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姚璐:团队的力量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姚璐:团队的力量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了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中心组织的社会调研活动,度过了意义非凡的二十天。写这篇感想之前觉得思绪万千,真正动笔的时候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了,这一路感触实在太多了。

眼见方为实
出发之前我对这个身处华北平原的村庄(安徽省宿州市桃园镇吕寺村)有很多浪漫的想像,实际接触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之前我认为这里家族应该是一个联系无比紧密的行动单位,可事实上我们看到,自打工经济兴起之后,大家向“钱”看的迫切需求以及空心村的实际,除了少数涉及共同利益的上访之外,大家的主要关注还是自己的核心小家庭,在利益的面前,堂兄弟甚至亲兄弟之间都有可能大打出手。另外,可能是因为受媒体的影响,以前一直都觉得征地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农民的土地信仰,现在才明白可能更多情况下障碍还是土地“价值”,连不少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的农户都把这当作“千年等一回”的大好机会,堵路、种树、漫天要价的屡见不鲜。之前我还以为,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和宣传工作做下来,女儿们的地位会有很大改观,可事实证明前方道路依然很坎坷。

团队的力量
去年十月左右看到过吕德文师兄的一篇文章《论集体学术》,里面也提到过团队的力量,当时觉得深受感动,可是当我亲身经历时这种震撼还是来得更为直接。与访谈中的互相照顾和互相协调相比,这种力量在讨论中可能体现得更明显。白天访谈中的问题与疑惑,在晚上的小组讨论中经过师兄师姐们的分析和总结之后,我总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对于以前接触的很少量的理论知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想我一个人在图书馆里看书是很难有这种效果的。而且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外校外专业的地道的“外来户”,师兄师姐们却完全是把我当作“自家人”来看待。对于我提出的一些可能很不着调的问题也会认真的帮我理清思路,直到我完全弄明白为止。甚至连“增减挂钩”是什么意思都是师兄师姐们给我解释的,实在惭愧。
除了我自己的问题得到解释之外,认真听其它人的发言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经常在想,为什么那么多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我就没能注意到呢?目前为止我给自己的解释是:除了经验不足之外,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理论积累太浅薄,所以对很多现象会熟视无睹,看不到它们的价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与师兄师姐们的差距确实不是一点点。想着自己以前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大好的读书时光,很是难过。

调研方法论
这几天我琢磨了一下调研中的一些方法问题,虽然不成熟,但还是希望可以作为与大家的一个交流。
第一就是要充分尊重事实的原貌,不要先入为主。出发之前的动员会上有师兄跟我们说过“不要搞得好像你比农民还要了解他自己的生活”,但要做到这一点,却真是要抛弃之前的很多成见。有一个例子,因为各种原因,之前对于富人治村我其实是有很多负面印象的。比如说富人治村会使村庄的公共性私人化,给村庄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但有一个村的实际情况却表明,如果村级组织能充分尊重村庄的公共规范,切实考虑村民利益,那么富人治村所带来的很多村庄发展机会是可以给村民带来得见的利益的。不论这种模式有无大规模复制的可能性,这种例子本身就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富人治村的运作机制。正如社会广义建设中南斯拉夫模式的出现,其意义之一就是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止苏联一种模式。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关于规模土地流转。国家一直在提倡和鼓励大规模土地流转,但是在村庄这样一个乡土逻辑依然发挥作用的地方,或许最佳的规模是有一定上限的。因为超出一定范围之后,有很多实际的困难可能会阻碍其效益进一步增长。所以在我们看到了很多超级大户不停转包的现象。
第二就是调研中的真诚。这个真诚一方面是指对于村庄和村庄中的人和事要有真切的关心。只有这样,在调研中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对很多现象有进一步了解的冲动,才能得到更详细更深入的资料。如果只是本着走个过场的精神,那基本是很难得到很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那也就给调研的意义打了很多折扣了。另一个方面就是在调研过程中要把这份真诚表现出来,这就涉及到具体的操作了。我还记得有一段时间,访谈的时候我总习惯于埋头记笔记,不怎么抬头来用眼神与访谈对象交流,感谢袁明宝师兄后来给我指出了这一点!
第三就是关于如何找访谈对象。打工经济兴起之后,很多村庄都成了“空心村”,村里多为留守的老人与儿童,我们有找访谈对象方面确实也花了一些功夫。从师兄师姐们的方法中,我发现有一个办法是可行的,那就是找村干部和已经访谈过的人推荐。比如请一些比较愿意跟我们交流的人帮忙推荐一些他认为很好的访谈者,我们组在这方面收获还是很大的。不过这种方法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推荐的人基本上都是跟自己差不多类型的人。

难忘的回忆
回家已经有几天了,但是每每想起来与大家一起在安徽的日子都会情不自禁的笑起来。这二十天,我们看着地里的玉米一点点的长大,看着路边的养鹅厂送走了大鹅迎来了小鹅,也看到了村边沟渠里的水涨了又退,退了又涨,而我们也在这过程中有了很多宝贵的记忆,无法抹去。大师兄在雨中推着三轮车奔跑的样子,二师兄因为给我们当司机而被晒得黑白相当分明的胳膊,师姐们的各种“萌”表情,大家吃饭时因为一块肉而产生的“辩论”,大家搜索记忆告诉我的那些关于陈老师的故事,那个用来晾衣服的拖把,那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那片时晴时雨的天空,会一直陪伴我。
感谢师兄师姐们一路上的照顾!
祝福中心所有的同胞们。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19 20:43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2年调查趣事

Total 0.030875(s) query 3, Time now is:11-24 09:5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