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以内心的美感为支撑——寻找内在力与外在力之平衡的探讨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冯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43
威望: 243 点
金钱: 2430 RMB
注册时间:2008-09-19
最后登录:2014-04-28

 以内心的美感为支撑——寻找内在力与外在力之平衡的探讨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然而这种经济发展优先的策略在带来国家物质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政府以自我殖民和剥夺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权利为手段调控全国利益资源配置,结果贫富悬殊,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协调,社会失衡断裂;政治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步伐渐进过度,产权不清导致权力与资本相结合,腐败贪污四起,社会资源被少数人独占而广大人民群众却得不到分享;在全球金融海啸面前难以明哲保身,失业问题背后连锁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竞相凸显;社会价值观多元得混乱,以致公序良俗节节败退,整个社会过分地世俗化,以行为的效果和效用来选择和评价行为的新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人们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到了不顾道德理论、无视法律规章的地步。
        这就是我们当下所生活的社会状况。如涂尔干所言,社会事实将它的一切强加给了我们这些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它的存在有一种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性。社会的整体运转状况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个体的生活经验进行一种投射:资源分配不均所导致的社会失衡和断裂,通过周围人群平时吃穿用行的异质性而表达出来;金融危机使大企业纷纷裁员减薪,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直接关系到我们两年之后何去何从;生产商缺乏社会责任道德意识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再加上工业和科技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健康和生命都间接或直接地受到了无可逃脱的威胁。
        准此,市场经济的自由给了社会中的个体以惶惑不安、孤独、恐惧、焦虑和怀疑,这就是一个快速发展、带有更多不确定因素的社会带给个体的深层情感。
        在一个除魅的、意义缺失的社会中,由工具性主导的人际关系网所连接的被机器和金钱异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集体无意识地陷入浮躁且快节奏的程式化生活模式。但当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商业化社会的喧嚣在满足群体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又愈益促使城市人滋长出一种反城市化反工业化的心理诉求,萌发了对传统社会的节奏、文化和美感的回归。这种对现实社会商业化的心理逆反,促使了市政建设对城市人文历史内涵的开发和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反作用效果,其中隐含着一种由个体内在力促成的群体心理场抵抗和驱使社会商业化外力服从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群体心理场的形成可以归因为涂尔干所谓同质性群体产生的机械团结,是自发聚合而成的,决非群体心理学中的个体屈从迎合的意义。所以,群体心理场是一种共鸣,如果除掉由个体组成社会整体的过程中突生的种种群体特质,探求这种群体心理场的个人本源,我们会发现这种向自然和文化传统回归的社会心态,其实是个体内心美感的社会表达。
        我个人是认同康德先验论的,虽然它指向了神秘不可知的终极实在。涂尔干认为范畴的起源是社会,照他的逻辑程式,美感的起源也是社会,那么,如果社会是如本文开头的那般状态,在这种社会中成长的个人当会在喧嚣的商业氛围中形成一种属于商业的喧嚣美学才是,准此,美的相对性被夸大,人的主观能力被放大,而人作为高级生物体的共同生命感被消解,人类精神生命的基始被颠覆,那么,如何解释前文所述的那种对内心美感回归的群体心理场呢?
        作为一种形而上的价值认定,我相信人类本性中一种向往“至善”(或称“道”)的绝对价值取向,这种“善”(或“道”)可以被人类赋予不同的称谓,比如“上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仁义”等等,称谓的不同恰好也反映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终极价值取向的同一性,而人类现实社会也在这种终极价值理想的引领下,不断地自我调整以适应人性美感的高级情感需求,因为精神的愉悦即内心的平安与喜乐终究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落脚点。
        这种价值认定需要我们一定要用综合逻辑去思考我们的存在,而不是那套分析演绎逻辑。个体独立性导源于个体灵魂的自卑性和孤独性,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的道德律又在我们服从必然因果律的同时给了我们自由意志,而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便是沟通自然和自由在情感感受力上的一种统合。
        这种统合需要回归人性的本初,是对自己灵魂深处的内观返照。这是人性生命上的必须,除非人性被完全物化和扭曲了。这是一种毫无功利性的“善”的在场,是非实用主义的,是在一种静观的态度中被动地得到的。这种“善”在西方被人格化为上帝的在场,在东方被上升为一种称为“仁”的最高价值理想,它们都可以说是给作为个体的人一种信仰层面的整体掌控的安全感、神圣感和美感,从而使人在静默和沉静中获得内在的充实,在庄严肃穆中得到灵魂的澄清和生命的“第二次出生”。   
        总之,人的本心是逃避喧嚣和浮躁的,只有在空灵的状态下,内心的美感才能自然生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自然与心灵在此契合,即自成一种安宁心境和情感氛围,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的栖居”大概就是指的这种状态。所以,与重金属和强节奏的商业音乐相对立的飘渺空灵的灵乐文化和新世纪音乐被追求内心宁静美感的人群所喜爱,当年在五四运动中被科学和理性驱逐的修身养性的国学在中国复兴,诗词曲赋、琴棋书画这些“乐感文化”的传统符号重新走进大众,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作为一种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寻求内心美感的合适表达。
        人的内心世界是稳定的,不像外部世界瞬息万变不可掌控。如果成为了外部世界的奴隶,整全自我缺失的后果就是成为韦伯所谓“无灵魂的专家,无心的(物质)享乐人”,一旦这种生活形成了惯性,人们将永无终日地疲于奔命,为了迎合外部世界而迎合外部世界。如果人们把这种生命状态当成了所谓的“诗意”,不对物质利益符号顶礼膜拜便觉内心不安,这种扭曲的灵魂状态与吸毒上瘾所致的迷狂状态无异,这不能不说是对生命的可怕糟践。
        不过这的确只是一种极端状态,更多的状态是自我的部分缺失。社会力相对于个人内在力来说总是处于强势地位,若内心的精神不够强大,没有充沛的心理能量,则很容易被社会的噪音所干扰,不能保持内在的和谐和美感的个人成了社会的应声虫,缺少主见和定力,屈从于外力的生命也不是我们内心所向往和追求的。
        那么,如何平衡内在力与外在社会力之间的关系呢?弗洛姆提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爱”,二是“工作”。虽然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提议,但我觉得这两种方法是较有价值的。“爱”意味着对他人的自发的肯定,是以自我保留为基础,而使自己与他人合为一体。而“工作”则强调一种能动性的联结状态,这种状态使个体从被动屈从的地位转为积极主动。积极的自由在于总体的、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即是自我的自由活动。这种灵命的发展是由内而外自觉性驱策的,
        我们应当去正视生命固有的软弱,而不是去回避。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软弱就将全部的人格都让渡给权威,独立的人格是要具备的。然而,生命的健康成长仅仅靠脆弱的生命本身是不够的,就像一个孤儿,完全独立生活是会夭折的。生命的成长需要食粮,这就需要外界给予扶持和顺应生命个性的引领(而不是完全不要引导),权威的作用不是压抑个体的发展,而是启发、帮助个体拥有独立的生命,所以感恩之心也是人性的一个主题。社会组织和宗教思想基本不再是专制的“虐待狂”,而是个人生命发展的助推器。
        因此,独立的人格成为了平衡的关键点。坚定而挺立的人格如何形成?这更是一个心性的锻炼培养过程,明心见性之“明”即是一个内心修炼的过程。东方哲学综合逻辑所讲究的“悟”的过程即是一个拂尘的过程。因此,国学经典一是以修身为本,远离浮躁,从中国智慧和形象思维中得到一个大写的“人”字将有助于我们建构一个执中守正的人格。在这个自主性人格的架构之下,是一个得到涤荡澄清的内心。
        由本心则自然生发美感,这种强大的美感甚至具有一种向外渗透性。于是,外物不能以主动的姿态搅扰我们的内心,以内心的美感为支撑,我们向外渗透的美感促使我们怀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时我们便能凭着充沛而坚实的内在力在社会外力中披荆斩棘,使现实世界向理想无限趋近,这便是个体生命平安喜乐向社会“大我”的提升过程。


(这是我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结业论文,请多多指导! ) 

[ 此贴被冯川在2008-12-21 21:43重新编辑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Posted: 2008-12-21 15:43 | [楼 主]
鄢庆丰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08-10-18
最后登录:2009-01-28

 

忍不住想回应几句,感觉很好,对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的前半部分表达的很到位,难得的是思想和学术话语的结合。
进一步来看,“外王”的过程并不是对所谓内在力对社会外力的对抗过程,而是内在力向社会层面的扩展过程。用涂尔干的话语来说,社会力本身就是宗教力的一种现代表达,涂尔干的社会整体性思维,虽然经常被理解为自然科学路径,但其实应该是内在宗教力在一个科学时代的话语转换,“社会力”及其相关表达能够在实证时代以科学的方式实现“宗教力”的现代化,这与康德的现代转换路径其实是一样的。在这个意义上,涂尔干在“原始分类”中的所谓漏洞其实暴露了他思想的真实取向。社会力最终必须通过引入宗教力及其中包含的个体内在扩展才能得以解释,所以,重要的不是所谓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中包含的社会力能够引导和规范个体,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理解涂尔干实证方法背后的道德意蕴。
涂尔干和韦伯由此构成现代社会学硬币的两面,共同关注个体意义诉求与社会规范究竟该如何连接的问题?从这一理路出发,甚至西方古典理论话语的内核诉求跟中国传统话语诉求实质并无不同,均可归于个体内发宗教力的社会化阐扬。现代社会中只有社会力能够取代宗教力无缝连接现代个体和现代社会,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实现这个过程的现代汉语表达,并身体力行,在一个理性时代寻求个体内在发扬至社会的可能性,化解社会规范外在于个体并反过来决定个体的异化困境。
Posted: 2008-12-21 17:25 | 1 楼
冯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43
威望: 243 点
金钱: 2430 RMB
注册时间:2008-09-19
最后登录:2014-04-28

 

嗯,谢谢鄢老师的点评!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Posted: 2008-12-21 20:45 | 2 楼
袁明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77
威望: 277 点
金钱: 27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6
最后登录:2014-01-22

 

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大家思想结合分析,很不错呀
深山老林 闭关修炼
Posted: 2008-12-21 23:08 | 3 楼
余荣煌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08-11-02
最后登录:2009-10-07

 

        写的很精彩,继续努力!!!

        分析逻辑与综合逻辑的运用,或许永远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个人觉得这两者不能偏其任何一方,分析逻辑带来了条状的深刻知识,直接推动专业化,或许直接推动现代但同时又带来所谓的人对知识的恐惧,由于其条状的分立使得人对于现在的知识体系的迷惑与恐惧...而同时西方理论的强势地位又使得分析逻辑的弊端被一定程度的掩饰,如今我们必须要学着回归...
 
Posted: 2008-12-22 21:23 | 4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读书的功效这么深刻第在冯川身上充分体现,赞,,yan老师的评也很周到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08-12-22 23:01 | 5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发到读书汇,这样好的文章是这份小杂志的生命力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08-12-22 23:02 | 6 楼
wonderful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42
威望: 442 点
金钱: 442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01-25

 

叹!

也该搞到导报上面,连同鄢老师的点评,还望不吝赐稿啊!不用的话可惜啦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
Posted: 2008-12-23 22:18 | 7 楼
桂华
毛主席是太阳  照到哪里那里亮!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374
威望: 376 点
金钱: 376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11-30

 

在一个理性时代寻求个体内在发扬至社会的可能性————“礼”与“乐”的和谐社会
——我越发对理论的悲观,觉得宗教力倒是社会力的特殊表达,既然宗教是社会事务,恐怕和谐社会真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Posted: 2008-12-24 12:53 | 8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5683(s) query 4, Time now is:11-25 15:5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