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45» Pages: ( 1/9 total )
本页主题: 余彪读书书目(更新至2011.5.5)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余彪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08
威望: 108 点
金钱: 108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5-03-19

 余彪读书书目(更新至2011.5.5)

管理提醒:
本帖被 郑静 从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复制到本区(2012-10-03)
更新至2008年12月末
《西方哲学史》(下)罗素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
《流行性物欲症》
《西方社会思想史》
《政治学》
《论文与治学》郑也夫
这段时间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读书,所读的书效果也感觉心虚。我知道,读书读到这个阶段,稍微一松懈就会一泻千里,相信能够寒假整理一下后能够尽快找到感觉!祈望指教!

寒假读书 更新至2009年2月份中旬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中华书局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严复集》第一册 中华书局
《美的历程》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
唐宋诗词《云中谁寄锦书来·宋代合集》河南文艺出版社
《小说香港》赵稀方 三联书店

更新至2009.3.25
《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 华夏出版社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汤普森(英)译林出版社
《被围困的社会》 鲍曼 江苏人民出版社
《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文明》佐藤慎一 江苏人们出版社
《革命心理学》 勒庞 吉林人们出版社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海南出版社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 上海人们出版社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一书将意识形态与现代传播模式联系起来,提出了所谓的“深度解释学”方法论框架:社会历史分析——正式的或推论性分析——解释再解释。将意识形态纳入到该模型进行尝试分析,但是作者在本书中并没有详尽的分析,而只是给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指出一个可能的方向。
  《革命心理学》是勒庞不那么有名的一部作品,然其秉承的依然是他一贯的分析角度,即从大众心理学角度解释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与发展的,尤其是针对法国大革命的褒贬不一现象进行了独特而又极为精彩的论述。勒庞否认大众民主为近代民主主义者多诟病,然而其对于很多大众心理的敏锐洞察力,使得其吸引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被围困的社会》是鲍曼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他提出的“流动的现代性”概念,此次金融海啸似乎可以给这一观点做点佐证。金融危机爆发的源头在于华尔街金融资本的作祟(当然华尔街巨头自身也成为牺牲品,这恰好证明了全球话社会条件下没有人能够自外于流动的风险),世界经济深受其害而主要民族国家却显得无能为力,由此可见全球化时代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文明》为日本人所著,是海外中国研究的成果。就像译者在序里提到的:“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看过以后,深有同感——佐藤慎一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间中国知识分子的文明观念的分析条理清晰,运用历史材料方面独到——海外研究者运用的是大部是二手材料,但他们的分析却丝毫不比国内研究者逊色,实在令我辈汗颜!

更新至2009.5.9
《论美国的民主》(上)<法>托克维尔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美>摩尔•汉密尔顿
《放宽历史的视野》黄仁宇
《希腊精神》依迪丝•汉密尔顿
《中国不高兴》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福山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是摩尔的成名作,19666年初版旋即成为畅销书,并且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的经典名著。作者以世界现代化的政治演进道路为主轴展开全书的基本架构,与其他很多学者多注重从新兴阶层角度分析现代化进程的民主化浪潮不同,摩尔独辟蹊径从旧有社会结构中的力量寻找解释的路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绝大多数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转移出来成为自由劳动力服务于为市场生产的经济部门,因此,农村或者“三农”成为摩尔重点考察的对象。他将全球性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三条主要的政治发展脉络,即以英、美、法为代表的西方民主道路,以德、意、日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道路,以及以俄国好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之所以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摩尔主要从各国的社会结构下手,实证分析各个阶层的经济物质和思想观念上的对比和斗争,农民阶层在他笔下成为推动或阻碍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中关于中国农村的分析相当精彩:中国社会的基础是千千万万散漫的农民,除了在水利灌溉等极少数村转公共事务上进行协作以外,经济性合作极为罕见。清末至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集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农民处境恶劣,埋下农民不满和造反的种子。国民政府统治全国少数的地主阶级和商人集团,无法对广大农村社会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农民和国家的联系由于科举制的废除而断裂,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农民虽有不满,但仍需外来的力量对其加以整合和组织。这样中共的发挥作用便有其历史舞台了……相比于中国社会1949年的彻底改造,印度没有经历较大的社会变动,因而也没有在短时间内承担猛烈的代价。但是也因此印度不得不付出经济社会缓慢发展所付出的长期的代价。此种观点在上个世纪60年代被作者提出,近年国内学者的某些观点及论证与其颇为相似,可能是受了摩尔分析视角的影响。总之,摩尔的这本书思路极为清晰,论证也比较流畅,值得一读(不过貌似市场上已经是绝版,只能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了)!

更新至2009.6.23
《爱欲与文明》马尔库塞
《农民的终结》H·孟德拉斯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涂尔干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涂尔干
《道德教育》涂尔干
《教育思想的演进》涂尔干
《孟德斯鸠与卢梭》涂尔干
上面就是近一个月的看书情况,由于课程已经不是很多,自己掌握的时间比较充裕,因此起码从数量上看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回忆起去年四月读书会成立时的情景,不知不觉间已经一年有余了。在这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面,读书会对社会学系的学风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在读书会一年的阅读,既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亦有信心的增加;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话,那就是自己还不够努力!
5月初的时候,自己计划将涂尔干的书大概浏览一下,所以进来花在他的著作上面的时间比较多;同时作为经典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家之一,读书会的同仁对对其颇有了解,因此在这次读书会上的相关讨论也比较深刻,从相同的文本,但是不同的头脑、不同的解读加深了对涂尔干整个思想脉络的把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前几日吕德文等师兄在“学术十杰”上的杰出表现,可谓是对我们这些“长江后浪”的莫大鼓励!

更新至2009年12月末
《韦伯作品集: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韦伯作品集: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韦伯作品集:宗教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韦伯论大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韦伯作品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韦伯学说》顾忠华(台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韦伯的思想肖像》莱因哈特本迪克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近一个月来阅读的主要是马克斯韦伯的著作,好不容易从图书馆和各位师兄那里借到了广西师大版的韦伯作品集。其中有几本是第二次拜读,但是看上去还是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随着读韦伯的书越来越深入,对其理解也更加深刻,更能够感觉韦伯倾其毕身精力从事这么广泛庞杂的研究计划之用心良苦,虽然最后算是中年早逝相应的研究项目没有完成,也算得上是伟人留下来的伟大遗憾。韦伯的学说复杂之处在于其虽然建立其理想类型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但是他的态度却始终包含着某种过渡性或模糊性在里面,他断然否定其他评论者对他扣在身上的种种决定论的帽子,尤其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问世引发争论后,更是有自己明晰的主张和解释。因此,相对于其他的同时代社会学思想大家,特别是马克思阶级革命学说里充满的乐观主义,他更像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无论作者本人怎样解释——思想并不单单属于学者本人——韦伯的思想还是在后世引发了持续的辩论,在世界各地不同时期都有各种程度的所谓“韦伯热”。从这个角度讲,韦伯的思想是超过了其他几位大家(涂尔干的方法论具有开拓意义,但是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初级的;马克思阶级革命学说及其共产主义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从韦伯的价值中立观上看,马克思学说不是纯粹的“科学”),他提出了很多问题,而不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至今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当然,其实在看韦伯的著作中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在宗教社会学这块,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宗教分析看的比较吃力,即使是看《韦伯的思想肖像》中关于犹太教的介绍也让人犯困,这可能与宗教基本知识欠缺关联。个人感觉顾忠华的那本《韦伯学说》还是相当不错,作者本人也是研究韦伯学说的行家。该书里面有段关于suguoxun的##书”以译代写”的毛病,看后感觉不是太好!

更新至2010.1月末
《儒教与道教》广西师大版
《印度教与佛教》同上
《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局
《中国人的德行》新世界出版
《理性化与官僚化》广西师大版
《支配社会学》同上
近一段时间来读的都是韦伯的著作,现在手中还有广西师大版两三本,虽然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回家了,但是还是把这两本读完再回去,算是对自己一点点要求吧。关于韦伯的讨论,上次在本硕论坛上已经多有涉及,从其他各位的发言中收获良多;但是总体上还是觉得所论稍浅,比较缺乏横向上理论流派的比较及纵向上理论脉络的梳理,相信以后随着涉猎越来越广泛,将来的讨论将会越来越有“嚼头”。附上上次本硕论坛发言概要:
一,起点:大家都知道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为解释社会学或理解社会学,而我觉的后者似乎更符合作者本意。韦伯虽然受当时两种社会思想的影响,但是更倾向于主观上的理解这一端。何谓理解社会学,这可以从韦伯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看出,他从最细微的社会行动入手,将其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传统型、情感型、价值理性型、目的理性型。在这里韦伯正是从社会行动的不同所指——“意义”出发,开始了他构建近代社会科学大厦的研究计划。
二,宗教是前现代社会的“意义”的主要载体,作为西方人的韦伯自然而然将宗教作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何以如此”解释因子之一。我们可以设想,倘若当初中国发展出某种资本主义,中国的学者是很难将其归因到宗教的影响;即使联系到儒家学说,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也不会像韦伯的《儒教与道教》那样的解释逻辑。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引起强烈反响后,开始世界各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儒教与道教)的经济伦理研究。韦伯在此用了一种可以说是“抽丝剥茧”的方法,韦伯认识到世界各大宗教(甚至说是各大文明)是一个相当庞杂的系统,既有自相矛盾的一面,又有自相调和的一面,何况是进行世界各大宗教的比较研究呢?由于是要探讨宗教里面经济伦理的部分,韦伯就对宗教进行了一个解剖,最后才接触到宗教内部与经济伦理相联系的部分,这部分或许是宗教里面核心,或许只是边缘而已,但是韦伯从这里着重析出各种宗教对经济伦理影响之差异。
三,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的理性化和官僚化,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在西方乃至全世界建立起来,它逐渐获得了世界的“主体性”或者说独立性,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宗教使命感被纯粹的功利主义侵蚀和消解,为上帝增添荣光徒具资本主义的口号,对金钱的贪婪或者说是马克思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主导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韦伯认为西方社会掉入了所谓的“铁笼”。这个无法避免的“铁笼”的即意味着“意义”的丧失,韦伯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悲观主义。如此,从开始对社会行动“意义”的探讨,韦伯最后又落在了“意义”这个点上。
四,祛魅实际上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并非近代以来才开始的。“祛魅”,实际上是一个重新寻找世界图像——意义的过程,但是当以宗教为代表的神秘主义、巫术等非理性因素去掉后,新的意义还没有找到。这首先可以看做是韦伯对其所处的德国社会的思考和判断,同时这种忧虑也不乏具有人类发展史上的普遍性意义。就有学者说,韦伯的思想实际上已经蕴含了后世诸多思想流派的萌芽,比如当下比较流行的后现代思潮。针对这种社会的困境,像涂尔干提出道德个人主义(《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的疗救主张样,韦伯提出了责任伦理的主张,他认为再回溯到上帝的确证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与此相关的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在韦伯这里都是被鄙视的;同样韦伯眼中的学术或科学也不可能为人们提供“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只能做好自己为自己所做直至自己的存在负责的担当准备了。同时,涂尔干和韦伯的“殊途同归”可谓比较明显。
注:关于“意义”在韦伯思想里的学术探讨是韦伯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硕论坛的讨论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以后还可继续关注并予以交流

跟新至2010年4月初
《法律社会学》马克斯·韦伯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史华慈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二、三卷,其中第三卷在读。
  史华慈是海外研究中国的著名学者,这本关于中国革命的著作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此时正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史学领域亦不能不受其影响,因此在方法论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帕森斯色彩。当然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关于毛泽东的研究与国内诸多学者对于毛的评论的比较,这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
  《资本论》三卷现在差不多看完了。现在来拿韦伯与其做个简单的比较。
  首先从语言张力来说,或许是《资本论》经济学色彩过于浓厚,同时马克思又要时时刻刻批判其他以前或者同时代对手的观点,所以在思维逻辑的严谨上比韦伯更胜一筹,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张力也似乎略显不足。
  第二,马克思强调的更多的是如何改造社会,因此马克思深刻地揭露处资本的贪婪本性,以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同时也为开出疗救社会的方案奠定了基础;与此相对,韦伯则侧重在认识和解释社会(资本主义)方面,因而韦伯的论述充满相当大的思维散发性,给人以更多的想象驰骋的空间。
  第三,马克思从资本的增值角度说明现代资本主义的扩展,而韦伯从思想层面探讨“资本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历史性角色,两相比较的话他们两个人的解释可谓各有造化。

更新至2010.5.16
书目:
《资本论》第三卷 看完
《制度与效率:与斯诺对话》姚洋 四川人民出版社
《文化、权利与国家》杜赞奇 江苏人民出版社
《谁是中国土地的所有者》何·皮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组织社会学十讲》周雪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一个月来看的书实在有点拿不出手,诚恳接受各位童鞋的批评。

2010年9月份读书
阅读书目:
《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
《词与物》米歇尔•福柯
《性经验史》米歇尔•福柯
《福柯的生死爱欲》詹姆斯•米勒
《必须保卫社会》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米歇尔•福柯
《高等教育哲学》
《寡头统治铁律》罗伯特•米歇尔斯
  暑假由于参加了中心的调查,基本上是在经验的海洋里打转,转了一圈以后越发觉得读书的重要性,没有对理论的把握就没有对经验的深刻分析和理解。而且从本科阶段跨入到研究生学习以后,整个的氛围和心态都不知不觉发生着改变,读书更是一件必须加紧的事情。
    9月初定计划是将福柯的主要著作的阅读完成,一个月下来虽然开学有各种各样的琐碎事情,但是基本上还是将原先的计划执行了下来,应该算是研究生阶段有计划有系统读书的一个开始。下面就将自己这个月来的读书想法和体会做一下总结。
  《词与物》: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是探讨近代以来人类知识框架体系、认知类型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溯源式的“历史”考察。福柯认为在事物的分类体系中存在几个不同的阶段;在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前,事物是按照表象与被表象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分门别类的,比如外在的声音的相似性,那么这些事物就很有可能被归为一类。在后来的古典时期,事物分类的规则发生了改变,这时候表面的相似性已经被事物内在的抽象比较取代,这与各种学科的自身发展相伴随。而在19世纪及以后,词或话语自身的生产与客观存在的物相脱离,表象与被表象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开始模糊化,这时候开始是一个话语统治的世界。
  《疯癫与文明》与《规训与惩罚》:如果对历史上的疯癫与文明做个简单的二元划分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及以前,那些精神不正常的、流浪汉等疯人在人们的眼前(包括现实生活和文献文章里)频繁出现,虽然这时候人们看不起这些疯子,但是通常是将其当做一种审美和世俗的东西来看待,疯子还能够在人们的世界中存在。而且从那时候疯子与正常人的比较来看,他们之间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
而在古典时期以后,世界的理性秩序得以建立,这种理性主义的分类在全世界的所有领域确立起来。此时,人类的承受能力也发生了转变,人们已经不能容忍在理性的生活中被非理性的东西所打扰了,“疯子”要从日常生活的可见性中消除掉。在新的认知类型世界里,在现实的文明进程中,疯癫与文明的界限清晰起来。
    在人类尚处于野蛮状态时(当然福柯肯定不同意这种说法),人们对于残酷的事物的承受能力很强,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疯癫者的惩罚使用的都是极其残忍的手段。正是在种种残酷的游戏中,人的本能得到了宣泄。而在以后,人类对于野蛮现象的忍受力下降,同时人类的认知类型发生了转换,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非理性存在的空间,于是理性的世界驱逐非理性的世界。此时,疯癫者不再是被驱赶,而是要改造,把他们改造成正常人,因此各种类型的医院、监狱等强制性机构建立起来,而发展到最顶峰的时候,就是全景敞式监狱的诞生,这时候对身体的改造技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外在的强制性改造变为内在的全方位监视,此时行为已经彻底被“规训”。
  《性经验史》:“性”演变的路径归纳——性是与欲望联系起来的事物。在古希腊罗马的早期,欲望并没有遭到否认,而是认为必须对欲望进行节制,这样更有利于养身等;到柏拉图这里,在对男童的爱的讨论中,柏拉图开始对欲望本身提出质疑,所谓的柏拉图的爱是精神和理念上的,而不是身体物质上的;而到中世纪的宗教时期,欲望就被强烈的否定,宗教试图把它从人们的观念里排除出去,欲望于是得到了压抑;再到近现代以来,欲望接受科学的规训,欲望表面上受到了压抑,实际上性却变得无处不在,社会呈现一个“性化”的过程,恰恰是性得到了放纵。在这些演变的过程中,其前提是人们对自我关注的不断加强。

福柯的权力:
    西方谓福柯是一位权力哲学家,福柯笔下的权力非常独特。在传统的政治学范畴下,权力是一种强制力,即对叫不服从的人服从的强制力,经常是与统治、镇压、反抗等联系起来,这些观点在马克思这里体现的很明显。而在福柯这里,权力并非如此,他是将其放在知识、话语、谱系学等的探讨里来阐述的。
    权力是一种技术,是一种策略。福柯认为,问题不在于谁行使权力,对谁行使权力,而在于行使权力的机制本身。因此,权力的主体被福柯抽掉了,权力像是一束关系,他没有主体,没有中心,它到处流动,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当福柯把人的主体性取消时,就意味着宣布“人已死”(福柯的人已死与尼采的上帝之死可以比较);而在人已死的条件下,历史也已经不存在了,于是在福柯的世界里没有历史。
    而当福柯大声宣布人已死的情况下,结构主义的嫌疑就显现出来。福柯是不是一个结构主义者,福柯本人予以拒绝。我认为,福柯绝非一个结构主义者,福柯有意绕开人的主体不谈,其实是一种分析策略,他从来没有试图去建构理论体系,这与典型的结构主义者是区别明显的。
布迪厄的书还没有读过,其“场域”概念倒是听过,与福柯的联系起来,他的权力是流动的非中心化的观点,似乎可以与场域联系起来。权力存在于任何的场域,但是当这个场域消失的时候,那么权力也就趋于消失,而当场域重新形成时,权力又可以回来。(这是一点自己的猜测,于此有读布迪厄的打算)
    福柯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知识分子,但我认为这只是福柯善于伪装而已,他更多的是一位聪明的批判主义者。或者至少,福柯较之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者,他对现实的关怀和实践色彩更加明显。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是釜底抽薪式的,不像马克思等学者那样将矛头指向现实秩序的某股力量(认为可以通过阶级革命来获得人类的解放),他将枪口对准的是秩序和格局本身,不改变秩序本身那么人类社会就没有彻底改观的可能。

更新至2010-11-11
《主体解释学》米歇尔•福柯,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福柯的生存美学》,米歇尔•福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瞧,这个人》,尼采,刘崎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69年版
《再论教育目的》约翰•怀特,李永宏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遏制野火》皮埃尔•布迪厄,河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实践感》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当福柯在《词与物》宣称“人”已经死了,以福柯不断探索尝试新奇的性格,其实已经意味着福柯的学术路径可能会发生某种变化,所以直到《规训与惩罚》的问世,福柯的思想还没有突破他最早的《疯癫与文明》的整体框架和构想。到了70年代末直至其去世,福柯开始进行《性经验史》的创作,这时他的思想研究主题开始发生比较明显的转变。福柯生前否认人们称他是一位权力哲学家,因为他认为他要探讨的是“历史存在的主体”是如何形成的。所谓历史存在的主体,那就不是亘古不变的主体,而是各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主体认知和解释。福柯为何要回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发现和解读那个时期的主体形象?因为在福柯宣称主体已死后,他试图找到复活主体的途径,而这就必须上溯到西方文明的生成时期。从文明的源头来重新发现当下人类社会前进的渺渺曙光,这似乎是福柯后期思想转变的主观原因。
    福柯被认为是后现代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后现代之于现代既有断裂亦有继承(这与西方文明的根源存在关系)。无论是现代性思想的代表人物韦伯、涂尔干,还是后现代思想的大家如福柯之流,他们的学术逻辑起点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最后的落脚点却无一例外的在道德、宗教、审美等所谓的“主体”范围之内。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就是说,由于人性并非简单的善恶分明就可以概括,而是纷繁复杂又时刻流动变异,所以人创造的社会也并不能处处皆如人意。当人类尚存上帝的信仰时,上帝可以为这些不如人意担负责任。但是当上帝死亡以后,我们也就只能求助于人本身的改变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布迪厄是与福柯差不多同时代的思想大家。布迪厄在《实践感》一书中提出了诸如场、习性、实践感等关键性的概念,在人类学的考察中,他认为以往人类学的结构主义或者功能主义解释,都存在其明显的失真之处,逻辑的事物并非事物的逻辑。从其试图弥合结构与主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的目的来看,与吉登斯是存在相似之处的。所以下个月将布迪厄的书读完以后,就要开始阅读吉登斯的著作了。期待与吉登斯的相逢。


更新至2010.12.13

《单身者舞会》布迪厄
《科学的社会用途》布迪厄
《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布迪厄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布迪厄
《继承人》布迪厄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布迪厄
《关于电视》布迪厄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布迪厄
《实践感》

以上几本书都是布迪厄的著作。
    布迪厄本人毕业于巴黎高师,哲学功底很深,后来虽然致力于社会学研究,但哲学意味依然不减,这在《帕斯卡尔式的沉思》中,作者亦有对于自己的身份解读。
    本人觉得在这些书中,《单身者舞会》和《实践感》两书是极为重要的。
        前者是对作者家乡的风俗的考察,讲的是社会转型时期法国乡村出现的单身现象。在农村封闭狭窄的婚姻圈转向城乡融合统一的婚姻圈的过程中,农村女人向上向城里流动的机会增加,而 农村男人则由于传统和现实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很多人很难再适当年龄找到配偶。如此,农村大量的单身汉就此诞生。
        从布迪厄对于法国乡村的分析来看,想起去年在东北丹东调查。光棍现象令我们感到极为吃惊?光棍的产生不仅仅有关键的经济原因,还有更多的生活性、观念性、价值性因素被纳入进来。他们为什么会单身——这样的人太老实了,这就是部分村民的回答。这些当下乡村社会的种种现象的思考和解释,布迪厄的解释路径可以给我们启示。
        后者是布迪厄对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人类学考察。作者在本书中,对实践区别于科学实践的特征予以突出强调。实践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和即时性,而科学实践本质上脱离于时间,因而后者往往对真实的实践进行非时间化。正是通过人类学式的考察向实践的回归,布迪厄得以对以往的理论做出批判。
        这两本书的重要性就在于,布迪厄通过两次的社会人类学尝试,因而从书斋里的经院哲学转而关注社会现实丰富的实践。这也奠定了作者日后诸多研究的基本面貌。布迪厄后来对于权力(权威)的关注,也是在建立在这两本书的概念体系里面来分析展开的。因此他对于权力的批判,不同于马克思的经济本质论,也不同于福柯的权力技术论,更像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批判。
  布迪厄对于法国教育系统的分析极为有趣。教育能否实现其自身宣称的目标吗? 布迪厄认为教育是权力的再生产,是秩序的合谋者,这方面在本硕论坛将具体谈及。

更新至2011.1.14
《福柯的界线》,汪民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哈贝马斯,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的经典命题》,文军,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曹卫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国家精英》,布迪厄,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本月基本上还是按照之前制订的读书计划进行。前段时间在读福柯和布迪厄的时候,就发现他们与德国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存在论战交锋,故对哈贝马斯的理论比较期待。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是其哲学思想比较集中的体现,但是哈贝马斯并不甘心为一个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阐发是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他的社会理论体系。哈贝马斯认为,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哲学,或者说是意识哲学,这种哲学的特点就是主体突出以至形成种种的主客对立现象。而这种主客对立的矛盾最早源于康德,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诞生了“伟大的理性人”,但是康德最终却只能用“物自体”消弭主客的对立。随后的黑格尔直接指出现代性本质上就是主体性,为了克服康德的“物自体”的困境,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取而代之,所谓绝对精神是一种永恒的自我生成,不需要任何条件,它克服了各种对立和矛盾。但是在哈贝马斯看来,黑格尔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高明,“绝对精神”还是没有走出康德的主体困境。黑格尔之后谢林、费希特、席勒等古典哲学家都试图解决主体的自我对立,但是始终没有走出意识哲学的范畴。
        此外,哈贝马斯与同时代的法国思想家福柯有过论战。哈贝马斯认为,福柯深受尼采的影响,而尼采也是一位试图走出主体性困境的失败者。福柯从尼采那里借过“权力”,而且最后将其上升为解释所有社会历史的基础,主体在福柯那里已经死亡消逝,但是福柯晚期却试图从古希腊罗马那里寻找自由的主体,并将这种哲学的美学的生存方式付诸于现实的个人生活。这样说来,福柯的前后思想就形成了悖论,无论是消灭主体还是另外一种意义上复活主体,他在主体层面上去寻找主体的突破必然失败无疑,“权力”无非是理性的有一种化身而已。
        而要走出这种主体性困境,哈贝马斯提出“主体间性”(当然主体间性并不是哈贝马斯最先提出来的,但却是哈贝马斯将其详细阐述并赋予重要的地位)和“交往理性”的概念及理论体系。他从语言学和语用学那里受到启发,认为言语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言语过程中,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能够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共识”。从哈贝马斯对“共识”的强调来看,可以说他对理性依然抱有很大的期望,而不是像同时代很多后现代思想家(诸如德里达、福柯)那样试图彻底否定和推翻理性。哈贝马斯对于现代哲学的梳理,抓住“主体性”这个关键进行批判,这无疑是把有利的武器。然而,哈贝马斯理论体系的薄弱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与其论战的布迪厄认为,哈贝马斯将复杂的社会事实还原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用“交往”、“对话”取代了“强制”、“压迫”,这这种还原过程实际上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决定论而已。而福柯则对其思想更为不屑,他认为所谓交往理性难道不是一种乌托邦嘛!可以说,这两位法国思想家对哈氏的批评不乏道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要达成,按照他自己的解释,必须同时服从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三种条件,那么这样的“公共空间”在历史上存在过吗?尽管哈氏认为17至18世纪的一度存在这样的资产阶级空间,但是19世纪直至现在公共空间却在不断萎缩,日益分化的社会很难形成“共识”,在现实中更多的是理性的丧失和共识的沦陷。
        目前国内对于哈贝马斯的批评亦大多集中于此。那么如何来认识呢?“他坚持认为启蒙运动的缺陷只有靠更进一步的启蒙才能得到改善,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事业”,哈贝马斯被认为是最后一位理性主义思想家。德里达、福柯对于理性的解构,哈贝马斯对于理性的信仰,这些可能跟他么个人的经历和气质相关联,个人认为后者对于交往理性和生活世界的基本肯定,无论是就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生活实践本身,还是与我国当下的现代化建设来言,都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时光之快真是令人措手不及,转眼间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就马上过去了。就读书而言,越来越感觉到时间之紧迫,我想这种感受只有读过书的人才有机会享受,也只有在一个团队的读书氛围内才能产生出来。对比于以前读的古典三大家的著作,如今读当代的社会学大家著作,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即经典不愧是经典,值得多次阅读慢慢品尝。按照自己的计划,将哈贝马斯的几本代表作看完后,就转向问题/兴趣导向的专题性阅读,或者是选择某位大家重点阅读和精读,用上次李猛老师的话说,每个人都要有几本看家的书!

截止2011/4/1读书汇报:
1,《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后形而上学思想》,哈贝马斯,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哈贝马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布迪厄的终生问题》,刘拥华,三联书店2009年版
6,《论语别裁》(下),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8,《三松堂自序》,冯友兰,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纸上苍凉》,李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哈贝马斯是现代西方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为了将自己的学术主张表述出来,基本上对自康德以来的大思想家进行猛烈的批判。哈贝马斯学术的成长和成熟期遇到的是后现代思潮的风起云涌,这股风潮以法国为中心,比如德里达、福柯等。德国思想界及哈贝马斯不能不受其影响。哈贝马斯早期受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霍克海默等的影响很大,比如建立在意识形态批判上的批判理论。后来,哈贝马斯虽然抛弃原先的批判理论,转而去探求真理形成的条件,但是理论的规范性面向即批判性继续得到发扬。当然,作为一个理性的信仰者,他反对法国后现代思想充滞的价值虚无主义。而在他与福柯的辩论中,他批评后者将权力泛化和简化,福柯则批评他是个空洞的理想主义者。然而,正因为哈贝马斯坚守理性的底线,他认为只有理想主义才能克服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病。
    哈贝马斯的思想体系是在《交往行为理论》得到详细阐述的,其后关于诸多现实问题比如民族国家等的思考皆建立在交往理性模型基础上。哈氏的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与其过多纠缠,继承了德国哲学思想的严谨的形式主义传统,而不像法国思想的浪漫叛逆特色。不过作为现实关怀者,可以发现哈贝马斯最终还是回归到政治的讨论。回归政治,这个主题在欧陆的思想家都有体现,比如福柯的美学超越(基于福柯对权力的敏感,他认为社会无处不是权力的规训,因而只能通过身体的审美式生存获得解脱,这种方式可以看成是政治的内在化和个人化),布迪厄寄希望于真正的社会民主化改造,这种思想上的殊途同归现象极为有趣。现代社会的政治架构及其社会认同源于几百年前的启蒙运动,不过现代政治的实践远远不是千年天国的建立,现代人感到意义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无法克服的系统性危机。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出路还在于,用人与人之间以理解为目的的交往理性弥补人与人之间的工具-目的理性的不足。而这又需要对当前社会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检讨。交往理性的回归无疑是对霍布斯以来政治基于力的批判,可以说在哈的眼里,近代政治从其开始就注定无法达到所谓的人民主权。这也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古希腊的政治是一种公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近代以来的利益博弈行为。说到底,哈贝马斯寄希望于现代复杂社会交往理性的政治。总结一下,阅读哈贝马斯,其政治哲学是相当重要的一块(国内的哈贝马斯热倚重就在于此)。
    另外,哈贝马斯的思想最终也可以归结到社会学的“社会整合”的经典命题上来,当然哈贝马斯不是像涂尔干那样从社会和个人关系的角度展开,他借用语言学的资源建立所谓的普遍语用学,探讨人与人在此基础上的理解何以可能。而语言很大程度上指向的是社会,因为语言不是每个人独创和独有的,而是人甫出生社会就存在的,因此,也可以认为是讨论人和社会的关系。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对论语的解读,由于之前并没有读过论语,对于论语没有多少自己的感受,因此阅读过程中基本上是被南怀瑾领着走的。不过自认为读中国的典籍与读西方经典不同,中国典籍在于领悟,西方经典多在逻辑思考,能够有所体悟被领着走亦无妨。当然有时间还是要多背一下。在读书会上就说到,读西文如吃荤,读中文似吃素,人要强壮必须吃荤,但是吃荤过多则会消化不良,必须适当搭配素菜身体才会健康。用李猛的话说,待人处世读一点中国书,思想致知读一点西方书,亦是同理。当然这是个人经验之谈,权当与大家分享读书的酸甜苦辣。《毛选》总共四卷,现在读完一、二卷,有两点感受,第一是毛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划分,及其对各阶层革命性的分析判断,是相当重要的,当初编选将这篇放在第一的位置意义极为明显。第二是中外辩证法的完美融合,毛的思想资源一面是马、列、斯,这里面有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另一面是中国传统的阴阳辩证思想,毛将这两者融合运用在军事政治的斗争中如鱼得水。

截止到2011/5/5
《哈贝马斯:关键概念》,安德鲁·埃德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社会学原著导读》,景天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社会的构成》,吉登斯,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吉登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吉登斯的理论体系较为庞杂。其思想渊源首先是经典三大家,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中,他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其思想来源之二就是帕森斯之后的常人方法学(代表人物是加芬克尔)、角色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戈夫曼)等。实际上,其思想还受到同时代诸多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家的影响。因此,当吉登斯试图建构其结构化理论大厦的时候,处处可以发现借鉴与批判他人思想和观点的枝蔓。
      吉登斯不同意涂尔干等所认为的——现代社会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的团结,而是如何理解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的开启是理性的发现,没有经过怀疑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所以都强调对现实的怀疑、论证、思考、反思,期望能够达到更好的生活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性是以一种笼罩性的姿态覆盖到整个社会,即使是福柯的宣称抛弃理性,其也是经过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来进行的。而按照吉登斯的观点,人越是反思越是规划自己的未来,那么现代性的控制力就越强。
        现代性在不断的扩张,但吉登斯并不认为这是行动者被动屈服的结果。作为行动者所具有的能动性,并不会在现代性的扩张前面丧失。但是,现代性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困扰,这些困扰该如何理解呢?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区分出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他认为,解放政治是一种力图将个体和群体从对其生活机遇有不良影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一种观点,而生活政治关涉的是来自于后传统背景下,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在那里全球化的影响深深地侵入到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中,反过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又会影响到全球化的策略。在后传统时代,解放政治虽然还是十分重要,但是生活政治的问题日益凸显,而且生活政治的问题单纯地依靠解放政治也不可能根本上得到解决。
        从自己所订的读书计划来看,上个月本来是打算将吉登斯的主要著作看完,但是中途还是略有改变。这个月还剩下20天,首先将吉登斯剩下的几本书完成,然后转入到人类学或者是经济学里面,花大概半年的时间,选取其中一些不得不读的经典性著作阅读,计划完成后自己所定的读书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
      从去年本科毕业的五六月份算起,到现在差不多已经一年了。就读书本身来说,与之前最大的不同是读书的系统性大为增强,同时围绕着读书的交流和讨论也频繁了许多,比如本硕论坛、双周论坛。而就自己的心态来说,自己也感觉成熟和理性了许多。之前诸多想当然的事情或者只能看得模模糊糊的事情,经过这一年的反省渐有拨云见日的体会,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认清了形势,明确了任务”。这是读书和交流的过程中的收获,而这种收获又反过来更加促使自己要踏踏实实地把书读好。在这个人心浮动的时代,唯有不断地努力才是不变的真理!自勉,亦是共勉之!

截止到2011/6/11
《民族、国家与暴力》,吉登斯,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吉登斯,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本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0年版
《罪过与惩罚》,朱晓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这几本书是这个月前半部分时间读的。看到大家读书的劲头都是极为猛烈,既感到压力也觉得是动力,这个月自己要抓住每分每秒,高状态高效率阅读!
水击三千
Posted: 2008-12-20 23:49 | [楼 主]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我知道,读书读到这个阶段,稍微一松懈就会一泻千里,

_____________

认识还是蛮深刻的。。。
Posted: 2008-12-21 00:01 | 1 楼
袁明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77
威望: 277 点
金钱: 27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6
最后登录:2014-01-22

 

调整好心态,已经上路了就坚持走下去啊,加油。。。
深山老林 闭关修炼
Posted: 2008-12-21 23:25 | 2 楼
桂华
毛主席是太阳  照到哪里那里亮!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374
威望: 376 点
金钱: 376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11-30

 

已经不错了  再加把劲!!
Posted: 2008-12-24 13:01 | 3 楼
贾林州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4
威望: 74 点
金钱: 74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2-04-24

 

相关不错,
多读些历史,美学、哲学的东西,对以后有好处。
坚持价值的多元化为核心,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Posted: 2009-02-27 23:38 | 4 楼
林辉煌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56
威望: 156 点
金钱: 1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6
最后登录:2019-09-09

 

阅读经典,在有限时间里创造更大的价值。
Posted: 2009-02-28 15:35 | 5 楼
拼命九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324 点
金钱: 32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5
最后登录:2015-07-05

 

你读书还是算坐得住冷板凳的,这个我知道,加油!
踏雪留痕!
Posted: 2009-02-28 21:10 | 6 楼
guanshan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08-03-14
最后登录:2020-12-07

 

对,你读书状态蛮好的,至少外表看起来这样
Posted: 2009-03-03 22:55 | 7 楼
余彪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08
威望: 108 点
金钱: 108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5-03-19

 

呵呵 “至少外表看起来这样”说的好啊~~
水击三千
Posted: 2009-03-07 23:35 | 8 楼
龚为纲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00
威望: 200 点
金钱: 20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9-02-10

 

加油,坚持,积累,飞跃.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Posted: 2009-03-08 09:18 | 9 楼
« 1 2345» Pages: ( 1/9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17621(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4:5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