人是双重的,人具有两种存在,第一是个体存在,个体存在的基础是有机体,因此人的活动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的;第二人是社会存在,人可以代表着我们通过观察了解到的智力和道德秩序中的最高实在,也就是社会,在实践过程之中,只要个体从属于社会,他的思考和行动也就超过了自身。也正是因此,参加宗教活动中的人们的集体行为通过宗教活动内化为集体意识,从而实现了社会整合。因此涂尔干其实重点强调宗教意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韦伯则在《宗教社会学》一书,主要从宗教出发来探讨其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韦伯从宗教的意义入手,强调宗教思想和其他领域异质性价值之间的冲突。韦伯认为,认为宗教观念主导和激发着人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对其他的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宗教观念对伦理、经济、政治和教育都有着重要影响。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是通过诚实而有信用的劳动获得财富,这和西方宗教改革后新教提倡的思想不谋而合。新教提倡勤俭的生活,把挥霍浪费作为最大的罪恶,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勤勤恳恳的工作才能够取悦上帝,因此人们要有职业精神,要把劳动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此外,新教主张人们将创造的财富投入社会,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而为社会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做贡献。这种宗教思想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积极参与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因此韦伯认为宗教观念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宗教的观念决定着民族的命运。韦伯表示,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的宗教观念并没有提倡勤俭劳动,而是主张逃避世俗的责任,放弃所应承担的义务,并没有能够主导和激发人的勤俭劳动思想,因此没有对社会产生十分大的影响。而西方产生了资本主义则是因为西方宗教观念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教思想不仅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和精神上影响着人们的努力方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特别是宗教性理性化、宗教世俗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韦伯还认为,宗教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对人的行为有着“定型”的作用,宗教思想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作用,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齐美尔在《宗教社会学》的作品中认为宗教不是迷信,不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思维方式,宗教是有不确定性的。齐美尔认为,产生行为反应的人的动机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是否信仰宗教,并不是宗教对人和社会产生影响,而是社会作为人的互动关系,本身就带有宗教因素,很多的社会行为,习俗,思想形式和关系类型也都是有着宗教因素的,反过来宗教因素之中也蕴含着很多人们的社会行为、习俗、思想形式、关系类型等。齐美尔用一种发生学和心理学的方式研究宗教的起源及其社会本质,他认为不是宗教创造了宗教虔诚,而是宗教虔诚创造了宗教,被称作宗教的基本要素和主旨的信仰,起初是作为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出现的,人们之间相互接触过程中形成了某种联系密切的社会有机体,在纯粹精神层面上奠定了某种基调,这基调一步步地提高,当其发展成为独立的客观存在时,就形成了宗教。齐美尔认为,人的强烈情感也对宗教产生的很大的影响,人们之间的情感约强烈,就越可能形成这种普遍性的客观存在。齐美尔还对宗教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齐美尔认为,现代人对宗教的态度使人们面对宗教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从内心出发,其心理有着信仰宗教的强烈需要,但是由于其他思想的影响,又不得不把宗教判定为一种幻想,因此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还存在着虚无。西美尔认为,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要认识到宗教是一种人类天性,要把宗教看成个体内在的行为,通过宗教区找寻个体生命的意义。齐美尔对于宗教社会学,主要是从人的行为,思想与宗教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的层面来对宗教进行解释的。
Posted: 2023-01-10 22:43 | 1 楼
孟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5
最后登录:2023-03-18

 Re:孟娜的读书报告2023.3

阅读书目:
吉登斯《民族暴力与国家》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超越左与右》
吉登斯《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理论》
作息情况:
执行8107
运动情况:
每周在寝室和室友一起做三次瑜伽,或快走半小时三次。
自我评价:
B
我最近阅读了吉登斯的几部作品。吉登斯的作品主要是围绕着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他对已有的社会理论重新整理和重新解读,从而为理解现代社会服务。《社会的构成》、《民族,暴力与国家》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这三本书论述了有关现代社会的看法,它们分别针对的理论体系是社会结构理论,历史社会学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分析学理论。
《社会的构成》这本书,吉登斯认为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的制度化构成,并不表现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上,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感受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的惯例,惯例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且通过实践产生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实践意识,这种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人起作用,规范和监管着人的行为,从而使人达成共识,使社会被人公认。因此人虽然创造了社会,也受社会的制约。
在本书中吉登斯对结构化理论进行了重新整理。结构化理论它主要存在两个分野,第1个学派是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他们的观点倾向于自然主义和客体主义,以生物学为指导,从概念上论述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机制,认为社会整体相对个体组成部分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结构和制约性。第2个学派是解释学和解释社会学及相关学派,他们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阐明人的行动行为及意义是首要问题,认为。人的主体性是社会科学的根基,物质世界是模糊不清的,只能从外部体会,忽视人道行为的结构概念和制约问题。吉登斯则认为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时空向度上得以有序安排的社会实践,人的认知能力是具有反思性的,人的行为的反思性以理性化为基础,实践是具有连续性的,两者相互影响。其中人的行动具有自我分层模式,将会对行动的反思性进行监控,人的理性化和动机激发过程是根植在行动中的一系列过程。
结构化理论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过程。吉登斯主要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解释了个人和社会的同构关系,社会构成中的人的能动性以及人和人之间客观社会空间关系对个人的制约。
因此《社会的构成》一书主要讲述了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着我们的世界,也就是社会结构。
《民族-国家与暴力》以全球社会变迁的历程为框架,通过建构社会转型的一般模式,阐明塑造现代社会的力量。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转型虽然包括生产力的提高、人的理性化,社会分工的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国家形态的变化。
把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区别开来的,主要是现代社会的民族-国家特征,其突出表现是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融合。原因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迁,以信息储存和行政网络为手段的人身监视力、军事暴力手段的国家化以及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现代社会之所以与传统社会形成对照,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物质生产高度发达、信息和行政监视大幅度延伸、暴力手段被国家垄断,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吉登斯把一般的社会转型过程分为两段:传统国家时代、绝对主义国家时代及民族-国家时代。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过渡,就是绝对主义国家。
绝对主义国家的发展为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为后者提供了疆域概念和主权性。不过,现代民族-国家只是到19世纪初才开始在欧洲出现,其推动力在于行政力、公民观以及全球化,而主要的基础是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增长。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的“社会”概念是欧洲国家发展史一个片段,是民族-国家的产物。
吉登斯认为公民权等是为民族国家服务的,但是这些与个人是否有关,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进行了解释。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通过心理学概念,强调现代性的个人内在性,并提出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新机制的出现及影响,对自我认同塑造的过程中外在的全球现代性制度的冲击与个体对这种冲击的吸纳和强化作用进行了叙述。
吉登斯指出,现代性完全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质,影响到人们经验中最为私人的方面,从而与个体生活和自我产生一种直接的交织关系。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在于促进了全球性的影响与最为个人化的自我之间的纽带的形成。现代性通过民族-国家和全球化的力量,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了重新组合,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从特定场所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远距离的交往方式之中。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情景中个人的自我认同,是新条件下追求自我成就感的表现,代表个体超离制度制约的努力,也是现代性制度反思性的延展、个体对生活的有意识计划创造了自我实现和自我把握的方案,现代社会制度有高度的外延性,个体对生命历程的规划越自觉,社会对个人的控制程度就越大,个体的经验会慢慢与事件和情景越来越疏远,从而丧失生命历程的道德性。
Posted: 2023-03-18 20:39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会

Total 0.023207(s) query 4, Time now is:03-21 18:2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