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读书会的一种解读(刘锐)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会的一种解读(刘锐)

读书会——现代主体主义重构的一种尝试
依康德所言,人是触摸不到生活实在的,无论感觉和理性。生活实在就像一个有弹性的“自在物”,个体的灵魂或感觉一触摸到生活实在,这种自在物就会“有意识”地退回去。所以,梁漱溟在生命的晚年也只说,我感觉受到离光明正义越来越近,却始终抓不住它(见《这个世界会好吗?》)。尽管如此,通过个体灵魂感觉来触摸生命的热量仍然是成王成圣的唯一路途。否则,丢失了个体实在性的生命将是无聊和孤独的原子化个体。当然,有人说,金钱是这个世界的万能上帝,这种说法是痴人说梦,通过金钱的堆积来实现幸福和快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行不通的。用西美尔的话说,人无法居住在“纯粹手段”的桥上。货币提供的一种持续不断的刺激同超越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的召唤之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金钱在通向目标途中也许万能,可是,它越接近生命的本质越显得空洞和无聊。这是现代性陷阱的另一话话语。
本系的读书会应该算是现代性主体主义重构的一种尝试。这种主体性要求我们首先与对象脱离,或者有意识地“逃避现实”,与对象之间划清界限,然后在一种理想主义,精英主义抽象终极价值的号召下,返回自身,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体悟来接近生命的本质,实现从现实迷离混乱、对个体生命完整统一性压抑摧残中的解放。再通过读书,用纯洁高尚的思想同化自我,达到内心的自我净化,从而在私人领域以一种主观的历史建构形式来获得超越自我,又超越现实物化的力量,进到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境界。个体此时获得的是生命形而上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唯美主义,印象主义的审美倾向。个体是一种完美的态度来看待世界的。本质上,它实现人更高境界的“返璞归真”。这种深刻的美学意味是受超道德,超功利价值引导的。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
当然,理想上说,距离产生美,我们逃离现实是为了对现实一种更真实,更密切的把握。从而将现实纷繁复杂的错乱整理建构,实现社会至美和人性的至善。然而,现代性以如此巨大的力量侵袭着个体身心。我们个体的灵魂会逃脱掉现代性的黑洞,诗意的生存吗?个体和私人领域作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它的内向性和主体性本身也是由社会形式和社会结构决定的。尽管并非那么直接,可它毕竟对脆弱的个体的生存哲学产生了冲击。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世的社会中,个体很难自觉地把自身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实现自身的自我净化。由此就产生了读书会的第一重困境,如何实现社会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体价值的现代化间的协调。
如前我述,我们有意表现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隔膜,在抽象的终极价值的引导下诗意的生存。柏拉图曾说过,生活是在有和无的一种中间状态。当我们不能保证内心的中庸平和,一旦走进纯粹的美学误区,就会病态地发展成为对社会环境的恐惧和过度敏感症。然后感伤时事,陷入了种思想上的无政府主义。毕竟,生命哲学的形式与社会形式之间有一致也有冲突的。由此,现代主体主义可能沦为仅重视抽象自由、处处碰壁的悲情主义。
上述的两难,我想,不仅是读书会在尝试重构现代主体主义时的困境,也是现代人生存危机的一种体现。如何既能有现实生活的热情,又能艺术的生存?
希望读书会不要发展为“从生命最底层涌出一股摧毁生命自身的力量”。而那种对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整合机制,也许要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
想起梁漱溟的一句话:倡导一种顶活泼的奋发向前的风气,同时排斥向外逐物的颓流。学术的振兴的真义在于人生态度的振兴。
Posted: 2008-11-09 13:29 | [楼 主]
袁明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77
威望: 277 点
金钱: 27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6
最后登录:2014-01-22

 

很好  很好  很好
深山老林 闭关修炼
Posted: 2008-11-09 23:17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8489(s) query 4, Time now is:11-25 15:2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