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孟娜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孟娜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5
最后登录:2023-05-09

 孟娜的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齐美尔《时尚的哲学》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齐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在读
作息情况:
执行8107
运动情况:
每周快走半小时3-4次
自我评价:
B
《时尚的哲学》一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著作,在本书中,他对感觉社会学、交际社会学、饮食社会学、空间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时尚的哲学、当代文化中的货币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他从人的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和细节性元素的相关问题出发,对人的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和细节性元素进行整合,穿透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性元素,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实质,把人所感觉到的转化为深厚而富有哲理的思想。

齐美尔在对日常现象和生活景象进行探讨时,不对这些事物和问题进行结论性的判断,而是关注这些现象和事物的表现和其背后体现的意象,然后在最本原上进行论述,向我们展现这些事物和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向。

齐美尔对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他能够将人的生活中细碎的、混乱不堪的各种场景和问题转化为更加深邃、哲学的思想,将这些无法进行说明的东西进行过滤,变成可以说明的深厚的、清晰的思想。在感觉社会学中,齐美尔对人的眼、耳、鼻等器官的作用进行社会学的解释,从而从人的器官的微观的角度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齐美尔认为人的器官的相互感知对人的社会生活、共存、合作和对立有着重要影响,人正是因为存在器官才能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齐美尔认为器官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人的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人的器官的存在也是个体的社会存在的前提,正是因为人的器官的存在,不同个体才会存在独特性,人们之间才会存在感觉的不同,才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不同的个体在感觉上存在细小差别,在交往时也存在着差别的对待,由此产生了亲疏远近。齐美尔在感觉社会学中对人的耳、鼻、眼等器官的作用和在社会学上对人的意义进行了论述。齐美尔认为,人的脸部的表情在人的交往中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眼睛具有表达性,能够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将人的脸部的表情作为初步印象传达给个体,而不是人的行动,由此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脸部的表情往往对他人的第一印象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的眼睛的传达具有稳定性,这也是人的第一印象通常很难被改变的原因

不得不说,齐美尔从人的日常生活现象和细节性元素出发,对人的生活中的场景和问题进行分析,着实富含哲理,让人感悟颇深。在我没有阅读本书前,对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弊端,我会表示每个人都成了低头族,人们之间很少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都沉浸在电子世界,即使进行交流也是通过微信、QQ等通讯软件进行,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沟通也更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在我阅读了本书后,我突然理解了这个很简单的现象背后的社会学原因。齐美尔在本书中写到,人的眼睛通常传达人们之间的共同性,人的耳朵则更体现利己主义,是个体的不同的情绪、想法、冲动的外在表达,通常更能体现外在个性化方面。人们之间通过语音、通话聊天,只能通过耳朵进行沟通交流,耳朵通常传递人们的情绪、想法的外在表达,只能展示人的个性化,无法展示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因此通过语音、通话等方式进行互动容易导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产生;而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沟通,则是只能发挥人的眼睛的传达作用,虽然有利于传递人们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却无法更加清晰准确地得知人们的情绪和想法,因此沟通上难免存在困难和问题。此外,齐美尔还对嗅觉的作用进行了解释说明,人的嗅觉更加具有主观性,通常只表现为为喜欢和厌恶两种,对于闻起来香的味道,人们会产生喜欢,想要靠近;对于闻起来臭的味道,人们厌恶,想要远离,这也正是现代人讲究卫生的原因之一。

在饮食社会学中,齐美尔认为,饮食从最开始的满足人的基本的生理需求,到人的进食行为逐渐具有排他性,存在与他人共食的行为,因此饮食具有了社会学意义,饮食有了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的作用,日渐成为人们联系感情的一种方式。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欲望和消费需求上升,进食方式、餐具摆放、进食次序、长幼座次等餐桌礼仪产生和发展,对人的饮食产生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人的自我欲望和消费需求的上升,人们在满足其他物质需求后,对饮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富人在饮食上追求美、优雅、档次和个性,而穷人更多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偶尔改善生活品质,因此在饮食上也产生了阶级分化。

在时尚的哲学方面,齐美尔认为,模仿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如果人们之间的模仿只是盲目足球一致,而不带有任何的目的性,那么人们之间的行为就会具有相同性,也就是说这种模仿具有普遍性,但是如果人们在模仿时带有个体的目的性,那么模仿就会具有特殊性,也就是时尚。时尚产生于流动的文化形式中,在人们追求时尚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追求同一种时尚的人们会慢慢形成圈子,圈子里的人联席会更加紧密。

以上就是我本月的读书感想。
[ 此贴被孟娜在2023-01-10 22:45重新编辑 ]
Posted: 2022-11-20 21:41 | [楼 主]
孟娜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5
最后登录:2023-05-09

 11-12月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齐美尔《宗教社会学》
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
齐美尔《社会学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
韦伯《宗教社会学》
本月我继续阅读了齐美尔的书籍,在阅读齐美尔的《宗教社会学》一书的时候,我回想起了曾经阅读过的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于是我又回头阅读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想对这三位社会学大家关于宗教社会学方面的论述进行一下横向的对比。
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宗教生活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命题,认为宗教是对人类生存条件所做出的的反应,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只是宗教的表现形式。他首先从宗教的定义和宗教的本质入手,主要强调情感在宗教中的重要性,宗教发挥了更高层次的心理功能,激发了人们更加丰富的心理和思想,能够很好地将宗教生活的本性展现出来。涂尔干认为宗教存在的原因是为了维系社会,宗教具有使之一体化的功能。涂尔干认为宗教是一种道德秩序,是理解社会秩序所需要的关键性机制。涂尔干在书中以宗教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宗教表现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对群体中的心理状态有着激发、维持和重塑的作用。涂尔干还在书中论述到人是双重的,人具有两种存在,第一是个体存在,个体存在的基础是有机体,因此人的活动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的;第二人是社会存在,人可以代表着我们通过观察了解到的智力和道德秩序中的最高实在,也就是社会,在实践过程之中,只要个体从属于社会,他的思考和行动也就超过了自身。也正是因此,参加宗教活动中的人们的集体行为通过宗教活动内化为集体意识,从而实现了社会整合。因此涂尔干其实重点强调宗教意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韦伯则在《宗教社会学》一书,主要从宗教出发来探讨其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韦伯从宗教的意义入手,强调宗教思想和其他领域异质性价值之间的冲突。韦伯认为,认为宗教观念主导和激发着人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对其他的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宗教观念对伦理、经济、政治和教育都有着重要影响。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是通过诚实而有信用的劳动获得财富,这和西方宗教改革后新教提倡的思想不谋而合。新教提倡勤俭的生活,把挥霍浪费作为最大的罪恶,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勤勤恳恳的工作才能够取悦上帝,因此人们要有职业精神,要把劳动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此外,新教主张人们将创造的财富投入社会,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而为社会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做贡献。这种宗教思想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积极参与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因此韦伯认为宗教观念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宗教的观念决定着民族的命运。韦伯表示,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的宗教观念并没有提倡勤俭劳动,而是主张逃避世俗的责任,放弃所应承担的义务,并没有能够主导和激发人的勤俭劳动思想,因此没有对社会产生十分大的影响。而西方产生了资本主义则是因为西方宗教观念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教思想不仅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和精神上影响着人们的努力方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特别是宗教性理性化、宗教世俗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韦伯还认为,宗教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对人的行为有着“定型”的作用,宗教思想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作用,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齐美尔在《宗教社会学》的作品中认为宗教不是迷信,不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思维方式,宗教是有不确定性的。齐美尔认为,产生行为反应的人的动机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是否信仰宗教,并不是宗教对人和社会产生影响,而是社会作为人的互动关系,本身就带有宗教因素,很多的社会行为,习俗,思想形式和关系类型也都是有着宗教因素的,反过来宗教因素之中也蕴含着很多人们的社会行为、习俗、思想形式、关系类型等。齐美尔用一种发生学和心理学的方式研究宗教的起源及其社会本质,他认为不是宗教创造了宗教虔诚,而是宗教虔诚创造了宗教,被称作宗教的基本要素和主旨的信仰,起初是作为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出现的,人们之间相互接触过程中形成了某种联系密切的社会有机体,在纯粹精神层面上奠定了某种基调,这基调一步步地提高,当其发展成为独立的客观存在时,就形成了宗教。齐美尔认为,人的强烈情感也对宗教产生的很大的影响,人们之间的情感约强烈,就越可能形成这种普遍性的客观存在。齐美尔还对宗教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齐美尔认为,现代人对宗教的态度使人们面对宗教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从内心出发,其心理有着信仰宗教的强烈需要,但是由于其他思想的影响,又不得不把宗教判定为一种幻想,因此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还存在着虚无。西美尔认为,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要认识到宗教是一种人类天性,要把宗教看成个体内在的行为,通过宗教区找寻个体生命的意义。齐美尔对于宗教社会学,主要是从人的行为,思想与宗教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的层面来对宗教进行解释的。
Posted: 2023-01-10 22:43 | 1 楼
孟娜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5
最后登录:2023-05-09

 Re:孟娜的读书报告2023.3

阅读书目:
吉登斯《民族暴力与国家》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超越左与右》
吉登斯《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理论》
作息情况:
执行8107
运动情况:
每周在寝室和室友一起做三次瑜伽,或快走半小时三次。
自我评价:
B
我最近阅读了吉登斯的几部作品。吉登斯的作品主要是围绕着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他对已有的社会理论重新整理和重新解读,从而为理解现代社会服务。《社会的构成》、《民族,暴力与国家》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这三本书论述了有关现代社会的看法,它们分别针对的理论体系是社会结构理论,历史社会学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分析学理论。
《社会的构成》这本书,吉登斯认为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的制度化构成,并不表现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上,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感受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的惯例,惯例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且通过实践产生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实践意识,这种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人起作用,规范和监管着人的行为,从而使人达成共识,使社会被人公认。因此人虽然创造了社会,也受社会的制约。
在本书中吉登斯对结构化理论进行了重新整理。结构化理论它主要存在两个分野,第1个学派是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他们的观点倾向于自然主义和客体主义,以生物学为指导,从概念上论述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机制,认为社会整体相对个体组成部分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结构和制约性。第2个学派是解释学和解释社会学及相关学派,他们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阐明人的行动行为及意义是首要问题,认为。人的主体性是社会科学的根基,物质世界是模糊不清的,只能从外部体会,忽视人道行为的结构概念和制约问题。吉登斯则认为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时空向度上得以有序安排的社会实践,人的认知能力是具有反思性的,人的行为的反思性以理性化为基础,实践是具有连续性的,两者相互影响。其中人的行动具有自我分层模式,将会对行动的反思性进行监控,人的理性化和动机激发过程是根植在行动中的一系列过程。
结构化理论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过程。吉登斯主要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解释了个人和社会的同构关系,社会构成中的人的能动性以及人和人之间客观社会空间关系对个人的制约。
因此《社会的构成》一书主要讲述了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着我们的世界,也就是社会结构。
《民族-国家与暴力》以全球社会变迁的历程为框架,通过建构社会转型的一般模式,阐明塑造现代社会的力量。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转型虽然包括生产力的提高、人的理性化,社会分工的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国家形态的变化。
把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区别开来的,主要是现代社会的民族-国家特征,其突出表现是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融合。原因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迁,以信息储存和行政网络为手段的人身监视力、军事暴力手段的国家化以及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现代社会之所以与传统社会形成对照,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物质生产高度发达、信息和行政监视大幅度延伸、暴力手段被国家垄断,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吉登斯把一般的社会转型过程分为两段:传统国家时代、绝对主义国家时代及民族-国家时代。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过渡,就是绝对主义国家。
绝对主义国家的发展为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为后者提供了疆域概念和主权性。不过,现代民族-国家只是到19世纪初才开始在欧洲出现,其推动力在于行政力、公民观以及全球化,而主要的基础是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增长。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的“社会”概念是欧洲国家发展史一个片段,是民族-国家的产物。
吉登斯认为公民权等是为民族国家服务的,但是这些与个人是否有关,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进行了解释。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通过心理学概念,强调现代性的个人内在性,并提出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新机制的出现及影响,对自我认同塑造的过程中外在的全球现代性制度的冲击与个体对这种冲击的吸纳和强化作用进行了叙述。
吉登斯指出,现代性完全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质,影响到人们经验中最为私人的方面,从而与个体生活和自我产生一种直接的交织关系。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在于促进了全球性的影响与最为个人化的自我之间的纽带的形成。现代性通过民族-国家和全球化的力量,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了重新组合,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从特定场所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远距离的交往方式之中。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情景中个人的自我认同,是新条件下追求自我成就感的表现,代表个体超离制度制约的努力,也是现代性制度反思性的延展、个体对生活的有意识计划创造了自我实现和自我把握的方案,现代社会制度有高度的外延性,个体对生命历程的规划越自觉,社会对个人的控制程度就越大,个体的经验会慢慢与事件和情景越来越疏远,从而丧失生命历程的道德性。
Posted: 2023-03-18 20:39 | 2 楼
孟娜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5
最后登录:2023-05-09

 

阅读书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在读
作息情况:
基本执行8107
运动情况:
每周在寝室和室友一起做三次瑜伽,晚上6-8点空闲会去操场走一个小时。
自我评价:
B

《超越左与右》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是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的第三卷(前两卷分别是《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民族——国家与暴力》),是吉登斯的代表作。吉登斯在该书中秉承以往的克服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二元论的“二重性”理论思路,提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和积极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激进政治框架,试图在左翼与右翼、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找到一种融合。
超越左与右不是认为传统对左与右的区分没有必要,而是强调在现时代二者的分野不如以前醒目和不可跨越。吉登斯把自己的理论称为激进政治,说明他把自己还是定位于中左翼,其旨在传统左派与新右派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出路,对二者进行超越性的重构。超越左与右,并不是完全否定左与右,而是在克服二者各自片面性的前提下,吸收二者的合理之处。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说吉登斯的超越左与右的道路实际上就是超越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道路,是对两者有效综合基础上的“第三条道路”。因此,吉登斯提出了重构激进政治的六点框架。
1.修复被破坏了的团结,即重构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关系,修复被极端利己主义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
吉登斯认为,应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培养积极信任。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之间明确权利义务,保持承诺的稳定,从而建立积极稳定的家庭关系并且保护儿童的权利;在政府机构内部以及机构之间创造建立和保持积极信任的环境;加大政府的透明度,增强那些受到政策影响的人的自主性;实现政治上的分权,提高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创造宽容的文化,使移民融入整个社会等。
2.摆脱解放政治,建设生活政治,关心人类在一个开放的和全球化的世界中如何生活的问题
吉登斯认为,左翼政治观点总是集中在解放上,目的是摆脱包括传统、专制、物质贫困、剥夺等各种不合理的东西。因此解放政治是一种生活机会的政治,是提供行为自主性的政治。在后传统社会.解放政治的缺陷暴露出来,一方面它实际上是狹义的政治,只关注正式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没有把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决策包括进去,因此失去了对选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它只关注自主,忽视了相互依存和团结。
生活政治不仅包括个人生活,还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要解决的是“集体人面临的挑战”。吉登斯提出生活政治概念的目的是,力图把当代西方社会的各种问题都纳入政治议程之中,扩大政治关注对象的范围。尤其是对于激进主义来说,不仅要转变其主要关注的对象,而且要缓解其过于激进的观点。
3.推行积极的信任,提倡一种能动性政治,使个人与团体、国家与公民社会建立起积极的信任关系,以便解决贫困与社会排斥问题
吉登斯认为,原来的左右争论始终把国家与社会、市场对立起来,只从一方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常常是不仅没有解决老问题,反而带来新问题。随着社会反思性的普遍化和提髙,可以在积极信任的基础上确立启发性政治,把国家与社会、市场的积极方面都发挥出来,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动性政治是一种在存在社会整体关怀和目标的环境下,寻求使个人和团体完成任务,而不是国家为他们完成任务的政治”。国家要为个人和团体所作的生活政治的决定提供物质条件和组织。
4.在全球化和反思的社会秩序中,克服自由民主制度的缺陷,建立一种对话民主的社会制度
冷战结束后,西方许多国家的政治制度大规模异化,选民对政治冷漠,对政治领导人不满,而且民主制度依然局限在民族国家中。有鉴于此,吉登斯提出要发展对话民主,对自由民主体制实行民主化。对话民主得益于最近在西方颇为流行的“审议民主”。所谓审议民主,就是通过广泛讨论,达成政策共识的民主,范围是正式领域。与它相比,对话民主的范围更广,而且更为重要的不是达成共识,而是自由表达和相互理解,要保持多样性。

5.改革福利国家,把依赖福利转变为积极福利,并将其与解决全球贫困联系起来。
吉登斯提岀要建立积极的福利,摆脱福利依赖。与本质上在事后解决问题,以分配为主要手段的福利国家相比,积极福利更重视使用生活政治措施,强调授权,发挥各种主体的自主性以及责任感。吉登斯的制度框架包括:必须摆脱把“预后关怀”当做解决风险的主要手段,要从一开始就着手预防,并且要根据具体情况釆取不同的措施,发展一种二次机会的政治,即保持劳动市场的灵活性,使每一个人都有重新就业的机会,包括退休人员在内,不能有硬性规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比生产主义更关怀生命,强调工作的自主性,不能把经济增长当作唯一的目标,追求生产率,而不是速度;不仅在阶级之间而且要在人口中的各种团体、阶层之间建立一系列的社会契约与协定,以此来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6.通过对话解决包括战争,价值冲突和性暴力等在内的各种暴力问题。
吉登斯认为,冷战结束后,“后军事社会”出现了,大规模战争功能过时了,古典民族主义的影响削弱了,次国家级民族主义崛起了。但是在全球体系中存在严重经济不平等的条件下,依然有爆发大规模军事暴力的可能,尤其是-些更小的军事力量拥有巨大的破坏力量。虽然如此,毕竟“后军事社会”带来了消除国家乃至家庭暴力的可能。
针对现在存在的暴力问题,吉登斯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1)发挥对话民主的潜在力量。对话民主无论是否与更正统的民主体制结合在一起,都是“遏制或消除暴力的首要手段”,因为它承认多样性,推动相互理解;(2)反对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本质是反对对话,用传统的方式来维护传统,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以暴力对暴力,交往的退化;(3)控制感情交流的退化。这尤其应用在家庭中,此外还要注意引起暴力的物质条件。他认为要实现这些任务,要发挥社会中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一种文化以及每一个国家的积极作用。
吉登斯的全球化总体来说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摆脱了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束缚,更为自由地利用各方思想资源,超越了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构建一种新的理论。
实践上,吉登斯的激进政治和第三条道路的主张,成为英国工党的整体转型和更新的标志,其理论建构方式和理论主张对英国工党观念变化起重要作用。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介绍了商品与货币,分析了价值实体与价值量问题,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和再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干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提高,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无法忍受这种剥削时,就会奋起反抗,而资本主义也会导致衰亡。
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个物。如果资本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了。拥有更多的资本代表的是享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由于绝大多数资本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合理的配置资源,这样便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我在阅读时最深的感受便是,资本是一种剥削,是一种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资本家借助资本的独有特性,使资本参与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无偿的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积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机械的不断发展却没有解放劳动力,也没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资本对于补助劳动力的占有:妇女劳动与儿童劳动。
机械是代替劳动和劳动者的最有力的手段,同时,它又不分男女老幼,把劳动者家庭中的人,尽数驱使在资本的直接支配下,所以,它又是增加工资劳动者数的手段。为资本家利益的强制劳动,不但把儿童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并且把在家庭范围和伦理限界内实行的家庭自由劳动的时间剥夺了。机械既把劳动者家庭中的各个份子尽数驱入劳动市场,所以,又把成年男子的劳动力的价值,分散而为家庭全体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它是把劳动力的价值压低了。机械增加了资本榨取的人身物质,增加了资本榨取人类的范围,同时,又增加了资本的榨取程度。
第二,机械的发展导致了劳动日的延长。
在机械形态上,劳动手段的运动与作用,是和劳动者相对而独立的。机械假如当作它的助手的人们不会受到一定的自然的限制,那么,它就成为不断生产的产业上的永动体了。自动机,当作资本,既然在资本家那里取得了意识和意志;所以,当作资本,它总想把反抗的但可伸缩的人的自然限制,减为最小的反抗。同时,机械劳动外貌上的轻易,和比较容易驾驭的女工和童工,又把这个倾向助成了。
第三,机械的发展导致了劳动的强化。
机械组织愈进步,机械劳动者阶级的经验愈蓄积,劳动的速度与强度,也自然会愈增进。所以,英国在五十年间,劳动日的延长和工厂劳动强度的增加,是同时并进。劳动日的缩短,创造了劳动密集的主观条件,换言之,创造了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流出较大量劳动的能力。但劳动日的缩短,一旦成为强制的法规,则资本手中所有的机械,又将成为一种客观的手段,系统地被用来在同一时间内,榨出更多的劳动。
这些原因的存在,资本家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资本是一种剥削,是一种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Posted: 2023-05-03 22:47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24004(s) query 4, Time now is:03-28 14:4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