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刘春林:追忆那在东北的日子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刘春林:追忆那在东北的日子

今年的七月具有特殊意义 ,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在农村相对长时间的进行社会调查,并且是在高年级学长的指导下学习调查技巧和逻辑分析。作为一个从理工科转到社会学的人来说,自己必须转变思想,适应文科的话语和逻辑,学习基础的社会调查方法。“要找到做学问的感觉,不再是看客,而要深入其中,进行创造”,我告诉自己。
而来到东北,则又是相当幸运的:从来没有到过这样一个美丽的的地方!每天早上起来,听着门前小溪哗啦啦的流水声,看着门前山上的云雾翻腾滚动,直有一种身在仙境的感觉。可是我们终究是来研究人和人做的事儿的:小河很美好,可是它阻碍了村民的出行,并且在2010年发水冲毁了村民辛苦修建的铁桥;山林很是养眼,可是林改时,也闹的村民怨愤颇多。自己到了一个与自己以前生活经历很不一样的地方:这里有煤矿,人们下煤洞挖煤,收入很高,可是也就有了不少矽肺病人;这里搞林改,国家和集体的林子分到个人,大家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但是也引起了不少矛盾和纠纷。可是细想之下,这里的农村似乎又和家乡差别不大:这里的媳妇也是日渐强势,老人与下一代的关系复杂多样;非农收入开始占据主导,种庄稼再也不是主要的谋生手段了 ,尽管对许多农民来说它依然是最基本的。来到东北,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去观察和理解农村,无论是因为与家乡相似,还是因为与家乡不同,总是有许多惊喜。
最令自己感受深刻的,是突然发现自己并不了解农村,包括自己的家乡,而高兴的是,自己有机会学习一种方法来真正认识与理解农村。对于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熟悉成了自己认识它最大的敌人,而我接受的教育,则告诉了我许多“应该如何”,让我很难尊重农村的现状,理解农村内部的行事逻辑,总是以一种批判者的角色在远处指手划脚。结果,无论哪一种情况,自己要不因为太熟悉而不去关注,要不就是认为错误而不予理会。
这次调查则教给我了一种客观的态度,不带个人情绪的去记录农村现状,然后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将会怎么样。同时,我也不得不反思,村子内的规则,农民的观念,是否都是错的,因为他们似乎与国家提倡的不一样,但是毕竟运行,甚至有效运行了千百年?而国家不是强行改造,就是空降新的话语,又是否一种真正负责的态度?如果国家推行政策时,是利用而非不顾“社区内的逻辑”,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现在的我而言,少一些情绪性的判断,多一些经验的积累,应该是最需要注意和迫切去做的。
但是在我们获取这些经验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似乎无法回避:在讨论期间,我们提到以农村为方法来理解中国,一大原因是农村远比城市等其他领域容易进入;同时许多学长也提到,我们不能认为农民有什么天然的义务接受我们的访谈,因为我们的工作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现实利益,甚至包括长远利益。这时,我们无可避免的要思考如何去求得个人心理上的平衡。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访谈训练,是为了培养一批“为国家思考的人”而非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否则我们就没理由要求别人配合,尽管这样我们也没有权利去要求;我们可以努力去使我们的研究能够真正反映农村实际,能够影响国家政策,能够为农民,为国家带来福祉;最基本的,我们在访谈中,应该带着一种尊重、感激的态度,尽量顾及访谈对象的情绪感受和日常工作。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否则心里总是说不过去;但是又总不能因为这个而不去调查,因为我们自己需要,社会也需要有经验基础的研究成果。作为调查者,我们最好的做法,或许只有做好本职的调查工作,在工作中尽可能减少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自我尝试去求得一份心理的安慰与平衡,并常怀感恩之心。
在访谈过程中,总是无法放下这一个问题:农民的幸福是什么?或者换一种说法,农民到了晚年,是该去自杀,还是继续活下去?生活中难免有酸甜苦辣,这是过日子难免的,但是经历过这些喜怒哀乐之后,农民如何获得一种生命的意义,进而有一种幸福感呢?如果以前完成传宗接代的人可以自认为没有白活,那么现在呢,现在的农民是否仍然这么认为?这似乎是一个太虚的问题,不好考量,但是我想,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总要给自己找一个活着的意义,否则等到了生命尾声时,如何给自己交代?!给农民找幸福是奢谈,尽管希望他们都能幸福,但是至少我要尝试去发现和理解他们的幸福,找一种说法。
无论农民幸福与否,至少自己在东北的二十天还是很幸福的,不止因为初次体验正规社会调查和学术讨论带来的新鲜和惊喜,更因为一起共同调查的小团队,大家都很优秀,也很有趣:晓峰师兄思考问题时很是认真,但休息时也是很好玩的,一如每次阴天时门前山上被黑云笼罩时,他总要提醒我们:“同志们,妖怪来了”;嘉鸿姐很是细心,对大家的关怀只能用无微不至来形容,一位标准的模范师姐,尽管看着不像,就像我们坐车时司机师傅说的:“这姑娘才十八九吧”;余彪师兄和嘉鸿师姐一样,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调查,是访谈的主力军,也是我们的学习对象。他说话很有“领导范儿”,并且很是大方,接打电话时都不用回避大家,不避讳隐私问题,不过我想关键是他的家乡话着实比外语还外语;庆龄师姐是最快最好进入调查状态的,尽管她也是第一次参加假期调查,但是她能很好的和农民交流,获取有用的信息,很是令人惊叹;中越在访谈对访谈很是积极,并且很有“闯劲”,多次计划内的访谈对象找不到时,他都能随机应变,积极寻找新的“唠嗑”对象,而不是一味沮丧犹豫,很是让人佩服;苏园做事很认真,也很执着,遇到自己关心的问题,总是会想法设法获取信息, 甚至自己主动外出访谈。同时,作为小组里边四大活宝之首,他的幽默和淡定为大家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笑声。也正因为团队的存在,困难总是暂时的,收获总是出乎意料,二十天很快过去了,依然记得每天晚饭后大家结伴散步聊天时的恬淡与悠闲,以及被路上飞奔的车溅了一身水时的窘迫。共同的经历,相似的追求,希望大家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作为结语,希望自己能够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和任务,提升自我,确定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也希望幸福常常来袭,给予每一个人!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19 20:38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2年调查趣事

Total 0.017558(s) query 3, Time now is:11-28 04:0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