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宋以若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宋以若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20-12-07
最后登录:2023-01-10

 宋以若读书报告

2022.9.7.— 2022.10.14.
【阅读书目】
《教育思想的演进》涂尔干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学术与政治》韦伯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在读)
【读书内容】
        刚刚开始读书,还不能对各时期作者及其作品有横向、纵向的总结和对比,只能罗列一些读书过程中颇有启发的点,这也正是后期需要积累和练习的重点之一。
      《教育思想的演进》涂尔干 —— 本书对法国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和论述,使我第一次较为完整地看到了欧洲社会的教育发展史。我选择这样一本书作为开始,也是基于之前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对教育领域更为熟知,想来理解的难度会小一些。具体有如下思考:
      (1)教学阶段的层进式发展内核
        涂尔干认为学术生活的结构会根据学生的年龄、思想发展程度有所变化,这使我联想到如今不论中外的教育体制,都是在青年接受一定的基础教育且有独立意识之后,层层递进地为其提供更具灵活性、可独立探索自身可能性的场所,激发其能动性,正如涂尔干从史学角度分析论证的人们通过增长学识和磨练经验探索其“对于无限性的需求”。
      (2)训练心智与探索人性的可能性
        不论是思维还是经验的训练终究要回归生活,解决现实问题,我们读书的初衷也是如此。涂尔干的观点与此相近。以不同类型的古典作品增多与学生熟悉文明间的接触点,进而引领学生尽可能完整地进行“心智塑造”,理解他们较为熟知的东西外的“观念、习俗、政制、家庭组织形式、伦理体系、逻辑体系”,意识到人性的纷繁多样。这也与我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中把发展人作为根本前提不谋而合。
      (3)思想与语言之间的张力
        如涂尔干所述,语言“用互不连续的术语来表达本质上相互连续的东西”,这便能很好地解释生活中许多词不达意或力不从心的交流困境。语言是对思维的肢解,我们的思想通过层层加工与重构才得以表述,二者之间虽有区隔,更有碰撞的火花。所以,我们需要肢体接触、表情符号等外在表征去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充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因此,对语言的研究也与文化、逻辑、思维等多种要素密不可分。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 阅读中期穿插了一本批判性书籍,作者风趣幽默又深刻尖刻的语言风格使我对社会学的认知进一步拓展。米尔斯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探索,敏锐觉察到很多延续至今的社会议题。究其本质,社会科学家以及相关的通识教育者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将大众社会里的个人困扰转译为公共议题,将公共议题转译成人文意涵的表达”,能够拥有转换视角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意识。当然,这些需要建立在拥有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感知力、理性的思考能力以及对历史脉络的熟知力等基础之上,也即回归了本文的主题:社会学的想象力。
      《学术与政治》韦伯 —— 初读这本书的导读及前言部分,便有很多语句让我产生共鸣,想要一一记录下来。其中,译者闫克文对本书“言近旨远”的评价最能符合我对本书的阅读感受。
      (1)培养、塑造符合时代需求的人
        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从人履行使命的品格、态度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培养和锻炼,塑造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品格。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要按照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来塑造人,也要以人的心灵自由和未来需要来发展人,使受教育者在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层面上得以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及全民族的发展。
      (2)为政治而生,为学术而学术
        按照我的理解,韦伯提到的“为政治而生,为学术而学术”的人身上都具备着“天职”属性,他们有为事业献身终生的目标,也有回溯社会的激情和眼光,他们追求在自己领域中的不断超越,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挑战现实。提起这一点,就不得不提起韦伯所述的“祛魅”一词。我认为不只是宗教信仰,包括现今时代所一贯信奉或推崇的“快餐式”文化热潮、快速追星等文化消费现象都需要进行反思和重建,以更为理性、理智的心态面对。
      (3)“疯狂”摸索试探中的社会科学
        韦伯所言“学术生涯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其实放眼人生中所有的追寻和探索,都面临无数的未知和挑战,我们虽置身其中,但也要学会跳脱出来,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去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现实,思考其发展、进步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韦伯 —— 这两本书属实让我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读着读着便失去了耐心,有些囫囵吞枣。虽然能抓到书中的一些关键部分,如图腾、氏族、卡理斯玛支配等概念,但对其中政治学、经济学的诸多概念都没有理解得很到位,后期应该会回过头重新阅读。
【收获感想】
        本月渐渐适应了8107的要求,继续阅读涂尔干和韦伯的经典著作。刚开学前两周状态不佳,读书遇到困难时容易囫囵吞枣或者进度缓慢,也容易被许多杂事干扰。后面的时间能慢慢静下心来,通过梳理脉络和做笔记的方式加深理解,但这样做比较浪费时间,且容易抓不住书中重点,后期会探索更好的途径,也会对计划书单做出调整。虽然阅读过程中时有读不懂、进度慢以及易犯困等困难,但总体上脱离了之前碎片化、表层化的阅读,初步找到了自己读书和思考的节奏,在思考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史学等多学科交织的过程中体悟到了众多乐趣。
Posted: 2022-10-25 21:05 | [楼 主]
宋以若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20-12-07
最后登录:2023-01-10

 

2022.10.17. — 2022.11.17.
【阅读书目】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
《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
《社会科学方法论》韦伯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韦伯(在读)
【读书内容】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涂尔干——此书是涂尔干的“讲义集”,其内容稍显零散,但又有许多清晰且值得反复揣摩的观点。它将《社会分工论》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整合和完结,并把现代社会各种危机的产生原因归结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丧失,提出应对社会失范的改良方案——以职业团体为核心的道德重建,认为这是这个时代社会科学的最大要务。本月这本书的阅读时间最久,期间也记录了诸多想法,在此分享一二:
      (1)关于国家
        国家的意义在于引导集体行为,为社会思考,其本质是社会思维的器官。国家区别于行政管理部门就如同中枢神经系统区别于肌肉系统,其职责就是制定某些比其他集体意识和反思程度更高的对集体有利的表现。这一观点将国家与之前在文章中反复提及的“公职群体”一词相呼应,将国家定义为一种更为清晰、高级的特殊意识,它不是集体的产物,更像是一种道德纪律的中介机构,并没有脱离于社会生活本身,也没有变成社会运转的机器。这种巧妙的定位使国家意志更为自由和合理地存在,也使得道德与政治呈现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涂尔干认为国家的目的就是要执行一种高于个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无关的社会目标,而个体是作为其中一员实施计划的工具,从而推动国家实现复兴。
      (2)关于“个人——次级群体——国家”的平衡机制
        个人是社会的个人,是集体的个人,它的产生得益于国家作用的发挥。涂尔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个人与社会的同一性,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确保这种同一性。但国家需要建立一定的政治权威,因而需要一系列的次级群体。次级群体构成了个人解放的根本条件,而国家的主要功能是为何和如何解放个人人格,个体通过国家且惟有通过国家,才能成为道德存在。这三者之间相互牵制,形成一种平衡机制。国家创造和实现了途径,使得个体最大范围地参与到集体事务中,在社会状态可接受的程度内保证实现了完整的个人化,进一步实现一种共治共享状态;反之,道德个人主义也推动了国家发展的进程。
      (3)关于“爱国主义”
        在涂尔干看来有三个层级的爱国主义。第一种是体现国家意志的爱国主义,它拥有民族理想,需要共同目标。但它与第二种爱国主义——即世界性的爱国主义相冲突。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普遍的人类意义之上,倾注了人的理想信念,想象人类整体组织成一个社会。关于这一类爱国主义,在当今世界已有很多尝试和实践,比如欧盟的建立,我国提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等。另外还有一种是更具理想意义的爱国主义。它的目的直接指向社会的内部事务,而不是外在扩张,社会不是因为伟大和富庶而引以为荣,而是因为它最为公平,最具合理的道德结构。在当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之下,这个阶段的爱国主义显然是达不到的。
      (4)关于个人与民主
        作者将个人与民主进行对比。个人越能够意识到自身,越有能力做出反应,就越容易接受变化,同样,能够意识到自身开化心智的集体意识要比无意识或模糊的心智更易接受更为深刻的变化。显然,民主离不开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政府意识与个人意识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越紧密,就越会拓展开来,容纳更多其他的事物,使社会发展更加的程度越来越深,而这一过程也会反过来对沟通产生决定作用。民主使公民更有理性,而不是过于被动地接受国家的法律。民主制的形成,既不是个体意志权利让渡的结果,也不是纯粹国家权威的体现,而是经由法团这样的职业群体作为政治的基本单位并由此形成的中介作用,将国家的政治作用最终落实在了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的基础上。
      (5)关于财产权
        涂尔干对财产权的定义是既定个体排除其他个体或集体使用既存物的权利,简单来说就是不可转让的即为财产。我认为这与我们平常理解的财产权是不同的。按照我们日常的理解,不具备不可转让性的才是财产,比如像钱、不动产、车等有形的资产,它们都是可转移的。
        另一方面,关于财产的占有。人类对财产的占有是以我们占有生命权为前提的,但坦白来讲,人活一辈子是占有不了什么东西的。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身不由己,不可选择。我想到了《无问西东》的一句台词:“如果你已经知道你将要面对的人生,你还会选择来到这个世上吗?”第一次听到这句台词,在陷入思考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意识到,面对人生,其实我们并没有选择,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拥有主观能动性,拥有主动权,可以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创造和建设属于自己的人生。
      (6)关于职业生涯选择
        最为合理的职业生涯选择应当是基于自我认知的。在二十出头的年纪,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习惯性被动地做出很多选择后,我们往往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视野去认识自我。基于此,只有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补偿、实现和探寻自我,才能够在职业生涯的选择上有所突破。许多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风险以及职业伦理、行为规范的要求,我们需要对此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做出更加清醒的选择。但对于选择而言,并没有完全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因为认识自我将会是贯穿一生的课题。
【收获感想】
        本月前期在读书过程中融入了更多思考,也能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总结和理解内容,但读书进度较慢。后期阅读韦伯的几本书,难度较大,时常是云里雾里地读,但对于韦伯强大的理论思考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本月运动和读书的状态时好时坏,起伏较大,期间也存在课程任务和个人心情波动的干扰,希望下个月能更加投入,学会平衡和取舍。下个月计划进入宗教社会学的阅读。
[ 此贴被宋以若在2022-11-20 21:45重新编辑 ]
Posted: 2022-11-20 21:39 | 1 楼
宋以若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20-12-07
最后登录:2023-01-10

 

2022.11.20. — 2023.1.8.
【阅读书目】
《社会科学方法论》韦伯
《支配社会学》韦伯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
【读书内容】
      之前读《支配的类型》,加上本月读的《支配社会学》,对韦伯的“支配”理论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特做一分享:
(1)书籍结构
      《支配社会学》包括了支配的结构及其功能形态、官僚制支配的本质、前提条件及其开展、家父长制支配与家产制支配、封建制、身份制国家与家产制、卡理斯玛支配及其变形、政治支配与教权制支配。在深入探讨卡理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与法制型支配在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种具体的基本的变化之后,韦伯借助对教权制的分析,从一步跨入宗教与政治交会的领域,研究这两种支配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关系。
(2)“正当性”
      要理解支配,“正当性”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的概念。
      所谓“正当性”,系指被支配者对于这一支配的信念化的坚实认可,韦伯认为这是长期,稳定的支配所通常需要的。“正当性”仍然是韦伯论述支配的所使用的核心概念,所谓的三种纯粹支配类型,也是根据其正当性来源所划分的。“经验显示,从来没有任何支配关系自动将其延续的基础,限制于物质、情感和理想的动机上。每一个支配系统都企图培养及开发其‘正当性’。”在这里,韦伯说明了正当性对于支配的意义:它保证了支配关系的再生产。不过,以正当性作为支配的分类标准,似乎并不是唯一选择,韦伯将此作为支配分类的核心乃是出于对分类结果的更实用性的考虑,他认为:“任何控制系统,只要和财产处理牵扯上确定的关系,那么这个控制系统之“正当性”的重要性就要远超过‘理念’的重要性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韦伯对“正当性”这一心理观念的看重实际上是出于支配结构物质背景的重视。一个支配结构之所以得以长期存续,就必然存在一套支配者与被支配者都能够接受的财产分配与再分配的规则,而这一规则所依据的,就是所谓的“正当性”。
(3)三种纯粹支配类型:传统型、法制型与卡里斯马型
        正当性的三种不同来源生成了三种纯粹的支配类型:传统型、法制型和卡里斯马型。这三种支配类型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明确的进化关系,然而,三者间又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法制型的支配总是被描述为晚出的,带有理性化和现代性的色彩。传统型支配则与卡里斯马型支配在历史上交替或混合着出现。可是,卡里斯马的支配又在韦伯的历史图景中占有一种突破性的特殊地位。
        “如果某一支配的正当性是来自其所宣称、同时也为旁人所信服的、‘历代相传’的规则及权力的神圣性,则我们称此种支配为传统型支配。”传统型支配意味着“正当性”源自一种历史性的惯例,这是人类社会最古老也最自然的支配形式。支配者与受支配者之义务,皆由这一惯例所规定。支配者之权威来源于偶然的,具体的历史传统,具有非理性的色彩。被支配者与支配者实际上是一种私人关系,维持支配关系之神圣权力亦只能通过血脉世袭或某种非理性的资格认定方式传递。
        传统型支配在其原初的形式中,表现为支配者借助团体共有的权威对被支配者实行支配,即长老制或原始的家父长制。支配者没有依附于其个人的干部,因而只有被支配者在整体上自愿服从传统原则时,这种支配才能生效。而当支配者拥有依附于其个人的干部时,他就不必借助团体的共有权威来统治,而能够使被支配者由自己的“伙伴”变为“子民”,这种支配方式被称为“家产制”,被支配者与团体的资源被认为是支配者的私产。
        当家产制的支配者能够任意突破传统原则的辖制,凭借暴力任意地处分财产和被支配者时,家产制即达到了被称为“苏丹制”的专制顶峰,支配者的干部在这种情形下也不具有任何正式的处分权力,而完全依赖一种对于支配者个人的人身依附关系。另一种情况是,被支配者中的某些身份团体通过支配者的赐予而获得了一定的特权,支配者通过这些身份团体进行统治,这种支配模式即为“身份制支配”。最后,支配者的干部可能也会通过与支配者的妥协而取得支配的权力,这种权力可分为世袭的采邑制和非世袭的俸禄制两种,在这一情形下,一种不同于家产制的,依赖于各级支配者的合作来进行统治的支配模式就可能得到发展,即所谓的封建制。
        由传统型支配所衍生出的诸政体,在其本质上究竟是前现代的,为诸高度偶然性的历史事件积累之产物。而欲建立一种理性化的,现代的政体,就必然需要诉诸一种根本上理性化的正当性。由此,我们走向了法制性支配。法制性支配的正当性来源于一种“根据目的理性或价值理性(或两者并立)的基础,经由协议或强制的手段来建立”而又“基本上都是由一些抽象规则依首尾一贯的系统所构成”的法律规范。在这种支配之中,人与人的关系被形式化为职位与职位之间的关系,对某一个人的服从也仅因为其所处的职位,不涉及任何私人关系。一般而言,与这种纯粹支配形式相对应的是现代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官僚制度中,职位按照科层制的原则被组织起来,下级受上级的管理和监督,干部由合理的方法进行选拔和任用,由制度化的考核方式决定升迁。个人的私人生活与工作相分离开来,也并不对自己因职位管理的财产具有所有权。在这种官僚制度下,由私人关系影响的行政制度被形式化的文牍工作和公事公办的规章制度取代。这个由理性化制度所驱使的官僚机构如同一架自治的庞大机器,自动地处理现代国家的诸行政事物。然而,在这一官僚机构的顶点必定存在着非理性化的成分。至少在名义上统辖着这一机器的最高首长,既可能是由世袭原则取得这一地位,也可能是由选举产生,不论如何,他对这一机构的支配都必须受法律规范所限制。
      韦伯将这一类基于法制型支配的现代官僚制指认为任何理性的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成分。因为,“官僚化的行政系统意味着基本上是通过知识来支配。”从而使得这一体制在技术层面上具有最高的效率。但是,在这种理性化的行政体系中,一种根本的非理性矛盾,即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之间的矛盾显得空前严峻。官僚制行政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使得任何这一行政体系之外的人员都无法真正地掌握这架机器。所以,这台机器虽然总是高速运作,却没有一个实质性的目的。现代生活的根本矛盾就由此产生,这种撕裂也正是韦伯竭力想解决的核心问题。
        最后一种纯粹支配类型乃是卡里斯马型支配。“卡里斯马”乃是指涉某种超凡特质,具备这种特质者则具有使周围人服从他的能力。卡里斯马有许多不同的来源:巫术、勇力、文才……不论如何,这种特质使被支配者感到有服从的义务。人们出于对支配者个人品质的认同而为其效忠和献身。臣服于卡里斯马领袖的团体,即“卡里斯马共同体”,纯为一种感性的关系所构成。这一团体内的管理干部也基于卡里斯马的原则甄选,亦不存在可见的权责关系。总之,卡里斯马型的支配完全依赖支配者的个人特质,一旦其被认为丧失了这一特质,其支配也就宣告终结。
      卡里斯马型的支配在韦伯的论述中具备一种革命性的特质:“由实质的观点而言,每一个卡理斯玛支配都必须诉诸如下的训示:‘法书上如是说,……可是我告诉你们……’”它从根本上弃绝传统,而将领袖尊为足以改变现状的有力者。同时,卡里斯马型支配又具有反经济的特质,它轻视例行的盈利活动,而往往仅靠自愿的奉献或没收、掠夺行为满足其需要。以上两个特质使此种支配具有反日常的性格,难以长期存续。韦伯如此论断:“卡理斯玛支配只能存在于初始阶段,它无法长久维持稳定。它终究会被传统化或法制化,或两者的连结所转化。”卡里斯马领袖的去世、追随者对稳定经济利益和权力的占有,都将使卡里斯马支配不可避免地例行化而丧失其革命性,其反经济的特征也将被抛弃,转而适应某种财政组织的形式。于前现代的情境下“在例行化的过程中,借卡理斯玛而统治的组织大幅度转变成日常性的支配:家产制、(特别是)身份制、或变型的官僚制。”卡里斯马仅作为一种身份荣誉而存在。
      韦伯对此三种纯粹类型有如下描述:“在传统型支配的鼎盛时期,卡理斯玛乃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力量,‘理性’是另一个革命力量。后者由外部造成影响:它改变人们生活的情境及难题,终至而改变了人类对其生活及其难题的整个态度。它赋予个人以智性。而卡理斯玛,由于人们的苦难、冲突或狂热,却可能在主观上或从内部改变人的心理取向。”而在理性和法制型支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传统型支配开始渐次退场,卡里斯马型的支配却仍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时隐时现。韦伯将其视作一种打破理性化“铁笼”的可能性。在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理解韦伯对领袖式民主所抱有的期望。
【阅读感想】
      本月后期因为学期末的相关作业及身体情况,影响了读书状态。进入韦伯的阅读之后,我顿感难度较大,时常是云里雾里地读,脑中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只能把自己有感悟的片段摘录下来,反复思考。我发现自己还没有真正将读书与生活融入起来,一个人读书的时候容易产生懈怠。后面会努力克服,继续宗教社会学的阅读。
Posted: 2023-01-10 22:02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会

Total 0.021930(s) query 4, Time now is:03-21 19:1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