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2011年12月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理想国》柏拉图
《文化、权力与国家》杜赞奇
《论历史》罗素
《人文类型》弗思
《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
《君主论》马基雅弗利
2011年9月~2011年10月20日
《江村经济》费孝通
《太阳城》康帕内拉
《制度之外》鲁哲
《西方社会思想思》于海
《性学三论》弗洛伊德
《江村经济》这本书是分阶段看的,其中小部分是调查之前看的,当时的感触不是特别的神,也不是特别的有收获,调查完了之后,就将剩下的看完了,看的时候感觉很好,感觉费老是实实在在将整个的村庄展现出来了,而且还是比较具体,也比较细致的描绘,又让自己联想到自己调查的村庄,眼前也浮现出费老笔下的江村。对比一下自己与费老,可以深深地感觉到自己与费老的差距,自己实在是调查的太差了,没有他那么的细致,也没有他那么有意识。同时也为费老开创性的田野调查深深佩服,能够在多年前就已经展开实地调查,并且还调查的这么的仔细,其前瞻性实在是太高了,是真正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者。但是自己也觉得费老所写的这本书有一些小瑕疵,那就是基本上都是讲现象,很少讲理论,当然费老的这本书本意就是要展现中国社会的一个小缩影,和林耀华的《金翼》类似,但是我还是觉得如果多一些理论的话,这本书应该会更加饱满。
《西方社会思想史》,我感觉这本书写得很不错,基本上将整个西方的思想渊源写出来了,从柏拉图到布迪厄,将整个的思想传承也交代了,所以基本上可以了解一个大概。这本书,我看得很慢,就是希望看能不能够通过读这一本书来把握一下西方的思想,了解那些著名的西方家的基本观点,但是我发现我能够从中吸收到一下东西,能够了解到一部分思想家一部分的观点以及想法,却只能吸收到这一些,不仅因为这本书只是一本思想史,而又有那么多的思想家,要照顾到那么多的思想家,也没有办法深入,而且它也只是一本思想史,只能泛泛而谈,所以自然只能写成这样,还因为自己对面这本书,所能吸收的也只能那么多。但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小瑕疵,就是它里面谈到了韦伯、齐美尔、涂尔干等很多人,但却唯独没有谈论马克思的章节,马克思无论作为“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还是作为“四大家”之一,都是社会学界举足轻重的一员,但是在这本书里,却没有讲到马克思,只是在分析其他理论及理论家的时候稍稍带过一笔,但是这绝对不足以显示马克思的重要性,也没法大概了解马克思的思路、想法、观点。
《性学三论》,在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极力证明童年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其实就是在强调环境对一个的影响,但是我觉得其实不仅是环境,而且基因(即遗传方面)也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因和环境的综合对性冲动起作用,当然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我对他将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性,也表示怀疑,我认为有一些是不需要延展到性这一方面,但是我还是很佩服他能够将所遇到的问题从人自身内部深处寻找原因,并对他后期对性的改观,转而用人的原欲来分析,很是赞同,这样才能够比较说的通一些。从他这本书,我理解人在胎盘里的时候是通过母体的黄体素来发展自己的性腺,待出生后,因为没有补充,所以在最初的几个星期,性腺及性器官会萎缩,其后人自己本身发展出来的一些组织会重新发展自己的性腺,直到青春期达到一个高潮,但是我对于为什么青春期会达到一个高潮,不理解。另外,他在这篇文章里,太强调本我的快乐,总觉得有些问题。他还主张恢复人之本来面目,不应对人加以克制,这样反而会对人的发展不利。还有就是他所分析得出来的结论是通过对他所接触的病人的研究,但是这样得出的结论拓展到所有人,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就值得商榷了。还有他所谈到的研究都是关于男性的,缺少了对女性的研究。
2011.5.6—2011.6.10读书报告
《论自由》密尔
《开放社会科学》华勒斯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卡龙
通过阅读密尔的《论自由》,个人感觉他其实是和哈耶克有很大相似之处的,都是崇尚有限自由,即每个人的自由是以不损害他人的自由为前提的,你不能以损害他人来获得你所认为的自由,每个人应该是平等的享有自由,这才是自由的真正原则,故而需要给自由设定一个前提,从而保障每个人的自由。
梁漱溟的这本书读了之后,感觉好像没有读太懂,只知道他分为三个部分,西方、中国、印度,并就其各自的特点进行了一番论述,而且从他的论述中我可以看出他其实是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西方是促使人进步的。但是他又认为西方经过发展之后,其实是会向中国的精神逐渐靠近。我就不太明白了,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态度?是希望向西方学习科学、民主,然后再回来学习中国的本土精神,还是等西方发展到我们这个地步呢,不需要学习西方,改善自己就可以呢?
至于开放社会科学,读后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各学科都在不断的制度化,越来越不利于学科的一个开放性思维以及发展,我们应该着眼于本专业的学习,然后具有一种开放性的社会科学眼光,来看待整个社会科学以及他们未来的走向。
这个的读书感觉不是很好,有点混乱吧,下个月努力吧。
2011.3.20——2011.5.6读书报告:
《自杀论》涂尔干
《银翅》庄孔韶
《儒教与道教》韦伯
《乡土中国》费孝通
《社会热点面对面》钱民辉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费孝通
这一个半月读了庄孔韶的《银翅》加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在联想到以前读的《金翼》,有了很深的感触。从《乡土中国》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农村的乡土特征,文字的无用性,话语就足以应付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有时甚至于连话语都不需要,也就造成了推广文字的困境;礼对农人的影响,农村人是如何遵守着礼的规范,又是如何进行各种人情世故的活动,无讼文化又是怎样在这种礼的规范中形成,相互之间给予对方面子,保证乡村整体一个“和”的状态。读了《银翅》之后,我又对比了一下《金翼》,使我惊奇的不止是“金翼之家”后代等个人的生活变化,更多的是整个家族、村庄的生活变迁,村庄中各个部分都发生了变化,发展的资源由金翼(水稻)转化为银翅(白木耳),农村人的活动范围已经越来越扩大,县城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他们的眼光已经看向了更远处,更发达的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同时农村人的视界也在不断地扩大,不再局限于村庄内部,更渴望了解外部的信息。信仰的形式已经有所变化,不再仅仅只有原先的祭祖,而是已经扩大到包含祭祖、崇尚基督教等各种形式,当然内容也是不相同的。而通过对比《乡土中国》、《金翼》与《银翅》,又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
另外读了费孝通的《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也对其中的两个问题感兴趣:
1、像中国人类学者这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
2、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的国情?
我不敢说以我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但是我确有一些想法。我感觉以费老开创的新型人类学调查,确实是可以用于研究中国的,中国幅员辽阔,要想全部研究确是不太可能,从不同村庄中发现共同点,以小见大,发展出一套可以用于中国本土的模式,是可以用于解释中国的现状,乃至国情的。
2010.12.20~2011.2.20读书报告
《黄河青山》黄仁宇
《民主四讲》王绍光
《中国民主制度的建设》陈明明
《中国不折腾》长弓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迪尔凯姆
《社会分工论》迪尔凯姆
《贫困大国美国》提未果
《风险社会》贝克
2011.2~2011.3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卢梭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黄仁宇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迪尔凯姆
《民主的细节》刘瑜
《民主的细节》,讲的是作者刘瑜在美国的经历,通过民主在美国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对美国的民主有了自己很深的想法。她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民主,认为西方的民主都是好的,至少大部分都是。西方的民主对美国这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绝大部分积极方面的影响,美国这个国家就是在民主的指引下变得越来越美好,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向往之地。她主张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这才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发展比较好,也比较容易使得大部分的人得到幸福;认为我们应该鼓励百姓因医疗问题向制药公司索取巨额赔偿,以此来使得制药公司因畏惧赔偿而不得不将人民的健康考虑在列,以此来保障百姓的健康问题。但是我觉得的确这可能会使得制药公司更专注于百姓的健康,但是商家总是考虑成本的,羊毛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它最终还是会将这部分费用转移到普通百姓的身上,而国内的百姓是否愿意为此多出一份钱,我们不得而知。而如果我们不愿多出钱,又希望制药公司可以保障很好的健康,这是很难实现的。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通过分析各个地区原始居住者在他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宗教生活的信仰,例如割阳、割礼对于表现他们即将进入成年所具有的意义;代表成年男子的图腾是不能被妇女触摸的,甚至不可以看见,最多就是远远地瞧。作者也比较了几个不同地区的人图腾信仰的不同物种及其各自所代表的意义,图腾禁忌的起源等各方面的内容。另外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他人的批判,例如批判斯宾塞、马克思•缪勒,通过批判以往的各种学说,涂尔干最后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构架,解释这些现象。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黄仁宇通过对比大量的明史资料,分析整个明代的财政状况。通过对比分析,他认为明代的高层很少承担责任,并且整个机制僵化。明朝财政是收敛的,将其运作成本降到最低,拒绝工商业、民间可能带来的财政收入。我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明朝末期,甚至是中期的各种危机,其实是由洪武年间所留下来的隐患所引发的。洪武帝因为早年的生活凄惨,渴望通过自己能够改变百姓的生活,尤其在他作为皇帝时,越发的想实施他的主张,希望国家少从人民手中收取钱财,于是他将整个制度的运转限制到最小,税收也降到最低,渴望真正达到“藏富于民”。当他在位的时候,他还可以凭借个人能力达到,但是在他后来没有个人能力的皇帝,并且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国家的运转需要扩大,由此所需的税收也就无疑需要增加,但洪武帝的影响始终还在,整个制度在运转了多年后,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导致后来的皇帝即使想改革也很难做到,例如万历皇帝。税收还是要做到最低,但是各级官员的俸禄根本就不够他们的生活,就很容易出现贪污,并且各种物资的调运,其实是很花成本的;而且明朝因为税收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开采银的机制,导致整个国家的收入无法增加。国家本希望可以减少人民的负担,但是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却导致人民的负担更重,形成了各种危机,这些危机反过来又使整个帝国的收入陷入一种危机,不断地恶性循环,最终不得不走向灭亡。
[ 此贴被褚明浩在2011-12-14 23:01重新编辑 ]