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曹帅星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10.30)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曹帅星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4-05-15
最后登录:2024-10-31

 曹帅星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10.30)

2024.09.25-2024.10.2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疯癫与文明》
《再生产》在读




阅读汇报

                                                                                                             宗教社会学相关的观点

         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受我爸爸的影响,我是不信任何宗教的!或者是说我没有宗教信仰。我忘记那是在我几岁的时候,但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有着这样一幅画面,“一群人朝着镇上方向同行,有说有笑。有的人提着透明的、泛黄的塑料袋子,里面装的是三四斤大米。有的人背着带有土渍的尿素袋子,里面装的可能是一二十斤的玉米。还有的人提着一兜苹果,估计有四五斤。拿馒头的是我的奶奶。还有人手里拿着几个鸡蛋……”
       每次我的奶奶都会提前蒸熟一锅香喷喷的馒头,有白糖馅的,有红糖馅的,还有原味的。她经常会笑着喊我过去吃一个带馅的热馒头,接下来把其余的馒头放在水缸盖子上晾凉,最后用一个她自己缝合的黑色上面带有红色花纹的布袋子打包起来带到教会去。
每到礼拜日周边村子的人都要按时去镇上的基督教堂祷告,这是基督徒每周日都要前去镇上基督教堂做礼拜的画面。那时起我就很好奇,“什么是做礼拜?”,“什么是祷告”,“他们看起来精神面貌不错!他们为什么看起来都那么快乐?”。
       我奶奶人缘不错,平时不忙的时候,总有本村的或者外村的朋友,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来找她聊天。她们会面时,总有一个在客厅必做的仪式。“首先,我奶奶会掀开门帘,进入里屋,拿出放在电视机上的《圣经》。其次返回客厅,笑着坐下来,打开《圣经》放在腿上。接下来,她们这几个人围成一圈,闭上眼睛,嘴里开始祷告。”每每此时,我都会探着脑袋,挤着身子,往人堆里钻。她们也不搭理我,自顾自的祷告着。当我扰乱氛围时,我奶奶会神情严肃的看着我,“别说话,出去玩去”。
我想,这是我最早接触宗教活动的记忆了,它的画面是朦胧的、神秘的、神圣的,却略带有一丝温馨和甜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脑海中清晰的有了这样几个挥之不去,拂之又来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宗教?怎么解释宗教向心力很强这个现象?为什么宗教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那么强大,以至于历朝历代的政权都很重视它的存在?”之前,我给不出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今天,结合者我读的书尝试着谈一谈我的思考。

一、什么是宗教?
      宗教可以简单的定义为“人对神的的信仰”但其内涵很丰富在西方论著中出现的有关宗教性质的描述主要有三种:
1.以神为中心的描述。
缪勒:宗教可理解为对某中无限存在物的信仰。泰勒: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本质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
弗雷泽:宗教是对超人力量的讨好并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
2.以信仰者的体验或经验作为宗教本质的描述。詹姆士:认为人在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的心理状态下,对神圣对象产生的纯净的情感和体验才是宗教。
奥托:宗教本质即对神圣之物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交织。
麦奎利:宗教是存在本身对人的触及,以及人对这种触及的反应。
3.以社会功能对宗教本质的描述。
杜尔凯姆:宗教是与神圣事物相关联的信仰和行为的统一体。
密尔顿:宗教使人们获取最高幸福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任继愈在《宗教大辞典》中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以上是社学会大咖对于宗教观点的不同理解,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来看,其观点均有自己的合理之处。我认为宗教是由神话故事、宗教教义、仪典组成的复杂体系,这个复杂体系历经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拓展、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为自己意识形态服务的话语体系,即宗教范式。
那么什么是范式呢?就拿中医、西医对待疼痛的不同治疗方式来说,中医会说身体哪里疼痛就说明哪里有淤堵,只要对应的将淤堵疏通,疼痛自然会得到缓解。西医通常会说,疼痛是由身体的炎症引起的,只要消炎即可止痛。不同的范式对解决问题的解释和方法不同,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定维护的是利益既得者的既得利益。因此,宗教是由复杂庞大的体系组成,在这个体系中的个体或者群体都受宗教话语体系的支配和影响。
二、怎么解释宗教向心力很强这个现象?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就是社会环境,通过宗教活动将集体意识内化从而实现社会整合。
     通过阅读,我也发现不管是图腾制度还是图腾信仰,亦或是积极膜拜或者是消极膜拜,他们一开始都是以集体活动为载体,这些集体活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集体意识,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彼此联系更加紧密。一开始集体活动可能是出于对自然的力量的崇拜,对神圣事务的尊崇而进行的,集体中的个人,并没有形成对宗教的敬畏信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是个体处在的集体活动的包围之中,个体慢慢形成了一种参与集体活动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个人参与宗教事务的价值支撑和参与热情。正是由于无数个信教徒的价值支撑和参与热情,通过集体活动这个载体的汇聚反作用与社会,宗教的向心力才会如此之强。
三、为什么宗教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那么强大,以至于历朝历代的政权都很重视它的存在?
        看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关于新教得救预定论和禁欲主义运动时候,我是纳闷的!!!这跟资本主义精神有什么关系,这二者也并没有什么强关联性的联系。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理解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他们发财致富。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时代发展的流向相符。
       就拿离我们身边的佛教和基督教来讲,佛法是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是佛陀用来教导弟子如何修行和获得解脱的方法。‌《圣经》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神所默示的经典,包含了人类历史、信仰、道德和救赎的教导。佛教讲求的是奉献,放弃一切,净化自身。而基督教讲求的是救赎,从背负的原罪中解脱自己。虽然在这些方面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二者也存在一些超凡脱俗,跨越时空的共性特质:
‌教导向善‌:基督教和佛教都在教导人们向善、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福祉,而且都强调慈悲和宽容。
‌中心是爱‌:基督教的中心是上帝爱世人,佛教的中心是佛菩萨对众生慈悲。两者都以爱为核心。
       正是因为二者皆有这些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超时空特质,其生命力才会如此旺盛。正是因为它们可以助力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其影响力才会跨越时空而经久不息,得到历朝历代政权的重视和青睐。






2024.06.25-2024.07.25

【书单】

《教育思想的演进》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支配社会学》
《资本论》选读
《法律社会学理论与应用》


【阅读报告】


                                                              《教育思想的演进》读后感


         《教育思想的演进》这本书是根据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在1904年-1905年这两年中在巴黎大学讲授的“法国中等教育”的课程整理编撰而成的一本有关教育思想演进的书。这本书以时间顺序为脉络,深入考察和研究了法国不同统治时期的对教育关注点的差别,展现了法国不同时期教育制度以及教育观念的变迁历程。这几乎涵盖了法国本土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教育的"初发时期"到19世纪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定型的演进过程,并着重集中列举了和分析了几个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变化和教育制度的革新。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各有千秋。通过阅读爱弥儿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这本书,使我对法国教育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对阅读本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在讲法国早期教会与教育之前,涂尔干先对法国中等教育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指出研究教育史是为教育理论的研究奠立最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国中等教育领域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教育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遭受来自各方的各种阻力,从而导致教育目标落空;一些人认为中等教育理论的探索并没什么用,从而限制了反思在教育领域起到的重要作用,部分人们的思维变得刻板、固化;此外,学校教育中一些专门领域的转型落后于国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等等。"总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使得法国社会的中等教育暗含一场严重的危机,中等教育领域急需一场重大变革。
         7世纪,是教会与教育"肇发时期"。早期教会出于传教和扩张自身影响力的目的,以及为了迎合信众中一些较高层次的需要,开办了教会学校。求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从事着各种职业,在学校里接受兼具宗教性和世俗性的教育。一方面教会和僧侣教授的是经过改良的,服务于自身需要的宗教知识;另一方面他们注重培养教徒们养成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情感方式,虽然教会传授的这些知识宗教色彩浓厚,但是这种独特的反思意识却对教徒或是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的目标相契合。由此,教会学校则可以看成是法国教育生活的萌芽。
        8世纪到11世纪的这段时期,加洛林王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国教育的更新,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加洛林王朝的“文法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文法”教育被当做写作活动和学术活动当中极其重要的主题。加洛林王朝接连颁布多项政策法规,鼓励各宗教学校提供更加世俗化、更加广泛的教育。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以“文法”的内容和用法讲授为主。此时期教育的内容堪称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人类知识被分门别类的细化之后进行讲授,分成"三科四艺"七大门类,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三科四艺将教育的视线大大的转向人身上,但这种"百科全书"的知识也产生了严重的形式主义教育的消极影响,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
        12世纪到15世纪法国的教育体系变成了一种全新的学校教育体系。这一时期形成了最著名的教俗兼具的巴黎大学。巴黎大学不属于法国某一个具体的民族,而是属于整个基督教世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了这所学校。此前教会的传统力量一直主宰着学校,且这种主宰地位还是合法的。但在学校里新生的法团确立并巩固了自身,并且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了自身及属于自身的独有身份。由此,宗教与世俗的碰撞,加速了法国教育思想的演进。
16世纪到18世纪之间,法国教育领域掀起过三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极大的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革新。分别是以耶稣会为代表的传统宗教教育思潮和从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出来的两种思潮"以伊拉斯莫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运动和以拉伯雷为代表的博学派运动"。"博学派"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他们大胆揭露了传统经院主义教育的荒谬,他们猛烈批判经院教育,提倡个性解放,同时也推崇广学知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人文主义者讽刺经院式教育,主张学习自然,反对死记硬背的科学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也正是因为这些先驱者的努力使得一种崭新的、更符合个人发展的教育理念能够撕开传统、守旧的包围圈,用思想之光给教育领域暗淡的路撒上点点星光。
         19世纪法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实主义教育思潮阶段。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提出一种“泛智”教育思想,他主张所有人都有权受到知识的哺育和滋养、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等理性化的教育理念,他还提出了其他新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并且提倡统一的学制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法国中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变化。
涂尔干通过对教育思想观念演进过程考察和研究,在最后向我们提出了他的终极教育理想,即"教育应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但不能流于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塑造人的心智;要通过百科全书性的教育,培养具有多重修养、能独立、清晰的思考、全面发展的人"。



2024.05.25—2024.06.25

【书单】

《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
《哲学讲稿》
《学术与政治》
《社会学与哲学》

【阅读报告】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

         无论是什么事情,如果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

                                                                                                                                     ——马克思·韦伯

       《学术与政治》来源于马克思·韦伯在1919年向慕尼黑一批青年学子发表的两篇演说——“以学术伟业”和“以政治为业”。他关于学术立场饱满热情的发言和对不同国家政治权利剖析,透彻的见解令我眼前一亮。我不禁感慨,他怎么可以对社会道理的理解的这么到位,我愿称之为社会学,神一般的男人之存在。
        首先,学术人要把“精神工作作为一种志业。”在《以学术为业》的篇章中,韦伯先从经济立场方面,将德国和和美国的学术发展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年轻学者的工资更加稳定,他们的福利水平比德国年轻学者的要更好。通过对比,他指出不同国家的学术环境存在差异,有的国家重视学术建设,有的国家对学术建设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视。这对于学术人的研究生涯来讲,是一种巨大考验,是凭心而论不断追求自己热爱的学术工作,还是放弃学术研究另谋出路,学术环境的好与坏对于研究者的影响巨大。但是学术人应有一种自觉,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可能充满不公,充满失意和落魄,学术人要把“精神工作作为一种志业”,忍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坐得住冷板凳。
        其次,学术人要对研究的事物充满激情。在学术工作者的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费尽心思研究出的成果,可能很快就会“过时”,那么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种情况呢?韦伯提出“面对学术人要从事的注定要过时的创造性工作,学术人仍要有激情和保持自己的个性,要知道,科学工作的意义在于不停的追求进步和超越。”我认为学术的意义不在意一板一眼的对待研究事物,而是要用饱满的热情去拥抱事物的变化,在变动中守住自己的初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学术人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正确对待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于学术发展具有控制和操纵作用,国家政权总是整体的把持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方向,不可避免的会对学术发展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制衡。但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要明白其中的利害所在,学术的意义就是造福社会,对于学术和政治的天平要尽量端平,不至于受其过度扰乱或越过雷池。因此,学术工作者在课题上或者在研究中,要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将政治和学术抛开,不能将两个独立的方向混为一体,坚定自己的学术立场,切忌摇摆不定。
      总而言之,“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是两种不同的职业选择则,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管是出于何种价值选择,马克思·韦伯的这两篇演说,都能给我们给予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把精神工作当成一种志业”,要不断警戒和反省自己,不管选择何种方向,都要守护好自己初心。同时,对研究的事物要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身边的人和物,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事物。更重要的是,要坚定自己的人生立场,要做到在不同的价值立场中坚定自我,正确处理好不同的内外在矛盾。



2024.04.27-2024.05.25

【书单】

《论美国的民主》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
《超越好奇》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阅读报告】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读后感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我自“打卡21天”阅读习惯养成活动以来,阅读的第一本社会学名家的经典著作。如果说阅读关于社会学名家的思想评述的书籍,是对我大致了解社会学发展所做的一些铺垫,那么《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就是我实实在在接触社会学思想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我可以汲取向上的力量,做一些自我的思考。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飞翔的鸟儿,轻松自由,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因为我刚开始经典阅读,还没有形成专属自己的积淀,所以说此次的汇报,更多的是抒发一些自己的阅读感悟,而不是发表一下专业性的理解。
       一开始,我还认为迪尔凯姆和艾米尔·涂尔干不是一个人,两者可能都是社会学的大家,但是后来我才发现,这两个名字都是一个人,只是音译到国内的译法不同,属实被自己的无知逗到了。
言归正传,我认为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准则》围绕一个中心“社会事实”来进行阐述,并且他把社会事实当成社会学方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五条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分别是:(括号内是我的理解)
       a.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如何观察社会事实)
       b.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如何定义不同社会类型里面的正常行为和病态行为)
       c.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根据社会种的不同,区分社会融合程度,根据社会融合程度的松紧程度区分社会类型)
       d.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如何用社会学解释社会事实)
       e.关于求证的准则(社会学求证的方法)
       在该书中,他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事实的不依赖与个人或集体存在,对于社会中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学方法基础,那就是把社会事实当成“物”来理解,这个物可以理解成社会事实是与物质之物具有同等地位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物。
       在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中,涂尔干指出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在考察研究社会事实时,要保持客观独立的态度,不能带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偏见,如此得出的社会现象的特征和性质才是客观的。
      在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中,涂尔干提出“社会种”的概念,他认为不同的社会种所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民情。一种社会行为在特定的社会类型里能发挥出他的功能和特性,这种行为就是正常行为。反之亦然。这也提醒我们,在从事社会学研究时,要辨别不同的社会类型,如此,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判断,不能不加思索、囫囵吞枣。
       在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中,涂尔干指出,不同的社会种,反映不同的社会融合度。依据社会融合度的松紧程度,可将社会类型划分为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和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这给我们认识不同社会类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视角。
       在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中,涂尔干提出了这样一条准则“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中去寻找。”这说明某一种既定的社会事实,它的成因于它之前社会事实具有因果联系,探究其成因时,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思维去分析,而是要以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去把握。
       在关于求证的准则中,涂尔干提出了直接实验法、间接实验法、剩余法和比较法四种社会学求证方法。但是涂尔干认为前三种被大多数社会学家所采用的求证方法,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论证结果的不严谨。相比之下,涂尔干更青睐比较法,他认为排除多余的干扰因素,把需要比较的主体置于同一发展时期进行比较,才能得出主体的发展变化轨迹,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全面、客观。
       这是我的第一篇读书汇报,也是我加入知行读书会的一次成长!对于自己的进步,我很欣慰!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我的一些不足:专注度不够、颇为浮躁。我很清楚,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放下浮躁,徜徉书海。
[ 此贴被曹帅星在2024-10-31 08:43重新编辑 ]
春华秋实
Posted: 2024-05-30 19:48 | [楼 主]
赵珂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23-05-07
最后登录:2024-11-03

 

感悟很深!
Posted: 2024-08-05 17:57 | 1 楼
杜楠楠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23-09-17
最后登录:2024-10-31

 

很有想法!
Posted: 2024-10-28 16:09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021409(s) query 4, Time now is:11-24 18:0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