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 地租 与有闲阶级
奢侈
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提出:“只有在货币经济时期,才会出现从事经济以外的生产活动的专业阶层,他们从事的是特殊的智力活动。例如教师,文艺工作者,艺术家,学者等。通过拥有和存在的分离,纯粹的智力职业成为可能。货币通过将被区分的东西进行一种新的综合,成功地支持了纯粹智力价值的创造。”
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这个国家的相对过剩人口表现得越明显。相对过剩人口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可被支配的,游离的雇佣工人价格低廉,数量众多,二是出现新的生产部门,特别是生产奢侈品的部门,这些奢侈部门建立在活劳动要素占优势的基础上,它们把其他生产部门中常由于不变资本占优势而被游离的相对过剩人口作为基础。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
马克思这里的生产奢侈品的部门和齐美尔所说的从事经济以外生产活动的专业阶层有相似之处。那么奢侈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奢侈品多体现为所谓的大牌,这些大牌以精美奢华的产品和相对其实际使用价值来说极低的性价比闻名于世。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每个都市人应该都能说出或多或少的几个奢侈品牌。奢侈品服装多主打所谓的手工制造和制作原料的稀有独特,在手工制作方面又以所耗费的手工时间长短为标准衡量价值,例如一件礼服的介绍语中往往有它由若干位高级工匠耗费多少骇人的小时数此类表达。这种手工劳动的集中,一方面是由于齐美尔所说的货币经济中拥有和存在的分离给手工匠人提供的进行精细高级生产,但仍能通过生产产品较小的使用价值和极高的社会价值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马克思所说的此类相对过剩人口组成的活劳动要素数量广大,价格低廉,以此来组成奢侈品的生产,攫取大量利润。
与此同时,我们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即教育是一种奢侈品。当然这里的教育往往会带上优质教育的头衔,但这是对于已经有一定发展程度的地区来说,对落后地区而言教育本身即是一种奢侈品。因为教育活动是人必要的生产资料工作之外的消费,如果要给孩子教育,如果家长本身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都是高标准的要求),那么他们需要将孩子送到一个类学校地点,这即需要:1.提供给从事教育这种特殊智力活动的老师工资 2.一个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地点 3.孩子上学通勤和在校衣食资源。这些对边远地区或财务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与奢侈品无异。所以我认为齐美尔提到的这些从事特殊智力活动的专业阶层,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奢侈品行业。它们对于必须要从事生产劳动才能获取生活必要所需资料的劳动者来说是一种奢侈品。
所以从事生产活动以外的智力专业阶层,或多或少具有其奢侈成分,可以称之为奢侈阶层。此类奢侈阶层随生产力的发展逐渐降低其门槛,从前教育,艺术,学者等只能由贵族,富商等具有富余生产资料的阶层从事,普通人难以兼顾生活必要生产和智力活动。但现在21世纪许多小康家庭即有了从事基础智力生产活动的条件。这种奢侈阶层的发展,它们的准入门槛的降低,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活必须资料的价格足够低廉,获取渠道足够简单,并使从生产过程中被游离出的相对过剩人口并入消费市场的一部分,这才能使这些从前只能由教会或贵族才能从事的职业可以由普通人承担,使这些曾经的奢侈品被普通人所消费。
顺着这个逻辑思考,那么是否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社会智力活动创造了必要条件。我认为与其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带来了这些特殊奢侈品的普遍化,不如说是生产力的大发展带来了这种普遍化,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一条通往未来发展阶段的最快速最泥泞的路。《资本论》的论述中从来没有质疑资本主义作为现代社会范式对于生产的推动,但资本主义生产虽然能推动各主体自发加速,促进资本增值发展,但也带着无序发展直至失控的隐患。所以马克思的观点是资本主义是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个路径阶段,资本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自毁性内在因素,因此必然被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自身带有无序扩张的本性,财富的集中和对穷人的剥削是资本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但只要政府可以对此进行干预,给资本的扩张套上政策限制,对财富的分配通过税收政策进行三次分配,资本发展的动力也能化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谓黑猫白猫都是好猫。资本的发展如动物,只知道自己吞噬,合理的政策就是驯化这匹野兽的牢笼,从而以人为本,使资本为人民服务。
地租
地租不只是地租,地租是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切租赁生产资料付出代价的代称 所谓地租只是将这种不正当形式最正当化的一种形式。为使用他人占有生产资料而付出的货币额,都可以统称为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赠之价值的形式。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收租者不费分文从他人的资本获得利息,并且无偿得到别人的资本在土地上进行的改造收益,只是因为他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契约结束之后,在土地上实行的各种改良就会作为土地的属性变为土地所有者的财产。地租阻碍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改良,因为怎样改良所得的成品都只属于土地所有者而不属于土地租用者。在工业领域,因为生产的集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以高额的营收可以无视掉相较于利润而言无关紧要的地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工人仍作为剥削的最底端承担着剥削,因为劳动工人是在工厂所有者租赁的土地上用工厂所有者提供的生产资料进行工作,他们处于这一剥削链的最底端,劳动工人对生产所做的改进只会被工厂主人收入囊中而无法为自己带来应得的回报,最多只是小额奖励。
资本化的地租表现为土地价格或土地价值,以及土地因此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可进行买卖这一事实,成了某些辩护士替土地所有权辩护的理由,因为购买者为土地所有权,像为任何其他商品一样,支付了一个等价物,并且大部分土地所有权是按这个方式转手的。但这样一来,这个理由也可以用来为奴隶制辩护了,因为对于用现金购买奴隶的奴隶主来说,奴隶劳动的收益只代表用来购买奴隶的资本的利息。由地租的买卖引出地租存在的理由,也就是把地租的存在当作地租存在的理由。
马克思提出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劳动产品在交换中取得社会等同的价值对象性。私人资本根据自身在社会总资本中的占比从中分取利润。马克思倾向于将客体按照一个大的总体进行分析,例如资本家作为资产阶级整体对工人阶级整体进行实际的剥削。如果没有从整体视角进行分析,那么剥削这一事实仍被隐藏在表面的工资,地租伪装之下,被合理化看待。
“役畜的消费并不因为役畜自己享受食物而不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必要的要素”。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他的独立性这种假象是由雇主的经常更换以及契约的法律拟制来保持的。现代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他自己来说是非生产的,因为这种消费仅仅是再生产贫困的个人;而对资本家和国家来说是生产的,因为它生产了创造他人财富的力量。个人消费一方面保证他们维持自己和再生产自己,另一方面通过生活资料的耗费来保证他们不断重新出现在劳动市场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本身的进行中,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这样,它就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并使之永久化。它不断迫使工人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不断使资本家能够为了发财致富而购买劳动力。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绝对必要的限度内,只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工人在经济上的隶属地位,通过他的卖身行为的周期更新、雇主的更换和劳动的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实现的,同时又被这些事实所掩盖。正所谓“working 9 to 5 just to stay alive”。工作换来的工资其实是由工人自己生产但被资本家剥削掉的剩余价值支付,工人又用工资换取生活资料,将工资投入由资本家构成的商品市场,转化为资本家的收入,为新一轮的剥削添砖加瓦。
有闲阶级
写的时候想到了之前了解的有闲阶级论,准备抽几天快速看一下再写作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