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张晓琳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张晓琳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1-10

 张晓琳读书报告

张晓琳读书报告

      这个月一共读了五本书,分别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和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
      这篇读书报告想谈一谈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些体会。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先梳理了这本书的逻辑,第一章从社会现象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对资本主义精神做出解释,然后论述宗教改革对宗教的影响,阐明新教,然后论述禁欲主义是如何走出宗教,走入世俗的,最后说禁欲主义是如何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组成部分的。
      然后是内容,首先,新教伦理中的“伦理”Ethik是习俗、态度的意思,是指一个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这和我们平时所说的“伦理学”(ethics)中的“伦理”意思不大一样。所以这本书讲的就是新教的一些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的一些联系。
      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天职观念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它的源头则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韦伯的逻辑是,要寻找西方资本主义中独特的成分,就要关注它背后的精神驱动力即理性主义,他发现,资本主义比较兴盛的地区,荷兰、英国、美国,都是新教国家,而天主教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弱,所以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宗教改革与新教密切相关。
      那么,何为资本主义精神,它是一种以挣钱为荣,以花钱为耻的态度。它反对传统的把追求财富认为是可耻的行为这样一种观点,提倡把挣钱当成责任;而且要求挣钱要合乎伦理道德,手段要合法;最后要克制花钱的欲望做好财富积累。资本主义的首要原则,就是获取经济利益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不是为了享乐,而是纯粹为了赚钱而赚钱,实现资本增殖。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人,需要不断投身于事业,这成为他们生命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自觉而全面的经济理性主义,它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更强的组织、更大的使命。
      韦伯并不认为唯利是图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不断追逐财富的欲望,但为何资本主义只在信仰基督新教的国家发生?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实际上是持续的、理性的来追求财富,其发展也可看做理性主义的整体发展。人们为了履行对上帝的天职,追求效率,积累财富,这样虔诚的信徒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造财富的巨大动力。每个人为了尽天职,争取上帝的拯救,时时刻刻尽心履职,自觉选择一种禁欲的生活状态。在经济领域表现为严格的时间观念井井有条,安排生产经营,不断创造出非凡业绩的工商理性。人们对财富有了一种新的态度,积累财富的目的不再是立即的享乐,而是以此来确认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种态度韦伯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因为他觉得追求享乐是从来都有的观念,但出于一种系统的世界观且不以享乐为目的的财富积累是此时特有的。资本主义经济最终经过信奉新教伦理的群体不断实践,影响全世界。
      新教指的是16世纪宗教改革后脱离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的工作观和财富观包括:劳动是唯一能够取悦上帝的方式;工作和财富是证明自己被上帝选中的手段;财富是上帝的,我们需要帮上帝管理,使其增值;创造财富的手段要合理纯洁;要克制消费,用钱做公益慈善等等。比如清教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劳动来完成上帝的昭示,应该节约时间,完成“天职”。即使是获取财富的机会也是上帝赐予的,因此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如果为了履行天职而尽义务,那么追逐财富不仅在道德上是许可的,而且是必须的。总之新教为追求财富正名,讨论了获得财富之后如何使用、处置财富,也就是要通过财富共享、薪酬福利、慈善公益,最大程度回归社会。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是高度伴随的关系,始终出现在一块儿,但不是因果关系。涂尔干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的发展有一种因果的关系,而韦伯的观点更复杂,其认为并不只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宗教教义可以产生价值,而这种价值为人们所吸取,人们将这种价值内在化之后,从而对行为有导向作用,这种行为在社会上发生了作用,就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是社会事实,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提出了禁欲性的新教伦理这个概念,这种禁欲性的新教伦理会产生一种价值观,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然后这种行为滋生了人们的一种个人主义精神,也就是资本主义精神。这让我想到,韦伯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说:“一个人的社会行动或者具体说一个人对职业做出的选择,是为满足生活需求而劳作还是为追求财富的积累而工作,是由内在意向决定的,而意向是受到宗教氛围影响的。”在近代资本主义中所呈现出的节俭、勤奋、诚信等特征,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这些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韦伯发现,欧美大部分商界领袖、资本所有者以及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工,接受过高级技术、商业培训的职员,基本上是新教教徒,他们更重视将理想世俗化,在理性经济组织中履行自己的天职。一些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沉淀下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价值观,比如全力以赴、积极进取的精神,都应当归功于各种新教教义。英国浸信会强调良知、诚实,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市场经济信用的基础,也是理性经济活动可以持续的伦理保证、法律底线。
      商人用勤劳节俭竞争等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他们为了获得财富而获得财富,而不是在挣够了钱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就停手,他们积极的进行财富积累,同时也用相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要求员工积极工作,pua人们加班干活劳动,从而造成商人之间无止境的逐利与无上限的积累财富、资本家不断对员工进行压榨和剥削的现象。他们宣传“财富的多少与能力直接挂钩,分配不均是完全正当的”,大力宣传自己的勤劳、能力、进取的美德,从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追捧,霸占着话语权。但是我个人觉得人本身应该是赚钱的目的,如果说这些新教国家的人们无限追求财富是受新教伦理的影响,但是我们现在并没有处在这种宗教氛围里,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内卷与竞争仍然如此严重?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不亚于从前,而且996、压榨、加班也很严重,我感觉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且值得反思的是,发展到今天,人们在积累或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早已把原有的宗教和伦理观念抛在脑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和庸俗,这也是韦伯所担心的。
      总之,韦伯基于宗教改革这一社会事实,认为是新教塑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伦理规范,其帮助形成了欧洲社会特有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并形成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而推动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韦伯并不认为宗教是唯促生资本主义的原因,这只是他选择的独特视角。
Posted: 2022-10-23 09:29 | [楼 主]
张晓琳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1-10

 Re:张晓琳读书报告(更新至11月20日)

 
张晓琳读书报告(更新至11月20日)

因为我在读《儒教与道教》之前读的一本书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我感觉这两本书之间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我想谈一谈这两  本书。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探讨的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如何产生的?新教精神在其中起什么作用?而《儒教与道教》这本书探讨的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这跟中国的宗教有什么关系吗?
《儒教与道教》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这两本书,最终的目的就在于探析并验证西方的新教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因果关系。
  感觉韦伯写《儒教与道教》这本书是想从另一方面来论证新教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因果关系。韦伯想通过对中国的研究来证明:中国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种独有的宗教伦理作为精神力量和驱动力,而西方能发展出理性的资本主义,在于西方独有的入世禁欲的新教伦理。如果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正面论证了他的这个理念,那么《儒教与道教》更像一个反证,从反面来论证他的这个观点。
  首先,韦伯考察了中国的国家行政、城市、经济、法律等情况。韦伯肯定了中国人的勤奋与劳动的能力、贵金属占有量的猛增、城市中行会力量不断壮大等因素。这些都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为什么没有出资本主义?第一,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是不稳定的,长期以多种货币形式并存。同时,货币铸币技术不成熟,货币粗制滥造以及储备量不足,抑制了商业交换的范围。第二,中国国家行政与城市强化了传统主义。在中央集权与氏族社会的管理下,难以发展出追求政治经济独立的市民阶层。中国是官僚制的统一国家,但是由于交通技术条件的不发达以及官员的调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阻碍了行政管理的精确化。此外,韦伯在《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类型学》有提到,城市的兴起与行会力量的壮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韦伯认为城市的本质就是市场聚落。冲破巫术性或宗教性制约的城市市民共同体是由于市场的经济交易活动以及以工商业为主的行会的兴起而产生的,有着独立的军事力量和武装能力。而中国的城市经济主要依靠地租和惯例俸禄的政治力量,城市是一种行政区域、官吏的居住地,没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同时行会实际上是一种家族、经济地缘上的联结,缺乏商业自由贸易的动机。第三,宗族作用的保留抑制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产制是一种强调家族、集体的财富积累的一种政治制度。宗族不断向内部延伸,对家计自给自足的经济支持,对市场发展的限制,这就束缚了经济的对外扩展。第四,缺乏理性的法律和行政结构对营利欲进行合理的规制。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经营需要借助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而进行的,以确保其经营的专业化和科学性;这也有赖于精确的计算手段,以提高其经营效率;同时需要完善法律与行政的理性结构,以确保规则与程序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然而,在中国,在产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行政与司法没有发挥出可计算的理性功能来。此外,没有形式的和可靠的法律保护工商业的自由发展,经商者只好组成同业行会实行自我保护,行会内部只能靠传统宗法观念来维系,这使一切事务关系变成基于血缘地缘的个人性关系,难于实现利益角逐和公平竞争,这一切导致无法出现自由合作的社会性的劳动组织形式。
  然后,韦伯对中国的宗教进行研究,试图从精神层面考察阻碍理性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中国儒教伦理中的神是非人格化的天神。封建君主专制依赖于这种天神,让人们相信皇帝是具有神性的天子,是天赋的卡理斯玛,从而来获得稳定的社会秩序和长久统治。为了强化这种神性,推崇儒教伦理治国理念的士人阶层将儒教中的“礼”摆在最重要的位置。韦伯认为在这样一个严格规定的等级下,是缺少积极寻求变法改革的动机的。而新教伦理鼓励变革,鼓励人们去理性的改造世界,也正是在这改革中催生了资本主义。其次,韦伯认为,儒教是有核心的道德规约的,但是这样的道德规约是较高的追求,想要做到“仁”达到君子的境界实在是很难,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也就是遵守“礼”。因此儒教的内心道德规约并非不存在,只是对于大部分儒教的践行者是不存在的。 由于儒教的规约外在于行动者,而规约又根基于儒教的伦理价值,因此儒教徒的心态尽管是价值合理性的但是对行动者不具有足够的约束力。相反,新教的价值理性根植于心,是内在的且因为得救预定论而无时时刻不对践行者构成约束,因此具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使得资本主义精神开花结果。再次,新教伦理强调每个人都有增加自己财富的责任,要通过不断的经营活动来赚取利润。这种伦理精神使人们积极参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从而不断获利。相反,儒教伦理与世俗紧密联系,强调集体主义的利益,这抑制了个人的自由,阻碍了个人追求财富的动力,这是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虽然新教伦理和儒教都强调节制,但是儒教强调节制是为了维护稳定的等级秩序,不是追逐财富,这种缺乏对资本与财富追求的动力,自然很难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而新教伦理强调节制,是因为人们为了履行对上帝的天职,天职观和禁欲观是新教伦理的两大重要观念,天职观认为人们赚钱是为了履行上帝分配给他的任务,是为了上帝而工作而赚钱。资本主义的首要原则,就是获取经济利益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不是为了享乐,而是纯粹为了赚钱而赚钱,实现资本的增殖。在天职观和禁欲观的影响下,人们对财富有了一种新的态度,不断的去追求财富以此来确认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挣来的钱也不能用来享乐,因为要禁欲,只能用来不断的进行扩大再生产,不断的进行增值,这样虔诚的信徒产就生了前所未有的创造财富的巨大动力。
  总的来说,韦伯认为西方文化的本质是“支配世界”,而中国文化的本质是“适应世界”。儒教和道教做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儒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主义,道教体现的是巫术,这两种决定了了中国宗教是一种神秘主义。而西方宗教是一种禁欲主义。这两种对比就决定了在中国不可能首先产生资本主义。
  以上就是我觉得两本书之间的一个联系与比较。韦伯写作宗教社会学系列的目的是阐释为什么资本主义仅只在欧洲得到发展而没有在其他文明中开花结果。在他看来宗教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因宗教而激发的行为”,“在此定义下,对于宗教的社会学研究同时也就是对于经济或政治、特别是伦理的社会学研究”。
Posted: 2022-11-25 23:29 | 1 楼
张晓琳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6
最后登录:2023-01-10

 张晓琳读书报告(更新至2023.1.10)

2022.1.10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齐美尔《货币哲学》一、二、三卷
【作息情况】
在校时作息基本是按照8107来的,回家后有所懈怠,目前正在积极调整。
【运动情况】
在校时打了羽毛球和篮球,也会去操场跑步,回家后主要是在室内做操,由于生病之后不建议剧烈运动,所以这段时间的运动就只是散散步。
【自我评价】
B+
【读书感受】
      最近这两个半月一直在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这篇读书报告主要想谈一下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的感受。
      恩格斯写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实现马克思的遗愿,主要是用唯物史观来阐释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因为摩尔根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了唯物史观的正确,摩尔根得出了和马克思相同的研究结果。恩斯斯在书中阐述了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特点上发现和恢复了成文史的这种史前的基础,并且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解开希腊、罗马和德意志上古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恩格斯的研究不是简单的阐述摩尔根的结论,而是补充了大量的材料,并且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书中提到,摩尔根有三个分期,分别是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以果实、坚果、根作为食物,中级阶段把鱼类作为食物并且开始使用火,高级阶段是从弓箭的发明开始,在此阶段打猎成了常规的劳动部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从学会制陶术开始,中级阶段从驯养家畜开始,高级阶段从铁矿石的冶炼开始,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谋取生活资料是男子的事情,同时生产工具也被男子所占据,而妇女还是限于从事家务劳动,与男子的劳动所得已经相形见绌,然后家庭的革命就开始了,男子开始居于统治地位,这是由家庭之外的劳动分工造成的。书中将婚姻的形式分为了群婚制、对偶制和专偶制,人类一开始是过着群婚的生活男子过着多妻制的生活,而他们的妻子过着多夫制的生活,“正在努力脱离动物状态的原始人类,或者根本没有家庭,或者至多只有动物中所没有的那种家庭。”而成年雄者的相互宽容,没有嫉妒,则是形成较大的持久的集团的首要条件,只有在这种集团中才能实现由动物向人的转变,人类必须走向联合才能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从群婚到对偶制是由女子推动的,一开始是通过“赎罪”达成的,用以购买贞操的权利,从而最后委身于一个男子,这绝对不是男子的功劳,因为“男子从来不会想到甚至直到今天也不会放弃群婚的便利。”只有在由妇女实现了向对偶婚的过渡以后,男子才能实行严格的专偶制,但这种专偶制只是对妇女而言的,专偶制是从对偶制发展而来的,是由于家庭财富的增加,特别是男子财富的增加且处于垄断地位,为了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女,而不是别人的子女,就需要专偶制,这个转变一开始是男女之间和合谋,都想把自己的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女,后面却演变为只对女子的专偶,而男子却可以公开或秘密的多偶。
        家庭的形式包括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一开始的家庭是由血缘连接在一起的,婚姻是发生在兄弟姐妹之间的;而到了普那路亚家庭时期,婚姻就把兄弟姐妹排除在外了,普那路亚即“亲密的同伴”,这时家庭的特征主要是一定范围内的共夫和共妻;对偶制家庭是一个丈夫有一个主妻,而女子则有一个主夫;以上这三种形式的家庭,妇女都居于统治地位,通常是女方在家中支配一切,贮藏品是公有的,但是,倒霉的是那种过于怠慢或过于笨拙,因而不能给公共贮藏品增加一分的不幸的丈夫或情人,不管他在家里有多少子女或占有多少财产,仍然要随时听候命令,做好被赶走的准备,对于这种命令,他不可能有反抗的企图,他们只能回到自己的氏族当中去,或者到别的氏族去重新结婚,妇女不管在氏族里还是其他地方,都有很大的势力,有时,她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撤换酋长,把他贬为普通的战士;专偶制家庭正如上述所说,只是对妇女的专偶。
      书中区分了父权制和母权制。母权制是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氏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而从群婚到对偶制和现在的专偶制,都是由妇女推动的,而胜利的果实却被男子窃取。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过渡并没有发生什么流血的事件,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规定以后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留在本氏族内,而女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离开本氏族,转到他们父亲的氏族中去,这样就废除了按女系计算氏系的办法和母系的继承权,确立了按男系计算氏系的办法和继承权。一开始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财产留在本氏族,这个决定是男子和女子都同意的,最后这个决定却成为了对女性压迫的开始。母权制的被推翻,是女性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了生育子女的工具。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乃至后面的专偶制,都是女子为了追求自由恋爱,为了把自己委身于喜欢的男子,而最后的结果却成为了只对女子的专偶,男子却可以公开或者秘密的对偶,其后的婚姻也不再以爱情为基础,而是以两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为基础。当父权制和专偶制随着私有财产的份量超过共同财产以及随着对继承权的关切而占了统治地位的时候,结婚便更加依经济上的考虑为转移了,买卖婚姻的实质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以致不仅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而且不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价格。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至多只是在浪漫故事中,或者在不受重视的被压迫阶级中才有这样的事情,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爱情也能够从侧面说明这一点,比如《诗经》中的《国风》和乐府诗集都是来自于民间,而统治阶级内部却鲜有歌唱爱情的诗歌。
      最后是说了从氏族到国家的演变。氏族作为社会单位出现以后,氏族、胞族和部落这整个社会组织就以几乎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从这种单位中发展出来,这三种集团代表着不同层次的血缘亲属关系,每个都是闭关自守,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理,但是又互相补充,。随着由母权制到父权制的转变,私有制开始出现,父权制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把财产留在本氏族,到后面留在家庭内。私有制的产生也逐步的开始瓦解氏族存在的基础,在氏族制度之下,家庭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组织单位,因为夫与妻必然属于两个不同的氏族,氏族整个包括在胞族内,胞族整个包括在部落内,而家庭却是一半包括在丈夫的氏族内,一半包括在妻子的氏族内,国家在公法上也不承认家庭,“到今日为止,家庭不过存在于私法上而已。”随着人口的增加,地域的扩大,私有制的发展,原有的氏族的公民大会已经无法再有效的管理事物,开始选择一些由有名望和财富的人充当管理者,一开始是不固定的,权力也是分散和弱小的,后面公共权力却被私人所窃取,氏族也由分散的地区所代替,国家由此产生。“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与文明时代相适应并随着它彻底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Posted: 2023-01-10 15:06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会

Total 0.020468(s) query 4, Time now is:03-21 19:5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